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定义与表示1.1 集合的概念引入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集合的概念,如数字集合、物体集合等。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并强调集合表示的规范性。

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并集解释并集的定义和性质,强调并集的包含关系。

通过示例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并讲解如何书写并集的表达式。

2.2 集合的交集解释交集的定义和性质,强调交集的共同特点。

通过示例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并讲解如何书写交集的表达式。

第三章:集合的补集3.1 集合的补集概念解释补集的定义和性质,强调补集与原集合的关系。

通过示例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并讲解如何书写补集的表达式。

3.2 集合的补集的应用讲解补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学、概率论等。

通过实例展示补集的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第四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4.1 集合的性质讲解集合的几个基本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通过实例解释集合性质的应用和意义。

4.2 集合的运算规律讲解集合的运算规律,如分配律、结合律、德摩根律等。

通过示例演示运算规律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讲解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几何、代数等领域。

通过实例展示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2 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讲解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

通过实例展示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第六章:集合的分类6.1 有序集合与无序集合解释有序集合和无序集合的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有序集合和无序集合的特点。

6.2 集合的分类介绍集合的不同分类,如数集、几何集等。

讲解不同类型集合的定义和特点。

第七章:集合的映射7.1 映射的概念解释映射的定义和性质,强调映射的规则性。

通过实例演示映射的运算方法,并讲解如何书写映射的表达式。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3. 集合的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集合的运算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运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图形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讲解: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复习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集合的图形,直观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案例: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课时:讲解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之间的关系4. 集合的运算5.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的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及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表示方法的掌握以及集合运算的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集合相关的图片、案例、练习题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第3周:案例分析,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第4周:小组讨论,分享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 第5周:总结集合的概念和运用,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定义与表示1.1 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1.2 集合的分类:直积集、子集、真子集、幂集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补集第二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2.1 集合的性质: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2.2 集合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2.3 集合运算的德摩根定律、对偶性原理第三章:维恩图与集合的关系3.1 维恩图的概念与绘制方法3.2 利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并集、交集、补集、对称差3.3 维恩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四章:集合的划分与基数4.1 集合的划分:有限划分与无限划分4.2 集合的基数:势、阿列夫数4.3 集合的基数与集合的关系:基数相等、基数不等、基数极限第五章:图灵机与集合5.1 图灵机的概念与结构5.2 图灵机的运算:读写操作、状态转移5.3 图灵机与集合的关系: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图灵机计算的问题第六章:集合论的基本公理系统6.1 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概念6.2 ZFC公理系统:集合论的基础公理、替换公理、选择公理6.3 公理系统的完备性、一致性、独立性第七章:集合论的应用7.1 集合论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实数集、函数集7.2 集合论在图论中的应用:顶点集、边集7.3 集合论在其他数学分支中的应用:代数结构、拓扑空间第八章:函数与集合8.1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8.2 函数的性质:一一映射、单射、满射、双射8.3 函数与集合的关系: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复合第九章:关系的集合论性质9.1 关系的概念:关系的定义、关系的表示方法9.2 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9.3 关系的集合论表示:关系矩阵、关系代数第十章:集合论的进一步研究10.1 无穷集合:无穷的概念、无穷集合的类型10.2 集合论的新发展:类别论、模型论、公理化方法10.3 集合论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一章:集合论与逻辑11.1 集合论与命题逻辑:命题的集合表示、逻辑运算符的应用11.2 集合论与谓词逻辑:个体、谓词、量词、逻辑运算11.3 集合论在数理逻辑中的应用:形式系统、公理化逻辑第十二章:集合论与组合数学12.1 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图论基本概念12.2 集合论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计数原理、鸽巢原理、包含-排除原理12.3 组合数学中的极限问题:卡塔兰数、Stirling 数第十三章:集合论与数理逻辑13.1 数理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形式系统13.2 集合论在数理逻辑中的应用:模型论、公理化方法13.3 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自动机理论、程序语言设计第十四章:集合论与拓扑学14.1 拓扑学的基本概念:拓扑空间、开集、闭集、连通性14.2 集合论在拓扑学中的应用:度量空间、拓扑关系、连通性14.3 拓扑学在其他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微分几何、泛函分析第十五章:集合论与计算机科学15.1 计算机科学中的集合概念: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15.2 集合论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计算复杂性、形式语言、编译原理15.3 集合论在中的应用:知识表示、推理机制、专家系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性质1.1 集合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举例说明集合的构成要素。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1.2 集合的性质介绍集合的三个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即每个元素要么属于集合,要么不属于集合。

解释集合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的。

强调集合的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顺序不影响集合的本质。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解释并集的概念,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学习并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并集的运算规则。

2.2 集合的交集介绍交集的概念,即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的集合。

学习交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理解交集的运算规则,并运用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第三章:集合的补集3.1 集合的补集概念解释补集的概念,即在全集之外不属于原集合的元素的集合。

让学生掌握补集的表示方法,通常使用符号“∁”表示。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补集的运算规则。

3.2 集合的运算性质引导学生学习集合的运算性质,如分配律、结合律等。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运算性质进行集合运算。

第四章:集合的分类4.1 集合的分类介绍集合的分类,包括普通集合、数集、几何集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集合的特点和应用。

4.2 集合的特殊集合学习特殊集合的概念,如空集、无穷集合等。

解释空集的定义和性质,强调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

引导学生理解无穷集合的概念,如自然数集、实数集等。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如在代数、几何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集合解决数学问题。

5.2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释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让学生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等。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第六章: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6.1 集合的列举法解释列举法的概念,即直接列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以确保教案包括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包括教学评估的方法,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集合的概念教案篇1第二教时教材: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x2=x}={0,1}2.比2大3的数的集合解:{x|x=2+3}={5}3.不等式x2-x-6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解:{(x,y)|y=kx}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3)} 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解:{x|x2+x-60}={x|x2且x3,xr}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四、处理《课课练》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一课练习题集合的概念教案篇2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元素、集合的代表元素等。

2.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让学生学会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4. 让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4. 集合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集合的实际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元素、集合的代表元素等概念。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4.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案例分析:分析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重点。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查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能力,以及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的理解。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集合概念知识。

集合的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集合的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个基本特征。

- 了解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 学会运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三个特征、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正确表示集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清单、图书分类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集合?- 集合有哪些特征?- 如何表示集合?(二)新课讲授1. 集合的概念:- 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 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将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列举出来,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

- 描述法:用数学语言描述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

3. 常用数集:- 自然数集:包括所有正整数。

- 整数集:包括所有正整数、0和所有负整数。

- 有理数集:包括所有整数和所有分数。

- 无理数集: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如何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以下集合?- 所有大于5的偶数。

- 所有小于10的质数。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特征和表示方法。

2. 强调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及时总结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集合的概念、特征和表示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教学计划:《集合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集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应用集合的概念进行描述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名单、水果分类等)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特点,即“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从而引出集合的定义。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集合的定义:清晰阐述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表示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具体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表示集合。

●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详细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约10分钟)●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班级学生集合、自然数集合等),分析这些实例中集合的构成和元素性质。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集合的基本特点和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的概念》教案《集合的概念》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集合的概念》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的概念》教案1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教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精选集合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对集合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教案、PPT、黑板。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里的学生”、“水果店的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集合的概念,强调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4. 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实例,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集合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集合的分类: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数集、几何集等。

2. 集合的关系: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3. 集合的运算:讲解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的分类和关系,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集合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2. 强调集合语言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集合的分类、关系和运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尝试用集合语言描述。

集合的概念教案-【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集合的概念教案-【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1.1.1集合的概念(必修1)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1) 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的理解集合.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1)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知识点1、集合等有关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4、集合分类(注意空集 )5、常用数集的表示法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四、教学难点: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空集的意义五、课程引入与简单回顾:从前有个渔夫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是就是不理解集合,偶然碰到了一位数学家,他就问这位数学家,集合是什么?数学家让这位渔夫去撒网打渔,当网收起时,大大小小的鱼被一网打尽,数学家笑着说,这就是集合!(强调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重要性)六、新授课1、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如:教室里的桌子可以称作是对象咱们的教科书可以称作为对象某某笔袋里的文具也可以看作是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构成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1、小于10的自然数0,1,2,3,4,5,6,7,8,9中的各个数都分别看作对象,所有这些对象汇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我们说这些对象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的元素有:0,1,2,3,4,5,6,7,8,92、书P3举几个集合的例子(1)、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所有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构成的集合(2)、方程x2=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平面上与一定点O的距离等于r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 教案

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由于空间时间维度的不同, 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 如: 在平面内,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圆;而在空间中,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球面。

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

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 我们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

作为高中数学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通过实例研究研究集合的含义, 表示方法及表示方法, 比较简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会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 集合概念的理解, 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2.逻辑推理: 集合的互异性的辨析与应用;3.数学运算:集合相等时的参数计算, 集合的描述法转化为列举法时的运算;4.数据分析: 元素在集合中对应的参数满足的条件;5.数学建模: 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

教学重难点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课前准备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 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习课本, 引入新课阅读课本2-5页,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集合和元素的含义是什么?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集合有什么特性?3.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哪两种关系?有什么符号表示?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5.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它们如何定义?6.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7.它们使用什么符号表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可商量, 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二、知识归纳、梳理1.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元素: 一般地,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3)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4.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出来, 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5. 描述法(1)定义: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变化)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集合的含义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 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①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②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③不小于3的自然数;④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A. 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B解题技巧: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 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 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跟踪训练一1. 给出下列说法:①中国的所有直辖市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②高一(1)班较胖的同学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③正偶数的全体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④大于2 013且小于2 018的所有整数不能构成集合.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填序号)【答案】①③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1)下列关系中, 正确的有()①12∈R;②2∉Q;③|-3|∈N;④|-3|∈Q.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N, x∈N, 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答案】(1) C (2) 0,1,2解题技巧: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 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3. 学会使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利用集合图示和Venn图展示集合关系,提高学生的直观表达能力。

3. 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

难点:1. 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规律。

2. 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集合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

2. 集合实例和图片素材。

3. Venn图和集合运算的练习题。

学生准备:1. 预习集合概念的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如“同学们组成的班级”、“水果店的各种水果”。

2. 引导学生用集合语言描述实例中的元素。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2. 通过Venn图和集合图示展示集合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集合运算的练习题。

2. 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讲解。

环节五:拓展应用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概念及相关运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集合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集合的意义。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掌握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在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无限性,掌握集合的描述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的图片和例子。

2. 练习题:涵盖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

3. 小组讨论素材:现实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教案部分: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展示图片(如苹果、橘子)让学生感受集合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所展示的图片。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无限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分组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布置作业: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语言的能力。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5分钟)1. 介绍集合的其他表示方法,如维恩图。

2. 讲解集合的限制条件,如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概念》教案设计

《集合的概念》教案设计

知道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集合。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能 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 示集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类能力,使 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集合的基本性
质。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 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
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 和想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 步。
学生活动
01
自主探究
提供适当的探究任务和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集合的性质和应用,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02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03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
间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给予及
时的指导和帮助。
05
教学过程
导入
情境导入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一群鸟”、 “一堆书”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集合? ”、“集合有哪些性质?”,引导学 生思考并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01
02
03
集合的定义
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包 括元素、集合、属于等概 念,并通过实例加深学生 的理解。
集合的表示方法
介绍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 法,并通过例题演示其应 用。
集合的性质
讲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 性和无序性,并通过实例 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特征。

3. 集合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特征,掌握集合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集合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特征。

3.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表示集合,并讨论集合的元素特征。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特征。

3. 集合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特征,掌握集合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集合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特征。

3.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表示集合,并讨论集合的元素特征。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集合的概念》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集合的作用,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3.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并会正确表达;4.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5.了解数合的含义,记忆基本数集的符号;6.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导入新课】一、实例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21日上午8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问题情境引入:我们高一(3)班一共45人,其中班长易雪芳,现有以下问题:⑴45人组成的班集体能否组成一个整体?⑵班长易雪芳和45人所组成的班集体是什么关系?⑶假设张三是相邻班的学生,问他与高一(3)班是什么关系?三、课前学习1.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的内容感受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理解数集、空集的概念;(2)本学时的重点是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空集的意义及符号;(3)对于一个整体是否是集合的判断的关键是对“确定”两字的理解,学习时结合实例及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理解。

记忆常用数集、空集的符号表示。

2.尝试练习:见《数学学案》P1四、课堂探究:见《数学学案》P11.探究问题:探究1探究22.知识链接:3.拓展提升: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3)方程的所有解;(4)不等式的所有解;(5)中国的直辖市;(6)不等式的所有解;(7)大于4的自然数;(8)我国的小河流。

例2、下列集合哪些是数集?再试着举两个数集,并使它们分别是有限集与无限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2. 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3. 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具体的表示方法。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能够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难点:1、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和相应的新符号2、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3、集合的运算五、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集合的学习约为四个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课时)本节课采用新知讲授课的教学模式,先熟悉在深入,诱导式教学;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两课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类比实数间关系,来研究集合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类比加减法类比集合之间的关系。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习作课(一课时)手段:教学软件、视频、录像、幻灯片等等设计六、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前面课堂的链接,为后续课堂做准备一般由诸多联系的教学环节结成复习旧知——新课引入——探索新知——只是扩展——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思考教学环节的具体细节确定环节任务如何展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七、撰写教案(1)课题;(2)课时(3)课型说明本堂课属于哪种类别的课(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学方法(7)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8)教学过程(9)板书设计(10)教学反思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课时:一课时三、课型:新知将授课四、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结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和符号记法;2、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表示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例,了解结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难点: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六、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诱导学生感知集合的含义,并鼓励其大胆的对集合做出直观的描述。

诱导加鼓励的新课教学方法。

七、教学环节与教学准备教学环节:Array教学准备:八、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或者情景引入大家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上面会有学校通知:8月19日8点,新高一年段在学校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新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新高一而不是新高二、新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我们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实数、有理数。

那么什么是集合,如何表示一个集合,请大家看教材的: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给学生15分钟看书,学会预习三、提问(集合例子)1、教材第2页的(3)-(8)例子中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2、2008年厦门市中考所有考生,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3、本教室内所有人,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4、一副扑克牌,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5、《魔兽》游戏超级爱好者?能否组成集合,每天玩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叫超级爱好者?无法确定将学生分成几组(4个人一组),每组提出四个集合的例子和2个不是集合的例子,对这些例子大家讨论是对是错。

四、关于集合概念的提问大家对集合、元素已有一定的概念,那么从特殊到一般,我们对元素、集合给一个定义。

1、那么什么叫元素?集合?定义: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通俗一点说: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2、集合中的元素的有哪些特征?(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这一点教材中的例1中有一句话,可举例,让教室中的同学坐到不同的位置,问本教室内所有人,这个集合是否有变化)3、什么叫集合是相等的?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4、如何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 )A ,记作a ∈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作a ∉A 例如:1、扑克牌的黑桃为集合A ,则红心2∉A ,黑桃2∈A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练习:用符号“∈”或“∉”填空:2 N 0 N 0 N + 0 Z3 Q Q 7 R 1.5 Z五、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出集合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2、列举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 2,3x+2,5y 3-x ,x 2+y 2},…;例1.(课本例题)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用列举法必须注意的事项:(1)大括号不能缺失.(2)有些集合种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如下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 (100)自然数集N :{1,2,3,4,…,n ,…}(3)区分a 与{a }:{a }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a 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有些集合的元素是列举不完的,此时就要用下面的方法来表示。

3、描述法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 2+1},{直角三角形},…;例2.(课本例2)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 x 2+3x+2}与 {y|y= x 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例 集合}1|),{(2+=x y y x 与集合}1|{2+=x y y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1|),{(2+=x y y x 是抛物线12+=x y 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1|{2+=x y y =}1|{≥y y 是函数12+=x y 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5,23,{2232y x x y x x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六、课堂练习做练习前, 对集合中元素三个特性再认识:(1) 确定性:指的是作为一个集合中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属于不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