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合集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6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全面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详略得当地来表现人物性格、风貌的写法;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尊敬与感激。

【学习重难点】1. 重点: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2.难点: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

【学习过程】同学们,在鲁迅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请认真阅读课文,悉心体会这种感情。

一、基础知识积累1.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出生字新词,给“读一读,写一写”做好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并摘抄下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音、形、义都可)。

再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

自我检测:①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憎恶.()惶.急()惊骇.()掳.走()震悚.()粗拙.() chuāng()疤 jié()问惧dàn() zhòu()骂孤shuāng() pīlì( )②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害怕的样子 :恐惧、害怕:逼问、责问 :非常思慕:用恶毒的话骂 :懒散而不受拘束二、整体把握,深入研讨1.再读课文。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写的事件的序号上打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鲁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全文概括阿长的形象:4.文章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画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并说说为什么。

三、课外作业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一两件事把这个人刻画出来。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除了思念和感激,本文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
训练
拓展
延伸
在你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知识
建构
饶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节真诚
迷 信淳朴 欲扬先抑
无 知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 (喜爱、感激、崇敬)
拓展性目标:我会分析人物形象
挑战性目标:我能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
我会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我能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导学
过程
第二课时
个性补充
创设
情境
目标
导航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采取多件琐事并叙,详略得当,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在写人上,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我们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依赖作者高妙的作文艺术,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更加深入地把握长妈妈的形象特征。
设问
导学
自主
探究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是如何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
交流
展示
精讲
点拨
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导航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的语言充满深情,传达出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欢迎大家参考!【1】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2. 弄清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3. 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4. 学习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重点:1、弄清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2、学习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预习之后你掌握了下面这些知识了吗?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骇()人听闻掳()掠震悚()疮疤()() 诘()问霹雳()()2、《阿长与<山海经>》是______写的一篇抒情散文?选自《》。

二、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从文中可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进一步去了解长妈妈。

三、精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2、用“阿长是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形式进行说话。

3、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课文的前半部分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因为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的态度和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吗?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四、重点语段句子品析:再细读文章(18-28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五、小结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阿长这位下层劳动妇女深沉的怀念与真挚的感激之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作者:鲁迅:原名-----------字----------,浙江-----------人,我国伟大的 --------家 ------------- 家 ------------- 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其中小说《》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我会学,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⑦孤孀()⑧惊骇()⑨针灸()⑩珠玑()11)震sǒng()12)诘()问13)jí()贯14)pī雳()15)掳()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围绕长妈妈写了:①②③④⑤⑥⑦重点写了: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用文中原句回答)阿长:例如: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五、课后拓展延伸。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第二课时一、学习内容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枣市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专用备课纸班级姓名主备:贺运平6《阿长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背景资料1、“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

文章重点写了阿长为鲁迅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2、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3、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预习导学1、给下列字注音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霹雳()辟头()画舫()2、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3、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

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

是鲁迅回忆()()()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4、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5、熟读课文,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围绕中心人物梳理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的深层意蕴,理解“大词小用”以及夸张的妙用。

4.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5.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品格素养感受长妈妈的人格美,感受鲁迅先生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预习资料速查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资料1926 年3 月18 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以避难,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因此,他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体知识叙事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写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生活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工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导学案以《山海经》为背景,结合主人公阿长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导入1. 导入问题:你是否听说过《山海经》?你对它了解多少?2. 引发思考:《山海经》是一部与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生物相关的文献,你认为它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阅读理解1. 阅读:请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

2. 思考问题:阿长为什么对《山海经》感兴趣?他是如何学习和理解《山海经》的?3. 分析文本:你觉得《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它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第三部分:山海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 探究性学习:了解《山海经》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其与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生物的关系。

2. 思考问题:《山海经》中的传说和故事如何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它们又如何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3. 文化价值:你认为《山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重要意义?它对现代中国文化有何影响?第四部分:思辨与展望1. 思考问题:《山海经》中描述的奇幻生物和异域景观,你觉得它们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为什么?如果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2. 个人见解:你对《山海经》的理解和认知有哪些?第五部分:拓展学习1. 阅读拓展:选择一篇与《山海经》相关的短文或文章阅读,并总结其内容和观点。

2. 创作展示:以《山海经》为创作题材,写一篇短文、创作一幅画或设计一份图片展板,展示你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想象。

第六部分:总结与反思1. 总结:你在本次导学案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山海经》的知识?你对《山海经》的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2. 反思:在学习《山海经》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本导学案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及其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山海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神话与传说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这篇课文中运用的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重点文段的品读分析。

3、学习运用事件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并进行写作练习。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文段的品读、分析,运用事件生动、传神的人物写作练习。

预习问题设计(课前进行,自己解决,课上讨论修正)一、自主学习:运用表格的形式,选用文中的词语,列出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依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写出)2、依次从每件事中归纳阿长的性格特点。

3、划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并从中选出作者对每件事情态度的词语。

4、对比、归纳总结作者的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阅读课文22-----29段,完成下列目标1、文中的“三哼经”是指什么?这是谁说的?说明了人物的什么特点?2、我听到买了《山海经》时的反应是什么?(原文回答)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3、文中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变化?4、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

为什么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5、文中还列举了《尔雅音图》等书,它们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6、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7、“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8、“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

”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9、你认为文中的“我”对长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交流展示总结一下课文对阿长的描写有什么特色?1、善于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的,既绘形又绘声。

2、善于用比喻。

一个“”字,形象的写出了阿长的睡相。

3、善于用修饰语。

如写阿长的:四、精讲点拨五、达标检测1、为什么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2、我听到买了《山海经》时的反应是什么?(原文回答)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3、文中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六、拓展提升小组内首先互相交流,然后运用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描写方法,(日常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情)写一个本小组内同学的形象,读给其他小组的同学听。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鲁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写法.3、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学习过程: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2、查工具书,记住下列词语的释义:惶急:诘问:惧惮:疮疤:毫不相干:情有可原:深不可测:莫名其妙:3、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读边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课堂探究[1、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一句话,全方位感知人物。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2、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3、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并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4、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示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倒应该我退让。

”品味: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当堂检测一、读写训练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二、阅读检测[1、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原名,他是我国伟大的、、。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整体把握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语句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2、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包括《风筝》、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

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能记住“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絮.说、辟.头”等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2.听录音或读课文3遍以上,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概括文中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

2.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能找出表现“我”对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句子,借助这些句子,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技法。

4.阅读理解长妈妈买《山海经》的文段。

5.借助“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等句子,理解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指导(一)预习方案: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用归类的方法梳理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3.独立思考,试着概括文中写了关于阿长哪些事。

(二)预习收获:1.下面加点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憎恶.(wù)絮.说(xù)规矩.(jǔ)辟.头(pī)B.磨难.(nàn)疮.疤(cuāng)诘.问(jié)惧惮.(dàn)C.咒.骂(zhòu)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D.渴慕.(mù)福橘.(jú)和蔼.(ǎi)臂膊.(bō)2.鲁迅常识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多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

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是谁呢?她就是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倾注一片深情描写的长妈妈。

下面,请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阿长与〈山海经〉》,去真切地了解一下这位可亲可敬的人吧。

二、自学指导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骇.(hài)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悚.(sǒng)掳.(lǔ) 诘.问(jié) 霹雳..(pī lì) 渴慕.(mù) 玑.(jī) 疏.懒(shū) 惧惮.(dàn) 颈.(jǐng)疮疤..(chuāng bā) 矩.(jǔ) 懿.(yì) 灸.(jiǔ)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4.《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

《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

9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 ) ③烦suǒ()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⒀诘()问⒁pī雳()⒂掳()掠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恶:薄:帖:空: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4.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5.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由此看出,本文是以为线索,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6.从中你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思考: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实用1份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实用1份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实用1份《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1《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阿长与山海经》的导学案应该怎么设计?《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莫名其妙:震悚:3、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__家。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__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__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__动的基石。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__,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72-09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

72-09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含答案)

72-09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72-09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旧事重提》散文十青少年志趣《二十四孝图》《五猖会》2.wùxùsuǒsǒng chuāng jiélǔdàn zhuōshuāng3.①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②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③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这里是震惊的意思。

④烦琐:原意指文章杂乱,说话啰嗦。

课文里指繁杂琐碎。

⑤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

⑥疏懒:懒散而不习惯受约束。

4.(1)明确:主要写了八件事——阿长名字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元旦的古怪仪式、满肚子烦琐的道理、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给“我”买《山海经》。

其中,详写的是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2)明确: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举止粗俗、饶舌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情淳朴、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明确:不大佩服——认为麻烦——空前敬意——憎恶怨恨——新的敬意——深切怀念。

5.明确:(1)“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2)“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明确:从全文来看,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种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阿长,目的在于表达成年之后的“我”对阿长的深切愧疚,同时又倍加感激和怀念的情感。

2.明确:“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六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2. 走近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着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

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一:课前准备积累一种文体:篇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一种手法:欲扬先抑。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给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空()前震悚()惊骇()粗拙()掳去()chuāng()疤jíe()问惧dàn()2.解释词语。

面如土色:莫名其妙:惶急:渴慕:3.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精读文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说说你从中能学习到哪些关于人物描写的方法。

2、请你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个100—200字左右的片段。

①课文中并没有写出长妈妈买《山海经》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与联想把它补写出来。

至少运用三种人物描写方法。

②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或物。

三、课后巩固:写出下列描写人物的方法。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4)“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正安县第三中学合作课堂导学案附答案自主探究:二、自学教材骇.(hài)掳.(lǔ)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 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 bā) 渴慕.(mù)粗拙.(zhuō)霹雳..(pī lì) 陆玑.(jī) 惧惮.(dàn) 憎.恶(zēnɡ)懿.(yì) 辟.头(pī) 悚.(sǒnɡ)三、理解内容1、整体感知: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9---29):长妈妈为作者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①对她称呼的由来。

②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舌多事③摆成“大”字的睡相。

(详写)→粗俗、不拘小节④元旦的古怪仪式。

(详写)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关爱孩子⑥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纯朴善良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重点详写)→真诚热情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礼节,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的人。

巩固拓展延伸1、略。

2、言之有理即可。

正安县第三中学合作课堂导学案附答案自主探究:1、长妈妈“我”喜欢“切察”的毛病大不佩服“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规矩不耐烦教给“我”许多道理空欲扬先抑讲长毛的故事空前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新的敬意2、①“伸”“摆”“挤”三个动作,以及伸手伸脚摆成“大”字的不雅睡姿,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特点,流露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对“她”发生“敬意”做铺垫。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课文事件,能复述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详略。

2、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3、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学习重点:1、2目标学习难点:2、3目标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⑴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读几遍。

骇.掳.悚.惶.急疮疤..孤孀.惧惮...诘.问霹雳⑵用楷书把下列词语工整、规范地书写三遍,力求美观。

憎恶倘使烦琐骇掳淡薄震悚惶急疮疤诘问霹雳孤孀惧惮渴慕疏懒⑶查注释或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语意思,选择其中五个造句或写段话。

倘使骇淡薄震悚惶急疮疤诘问霹雳孤孀惧惮渴慕疏懒2、查资料,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查资料看看《山海经》是本什么样的书?3、阅读课文,文章写了有关阿长哪几件事,重点是写哪件事?从文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的手法?二学习研讨1、导入:1926年,因为北京发生执政府屠杀学生事件,鲁迅先生愤而出走,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

后因为厦门同样发生进步学生被捕事件,鲁迅先生要求全体教工联名上书,营救学生,未能成功,于是又从厦门出走。

后来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着具体的描述。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在《莽原》中以“旧事重提”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并加上了《小引》与《后记》,文集名为《朝花夕拾》。

关于文集的得名,他是这样说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的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回忆,它将作者心中离奇芜杂的回忆幻化成文,尽管在文中,语调与口气都是儿童的,但其中却渗透了一个成年人对人生的反思。

作者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回忆自己的母亲,但却撰文写一个佣人,那么他究竟回忆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在回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呢?2、检查预习,交流预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 家家家,原名字
作品:小说散文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我会学,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 )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那些文字能够看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
五、课后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1、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2、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理解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实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你能分析一下吗?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