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摘要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光在创面治疗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波长相近的不同种类的光又存在部分类似或相同的治疗功能。
光照治疗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目前光照治疗已成为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手段。
红光因在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控制渗液量等方面的效果突出,目前在创面治疗中应用最广。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文章,并经创面修复领域专家反复研讨,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专家共识,为创面修复的光照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应用指导。
1 背景介绍皮肤被覆于体表,是人体最外部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极易遭受各类损伤。
当皮肤遭受损伤,产生急慢性创面时,加速修复、维护皮肤屏障功能极为重要。
除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光、电、磁疗等)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内外研究证实,某些特定光波的照射可通过光生物调节作用或光生物刺激作用影响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促进相关细胞的增殖、迁移,从而起到控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光照治疗利用低功率光波,非侵入性地照射人体,激发人体自身修复潜能,促进创面愈合,成为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2,3]。
但由于创面复杂的发病机制等,尽管光照治疗已得到认可,但其在各类不同创面中应用时的光能量、治疗时间等指标或方式的选择仍有待解决。
光照治疗分为可见光疗法及不可见光疗法,前者主要包括红光疗法和蓝光疗法等,后者主要包括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
在创面治疗领域,不同种类的光起着不同的作用,波长相近的不同种类光又存在部分类似或相同的治疗功能[4,5,6]。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过分依赖和滥用,创面感染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光照治疗可能因在辅助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良好效果,成为方便、安全、有效的创面治疗手段[3],但仍有诸多细节需要明确。
因此,有必要对光照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用法与光能量进行进一步探讨,并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应用后的体会形成光照治疗在创面修复中应用的建设性意见。
无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及应用
・9 7・
周真 皮浅 层即 r 虻新牛馓血管 彤成 . 2周 时真皮 刨 j 面基底 基本融 合。 z n Mi o等 认为无细胞真 皮摹质 町 u ’
好。
2 2不 良反 应 .
总之. 在抗血 小板疗法 和对照组未 见
大 出血发生率的明显差 别。在 3 6籍报道 4 4 倒 间歇 39 性跛行患者施行 P A 手术而给予抗血 小板疗法青中 . T 发生大出血 4 { 7倒 而在 4 0 10例施行 P A 手术的对照 T
组中 . 例发生大出血 . ∞ 两者差别不明 显( 一0 1 பைடு நூலகம் P . 3
4 .小结
根据 AP ( 的 3 T" 9篇文献统 计 . V P D患者 使 用抗 血 小板疗法可以减少血管意外 、 血管性 死亡 、 非致 死性 心肌梗 死和非致 死性 卒中的 发牛 . 其中愎 殴淘下方 的 血管转流术和 P A的疗效 尚未完 全肯 定, 可保持 人 T 但 工血 管 的通 畅性 建议 应用 新的 制剂 , 如噻 匹啶 。
皮替代物 。 目前 , 无细胞真皮基质的应 用远远 超出作 为 单纯真皮替代物的范畴 , 广泛应用f烧伤 、 整形 、 口腔 、 种经外科、 眼科 、 鼻喉科等学科 领域 现就 无细咆真 耳 皮基质的制 备、 应用及发展前景作 缘 述
是指异体 或异种皮经一 系列 处理 后 . 脱去细胞成分 . 保
Cl i ge 的副作用与 阿司匹林相似 。 o d r[ po
5篇报道 3 6 4 7倒 P D 患青应 用阿司 匹林 浩疗 , V 发生大 出血 6 8倒( )而在 3 6 例应 H联 台抗血 20 ; 51 j 小板制剂卉 , 生 太出血 5 倒 (. )两者无明 显差 发 0 14 .
2024急慢性创面的光照全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4急慢性创面的光照全国专家共识(全文)光照治疗在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控制渗液量等方面效果突出,目前在创面治疗中应用广泛。
本次文献分享将从光疗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使用方法等进行总结。
形成背景皮肤是人体最外部、最大的器官,当皮肤遭受损伤,产生急慢性创面时,加速修复、维护皮肤屏障功能极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过分依赖和滥用,创面感染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光照治疗可能因在辅助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良好效果,成为方便、安全、有效的创面治疗手段。
中国老年医学会通过文献检索,反复研讨及总结专家应用后的体会,于2020年10月在中华烧伤杂志发表《急慢性创面的光照全国专家共识》,对光照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用法与光能量进行进一步探讨,对创面修复中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光的生物学作用及修复创面的机制1.光的生物学作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有动能和质量,其能量大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红光大部分在真皮层被吸收,紫光基本上被表皮吸收。
低能量光照治疗(LLLT),指利用波长为600~1100 nm、能量输出功率为1~500 mW、能量密度为0.04~50.00 J/cm2的红光或者近红外光,对目标组织或者细胞进行照射,影响细胞的功能与代谢,加速组织修复。
2.光照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1.线粒体吸收光波,加快细胞分裂。
2.光波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增强细胞代谢。
3.光波调节多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4.其他如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干预细菌生物膜形成等。
光在创面应用的适应症1.急性创面单波长可减少创面渗出、控制创面感染、减轻疼痛;红、蓝光联合或红光与远红外光联合照射的效果更佳。
对于剥脱性激光进行面部治疗所产生的创面,LED的干预有助于加快创面修复,减少后遗症,且维持更长久的治疗效果。
2.慢性创面光照治疗可减少慢性创面分泌物,促进上皮化,增加免疫细胞数量,促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加速创面闭合,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04 新型治疗方法探讨
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应用
生物敷料
利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薄膜、海绵、 纤维等形状,覆盖在创面上,提供保护、促进愈合。
生物胶水
具有粘附性的生物材料,可替代传统缝合线,减少疼痛和感染风险 ,促进伤口愈合。
药物治疗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缓解烧伤患 者的疼痛。
非药物治疗
采用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等方法,辅助缓解烧伤 患者的疼痛。
感染预防措施
严格消毒
对烧伤创面及周围环境 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细
菌污染。
使用抗生素
根据烧伤创面的感染风 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 强抵抗感染的能力。
02 创面处理技术
清创术及适应证
清创术
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清除烧伤创面上 的异物、坏死组织、痂皮等,为创面 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适应证
注意事项
清创术应在伤后尽早进行,彻底清除 坏死组织,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注 意保护创面周围的健康组织,避免不 必要的损伤。
适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特别是深Ⅱ度 烧伤创面,以及部分Ⅲ度烧伤创面。
本次共识更新内容回顾
Ⅱ度烧伤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进一步明确
对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的界定、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创面处理原则的更新
强调早期清洁、保湿、抗菌、促进愈合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减少感染风险,加速创面愈 合。
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的重视
将疼痛作为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有效的疼痛评估和管理方法,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
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断指再植伴r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断指再植伴r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滕道练;朱辉;郑大伟;陈步国;寿奎水【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断指再植指体伴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对23例断指再植指体伴皮肤缺损患者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Ⅱ期植皮及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创面自行愈合.结果21例成活,2例坏死.成活指体3例Ⅱ期植皮,8例Ⅱ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10例自行愈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水平,VAS评分平均为2分(1~4分).结论断指再植伴皮肤缺损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覆盖,具有使用方便、减轻换药时疼痛、避免血管危象发生、促进伤口愈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ractic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dressing on skin defects in digital replanta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23 cases of replantation with the skin defect were treated by application of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dressing. The second-stage skin grafting and abdominal pedicle flap were transferred, the small-size wound healed automatically. Results All 21 cases survived, necrosis in 2 cases, 3 cases of survival graft body had skin graft, 8 cases were repaired by secondary abdominal pedicle flap, 10 cases obtained self-heal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applications (VAS) to assess the level of pain, VAS score was 2 points (1-4 point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dressing to treat replantation with skin defect, has the advantage, such as easy to use, to reduce the pain when dressing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vascular crisis, to promote wound healing, it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s.【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30)004【总页数】3页(P457-458,461)【关键词】断指再植;皮肤缺损;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作者】滕道练;朱辉;郑大伟;陈步国;寿奎水【作者单位】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江苏徐州 221004【正文语种】中文1965年Masuhorra和Komatsu等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断指再植后[1,2],断指再植手术在临床广泛开展,并日臻成熟,再植成活率一般可达80%~90%[3-6]。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08创面处理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皮肤移植是覆盖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但严重烧伤常致自体皮源不足。
寻找永久的真皮替代品成为研究的热点。
1995年wainwright研制出无细胞真皮基质(adm)充当永久性真皮替代物并成功应用临床[1]。
近年来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在临床开始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本文将就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的研制方法国内目前使用的基本是由江苏启东生物材料研究所提供的,已形成较规范的制备方法。
具体过程如下:用50kg左右无皮肤疾患的健康小白猪,活杀后剃毛,取下大张皮肤,用电动劈皮机制成0.3~0.5mm的断层皮片,用洗必泰溶液消毒后,用无菌高渗盐水(30g/l)浸泡24小时,脱去表皮,经戊二醛(2g/l浸泡10分钟)交联后,以含有胰蛋白酶为主要原料的脱细胞液进行处理,生理盐水冲洗,再制成网状包装保存备用。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生物学特性猪与人类在生物种属上具有较高同源性,异种猪皮在结构上接近于人皮肤。
异种或异体皮肤移植后出现排异反应多是因为细胞成分的存在,包括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而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在制作中经脱细胞和交联处理除去了可被宿主识别的细胞成分,只保留非细胞成分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胶原等,抗原性大大减弱甚至无免疫真皮在皮肤移植和创面稳定性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创面愈合后的质量及瘢痕形成情况与移植皮片中真皮含量有关,含量越高,创面瘢痕形成量越少,挛缩程度越轻[2]。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能为创面提供大量的真皮组织,且其胶原纤维排列规则,能够减少瘢痕形成和挛缩畸形发生率。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的临床应用对烧伤创面的重建作用:烧伤创面处理是烧伤治疗的主要内容。
传统包扎治疗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多,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医生工作量,因此寻求一种能够覆盖创面而中间不需要太多换药的外用敷料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
探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烧伤后期瘢痕整形的修复效果
探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烧伤后期瘢痕整形的修复效果作者:唐屈冉辉杨德琼赖勤汪洋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究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烧伤后期瘢痕整形的修复效果。
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100例烧伤后期瘢痕整形,以分段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自体中厚皮片治疗,实验组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分析2组治疗的结果。
结果:实验组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其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烧伤后期瘢痕整形患者接受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烧伤后期;瘢痕整形;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pairing effect of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on scar plastic surgery in the late stage of bur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100 cases of scar plastic surgery in the later stage of bur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elf medium thick sk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allogeneic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cond oper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scar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llogeneic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the patients with scar plastic surgery in the later stage of burn.Key words: post burn; scar reconstruction; allogeneic acellular dermal matrix【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烧伤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患者在烧伤后期,会出现创面瘢痕痉挛的情况,影响机体功能,若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则较易出现伤口感染等的情况,引发器官功能障碍[1]。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发布时间:2015-02)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肢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
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1.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
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的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1]。
2.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
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类。
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2-4]。
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
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5-6]。
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
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3周;尽量不用于<12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2-3]。
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
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 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 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胶原是人体主要的结构蛋白,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胶原为原料的材料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胶原类创面材料的特点、作为支架材料和创面覆盖物应用的机制,并就其临床适应证、推荐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
胶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皮肤、骨骼、内脏细胞间质及肌腔、韧带、巩膜等,约占体内蛋白质总量的1/3。
胶原与组织的形成、成熟,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细胞增殖、分化、运动,细胞免疫,肿瘤转移以及关节润滑,伤口愈合,钙化作用和血液凝固等有密切关系,也与一些结缔组织胶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胶原在生长发育、伤口愈合、血小板活化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3]。
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基材料来源于天然高分子,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促细胞生长、趋化性能、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4,5]。
其中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临床使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创面修复、整形创面修复、慢性创面修复等。
目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可用于创面的胶原类材料主要为Ⅰ型胶原产品,按类型可分为单层型胶原支架海绵、复合型胶原支架海绵和膜型胶原类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海绵、可吸收性敷料、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医用胶原膜等。
尽管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在临床上存在认识不统一、方法各异的现象。
基于此背景,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特组织临床专家汇集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及专家同行经验,共同制订《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以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胶原类创面材料使用规范,供临床使用时参考。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摘要人工真皮是一种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真皮缺损创面。
本文描述了双层人工真皮的特点及其修复重建机制。
根据国内已有的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国内5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就该材料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等达成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1 背景对于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自体皮片/皮瓣移植,但是皮片和皮瓣移植各有其不足。
单纯的刃厚皮片移植因真皮成分含量少,瘢痕增生、挛缩严重,远期效果较差,而中厚或全厚皮片和皮瓣移植供区损伤大。
至今为止,如何以较小的创伤修复大面积深度创面同时尽可能恢复外观与功能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人工真皮是一种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为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1982年,Yannas等[1]利用胶原基质和医用硅橡胶膜制备了人工复合真皮,作为真皮再生模板成功应用于深度烧伤创面修复。
2017年,国内首个双层人工真皮研发成功,在烧伤科、整形科、手足外科等科室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人工真皮已较广泛应用于深度烧伤、外伤性皮肤缺损、慢性皮肤溃疡、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以及瘢痕整形,治疗效果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高度认可[2,3]。
然而,由于国内人工真皮研发与应用较晚,临床医师对人工真皮适应证、操作规范、并发症防治等尚缺乏统一认识。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照帆教授牵头,联合50余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双层人工真皮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防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达成初步共识,供临床参考。
2 人工真皮名称及作用机制组织工程/生物工程皮肤替代物根据结构不同分为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以及复合皮(含表皮和真皮)替代物。
其中,真皮替代物根据材料来源不同又分为人工合成材料真皮替代物和天然ADM,前者如由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等合成的Lando®、Integra®人工真皮等,以及其他由尼龙网膜、可降解聚乳酸制备的支架;后者主要为异体或异种ADM。
脱细胞真皮基质分析报告
前言大面积深度烧伤或其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成分缺损,通过刃厚小皮片或微粒植皮技术虽然能使创面愈合,但由于其缺乏真皮层,导致愈合后创面弹性差,凸凹不平,易挛缩且不耐摩擦。
移植自体皮瓣或全厚及中厚皮片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能作为供皮区的部位已很少,供皮区又将形成同等程度的缺损,日后形成瘢痕。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真皮替代品。
1.脱细胞真皮基质概述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是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人或动物皮肤中的表皮层及细胞成分彻底去除仅保留真皮中含胶原网架的细胞外基质。
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完全没有了细胞成分和Ⅰ、Ⅱ型细胞相容性抗原的主要免疫活性,故一般不会诱发排斥反应。
但脱细胞真皮基质保留有正常胶原的三维结构和真皮中含胶原支架的细胞外基质能为组织细胞的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架结构,具有创面覆盖、组织缺损填充、引导组织再生和支架等作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中无细胞成分,免疫活性低,不会诱发免疫反应。
它保留了表皮和真皮间的基底膜,移植后可形成真皮面和基底膜面。
基底膜面可支持断层皮片的生长,这对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移植皮的外观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种子细胞的点附增殖等。
真皮面利于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快速血管化,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提供支架,有助于胶原成分改建,促使成纤维细胞排列分布规则,形成结构形态正常的胶原纤维,此外,还有诱导、调节宿主细胞和新生血管长入,促进上皮形成等作用。
此外,细胞外基质蛋白也可以促进表皮细胞的再生。
因此,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真皮替代品,在为烧伤创面提供真皮的同时,可明显减少瘢痕形成。
是一种理想的真皮替代材料。
1.1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来源的不同脱细胞真皮基质分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来源主要为尸体皮)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来源为动物皮以猪皮和牛皮为主)两种。
制备过程都是尽可能的去除具有抗原性的细胞(表皮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真皮中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保留完整的胶原纤维成分和组织基本结构。
2020版:瘢痕早期治疗共识(完整版)
2020版:瘢痕早期治疗共识(完整版)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伤口愈合后对瘢痕尽早干预,可以缩短瘢痕的未成熟期,改善瘢痕的最终转归,有效防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和发展。
然而,目前可用于瘢痕早期管理的治疗方法众多、质量不一,瘢痕早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也较为缺乏。
在此背景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40余位国内专家,基于各干预方法的现有临床证据及自身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就瘢痕早期的定义、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仅影响表皮的皮肤伤口可以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愈合,修复后可基本达到皮肤外观和功能的完全恢复,而深达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必然通过瘢痕修复。
瘢痕相对于损伤前的组织而言,是一个不完善的替换,外观、质地和结构均与正常皮肤有一定差别[1,2]。
瘢痕在伤口上皮化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动态变化的,一般会经历未成熟和成熟2个阶段[3,4]。
未成熟瘢痕的显著特点是外观呈红色,内部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研究显示瘢痕充血和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明显相关性[5,6],提示充血的瘢痕继续变化的可能性很大。
成熟瘢痕则表现为不充血、无临床症状(疼痛、瘙痒)、瘢痕厚度不再变化[7]。
"如何更快淡化瘢痕,并使其在社交距离下不明显"通常是患者在外伤或手术后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医师经常要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伤口愈合后对瘢痕尽早进行干预,可以缩短瘢痕的未成熟期,改善瘢痕的最终转归[5,8,9],有效防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和发展。
然而,目前可用于瘢痕早期管理的治疗方法众多、文献繁杂、质量不一,瘢痕早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也较为缺乏。
2002年Mustoe等[10]发表了首篇瘢痕治疗国际临床意见,2014年Gold等[11]发表了其更新版的瘢痕临床管理意见国际共识,其中虽然提及了瘢痕和早期管理的相关内容,但并未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阐述,且这些共识多基于欧洲及美国地区文献及临床治疗经验,欧洲及美国地区患者与亚洲患者在瘢痕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12]。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的价值探讨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的价值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2T09:07:22.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6期作者:王岗[导读] 目的:探究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面部皮肤肿瘤王岗恩施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医学美容科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目的:探究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50例,患者切除术后面部创面面积为(0.25×~30)cm2,主要部位包含右鼻翼和鼻背部。
所有患者均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创面。
结果:5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感染,1例患者皮瓣远端由于缺血形成薄痂,但随着薄痂的脱落创面逐渐愈合。
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病情未出现反复,皮瓣形态良好。
结论:面部肿瘤行切除术术后,及时进行创面修复,可以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外观,而且皮下蒂皮瓣更加贴合面部血液循环系统,可作为面部修复的首选。
【关键词】皮下蒂;皮瓣;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为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层结构,表皮最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侵犯,其中头面部是皮肤肿瘤的好发部位,常见的肿瘤类型包含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黑色素瘤、皮肤鳞状细胞癌及皮肤基底细胞癌。
前两者属于良性肿瘤,后三者属于恶性肿瘤。
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最佳的治疗方案均是切除术。
但切除后为了保证患者面部的美观,避免肿瘤再次诱发,需要对创面进行修复,最佳的修复方案就是选取组织、构成、环境等相近的邻近皮瓣。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50例采用皮下蒂皮瓣进行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采用皮下蒂进行面部皮肤肿瘤术后修复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9~72岁,平均(45.67±5.29)岁;色素痣9例,脂溢性角化病11例,黑色素瘤1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例及皮肤基底细胞癫17例。
观察分析复合皮移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和修复创面中
观察分析复合皮移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和修复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发表时间:2020-09-01T03:07:49.946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作者:焦静龙努尔兰王智忠[导读] 目前复合皮移植以及皮肤软组织扩张均是对烧伤患者进行整形及修复创面治疗的常用措施,以下将对比此两种手术在烧伤整形及修复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烧伤创面修复科 830001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烧伤整形及修复创面中采用复合皮移植术或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本院68例烧伤患者,均为四肢烧伤,依据术式分组,对照组患者行复合皮移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85.29%,P<0.05。
结论:与复合皮移植术相比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更有利于提升烧伤患者的整形及创面修复治疗效果。
关键词:烧伤整形;修复创面;复合皮移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烧伤即皮肤组织受到电力、化学物质及高温等作用而造成的组织受损,患者往往存在大面积瘢痕,特别是面部、肢体烧伤患者瘢痕的产生对其外形、容貌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追求也相应提高,因此烧伤整形治疗在临床中受到关注[1]。
目前复合皮移植以及皮肤软组织扩张均是对烧伤患者进行整形及修复创面治疗的常用措施,以下将对比此两种手术在烧伤整形及修复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本院68例烧伤患者,均为四肢烧伤,依据术式分组,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1~56岁,均值为(36.5±0.4)岁;烧伤面积为4.6cm*7.3cm~8.5cm*9.3cm。
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20~58岁,均值为(36.4±0.6)岁;烧伤面积为4.4cm*7.4cm~8.3cm*9.4cm。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摘要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
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
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
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
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
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1 前言烧创伤、瘢痕或肿瘤切除引起的人体大面积皮肤缺损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1,2]。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足、压疮和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溃疡的发生率逐年升高[3,4],而烧创伤引发的急性创面的发生率又居高不下。
皮片移植、皮瓣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创面修复手段,但自体组织来源受限、供皮区缺乏或损伤、植皮区瘢痕挛缩等问题仍难以解决[5,6]。
随着现代生物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天然真皮基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种类繁多,目前仍存在认识不同步、使用方法不够统一等情况。
有鉴于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先后在成都、武汉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并编写本共识,旨在汇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家意见,就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专科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合理、统一、规范的使用指导,供临床参考。
2 天然真皮基质的分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摘要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
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
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
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
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
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1 前言烧创伤、瘢痕或肿瘤切除引起的人体大面积皮肤缺损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1,2]。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足、压疮和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溃疡的发生率逐年升高[3,4],而烧创伤引发的急性创面的发生率又居高不下。
皮片移植、皮瓣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创面修复手段,但自体组织来源受限、供皮区缺乏或损伤、植皮区瘢痕挛缩等问题仍难以解决[5,6]。
随着现代生物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天然真皮基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种类繁多,目前仍存在认识不同步、使用方法不够统一等情况。
有鉴于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先后在成都、武汉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并编写本共识,旨在汇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家意见,就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专科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合理、统一、规范的使用指导,供临床参考。
2 天然真皮基质的分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
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现简要介绍不同类型真皮基质的特点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情况。
2.1 ADM简介ADM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ECM 和三维空间框架结构后的生物材料[7,8]。
真皮内ECM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不仅能为组织提供机械支持,还能促进细胞黏附并调节细胞行为[9,10]。
预先去除异体或异种组织内的细胞成分,可有效降低材料的免疫原性[11]。
2.1.1 ADM的分类ADM按照材料来源可分为异体ADM(人源性)和异种ADM(动物源性)。
人ADM由捐献的同种异体真皮制成,保留了真皮内ECM、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12]等;异种ADM主要来源于猪和牛,其结构与异体ADM相似。
由于供、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分子结构以及基底膜成分差异较大,异种ADM移植后炎症免疫反应较同种ADM重[13]。
通过酶反应法去除半乳糖-α(1,3)-半乳糖抗原,可显著降低异种ADM的免疫原性[14]。
ADM按照材料结构可分为交联型和非交联型。
与非交联型ADM相比,交联型ADM抗原性降低,力学强度更好[15,16],降解时间更长,促组织重塑效应更持久[17,18],因此,交联型ADM应用更广泛。
其中戊二醛是最常用的交联剂。
车鹏程等[19]通过精确控制交联时间,在保留ADM生物活性的同时可将戊二醛的生物毒性降至最低。
2.1.2 ADM的作用机制及转归ADM含有丰富的天然生物信息,具有促进细胞黏附、增殖,诱导组织再生等特性,其疏松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为血管和组织长入提供空间[20,21]。
ADM用于创面修复时,可为表皮细胞提供附着点,进而促进基底膜结构重组,其特殊的孔隙结构可促使内皮细胞和Fb迁入,诱导组织生长,并进行局部重建。
同时ADM的基质成分在胶原酶作用下不断降解,最终被自身组织替代[22]。
研究表明,在创面愈合过程中,ADM通过以下机制发挥"生物模板"样作用:(1)下调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
(2)抑制肌Fb 分化。
(3)抑制Ⅲ型胶原的合成。
(4)减少毛细血管超常增生[23,24,25]。
2.1.3 ADM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ADM作为真皮替代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26,27]。
姜笃银等[28,29,30,31,32]自1993年起开展一步法复合移植经胰蛋白酶处理后的异体真皮相关动物实验或冷冻异体胎儿真皮的临床应用研究。
1998年,孙永华等[33]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自体薄皮片,成功修复Ⅲ度烧伤创面。
我国自主研制的商品化J-1型异体ADM和异种猪mADM相继问世。
2.1.3.1 适应证(1)Ⅲ度烧伤切痂后创面。
(2)外伤或体表肿瘤切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缺损。
(3)肉芽组织创面。
(4)瘢痕溃疡。
(5)瘢痕切除或松解后的新鲜创面。
(6)可能形成瘢痕的植皮手术供皮区。
2.1.3.2 术前准备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1.3.3 受皮区准备烧伤切痂创面要求彻底切除坏死组织,深达深筋膜。
瘢痕切除后需松解挛缩的筋膜,保留有活力的致密脂肪垫,保持受皮区平整。
关节部位的挛缩瘢痕需彻底松解,释放牵拉组织,恢复肢体的正常活动范围,根据松解后关节的稳定程度,术后可使用外固定(手足部使用克氏针)固定关节于功能位。
瘢痕溃疡需切至正常组织,达深筋膜。
慢性创面常伴有陈旧水肿的肉芽组织,需以高渗盐水湿敷或切除肉芽组织及其下的纤维板,显露出新鲜组织。
感染的肉芽组织创面需局部浸浴,控制感染,术前用体积分数1%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反复冲洗,术中清除肉芽组织。
Ⅲ度烧伤创面应尽早进行复合皮移植,特别是关节功能部位,因受皮区创面炎症反应可加速ADM降解,影响复合皮移植效果[34]。
2.1.3.4 手术方法手术可分为一步法和二步法。
一步法是同时将ADM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到创面,手术一次完成。
一步法治疗时间短,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相对低,临床应用较多。
术中受皮区创面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将ADM反复清洗3次,修剪漂浮的纤维。
将ADM打孔后,真皮深面朝内,基底膜面朝外,移植于创面,保持真皮基质张力合适。
先用3-0丝线定点缝合,固定ADM,然后距创缘0.5 cm锁边缝合ADM四周。
注意避免挤压ADM,防止破坏其三维结构。
用电动/气动取皮刀切取自体刃厚皮,皮片薄如蝉翼,呈透明状。
将自体刃厚皮平铺于ADM上,四周超出创缘0.3~0.5 cm,定点缝合数针固定。
外覆网眼纱,再覆一层湿纱布,其上再松散放置适量湿纱布和干纱布,打包固定。
若某些部位不便加压包扎,可应用负压伤口疗法(NPWT)技术,使ADM和自体皮片更好地贴附于创面。
术后用石膏或可塑性夹板限制植皮区的活动。
创面情况较差时,如创基不新鲜、血运不良等,可先采用NPWT治疗,待5~10 d后创面新鲜,即可行ADM 移植。
一步法首次换药时间以术后10~14 d为宜,使ADM和皮片有足够时间血管化,避免过早换药引起压力改变或皮片移位。
感染创面可在术后5~7 d换药,换药时动作应轻柔,将创面敷料完全浸湿后再揭去,包扎时防止皮片移动,根据创面分泌物的量决定下次换药时间。
通常术后3周拆线。
二步法是先以ADM覆盖创面,10~14 d后,在血管化的ADM表面再移植自体皮片。
既往认为二步法在皮片成活率上优于一步法[35]。
Munster 等[36]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一步法在皮片成活率、愈合时间以及1年后瘢痕形成情况等方面与二步法无异。
复合皮片的成活依赖于组织液的渗透、营养,因此在创基新鲜、血运丰富的前提下推荐一步法。
2.1.4 禁用或慎用ADM的创面(1)感染未控制的创面。
(2)进行性加深的创面,如电击伤、放射性损伤等[37]。
(3)血管性溃疡。
(4)胶原过敏体质者。
(5)恶性创面。
2.1.5 ADM应用注意事项(1)术后首次换药时间可影响皮片的成活率[34]。
如出现感染,可提前至术后5~7 d换药;若创面有分泌物,可先行湿敷,换药后继续加压包扎。
(2)使用ADM前需彻底清创,确切止血,并将ADM制成网状。
若术后ADM 下出现积液,则需充分引流。
(3)创基需平整,确保ADM与创面贴附完好。
(4)自体皮片上需覆凡士林纱布,再适当加压包扎或使用NPWT。
(5)肢体需妥善固定。
(6)脂肪组织抗感染力差,易出现坏死、液化,应避免在脂肪层移植ADM。
(7)创面愈合后,关节部位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2.2 变性真皮基质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后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被保留的真皮组织经病理证实并未发生坏死,呈玻璃样变性[38]。
黄晓元等[39]首次在手部烧伤变性真皮表面移植大张自体薄中厚皮片,术后皮片存活良好,术区功能和外观较佳。
相较于全层皮肤移植,变性真皮基质避免了供区严重损伤的问题;与单纯刃厚皮移植相比,变性真皮基质愈合质量更好。
2.2.1 变性真皮基质的作用机制及转归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变性真皮基质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1)可逆损伤的真皮基质三维构架类似于"生物模板",可诱导内皮细胞、Fb长入并合成新生血管和胶原,使变性真皮复苏、转化成"新生真皮"。
(2)保留了完整的皮下组织及脂肪穹隆,使皮下至真皮乳头层全套血管系统免遭破坏,从而保证了充足的创面血供,利于变性真皮基质的可逆转化及移植皮片的成活。
(3)尽可能多地保留了真皮组织,提高了创面愈合质量。
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浅削痂模型上进行的研究显示,变性真皮基质能够逐渐复苏,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接近正常真皮[38]。
细胞因子微阵列分析表明,变性真皮基质不产生过量的烧伤毒素[40];热变性Fb与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恢复到正常状态,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的保护分子热休克蛋白9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核仁素以及微小RNA有关[39,41,42,43,44,45,46]。
2.2.2 变性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2.2.2.1 适应证深Ⅱ度烧伤创面。
2.2.2.2 手术方法手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于伤后2~5 d进行。
根据创面深浅采用浅削痂、磨痂或水动力清创系统等清创。
正确判断坏死组织与变性真皮是后续皮片移植成功的关键。
坏死组织应彻底清除,通常坏死组织呈浅黄色,而变性真皮呈白色,显微镜下前者呈凝固性坏死,后者为玻璃样变性。
清创至变性真皮表面出现血清样液体渗出或散在小出血点即可。
若变性真皮较厚,可行"#"字形切开,促进血浆渗出,利于营养皮片,切开时注意避免破坏真皮下血管网。
随后,根据创面部位、大小、形状,选用取皮鼓、气动或电动取皮机、滚轴刀等取自体薄中厚皮片覆盖创面[3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