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多样化_苏轼散文风格论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独具一格的文风,汪洋洒脱的才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和当代。
他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赋、文,皆成范本。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坛“多面手”的美誉。
本文从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谈起,分析和探讨其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多样性,风格,苏词,〈一〉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1.题材的广泛性苏轼的作品大多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既有对人生理想和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渴望,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现实主义的诉求。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主题来看,苏轼既秉承了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的婉约题材,同时又前无古人的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
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1“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
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
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
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苏 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苏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有何独特之处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那么,苏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苏轼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豪放与旷达。
他的诗词常常抒发着豪迈的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胸怀。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洪流之中。
面对时光的流转和英雄的消逝,他没有陷入悲伤和无奈,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豪放旷达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苏轼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致,而是寄托情感、表达哲理的载体。
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将西湖的美与西施的美相媲美,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迷人风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赞美。
苏轼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便是他在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写照,传达出一种不畏惧风雨、坦然前行的人生信念。
在文学创作手法上,苏轼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他打破了诗词的传统格律和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词既有婉约细腻之作,也有豪迈奔放之篇,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境界。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l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
”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哲学思想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苏轼的坎坷人生、峥峥傲骨、高尚情操,决定了他的艺术格调。
其艺术风格正是他人格、修养的自然显现。
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
他的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
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
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
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这段话概括简短,但已相当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
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奠测。
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而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说他纵横跌宕、富于变幻。
苏轼很欣赏超迈雄放的风格。
他谈苏辙作文风格:“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评张文潜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
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他说李扁的文章”笔墨澜翻,已有漂砂走石之势”(《与李昭圮》),“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涣,然不可不知也”(《答李方叔书》);均可见他对雄放的推尊。
苏轼称许诗人和书画家清雄、豪放风格的言论也很多。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的文学理念
当谈到苏轼的文学理念时,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并举例说明:
1.文学独创性:苏轼非常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他认为文学应
该是作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个性表达,而不是刻板的模仿或纯粹的传记记录。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清新脱俗、灵动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自然与法度: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姿态横生,同
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度。
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表现,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技巧和规范,才能使文章真正成为艺术作品。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就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体验,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法度。
3.多样化与生动性:苏轼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反对千篇
一律的文风。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表现。
例如,苏轼的诗风就与他的散文截然不同,他的诗作往往豪放奔放、妙趣横生,而散文则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
4.文以载道:尽管苏轼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多样性,但他也认为文
学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能够启迪人心、教化思想。
例如,他的《答张文潜书》一文就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民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提升。
苏轼的文学理念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自然与法度、多样性和生动性以及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郭瑞娜内容摘要:本文对苏轼的词风作了粗浅的探讨。
从苏词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戏谑词等几种类型对其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
|第一部份说了苏轼的青年与晚年两时期,青年时风格能够说是“少小时气象峥嵘”,晚年诗的平淡美更为典型,平淡却不平庸。
第二部份是主体,具体谈论苏轼词的几种风格类型。
主要讨论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和写景词,还有戏谑词。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潇洒,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高尚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冲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
苏轼的农村词质朴自然,描画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酷爱之情。
其戏谑词多为嬉笑怒骂、风趣讥讽之语,或是作者玩笑娱乐之词。
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特殊心态的外在反映。
关键词:苏轼;词风;前期;后期;多样性苏轼词从来颇受尊崇。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①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被骗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
在豪放词的进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佳誉,公亦以此为豪。
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非大。
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轻忽的另一重要风格。
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
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和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苏轼散文“词锋犀利,纵横捭阖”的特点
苏轼散文“词锋犀利,纵横捭阖”的特点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苏轼散文的特点:景、情统一,如《赤壁赋》,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
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苏轼散文还具有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
其一,由长于议论到精于思辨。
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善于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转的气势。
东坡的议论,不同于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
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
苏轼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
”(《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
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
欧文“修达疏畅”、“容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
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
苏轼散文不仅以议论见长,且贯于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拘于明道议政,而尤长于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于融众长于一炉,破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
苏 轼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表达有何特色
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表达有何特色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每一种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苏轼文学创作的个性化首先体现在其题材的广泛性上。
他既能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波澜壮阔的长江;又能细腻刻画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像“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这样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场景。
无论是官场的风云变幻,还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亦或是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笔下的题材。
这种对丰富题材的驾驭能力,使他的作品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展现出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语言运用上,苏轼也是独具特色。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又富有表现力。
不像有些文人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句式,苏轼善于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短短几个字,就将春天的生机和暖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西湖的美丽多姿。
苏轼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尽管一生经历了诸多坎坷和挫折,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风雨,他毫不畏惧,反而坦然前行,这种豁达的精神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自己在困境中得以解脱,也为读者带来了无尽的鼓舞和力量。
苏轼的个性化表达还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上。
在词的创作方面,他打破了过去词只用来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局限,将词的题材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如怀古、述志、说理等。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迈奔放的笔调,抒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
浅析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浅析苏轼的文论和散文浅析苏轼的文论和散文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昆体流行的时候,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孙复《答张稠书》)。
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在他的部分散文与诗歌,特别是他同后辈来往的书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
他早年随苏洵出三峡,下长江,受自然景物的激发,跟苏辙写诗唱和,就认为诗文创作要象山川的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不是文章的工拙问题(《江行唱和集叙》)。
后来反复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即重视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本身作用,而没有象道学家那样把文章仅仅作为载道或明道的工具看。
他引欧阳修的话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这又注意到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辞达呢?这就是他说的“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
它不但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
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首先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象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何蓬《春绪纪闻》引苏轼语)他晚年形容自己写作诗、赋、杂文时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答谢民师书》)即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它是苏轼在文艺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今天克服种种形式主义的文风还有一定启发。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老人,号老湖州,周礼诗人,北宋末期前政治家,乃一代文学家。
他创作的词,以其特有的文学精神和多样化的风格闻名于世。
其词生动,妙趣横生。
苏东坡词以简易为操,不论是从韵律上或语言上都表现有一定的法度,而且他善用状物文在他的词里所处理为文字形式,便表现出来,苏老对工夫有其追求。
以这种技巧萃取作品难能可贵自有,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的被人欣赏,也是凭其独特的文字表达而驰名于世。
苏东坡词有许多不同的风格,既有浅显的诗词,又有深沉的长诗,其中还有婉约的抒情词、飘灵的赋类等。
苏东坡在多样化的风格上做出了独特的表现。
例如,他把古典流派的音节特色加以巧妙萃取,以重韵或双韵,把简练而有节奏的韵脚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畅快格调更加明快灵活。
另外,他还使用了许多想象性的图画性等手法来描绘意境,将诗的意境抒发得淋漓尽致,使文字映射出来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波。
此外,他抒情之作满怀情愫,将心思抒发得恣意流淌,融合了现代词汇及文学造诣,配以烘托装饰,当之无愧。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使他的作品有着丰富多彩的味道,其词语及情调清新脱俗,朴实却不失意蕴,有力地传达出自身的思想感情。
苏老的野叟风格,将有岁月沉着的淡淡的文字塑造出深刻内涵的意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内涵,也彰显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执著,深受人们喜爱。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也证明了苏老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的笃定的精神,也鼓舞着后世的文学学者在创作上充分而有深度地思考,努力创新,从而使汉语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一场美好的文学革命。
苏 轼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表达有何特点
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表达有何特点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学创作展现出了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化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苏轼的个性化表达首先体现在他的题材选择上。
他不拘一格,无论是政治、历史、人生哲理,还是山水田园、日常生活琐事,都能信手拈来,化为笔下精彩的篇章。
他的作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展现的壮志豪情;也有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像《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沉思索。
同时,他还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猪肉颂》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把烹饪猪肉这样的日常之事写得饶有趣味。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更是独具匠心。
他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比如在《百步洪》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一连串精彩的比喻,将水流的湍急迅猛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且,苏轼常常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将诗词与散文的表现手法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文风。
他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望月问天,下阕对月怀人,情与景完美交融,意境深远,又不失豪迈洒脱。
苏轼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方面。
他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和句式,使作品贴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同时,他又能在平凡的语言中融入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启发。
例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他对人生挫折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
苏轼的个性化表达还体现在他的情感抒发上。
浅谈苏轼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1,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题材的广泛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行文风格的鲜明个性。
2,苏轼文风多样性的原因:人生经历的坎坷;多才多艺的传承;孜孜不倦的博学精神。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嘉字子瞻,。
苏洵子佑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1)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1)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中国文坛对于苏轼的评论很多,有说不幸的文人幸运的文坛、有说苦恼的生活旷达的精神,而大多数评论的基础源于苏轼的词,我更侧重于苏轼的散文艺术美。
现就我粗浅的认识表述对一代文豪的景仰和认识。
苏轼的文学散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具有浓郁的诗情和丰富深刻的哲理。
它使人陶醉在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之中,得到丰富的美的享受。
一、诗情美苏轼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渗透了他情感的血液,表现了他情感世界的某一个侧面。
这些丰富的侧面结合起来,便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抒情个性”,即一种开朗乐观、闲适平和、活泼幽默的情感基调。
1.乐观情怀《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
……吾安往而不乐!”这篇文章写于密州任上。
密州的生活本是艰苦的,但是,苏轼这篇文章洋溢着的快乐气氛,却把他乐天的个性表现得鲜明突出。
苏轼晚年受到更残酷的迫害,远窜海南岛。
在食无肉,病无药的困难条件下,他微笑迎接苦难,发掘生活的快乐。
这时期写的《儋耳夜书》说到应几老书生之邀深夜赴约。
他年老多病,政治上又受到残酷的打击,还和几个老书生一起,玩到半夜才回家,真是好兴致!苏轼有不平,有牢骚,有痛苦,有忧愁,有烦闷,有失望,但是,这类消极的情感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并没有成为主调,而只是作了旷达超脱、开朗乐观、闲适平和、风趣幽默情感基调的陪衬。
2.至性情怀在唐宋散文中,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历来被尊为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试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永州八记”作一简单的比较,即可看出两家在情感表现上的不同艺术特色。
在“永州八记”中,作家的情感表现是在对自然美的忠实再现中得到实现的。
特别是描写潭中鱼的八句,更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
我们从作品凄清幽邃的境界中,体会到了作者贬谪永州时的孤独抑郁的心情。
苏轼的《赤壁赋》就不同了。
主观情感的抒发压倒了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
为了抒情的需要,他不求形似,重在传神写意,让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1.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苏轼的散文作品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
2. 立意高远,格调高雅: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见解,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
3. 风格多变,不拘一格:苏轼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有的雄奇奔放,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婉转含蓄,有的诙谐幽默。
4. 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苏轼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5. 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的深刻感悟和真挚情感,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6. 行文自然,结构严谨:苏轼的散文作品行文自然流畅,不雕琢做作,同时又注意结构的严谨和层次的分明。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成就非常高,被誉为“苏门四傑”之一。
苏轼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一、审美多元化
苏轼的词具有审美多元化的特点,他不仅善于借鉴前人的词篇和音韵,而且能够创新变化,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作品。
他的词作品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和生活经验,既有雅致清新的山水诗趣,也有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写照。
二、语言简练
苏轼的词语言简练,别具韵味。
他注重突出音律的优美,充分运用平仄押韵和韵律变化,使其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意境。
三、情感真挚
苏轼的词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感悟力。
他的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深刻动人,常常能够打动读者。
四、借典大量
苏轼的词借典范围较广,有从史传中借用,也有从各种类别的书籍中借用。
他善于从文学史和时代背景中吸取营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义。
总之,苏轼的词作品不仅具有音韵优美、语言简练的特点,还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具有典雅高远的气息和深邃的艺术价值。
苏轼散文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摘要】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征,达到了古文运动以来散文艺术的高峰。
苏轼散文具有精湛的的艺术特征,表现在:一是挥洒自如的行文;二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三是精妙的语言艺术。
苏轼为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散文;艺术特征;挥洒自如;个性化和多样化;精妙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善于师法前人而又不为前人所拘泥;他善于向父辈及同时代的文人学习,但又能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前辈的影响、个人的艺术修养及人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作用下,苏轼在散文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不仅广备众体,而且还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试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1、挥洒自如的行文苏轼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章,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行文挥洒自如是东坡散文的一大特色。
《前赤壁赋》是一篇烩炙人口的散文赋。
通篇文理自然,一气贯注。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
接着是状物写景,触景而生情,情动而饮酒助兴。
“饮酒乐甚,扣弦而歌”。
歌声激起了作者思古之幽情,于是展开了一番对人生对宇宙的讨论。
主人说服了客人,辩论愉快结束,文情的发展,一泻千里。
东山、流水,歌声、箫声,对话、辩论,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从容不迫,而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写景、抒情和哲理的阐述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而结尾则又余音萦绕,耐人回味。
《后赤壁赋》也同样写得才情奔放,气势澎湃,表现了作者舒卷自如的高度艺术才能。
苏轼散文的流畅,还表现在文情的转折处,衔接自然,不见斧凿痕迹。
《石钟山记》先就山名的含义提出疑问,引出作者对石钟山的实地调查。
当“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石钟山夜景使人“心动欲还”时,作者用“而大声发于水上”轻轻一转,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于是才触到正题描写。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
苏轼的散文创作特点如下:
1. 情感细腻: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细腻的感情,他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他对人生、自然和
社会的思考与体验。
2. 散文结构独特:苏轼的散文常常以抒情的方式开篇,然后逐渐展示
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散文篇幅一般较长,有较为完整的结构。
同时,他注重篇章之间的衔接,使整个文章连贯流畅。
3. 多样的题材:苏轼的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包括自然景色、
人物描写、社会风俗等等。
他的作品既有山水田园的描写,也有对社
会现象的观察与探讨。
4. 文笔优美:苏轼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富有音韵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情境感强烈:苏轼的散文常常通过描绘细致入微的情境,将读者带
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与心灵享受。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独特的结构、多样的题材、优
美的文笔和强烈的情境感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探讨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词汇。
在苏轼的笔下,普通的景物和事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来描绘月夜下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优雅与宁静。
苏轼在散文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喻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使文章显得灵动而有意境。
苏轼的散文常常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诗意。
他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文章具有了诗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长江画卷,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传奇。
苏轼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无论是欢乐还是悲痛,都显得非常真实。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使读者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苏轼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苏轼的散文不仅注重形式的美,更注重思想的深刻性。
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例如,《前赤壁赋》中,他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创新的手法将诗、词、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作品。
例如,《东坡志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贬谪地黄州的生活,并通过小序、题跋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一、本文概述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分析其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苏轼散文的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其如何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散文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
苏轼的散文语言既有古文的典雅,又有口语的自然,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可读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分析苏轼散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
苏轼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
通过对苏轼散文中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苏轼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全面分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从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哲学思考以及文学史地位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苏轼散文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学艺术欣赏视角。
二、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之源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各种细节。
他的散文常常以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事件等为载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通过散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个性化与多样化:苏轼散文风格论
个性化与多样化:苏轼散文风格论
张大联;汪佑民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苏轼力求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早年,苏轼大力提倡豪放、雄壮的风格,到了饱经忧患的晚年,却推崇平淡朴质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渊源上吸收了韦、柳的简古,白居易的浅易,陶诗的质癯.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张大联;汪佑民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学生处,湖南,益阳,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苏轼散文文体形态论之一 [J], 王渭清
2.苏轼书法功能与风格论 [J], 李志刚
3.苏轼之风格论与司空图的相似性——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风格论意义 [J], 杨芙蓉
4.说苏轼论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一 [J], 杨胜宽
5.论苏轼的记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二 [J], 杨胜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 No.1 2006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06 个性化与多样化:苏轼散文风格论张大联a,汪佑民b(湖南城市学院 a.中文系;b.学生处,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苏轼力求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早年,苏轼大力提倡豪放、雄壮的风格,到了饱经忧患的晚年,却推崇平淡朴质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艺术渊源上吸收了韦、柳的简古,白居易的浅易,陶诗的质癯。
关键词:苏轼散文;风格论;多样化;个性化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1–0098–021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
”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哲学思想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苏轼的坎坷人生、峥峥傲骨、高尚情操,决定了他的艺术格调。
其艺术风格正是他人格、修养的自然显现。
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
他的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
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
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
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①这段话概括简短,但已相当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
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莫测,一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1]而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2],说他纵横跌宕、富于变幻。
苏轼很欣赏超迈雄放的风格。
他谈苏辙作文风格:“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评张文潜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他说李廌的文章”笔墨澜翻,已有漂砂走石之势”(《与李昭玘》),“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答李方叔书》);均可见他对雄放的推尊。
苏轼称许诗人和书画家清雄、豪放风格的言论也很多。
他赞扬唐代画家吴道子“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3]、朱瑶“得法尚雄深”[4];称赞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书唐氏六家书后》)、书画家米芾书文作品“清雄绝俗”(《与米元章》);推尊李白诗“豪俊”(《书〈李白集〉》)、韩愈诗“豪放奇险”(《评韩柳诗》);高度地评价陈季常具有“诗人之雄”的豪放警拔的词篇(《与陈季常》),也颇为欣赏自己的一些具有豪放风格的词篇。
苏轼在雄心勃勃的青壮年时代,对于这种豪放、雄壮风格大力提倡,到了饱经忧患的晚年,却推崇平淡朴质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艺术渊源上吸收了韦、柳的简古,白居易的浅易,陶诗的质癯。
他在《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仔细体味,文中苏轼所说的“中”指的是“意”;“边”或“外”指的是“辞”。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指的是语言简朴而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咀嚼,亦即他在《与苏辙书》中评陶渊明诗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淡而有味的风格[5]。
他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与二郎侄》)又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书唐氏六家书后》)在苏轼看来,这种平淡风格高于豪放,是作家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表现,是“绚烂之极”。
上面评“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愈“豪收稿日期:2005-11-04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4C14)作者简介:张大联(1967-),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①本文所引苏轼文章均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张大联等:个性化与多样化:苏轼散文风格论第27卷99放奇险”胜柳,但“温丽靖深不及”柳,就是按照这一观点区分高下的。
而要达到这种平淡境地不是一入手创作便可求得的,而是“精能之至”,“渐老渐熟”,自然获致的。
因此他劝告李廌“积学不倦”,使自己“有得于中”,然后“落其华而成其实”(《与李方叔》)。
这些观点就足可体现出东坡艺术风格的独特个性。
不仅如此,苏轼更主张多种风格并进,反对“千人一律”(《与王庠书》)。
他既欣赏超迈雄放、高妙秀杰的风格,但也推尊那种将外在的质朴平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美在咸酸之外”的风格(《书〈黄子思诗集〉后》)。
在这里面便包含了把枯淡与丰腴、质朴与绮丽、简古与纤秾这些对立的风格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美学理想。
尽管各种风格都以其鲜明特色与别的风格相区别,但它们决非绝对对立、彼此排斥,而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所以他提倡作家以一种风格为主调,同时又多方吸取其他风格之长,做到多样化的统一;反对囿于一隅,狭窄地拘守一种风格。
他在《书黄鲁直诗后》说:“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飨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
”既赞扬黄庭坚诗文的高雅绝俗,又批评黄单纯地追求这一种风格。
在《与陈季常》中,既称赞陈季常的词豪放警拔,又提醒陈不要一味豪放:“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因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作家不可能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风格来表现它。
苏轼看到了社会生活现象的多样性和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性,因此他认为同一个时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制推行某一种风格。
他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写道:“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
其源实出于王氏。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指出王安石的文章“未必不善”,但他“患在好使人同己”,强制天下推行他这一种学说和文章风格,结果造成文学的衰落。
文学的繁荣必然是风格多样化;相反,压制多种多样的风格,就会造成文坛“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从苏轼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多种多样风格的提倡。
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他称颂李陵、苏武诗的“天成”;曹植、刘帧诗的“自得”;陶潜、谢灵运诗的“超然”;韦应物、柳宗元诗的“简古”、“澹泊”;司空图诗的“高雅”;以及钟繇、王羲之书法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他特别推崇李白和杜甫诗“凌跨百代”的“英玮绝世之姿”。
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他赞扬了“深稳”、“疏淡”的永禅师书、“妍紧拔群”的欧阳洵书、“清远萧散”的褚遂良书、“颓然天放”的张旭书、“雄秀独出”的颜真卿书、“自出新意”的柳公权书。
各种艺术风格特色,互有长短,不应随意轩轾。
因此,他不赞成杜甫论书仅以“瘦硬”为贵的艺术主张,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7]对于不同的艺术风格,个人完全可以有所偏爱,但不可偏评。
无疑,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苏轼是极力主张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
苏轼自己的散文创作就完全实现了自己风格多样化的理论观点。
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
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
---------------------------------------------------------------------参考文献:[1]何薳. 春渚纪闻: 卷6[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0: 544.[2]王夫之. 说诗晬语: 卷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 544.[3]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M]// 苏轼诗集: 卷3.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08.[4]苏轼. 过广爱寺三首[M]// 苏轼诗集: 卷9.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460.[5]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M]// 元好问集.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165.[6]苏轼. 苏轼诗集:卷5[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209.[7]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M]// 苏轼诗集:卷8.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71.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ty:Discuss on the Style of Su Shi’s ProseZHANG Da-lian a,WANG You-ming b(a. Department of Chinese; b. Department of Student Work,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Abstract: Su Shi made every effort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artistic style. In his ambitious young, Su Shi vigorously advocated bold, majestic style, but in his old, after experiencing much suffering, Su Shi esteemed the light natural style. In the artistic origin, this kind of style absorbed succinct and plain of Wei Yingwu’s and Liu Zongyuan’s prose, simple and understandable of Bai Juyi’s poets, nature yet gorgeous of Tao Yuanmin’s poets.Key words: Su Shi’s prose; discuss on the style; diversification; individuality (责任编校:傅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