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7bc3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c.png)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廣東白雲學院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_________________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学院: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2)一、建筑条件 (2)1、土楼简介 (2)2、历史文化 (2)3、客家来历 (3)二、建筑风格 (3)1、建筑规模 (3)2、风格特色 (4)3、结构类型 (4)4、分布区域 (5)5、布局特点 (5)三、独特性能 (6)1、充分的经济性 (6)2、良好的坚固性 (6)3、奇妙的物理性 (6)4、突出的防御性 (7)5、独特的艺术性 (7)四、发展方向 (8)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一、建造条件1、土楼简介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13449c084254b35eefd344e.png)
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 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 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 族而居的特征。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 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 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 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 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 遵奉的一条原则。土楼中的祖堂是是土楼客家 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 位。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楼居民祭祀 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 有限的生存空间是土楼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 而居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内通廊式土楼(客家土楼):土楼内 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 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 四五部公用楼梯。内通廊式土楼主要分布 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县,又称为客 家土楼,以永定县湖坑镇振成楼为代表。 单元式土楼(闽南土楼)。单元式土 楼各层没有连贯各户的走马廊;土楼分割 为一套套垂直单元,各单元有独立的门户, 有独立的庭院,有独立上下楼梯。单元式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闽南民系聚居 的地区,又称为闽南土楼,以华安县二宜 楼为其代表。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 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 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 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 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 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共分八 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 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 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 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 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 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 符意义的门窗彩画。
1 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 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 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 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 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 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 位置亦十分突出。 3 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 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 为数极个别。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fccaa10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e.png)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前提摘要: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浅谈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余昌盛
![浅谈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余昌盛](https://img.taocdn.com/s3/m/1a109b3ac8d376eeaeaa31e9.png)
浅谈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余昌盛摘要:客家土楼规模巨大,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其文化内涵也如土楼的群体一样凝实厚重,体现出精湛的建筑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多元的信仰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
当前,土楼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土楼的建筑文化元素也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借鉴。
关键词:土楼文化;传承;发展一、当前客家土楼文化的内涵及发展价值(一)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1、建筑文化美建筑本身就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
客家土楼看似土气,但它“土”得非常自然,给人以质朴苍劲的感受,每座土楼都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从土楼建造过程来考量,它选址的自然性、建造科学性、整体造型的多样性、布局的对称性和装饰的简约性等方面都充分展示了客家先民高超的建造技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2、传统文化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深深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客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也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思想之中。
千万座客家土楼折射出的古朴凝重而又绚烂的中原文化,正是浸润着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客家土楼中最能直接凸显传统儒家文化的是那些点缀在土楼建筑之上的明珠——楹联,楹联就是儒家忠、孝、礼、义、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精髓的最好诠释,可以说客家土楼是这些儒家思想、理念教化的实物。
3、信仰文化多元客家土楼居民的信仰是多元的,主要是信仰妈祖、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些信仰在客家人中形成了一种融合,以西陂天后宫的土楼塔为例,从底层到五层,分别供奉有妈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魁星尊神、仓颉先师这五位神祗。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不无关联。
即使在现代科学昌明、农业技术发达的当下,土楼客家人仍然在求吉心理的驱使下,将神灵信仰中的祭祀仪式以民间习俗的形式展现,并糅合进传统文化因素和现实主义情怀,形成了具有深厚意蕴的民间信仰。
4、浓郁的民俗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人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
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62df0ea6c30c2259019e88.png)
土楼文化摘要: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福建省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
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这就是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关键字:客家明珠文化内涵前言:翻开闽西各县的历史,走过这块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国热土,你会发现客家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勤劳智慧的客家儿女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便闽西各县赢得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这其中就包含着著名的土楼文化。
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成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独一无二的土楼文化吧!正文(一)土楼之建筑特点: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它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土楼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制成,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土楼建筑还具有很多优于普通房屋的地方。
1.天井采光:土楼坐北朝南,所以等到了中午时,太阳就会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写生报告土楼
![写生报告土楼](https://img.taocdn.com/s3/m/5ac34b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e.png)
写生报告:土楼介绍土楼是中国福建省土楼群落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们是福建土著客家人民的独特创造,结合了防御性和居住性的建筑特点。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土楼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建筑特点1.外观:土楼采用了大量的土坯和石头进行建造,外观呈现出厚重和坚固的特点。
楼体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高度可达数十米。
2.结构:土楼采用多层结构,每层都由独立的房屋组成。
最底层通常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中间层用于居住,而顶层则用于防守和观赏。
3.防御性:土楼的墙壁非常厚实,可抵御外界的攻击。
楼内还设有狭窄的入口,用于防止敌人进入。
这使得土楼成为了当时客家人民的重要防线。
4.实用性:土楼内部布局合理,房间宽敞明亮。
每个房间都设有窗户,以便采光和通风。
此外,土楼还设有供水系统和厕所等基本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
历史背景土楼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的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外族侵略。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客家人民开始建造坚固的土楼作为住所。
土楼不仅能提供居住空间,还能充当堡垒,保护居民免受侵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逐渐演变成了集居住、防御、社区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形式。
土楼群落逐渐形成,成为客家人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区生活:土楼群落内的居民经常相互交流和互助,形成了密切的社区关系。
他们在土楼内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庆祝节日,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2. 文化传承:土楼群落是客家人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和习俗,包括客家方言、传统音乐、舞蹈等。
土楼群落成为了客家文化的宝库,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3. 旅游业:土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福建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欣赏土楼,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土楼作为中国福建省客家人民的独特创造,具有丰富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https://img.taocdn.com/s3/m/2b6bbefc52ea551811a6876d.png)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1、历史悠久。
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
一直延续至今。
(金山古圆寨、馥馨楼……)2、种类繁多。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
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
(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4、结构奇巧。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
(土木结构,承重墙)5、功能齐全。
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
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
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4、土楼申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讲好土楼l、充分认识导游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
有道是:江山之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一年拳两年腿,十年才练一张嘴。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https://img.taocdn.com/s3/m/45364f9e240c844769eaeea4.png)
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一)居住功能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
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
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
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11f07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8.png)
由于客家人是从战乱中迁徙到福建的,所以他们对安全有着极高的重视。土楼的防御功能强大,厚实的围墙和紧密的房屋设计使得 土楼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种防御功能不仅提供了家族的安全保障,也反映了客家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尊重
文化教育的传承
在福建土楼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学习空间。这些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 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为客家人的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影响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 独树一帜,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福建土楼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它的生态环保理念、防御功能设计 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以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一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家族精神的体现:土楼的设计和建造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每一座土楼都有 一个中心厅堂,厅堂是家族聚会、祭祀祖先的地方。厅堂的位置和大小都是以 家族的规模和地位来决定的,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尊重和重视
福建土楼介绍及 其人文意蕴
-
1 福建土楼的历史与建筑风格 2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3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客家土楼布局特点具备3个特点(集中华文化之精髓)
![客家土楼布局特点具备3个特点(集中华文化之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4f2f2d9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6.png)
客家土楼布局特点具备3个特点(集中华文化之精髓)说起“客家”,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客家人”。
客家,作为汉族民系之一,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广,影响大。
其实,客家,并不单单只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它更是一个具有深层内涵的文化概念。
客家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建筑等等。
今天,我们来谈谈集聚了客家文化内核的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
“客”,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前来探访的人或被邀请受招待的人”,后引申指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
正如王维诗人所言“独在异乡为异客”。
从概念上理解,“客”与“主”相对而言,它既表达了一种“客”飘忽不定、无所倚恃的状态,也表达了一种主对客的敬称。
“客家人”,说的不过如此,既是指寄居在外地的人,同时也是受到尊重的一类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一千多年以前,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向南迁徙(前后历经了5次大迁徙),他们以“客人”的身份,闯入了南方这片荒蛮的土地上。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和南方的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族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
如今,一个“客家”的称谓,形象地道出了客家人上千年来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历史。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以及海南和台湾等地居住生活,此外,还散居在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地理位置、环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响,客家的民居建筑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
客家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风格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为客家土楼。
根据历史考据,客家土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时期,11世纪~13世纪,客家土楼初步形成,关于这点,在《重修虔台志》中就曾有记载。
如今这一建筑形式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后,已然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建筑。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砖或木材作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温婉典雅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同时辅以砖、石雕等材料。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https://img.taocdn.com/s3/m/bfac967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b.png)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摘要]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式住宅。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特色;美学特征;文化内涵1引言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它是一种活着的建筑文化,更是一段流传至今的建筑历史!2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2.1建筑历史福建客家土楼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客家人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追溯到历史上的三次动乱,自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起,历史上发生第一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加上唐朝的黄巢起义、北宋末期的靖康之乱,三次大规模的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南下避难,客居中国南方,故得名“客家人”。
在这种环境下,家族群居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而满足空间大、且具备防卫功能的客家土楼便在这种情势下衍生而出。
2.2结构布局土楼的外观构造比较多元化,其中圆楼的应用相较之下更为广泛。
圆心位置一般用来设置家族的祠堂,外围圆环则是族人的居所,房间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楼梯为共用设备,将每家每户紧密相连,促进家族和谐的氛围。
土楼的竖向结构一般在三至五层不等,墙厚在一至二米,为了阻止敌人入侵,一二层均不开窗,窗口的设计也是外小内大,方便里面的人观察外面的情况,再加上全楼只开一座通往楼外的大门,使得土楼的防御系统更加完善。
土楼的一层一般用作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层以上才用来居住,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但这种全面而精妙的建筑,仍让我们拍案叫绝。
2.3选用材料土楼的使用材料是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对于客家人所处环境,泥土资源更为丰富,相较于石材更容易开采和运输。
福建的气候环境较湿热,单纯的泥土建造容易造成地面潮、墙面结露等现象,因此客家人会在泥土里搭配木材、参合树叶、竹片作为外墙的龙骨结构,增强土楼的稳固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防风、防水、防火以及抗震的能力。
我家乡的福建土楼~你该知道的客家文化
![我家乡的福建土楼~你该知道的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f363951804d2b160b4ec028.png)
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 0.9 米。然后沿圆形外
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
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 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闪烁着其先民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 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
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
五凤楼 屋脊屋脊飞檐多为 5 层叠,犹如展翅的凤凰,
故名。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
内设厅堂、横屋等(有的没有设中堂,简化成“两
堂两横”),但最大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
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如若地 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
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永定县高陂 镇虎岭村的裕隆楼和古竹乡的福裕楼皆属前者。 府第式方楼 “三堂二横”式结构,又称“三堂屋”,建 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 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有围墙。在中轴线上的 3
堂式围屋,中轴线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 一层或二层。这种酷似中原府第殿堂式的民居, 源自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河南、陕西等 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殿堂建筑和遗址都十
分丰富。殿堂式围屋与府第式方楼相比,虽同一
渊源,但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
厅堂、后楼。
躺着,好更舒服些。闹钟的声音依然在庞大而寂静
中最出名的一种。有的是一环楼,更多的是 2 环
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
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据粗略调查,永定县现存 的圆楼就有 360 多座。其中有年代最久、环数最 多的承启楼;以富丽堂皇著称的振成楼;直径最 长的永福楼;直径最短的如升楼;圆中有方的永
康楼和衍香楼;单无式的集庆楼等等。
[论述题,5分] 试述客家土楼的特点。
![[论述题,5分] 试述客家土楼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bbaa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3.png)
客家土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建筑结构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被誉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一、外观特点客家土楼的外观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其建筑外墙常采用石块、土坯等材料构筑,色彩深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外围有环形或方形的走廊,整体呈现出一种严密有序的结构风格。
而且土楼的墙体非常厚实,能够防御外部的强烈风雨和侵袭,耐久性极高。
这种独特的外观特点,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一大文化景点。
二、建筑结构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其内部多为多层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为畜栏,中部为住宅,上部为储粮。
整个建筑结构分工明确,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起到了完善的生活作用。
土楼内部空间设计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三、文化价值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土楼建筑中融入了客家人的传统信仰、生活习俗和家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土楼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乡愁、家风、家韵,了解到客家人生活的丰富内涵。
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
总结客家土楼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特点、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土楼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外观特点、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展现了客家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24739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7.png)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客家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
它是由千百年来硕果累累的先民文化积淀,关东南海岸与内陆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漫长岁月中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所形成的。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讲究严谨、实用、美观与宜居等多方面的特点,是客家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
首先,在建筑结构上,福建客家土楼分为圆形、正方形、八角形和直角四种形状,其中圆形土楼为客家土楼的第一种形式,但圆形土楼数目少,主要以正方形土楼、八角形土楼以及直角土楼形式居多。
客家土楼外建高墙,其中包括守衞室等守衞於楼厦之前的防卫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城堡的特色。
室内各楼层均采用了老虎窗和棂板窗互相配合的方式,窗户面积很小,底下通常都设有墩根,以增强其承重力。
福建客家土楼的墙体采用石灰、黄土、杨木和黄草等材料粘合而成,非常坚固耐久,还能防潮、防震及防火,特别适合作为抗击灾害的依托建筑。
其次,在装饰方面,福建客家土楼以木雕、石雕、彩绘和园林景观等手法作为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的木雕、石雕及彩绘题材都非常丰富,包括客家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祭祀和风俗等内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体现出来。
同时,福建客家土楼还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合理的园林景观,如石阵池、假山、流水构成的园林景观,促使客家土楼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在居住方面,福建客家土楼注重实用性,在设计结构上兼顾了宜居性、光照性和通风性等诸多因素。
客家土楼内部分为不同层次,一般主楼两层、三层,附楼一层、两层,不同的楼层设有各种房间,有厨房、卧室、卫生间等等,非常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居住需要。
建筑内部有精心规划的庭院和走廊,这些元素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减少湿度,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在结构、装饰和居住方面都具有严谨、实用、美观和宜居等特点,是客家先民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闽南风情漳州土楼
![闽南风情漳州土楼](https://img.taocdn.com/s3/m/360694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0.png)
闽南风情漳州土楼漳州土楼,又称客家土楼,是建筑在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周边地区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
这些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块、木材等自然材料构成,外形宏伟庄重。
漳州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闽南风情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闽南风情漳州土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渊源漳州土楼起源于明代,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独有的建筑形式。
这些土楼最初是由外出闽南打工的客家人建造的,用以提供住宿和自卫防御的功能。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漳州土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二、建筑特点漳州土楼的建筑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外形独特:漳州土楼采用多边形或圆形平面布局,外观宏伟庄重。
它们常常由多层建筑组成,层层迭起,高大而壮观。
2. 结构牢固:土楼采用石块和土坯混合建造,外墙厚实,结构稳定。
这种建筑材料的选择使得土楼能够在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保持相对的安全。
3. 窗户特殊:土楼的窗户设计独特,常常呈圆形或扇形,窗户数量众多。
这不仅为土楼内部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还增添了建筑的装饰美感。
4. 多功能:土楼内部的功能区分明确,通常包括住宅区、厨房区、兵工区等。
土楼不仅可以作为居住场所,还可以作为集体活动和宗族聚会的场所。
三、文化价值闽南风情漳州土楼作为福建漳州地区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漳州土楼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客家人的迁徙历程。
这些土楼记录着当时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漳州土楼凝聚了当地古代建筑技术和智慧,展示了传统建筑在自然灾害中的抵御能力。
这对于今天的建筑学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最后,漳州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它们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闽南风情漳州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https://img.taocdn.com/s3/m/99652c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3.png)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量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不仅宏伟壮丽,更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背景和特点,提供实用的攻略建议,让您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力量。
一、了解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其建筑形式独特,集合了宗族文化、城市规划和防御功能于一体。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由土砖、石灰和竹木建造而成,外部围墙高达数米,内部分为数层,每层都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土楼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土楼群,尤其是在云霄、永定和南靖三县。
这里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可以深入感受土楼的魅力。
二、探索福建土楼的特色1. 家庭祠堂的独特布局福建土楼内部布局独特,一般分为“天井”、“过厅”、“堂屋”和“圆形厅”。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起到采光、通风和社交的作用;过厅作为家庭共用的起居场所;堂屋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空间;圆形厅则用于举行婚礼和庆典。
进入福建土楼,您将深刻感受到这种布局所传递的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品质。
2. 外观壮丽的堡垒式建筑福建土楼外观庄严壮观,其坚固的外墙是为了抵御外敌的进攻。
多层的围墙和内外的防御措施形成了类似堡垒的感觉。
从远处观看,土楼如同延绵起伏的山峦,令人心生敬畏。
3. 富有寓意的雕刻和图案福建土楼外墙上的雕刻和图案,往往富有意蕴与寓意。
传统的龙凤图案象征吉祥如意,而麒麟、蝙蝠等形象更寓意着财富和幸福。
这些雕刻和图案不仅令土楼更加美观,也体现了客家人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福建土楼攻略1. 最佳游览时间福建土楼可全年参观,但最佳的游览时间是春季和秋季。
春季时土楼周围的田园风光美丽宜人,秋季时天气凉爽适宜行走,可以欣赏到金黄的稻谷。
2. 必游景点推荐福建土楼的热门景点有南靖土楼群、云霄土楼群和永定土楼群。
其中,南靖土楼群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楼群,不容错过。
3. 体验客家文化除了参观土楼外,还可以参加当地的客家民俗活动,如客家歌仔戏、客家山歌等。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dd40e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3.png)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623a877e21af45b207a811.png)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1 引言客家xxxx围屋,又名土楼,或者围龙屋。
它独具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一朵绚烂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之林也有一席之地,因而享有"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之美誉。
然而,随着"水泥森林"时代的来临,建筑设计雷同,千城一面,特色消亡,客家围屋,也难逃劫难。
因此,围屋建筑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2 客家围屋建筑的特征2.1 功能的防御性客家土楼(围屋)有着极为强劲的防御功能。
表现为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墙墙体厚实,二是折射出中国传统的住宅内向凝聚性的特征。
旧时的客家先民,不同姓氏存在矛盾和纷争,冲突不断;土著居民的侵袭,也是常有之事;而且明朝中期以降,东洋倭寇的侵扰时有发生。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将其住宅建成防御性强的、易守难攻的建筑形式。
围屋,对外设有作战窗口,对内设有粮仓水井等生活必需品,能够保证战时屋内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
所以,"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成为客家后裔永续流传的佳话。
2.2 建造的经济性客家人的居所多为闭塞的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建筑材料艰难,就地取材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譬如,闽南客家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黄土和砂土。
其黄土主要从山上获取,不会破坏有限耕地的土壤。
即使旧楼重建,墙土亦可再次利用,或把墙土堆放沤肥作为农作物的养料。
这与当下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如出一辙。
客家人一般在农闲时节建房,这样既有充足的时间也有大量人力参与其中,土楼建造技术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2.3 建筑的坚固性在客家建筑中坚固性最好的要数圆形土楼,因为圆筒状结构使其很好的分配楼房的承载量。
加之外墙底部最厚,保证其基底稳定。
房屋墙体稍向内倾斜,使得房屋有一个向心力。
土墙内部放有木条、竹片、糯米,可加大墙体的柔韧性和拉伸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学生:许可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摘要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
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
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
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
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
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1. 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众所周之,中国的文化传播是经由几次大型的人口大迁徙,又南到北扩散的,后期的迁徙者总能带给上一批迁徙者新的文化。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相对于广府人,潮汕人都是后来者,即为“客”。
相对来说,他们跟身上更有中原文化的濡染。
这一点我们在客家的围楼和土楼中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在始兴东湖坪的曾氏围楼,他们把曾子侍奉为祖先,还在围屋的中间放置了曾子的雕像。
客家人作为后来者,相比于住在平原和近水处的潮汕,广府人,多数只能临山而居,正所谓靠山吃山,所以客家建筑也运用了大量木材与黄土。
与此同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起到防盗的功能,他们的建筑大多是采用围屋、围楼的形式。
同一围楼的人共同起居生活,所以客家人在外都给人一种很团结的形象。
随着历史大潮的推进,客家人及客家文化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
但是他们又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先祖,时常回大陆祭拜自己的先人。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其实客家文化本来就是汉文化与南粤土著文化碰撞的产物,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经年累月,才形成自己的体系。
这其中就包括着在岭南大部分地区的潮客、潮广文化和谐相融的体系。
饶平县的道韵楼便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座客家典型的建筑,居住者缺是操着潮汕口音的潮汕人。
其实,在岁月的长河不知不觉的敲打中,住在这里的人们已然忘却自己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
文化与文化的界限已经完全消失,剩下的,就只有和谐共处,潮客和谐互助生存。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潮汕木雕,石雕的存在,众所周之,潮汕工匠精于手艺,所以很多客家人便会邀请潮汕工匠进行围屋内的装饰,这样一来,就使得两个民系的建筑慢慢的融为一体。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潮汕石雕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便能看到这些造型独特的单体建筑或者建筑群。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客家围屋围屋大门前的禾坪和池塘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屋的建筑形态体现了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于此同时,在建筑设计上也顺应了中国建筑对“风水”的考究,实际上,“风水”也是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环境考究的体现。
而客家围屋正式处处体现着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
2.2客家土楼介绍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福建永定土楼群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土楼内部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我们知道,潮汕民系还是偏向于闽南文化的,潮汕话也是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所以,在潮汕地区存在着这样的建筑也不算奇怪。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不能算是深入,自己也没有亲身体验的经历,但是,作为一个生在地处闵粤交界小镇的我来说,怀着对饶平的热爱和自豪,便选取了中国最大土楼,饶平县的道韵楼作为研究对象。
2.2.1饶平县道韵楼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
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
2006年05月,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道韵楼大门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
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
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
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道韵楼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
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楼墙高11.5米。
底层墙厚1.6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如初。
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不特意在楼中的阳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
该楼还与一般土楼不同,它仿照诸葛八卦阵的从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八卦型的设计道韵楼内部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
道韵楼所兴建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古楼的外围墙设枪眼、炮口,在楼之大门顶部设注水暗涵,可以防火烧楼门,可以防兵乱、防乡斗、防盗贼、防兽害、防干旱、防寒暑、防火灾水灾地震等,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堡式村寨。
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
四百多年来,道韵楼内从未发生过大的火灾,其原因在于土楼内设有32口水井,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也起到防火、救火作用;但重要的是,在楼内生活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彼此之间都有着辈分关系与亲情,一旦哪家失火或有难,全楼的人都会竭尽全力救助。
道韵楼经历三代人建设,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
1647年黄锦(明南京礼部尚书)来县城(三饶),道韵楼耆老请其光临该楼,黄锦为道韵楼提写了楼名,昔年的门匾仍嵌筑在楼门之上。
大门两侧的对联是清代广西中州正堂黄德祖(系道韵楼黄氏裔孙)所撰。
其联云:“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叶,实华并茂,贻厥孙谋。
”土楼鼎盛时居住600多人,现在还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韵楼完全符合典型的客家土楼特征,独特的围龙造型,单体建筑,对建筑环境非常考究。
可是,我们从很多地方确可以看出属于潮汕文化的东西。
比如斗拱和门窗随处可见的潮汕木雕和石雕,绣着潮绣的婆婆,甚至连说的话也完全就是潮汕话。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道韵楼的客家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消除了和当地人的各种分歧,邀请当地的工匠来修饰自己引以为豪的住宅,而当地的潮汕工匠们,也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展现出最好的技艺给自己的客家朋友们。
慢慢地,潮客互相通亲,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文化一随同血脉链接到了一起。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了,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道韵楼的例子便是如此典型。
在这里,已经无所谓客家与潮汕,人们和谐相处,共同生活。
或许文化的碰撞曾经很激烈也很艰难,但现如今,如此宏伟的单体建筑得以留存400年至今,无疑是潮客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