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调蓄池图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调蓄池图集
【篇一: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2014-11-21 给水排水
[题记] 如何设计合理的调蓄池容积,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兼顾经
济因素,是小区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的关键。
本文是北京市《雨水控
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编制过程中进行的专
项研究成果,可供借鉴探讨。
李斯1许萍1郑克白2张雅君1
(1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 2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
0引言
为解决大型城市的城市内涝和雨水管理利用等问题,近年来,在建
筑小区的雨水调蓄系统设计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强
调在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削减建筑与小区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
总量,从而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达到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在小区建设中可采取设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
施等来实现对雨水外排流量、峰值径流系数及雨水外排总量的控制。
国外城市化发展得较早,大型城市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使得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概念应运而生。
美国的雨水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是最早提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概念,
随后产生的美国最佳管理措施理论(bmp)及低影响开发理论(lid)都是基于对雨水控制与利用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发展而来的。
雨水控制主要分为水量控制和水质控制两方面,在各国的雨水控制
概念中都把雨水调蓄视为雨水控制的关键因素,是解决城市内涝,
实现雨水管理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美国绿色建筑认证(leed)也在雨水调蓄中设立了重要得分点。
雨水调蓄的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
(1)雨水滞蓄,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
(2)雨水储存,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
(3)雨水调节,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
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
不减少排放的总量。
设置雨水调节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雨水外排
的流量,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
对于建设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和总量,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中有明确规定: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①已建成城区
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5;②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
流系数不大于0.4;③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
网的接纳能力。
雨水外排总量上,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
低于85%,其他区域不低于70%。
如何设计合理的调蓄池容积,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兼顾经济因素,是小区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的关键。
1雨水调蓄池及调蓄容积的计算
雨水调蓄池是雨水调蓄系统的核心部分,应兼具雨水滞蓄、储存和
调节的作用。
雨水调蓄池按其与雨水管线的相对位置分为在线式雨
水调蓄池和离线式雨水调蓄池;按其设置位置可分为集中式雨水调
蓄池和分散式雨水调蓄池。
本文主要针对设置于小区管网末端的集
中式调蓄池进行计算分析。
精确计算雨水调蓄池容积比较复杂,邓培德、倪侨生等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就对我国的雨水调蓄池容积设计计算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国
外的一些研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作出了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准确计算雨水调蓄池的容积变得可能,地表径流采用连续性方
程和非线性容积方程进行计算,雨水管渠系统中的水流服从动力学
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hong等简化了小型汇水区调蓄设施容积的计算
方法,并集成到雨水控制利用的模型中,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
计算。
然而在实际设计中,获得模拟数据比较困难,不利于设计应用。
李俊奇等在城市雨水利用调蓄方式及调蓄容积实用算法上也进
行了探讨,提出了多种调蓄池的设计方式,分别说明了不同方式的
具体作用,并给出了计算公式。
张书函等对雨水调蓄池也给出了明
确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优化了原有国标规范中的计算公式,使雨水
调蓄池的设计更有利于雨水控制和利用。
1.1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
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调蓄池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时可用水泵强排,排空时间不得大于12 h;出水管管径不应超过市政管道排水能力;应设外排雨水溢流口,溢流雨水应采用重力流排出;应设检查
口便于排出沉积物。
此类型调蓄设施的优点为结构简单,无需外加动力,维护方便,能
很好地调节峰值流量。
但缺点是雨水池内雨水自然排空,无法滞蓄
收集回用,对于雨水总量的控制有所欠缺;另外当雨水调蓄池前端
管线较长时,入池雨水管线标高已经较低,再经过雨水调蓄池的下
出水口排出,标高进一步降低,很难保证与市政管网的对接。
调蓄容积可采用式(1)计算。
在调蓄池设置区域不大的前提下(不会由于管道过长,雨水汇流峰
值不同时到达的情况),池中入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由图2中入
水量曲线近似表示,类似于典型降雨雨型曲线,随着时间推移先增
大后减小。
排水量可由图2中出水量曲线表示,由于底部流槽式调
蓄池采用管道排水,排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排出管管径和调蓄池中雨
水的水量,排水曲线的峰值低于进水曲线,并且落后于进水的峰值
出现。
在图2中a-b段,初期雨量较小,入池雨水全部及时排出,调蓄池
中不积水;b-c段降雨强度变大,入水量增加,大于管道排水能力,
调蓄池开始积水,池中水位不断上升;c-d段降雨强度减小,但入水
量仍大于出水量,池中水位仍然上升,但上升速度减慢;d点时池中水位最高,此时出水量最大,d点以后,降雨量逐渐减小,池中水位不断下降,出水量不断减小。
调蓄池的最小调蓄容积为降雨时间内总进水量-总排水量,即:
进水量曲线类似于雨型曲线,对其进行积分计算较为困难,为方便
设计可采用式
(3)计算。
重现期大于2 a,小于100 a的降雨,其设计降雨厚度可按式(4)计算:代入不同的设计重现期和设计降雨历时,即可得到不同的设计降雨
厚度,从而得到不同的进水量,此进水量为代入的设计降雨历时内
的降雨累加量。
设施进水量和出水量的差值随着不同设计降雨历时的增大呈现先增
大后减小的趋势,计算得出的入水量和出水量差的最大值,即为调
蓄容积的最小体积。
详见设计举例。
1.2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
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构造见图3。
采用水泵提升排空,必要时可
启用备用水泵强排,排空时间不得大于12 h;出水管流量不应超过
市政管道排水能力。
此类型调蓄设施可有效控制管网末端标高,为设计和施工带来方便。
缺点是需要水泵提升,耗费能源;水泵的维修和保养需要后续费用。
调蓄池的进出水流量曲线可由图4表示。
由于水泵提升式调蓄池采
用水泵排水,排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水泵功率、扬程,排水曲线是不
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在图4中a-b段,初期雨量较小,入池流量小于水泵外排能力,雨
水全部及时排出,调蓄池中不积水;b-c段降雨强度变大,入水流量
增加,大于水泵排水能力,调蓄池中开始积水,水位不断上升;c-d
段降雨强度减小,但入水流量仍然大于出水量,调蓄池中水位仍然
上升,但上升速度减慢;d点时池中水位最高,d点以后,降雨量逐
渐减小,池中水位不断下降直至被水泵排空。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位于北京的某公共建筑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2738m2,其
中屋面总面积为7 960 m2,绿地总面积为371m2,硬化地面面积为4085m2。
按照db 11/685-2013规定,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1)设计降雨重现期为5 a。
(2)下凹式绿地面积为185 m2。
下凹式绿地为计入绿化指标绿地
总面积的50%。
计入绿化指标绿地面积是覆土深度满足规划绿地要
求的绿地面积,本工程为371 m2。
(3)透水铺装面积为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
闲广场、室外庭院总面积的70%。
项目设置透水铺装面积为2860
m2。
根据区域内各下垫面种类和面积计算得到区域内综合流量径流系数
为0.74。
区域内硬化面积总和为屋面面积与地面硬化面积之和,
9185 m2。
为降低峰值流量,减小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提高雨水总量控制率,应在区域管网末端设置雨水调蓄池。
2.2雨水调蓄池计算
如采用底部凹槽式雨水调蓄池,则将设计重现期和设计降雨历时代
入式(4)(t取5 min,10 min,15 min……)得出一系列设计降雨厚
度数据。
再将得到的不同设计降雨历时下的设计降雨量代入式(3),得出相应的入池水量。
然后利用式
本工程计算雨水调蓄池容积的为274 m3,对应的控制目标峰值流量为17 l/s。
利用式(7)核算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为0.19。
如采用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其计算过程与底部凹槽式雨水调蓄池相似,计算结果雨水调蓄池容积为233 m3,对应的调控目标峰值流量为15 l/s。
利用式(7)核算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为0.16。
计算总调蓄容积为463.5 m3。
采用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计算得出的调蓄池体积为274 m3,采用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计算得出的调蓄池体积为233 m3,两种调蓄池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是池体排出雨水方式不同,排水能力存在差异。
在实际工程中,为提高设计安全性,可适当放大调蓄池的容积。
为方便设计取值,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到如下结论:每1 000 m2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 m3的雨水调蓄池。
3结论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降低雨水外排峰值流量,减小雨水外排径流总量,保证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积极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雨水调蓄池等具体措施实现低影响开发。
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和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是雨水调蓄池设计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可有效控制雨水外排径流系数,达到削减雨水外排径流峰值的作用,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
实际项目中两种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结果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两种调蓄池排水方式不同,排水能力不同。
在建筑小区设计中,每1000m2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m3的雨水调蓄池,可控制该区域的雨水外排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开发前水平。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给水排水》杂志2014年11期。
《给水排水》杂志官方微信一直致力于为业内人士提供各种专业技术、资讯、要闻等内容,欢迎关注并分享。
关键词回复如下关键词,即可阅读相关文章:
院士论道、深度处理、应急处理、排涝、雨洪利用、垃圾液、污泥处理、地下管线、建筑给排水、消防、注册、超高层、绿色建筑、隧道、水业人物、水墨
人生、水解西游、编委风采。
现在就动动手指试试吧~【篇二:新建雨水调蓄池人工探孔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工程概况 (3)
2.1 工程概况 (3)
2.2 地下管线 (4)
2.3 地质水文条件 (5)
三、施工准备 (6)
3.1 技术准备 (6)
3.2 机具准备 (7)
3.3 材料准备 (7)
四、施工安排 (8)
4.1 总体安排 (8)
4.2 工期安排 (8)
4.3 劳动力组织 (8)
五、主要施工方法 (9)
5.1 施工工序及工艺 (9)
5.2 施工测量 (10)
5.3 探坑施工 (10)
5.4 浇筑护壁混凝土 (12)
5.5 验收检查 (13)
六、质量保证措施 (13)
6.1 针对性措施 (13)
6.2 其他措施 (13)
七、安全保证措施 (14)
7.1 安全管理制度 (14)
7.2 施工安全措施 (15)
八、应急措施 (16)
8.1 防塌方 (16)
8.2 防触电 (17)
8.3 防坠落 (18)
8.4 防中毒 (19)
附件:护壁设计及计算 (20)
一、编制依据
1、潘家园桥、华威桥桥区积水治理工程(左安东路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施工设计图
2、潘家园桥、华威桥桥区积水治理工程(左安东路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潘家园桥、华威桥桥区积水治理工程(左安东路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报告
4、《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程》db11/t363-2006
5、《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本)》
6、《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2011;
7、《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验收与验收统一标准》dbj01-90-2004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
10、《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
11、施工设计文件中指定的标准、规范、规程及现行国家及北京市的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国家、部委和北京市有关安全、质量、验收等的方面标准及规范。
12、我单位现有的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套能力。
二、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雨水调蓄池工程隶属于北京市城中心泵站升级改造工程一期三环路潘家园桥、华威桥桥区积水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新建雨水调蓄池位于华威桥东北角,标准段为两层三跨结构,调蓄池部分为地下三层结构。
标准段宽度为13.8m,高为
8.95m,调蓄池长度为73.1m。
调蓄池标准段顶板覆土为3.2m,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2.25m,采用明挖法施工。
雨水调蓄池总平面布臵见图2-1。
由于施工范围内可能存在不明管线,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必须先挖探坑探明地下有无管线。
如果在探坑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异物必须停止施工,应立即通知项目部相关部门,待确认处理后继续施工。
图2-1 雨水调蓄池总平面图
2.2 地下管线
根据设计图纸,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情况,雨水调蓄池施工范围内管线较少,目前查明管线详见下表:
表2-1 雨水调蓄池管线统计表
图2-2 调蓄池地下管线位臵图
2.3 地质水文条件
1、地质条件
根据对现场勘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在本
次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深度范围内(最深26.00m)的地层,按成因
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二大类,并按岩性及工程
特性划分为7个大层及其亚层,现分述如下。
表层为一般厚度约1.50~1.80m的人工堆积之粘质粉土素填土、粉
质粘土素填土①层,房渣土①1层。
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层及粉砂、
细砂②1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③层,细砂③1层及粉质粘土、重
粉质粘土③2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④层及粘土、重粉质粘土④1层;粉砂、细砂⑤层及砂质粉土⑤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⑥层,
粘土、重粉质粘土⑥1层及粉质粘土⑥2层;卵石、圆砾⑦层及细砂、中砂⑦1层。
1
234
图2-3 工程地质剖面图
1、水文条件
1)勘探期间实测地下水位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期间(2012年10月下旬)于钻孔中实测地下水
稳定水位标高为16.11~16.48m(埋深21.60~21.90m),地下水
类型为潜水~承压水。
【篇三: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
(一)主要设计依据
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说明:施工图设计中应全部落实规划审批的各项文件要求。
2、《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市规发【2012】1316号)。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
说明:《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将于2014
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4.2.3条款“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
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替代1316号文件“规划要求”部分的第三条“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
达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
建标准为: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50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条款。
(二)主要设计、审查施工图纸及内容
1、建筑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2、室外雨水排水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二、建筑专业施工图要求
(一)建筑总平面图
说明:当透水铺装设在地下建筑顶板上时应分别标明透水铺装面标
高及地下建筑顶板标高。
2、应标注室外场地的地面标高,明确周边道路与个体工程室外地面
高程的关系。
3、调蓄设施应标明定位尺寸,室外雨水口(沟)的位置,地面排水
方向等。
(二)设计、施工说明
1、主要专项指标:绿地总面积、下凹绿地面积及下凹深度;硬化面
种类及面积,透水铺装种类及面积,雨水调蓄设施容积。
说明:硬化面积计算内容(公建区、工业区,工业厂房硬化面积计
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公建硬化面积计算方法执行,居住区、工业
附属生活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居住区硬化面积计
算方法执行)。
覆土深度小于3m大于等于1.5m的下凹绿地,下凹绿地面积按50%折减;覆土深度小于
1.5m的下凹绿地不能作为下凹绿地,但可作为透水铺装。
2、地面高程控制:工程的地势情况;市政道路与本区域室外地面高
程的关系。
说明:项目用地的竖向标高控制尽量保证项目区域内的雨水能重力
流排至市政雨水管网;项目地面标高不宜低于周边市政道路,防止
雨水倒灌;低洼区域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倒灌;地面标高设计应有
利于雨水进入收集和调蓄设施。
(三)设计详图
1、下凹绿地做法(深度控制、种植要求)。
2、透水铺装做法;地下室顶板疏水做法;其他相关设施的材料做法。
3、种植种类应与下凹绿地相协调,种植土高度应满足下凹及排水要求。
4、雨水调蓄池详图。
说明:以上详图均可采用标准图集,如无图集可采用应画大样图。
三、给排水专业施工图要求
(一)室外雨水排水总平面图
1、应包括上述建筑总平面图要求的相关内容(如上述二/(一)条
内容)。
2、应标明地面汇水方向;雨水口、雨水井、雨水调蓄池等的位置;
3、主要雨水管线的布置;与市政雨水管线接驳口的位置、管径,标高。
说明:如有条件应标明市政雨水接驳口位置、管径、标高和允许接
纳的雨水量。
(二)设计、施工说明
1、项目概况:用地面积、屋面面积、硬化道路面积、透水铺装面积、绿地面积等。
说明:重点说明在非实土区绿地及透水铺装下的渗排水设施及做法。
2、外部条件:与市政雨水管接驳口的位置、标高、管径以及外排雨
水量。
3、排水设计标准。
说明:北京市城区雨水规划将设计标准提高到3-5年,因此,建筑
及小区设计标准应相应提高;透水铺装的设计标准(设计雨量
45mm,渗透时间60min)。
4、外排水流量径流系数(应附计算公式及参数)。
说明:雨水外排流量径流系数应小于开发前,开发前流量径流系数
的确定应有依据;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得大于:建成城区0.5,
新开发区0.4。
5、雨水量计算应包括:径流总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弃流量、
调蓄水量、收集量、回用水量的水量平衡。
说明: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如雨水不进
行回收利用,雨水池仅作为调蓄池,则无需水量平衡计算。
6、雨水调蓄设施:调蓄设施的形式和规模。
7、验收要求。
说明:符合《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等相关规范要求。
(三)设计详图
1、雨水调蓄池的接管详图。
2、雨水井、雨水口、提升、收集设施、渗排水设施的接管详图。
3、雨水回用设施的详图。
说明:以上详图均可采用标准图集,如无图集可采用应画大样及详图。
四、雨水控制与利用参考图集及图例
(一)图例
应按照国标图例,建筑与给排水统一。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参考图集
1、透水铺装做法可参照选取《工程做法》(12bj1-1)p17-25页中
有关透水路面相关做法;
2、钢筋混凝土水池做法可参考《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05s804)相关做法;
3、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可参考国标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相关做法;
4、渗排一体化系统做法可参考国标图集《雨水综合利用》
(10ss705)相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