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
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需结
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因素进行考量,尽量选择对患者适用且能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

2. 个体化治疗原则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实行个
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感染的病原体,需要联合用药
来增强疗效。

临床医生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在使
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指导原则选择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结语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上述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3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3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3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用版)目录1.抗菌药物的演变历史2.抗菌药物的分类与联合用药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的应用4.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和预防性应用原则5.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正文抗菌药物在现代医疗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 20 世纪初以来,随着细菌的演变,抗菌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从最初的青霉素到如今各种新型抗菌药物,它们的应用不仅治愈了许多患者,也挽救了许多生命。

然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演变历史,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与联合用药,理解抗菌药物在治疗性和预防性应用方面的原则,以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演变历史从 20 世纪初至今,抗菌药物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20-1960 年:以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导的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2.1960-1980 年:以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导的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3.1980-1990 年:以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等为主导的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4.1990-2000 年:以 MRSA/MRE、PRP、VRE 等为主导的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5.2000 年至今:以 ESBL、AMPC 等为主导的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与联合用药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头孢菌素类:广谱抗菌,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红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阿米巴原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大环内酯类: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厌氧菌感染也有疗效。

5.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对多重耐药菌有抗菌活性,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

6.磺胺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支原体和阿米巴原虫也有疗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本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本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辉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5)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11)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13)附录3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督查 (20)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头孢菌素类 (22)头霉素类 (2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4)碳青霉烯类 (25)青霉烯类 (26)单环β-内酰胺类 (26)氧头孢烯类 (26)氨基糖苷类 (27)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环脂肽类 (34)噁唑烷酮类 (35)磷霉素 (36)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细菌性前列腺炎 (57)急性感染性腹泻 (59)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腹腔感染 (66)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72)眼部感染 (73)阴道感染 (75)宫颈炎 (76)盆腔炎 (76)性传播疾病 (77)侵袭性真菌病 (77)分枝杆菌感染 (80)白喉 (81)百日咳 (82)猩红热 (82)鼠疫 (82)炭疽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84)布鲁菌病 (84)钩端螺旋体病 (85)回归热 (85)莱姆病 (85)立克次体病 (8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8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20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前言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多种问题,包括耐药性的出现和药物副作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明确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1.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
途径。

3.在合理的时机停止抗菌药物的应用,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抗菌药物应用常见问题
1.频繁更换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疗效不佳时需谨慎考虑
是否存在耐药菌株。

2.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过大剂量抗菌药物容易导致药物浓
度过高,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3.忽视药敏试验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应作为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参考依
据,避免使用对患者无效的药物。

四、抗菌药物使用建议
1.优先考虑选择对患者具有较低耐药风险的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避免过度应用。

3.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药物疗效和耐药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
2020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合理的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只有科学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应对临床上各种感染疾病的挑战。

以上是20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希望各位医务人员能够认真遵守,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质量,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综合而成。

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保障医生的权益。

二、适应症选择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是明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

只有明确了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才能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调整,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费用问题。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使用1.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一般用于治疗肺炎、腹腔感染等常见感染,但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一些常见病原菌已经产生了相对的耐药性,需谨慎使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肝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感染,但是这类药物也容易导致肾脏损害,试用时需特别注意。

3.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病症,但是由于其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贫血等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使用时谨慎。

4.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但是该类药物已经开始出现药物耐受性,为了避免滥用,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使用。

5.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适用于多种感染,但是该类药物易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建议使用时慎重。

6.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感染,但是容易引起过敏性皮疹、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使用时注意观察。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抗菌药物疗效的关键。

医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3.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防止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4.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5.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新华医院曹玉凤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内容提纲抗菌药物的概况《指导原则》起草的背景《指导原则》的具体内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指导原则》涉及的范围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一、抗菌药物概述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的概述磺胺类(百浪多息)1935年Domagk发现百浪多息对链球菌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后者成第一个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

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1年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的大爆发1928年青霉菌。

1935年百浪多息1940年提纯青霉素,并用于临床。

1940~1950年链霉素(1944),氯霉素、多粘菌素(1947),金霉素(1948),土霉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7),利福霉素(1957)1959年分离提纯出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1960~1970年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竹桃霉素、螺旋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等问世。

1970~1980年半合成青霉素问世,推出酰脲类青霉素,头孢菌素迅速发展。

硫霉素被发现,同时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问世1980~1990年第三代头孢菌素,新型ß-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迅速发展。

1980~2000年新型ß-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ß-内酰胺酶抑制剂,口服高效头孢菌素等问世。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为了正确、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南。

下面将对该指导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重点强调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该指导原则明确表示,抗菌药物应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其次,该指导原则规定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医生应选择对细菌有良好活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孕期和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另外,该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疗程进行了具体规范。

给药剂量要充分考虑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保证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

疗程的长度应根据患者的疾病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短期治疗导致复发或长期治疗造成药物耐药性。

此外,该指导原则还对特殊人群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相关规定。

例如,在儿童和孕妇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对老年人和患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根据其体质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疗程。

此外,该指导原则还对复杂感染和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处理提供了相应的策略。

对于复杂感染和耐药性细菌感染,需要经过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监测疗效和耐药性的变化,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该指导原则还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监测进行了规定。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同时,医生应定期收集、分析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数据,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通过明确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和策略,旨在科学、规范地指导医生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并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凡使用一种药物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
不要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针
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 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混合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重症感染(例如:感染性 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的感染(例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等)。
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药物可自乳汁分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 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哺乳期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 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 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 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 加用甲硝唑 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 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 – – – – – 品种选择 给药剂量 给药次数 给药途径 疗程 联合应用
病例1
无指针滥用抗生素
男性患者,36岁。单纯发热1个月,体温波动于38℃左右,外周 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不高,在当地医院未能明确诊断,但是却 按照细菌感染先后使用了包括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 类抗菌药物多达十余种抗菌药物,体温不仅没有减退,反而逐渐 升高。入我院时体温39℃ ,精神萎靡,胃纳极差,不愿下床活动。 体格检查发现颈部有数十个成串的肿大的细小淋巴结,可活动, 没有压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不高,嗜酸性细胞计数亦正 常,反复血液培养没有找到细菌,骨髓穿刺检查没有发现异常, 其他各项检查均没有发现可供确诊的依据。拟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入院时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认为感染的依据不足,所 以停止使用任何抗细菌药物,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停药后第 二天体温开始下降,第三天接近正常,第四天完全正常。此时原 来肿大的颈部淋巴结不可触及,也就无法进行淋巴活检。继续观 察一周体温不再上升,病人一般情况迅速改善,恢复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泛,合理使用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基于两个方面:是否有抗菌药物应用指征以及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才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结果,包括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应基于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药敏试验的结果。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对于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的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因为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照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品种选择:应当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正确掌握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注意合理使用药物联合治疗、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合理应用重要神经系统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大规模使用、建立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等。

首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

根据病原体的特点以及耐药情况选择具有良好疗效、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

对于未明确定性病原体的感染,可以根据感染部位、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

其次,正确掌握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是确保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原则。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病原体的敏感性,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从而达到抗菌治疗的效果。

同时,应注意合理使用药物联合治疗。

在治疗需要时,将几种抗菌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延迟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但应注意不同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

另外,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耐药情况和药物过敏史都不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抗菌治疗。

另外,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也是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还应注意过敏反应和抗菌药物引起的耐药性等问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同样重要的是,合理应用重要神经系统抗菌药物。

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但是,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应慎重使用,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大规模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增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关键工具,它们的正确使用对于抗菌耐药的控制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和选择的指导,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作用机制,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起作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等,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作用。

•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红霉素等,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3.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3.1 细菌的敏感性在开始治疗之前,应进行细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感染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敏感性测试的结果,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2 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

如果患者对某种抗菌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则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3.3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并检查血药浓度。

3.4 异常敏感菌株的选择对于已知具有特殊耐药机制或多重耐药的细菌菌株,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特别关注耐药菌株的响应性。

3.5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或更多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然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也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应慎重考虑。

4.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药物过敏反应:避免使用过去已经出现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对于未知过敏史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过敏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是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及中国微生物药物学会联合发布的2019年最新出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南提出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效果以及建立抗菌药物负担量更佳调整的相关措施,是应对抗菌药物滥用及耐药性增加的重要文件。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
1、针对具体临床症状,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多药合并疗法;
2、如果病菌存在耐药性,应尽量采用有抑菌作用、抗菌作用更强的新药;
二、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
1、对于口服抗菌药物,应注意个体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长,每日剂量应低于每次剂量的1/2;
2、注射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最小抗菌浓度的原则使用,并计算出注射时间,避免抗菌药物疗效受损;
三、使用抗菌药物的考虑
1、考虑使用抗菌药物的潜在风险,应尽量避免其产生的不良反应;
2、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强,应尽量避免其使用;
四、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使用
1、注意监测药物使用效果,合理调整药物用量及应用方案;
2、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
五、抗菌药物负担量调整
1、提高对抗菌药物使用效果的重视,加强药物支付政策的审视与调整;
2、加强新药研发,发展更多高效的药物,用来替代已经失去有效性的抗菌药物;
本指南指出,针对抗菌药物滥用及耐药性增加的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措施,充分认识抗菌药物对临床使用的重要性,避免抗菌药物滥用过度而导致耐药性增加,同时建立合理可操作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原则,来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支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 菌药物
•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 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 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 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 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 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 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 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一)预防用药目的 • 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
生的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
• 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 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
• 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 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 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 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 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 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 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 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
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

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

(一)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
(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
(四)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