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士气与群体凝聚力.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励。 群体还有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特征 ①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
情为纽带; 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③ 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最有威信的人
做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力; ④ 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⑤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 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二节 群体的行为动力
一、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 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
B=F(P, E)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 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 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 领导作风等。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 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 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由放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 在三种模式中,人们认为放任和强扭模式是不可取的; 引导模式则是较为可取的。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含义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
是群体所确定的,对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 则。
研究者发现,就大部分群体而言,群体规 范是无意识的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他们起 源于群体成员对工作性质的构想和信念;起源 于由经理人员向群体成员传递的有关群体成员 是否负责的一种隐含的期待;起源于群体成员 工作的实际条件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的相一致 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的发挥预 定的劳动生产功能。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5群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5群体心理
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切关系。士气高昂的群体,凝聚力必然就强;士气低落的群体,凝聚力就会下降。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提高组织的绩效,但要想提高组织绩效,提高士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影响团体士气高低的因素
①对团队目标的认同。
②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
③团队成员对工作产生满足感。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为以群体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4.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①群体规模。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调查发现,群体规模在7人左右为佳。
每个群体都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量。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而对于群体行为准则的共同遵守,往往也是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向或愿望。
2.群体压力的作用
①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②群体一致的行为
(3)群体压力的影响因素
①个体的特点。
②群体的特点。
(六)竞争与合作
4.其他分类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与组成要素
(一)群体的形成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执行任务阶段
5.终止阶段
二、群体的形成与组成要素
(一)群体的形成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执行任务阶段
5.终止阶段
三、群体的动态特性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群体及群体功能

群体及群体功能
遵从与顺从
成员倾向于遵从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表现出顺从的行为。
群体决策过程
信息收集
成员收集和整理与问题相关的 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选择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群体成 员对方案进行投票或达成共识, 选择最佳方案。
问题识别
群体成员共同识别问题,明确 决策的目标和范围。
方案提出
成员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并进行讨论和评估。
规范结构
02
包水平结构。
群体的发展阶段
震荡阶段
成员间出现冲突和 分歧,需要解决矛 盾。
执行阶段
成员共同努力实现 群体目标,形成高 效的协作关系。
形成阶段
成员相互认识、确 定目标、建立规范。
规范阶段
成员间达成共识, 形成稳定的规范和 价值观。
解散阶段
• 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提高决策效率和 准确性。
优化群体决策的策略与建议
明确决策目标和标准
在开始决策前,明确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 评估方案。
避免过度自信
认识到群体决策也可能存在偏差和不足,保持谨慎和客观 的态度。
加强监督和反馈
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调整。
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可以发现 并纠正个体决策的偏差,提高决 策质量。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 增强合法性:群体决策能够增强决策的合法性, 因为它代表了多个个体的意见和利益。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群体极化
在讨论过程中,群体可能会倾向于极端观点,导致决策过于冒险 或保守。
群体思维
群体成员可能过于追求一致,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缺乏创新性 和客观性。
头脑风暴
鼓励成员自由提出想法 和建议,不进行批评和 评价。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三、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2、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

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

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3、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4、心理压力:简称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5、群体士气:指员工对群体的认同感和满意感,愿意为达到群体的目标奋斗的精神状态。

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7、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

它常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正式规定的8、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9、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10、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原初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能力: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2、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

楼芸《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一、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群体成员有一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群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规范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比如家庭、邻里、朋友等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2、次级群体: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如学校、企业等(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制约和控制的社会群体,包括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似为基础形成的群体(三)内群体和外群体1、内群体:我群。

经常参与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的群体。

2、外群体:他群。

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

三、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一)从众行为与偏常行为1、从众行为: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使自己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2、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其他成员利益的主动行为,应该及时预防、纠偏(二)社会助长、干扰与惰化行为1、社会助长: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叫做共同行为者效应2、社会干扰: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3、社会惰化: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活动积极性下降的现象,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喝”(三)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1、群体思维:注重保持群体的内聚力更甚于务实地思考事实的思维方式2、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以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四)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1、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人受他人影响而效仿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2、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的行为3、社会感染: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四、群体绩效与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有效、更和谐,工作成绩更突出。

组织行为学-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

群体规范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
——正是考虑到群体规范的特殊作用 影响群体规范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P119
★ 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所产生的压力,在一定限 度内能促使整个群体为实现群体目标而明确责 任分工和统一行动步调。因而群体规范是一种 强大的社会力量,其功能具体表现为:
★ 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 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 人际关系的内容: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 人际关系的方式: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 师生关系
P135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的意义
★ 特点 ★ 功能 ★ 意义
四、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 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三:
★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 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
强化群体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削弱群体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群体规范作用
增进凝聚力,促进群体生存的作用。 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减少人际摩擦,改善人际关系。 澄清群体身份,表现群体的核心价值观。
五、群体压力
系的四个组成要素:
活动
相互作用
规范
思想情绪
& 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 实属群体与参考群体
二、个体与群体与组织的关系
&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又是组织的组 成部分,群体在个体与组织间发挥着中介 作用
& 个体与群体:
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 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
★ “顺从”或“从众”

第12-14讲管理心理学之群体心理

第12-14讲管理心理学之群体心理

迁 就
因为没有争论,所以结果可能很差
回 避
推迟冲突的解决
解决冲突的办法
• 群体规范改革的步骤与方法分为三阶段:
• 第一阶段:明确现有规范内容。 • 第二阶段:制定规范剖面图。 • 第三阶段:进行规范改革。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彼此吸引以 及他们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群体成员间 相互吸引力越强,个性目标与群体目标越 一致,那么群体凝聚力也越大。
• • • • • • • •
社交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自我实 现的需要
非正式群体是由霍桑试验所发现的,指不是 经官方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 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 现在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劳动 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总和,它们共同决定着人们相 互之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对事业的态度。 领导人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 实,并要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正确 引导其为改善人际关系并为提高生产效率服务。
利益或点的 一致性
共同的兴 趣爱好
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
相似的经历和背景
管理心理学家道尔顿按照非正式群体 成员间的关系将非正式群体分为三类: 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
管理心理学家里维斯按照非正式群体间பைடு நூலகம் 接的原因将非正式群体分为五类:友谊群 体;嗜好群体;工作群体;自卫群体;互 利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研究表明,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能保证提高组织 的生产效率,但是,要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它却是 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一个企业中,管理人员要 注意了解士气,这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有力手段。
对组织目标的赞同 合理的 经济报酬
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
影响士气的因素
奖励方式得当 工作满足感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

参照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 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 准,又叫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三、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就是要确定群体的下限、上限和奇数 与偶数的问题。 1、关于下限和上限: ——詹姆斯的研究:2—9人 5—9人最好 ——歇因的研究:有效规模:2 〈 n 〈 15 2、关于奇数与偶数的问题。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信息沟 通状况 群体的领 导方式 群体的 地位
群体目 标结构 群体规 范性质
群体凝聚力
群体 与外部 的关系 成员的个 性特征
群体规 模大小
凝聚力的表现

低凝聚力:信息在群体内流动缓慢,群体对 其成员的影响甚小,群体常常无法达到目标。 中等凝聚力:群体成员合作良好,群体内沟 通和参与均达到较好的水平,群体能够对成 员的行为施加影响, 群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高凝聚力:群体成员在岗位上高度社会化, 群 体内顺从程度相当高,偏离规范是不能容忍 的, 群体达到目标是以其他群体为代价的。
群体规范案例


( 1 )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 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 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 2 )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 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 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 “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 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二)群体的结构

群体士气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士气与群体凝聚力


士气
概念:是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一员, 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夫战者,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
高士气群体的特征
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群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体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具有维护群体存在和发展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对群体的形成和维持群体都有重要的作用 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信 心和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的种类
1.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 3.领导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自然凝聚力------来自归属的需要
一般来说人们都有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就会 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回到群体中,就会充满信心 和力量。这就是说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人产生了一种吸引力,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就必然与社会发生各种各 样的相互关系,人需要交际,需要友谊和爱,需要归属和 尊重。但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确实太小了,力量太微弱, 他必然依赖一定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活。简而言之,人 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别 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 切关系。士气高昂的群体,凝聚力必然就强;士气低落, 凝聚力就会下降。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提高组织的绩效, 但要想提高组织绩效,提高士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下面请欣赏本节相关电影:《老炮儿》
第三节
群体士气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定义: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 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的论述

群体凝聚力的论述

群体凝聚力的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企业和单位不再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者,而越来越多的需要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团队。

团队的强大和他的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

团队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团队丧失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维持下去,并呈现出低效率状态;而团队凝聚力较强的团队,其成员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并有不断的创新行为,因此,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

凝聚力在企业的团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时就有“一箭易折,十箭难断”的经典典故,讲的就是凝聚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无数人的力量集合起来那力量就大了。

但是如果这股力量使用的方向不向着一点,那起到的效果永远是1+1<2的效果,如果团队有了凝聚力,力向一点那这个效果就会是1+1>2是成效了。

本文针对群体凝聚力来进行论述,凝聚力在群体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概论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这里所说的群体凝聚力并非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群体团结的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

内聚力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

而我们所提倡的团结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调。

二、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凝聚力在无论在当今社会还是古时,都起到了良好,巨大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促进成员之间的自信与安全2、控制和调整成员之间的关系3、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群体凝聚力和诱导共同影响生产率,高凝聚力比低凝聚力群体受诱导的影响程度更大。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三、群体凝聚力的特征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1、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3、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可划分为: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

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

摘要: 凝聚力是医院的内在团结力、协调力和向心力,是一种向外界昭示的蓬勃向上的群体气势和整体形象。

对实现医院的目标、任务和发展、建设,建立良好的医院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医院群体凝聚力强的表现医院凝聚力是以全体人员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高度的主人翁意识,高尚的医德医风,刻苦钻研技术的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风貌凝结而成的,以气顺、人和、奋进为主要表现特征。

1.1 强烈的责任与义务感共同思想指导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责任与义务感。

在“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指导下,全体成员都把承担的各项工作与医院目标和任务联系在一起,把每项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言行同工作目标自觉地统一起来,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自觉承担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地参与管理,关心集体的事情,热爱集体的事业,把自己置身于医院的兴衰荣辱之中。

1.2 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共同精神感召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

在特有的医院精神感召下,每个医务人员都把自己视为医院群体中一个成员。

关心医院的利益、前途和命运,对医院抱有很强的依附性、寄托性,很少出现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思想不易发生动摇,同整个医院在心理上的联系比较稳定,把医院真正视为自己的依托,同呼吸共命运。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的学科。

其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包括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与管理心理学相比,组织行为学着重在特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而管理心理学则侧重于基本心理规律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的管理理论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而行为管理理论则强调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知觉的偏差:选择性注意、认知失调、确认偏差等。

二、归因理论1.定义: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过程。

2.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如自我中心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

3.影响归因的因素:行为的稳定性、可控性、一致性等。

三、个人决策1.定义: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个人所做出的决策过程。

2.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感性决策模型等。

3.影响决策的因素:认知偏差、情绪、风险态度、社会影响等。

四、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的应用1.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员工管理。

2.在招聘、评估和晋升等方面,需要考虑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以便更好地判断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3.在协商和谈判中,了解对方的知觉、归因和决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达成共识。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好的感觉可以引起好的知觉。

认识过程是指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一、团队和群体
(二)团队和群体的区别
(2)目标方面 (1) 领导方面 (6)结果 方面 (3) 协作方面 (4)责任 方面
(5) 技能方面
一、团队和群体
(三)团队和群体的联系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伪团队,也就是 人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 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真正的团队。 真正的团队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但 它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第四阶段,由真正的团队发展成为高效的团队。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一)非正式群体形 成的原因
4.
时间与空间上的 接近
1.
共同的价值观 和共同的利益 与风险
3.
共同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2.
共同的兴趣爱好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1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
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在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在群体中最有威信的 人当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 见效快但不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四、群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
4.迷惑阶段
2.冲突和挑战阶段
5.醒悟阶段
3.形成凝聚力阶段
6.接受阶段
课外 连接
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比尔· 盖茨
在组织中,存在许多“友谊小群体”。 他们三个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是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邻居, 几乎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 感。
二、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群体动力

第二节 群体动力

第二节群体动力教学目标:1、掌握群体规范、群体压力2、掌握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教学重点:掌握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教学难点:掌握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教学时间:2节课教学过程:第二节课一、群体动力“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

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f (P,E)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等。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

1、正式规范: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

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等。

2、非正式规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员工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

群体规范的形成大致经历:1、探索阶段: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和了解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标准或业已存在的群体规范体系,彼此之间产生双向的接近和同化,努力寻找其中共同的因素并以此作为建立新的群体规范的起点。

2、形成阶段:不同的行为、价值和观念体系互相融合,通过心理和行为的互动过程,逐步形成某种公认的、可接受的、规范群体成员行为的标准。

3、定型阶段:通过群体和个人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行为观念的交换、归属和服从过程,最终形成对群体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群体压力的概念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就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的作用:(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2)群体一致的行为,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举例:QQ农场的兴衰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在聊的是QQ农场,开心农场时,你会不会去玩农场?水枪下的猴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工作凝聚力-----人需要依赖工作而生存
– 每个人都有获得良好工作的愿望,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在现阶段,劳动还是作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必须 依赖工作而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团结的自认凝聚力。
• 领导凝聚力
–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 群体里,领导要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群体所承担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 成员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 凝集了。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使群体内部的意见得 到良好的沟通,群体人际关系和谐,成员心情舒畅, 凝聚力就强。一个专制型的领导,群体内部就不易沟 通,群体成员就会感到压抑,对工作也会感到乏味和 无聊,因而群体凝聚力也差。放任型的领导,对群体 成员无所约束,群体凝聚力也差。一个仁慈而专断的 领导,事无巨细必定躬亲,结果将是领导在时凝聚力 强,领导一旦离开这个群体,群体就会陷入瘫痪,凝 聚力大大减弱。因此,领导是形成群体凝聚力的一个 重要因素。
3.低士气,低生产率(A)
4.低士气,高生产率(B)

生产效率

B
影响士气的因素
• • • • • • • 组织目标的赞同 合理的经济报酬 对工作的满意感 管理者良好的品质和风格 同事间的和谐与合作 良好的意见沟通 良好的工作环境
结束语:
• 士气是一群人追求共同目标,持久地、首尾连贯地协 力工作的群体能力。 • 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它与群体凝聚力有 密切关系。士气高昂的群体,凝聚力必然就强;士气低落, 凝聚力就会下降。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提高组织的绩效, 但要想提高组织绩效,提高士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群体凝聚力与管理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互为因果。既可以认为高凝聚力是 高生产效率的起因,也可以认为高凝聚力是高生产效率的结果。 • 一方面,群体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组织目 标的环境,从而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高生产率的群体成员作 为成功群体中的一员,有助于提高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从而提 高群体凝聚力。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
对群体的形成和维持群体都有重要的作用 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 信心和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的种类
• • • • 1.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 3.领导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 自然凝聚力------来自归属的需要
• 一般来说人们都有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就 会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回到群体中,就会充满信 心和力量。这就是说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人产生了一种吸引 力,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就必然与社会发生各 种各样的相互关系,人需要交际,需要友谊和爱,需要归 属和尊重。但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确实太小了,力量太 微弱,他必然依赖一定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活。简而言 之,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个人都 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 情感凝聚力
–一个群体的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和学习,朝夕相处,群 体内各个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 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 一种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 ,属于情感凝聚力力,协调融洽大大人际关系,不仅满 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而且减轻了人们的紧张感。 如果人们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就会同心协力以达到组织 目标。相反,人际关系不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相 互猜忌,彼此戒备,必然会内部矛盾多多,影响团队工 作任务的完成,内耗增加。
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士气只是提高生 产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要条件。要提高生产效率,除 了要提高士气外,还有许多其他条件,如:设备、原材料供应、 职工的素质、人员的调配等。
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示意图
D
C


士 气 低 A


士气和生产效率可能 存在四种情况: 1.高士气,低生产率(D) 2.高士气,高生产率(C)

群体凝聚力
士 气

概念:是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一员, 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夫战者,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
高士气群体的特征
• 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非外部压力 • 群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 力 •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群体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目标 •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 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具有维护群体存在和发 展的意向
下面请欣赏本节相关电影:《老炮儿》
•第三节
•群体士气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定义: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 体的力量。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

• •
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 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关系来看,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否 一致,也影响到群体凝聚力;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来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 性和互补性原则,也影响其凝聚力的高低; ④从群体成员与领导的关系来看,群体成员是否信任和了解 其领导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领导个人是 否有魅力,也影响群群体内不存在分裂的前提下, 外部环境压力越大,群体凝聚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还受群体目标与组织 目标一致性的影响。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 群体凝聚力超高,劳动生产率超高;如果群体目标与组 织目标不一致,则群体凝聚力超高,生产效率则越低。
群体凝聚力与目标一致性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 目 标 一 致 性 低
较高 ↑ 无明显 影响↔

高↑ 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