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试卷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5届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联考(高三)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平面略近圆形,城内原面积2.5万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城壕计入,则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
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墙外有壕沟。
城内发现地面式房基200余座,其北侧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
这说明当时该地A.建筑技术世界领先B.氏族之间联系紧密C.贫富分化较为严重D.文明曙光已经显现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项羽生平时,力图还原历史,塑造一个性格多面、情感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
而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塑造成负面的形象,凸显其残暴、贪婪的~面。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A.史学素养的高低B.治史观念的差异C.史料占有的多寡D.阶级立场的不同3.下表为三国时期部分书札与论序作品。
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文化政策相对宽松B.商品经济日益繁荣C.士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市民阶层价值多元4.宋初.进奏院由各州、郡自行设置和管辖,朝廷主要依靠各地驻京机构和其所辖的进奏官来完成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交流。
981年以后,宋太宗将原来符州驻京城的进奏官改由朝廷统一任命,并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
该变化反映出A.巾火集权的加强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C.中枢机构的异变D.内部动乱因素的消除5.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交换的媒介,继而出现了“商品一白银一商品”的流通方式,借贷关系中也出现了“白银一增值后的白银”的现象。
同时,白银跨地区流通的限制减少,流通费用降低,甚至出现了借助汇兑实现白银流通的现象。
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商品生产的区域性分工B.推动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普及C.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D.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
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C.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D. 清朝时期实行封建制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A. 仁者爱人B. 礼治天下C. 法家思想D. 君子慎独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军事征服B. 贸易往来C. 宣扬国威D. 寻找宝物答案:C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A5. 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是:A. 推翻了清朝统治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 完成了土地改革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B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和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提倡文言文D. 反对帝国主义答案:C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是:A. 台儿庄战役B. 平型关大捷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答案:B8.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 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B. 1953年三大改造完成C.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答案:C9.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混合经济D. 国有经济答案:B10.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邓小平提出的B. 适用于香港、澳门和台湾C. 保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D. 允许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制度。
答案:郡县制2.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______和______。
答案:进士科、明经科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4.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
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
《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5.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
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
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然而路级诸司职任有交叉而各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云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
这表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
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3.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记载出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4.《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
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买)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
2024-2025学年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表说明,江苏地区()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 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C. 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D.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2. “年”的叫法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变化过程。
商朝因非常重视年头岁尾时对祖先的祭祀,故称之为“祀”;周朝认为农业的丰歉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故称之为“年”,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从“祀”到“年”的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 宗族观念淡化B. 农业技术的进步C. 民本思想的发展D. 血缘关系的疏远3.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
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
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 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 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D. 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4.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选项人物事迹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岭南石峡遗址已发掘64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遗物三千余件。
有出七成套的木作工具石锛和石凿,数百件实战用的石镞、石钺;还有礼器如琮、璧等,玉琮与良渚一带相近。
据此可推断,该遗址A.已出现掌握贵重礼器的祭司阶层B.处于石器时代向国家迈进的阶段C.有直接或间接远距离的商品交换D.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2.图1、2所示文物均被学界命名为“蜻蜓眼玻璃器”。
据此可知图1古埃及玻璃器(前+4世纪)图2曾侯乙墓玻璃器(战国)A.社会分工发生了进一步细化B.战国手工制造水平超过古埃及C.玻璃器的生产中心发生转移D.玻璃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物证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
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4.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
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5.《公羊传》记载:“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然而汉武帝却在立幼子为太子后杀其生母,北魏时期道武帝将子贵母死立为定制。
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A.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B.促进华夏认同C.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加强集权统治6.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
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 11 月月考试题高三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道题 3 分,共 48 分)1.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都城遗址。
城墙周长近 7 公里,挖土量约 174 万立方米。
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和祭祀区,是商王和大贵族活动和生活的场所。
城外有居民区、较大规模的铸铜和制陶、制骨作坊遗址等。
由此可知当时( )A.王权借助神权决策B.国家组织能力较强C.阶级分化开始出现D.手工业技术趋成熟2.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
子产铸刑书体现了()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3.汉初,国家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
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上。
这一举措() A.便于国家赋役征发 B.源于土地兼并严重C.变革农业劳作方式D.健全基层里甲制度4.宋朝开封等大城市出现了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在瓦子内有勾栏,经营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还出现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城市泉州、福州,以及纯粹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益州等。
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B.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C.城市规模得以迅速扩大D.市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5.明代“吴门四家”之首沈周曾遇“贩夫牧竖”来索画,也“不见难色”。
刘邦彦戏曰:“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
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整体艺术修养提高B.商品经济影响艺术创作C.文人抛弃了传统义利观D.社会等级秩序趋向崩溃6.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招股艰难,资本不足20 万两。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三年级试题历史命题人:浑南高中贾凤慧校题人:沈阳市第三十中学闫悦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1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为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不按规定颜色笔和不按规定位置答题,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
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关“石室”,办地方“官学”,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
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A.逐渐消解了地方郡国并行制度B.有利于社会教化功能发挥C.打造了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D.探索出高效人才选拔机制2.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宜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
黄轻白重,遂为故事。
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愉林院。
这折射出(A.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集权加强C科举影响扩大D决策事权转移3.下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安定B.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D.南北对峙4.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B.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C.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D.增置新县因本地新生人口增加5.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薛昂夫在定居江南后,执弟子礼于江南硕学者儒,“事笔砚,读书属文,学为儒生,发而为诗、乐府”,以诗人知名。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图1可推知,夏商时期A.国家对矿藏实现直接控制B.黄河中游资源相对不足C.跨区域经济联系已经出现D.长江流域手工业更发达2.荀子访秦国,发现其“固塞险”而“天材之利多”,“百姓朴”且“甚畏有司而顺”,都邑官府“恭俭、敦敬、衷信”,士大夫“无有私事”。
据此可推知,秦崛起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条件优越B.人民朴实温和C.官员吏治清明D.国家治理良好3.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认为:“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
”守道之君子,只要信奉天命,自有天地神祇为之庇佑。
其意在A.推崇天命观念B.巩固儒学地位C.抨击因果轮回D.强调道法自然4.辽朝的国号变迁复杂。
建国之初称大契丹,辽太宗时期实行双重国号(燕云汉地称大辽,草原地区称大契丹);后多次在大辽和契丹中复改国号。
这体现出辽A.疆域版图不断变迁B.政治体制的二元性C.民族交融逐渐加深D.内外政策左右摇摆5.明朝中后期,有史料记载“无籍之徒”日渐猖獗,“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充为家人伴当”,“不务本等生业,三五成群,白昼在街撒泼、殴打平人、抢夺财物”。
这一群体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矛盾B.有利于人身依附的放松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力6.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编《劝学篇》一书,在序言中写道:“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劝学篇》的指向是A.纠正维新派理论中的偏颇之处B.为康梁变法革新运动造势C.抨击顽固派学者们的保守论调D.为光绪帝看世界提供帮助7.湖南手工业向称发达。
然而20世纪初,时人“欲求一匹真土纱织布,几如披沙拣金”;大批手工业者被抛入城市,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
宁夏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含答案
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教师:周娅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48分)1.周厉王为恢复王室实力,实行“专利”政策,取缔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受到了舆论指责。
《左传》记载鲁国卜崎因土地被夺而鲁闵公却不阻止,故不惜为共仲充当凶手,刺死鲁闵公。
这反映了当时A.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C.土地私有观念已经产生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法家的主要代表,大都出身儒家,李悝、吴起等受教于子夏,李斯、韩非等从学于荀子,法家与儒家有着近乎相同的理论背景,所使用术语、典故大都相同,只是两者的目的和方案存在不同,法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中强制性因素的极致发挥。
下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B.礼法之争在思想界的体现C.社会变革推动理论创新D.民本思想转化为政治实践3.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
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
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
这表明当时A.士族专权膨胀B.士庶区分严格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4.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
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
”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5.唐律规定:“子孙告(检举揭发)父母、祖父母者,绞”;但如果“告”的原由是谋反、大逆的,无罪。
这说明唐朝A.伦常服从统治需要B.延续以礼入法传统C.强化宗法制的规范D.法律道德化的倾向6.不同于唐代的重形式,宋代的文学更为看中自由表达,文学的主题也由群体意识回归个体疏离感(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总分 100分。
注意事项:①答题前,学生务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③答题结束后,学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表1 关于“燕国”真实性的考证出处记载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的铭文铭文中都刻有“医侯”(“医”同“燕”)二字青铜器克蚕、克罍的铭文铭文中刻有“命克侯于燕”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封召公奭于燕”根据表1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
这反映了A. 多元互证的必要性B.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C. 文献史料的可靠性D. 实物史料的关键性2. 汉朝的董仲舒明确表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成为一种理想境界。
这反映了汉朝A. “大一统”思想呈现滥觞B.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C. “大一统”思想得到推崇D. 黄老无为观念颠覆3. 隋唐时期,西域经营扩大,政府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并运用军事震慑、外交手段和文化政策成功地维持着在西域的统治。
隋唐时期的这一系列做法A. 促使丝绸之路畅通B. 拓展了疆域版图C. 旨在发展国家经济D. 促进了皇权集中4. 宋朝以前,统治者专门为商人设立了市籍,并且要受到诸如服饰、入仕等方面的限制;宋朝以后,专门为商人设立了坊郭户籍,赋予了商人和其他社会庶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这说明了宋朝 A. “士农工商”观念削弱 B.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 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D.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5. 清朝设立八旗科举以照顾满族、蒙古族等考生,同时又设有翻译科来选拔满族官员,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考生的权利。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历史
长沙市一中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历史时量: 75 分钟满分: 100 分得分第I 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 每小题3 分, 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 仰望星空, 观象授时, 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大事。
距今约4300 年的陶寺古观象台, 由十三根夯土柱组成, 形成了十二条宽窄不一的观测缝, 第二条对应冬至, 第七条对应春秋分, 第十二条对应夏至。
由此推知A. 早期国家的初步形成B. 长江流域居于领先地位C. 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D. 该地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2. 在渤海南岸考古发现了一个殷商盐业聚落群, 出土的青铜卤底和盖上都带有"卤"族徽符号(如下图),甲骨卜辞中有商王赐予小臣"卤 "采邑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 青铜制造技术发达B. 内外服制度的推行C. 工商食官局面形成D. 血缘族群关系牢固3 . 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出土的汉简中有一则诏书的残简, 经整理确认如下: " …父母为天下至……普天莫匪新土, 率土之宾, 莫匪新臣……"据此可知A. 儒学思想渗透到基层民众B. 丝绸之路以文化交流为主C. 西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局面D. 汉代的政令传递畅通无阻4. 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 "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 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
"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
这一土地制度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B. 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C. 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5 . 阎步克先生认为南朝一改东晋政局, 采取了像" 皇子镇要藩, 寒人掌机要, 武将执兵柄"等措施, 这些措施中隐含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 "皇帝垂拱" 的门阀政治鼎盛B."士族当权"的寡头政治消失C. "诸侯擅政" 的宗主政治复现D."主威独运"的皇权政治复兴6 . 乾元元年(758 年) , 杜甫弃官西行, 给赴任彭州刺史和州刺史的高适和岑参驰诗尤终戮辱, 胡羯漫猖狂。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
A.实现了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C.从辅佐皇权演变为反噬力量D.优化了中枢权力结构
【答案】B
8.1877年至1883年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上述现象说明()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永州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码。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从中朝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的信息,可知这些官员既是内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一身二任,以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等活动,可知既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又削弱了地方豪强力量,从而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实现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说法错误,中外朝制度强化君权削弱相权,排除A项;“反噬”说法错误,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并未威胁皇权,排除C项;D项“优化”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但同时也为西汉末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埋下隐患,从制度发展上看并非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江西省萍乡实验学校暨长郡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大联考萍乡实验学校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暨长郡十八校联考考前演练历史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我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其中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等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由此可推知,我国()A.早期人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B.人类活动的历史较为久远C.南稻北粟的农业作物格局形成D.先民渔猎和采集活动频繁2.秦朝规定,官员的奏折需由专人传递至中央,并且在书写格式、内容规范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若有紧急军情,则通过特殊渠道快速上奏。
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A.规范官员行为,防止贪污腐败B.保证信息传达效率和中央集权C.减轻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负担D.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3.宋代,典卖田宅时须订立合同契,须经官“输钱印契”,此合同契才成为“赤契”。
此后,“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这反映了宋代()A.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限制了土地买卖的数量C.开始重视交易税的征收D.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4.据《济州臧氏种蜀黍记》载,乾隆年间,“亩得烟叶五百斤,斤得钱十五文。
”至道光年间,“济州种烟草……大约膏腴尽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
人之骛利,其忘本一至此乎!”这说明()A.传统自然经济正在解体B.工商皆本思想逐渐成为潮流C.政府主导外来作物推广D.市场价值影响人们经济活动5.1867年《天津条约》期满,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1902年,英国在清政府法律“皆臻妥善”下与清政府达成“即允放弃治外法权”的协议;次年,中美、中日通商续约也达成了同样的协议。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重要遗址,考古发掘证实了其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并出土了成排房屋建筑基址,高等级贵族墓葬群以及数以万计的玉器、陶器等。
据此可知()A. 神权在石峁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B. 石峁人的手工业技艺十分精湛C. 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D. 该遗址已具备邦国都邑的特征2. “出奔”在《春秋释例》中解释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
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为:鲁国37人次,楚国33人次,晋国38人次,宋国20人次,郑国19人次,齐国36人次,卫国18人次。
这反映出当时()A. 统治秩序的变动B. 思想文化的碰撞C. 礼乐制度的崩溃D. 新兴阶层的壮大3. 有学者指出:“东汉初期既然在洛阳立高庙,合祭西汉五帝,作为刘氏后裔,将世祖及以后历代皇帝神主纳于高庙中序昭穆、享祭祀,属于合乎情理的举措。
但汉明帝为光武帝单独立世祖庙,随后诸帝又皆立神主于世祖庙,却似乎隐隐含有与西汉帝系截然有别的蕴意,此举被后世视为违礼之举而加以掊击。
”这表明()A. 宗法观念已被摒弃B. 儒学影响政治伦理C皇权传承缺乏规范 D. 祖先崇拜源远流长.4. 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
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敕曰:“宜令户部郎中郑防,殿中侍御史郑章,于京畿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籴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
江淮漕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休息。
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
”据此可知,唐朝()A. 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B. 政府对物资流通进行理性干预C.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D. 官民交易具有强制和掠夺色彩5. 如表为文献中有关宋代史事的部分记载。
2025届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0次月考暨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海南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0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分为单项地择题I和单项地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1: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尚书·周书·无逸》中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稻之艰难”“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
”这表明周朝初年统治者采取的统洽思想为A. 民本思想B. 法家思想C. 明德思想D. 盟家思想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
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
这一判决表明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3.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
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贫富差距赵浙缩小4.《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繁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
该志书修第时,山各行省提供所轴那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
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 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 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 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
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
它反映出当时图4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B. 传统科技承古萌新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D. 海洋意识潜滋暗长6.16世纪,钟表通过澳门传入中国。
清末,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1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26日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传播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齐鲁人约占58.44%;《汉书儒林传》中,齐鲁人约占45.6%;《后汉书·儒林列传》中,齐鲁人约占36.36%导致齐鲁儒学学者比例持续下降的原因是:A.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B.儒学在各地的广泛传播C.齐鲁地区经济地位的下降D.汉代江南经济持续发展3.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汉高祖的分封建国B.汉景帝的削藩政策C.汉武帝的“推恩令”D .汉武帝的“附益法”4.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
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7.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5小题,50分)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东方的借鉴学习B.西方的殖民掠夺C.正常的文化交流D.封建主阶级衰落7、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8、.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它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中的A.商品市场B.资本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9、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1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15、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土地改革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工商业改造16、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7、“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18、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北的华西村,改革开放后成为“天下第一村”,现在华西集团拥有全资企业40家,控股企业7家,参股企业10家,华西集团已形成铝型材、铜型材、钢材、带管、化工、毛纺六大生产系列,华西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C.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D.抓紧对外开放,鼓励出口19、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22、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2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25、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二、非选择题(3小题,50分)26、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
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
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
”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
“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
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
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
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
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
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5分)(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3分)27、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680~1820年间,英国人均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这归功于在此期间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得益于英国人因巧妙地采用损人利己的商业策略而获得的商业霸权地位。
到1820年,英国已占据了从非洲向加勒比贩运奴隶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海外帝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80年至1820年英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6分)材料二:在1820~1913年间,英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于以往任何时代,是其1700~1820年间人均收入的3倍。
改善收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积累。
商业政策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2)材料中“商业政策的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商业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4分)材料三:这样一种旧的自由秩序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损人利己的政策所导致的资本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停滞,以及贸易的崩溃而被破坏了。
同1870~1913年相比,1913~1950年间世界经济的增长大大放慢。
(3)根据材料,1913~1950年间世界经济的增长大大放慢的原因有哪些?(6分)材料四: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世界人均GDP每年提高近3%。
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欧洲和日本。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欧洲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4分)28、(12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