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历史论文范文
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性学习
摘要:高中作为学习阶段的进阶,是个跨度,也是个桥梁。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传统文化的传袭,让中国文化不间断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而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久远,但是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当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不断发展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已经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下,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硕果累累。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像历史这一类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并不是要用脑子强硬地记下来的,这样过个两三年不拿书本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里面人物的精神感染。各种元素的文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不可忽视的技术,有了兴趣一切也变得色彩缤纷。
要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把目光放在字里行间,历史不像其他的学科,课本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味枯燥的,仔细品读能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文化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产生兴趣,教师讲的东西大多是从书面而来,有时会穿插扩展的知识,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学生课后可积极询问教师或自己查阅书籍,这样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成功。现在很多学生遇到难题或者知识点太多就这样由它过去,很随便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要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对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要强硬地记下知识点应付考试,要明白这是门文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它也是一个个串接而成的故事,以时间为轴,要弄清楚不是因为考试有这门课才去学习,要把它看成一个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故事,这样品读了解下去,慢慢就不用教师规定,学生也会自行津津有味地翻看。高中生不再是小孩子,强制的要求反而容易起到反效果,反之,让学生自觉地学习理解,产生兴趣,远比教师授课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的引导方向要正确,引导方法要合适。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局限性,在这浩瀚的长河中,书上只是概括性地叙述出凤毛麟角,
如果想了解,是没有空间限制的,这门学科的开放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学生可以随意发展自己的思维,历史上的功过都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清的。学好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接纳能力与理解能力,历史的有效性学习可使国家的历史不断传承。空闲时间看一些历史方面的名著也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学到中国古老的技术和智慧,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已经丢失的,还有些正岌岌可危。对历史的学习看法不能片面,要考虑大局,以整个大环境为背景,再逐个攻破各个小点,而后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历史并不是一门难懂的学科,虽然深奥,但不会难学。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时要进行自我鉴定,不可夸大,更不可自卑,要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保持最集中的精力汲取课堂上关键的教学部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时间供给自己进行有效性的学习。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如果只是一两天的冲劲那结果还是一样,像历史这一类的科目,基本都是慢慢积累而成,要肯花时间,肯用精力,肯去努力,每天哪怕只是把上过的内容研读一遍,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就真的什么都得不到。无论学到哪一点,都要去了解当时的背景,理解古人的行为,理解事情的本质,这种透彻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往往比背诵下来记得还牢。有血有肉的历史书能给学生展开一幅画卷,要想知道画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这么厚的一本书,完全记住是不可能的,可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等写在便利条上、贴在镜子旁等一些你会接触到的物体,这样早上第一眼看到,很快就能记住。看起来只是个小小的行动,但长此以往,会发现对学习非常有效,类似于这些的技巧有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做,利用这些小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学习高中历史。
现在的历史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已经变得更具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以前新颖开放了许多,学生要把握好机会,磨炼自己,高中历史的学习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炼。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对课程的有效性学习,也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各门课程有它的目的与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不能抱着随便弄一弄就行了的心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为了能高效率地学习而努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方式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启发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使高中历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接触高中历史文化,深入理解,以观赏者的角度看待它,它也会感染到每个人。学习并不是强迫性的,要有兴趣,有了解它的欲望,这门课才能够学得更好、更有效,归根结底,这就是有效性学习的根本。
第2篇:简析晚清爱国外交家吕海寰的成长历程
论文关键词:晚清;吕海寰;成长历程
论文摘要:吕海寰不仅是晚清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却一直未予重视。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吕镜字自叙年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档案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吕海寰杂抄奏稿》等珍贵史料,对吕海寰的成长历程略作考察,以作补充。
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又字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年自号惺斋,山东莱
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人。他不仅是中国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
1幼年家道中衰.历经生活磨砺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842年7月12日)早晨,吕海寰出生在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西关粮食市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道中衰。其祖父吕书城书虽然勤苦,但屡试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喜好扶危济贫,故"作幕一世,毫无积蓄"。吕书诚有4个儿子,长子、次子早逝,三子不务正业,小子即吕海寰的父亲吕晋险。吕晋险(1813--1869年,字荆西,号筱卿),长期在外谋生,先后游幕江西、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以教读为业。他为人忠厚,"凡贫苦朋友来告贷者,往往典衣节食以济之"。长期在外,"足迹几偏天下而不名一钱"。吕晋险育有两子,长子吕曦寰(1840-1894年,后改名该寰,字仙舫),次子即吕海寰。1844年吕晋险外出游幕时,吕海寰只有3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历尽艰辛。
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但时常患"气厥"之症,每年至少出现一二次,故7岁时尚未人学,8岁才开始读书。最初与其兄同在街北刘焕章宅内从当地塾师罗文溶学习,同窗共7人。1851年其母延师在家书房内授业,读至《诗经》。是年农历8月间,72岁的吕书诚自外游幕回到故乡。吕书诚继承了世代书吏的家学传统,每日能用蝇头蚕尾小楷写万余字。他将自己游幕各处的文件等抄写成峡,取名《衙斋巢赏》,共10册。他还抄有《东华录》、《西域闻风录》、《唐诗》等书。从这年冬天开始,吕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导下读书。吕书诚望孙成龙,对两个孙子"期望甚深,故督责亦甚切"。他每天"随讲随读,同桌吃饭,不准偷闲游玩",夏天还要增加夜课。课读之暇,经常选摘《大清一统志》内诗文另用别本录出教授,以扩大视野。他看到吕海寰资质尚聪颖,每天另外增添4页(每页20行)生书。在吕书诚的严格要求下,吕海寰读书"工夫颇见进境"。1853年,吕海寰与其兄同时开笔作论。几个月后,他就开始攻读八股文,作六韵诗。1854年,12岁的吕海寰刚读完《五经》就"发辫红头绳,曳绣花履",参加童子试,结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试亦在20名前"。虽然在当年的院试中落选,但"见者无不以大器许之"。
就在吕海寰准备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其祖父却病倒了。加上在外谋生的父亲已不能"按时寄银养赡","家道益窘"。吕海寰虽年幼,亦颇知度日之艰,看到母亲"挖肉补疮,备尝艰苦,心实伤之",已不能专心攻读。1856年,兄弟二人被迫辍学,不得不谋升斗之需。吕流寰在家为蒙童师。14岁的吕海寰则在青龙观替其族舅李化南先生教义学,每月可得糊口之资。李氏担心他们学业半途而废,就与当地名士宋星搓(讳汉)先生联系,吕海寰得以跟从看课。在宋先生加意训导下,吕海寰开始用力于大家制艺,参加"考书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奖赏悉心奉母"。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其祖父去世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不寐之症,备夜头汗不止,而颈以下无汗"。这使他们本来就十分贫寒的生活更加艰辛了。母子三人只能依靠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读收人来维持生计,而二人每年所得束修之资,仅有制钱30串。其生活之艰辛程度即可想而知。1860年,风传英法联军要进攻莱州,警报不断,人心惶惶。李氏的病情急剧恶化,于1861年1月31日去世。不久,捻军势力发展到邻县潍县,掖县又一次人心大惶,谣言四起,一日数警。掖县知县许乃恩联合当地绅商兴办团练,吕海寰兄弟即参加团练,司笔墨事。后来,由于掖县实行坚壁清野,凡居关厢者均移居于城内,兄弟二人只得连夜匆匆将其母亲掩埋。吕海寰与其兄嫂一起到城内大舅父家磨坊暂时借居。兄弟二人昼夜巡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