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上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2、⼦⽈:“巧⾔令⾊,鲜矣仁。
”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别⼈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孔⼦说:“君⼦吃不追求饱⾜,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谈谨慎,时时改正⾃⼰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译⽂】孔⼦说:“不怕没⼈了解⾃⼰,就怕⾃⼰不了解别⼈。
” 6、⼦⽈:“《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零五)⾸,⽤⼀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 【译⽂】孔⼦说:“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篇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为所欲为,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靠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六年级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目录六年级上学期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赤壁唐·杜牧……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六年级下学期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七夕唐·白居易……夏日山中唐·李白……观沧海三国·曹操……《论语》《论语》是记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古代经典,是我国古代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
《论语》名称的由来,班超《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通行的《论语》20篇,共511章。
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教育、道德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质、性格、思维等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指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学说和《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著名学者李南也指出:“认识中国文化传统要从儒家开始,认识儒家要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需从《论语》开始。
《论语》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部奇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著名学者李家秀提出:“《论语》是中国文化中最早成功的传记书,是中国经籍中最好的一部。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汤一介提出:“《论语》是一部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伟大的书。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道德教育导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章节,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以及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在与他人相处时坚持公正和诚实,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二、知行合一《论语》中还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通过反复学习和不断应用所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孝道与家庭伦理孔子非常重视孝道,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故事和教导。
他认为尊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并强调家庭伦理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向后代传递这些道德价值观,孔子希望能够塑造出更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并推动社会进步。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还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强调个体要先从自我改变开始,然后才能辅助家庭成员提升自己,并最终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这种基于人类优秀品质培养个人及社会整体素质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结论《论语》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性格塑造和公共生活的独到见解。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为我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提供指导。
只有将这些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六年级上册经典阅读篇目
附:国学《论语》部分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道德经》部分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
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
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
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
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
《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
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
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
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
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
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
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
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
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
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
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之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
”【注释】(1)北辰:指北极星。
共:通“拱”,环绕。
【译文】孔子说:“以德治政,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众星都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三百”举其整数。
(2)蔽:概括。
(3)思无邪:语见《诗经•鲁颂•马冋(jiōng)》,“思”原为语首助词,无义。
这里全句意谓思想感情纯正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
”【注释】(1)道:引导。
政:政令法规。
(2)齐:整治。
(3)格:正。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引导民众,用刑法制约民众,民众虽会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
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而且能自觉归正。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1)有:通“又”。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1)。
子曰:“无违。
”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3),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大夫。
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
(2)樊迟:孔子学生。
名须,字子迟。
御:驾车。
(3)孟孙:即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
”当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
国学经典名句含注释
国学经典名句含注释国学经典名句100句(含注释) 《三字经》、《论语》、《⽼⼦》这些国学经典你读了吗?下⽂是yjbys⼩编为⼤家分享详细的初中必考100句国学经典名句,背下来,定让你受益匪浅! 《论语》 0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来,不也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 02、⼦⽈:“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译⽂】孔⼦说:“君⼦饮⾷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那⾥去匡正⾃⼰,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03、有⼦⽈:“礼之⽤,和为贵。
” 【译⽂】有⼦说:“礼的应⽤,以和谐最为重要。
” 04、⼦⽈:“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论语》 【译⽂】孔⼦说:“不怕别⼈不了解我,就怕⾃⼰不了解别⼈。
” 05、⼦⽈:“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矩。
”《论语》 【译⽂】孔⼦说:“我⼗五岁⽴志学习,三⼗岁⽴⾜于社会,四⼗把握了知识⽽不致疑惑,五⼗岁了解并顺应了⾃然规律,六⼗岁听到别⼈说话就能明辨是⾮真假,七⼗岁可以随⼼所欲,⼜不超出规矩。
” 06、⼦⽈:“君⼦周⽽不⽐,⼩⼈⽐⽽不周。
”《论语》 【译⽂】孔⼦说:“君⼦普遍地团结⼈⽽不相互勾结;⼩⼈相互勾结⽽不能普遍地团结⼈。
” 07、⼦⽈:“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 【译⽂】孔⼦说:“只读书⽽不深⼊思索就会茫然⽆所知;只是空想⽽不读书就会产⽣疑惑。
” 0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论语》 【译⽂】孔⼦说:“看见贤德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就要反省⾃⼰。
” 09、⼦贡⽈:“君⼦之过也,如⽇⽉之⾷焉:过也,⼈皆见之;更也,⼈皆仰之。
”《论语》 【译⽂】⼦贡说:“君⼦的过错,就像⽇⾷和⽉⾷⼀样啊:有了过错,⼈⼈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都仰望着。
诵国学经典 做中华少年 六年级
诵国学经典做中华少年国学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更需要学国学。
《论语》教会我们修身养德;《弟子规》教会我们有“礼”走遍天下;各种诗词更教会我们传承中华美德,做中华好少年!修身养德学《论语》暑假中,父母在对面的工厂工作。
家里只有妹妹和我。
我在喝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摔破了。
心想:怎么办?爸爸会打我的。
突然,我眼前一亮。
想把责任推给妹妹。
过了一会,又想到了语文老师教过来自《论文》中的经典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要讲诚信。
因此,我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告诉了爸爸。
爸爸居然还表扬我了呢!是啊!《论语》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文明礼仪《弟子规》一个周末,我一如往常地坐在床前看电视。
这时,爸爸的喊声盖过了电视声。
“怎么了?小声点!”“帮爸爸去买瓶醋!烧糖醋排骨要用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在看电视呢!”我很生气,爸爸也很生气。
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
这是,我想起《弟子规》中的一句话:“父母命,行勿懒。
”想到这,我马上跳下床,关掉电视机,拿起钱冲了出去。
因为《弟子规》是这么教我的。
修身养德《弟子规》伴我学习,伴我成长!诗句中的大道理我以前是一个贪玩的女孩,父母束手无策。
当我在被强逼的情况下打开书时,映入眼帘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我有危机感了,日后只要有空,不是出去玩了,而是读书学习。
现在,我也发现世界上比玩还自由的事是读书、学习!是呀,《论语》、《弟子规》、各种诗句,静下心来读一读,原来蕴含了这么多大道理呀!让我们一起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一起做中华好少年!作者:谢桥小学六年级孙荧菲指导老师:朱霞浓。
国学经典《论语》权威完整大字注音版(原文直接打印)
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rén zhī běn yú
1.1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 仁 之 本 与!”
bú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1.3 子 曰:“ 巧 言 令 色,鲜
与?”子 贡 曰:“夫 子 温、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 ,知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yǐ dé zhī fū hé ér hé bù yǐ lǐ jié zhī yì bù
良 、恭 、俭 、让 以 得 之。夫 和 而 和,不 以 礼 节 之,亦 不
zǐ zhī qiú zhī yě qí zhū yì hū rén kě xíng yě
1.2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吾 身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yǔ péng yǒu jiāo ér bú xìn hū
孝 悌,而 好 犯 上 者,鲜 矣;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bú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chuán bù xí hū
zǐ qín wèn yú zǐ gòng yuē
yú fù zhī dào kě wèi xiào yǐ
1.10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 于 父 之 道,可 谓 孝 矣。”
fū zǐ zhì yú shì bāng yě bì wén
yǒu zǐ yuē
lǐ zhī yòng hé
小学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翻译
小学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翻译篇一:小学国学经典青州市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1.风雨唐·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译文】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像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1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4. 过香积寺2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5. 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国学经典名篇精选(20篇)
国学经典名篇精选(20篇)20篇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儒家经典15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元曲各1篇,以及济南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李清照的佳作各1篇。
1.《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论语·雍也篇》第三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论语·阳货篇》第九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选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大学·第一章》前两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7.《大学·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中庸·第一章》最后两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经典国学名句释义
《论语》在国学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孩子在学习国学知识时的必修课,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论语》经典国学名句释义,小朋友一起学习吧。
1.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以上的这些经典国学名句知识,是小编在《论语》中给大家精心选择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学习才好。
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
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今日佳句"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写作指导"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
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知句论事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知识宝盒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导语】《论语》由孔⼦的弟⼦及其再传弟⼦编撰⽽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第四⾄第六篇原⽂。
欢迎阅读参考! 【⾥仁篇第四】 4.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3⼦⽈:“唯仁者能好⼈,能恶⼈。
” 4.4⼦⽈:“苟志于仁矣,⽆恶也。
” 4.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7⼦⽈:“⼈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4.8⼦⽈:“朝闻道,⼣死可矣。
” 4.9⼦⽈:“⼠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4.10⼦⽈:“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4.11⼦⽈:“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4.12⼦⽈:“放于利⽽⾏,多怨。
” 4.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4.15⼦⽈:“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 4.16⼦⽈:“君⼦喻于义,⼩⼈喻于利。
” 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4.18⼦⽈:“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4.19⼦⽈:“⽗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4.20⼦⽈:“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4.21⼦⽈:“⽗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六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论语》节选
六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学而篇第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为政篇第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于义,而小人只通晓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自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完整word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10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国学经典《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及译文《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国学经典《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要求:以下容全部背诵。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一)◎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④,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⑤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⑥。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⑦问于孔子曰:“羿⑧善射,奡⑨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⑩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二)◎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修饰之,东里⑤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⑥。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也⑦。
夺伯氏⑧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⑨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三)◎子曰:“孟公绰①为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子路问成人⑤。
子曰:“若臧武仲⑥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⑦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⑧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⑨于公明贾⑩曰:“信乎,夫子○11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12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13谲○14而不正,齐桓公○15正而不谲。
”(四)◎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⑤,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六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弟同悌竭(jie)慎(shen)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作为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敬爱长辈,谨慎而且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修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以文学著称。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而不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竭力;服侍君主,能豁出性命;结交朋友,说话诚恳。
这样的人即使自谦地说没读过什么书,我也肯定要说他已经很有学问。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提到“言而有信”“坟前挂剑”的典故可以说是它的最高境界了。
战国时的吉扎,结交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佩剑,但吉扎当时不便把剑送给徐君。
不料吉扎再次来时徐君已死,吉扎便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以此兑现自己心中当时许下的诺言。
4.朗读、背诵。
第六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
终,指刚死的人。
追远:追思死去的祖先。
归厚:归于淳朴厚道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对死者的丧葬之礼能慎重地对待,对过世已久的人能不断地追思怀念,这样自然会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醇厚。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慎重追远”历来被解读为孝道,即对待祖先的态度。
朱熹说:“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意思是对刚刚过世的长辈,要慎重地办丧事;对所有的先人,要诚恳地祭祀。
4.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七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五、六则二、初读第七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焉(yan)慎(shen)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七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安:安逸;敏:敏捷;就:靠近正:匡正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聪明敏捷,说话谨慎小心,能经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所谓好学,主要指的是行为,道德修养,而不光指一般的书斋苦读。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道:领导政:政令,律法齐:规范、统治格:纠正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领导人民,用刑罚约束他们,人民只会求得暂时的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用道德来统治人民,用礼教来约束他们,人民便不再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比较了法治的优劣,结论是礼治优于法治,教育路线关系着国运。
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惩罚性干预虽然可以使人心存畏惧,小心规范自己的行动,却难以达到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4.朗读、背诵。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七、八则二、初读第九至第十则,扫除语言障碍惑(huo)逾(yu)廋(sou)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则第九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