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
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颅MRA检查及椎动脉、颈动脉彩超检查,并积极对症治疗。
结果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1例、巨长基底动脉2例、双侧动脉闭塞3例、单侧椎动脉闭塞3例、双侧动脉狭窄12例、单侧椎动脉狭窄19例,单侧椎动脉狭窄病例明显多于其余动脉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2.5%的患者有椎动脉V3段病变,病变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V5(52.5%)、V1(40%)。
4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
治愈21例(52.5%)、有效18例(45.0%),总有效率97.5%。
治疗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且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与纤维蛋白原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颅MRA检查及椎动脉、颈动脉彩超检查是诊断后循环出血的可靠手段,根据血管危险因素及病情在控制血脂、血压及血糖基础上,首选溶栓治疗,血管成形术及外科手术治疗无效者予以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综合疗效显著。
标签:后循环缺血;诊断;治疗后循环TIA与脑梗死即为后循环缺血,有20%的缺血性卒中为后循环缺血。
由于后循环缺血病情特殊,需通过准确、全面的诊断与积极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改善循环系统供血功能[1]。
为探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患者予以头颅MRA检查及椎动脉、颈动脉彩超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开展了积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4~80岁之间,平均年龄(66.9±2.7)岁;TIA共9例,脑梗死31例;全组患者未见严重心、脑、肝、肾病变,且均未见严重精神疾病;该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分析论文

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关键词】急性;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分析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系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提供血液供应[1]。
急性后循环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0%,具有临床表现复杂、隐匿性强、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3]。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χ±s)为67.92±12.30岁。
急性脑梗死病例入选标准:根据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证实,并排除脑出血。
1.2分组根据mri显示的病灶部位进行分组,共分为四组。
a组为近段组,病灶位于延髓、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b组为中段组,病灶位于桥脑、小脑前下动脉分布区;c组为远段组,病灶位于小脑上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d组为混合组,即上述任何2组或3组同时受累。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a组患者数最少,仅占总体的5.6%。
c 组患者数最多,占总体的40.7%。
各组临床症状情况:a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偏侧麻木。
b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口齿含糊、偏侧麻木、头晕(头昏)。
c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口齿含糊、偏侧麻木、头晕(头昏)。
各组临床体征情况:a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眼震、共济失调。
b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侧感觉障碍、眼震。
c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侧感觉障碍、眼震。
3讨论急性后循环梗死是指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的梗死,病死率约为3.93-4.1%[4]。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分析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分析尹虹祥;宋林;陈琦【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9)017【摘要】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总页数】2页(P69-70)【作者】尹虹祥;宋林;陈琦【作者单位】湖北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15;湖北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15;湖北新华医院重症医学科武汉43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59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分析 [J], 吴怀国;陈长春;刘群;王书培;曹丽;黎西2.6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J], 严永兴;梁丽贞;陈涛;钟长扬3.容积CT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研究 [J], 迟宝权4.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治疗分析 [J], 吴卫华;陈亚萍;段丽琼5.颈脑血管超声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影响 [J], 王艳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BAEP、BR、TCR变化的临床意义

后 循 环 缺 血 (otr rc clt ni h mi, C ) 临 床 p sei i uai c e a P I是 o r o s 常 见 的脑 血 管 病 , 占缺 血 性 卒 中 的 2 , 照 缺 血 的程 度 约 O 按 和 持 续 时 间 可 分 为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和 脑 梗 死 _ 。 目前 , 颅 1 ] 头 MRI 查 能 较 容 易 发 现 后 循 环 供 血 区 的 梗 死 灶 , 而 MR 检 然 1 只能 发 现 形 态 结 构 改 变 , 难 反 映病 变 区 域 及 其 周 围 的 功 能 很 活 动 变 化 。 电生 理 技 术 能 够 从 电生 理 角 度 分 析 后 循 环 区 功 能 状 态 , 对 于 许 多 有 MR 禁 忌 证 的 患 者 可 作 为 定 位 诊 断 且 I 的依 据 , 利 于 早 期 诊 断 和 治 疗 。 为 此 , 者 对 5 有 笔 O例 头 颅 MRI 查 证 实 为 后 循 环 供 血 区 梗 死 患 者 进 行 脑 干 听 觉 诱 发 检 电位 ( A P 、 目反 射 ( R 及 三 叉 神 经 一 反 射 ( R 三 种 B E )瞬 B ) 颈 TC ) 神 经 电 生理 检 查 , 察 其 电 生 理 变 化 , 将 结 果 报 告 如 下 。 观 现
其 平 均 值 。测 量 诱 发 刺 激 侧 所 见 反 射 ( 1成 分 ) 晚 反 射 R 和
( 成 分 ) 对 侧 晚 反 射 ( 2 成 分 ) 起 始 潜 伏 期 及 波 幅 R2 及 R ’ 的 ( mp 。异 常 标 准 :1 R 、 2 R ’ 波 潜 伏 期 及 侧 间 差 超 A ) () 1R 、 2 各 出正 常 值 ±2S ( ) 幅 患 侧 低 于 健侧 1 2 消失 , 合 上 述 ;2 波 /或 符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The a n a l y s i s o f p a t i e nt s wi t h a c ut e p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s c he mi a
WAN G Y a - j i n g . WU J i a - l i n g D e p a r t m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i c a l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T i a n j i n H u a n h u H o s p i t a l , T i a n j i n 3 0 0 0 6 0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r e l a t e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o f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s c h e mi a( P I C)a n d i t s p r o g n o s i s . M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2 4 0 c a s e s o f a c u t e i s c h e mi a i n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f a r c t i o n . Ri s k f a c t o r s 、l e s i o n v e s s e l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i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w e r e c o mp a r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简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的病理状态。
它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常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脑梗死。
针对PCI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运用药物、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
1. 药物治疗1.1 血小板抗聚集药物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栓塞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轻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二噁英:能够阻断ADP受体,抗聚集作用较强,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1.2 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扩张药物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常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可降低血压,缓解脑组织缺血症状。
•钙离子拮抗剂:如尼群地平,可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灌注。
1.3 溶栓药物针对PCI患者的急性期,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栓子的溶解。
2. 手术治疗2.1 血管重建手术对于PCI患者的狭窄或闭塞血管,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血管成形术:通过导丝和扩张球囊,对血管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
•支架植入术:将金属支架植入狭窄的血管内腔,增加腔内血流通畅度。
2.2 血管腔内治疗对于PCI患者的栓子形成或血管狭窄,可以考虑进行腔内治疗,常见的方法有:•血栓抽吸术:通过导管将栓子抽吸出来,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先进行血管扩张术,再在扩张的血管上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3. 康复治疗针对PCI患者的康复治疗,旨在恢复脑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后循环缺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 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病 理生理过程,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提供更 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后循环缺血的患病 率还将继续增加。因此,对该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 功能和代谢水平。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监测病情
对于已经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自我管理与心理调适
自我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 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 临床诊断方法与评估 •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现状及效果分析 •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措施及健康管理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
后循环缺血(PCI)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 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
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 据。
其他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缓解相关 症状。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进行康 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等。
心理治疗
后循环缺血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
影响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血液生化指标因素分析

系统医学 2023 年 9 月第 8 卷第 18期影响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血液生化指标因素分析杨颖1,罗敏21.北京水利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36;2.北京水利医院内科,北京100036[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血液生化指标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3年6月北京水利医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分为两组,一组为循环缺血组20例,一组为非后循环缺血组20例。
针对影响后循环缺血发生的生化结果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为影响后循环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影响后循环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19,2.446,3.868,P<0.05)。
结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后循环;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9(b)-0107-04 Analysis of Blood Biochem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Onse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YANG Ying1, LUO Min2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Shuili Hospital, Beijing, 100036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ei⁃jing Shuili Hospital, Beijing, 10003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blood biochem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onse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Beijing Shuili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9 to June 202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re were 20 case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one group and 20 cases with out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the other group.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biochemical outcom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Results Uni⁃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and homocysteine level were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lev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homocystein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OR=2.819, 2.446 , 3.868, P<0.05). Conclusion Elevated level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homocysteine and HBA1c were associated and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circul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Homocystein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Post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管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系统双重供血,其中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即临床上所称后循环,区别于颈内动脉系统所构成的前循环[1]。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3月第21卷第6期・125・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董玉婉(河南省封丘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封丘4533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3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31例和未发生组32例。
比较两组患者病灶位置、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史、酗酒史、肝功能,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及中段脑梗死是诱发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V0.05)。
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女性、中段脑梗死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予以关注,并积极实施相关防治措施,以降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为临床常见急、重症,由多种原因造成脑部血供障碍,导致脑局部组织坏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叭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治疗效果也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临床应用发现,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现象,导致预后效果不良,因此,寻找APCI患者END发生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2~3]o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3例APCI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APCI患者END发生的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封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AP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PCI后END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31例和未发生组32例。
丁苯酞改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Ba rthe l指数的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8月第9卷第24期筝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筝丁苯酞改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的分析阮志稳(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丁苯酞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的影响。
方法以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采用丁苯酞,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在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程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治疗中应用丁苯酞,能够较好地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丁苯酞;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后循环脑梗死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脑梗死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致残率等特点,众多学者均从不同角度探讨对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有效治疗[1-3]。
有学者研究显示后显示丁苯酞在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
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收治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对丁苯酞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收治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收治时间为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林53-78岁、平均年龄(63.8±5.2)岁,发病时间5-24h、平均时间(10.9±1.3)h,其中19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林52-79岁、平均年龄(64.0±5.3)岁,发病时间6-24h、平均时间(11.2±1.1)h,其中21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
脑梗死病例分析

脑梗死病例分析目录一、病例介绍 (3)1. 患者基本信息 (4)家族史 (4)既往病史 (4)2. 病情描述 (5)脑梗部位 (5)脑梗症状 (6)初步诊断 (7)二、诊疗过程 (7)1. 临床表现 (9)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 (10)伴随症状 (10)神经系统检查 (11)2. 辅助检查 (12)脑脊液检查 (12)心电图 (13)血液检查 (14)3. 诊断结果 (15)脑梗的确切位置和范围 (16)脑梗的类型 (16)脑血管病变的评估 (18)4. 治疗方案 (19)药物治疗 (2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1)血液稀释疗法 (23)康复训练计划 (23)三、病例讨论 (24)1. 病因分析 (25)动脉粥样硬化 (26)血栓形成 (28)心源性栓塞 (29)血管炎 (30)2. 病理生理机制 (30)脑部血流障碍 (31)脑神经损伤 (32)脑细胞死亡与修复 (34)3. 诊断挑战 (34)脑梗症状的非特异性 (35)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36)4. 治疗策略的选择 (38)个体化治疗计划 (39)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0)心理与社会支持 (41)四、预后与预防 (42)1. 预后评估 (43)恢复情况 (44)生活质量 (45)长期随访结果 (46)2. 预防措施 (48)生活方式调整 (49)控制危险因素 (50)定期体检与筛查 (51)五、结论 (52)一、病例介绍男性,58岁,因“突发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讲话含糊不清,右侧肢体乏力,表现为右手不能持物,行走时右下肢拖曳,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肢体麻木。
患者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遂急诊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治疗;有糖尿病病史5年,未监测血糖;有吸烟史20年,每日吸烟量20支。
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90mmHg。
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

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
乔亚男;王默力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2(29)12
【摘要】目的探讨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32例新发中脑梗死中,5例为中脑独立梗死,27例为中脑伴发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行DSA后可观察到椎动脉闭塞者14例,椎动脉狭窄者15例;基底动脉闭塞者6例,基底动脉狭窄者9例;大脑后动脉狭窄者8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5例;无后循环血管病变者5例.结论中脑梗死多伴发后循环其他部位的脑梗死,且多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血管病变,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相关病例时,应重点排查血管方面的原因.
【总页数】3页(P1102-1104)
【作者】乔亚男;王默力
【作者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及危险因素关系 [J], 尹书会;王默力;李坤成
2.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 [J], 邓本立;乔亚男;王默力
3.小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 [J], 李卫东;黄光;赵涵
4.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 HbA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J], 房硕;王建民;胡岩芳;赵晓辉;胡沛霖
5.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估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 [J], 张宗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的研究

5 例 ,女 1 例 ;年 龄 3 ~7 岁 ,平 均 ( 23 注射 延迟05 。 2 8 4 9 5 .± .S 9s .)岁 ;病 程 7 d .年 ,平 均 24 。 所 有 患 6 ~6 2 .年
者 均经颅 脑 C 及MR 确诊 。据 牛 津郡社 区 卒 2结 果 T I 中项 目 ( S )分 型 标 准 [] 为4 :完全 前 2 1 脑 梗 死患 者 D A 示 病 变血 管 共 有9 条 , OC P 1分 型 . S所 2 循 环 梗 死 ( A I 1 例 ( 07 T C) 9 2. %) 、 部 分 前 循 无名 动脉 (A) 闭塞 、狭 窄各 1 ( 21 %) , I 条 计 . 7
一
收稿 日期:2 0 一 0 9 卜6 作者简介:地址: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长岭镇
D I 1 . 9 9 j is11 7 — 9 4 2 1 . 3 0 O :O 3 6 / . r 6 1 4 5 . 0 0 0 . 1 s . 7
近 年 脑 梗 死 发 病 率 呈 明 显 增 高 趋 势 。 为 分 12方 法 _ 析 脑 梗 死与血 管 病 变 、侧 支循 环代偿 方 式 问 的关 DA S 检查采用Slne e igr d 技术穿刺股动脉后置人 系 ,我 院介入治 疗 中心 对20年 1  ̄20年 9 0 鞘 管 ,全 血肝 素 化 。造 影 剂统 一 使用 Om iau 08 月 09 月7 npq e 例 患者 全 脑数 字 减 影血 管造 影 ( A)结果 进 行 30 DS 0 ,最高注射压力30 0 P I 0  ̄60 S 。造影剂注射速 分析 ,现将 结果 总结如下 。 度2 L s( 0m / 主动脉 弓)、4 m / 颈动脉 )、  ̄7 L s( 3 / 椎动脉 ) 、2 m / 颈 外动 脉 ) ; ~5 s( ml  ̄4 ls(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用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CTA或者是DSA等检查,并且在入院时、4周后、8周后采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以及DSA表现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价。
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8周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大于85分的有65%(39/60),小于85分的患者有30%(18/60),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5%。
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对其实施检查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CT或者是MRI,而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cta检查或者是DSA检查,可以尽快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和具体位置,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的进行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预后【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13-02临床上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比较高,而且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1]。
临床上讲后循环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这种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组成的,主要作用是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的颞叶以及脊髓提供充足的供血。
因此发生这种疾病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才能对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2]。
本次研究特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主要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不超过3天。
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33例临床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33例临床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后循环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症状缓慢起病、起病隐匿等特点,容易造成早期误诊。
近年来,后循环脑梗死的误诊率逐渐增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害。
深入研究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的相关原因,探讨早期诊断策略,对于提高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后循环脑梗死是指脑干、小脑和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发生梗死的情况,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包括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肢体无力等,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
及时了解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此项研究,可以为后循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的临床特点和原因,分析导致误诊的主要因素,旨在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提高后循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度。
通过对33例误诊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希望揭示误诊的常见模式和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思路和方向。
通过评估误诊病例的治疗和预后情况,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后循环脑梗死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对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诊断重要性的重视,增强他们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最终,我们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促进后循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2. 正文2.1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是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的重要部分。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3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0岁以上,多数为中老年人,且男性略多于女性。
这与其它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患者的既往病史中多数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后循环脑梗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组3 9例 , 2 例 , 1 男 8 女 1例 , 龄 5 ~8 岁 , 均 年 龄 年 5 4 平 (9 5±1 . ) , 符 合 全 国第 四 届 脑 血 管 疾 病 学 术 会 议 6. 45 岁 均 通 过 的脑 梗 死 诊 断 标 准 并 经 脑 血 管 造 影 和/ MR 证 实 ; 或 I
规 筛查 , 以便 早 期 发 现 冠 状 病 变 。 关键词 脑 血 管 循 环 ; 血 造 影 术 ; 状 动脉 硬 化 : 状 动 脉 疾 病 脑 冠 冠
d i 0 3 6 / .sn 10 9 3 . 0 0 1 . 4 o :1 . 9 9 ji . 0 5— 3 4 2 1. 2 0 2 s
1 资 料 与 方 法
14 评价标 准 . 回顾性 收集并分 析我 院 2 0 0 2 1 0 8— 8— 00
( ) 烟 : 义 为 ≥10支/ 。 2 高 血 1吸 定 4 年 ()
11 一般资料 .
—
压 : 行 有 高 血 压 病 史 或 在 不 同 时 间 3次 以 上 B 既 P
0 9就诊 的 6 9例 患有冠状 动脉病变 的患者 , 中脑 梗死 其
非梗死组 3 O例 , 1 , l ,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 4~8 4岁 , 平均年
龄 ( 80±1. ) 。 后 循 环 脑 梗 死 组 与 对 照 组 间 年 龄 差 6. 40 岁
异 也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 P> . 5 。
以 J ̄i 法做 选择 性冠 状 动脉 造影 , 量冠 状动 脉造 影 u n s 定
≥109 m g 1m H = .3 P ) ( ) 4 /0m H ( m g 0 13K a ;3 高脂 血症 ; 4 ()
脑梗死责任血管分析

脑梗死责任血管分析脑梗死,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在诊治脑梗死的过程中,明确责任血管至关重要。
责任血管的准确判定,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以及预防复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脑梗死的责任血管。
简单来说,就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那根出现病变的血管。
脑梗死通常是由于血管阻塞,使得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
而阻塞发生的血管,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责任血管。
常见的脑梗死责任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等。
颈动脉是为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之一,如果颈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就可能引发脑梗死。
椎动脉主要负责为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椎动脉病变也会导致相应区域的梗死。
那么,如何来确定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呢?这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其中,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手段。
在脑梗死发生的早期,CT 可能无法直接显示责任血管的情况,但可以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CT 上会出现相应的低密度梗死灶,通过梗死灶的位置,可以初步推测责任血管的大致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
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能够在脑梗死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发现病变,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范围和形态。
通过结合其他磁共振序列,如血管成像(MRA),可以直接观察到脑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等,从而有助于确定责任血管。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然后在 X 线下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它能够准确地判断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对于明确责任血管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由于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会选用。
后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预后论文

后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cta或dsa结果及预后。
方法:收治发病时间85分64.1%,barthel85分50例(641%),barthel<85分24例(308%),死亡4例(51%)。
讨论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其中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等。
对于老年患者出现眩晕时,应详细地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如颅神经、深浅感觉及共济检查等,对于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患者,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早期明确诊断,以防误诊及漏诊。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高血压仍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与文献报道一致[2]。
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应重视筛查各种危险因素,及时行头颅ct或mri,心脏及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颈联合cta或dsa等血管评价等,明确病变的部位、病变的范围与责任血管的关系,从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入手,综合患者发病时间及临床、影像学改变等,及时进行有效的静脉或动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容、控制危险因素、血管内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康复等治疗手段等,积极干预病情的进展,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所累及的大脑半球结构主要为枕叶、颞叶内侧及深部丘脑,另外少数还会累及到胼胝体及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脑室旁、扣带回等。
后循环脑梗死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脑桥、小脑、枕叶及丘脑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累及部位,后循环脑梗死有意识障碍者,往往提示病灶面积大或病灶范围广。
后循环脑梗死中以脑桥梗死最常见,多发于脑桥的原因考虑与脑桥的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关,供应脑桥的动脉如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等动脉管腔细,侧枝循环少,并且是从基底动脉发出后垂直旁入脑桥内。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以改善血管狭窄,恢复血液供应。
康复治疗
患者在治疗后需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03
CHAPTER
效果分析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显效率:痊愈和显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后循环缺血诊治的整体效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同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数据,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痊愈率:痊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年龄: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血管造成损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越长,脑细胞损伤越严重,治疗难度增加。
病因
发病率
后循环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诱发缺血。
目的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诊治水平。
意义
后循环缺血的诊治研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加深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02
CHAPTER
临床诊治方法
后循环缺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眼球震颤、瞳孔异常、面瘫等体征。医生还需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以及协调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
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
结果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最常见。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5)10(a)-0098-05Analysi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CAO Jianshu1 LI Jinxia1 CHU Xiuhua2 REN Hua1 LI Chunzhi11.Department of Radiology,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2.Department of VIP Clinic,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image data of 24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dmitted to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differen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vascular lesions between 87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158 patients without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detected by CT angiography was compared. The location,stenosi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severe stenosis and occlusion ofvertebral arter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Cerebrovascular lesions;CT angiography后循环缺血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明确后循环缺血的致病因素,对于后循环缺血病变的诊断、治疗和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
本研究通过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后循环动脉病变特点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7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年龄34~88岁,平均(63.5±10.6)岁。
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158例,包括前循环脑梗死及前后循环皆无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00例,女58例,年龄31~82岁,平均(65.8±12.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行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检查。
后循环脑梗死纳入标准:后循环脑梗死为新发,经头颅磁共振明确诊断;排除标准:排除双侧大脑后动脉主要来源于交通动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如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炎、烟雾病等。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层进行CT扫描。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顶。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FOV 180 mm,层间距0.5 mm,层厚1 mm,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海醇(370 mgI/mL),定量注射60~80 mL,速率4~5 mL,经肘前静脉团注。
通过智能触发功能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点,触发点设置为主动脉弓降部,触发阈值为200 Hu。
磁共振检查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
扫描序列为常规序列及弥散成像序列。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原始图像传入Portal工作站,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分支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曲面重建(curved multilane reformationg,CPR)等重建方法统计并分析后循环动脉血管狭窄的数目、狭窄程度及与脑梗死关系。
本组椎基底动脉系分段:椎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
血管狭窄程度的测量方法: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F)法计算血管狭窄率,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最小残腔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100%。
狭窄程度分级:无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0%);重度狭窄(70%~<100%);闭塞狭窄(100%)。
椎动脉发育不良标准[1-2]:一侧椎动脉管径小于对侧50%以上,或管径<2.5 mm。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后循环动脉病变分布及狭窄程度在后循环脑梗死87例患者中,71例血管存在硬化狭窄,占81.61%(71/87),16例患者血管未见病变。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共有狭窄动脉175支,椎动脉狭窄及闭塞为101支,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狭窄动脉(图1a)83支,占82.18%,;基底动脉狭窄及闭塞为38支(图1b);大脑后动脉狭窄及闭塞(图1c)为36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段狭窄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26.50,P < 0.01)。
见表1。
ca:曲面重建图像,箭示右侧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狭窄;b:曲面重建图像,箭示基底动脉狭窄;c: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直箭示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图1 后循环脑梗死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表1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程度比较[n(%)]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中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分别为111、31、8支,后循环脑梗死与后循环无脑梗死的动脉狭窄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44.23,P < 0.01)。
见表2。
表2 后循环脑梗死与后循环无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狭窄程度比较[n(%)]2.2 椎动脉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共40例,右侧27例(67.50%),左侧13例(32.50%),见图2。
其中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率为27.59%,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16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率为10.13%,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椎动脉发育不良率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2.52,P < 0.01)。
箭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图2 后循环脑梗死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重建图像3 讨论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系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范围包括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以及上段脊髓。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虽然占脑血管病的比例不高,但由于后循环供血的脑干、小脑为重要神经结构,尤其脑干结构较为复查,其内有不同功能神经核团,发出10对脑神经,还分布有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管理心脏、血压、呼吸等重要调节中枢,其内白质区为上、下行神经传导纤维通道,由于脑干的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并非一一对应等特点,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病变累及延髓重要神经中枢时,病情危重,因此后循环脑梗死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严重后果,熟悉后循环梗死的影像特点,对后循环缺血病变及早防治十分重要。
文献报道,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的狭窄占椎动脉病变的79.69%[3]。
本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组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的狭窄占82.18%(83/101),与文献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