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0f94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7.png)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为朝鲜民族的一首民歌,以其朴实的诗句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进行的翻译和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迢遥去,长风吹,秋日渐浓,河畔渔家。
水波荡漾,渔船摇曳,一汪小秋怀。
波光绿绿荡漾,渔舟静静飘荡。
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盈家。
山高路远,亲人望眼穿。
捧起瓢盏,喝一碗浓茶,满怀思念家乡。
思念之情如潮水汹涌,如江河奔流。
崇山峻岭,碧水青山,是你让我心驰神往的乡愁。
愿福祸相随,与家人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首诗歌通过对渔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诗歌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渔村景象,长风吹拂,使秋意逐渐浓郁。
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渔村的河畔渔船摇曳,水波荡漾,展现出渔家的宁静与傲意。
诗中提到的“一汪小秋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情感,渔舟静静飘荡,成为了作者思乡的象征。
接着,诗人描述了渔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渔民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充满了渔家的生活气息。
这些细节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渔村的喧嚣与快乐,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山高路远,亲人的相思之情如穿越了高山峻岭,穿透了碧水青山,传达到了彼岸。
作者握起瓢盏,喝一碗浓茶,表达了他怀念家乡的心情和对家人的祝福。
诗人以慈母之心,深情地祝福家人福祸相随,与他们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朴实的词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沉浸在诗人的忧思和乡愁之中。
通过对渔家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这首诗展现了朝鲜民族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36bb56c281e53a5802ffb6.png)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小编整理了渔家傲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渔家傲》译文及注释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
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
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翻译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c01b8e8763231126fdb11aa.png)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翻译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https://img.taocdn.com/s3/m/a4c6533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2.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含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含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323354f524ccbff0218419.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渔家傲·秋思(6067人评分)8.1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珍藏分享评分:参照翻译写翻译译文及说明译文边疆上秋季一来景色就全都不一样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跟着军营的军号声响起,四周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同样并列的山岳,烟雾洋溢中,夕阳模糊,只见四野沙漠,一座孤城牢牢封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浮想联翩,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羌笛的声音婉转,寒霜洒满▼参照赏析写赏析解说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这首词第一给人的感觉是凄清、凄凉、壮阔、深邃,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凄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豪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景色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别的环境。
时间是秋季,地址在边塞。
景色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扰乱中原的强盛仇敌。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守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固守以稳固全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侧重写景。
“塞下”二句第一点明地址,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陆不一样的风光,其次详细地描绘风光的不一样,西北边疆气▼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命令严正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采取,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期间。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担当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担。
▼议论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落委婉之调而为大方雄放之声,把相关国家、社会的重要问题反应到词里,堪称大手笔。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50cb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d.png)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30d45e87c24028905fc31f.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2f1c3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4.png)
《渔家傲·秋思》赏析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一)译文 :边疆上秋季一来景色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跟着军号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岳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关闭。
喝一杯陈酒家乡远隔万里,但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伟绩,回归没法估计。
羌人的笛声婉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可以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绘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景色异” ,第一点明地区是边塞,季节是秋季。
词人专门用了一个“异”字,以统率所有光景的特色,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一样。
下边分别描绘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在秋季,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并且毫无稍事停留之意。
这其实是写塞下天气极严寒,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同样。
“四周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停起伏的军号声混淆在一同,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类“边声”自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斜阳西下时,便牢牢地封闭了城门,这里自然和内陆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情形截然不一样。
这也点了然战事吃紧、警戒威严的特别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征人厌战思归 ?)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中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露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想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方法回去,由于还没有达到成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传记》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战胜匈奴,向来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发奋要打退进犯的外敌,保证西北边疆的平定,这类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固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来源因。
因此他只好用一杯浊酒来调解对家同乡人的想念,来寄望他对成就功业的神往。
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2a45d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a.png)
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aa76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c.png)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词,通过对边塞军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
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2.结构层次:这首词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上阕主要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下阕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异”字连接上下阕,使得整首词的结构更加紧凑。
3.语言表达:这首词的语言表达优美,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秋思”、“归路”、“黄叶地”、“孤灯”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同时,这首词的语言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4.思想意义:《渔家傲(秋思)》的思想意义非常深刻。
首先,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边塞军人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这首词的思想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上,通过对边塞军人的描绘,作者强调了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词作,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边塞军人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
的思想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ffd7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6.png)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忧国之作《渔家傲·秋思》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词从历史背景到作者当时境遇方面的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方面他感叹于西北边塞的荒凉,一方面也为自己身居边塞而忧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关将士的崇敬。
同时,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在历史背景方面,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范仲淹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时,积极寻求改革和救国之道。
这首词也是范仲淹在面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时所写,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在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范仲淹在政治上遭遇过挫折和排挤,但他的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
这首词正是他身居边塞,关注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词中描绘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也是范仲淹自身境遇的写照。
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的边塞词。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朝时期西北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更可以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ef616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6.png)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犹如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地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与戍边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8)羌管:即羌笛。
9)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简介】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政治舞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追随的榜样。
在文学领域,范仲淹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深沉婉约之篇。
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关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cddf5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7.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古词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a741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3.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鞚。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原文“渔家傲秋思”,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展示: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刷。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渔家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首先,诗中通过“渔家傲秋思”一句,表达了渔家人物的自豪感和秋天的思绪。
渔家人在江湖之中独自傲立,对家乡的思念在心头流淌,这种情感交织成丰富细腻的意象。
其次,诗中采用了大量以水为象征的意象,如“乡泪客中流”、“江海寄余生”等,使整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灵动的意蕴和生动的画面感。
诗人借用江海与人生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再者,诗中运用了许多豪情壮志的描写,如“壮志凌云飞”、“直气飘万里”等,展示了作者对时代潮流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抒发了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最后,诗中反复出现的家乡与归乡的关键词,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突出了渔家人物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情感的执着。
这种执着与渔家人壮志凌云、傲立江湖的形象相呼应,使整首诗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期盼。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以渔家人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情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未来的向往。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a19e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c.png)
渔家傲·秋思赏析1. 渔家傲·秋思这词呀,就好像一个旅人独自走在冷风中,望着天边的云,思绪飘向遥远的故乡。
就像那秋天的落叶,不由自主地随风漂泊,无法归根。
2. 范仲淹在这首词里啊,真像是用笔描画了一幅边塞的图景。
你看,那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就好比寒冬腊月里一丝微笑,带着几分无奈又几分深情。
3. 范仲淹的思乡情怀,就像是夜晚一盏孤独的灯火,虽小却顽强地在黑暗中闪烁。
那份哀愁不是浓烈的,而是淡淡的,像秋天的霜轻轻落在心头。
4. 那“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画面呀,就好像突然从繁华的都市到了荒凉的北方,满眼尽是黄沙漫天。
你看那“萧萧”两字,多么像风拂过野草时的那种低语,仿佛在诉说一段无人能懂的故事。
5. 这词里边儿写的边塞生活啊,就像是看见一群人围在篝火旁取暖,外面寒风凛冽,心里却依然有一种豪情在燃烧。
那种“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感觉,就好比是远方传来的消息,明明知道回不去,却忍不住多望一眼。
6. 范仲淹的心境,就像在寒冷的秋夜里仰望星空,虽然遥远但充满希望。
他写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是心里那种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情感交织,好像想要冲破束缚却始终被困在原地。
7. 这首词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像一曲悲壮的旋律,把人心中的酸楚一点一点拨动开来。
你看,那些征夫呀,就好像被寒霜压弯的草,虽已疲惫却不曾倒下。
8. 整首渔家傲·秋思,其实像是一幅画、一首歌,也像一壶酒,越读越觉得心头泛起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有几分苦涩,又有几分甘甜。
就像我们人生中那些不得已的离别与坚持,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9. 赏析这首词的时候呀,总觉得它就像秋天的月光,虽然清冷,但照在人心上,却多了几分温暖。
范仲淹的文字,像是远方的呼唤,穿越了岁月,仍然能直击我们的心。
10. 渔家傲·秋思,这份秋天的思绪和豪情,读起来就像是一场和古人心灵的对话。
你会发现,虽说时光已逝,山河依旧,但那份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感何其相似。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9056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2.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渔家傲秋思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78d2a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06.png)
渔家傲秋思古诗赏析《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如下: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907b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c.png)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作品格律篇一上片: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片: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秋思寄子由原文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翻译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
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
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注释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催:有催促之意,用拟人手法。
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
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历时世。
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
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赏析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77205c7e21af45b307a861.png)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赏析
同学们,赏析诗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是的。
今天,我们来谈谈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是词牌名,对我们初中同学赏析诗词没有什么用处。
“秋思”是题目,而题目对理解诗文有重要的作用,万万不能忽视。
直白的理解就是“秋天的思念”。
思念什么呢?我们学过马致远的“秋思”,可不可以借鉴一下呢?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秋思”是表现天涯游子的羁旅愁苦的,思乡,以至于肠断,真切动人。
范仲淹的秋思呢?有无相通之处呢?
看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和哪儿的秋景“异”呢?了解背景我们会发现,是和作者的家乡江南一带比较。
思乡之情已经见出端倪。
下文自然是写有何异处了。
“雁去无留意”,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一队大雁排着人字形雁阵朝南飞去。
不免起来归心。
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我们自然会这样想。
不急,往下看。
“四面边声连角起”四周响起了边塞特有的凄厉的号角声,令人心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仅10个字便为我们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日落千嶂,长烟锁山,一座孤城城门紧闭,提醒着戍边将士战事吃紧,边患未平,归家是不可能的。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思归,而家远在万里之遥。
万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遥远,更是时间上的遥远,——遥遥无期啊。
诗人只能把思乡的愁苦寄托在酒中了。
因为将士的责任在肩。
“燕然未勒归无计”好一个辛酸的“归无计”!在这矛盾的心绪下,夜深人静,远方传来幽怨的羌笛声,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征人凯旋哩。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思亲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亲爱的同学,你从以上的文字中学会赏析诗词的方法了吗?对!审读题目,结合背景。
斟词酌句,想象体会。
还可以拿相关的题材的诗词做比较,以便事半功倍,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