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体现思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贯彻全人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实辨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论证能力等。
通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和历史观点阐述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历史事实和知识。
二、强调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对历史文化演变的认识等。
2.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学生对历史文化事件的评价和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等。
三、鼓励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提升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念。
历史观念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1. 引言1.1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新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逐步推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转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多元探究的教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教学实践,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反思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和应用,新课程也倡导将现代技术融入历史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这种转变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气象,推动着历史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学的边界,丰富教学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充满了希望与挑战。
2. 正文2.1 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转变。
新课程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的推行,旨在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融合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背景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方面。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的推行成为必然趋势。
新课程的意义在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在于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不断迈向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
2.2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是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传统历史教学往往以讲课、背诵、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魅力,缺乏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形成,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尊重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辨析、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实找出规律性和趋势性,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开发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传承的能力,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历史文化情感的培养和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国际眼光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是指学生整理、解读、分析和评价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的能力,能够运用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具备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和认知态度,包括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历史价值的认知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高中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真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
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并能够理解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在思维层面上,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这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方法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辨析、历史考证等,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三、注重历史课程的跨学科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文化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介绍战争的地理背景和影响;结合语文学科,学习战争期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政治学科,研究战争对国家政权的影响等。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中课本期专栏主持:李桂荣李桂荣,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牵头导师,河南,生,部专,中学会经济学分会、学分会,学会学专会,等学学社会科学-学%对"中$史新课(的认+与理解主持人:目前,河南省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仍然是2003年以来一直沿用的课标体系,相对于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的新课标,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哪里?郭淑艳(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在课标体系的所有分解维度上都有一些重要变化。
第一,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方面, 2003年版课标主要是从历史课程的定义和功能上定位课程性质,而新课标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学的概念,强调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的历史学教育功能,并且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以和提高学的历史学为标基本理念,确了历史教育“什么人”“怎样人”“为谁人”的问题。
第,在学与课程标方面,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的五。
历史教学为历史的过程,那么,在高中历史学的中,史是的立场,时空观念和史是的,历史解是的的,是的价值。
历史课程正是在这个追溯过程中帮学正确的值念、和能,从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o第,在课程与课程方面,所,2003年版课标是题课新旧课程结构与内容模块对比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课标总体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分为历史I、历史"、历史#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社会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内容是选择性和拓展性的,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历史的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总体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主要涉及中通史和世通史,沿时间顺序展示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和;选择性必修内容是拓展性的,包括与社会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与;选修内容是性的,包括史学、史校本课程%河南教育!基教版程结构,而新课标则在总体上采用了通史的编排模式,是在通史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专题史。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更新的理念与要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凝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
历史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每一位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人文情感,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历史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主动获取、整合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融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或者社区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历史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有关高中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任务解决能力,以及向学生传递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024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倾向于“全球指向、综合视野、扩大视野”,并提出了探究历史问题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
在2024年版中,更加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两个方面,增强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历史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和分析、识别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问题,并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历史理论的评价和批判,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观点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具备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探讨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
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讲授历史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历史文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中毕业生。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习, 小 组 成 员互 相 启 发 , 互相 帮助 , 对 不 同
展。 转 变传统 的课 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
的重 要任务 之一 。随 着新课 程改革 的推 进, 高中历史 教学不 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
、
复 现 历 史 情 景 的教 学 模 式
人的财富。今天徽 商虽已退 出历史舞 台 ,
但其影响依然存 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 、
这~教 学模 式试 图借助于现 代教 学
处于积极 、 活跃、 主 动的状 态 , 使课 堂教学
的过程 。 例如, 这学期我 在讲授 人教版 高中新
勇于 挑战 和 冒险 的精神 , 永远 成 为一 系列 学生 主体 活动 的展 开 与整合 手段 , 如音像器 材 、 实物投影仪 、 多媒体电 吃中 历 受 课 堂 教 学
贵 州省松 桃 县孟 溪 中学
新的课程理 念和教学理念 应是“ 历史 课 不是 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 。 而是 为了学 生 的发展 而 存在 ” 。 我认 为新课 改 对老 师而言主要改教 法 、 对学生而言 主要改学 法 ,最终 目的是 促进 学生的全 面和谐 发
史, 润泽当代 , 惠及 子孙 , 这是中国商业史 上没有任何一个 商帮做得到的 , 乃至世界
千秋。
大特点。 教师判断学 生知识掌握与否是
以有无 问题 为标 准的 , 判断教 学成功 的标 准则是 学生没有问题 。 然而提 出问题是深 考。任何创造 性的活动都 是始于新 问题。 知识 发展 的推动 力正 是 来 自不 断涌 现 的
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摘要: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不难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其中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
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等等。
简要从课程理念、教学理念两个方面阐述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高考;教学理念理念其实就是做事的理论,而理论是指导实践的。
云南省2009年首次使用了新课程,新课程的性质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如果仍然用旧的教学理念教与学,所做的工作恐怕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佳。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就得更新传统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高考理念。
一、更新传统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历史教材不仅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而编,纵观新的历史教材就是一“标”多“本”。
“标”就是课程标准,“本”就是有多种版本的教材,现今有岳麓书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
在一种版本下有必修3个模块和选修6个模块。
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二、更新教学理念1.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美国人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一、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突出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义务。
新时代的高中生形象,其社会化一是表现于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个体能具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参与能力;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能够接受社会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能够内化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能够把那种与社会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生的素质化则表现为: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化的核心是培养高中生的个性才能,而个性化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和创造精神。
毫无疑问,时代性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2.体现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超越最基础、又非专门化的历史基础素养仍须培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文字版)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新理念】•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也是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是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新要求】•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新变化】四个重要新变化:▶文本结构:新增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新变化又集中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体现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立德树人”的新目标。
讲两个问题:高中历史课标修订主要新变化和教学实施建议一、高中历史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1、课标修订依据(1)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要求。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要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
•个体发展的要求。
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2)根据新的课程方案▶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学分分配:必修课程4学分(比目前减少2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保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3)针对目前课标存在的一些问题,继承与发展•高中课改已经走过十多年历程,历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引言2023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全面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新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更新和改革。
本文将对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目标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的特点,避免片面的观点和偏见。
2.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历史应用能力:学生应该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中,能够通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进行历史研究,并能够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教学内容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事记:学生应该掌握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历史人物:学生应该熟悉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3.文化与艺术: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
4.传统与现代:学生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能够对比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5.地理与历史:学生应该掌握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域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和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探索。
2.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历史研究和讨论,通过合作来培养自己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进步。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1. 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故事,而是多种声音和视角的交织。
历史课程应该涵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历史视角的能力。
3. 教学与学习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与学习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实践与体验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体验的融合。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师应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场景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
5. 信息和技术的运用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和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信息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查询、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
6. 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引言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2023年进行了修订。
本文将对此次修订的内容进行解读,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新的课程标准。
1. 修订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次修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1.加强时代性:针对当代社会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问题进行适度增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时代责任感。
2.增加国际视野:加入了国际历史的研究内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3.强调原始资料的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提高评价要求:修订了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能力的掌握,鼓励学生发展综合性的历史思维。
2. 课程目标新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事实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历史现象的解释等。
2.发展研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培养他们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开展独立研究和论证的能力。
3.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增强责任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
3. 重点内容本次修订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包括中国古代与近代史、世界古代与近代史、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等。
1.中国古代与近代史模块:此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等。
2.世界古代与近代史模块:此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6关注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6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教学时间里尽数展现是不可能的。中学历史课 程内容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庞杂的内容,尽 量做到历史发展线索清晰、主题明确突出。因此,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精选具有 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 本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能力、 方法和情感具有举一反三作用的历史知识展现给 学生。
解决 “旧”的问题。有人认为历史课程不存在 “旧”的问题,因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都是 “旧” 的。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 “旧”的,但仍然可以出 “新”意。第一,历史选材可以出新意。历史内容都 是旧的,但选择哪些内容却大有讲究。受极“左”思 潮影响的时期,选择的历史内容中,阶级斗争的弦 就绷得比较紧,历史基本上成为阶级斗争史。新课 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 容,反映了新世纪人类通过历史遗产表现出的对历 史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的精神。第二,历史阐释 可以出新意。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如,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评 价,新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和创造力的赞扬上,而是总结了它们的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环境 保护等新理念贯穿到历史课程内容之中。第三,科 学研究可以出新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 新月异,反映科学发展$ 包括史学研究 % 的新成果层 出不穷,及时地吸收这些新成果,可以丰富和更新 历史课程的内容。如,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现代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都在新课程中得到 反映。第四,历史教育可以出新意。历史课程内容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科 的相关内容。历史新课程把历史学科内容和教育 学科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把“过程与方法”作 为教学目标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五,课程内容的构 建可以出新意。以往的历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 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文化1.3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 医学- 数学与农学2. 近现代史2.1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鸦片战争与晚清政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2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 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化-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2.3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演变- 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 当代史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3.3 当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地位- 建国初期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关系-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教学建议1. 注重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解读史料。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一、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突出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义务。
新时代的高中生形象,其社会化一是表现于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个体能具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参与能力;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能够接受社会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能够内化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能够把那种与社会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生的素质化则表现为: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化的核心是培养高中生的个性才能,而个性化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和创造精神。
毫无疑问,时代性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2.体现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超越最基础、又非专门化的历史基础素养仍须培育。
高中历史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体现在它所特有的课程整合上,即把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模块的综合化进行了科目内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基础性,又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解决了基础间衔接的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共设有9个模块,它们都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来划分的,而是按综合的思路来设计的,其中必修的3个模块分别整体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6个选修模块则依次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些模块都是综合性的。
新课程通过这种科目内的整合来构建自身体系,使基础性这一原则和属性得到了切实保证。
3.增强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指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化设计增添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具有了较强的可选择性。
设置3个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6个模块则全为选修,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两种选择权:其一,在获得历史科目的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利;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
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倡导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是提出了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和核心任务。
这也等于是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打一场课程改革中最为艰难的教学改革攻坚战。
1.教要创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大教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并在此观念的指导和统率下,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须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以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对历史提出创见的思维过程和能力。
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自己解答问题。
这方面,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观点就值得咀嚼:(1)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应该能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来检验所获得的各种历史信息和知识,并了解其局限性,同时让学生积累从多方面观察和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经验。
(2)历史课的教学应扩大和区分年代的意识,并阐明历史是发生于时间和空间当中的事件。
(3)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重点应该放在传授人类过去生活形态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问题上。
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是如何在当时的气候、地理和文化条件下为自己解决食物、生活用品和住房的;小群体和大群体的集体生活是如何形成和组织的;他们创造出了哪些人类文化;他们的宗教和道德上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如何摆脱已有的冲突的。
(4)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5)在确定教学中的具体学习目的和内容时,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课题。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对于复杂的历史情形,在追溯其基本的形态过程和内在的联系时,要考虑到教学课题提出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的提示部分应有助于教师在提供式、获得式和发现式的教和学之间确立一种有价值的、与目标一致的关系,避免方法上的片面性。
在教学中描述历史时,应尽可能直观和具体,但不能虚构历史。
(6)许多历史教学课题应通过查阅地方和地区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图片和文字的背景资料,以及考察历史文物和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使历史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询,以锻炼和提高能力。
(7)在各个年级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建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这些观点之所以应该重视,是因为它们始终把学生置于一个主体和参与的地位,注重发挥其主动和积极学习的作用,发展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且,由这样的观念指导的教学实践确实收到了相当成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于2000年举行了一次从32个国家抽选26.5万多15岁青少年参加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活动,以纸笔测验方式衡量这群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重心放在了阅读能力上。
PISA认为:“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最高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
”参加PISA测验的学生必须阅读短篇故事、网络信件、杂志报道及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资讯,然后回答问题。
PISA则从三个层面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1)汲取资讯,即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所需资讯;(2)解读资讯,即阅读后能否正确解读资讯的意义;(3)思考与判断能力,即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结果,在PISA于2001年底公布了研究报告后,英国的教育界及有关人士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日趋低落伤透脑筋,而这次不仅在国际阅读评比中名列第7(落后于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以较大优势领先于美国),还在阅读测验中最难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评量上拿到了高分,简直喜出望外。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分析说:英国近年来逐步改变人文社会各科教学方式,特别是把传统偏重记忆人名、年代、事件的历史教学,改为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找问题、下判断和沟通的能力,从PISA 测验结果看,多年改革已渐显成效[1] 。
2.学须自主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们的学习方式转变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将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培养高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生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且业已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他们日趋加强的自尊心、自主需要和自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一种特殊的学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者主张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具体做法是:把教学的基本顺序从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已有发展区之内)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立掌握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
这种教学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或由教师呈现学习任务及任务完成的标准;(2)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目标,通过独立学习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3)自学检查,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分析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4)集体讨论,把学生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试图通过班级讨论解决,教师从中引导、点拨;(5)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自学和讨论未能解决的学习问题进行精讲、细讲;(6)练习巩固,学生把所学的内容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迁移的目的;(7)课堂小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本堂课的所学内容,使之系统化[2] 。
仔细分析自主学习的基本过程不难发现,促进自主学习的努力不仅在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在于须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解决后续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