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 条件方程t的判定汇总

合集下载

测量平差期末考试公式总结

测量平差期末考试公式总结

测量平差期末复习资料1. 将静止的海水面向整个陆地延伸,用所形成的封闭曲面代替地球表面,形成的重力等位面,这个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其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重力作用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2. 6°带中央子午线经度N=L=6N-3, 3°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3n 。

3. 高程系统:确定该点沿铅垂方向到某基准面的距离。

绝对高程(海拔):指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用H表示。

相对高程:某点距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高差:地面上两点间的高程之差。

4. 地形 :a,地物:地面上固定性物体,如河流、房屋、道路、湖泊等; b.地貌: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形态,如山岭、谷地和陡崖等。

5. 线性代数补充知识1) 由n m ⨯个数有次序地排列成m 行n 列的表叫矩阵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mn m m n n n m a a a a a a a a a A212222111211 2)若m=n ,即行数与列数相同,称A 为方阵。

元素a11、a22……ann 称为对角元素。

3)若一个矩阵的元素全为0,称零矩阵,一般用O 表示。

4)对于 的方阵,除对角元素外,其它元素全为零,称为对角矩阵。

如:)(00000022112211nn mn n m a a adiag a aa A=⎥⎥⎥⎥⎦⎤⎢⎢⎢⎢⎣⎡=⨯5)对于 对角阵,若a11=a22=……=ann =1,称为单位阵,一般用E 、I 表示。

6)若aij=aji ,则称A 为对称矩阵.矩阵的基本运算:1)若具有相同行列数的两矩阵各对应元素相同,则: 2)具有相同行列数的两矩阵A 、B 相加减,其行列数与A 、B 相同,其元素等于A 、B 对应元素之和、差。

且具有可交换性与可结合性。

3)设A 为m*s 的矩阵,B 为s*n 的矩阵,则A 、B 相乘才有意义,C=AB ,C 的阶数为m*n 。

O A=A O =O ,IA=AI=A ,A (B+C )=AB+AC ,ABC=A (BC )矩阵的转置:对于任意矩阵Cmn:nn ⨯n n ⨯BA =⎥⎥⎥⎥⎦⎤⎢⎢⎢⎢⎣⎡=⨯mn m m n n n m c c c c c c c c c C 212222111211将其行列互换,得到一个nm 阶矩阵,称为C 的转置。

测量平差条件方程t的判定

测量平差条件方程t的判定

§3-4 三角网条件平差计算2学时三角网测量的目的,是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各角度或边长,计算三角网中各未知点的坐标、边的长度及位角等。

三角网按条件平差计算时,首要的问题是列出条件程。

因此了解三角网的构成,总结其条件程的种类及各种条件程的组成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三角网的种类比较多,网的布设形式也比较复杂。

根据观测容的不同,有测角网、测边网、边角同测网等;根据网中起始数据的多少,有自由三角网和非自由三角网。

自由三角网是指仅具有必要起算数据的三角网,网中没有多余的已知数据。

如果测角三角网中,只有两个已知点(或者已知一个已知点的坐标、一条已知边的长度和一个已知的位角),根据数学理论,以这两个已知点为起算数据,再结合必要的角度测量值,就能够解算出网中所有未知点的坐标。

如果三角网中除了必要的起算数据外还有其它的已知数据,或者说已知数据有冗余,就会增加对网形的约束,从而增强其可靠性,这种三角网称之为非自由三角网。

无论多么复杂的三角网,都是由单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和中点多边形组合而成的。

在本节,我们先讨论三角网条件平差中条件程个数的确定问题,然后主要讨论测角三角网的条件程的形式问题。

一、网中条件程的个数三角网平差的目的,是要确定三角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最或然值。

如图3-9所示,根据前面学到的测量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必须事先知道三角网中的四个数据,如两个三角点的4个坐标值,或者一个三角点的2个坐标值、一条边的长度和一个位角,这4个已知数据我们称之为三角网的必要起算数据。

有了必要起算数据,就可以确定三角网在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网的大小及其位,就可以计算三角网中未知点的坐标。

要对三角网进行平差计算,还必须先知道网中的总观测数n、判定必要观测数t,从而确定了多余观测数:r = n - t由条件平差原理知,多余观测数与条件程数是相等的,有了多余观测数,也就确定出了条件程的个数。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必要观测数t。

1.网中有2个或2个以上已知点的情况三角网中有2个或2 个以上已知三角点,就一定具备了4个必要起算数据。

测量平差问题中必要观测值的确定-new

测量平差问题中必要观测值的确定-new
面,这对于更好地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具有很好的价值,可
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2.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3
Determination of Essential Observations in Survey Adjustment
形,必要观测数应该等于总点数-1,即 t = p − 1 = 4 − 1 = 3 。
2
图1
图2
示例 2:如图 2 所示, A、B、C 为已知水准点, P1、P2、P3 为待定点, h1 ~ h6 为观
测高差。
分析:示例 2 为一水准网,包含 3 个起算数据,属表中的 S-2 情形,必要观测数应该等
于待定点数,即 t = p − Q = 6 − 3 = 3 。
示例 3:如图 3 所示, A、B 为已知点, P1、P2、P3 为待定点, ∠1 ~ ∠13 为观测角。 分析:示例 3 为一测角网,包含 4 个起算数据( A、B 的坐标),属表中的 J-1 情形, 必要观测数 t = 2 p − 4 = 2 × 5 − 4 = 6 。
S-1
水准网
多于一个已知水准点
t = p −1−q或
S-2
t = p−Q
没有起算数据或必要起算数据不够或起算
t = 2p−4
J-1
数据刚好足够
测角网
多于必要起算数据
t = 2p−4−q或
J-2
t = 2p−Q
没有起算数据或必要起算数据不够或起算
t = 2p−3
B-1
测边网/边

测量平差第八章

测量平差第八章

• 令:
V T PV 2K T ( AV Bx转 W置) 后2K得ST (Cx WX )
x
2K
T
B
2K
T S
C
0
V QAT K
2V T P 2K T A 0 V
BT K CT KS 0
§8.2 基础方程和它的解
• 于是统一平差模型的基础方程为
(1) A V B xW 0
• 令:
V T
PV
2K T
( AV
B转x置 W后) 得2K
T S
(Cx
WX
)
x
2K
T
B
2K
T S
C
0
V QAT K
2V T P 2K T A 0 V
BT K CT KS 0
§8.2 基础方程和它的解
• 或者
N aa
cc
BT
uc
0
sc
B
cu
0
uu
C
su
0
cs
CT
us
0
ss
K
cn n1 cu u1 c1 c1
(2)
C
su
x
u1
WX
s1
0 s1
(3) V Q AT K n,1 n,n n,c c,1
(4) BT u,c
K CT
c,1 u,s
Ks
s1
0
u ,1
§8.2 基础方程和它的解
• (3)、若选u<t,且未知数参数独立,条件方程中含
未知参数x ,线性形式为A V B x。W 这0时基础方程(2)
多只能列出t个函数独立的参数。在不选择参数时,
一般条件方程数c等于多余观测数 ,r 若n又t选用了

第五章条件平差

第五章条件平差

二、法方程及改正数方程
将V T PV min的原则作用于条件方程 。
组成新函数:
V T PV-2k T AV W
式中
r 1
k k a , kb , k r 条件方程联系数
T
对新函数求导: T T 2V P 2A k ---改正数方程
dSCD ˆ f T dL SCD ˆ SCD T 2 T ˆ f D f f QL ˆL ˆ ˆL ˆ f 0 L S CD
得测边相对中误差为: 3、大地四边形测角网
2
ˆS
CD
SCD

ˆ 0 f T QL ˆL ˆ f

F ( f1 , f 2 , f m )
T T
G ( g1 , g 2 , g m ) 有
均为m维向量函数,且 f i、g i 均为x的函数, d F G dG F T dG T dF F G dx dx dx dx
注意:当N为满秩方阵时,才有 N 1唯一存在,法方程才有唯
测方向网
测角网
测角网
三角网
测边网
测边长
测边+测方向
边角网
(导线网) 测边+测角
三、三角网的布设--从高级到低级逐级布设 四、三角网平差的方法 1。严密平差 ----遵守VTPV=min原则 ; 2。近似平差
5.3 测角网条件平差
独立网(经典自由网)---只有必要起算数据d。
非独立网(附合网)---已知条件超过必要起算数据。
3 图形条件: n=12 t=2×2+4=8 r =4 1 极条件:
v2 v1 v6 v5 v11 v10 W1 0

测量程序设计_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测量程序设计_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程序代码如下:
disp(‘-------水准网间接平差示例-------------’) disp(‘已知高程’) Ha = 5.015 % 已知点高程,单位m Hb = 6.016 % 已知点高程,单位m
A h2 D h1
C h6 E h7 B h4
h5
h3
disp(‘观测高差,单位m’)
L = [1.359; 2.009; 0.363; 1.012; 0.657; -0.357] disp(‘系数矩阵B’)
则: PV AT K
V P A K QA K
T
1 T
4、法方程: 将条件方程 AV+W=0代入到改正数方程V=QATK 中,则得到:
AQAT K W 0
r1 r1 r1
记作: 由于
N aa K W 0
rr
R( Naa ) R( AQAT ) R( A) r
Naa为满秩方阵, K Naa1W ( AQAT )1 ( AL A0 )
if H(1,1)+H(2,1)-H(3,1)+HA-HB==0 && H(2,1)H(4,1)==0 disp(‘检核正确') else disp(‘检核错误') end disp(‘平差后的高程值') HC = HA + H(1,1) HD = HA + H(1,1) + H(4,1)
二、间接平差的基本原理
其中l=L-d.
ˆ 设误差Δ和参数X的估计值分别为V 和 X
则有
ˆ V AX l
X0 为了便于计算,通常给参数估计一个充分接近的近似值
ˆ ˆ X X0 x
则误差方程表示为

测量平差中的数学公式汇编

测量平差中的数学公式汇编

测量平差中的数学公式汇编本节对测量平差中的数学公式进行整理和归纳。

其中包含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三门测量平差中经常出现的数学知识。

这些公式是学习测量平差的重要工具,是学习测量平差的必备知识。

2.1高等数学2.1.1全微分函数z=f(x, y) 的两个偏导数f'x(x, y), f'y(x, y)分别与自变量的增量△x, △y乘积之和f'x(x, y)△x + f'y(x, y)△y若该表达式与函数的全增量△z之差,当ρ→0时,是ρ( ) 的高阶无穷小,那么该表达式称为函数z=f(x, y) 在(x, y)处(关于△x, △y)的全微分。

记作:dz=f'x(x, y)△x + f'y(x, y)△y2.1.2导数常见公式① C'=0(C为常数函数)② (x^n)'= nx^(n-1) (n∈Q*);熟记1/X的导数③ (sinx)' = cosx(cosx)' = - sinx(tanx)'=1/(cosx)^2=(secx)^2=1+(tanx)^2-(cotx)'=1/(sinx)^2=(cscx)^2=1+(cotx)^2(secx)'=tanx·secx(cscx)'=-cotx·cscx(arcsinx)'=1/(1-x^2)^1/2 (arccosx)'=-1/(1-x^2)^1/2 (arctanx)'=1/(1+x^2)(arccotx)'=-1/(1+x^2) (arcsecx)'=1/(|x|(x^2-1)^1/2) (arccscx)'=-1/(|x|(x^2-1)^1/2) ④(sinhx)'=coshx(coshx)'=sinhx(tanhx)'=1/(coshx)^2=(sechx)^2 (coth)'=-1/(sinhx)^2=-(cschx)^2 (sechx)'=-tanhx·sechx(cschx)'=-cothx·cschx (arsinhx)'=1/(x^2+1)^1/2 (arcoshx)'=1/(x^2-1)^1/2 (artanhx)'=1/(x^2-1) (|x|<1) (arcothx)'=1/(x^2-1) (|x|>1) (arsechx)'=1/(x(1-x^2)^1/2)(arcschx)'=1/(x(1+x^2)^1/2)⑤ (e^x)' = e^x(a^x)' = (a^x)lna (ln为自然对数)(Inx)' = 1/x(ln为自然对数)(logax)' =x^(-1) /lna(a>0且a不等于1)(x^1/2)'=[2(x^1/2)]^(-1)(1/x)'=-x^(-2)2.1.3泰勒公式设函数f(x)在x=a的邻区内n+1阶可导,则对于位于此邻区内的任一x,至少存在一点c,c在a与x之间,使得:此公式也被称为泰勒公式。

测量平差知识大全汇总

测量平差知识大全汇总

测量平差知识⼤全汇总绪论测量平差理论4种基本平差⽅法讨论点位精度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近代平差概论绪论§1-1观测误差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定的仪器、⼯具、传感器或其他⼿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扰(误差)两部分。

⼀、误差来源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1. 测量仪器;2. 观测者;3. 外界条件。

⼆、观测误差分类1. 偶然误差定义,例如估读⼩数;2. 系统误差定义,例如⽤具有某⼀尺长误差的钢尺量距;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在观测过程中总是同时产⽣的。

3. 粗差定义,例如观测时⼤数读错。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2-1 正态分布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随机变量的基本分布。

⼀、⼀维正态分布§2-2偶然误差的规律性2. 直⽅图由表2-1、表2-2可以得到直⽅图2-1和图2-2(注意纵、横坐标各表⽰什么?),直⽅图形象地表⽰了误差分布情况。

3. 误差分布曲线(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在⼀定的观测条件下得到⼀组独⽴的误差,对应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

当观测值个数的情况下,频率稳定,误差区间间隔⽆限缩⼩,图2-1和图2-2中各长⽅条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分别变成如图2-3所⽰的两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随着n增⼤,以正态分布为其极限。

因此,在以后的讨论中,都是以正态分布作为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数学模型。

4. 偶然误差的特性第三章协⽅差传播律及权在测量实际⼯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并不是直接测定的,⽽是由观测值通过⼀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显然,这些量是观测值的函数。

例如,在⼀个三⾓形中同精度观测了3个内⾓L1,L2和L3,其闭合差w和各⾓度的平差值分别⼜如图3—1中⽤侧⽅交会求交会点的坐标等。

现在提出这样⼀个问题:观测值函数的精度如何评定?其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后者得到前者?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阐述这种关系的公式称为协⽅差传播律。

测量平差复习资料

测量平差复习资料

测量平差复习资料一、证明题
1、Z与W的协方差
(1)
2、告诉条件平差公式告诉(1)条件平差的公式;推论出Q VV 及Q LL
(2)间接平差
3、水准测量(1)按测站
(2)按路线
二、推导题
(1)
(2)
填空题
1、u = 0 条件平差;u = t 间接平差;u<t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u>t 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注:t为必要观测,u为参数的个数)
2、正态分布参数μ、σ,μ确定了曲线中心位置,σ越小f(x)值越大曲线越陡峭。

3网中只有一个已知高程点称为自由网,其必要观测为网中水准点的总数减一。

符合水准网,网中已知高程点大于等于2个,其必要观测为网中待测水准点的个数。

(p69)
3、测量误差的种类主要平定那种误差
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主要平定的误差)
4、精度(p15)精确度(p19)
5、偶然误差的特性:有界性聚中性对称性、抵偿性
6、协方差p27
计算题
P67(例5-1) p99(例6-1) p109(例6-4)。

测量平差第五章条件平差习题参考答案

测量平差第五章条件平差习题参考答案

测量平差第五章条件平差习题参考答案测量平差第五章思考题参考答案5.1 (a )n=6,t=3,r=3(b )n=6,t=3,r=3(c )n=14,t=5,r=95.2 (a )n=13,t=6,r=7共有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5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b )n=14,t=8,r=6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3个图形条件,3个极条件。

(c )n=16,t=8,r=8共有8个条件方程,其中有6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d )n=12,t=6,r=6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4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极条件。

5.3 n=23,t=6,r=17共有1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9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固定角条件,1个固定边条件,5个极条件。

5.4 (1)n=22,t=9,r=13:7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2个极条件,2个边长条件,一个基线条件。

(2)1283794131412152011171819561016610111991011121351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 171961116203614184715192211151217121318124sin 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FG FG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S S S S L L L L S S L L L L ===→=以大地四边形中心为极以中点四边形D 点为极的边长条件1213611891719)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FG AB S S L L L L S S L L L L →=的边长条件(基线条件)5.5 n=8,t=4,r=4;有多种条件方程的列法,其中之一为:1001000100110000120001001104000011014V -??? -=-----(注意常数项单位为mm ) 5.6 (1)P=3/2,(2)P=15.7 (1)P B =1.6,P C =2.1,P D =2.1,P E =1.6(2)P hCD =1.85.8 []? 2.4998 1.9998 1.3518 1.8515h=2P σ=0.32(mm) 5.9 1234561110009100110900101016V V V V V V-+=??--????[]045452TV mm =---[]? 1.576 2.219 3.7950.867 2.443 1.352T h m =--- 5.10 (1)1?10.3556h m = 215.0028h m = 3?20.3556h m = 414.5008h m =5? 4.6472h m = 6? 5.8548h m = 7?10.5020h m = (2)±2.2mm。

平差总结 (1)

平差总结 (1)

偶然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做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来看该列误差的大小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做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

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是处理一系列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求取未知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评差的定义依据某种最优化准则,由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测量数据,求定未知量的最佳估值以及精度的理论和方法数学期望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平均值协方差是描述两随机变量的相关度偶然误差的特性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值出现的概率相同偶然误差数学期望为0什么叫精度误差分布的密度或离散程度什么是协方差传播定律由观测值中误差求取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或方差,解决精度问题权是什么表示各观测值方差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水准测量定权的方法1.根据测站的观测高差定权2.根据距离的观测高差定权什么是单位权权为1的观测值的中误差什么是必要元素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几何模型所必要的元素什么是条件方程、观测方程一个几何模型的独立量个数最多为t个,除此之外,增加一个量必然要产生一个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条件方程)将观测量表达为t个独立参数的函数(观测方程)什么是条件平差、间接平差一个几何模型中有r个多余观测,就产生个r个条件方程,以条件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条件平差)当所选的独立参数的个数等于必要观测数t时,可将每个观测值表达成t个参数的函数,组成观测方程(间接平差)条件平差情况下条件方程的个数r=n-t、法方程n、改正数方程r间接平差的情况下:观测方程的个数n、法方程t、改正数方程n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方程:条件方程个数T>U>o、法方程、改正数方程个数附有参数的间接方程个数U>T、法方程、改正数的个数1. 在具体的平差问题中,只要参数个数等于必要观测数t,就可以采用间接平差方法进行平差。

测量平差原理

测量平差原理

间接平差: 选定t个独立的参数,将每个 观测值分别表示成这t个独立参数的函数, 组成观测方程,这种以观测方程为函数模 型的平差方法就是间接平差。
其数学模型为:
L B X d
n1 nt t1 n1
D
nn
2 0
Q
nn
P 2
1
0 nn
间接平差的数学模型
观测三角形内角,选择t=2个独立
参数A和B为平差参数,设为X1 、X2 则n=3个观测方程为:
针对偶然误差的测量平差中,利用最小二乘 法求得的估计量是最优估计量,具有以下性质:
(1)一致性;(2)无偏性;(3)有效性
数学模型 :用数学关系描述几何模型的几何关系和内在 联系 。
函数模型 :几何关系,描述观测量之间或观测量与待定 量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式 。
随机模型 :内在联系,是描述观测量及其相互间的统计 相关性质。实际上,测量平差中所谓的随机模型,就是 观测值向量的权阵。
方程式不能由其他方程式线性组合得到) (3)形式简单
列方程依据:角度、边长、高差等几何关系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举例 (1)
r=2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举例 (2)
S1
1
A
C
已知点:A、B
观测值如图
3
S2
2 B
r=3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举例 (3)
C
D
L3 L4
L6
已知点:A、B
L1
A
L2
L5
B
观测值: L1- L6
必要观测、多余观测
确定平面三角形的形状
观测三个内角的任意两个即可,称其必要
元素个数为2,必要元素有 C32种选择
确定平面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

测量平差期末试题汇总

测量平差期末试题汇总

一、填空。

(每空1分,共22分)1.与的比值称为相对中误差。

2.误差椭圆的三个参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闭合导线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式的个数等于___个,分别是____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和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4 .设某平差问题中,观测值个数为n个,必要观测数为t个,若按条件平差,条件方程的个数等于______个,法方程的个数等于_______个。

若按间接平差,误差方程式的个数等于______个,未知数的个数等于______个,法方程的个数等于____个。

5.根据误差传播定律,若某一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为2mm,在A、B两点间共观测了4站,则A、B两点间高差的中误差为mm。

6.导线网按条件平差,所列条件方程中的未知数,既有___________的改正数,也有___________的改正数。

7.在水准测量中若已知每公里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相等,且又知各水准路线的长度为Si(I=1,2,……n),则观测高差的权可用公式_________求出。

8.偶然误差的特性为: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

1.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为观测条件。

2.水准路线的定权方法有两种:根据_________定权和根据_________定权。

3.由三角形闭合差来计算测角中误差的公式为,称其为菲列罗公式。

4.由不等精度的双观测值之差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为σ0= ,由等精度的双观测值之差计算观测值中误差的公式为。

5 .单导线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个数永远等于个,附合导线中个坐标方位角条件和一对条件,闭合导线中一个条件和对闭合条件。

6.常用的衡量精度的指标有、、、1.独立边角同测网条件方程式的种类,除了具有测角网和测边网的条件式外,还具有反映边角关系的二种条件,它们是和。

(完整版)测量平差知识大全汇总

(完整版)测量平差知识大全汇总

➢绪论➢测量平差理论➢4种基本平差方法➢讨论点位精度➢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近代平差概论✧绪论§1-1观测误差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误差)两部分。

一、误差来源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测量仪器;2. 观测者;3. 外界条件。

二、观测误差分类1. 偶然误差定义,例如估读小数;2. 系统误差定义,例如用具有某一尺长误差的钢尺量距;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在观测过程中总是同时产生的。

3. 粗差定义,例如观测时大数读错。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2-1 正态分布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随机变量的基本分布。

一、一维正态分布§2-2偶然误差的规律性2. 直方图由表2-1、表2-2可以得到直方图2-1和图2-2(注意纵、横坐标各表示什么?),直方图形象地表示了误差分布情况。

3. 误差分布曲线(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的误差,对应着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

当观测值个数的情况下,频率稳定,误差区间间隔无限缩小,图2-1和图2-2中各长方条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分别变成如图2-3所示的两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随着n增大,以正态分布为其极限。

因此,在以后的讨论中,都是以正态分布作为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数学模型。

4. 偶然误差的特性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在测量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大小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由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显然,这些量是观测值的函数。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同精度观测了3个内角L1,L2和L3,其闭合差w和各角度的平差值分别又如图3—1中用侧方交会求交会点的坐标等。

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测值函数的精度如何评定?其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后者得到前者?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阐述这种关系的公式称为协方差传播律。

测量平差 条件方程t的判定.

测量平差     条件方程t的判定.

§3-4 三角网条件平差计算2学时三角网测量的目的,是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各角度或边长,计算三角网中各未知点的坐标、边的长度及方位角等。

三角网按条件平差计算时,首要的问题是列出条件方程。

因此了解三角网的构成,总结其条件方程的种类及各种条件方程的组成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三角网的种类比较多,网的布设形式也比较复杂。

根据观测内容的不同,有测角网、测边网、边角同测网等;根据网中起始数据的多少,有自由三角网和非自由三角网。

自由三角网是指仅具有必要起算数据的三角网,网中没有多余的已知数据。

如果测角三角网中,只有两个已知点(或者已知一个已知点的坐标、一条已知边的长度和一个已知的方位角),根据数学理论,以这两个已知点为起算数据,再结合必要的角度测量值,就能够解算出网中所有未知点的坐标。

如果三角网中除了必要的起算数据外还有其它的已知数据,或者说已知数据有冗余,就会增加对网形的约束,从而增强其可靠性,这种三角网称之为非自由三角网。

无论多么复杂的三角网,都是由单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和中点多边形组合而成的。

在本节,我们先讨论三角网条件平差中条件方程个数的确定问题,然后主要讨论测角三角网的条件方程的形式问题。

一、网中条件方程的个数三角网平差的目的,是要确定三角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最或然值。

如图3-9所示,根据前面学到的测量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必须事先知道三角网中的四个数据,如两个三角点的4个坐标值,或者一个三角点的2个坐标值、一条边的长度和一个方位角,这4个已知数据我们称之为三角网的必要起算数据。

有了必要起算数据,就可以确定三角网在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网的大小及其方位,就可以计算三角网中未知点的坐标。

要对三角网进行平差计算,还必须先知道网中的总观测数n、判定必要观测数t,从而确定了多余观测数:r = n - t由条件平差原理知,多余观测数与条件方程数是相等的,有了多余观测数,也就确定出了条件方程的个数。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必要观测数t。

条件平差的精度评定

条件平差的精度评定

dˆ=
f Lˆ1

L
dLˆ1
f Lˆ2
Lˆ L
dLˆ2
f Lˆn
Lˆ L
dLˆn
=f1dLˆ1 f2dLˆ2 fndLˆn —权函数式
既可确定fi(i=1,2,…,n)。 平差值函数的方差为
Dˆˆ=ˆ
Q 2
0 ˆˆ
例6-3欲求下图中E点高程的中误差,试列出函数 式和权函数式,并确定系数fi值。
AQf
由此可见,当列出平差值函数 ˆ 后,只要求出其
系数fi(i=1,2,…,n), 既可代入上式计算的协因数 。
当平差值函数为线性形式时,其函数式一般可表达为
ˆ=f1Lˆ1 f2Lˆ2 fnLˆn f0
平差值前的系数即为fi 当平差值函数为非线性形式时,其函数式一般可表达为
求其全微分
ˆ=f(Lˆ1,Lˆ2,, Lˆn)
解:函数式为 权函数式为 系数fi为
ˆ Hˆ E H A hˆ1 hˆ2
dˆ dHˆ E dhˆ1 dhˆ2
f1=f2=1; f3=f4=0
小结 一、条件平差及其目的 二、条件平差原理 三、条件平差的步骤
1.根据具体问题列条件方程式,
A
rn
V
n1
W
r1
0
r1

2.组成法方程式, AP1AT K W 0
按泰勒公式展开
ˆ=f(L~1,L~2,,
L~n)
f Lˆ1
L
1
v1
f Lˆ2
L
2
v2
f Lˆn
L
n
vn
=f0 f1 1 v1 f2 2 v2 fn n vn

f=

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

条件方程(一)、水准网1、水准网的分类及水准网的基准分为有已知点和无已知点两类。

要确定各点的高程,需要1个高程基准。

2.水准网中必要观测数t的确定有已知点:t等于待定点个数无已知点:t等于总点数减一3、水准网中条件方程的列立方法列条件方程的原则:1、足数; 2、独立;3、最简(1)、先列附合条件,再列闭合条件(2)、附合条件按测段少的路线列立,附合条件的个数等于已知点的个数减一(3)、闭合条件按小环列立(保证最简),一个水准网中有多少个小环,就列多少个闭合条件在水准网条件平差中,按以上方法列条件方程,一定能满足所列条件方程足数、独立、最简原则。

边角网条件方程单一附合导线的条件方程一个方位角条件两个坐标条件纵坐标条件为所以纵坐标条件方程为:纵坐标条件方程的最终形式为:GPS基线向量网三维无约束条件平差1.GPS基线向量网的观测值2、GPS基线向量网三维无约束平差的基准及必要观测数t3、GPS基线向量网三维无约束平差的条件方程的列立GIS数字化数据采集中,折角均为90°的N边形的条件方程直角条件:小结:一、条件平差及其目的二、条件平差的原理三、总结了条件平差的步骤(1)根据具体问题列条件方程式;(2)组成法方程式,(3)解法方程;(4)计算改正数V,(5)求观测值的平差值(6)检核(7)精度评定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小结1、为了某种需要,选择参数;2、每选一个参数,就增加一个条件方程,选择u 个参数,就增加u 个条件方程;3、条件方程的总数c=r+u ;4、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变;5、求平差值函数的中误差时,应将平差值函数分别对观测值的平差值和参数求偏导数。

间接平差三、选取参数的个数和原则1、所选取t个待估参数必须相互独立;2、所选取t个待估参数与观测值的函数关系容易写出来。

四、不同情况下的误差方程1、水准网误差方程2、方位角误差方程测方位坐标平差函数模型测角网函数模型3、测边网误差方程4、GPS网误差方程。

测量平差中条件方程类型确定的分析

测量平差中条件方程类型确定的分析

测量平差中条件方程类型确定的分析作者:泥立丽王永来源:《商情》2020年第33期【摘要】给出了测量平差问题中各类条件方程的确定方法。

在测角三角网的平差中,正确无误地确定各类条件方程是一个难点问题。

文中通过精选的四个测角三角网,从如何确定几何模型的类型、如何确定布网的目的、如何确定起算数据以及如何确定必要观测数等几个方面,分步骤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思路。

文中给出的方法,简单易行,不容易出错,适合于大多数的初学者和普通测量工作者。

【关键词】几何模型;起算数据;必要观测数;条件方程在测量平差的教学工作中,对于一个几何模型,当确定了必要观测数后,就可以确定多余观测数并依此列出各种条件方程了。

条件方程的类型非常多,包括图形条件、圆周条件、极条件以及坐标方位角条件等。

如何正确地列出相应的条件方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中,作者结合教学的实际精选了四个测角三角网,并给出了一些分析思路。

1 算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为四个测角三角网,求下列各测角三角网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总数及各类条件的个数,其中Pi为待定点,i为已知边,i为已知方位角,i取非负整数。

2 分析思路2.1大体分析思路(1)确定几何模型的类型即根据三角网的观测值来确定它是测角三角网、测边三角网还是边角网。

如图1至图4均为测角三角网。

(2)确定布设三角网的目的即布设三角网是为了确定网的形状还是待定点的坐标。

如图1中,其已知数据包括两个已知点坐标、一个已知方位角,可知该网是为了确定待定点的坐标;图2中,没有已知点,但包括两条已知边长,因此该网是为了确定形状和大小,由于大小固定的网是形状不变时的一种特例,因此该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形状。

图3中,没有已知点,仅包括一条已知边长和两个坐标方位角,因此该网是为了确定形状。

图4中,包括3个已知点,因此该网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待定点的坐标。

(3)判断已知数据是否为起算数据已知数据未必是起算数据。

在观测网中,为了实现布网的最终目的,已知数据是否起作用需要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三角网条件平差计算2学时三角网测量的目的,是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各角度或边长,计算三角网中各未知点的坐标、边的长度及方位角等。

三角网按条件平差计算时,首要的问题是列出条件方程。

因此了解三角网的构成,总结其条件方程的种类及各种条件方程的组成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三角网的种类比较多,网的布设形式也比较复杂。

根据观测内容的不同,有测角网、测边网、边角同测网等;根据网中起始数据的多少,有自由三角网和非自由三角网。

自由三角网是指仅具有必要起算数据的三角网,网中没有多余的已知数据。

如果测角三角网中,只有两个已知点(或者已知一个已知点的坐标、一条已知边的长度和一个已知的方位角),根据数学理论,以这两个已知点为起算数据,再结合必要的角度测量值,就能够解算出网中所有未知点的坐标。

如果三角网中除了必要的起算数据外还有其它的已知数据,或者说已知数据有冗余,就会增加对网形的约束,从而增强其可靠性,这种三角网称之为非自由三角网。

无论多么复杂的三角网,都是由单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和中点多边形组合而成的。

在本节,我们先讨论三角网条件平差中条件方程个数的确定问题,然后主要讨论测角三角网的条件方程的形式问题。

一、网中条件方程的个数三角网平差的目的,是要确定三角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最或然值。

如图3-9所示,根据前面学到的测量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必须事先知道三角网中的四个数据,如两个三角点的4个坐标值,或者一个三角点的2个坐标值、一条边的长度和一个方位角,这4个已知数据我们称之为三角网的必要起算数据。

有了必要起算数据,就可以确定三角网在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网的大小及其方位,就可以计算三角网中未知点的坐标。

要对三角网进行平差计算,还必须先知道网中的总观测数n、判定必要观测数t,从而确定了多余观测数:r = n - t由条件平差原理知,多余观测数与条件方程数是相等的,有了多余观测数,也就确定出了条件方程的个数。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必要观测数t。

1.网中有2个或2个以上已知点的情况三角网中有2个或2 个以上已知三角点,就一定具备了4个必要起算数据。

无论是测角网、测边网还是边角同测网,如果有2个已知点相邻,要确定一个未知点的坐标,需要观测两个观测值(2个角,或者1条边和1个角,或者2条边)。

也就是说,确定1个未知点要有2个必要观测值;那么如果网中有p个未知点,必要观测数应等于未知点个数的两倍。

t = 2 ·p(3-4-1)(1) 测角网图3-9所示,三角网中有2个已知点,待定点个数为p =6。

如果三角网中观测量全部是角度时。

总观测值个数:n = 23必要观测数:t = 2 · p =12则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r = n – t = 11(2) 测边网在图3-9中,如果三角网中观测量全部是边的长度时:总观测值个数:n = 14必要观测数:t = 2 · p =12则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r = n – t = 2(3) 边角同测网在图3-9中,如果三角网中的所有的角度值和所有的边长值都进行观测时:总观测值个数:n = 37必要观测数:t = 2 · p =12则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r = n – t = 252. 网中已知点少于2个的情况有些情况下,三角网中已知点可能少于2个,只有1个已知点、1个已知边和1个已知方位角,或者没有已知点和已知方位角只有1个已知边。

但是,不管怎样说,1条已知边是必须已知的,或者需要进行观测的。

如果没有已知点,可以假定网中的1个未知点;如果没有已知方位角,可以取网中的1个方向的方位角为某一假定值。

这样也就间接地等价于网中有2个相邻点的坐标是已知的。

(1) 测角网三角网中共有p个三角点、1个已知方位角(也可以没有)、1个已知点(也可以没有已知点)和1个已知边长S(或者也是观测得到的),并观测了所有的角度。

如果已知点和已知方位角都没有,就要进行必要的假设。

则在进行条件平差时,必要观测数为:t = 2 · ( p – 2) (3-4-2) 如图3-10所示,三角网中观测了所有角度值(如果没有已知边时,也观测1条边长作为起算数据)。

网中三角点个数:p = 6角度观测值个数:n = 12必要观测数:t = 2 · ( p – 2) = 8则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r = n – t = 4(2) 测边网或边角同测网若三角网中,共有p个三角点和1个已知点(或者也是假定的),并对所有的边长,或者角度和边长进行了观测,观测值总个数为n。

在进行条件平差时,由于要加上必须的起算边长,则必要观测(边或者边和角)的个数为t = 2 · ( p – 2)+1 (3-4-3) 如图3-10所示,网中三角点个数:p = 6如果是测边网,则总观测值个数: n = 9必要观测数: t = 2 · ( p – 2) +1=9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 r = n – t = 0如果是边角同测网,则总观测值个数: n = 21必要观测数: t = 2 · ( p – 2) +1=9多余观测数,即条件平差条件方程个数: r = n – t = 12以上我们仅对几种三角网,讨论了条件平差时必要观测数及多余观测数和条件平差方程数的确定方法,还有很多情况没有涉及到。

在实际平差计算中,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条件方程的形式三角网中的条件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图形条件方程图形条件,又叫三角形内角和条件,或三角形闭合差条件。

在三角网中,一般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进行了观测。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差值的和应为180˚,如图3-12中的三角形ABP ,其内角平差值的和应满足下述关系:0180ˆˆˆ321=-++ L L L (3-4-4)此即为三角形内角和条件方程。

由于三角形是组成三角网的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因此,通常称三角形内角和条件为图形条件。

因此图形条件也是三角网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条件方程形式。

与(3-4-4)式相对应的改正数条件方程为0321=-++w v v v (3-4-5))180(321 -++-=L L L w(3-4-6) 2. 水平条件方程水平条件,又称圆周条件,这种条件方程一般见于中点多边形中。

如图3-12所示,在中点P 上设观测站时,周围的五个角度都要观测。

这五个观测值的平差值之和应等于360˚,即0360ˆˆˆˆˆ1512963=-++++ L L L L L (3-4-7)相应的改正数条件方程为 01512963=-++++w v v v v v (3-4-8))360(1512963 -++++-=L L L L L w(3-4-9)3. 极条件方程极条件是一种边长条件,一般见于中点多边形和大地四边形中。

先看中点多边形的情况。

如图3-12所示,中心P 点为顶点,有五条边,从其中任一条边开始依次推算其它各边的长度,最后又回到起始边,则起始边长度的平差值应与推算值的长度相等。

在图3-12所示的三角网中,我们应用正弦定理,以BP 边为起算边,依次推算AP 、EP 、DP 、CP ,最后回到起算边BP 、,得到下式14131110875421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ˆL L L L L L L L L L S S BP BP ⋅⋅⋅⋅= 整理得0ˆ1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14118521310741=-L L L L L L L L L L (3-4-10)(3-4-10)式即为平差值的极条件方程。

为得到其改正数条件方程形式,可用泰勒级数对上式左边展开并取至一次项: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ˆsin 1411852131074114118521310741-=-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ρρ''-''+22141185213107411114118521310741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ρρ''-''+55141185213107414414118521310741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ρρ''-''+88141185213107417714118521310741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ρρ''-''+111114118521310741101014118521310741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L L L L L L L L L 0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t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41414118521310741131314118521310741=''-''+ρρv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L L L L L L L L L化简,即得极条件的改正数条件方程:0 1414131311111010887755442211=--+-+-+-+-w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v ctgL (3-4-11)⎪⎪⎭⎫ ⎝⎛-''-=1310741141185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L L L L L L L L L L w ρ(3-4-12)在大地四边形中的极条件方程与中点多边形稍有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