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最新)

合集下载

《曾国藩》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曾国藩》读书心得(通用13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国藩》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

曾国藩读后感400字

曾国藩读后感400字

曾国藩读后感400字《曾国藩读后感》篇一读完《曾国藩》这本书,我真是感慨万千啊。

曾国藩这个人,就像一个谜一样,让我捉摸不透,但又深深地吸引着我。

曾国藩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古板的老夫子。

你想啊,他那一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咱们现代社会看来,也许有点迂腐。

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什么“日省吾身”之类的,这在我们现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会觉得,哎呀,这人是不是太较真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每天都得这么严格地审视自己,那不得把自己逼疯了?比如说,我今天不小心多吃了一块巧克力,这要是按照他的标准,是不是就得在日记里深刻检讨自己的意志力不坚定呢?可是,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又觉得他真的很了不起。

他在那个乱世之中,能够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湘军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群乌合之众,啥人都有。

但是曾国藩硬是把他们训练成了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就好比把一群散沙捏成了一个坚硬的拳头。

他肯定是费了不少心思,就像一个老母鸡护着小鸡仔一样,精心地照料着湘军的成长。

他在官场的经历也特别传奇。

在那官场的大染缸里,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又能和各方势力周旋,真的是不容易。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估计早就被那些官场的弯弯绕绕给绕晕了。

也许我会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哪里还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呢?他就像一棵挺立在风雨中的大树,虽然周围狂风大作,但是他的根基却稳得很。

不过,他也有让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他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呢?太平天国虽然有它的问题,但里面也有很多普通百姓啊,他在镇压的过程中,肯定造成了很多伤亡。

这时候我就会想,他所谓的“忠君爱国”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呢?也许在他那个时代,他只能这么做,毕竟他受到的是封建正统教育。

但这还是让我觉得心里有点不太舒服。

总的来说,读《曾国藩》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奇特的旅行。

我一会儿觉得他是个值得敬仰的大英雄,一会儿又觉得他有些做法难以接受。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日记,我被深深感动了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日记,我被深深感动了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我被深深感动了琢磨君(ID:zhuomojun)——弘扬传统⽂化,传播国学智慧。

每天学习⼀点,每天进步⼀点!点击标题下蓝字“琢磨君”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章。

《菜根谭》中有句名⾔叫:“奇卓异⾮⾄⼈,⾄⼈只是常”,意思是说:标奇⽴异超凡绝俗,这不是真正的完⼈,真正的完⼈就是常⼈。

很长⼀段时间,我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真意,直到我看完《曾国藩⽇记》,看到了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被深深感动后,我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何为“⾄⼈只是常”。

同治⼗⼀年⼆⽉初四⽇(1872年3⽉12⽇),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岁。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全⽆归宿。

通籍三⼗余年,官⾄极品,⽽学业⼀⽆所成,德⾏⼀⽆可许,⽼⼤徒伤,不胜悚惶惭报。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者和统帅,花费⼗⼏年时间成功平定天平运动,建⽴绝世奇功,挽救晚清于狂澜之际,被⼈誉为“晚清中兴第⼀名⾂”;梁启超先⽣甚⾄称其为“⽴功、⽴德、⽴⾔三不朽”的完⼈,⽽他临终前还在愧责⾃⼰,学业⽆成,缺乏德⾏。

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敬佩。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执笔⽽如颤,⼝欲⾔⽽不能出声”。

此时的曾国藩⽼态龙钟,混上上下都是病,但他依然忍住疼痛,按部就班的⼯作学习、早起晚睡,其勤勉⼀⽣的⾼风亮节真是让⼈肃然起敬!⼆⽉初⼀,他早饭后清理⽂件,然后会客8次,阅读了《⼆程遗书》和办公⽂件,然后核查科房批稿簿,晚上⼜改了20多封信稿,知道⼆更五点(晚上11点)才上床睡觉休息。

⼆⽉初⼆,他早饭后清理⽂件,会客6次,然后阅览本⽇⽂件,核查科房批稿,突然发病,⼿颤抖厉害,⼝说不出话,于是停⽌办公,躺在床上休息。

精⼒稍微得到恢复,曾国藩⼜躺在床上核查完毕今⽇的批稿簿,继续阅读《⼆程遗书》,直到⼆更四点(晚上10点36)才睡觉。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300字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300字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300字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一)读完曾国藩传记,我就像发现了个宝藏老头。

这曾老头,小时候背书那叫一个笨呐,有个小偷躲他家梁上,想等他睡了偷东西,结果他一篇文章背了一整晚都没背会,小偷气得跳下来背了一遍就走,你说逗不逗?但他就凭着一股倔劲,一直坚持学习,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我就想起我学做饭的时候,想做个红烧肉,看了好多教程,第一次做出来那味道,简直能把人送走。

可我没放弃,一次次试,慢慢就有了进步。

曾国藩也是这样,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却始终在努力前行。

他的故事告诉我,笨鸟先飞不是说说而已,只要坚持,哪怕起点低,也能扑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二)曾国藩这人可太有趣了。

他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写日记反省自己,今天骂自己不该和同僚吵架,明天又说自己读书不够勤奋。

我仿佛看到一个古板又可爱的小老头在那碎碎念。

我有次参加比赛,准备过程中也是状况百出。

一会儿觉得自己练习方法不对,一会儿又埋怨自己不够专注,和朋友吐槽的时候,那架势和曾国藩写日记反省有得一拼。

不过呢,曾国藩靠着不断自我修正,在复杂的官场站稳脚跟。

我也从自己的小比赛里学到了,人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道改。

就像走路歪了,赶紧调整方向,才能继续大步向前,不然只能在原地打转,说不定还掉进坑里。

这曾老头的传记,还真让我悟到了点生活的小窍门。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三)读了曾国藩传记,我对他练兵的事儿印象深刻。

他练兵那是相当严格,从纪律到战术,一丝一毫都不马虎。

士兵们在烈日下操练,动作不标准就得重来。

我记得我参加学校军训的时候,那教官也是个严格的主儿。

大太阳底下站军姿,只要有一个人动了,全班都得加时。

当时心里直叫苦,可后来发现,经过这样的磨练,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曾国藩的湘军能战无不胜,和他的严格训练分不开。

他知道想要成就大事,就得从基础抓起,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也明白了,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想要有收获,就得对自己狠一点,不能总是得过且过,松松垮垮的,不然永远只能看着别人优秀,自己在后面慢悠悠晃悠,啥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呀。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2023 年,我深感幸运能读到这本书。

起初,我在喜马听了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对他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仍觉不过瘾,于是购买了张宏杰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传》。

这确实是我去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从曾国藩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中有两点对我帮助极大,让我得以摆脱困境:第一,关于“笨人下笨功夫”的益处。

其一,笨拙的人欠缺智力资本,因此会比他人更加虚心,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其二,他们从小经历的挫折较多,常常遭遇失败,故而“逆商”(即逆境商数)较高,抗打击能力很强。

其三,由于他们不懂得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会努力钻研,直至解决,所以做事能够不留死角。

第二,曾国藩的自我管理十二条,翻译成中文实为九条。

学会这些方法,对我们的人生将大有裨益。

其一,早起。

每天清晨即起床,绝不赖床。

其二,静坐。

每天定时静坐一个小时,让内心平静下来,不被琐事扰乱心神。

其三,读书不二。

每天只读十页经书和十页史书,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改变阅读计划,一本书未读完,绝不触碰下一本。

其四,谨言。

时刻保持警惕,不乱说话,慎重对待每一句话。

其五,保身,即节劳、节欲、节饮食。

节欲,指控制欲望,通俗来讲,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则是要注意饮食有节。

这是养生之道。

其六,每日记录《茶余偶谈》一则。

准备一个笔记本,取名为《茶余偶谈》,专门记录朋友们聊天时提到的各种有启发性的事情。

聊天也并非毫无意义。

其七,每月需完成几篇文章和几首诗的创作,给自己设定固定的任务。

其八,练字。

每天早餐后,要练习半小时书法。

其九,夜晚不出门。

天黑后尽量避免与朋友外出闲聊。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勤奋、自律和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通过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曾国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无论道德文章还是为官事功,都堪称典范。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这样评价他:“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赞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对其言行的价值认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圣人”,偶尔也会萌生逐利的欲望。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那天的日记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

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

”“别敬”是旧时贿赂的讳称。

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

地方官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更是大笔进项。

由于京官能影响地方官的铨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他们的乌纱帽,因此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

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地方官之“别敬”。

地方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曾国藩这则日记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逐利是人的本性,连竭力追求人格完善的大儒曾国藩也不能例外。

在欲望面前,放纵还是自省,检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品格高下。

品德高洁的人,当好利之心如火苗蹿起时,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经常反躬自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剖析众多贪腐案例,自坠深渊者都缺少这三种能力,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千古之恨。

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一书中感叹,曾国藩在京为官13年,收入低,开销大,怎一个穷字了得。

当清官是痛苦的。

在家书中,他也描述过自己这种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恼:“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

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

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

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

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

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出国留学网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

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

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

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

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

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1500字《曾国藩日记》是由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所写的日记,记录了他一生中的思考、实践和感悟。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冲击。

首先,曾国藩的日记展示了他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不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发展,更注重社会民生的改善。

在他的日记中,他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他对穷人、农民和百姓的关怀之情,以及为了改善社会困境而进行的努力。

曾国藩的日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心系百姓、对社会负责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人。

其次,曾国藩的日记展示了他对自身修养的追求和思考。

在读《曾国藩日记》的过程中,我被他的学习态度和悟性所折服。

曾国藩在日记中反复提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他非常注重对古人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他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

再次,曾国藩的日记展示了他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

在面对荣辱、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豁达的心态。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在政治、军事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思考,他总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保持一颗乐观的态度。

这种从容和坚韧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曾国藩的日记让我认识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无论在风雨中,还是在荣辱中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功名利禄所困。

最后,曾国藩的日记给我带来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思考。

曾国藩以他的一生,不仅仅是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和军事遗产,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的关怀和爱。

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治世之能臣”。

通过阅读《曾国藩日记》,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总之,读《曾国藩日记》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通过曾国藩的日记,我看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有的品质和素养,也看到一个领导者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和课题。

《曾国藩》读书心得10篇(精编版)

《曾国藩》读书心得10篇(精编版)

《曾国藩》读书心得10篇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曾国藩》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曾国藩》读书心得1草草翻阅,其实没太看进去。

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没有半路弃书的习惯。

每章节都看了一些,大概对曾国藩有些印象。

上学的时候对他很感兴趣,通读下来,感觉他真的是严于律己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

虽然一介文人,却心思极为缜密。

无论为人,为官,治学,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很严谨,单纯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

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功过各一半,功劳方面开创了新学的局面,为以后中国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

过的方面,按史书上说,剿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

但是,我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后期领导人也很封建奢靡。

所以,也不算什么过失。

毕竟他是生在封建社会效忠皇帝等于爱国的年代。

最后还想说,能啃下这本书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曾国藩》读书心得2在这本书中提到,通过刚和柔将人的性格分为了十二中,简单点说有的人刚的成分多点,柔的成分少点。

而有的人可能正好相反。

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其实不仅仅是性格,来判定一个人,很多东西都是正的方面有一些,反面的东西有一些,绝的人很少。

就像八卦一样,没有全白,没有全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

人没有绝的的好,也没有绝的坏。

罪恶滔天的人心中也许也有善良的成分。

同时我也相信就像LeiF这个的楷模,心中也存在一丝自私和邪恶的成分,只是比我们一般人要少很多罢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总是这个人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坏人就要坏的彻底,好人就要好的完美。

其实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坏人不是24小时总是在做邪恶的事情,好人也不是时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

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就不要用绝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也很有必要来判断哪方面的成分多点,那么在表现上更倾向于那个方向,但也不要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存在。

最新《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最新《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

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

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

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

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

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

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

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篇1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2篇)《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1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

”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

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

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

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

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

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二篇)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二篇)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曾国藩日记》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所撰写的一本日记,记录了他的思想、行动以及治理河南地区的经验和见闻。

通过阅读《曾国藩日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曾国藩日记》展现了曾国藩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品质。

在日记中,曾国藩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

曾国藩还坚持独立思考,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自己的军事战略和治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曾国藩的勤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态度,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借鉴。

其次,《曾国藩日记》展现了曾国藩忠诚国家、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崇高情操。

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深关怀,他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为己任。

曾国藩不仅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和抗击盗匪,还努力推动农业、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为河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的忠诚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曾国藩日记》提供了很多关于军事战略和治理经验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对军事战略、军队管理和作战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他总结了自己在与盗匪作战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曾国藩的治理经验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他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加强教育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治理经验对于我们改善社会管理、提高治理能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曾国藩日记》展现了曾国藩朴实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曾国藩在日记中言行一致,言之有物,没有丝毫虚伪。

他心系百姓,时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问题。

曾国藩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和爱戴,也是因为他的谦虚、坚韧和智慧。

曾国藩的朴实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深受启发。

总体而言,阅读《曾国藩日记》让我获益良多。

《曾国藩》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的读后感《曾国藩》的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的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1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

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

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2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名不副实。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这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作者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书中展现了一个多面且真实的曾国藩。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想。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他的后人至今仍对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他在书中也展现了许多非常积极、正面的智慧。

关于曾国藩的欲望,书中提到他是一个欲望很强的人。

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他常对美色念念不忘,无论是朋友娶了漂亮的妻子,还是他在某个地方看到了美女,他都会时常想起,并因此自责。

然而,这也正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因为他能够想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

此外,书中还指出,曾国藩一生从未改变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喜欢观看杀人的场景。

在年轻时,他喜欢看犯人被处死;行军时,他也常常纵容军队屠城,甚至他的弟弟曾国荃在围攻安庆和南京后,放纵军队烧杀抢掠,这一行为广受诟病。

可以说,曾国藩非常凶残、嗜血。

对于功名,曾国藩的热衷程度不言而喻。

他善于钻营,最终官至高位。

可以说,他的欲望不仅推动了他的成功,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在钱财方面,他要求家人俭朴,但自己在送北京官场的冰敬、炭敬、别敬、程仪等方面出手却十分大方。

尽管他喜欢钱,但他并不贪婪,而是将其视为实现家族长久兴旺发达的工具。

正如书中所言,能力越强的人,欲望往往也越强;而欲望越强的人,也会促使其能力不断提升,这两者相辅相成。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逐渐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汲取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贪婪和沉迷于物质享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曾国藩的智慧和品德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待人接物要真诚、谦逊。

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篇1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

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国藩》这本书从曾国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闻母去世而回乡奔丧开始写起,到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于两江总督府为止。

几十年中,曾国藩经历着巨大的艰辛、耻辱和荣耀,从湘军草创的迷惘与荣宠,到后来官场的重重阻挠和战场的屡屡失利,从有条不紊的行军打仗和处理种种变故,再到后来攻克天京、入宫朝觐的莫大荣耀…他的这一段人生,几乎是按照《周易》“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之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

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巨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一样,终于走到尽头,霎时,黑雨滂沱而下…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

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记日记之要旨在于反思自身。

于写日记时,需对整日活动进行反思,不单逐一省察自身行为,甚至要细究脑海中转过的每一念想。

曾国藩即通过此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改过应从己做起且需从速,一经察觉即刻改正。

曾国藩将日记示于朋友,盖因外力远大于内力。

事常须有所激、有所逼方能成就。

人之意志力皆有极限,自我监督常有盲点,难以达至彻底,然人皆有自尊心,借朋友、老师监督往往最为有效,恰如一根基因欠佳之竹子,任其自长,或长弯弯曲曲,然若植于竹林中,与笔直之竹共处,争阳光,其自会长直,此即所谓师友夹持。

历经不断失败,曾国藩悟得,性格深处之缺陷,非如戒除单纯嗜好或割除良性肿瘤般简单。

吸烟有迹可寻,戒烟仅需做到手不碰烟即可。

而更多性格弱点根植于人性之中,乃多年形成,与人之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整体,远比烟瘾复杂、隐蔽,非可如解剖刀单独挑出割去。

“学做圣人”乃终生之业。

诸多根深蒂固之缺点、毛病,经一时之“猛火煮”,难彻底改掉,唯以一生之“慢火煮”,方有可能慢慢化解。

曾国藩总结人生体会言,人之一生,如同一果子成熟之过程:不可急躁,亦不可懈怠。

人之努力与天之栽培,可使一棵树静静长高,亦可使一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无能却才致内心自卑,反使其更具强烈自尊心,更爱装腔作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天下事多由所激所逼而成,于有志者而言,挫辱乃最大动力,打击乃最佳帮助。

咬紧牙关,将挫辱活生生囤下,即成为滋养自身意志与决心之营养。

文人常易犯唱高调之病,实则做任何事皆首需解决物质基础。

曾国藩一生历经千难万险,处理无数大事,大体皆甚得当。

其过人之处在于不惧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之深入分析。

于对事物精到分析之基础上,再寻要害,把握关键。

每次处理完后,亦总结经验教训,以为下次之参考。

“智慧愈苦而愈明”,乃其切身体会。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曾国藩终识,行事过方刚者,表面似为强者,实则为弱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

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

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

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

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

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

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

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

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

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

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

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

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

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

”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

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

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

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

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呢?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

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

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

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

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

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

如再食烟,明神殛之!”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

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

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

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

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

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前言: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

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

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

这些各是什么呢?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

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

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

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所谓厚积而薄发。

无厚就无薄。

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

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

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

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

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