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
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 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
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
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
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
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
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 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
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重点: 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 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 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 时:1 课时
导入新课:
以PPT 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 听觉导入提
问: 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授课内容:
① 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
② 宗教的起源?
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方法:
八、 九、 十、 教学过程:
1、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
回答问题:
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
公元前6-5 世纪的古印度
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
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
洛阳的白马寺
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
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
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在远古时代,人们受科技思想各方面的局限,以及对于大自然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就相信在世界中有一个超乎于自然力量的存在,这样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踏实感,这就是宗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宗教啊?
回答:(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
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① 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 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
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 “你为了要救 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 “你需要什么食 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
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 上肌肉,生长复
原。”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 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老师解说)
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 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
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教师点评: 粗野狂放的画风, 深刻含蓄的寓意, 是佛本生壁画的
一大特点。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
2、
引入中国的四大石窟:
A 、 介绍莫高窟佛本生故事((播放PPT 壁画音乐故事)
便问
教师提问:①、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②、当时的统治者如何看待佛教?
学生讨论,老师分析讲解
B、导入石窟图片,讲解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及最大的佛像头形与帝王的关联。
3、佛陀形象的演变: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从北凉到唐朝的不同时期,菩萨的造像有什
么演变过程。
总结:
①、佛教造像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的变化。(衣纹的处理,头饰,面部形象,神态动作等方面)。
②、菩萨的性别逐渐向女性化演变。(“菩萨如宫娃”)。
③、不同时期不同的朝代,佛像受当时代的审美特征影响, 符合其所处时代的审美特性。
④、佛像日益趋向于俗人化,民族化。
4、德育引进课堂:
以藏传佛教的两位僧人绘制《生命瞬间》的图片故事展现生命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5、本课总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作品,能够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