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集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81428de25c52cc58ad6be24.png)
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一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人口过渡理论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出生、f麻亡*高増长47t; bR-Krli3人口增长模式4.特别提醒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一一国际人口迁移a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35c8c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2.png)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环境和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产生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导致季节变化。
1.2 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地球壳层,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
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地壳运动则包括地震、地壳变动等现象。
1.3 地理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情况。
地理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形态、地球表面特征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1.4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水循环包括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 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化程度等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地理环境、交通网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地理空间进行结合、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它在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4 城市化与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
![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2a6f1058f5f61fb636669d.png)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精品教案全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 亿人口日和中国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 总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1.3 ,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2、3、4、读图名。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a48f420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a.png)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中图版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小提醒]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 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具体如 下图所示。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中图版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5.我们要树立海洋国土观念,与此无关的是
()
A.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B.我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C.我国地大物博,物产富饶
D.我国大陆架宽而广,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中图版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2.有关海洋权益的一些概念 (1)领海:沿海国的主权及与其陆地领土和其 ___内__水___以外邻接的 一带海域,领海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 ___1_2__海里。 (2)毗连区:毗连领海并在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 基线量起,不得超过 ___2_4__海里。 (3) _专__属__经__济__区___: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 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 __2_0_0__海里。 (4)大陆架: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 _陆__地__领__土___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b5be3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9.png)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测量与分析。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循环的过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 海洋的构造、洋流、潮汐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对地貌的影响。
- 各种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峡谷等)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4.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5. 土壤与自然资源:- 土壤类型、形成过程及其地理分布。
- 自然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与可持续性问题。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农业布局与农业区位论。
-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 交通运输、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网络。
4. 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与文化冲突。
- 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旅游活动的地理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家、地区、边界的地理意义。
- 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功能与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20441bc8d376eeaeaa31fe.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9df7b77e21af45b207a8bf.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6a1ff422e3f5727a5e962a3.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会考要点背诵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________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使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____________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________的,具有明显的________。
二、人口增长模式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由人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引起的。
3、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因此说世界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特点。
4、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构成;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高高低”模式:特点:高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________。
成因: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_、战争和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归结为当时__________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_____________条件落后。
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的_____________处于这个阶段。
(2)过渡模式a、高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却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人口增长明显______。
成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__________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同时________条件也有所改善,使___________急剧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doc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doc](https://img.taocdn.com/s3/m/228b46960722192e4436f64b.png)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 ________ 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使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岀现了人II ____________ 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__________ 的,具有明显的_______ O二、人口增长模式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由人口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变化而引起的。
3、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因此说世界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 特点。
4、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 ___________ 开始的。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三项指标构成;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类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高髙低”模式:特点:髙 ______ 、髙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________ O成因:一方面是由于 ___________ 、战争和__________ 的影响;另一方面归结为当时___________ 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_____________ 条件落后。
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的 _____________ 处于这个阶段。
(2)过渡模式a>高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却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增大,人口增长明显 ______ O成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__________ 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同时 _________ 条件也有所改善,使__________ 急剧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中图版共61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445384058fb770bf78a5575.png)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高中地理必修Fra bibliotek总复习中图 版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85b18d8890c69ec3d5bb759c.png)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二】传统稻作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土地③劳动力丰富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①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4adbe3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4.png)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
在高二学习阶段,地理知识点汇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备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1.大气与天气: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理解天气现象和天气图的解读方法。
2.地球运动与地球的光环:包括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等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光环的特点和影响。
3.地形地貌与水文地理:认识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理解水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地表水系统的组成。
4.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熟悉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5.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掌握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1.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模型,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和影响,理解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农业与农村发展:熟悉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现代农业的特点,了解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
3.工业与城市发展:掌握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分布的规律,了解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4.交通运输与通信: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认识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区域合作的形式和意义,掌握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技术应用知识点汇总1.地图与地图制图:了解各种地图投影方式和图例解读方法,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2.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熟悉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数据分析方法。
3.地理实地调查与统计:掌握地理实地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以上地理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可以全面提高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应对高二学习和考试的挑战。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e706e269dc5022aaea0075.png)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c34aa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3.png)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的三维几何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公里。
2. 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同时,地球上还有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3. 年、月和日的变化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季节的交替。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公转一周为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所需时间为一个月。
4.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若干个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造成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
5.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长时间尺度上的天气状况统计,涉及气温、降水量、湿度等因素。
气象则关注短时间尺度上的天气变化。
气候和气象的变化受到全球循环系统、气候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数量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和稀疏的不同特点。
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迁移等方面的议题。
2.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
城市规划致力于合理布局和管理城市的发展。
3. 区域发展差异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贫富分化现象普遍存在。
区域发展差异受到自然资源、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世界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国家之间开展经济合作成为趋势。
区域合作组织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自由化。
5.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整理汇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的影响。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Ⅰ“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过渡模式:①、Ⅱ“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死亡率却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②、Ⅲ“增长下降阶段”: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3)、Ⅳ“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
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4、备注: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原始型:高高低增长间断:主要在:过渡型:高增长阶段:主要在非洲,如:肯尼亚、增长下降阶段:主要在南美洲、印度等等:现代型: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北美、欧洲、日本、中国等等。
5、区分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从特征上区分:特征很重要;原始高高低,过渡高低高,现代是三低,切实要记牢。
(2)、从数值上区分:“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过渡模式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二者;“三低”模式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 以下,自然增长率大致在1%。
6、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原因: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
(2)、表现:(1)速度差异: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
(3)、.数量差异: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7、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1)、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二战后尤为明显。
(2)、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三低”模式。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的转变。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口诀记忆人口迁移条件:人口迁移巧判断,缺一不可三条件。
历时永久或长期,变居至少是一年。
跨越行政区界作前提,空间位移也要算。
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①“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②“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4)、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原因:。
数字法记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一”个目的:务工经商。
“二”个方向:由欠发达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和西北资源开发地。
“三”个主要迁入地:珠三角、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
(5)、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并且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最主要)、生态环境变化、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其他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
6、人口迁移对影响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迁入地: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
迁出地:①、加强了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④、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范围内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1、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因素。
3、估算方法: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进行评估,也可以从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4、地球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观点:悲观论、乐观论、中间论中间论——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全球环境承载力在100亿左右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由于认识角度不同,采用的估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同。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
前提条件: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
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3、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口诀法记忆城市功能区的区位1、城市功能有分化,商业、住宅和工业。
商务商业在中心,污染工业在郊外。
住宅处于商工间,各自区位巧安排。
2、城市空间结构念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3、主要功能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
②、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分布最广的区域。
②、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③、分化: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4)、工业区: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②、特点: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实质:是城市内部各种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组合,是各种功能组织的地域分布,这种分布是由城市功能上的分化带动形态上的分异造成的。
(1)、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
(2)、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促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城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发展,促使其转向郊区。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城市内部地租高低的判读方法(1)、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城市地租水平由市中心向外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降低。
(2)、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具体如下图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好,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1)、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是居住区、郊区、工业区。
(2)、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
(3)、小城镇: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①、表达方法: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②、我国的城市等级: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以上)、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和小城市(人口15万以上)。
(2)、城市等级、数量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种类越齐全,服务范围越大,城市间距离越远。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二者并非成正比。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一、城市化的标志(1)、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地域的转换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世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目前发达国家)。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A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向逆城市化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发展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处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补充: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
如下B 、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 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①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东海岸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②共同特点: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