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在企业管理中,盈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合理管理盈余,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盈余管理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八盈余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高端电子产品。
近年来,公司的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在过去的两个季度,公司的利润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这引起了高层管理层的关注,他们决定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和调整。
问题分析在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管理层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公司的销售额虽然有所增长,但是成本的增长速度更快,导致利润下降。
其次,公司的库存量较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财务风险。
最后,公司的现金流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流动性的不稳定。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进行了成本管理的优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采购策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率。
其次,他们加强了库存管理,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定期清理库存,减少了库存量,提高了资金周转率。
最后,他们改善了现金流量管理,优化了财务结构,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了现金流的稳定性。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管理层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公司的利润率得到了提高,库存量得到了控制,现金流量得到了稳定。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也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启示与总结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高层管理层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盈余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销售额、成本、库存量和现金流量等。
最后,盈余管理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结语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高层管理层的重视和关注。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盈余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行为,一般包括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形成合理的固定资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方法,以达到控制企业盈余波动、稳定企业收入的目的。
但部分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做账、漂白财务数据,以虚假、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误导股东和投资者,导致企业走向倒闭、破产。
下面将结合几个案例进行盈余管理多角度分析。
案例一:韩国三星韩国三星是一家跨国电子产品制造公司,多年来在财务报告上采用了多种盈余管理手段。
最近,三星在财务报告中被曝出漏洞,涉及涵盖数十亿韩元的会计疑问,这意味着该公司存在未记录的负债和透明度不佳的关系。
分析:韩国三星的盈余管理变相地隐瞒了公司的债务。
虽然政府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公司的完整债务,但股东和投资者却无法知道该公司的实际负债规模。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会让股东和投资者认为公司利润增长迅速,从而忽略了它存在的风险。
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旦披露出这些信息,公司可能会遭到投资人的撤离,导致股价暴跌。
案例二:安然公司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公布其2000年的财务报表时,引爆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会计舞弊丑闻,导致安然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大规模震荡。
安然公司采用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包括:采用特殊目的实体(SPE)第三方公司,将公司债务转移至SPE,并将SPE负债转移至未公开的控股公司中,从而在财务报告中隐瞒了大量的债务和亏损。
分析:安然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极端的,涉及到伪造和误导,甚至违反了法律。
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遵守有关的法规和道德规范,这是保持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
案例三:奥巴马的个人定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给出了他的个人财务报告,并敦促其他富人也应该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
但这份报告显示,奥巴马夫妇有两个税务豁免帐户,一个在伊利诺伊州,另一个在肯塔基州(都是纳税人称为“税务天堂”的州),并从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引言: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盈余,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以某公司为例,详细介绍该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公司背景介绍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可观的盈余,并面临如何合理管理这些盈余的问题。
二、盈余管理目标该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目标是:确保公司的长期发展,提高股东回报率,并为未来的投资和扩张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盈余管理策略1. 分红政策为了回报股东,公司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分红政策。
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每年定期进行分红。
公司采取了稳定且递增的分红方式,以保持股东的利益,并激励他们继续持有公司股份。
2. 再投资为了实现长期发展,公司将一部分盈余用于再投资。
公司设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致力于产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公司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还拓展了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
3. 偿还债务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公司将一部分盈余用于偿还债务。
公司通过提前偿还债务,降低了财务成本,增强了财务稳定性,并为未来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股票回购为了提高股价和股东回报率,公司还采取了股票回购的措施。
公司定期回购部分股份,并将其注销,以减少股本规模和提高每股盈余。
这不仅有利于现有股东,还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声誉和吸引力。
四、盈余管理成效通过以上盈余管理策略的实施,该公司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股东回报率提高:公司稳定的分红政策和股票回购措施,使得股东回报率显著提高。
这不仅增强了股东的信心,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资金流入。
2.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公司通过盈余的再投资,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如何处理公司的盈余和利润分配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企业的盈余管理策略,从中学习和借鉴管理盈余的经验和教训。
案例一:亚马逊的盈余管理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服务公司,其盈余管理策略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亚马逊一直以来注重投资和发展新业务,因此在盈余管理上更倾向于将利润再投资到公司的未来发展上。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降低公司的盈余,但在长期内却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增长和利润。
亚马逊的全球市场领导地位正是建立在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下的稳固基础上。
通过不断地投资和扩大业务规模,亚马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了盈余管理的最佳平衡。
苹果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其盈余管理策略也备受瞩目。
苹果一直以来以高额现金储备而著称,公司积累了数千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
在盈余管理上,苹果更倾向于采取股息和股票回购的方式来回报股东。
苹果的盈余管理策略得到了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因为这种方式既能够为公司持续带来现金回报,又能够提高公司的股价和市值。
苹果的盈余管理策略是市场上的一个典范,在保持现金储备的有效地回报了股东。
与亚马逊和苹果不同,百度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其盈余管理策略也有其独特之处。
百度在盈余管理上更注重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投资,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扩大创新项目来提升未来的盈利能力。
在盈余管理上,百度也采取了股票激励计划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保持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和盈利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盈余管理的经验和启示:1.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市场,企业的盈余管理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灵活调整。
2. 长期发展和增长是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企业应当在盈余管理上寻找最佳平衡,既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又要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
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等手段,以达到对外界传递某种信息的目的。
本文将以中国知名家电企业四川长虹为例,探讨其盈余管理案例。
二、四川长虹的背景介绍四川长虹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成立于1958年。
公司主要从事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多年来,四川长虹凭借其优质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策略3.1 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四川长虹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
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使得公司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
3.2 市场拓展和渠道建设四川长虹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并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渠道建设,扩大销售网络。
公司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提升产品的曝光率和销售额。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使得公司的销售额不断增长,为盈余的增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 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四川长虹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
公司还积极推行精益生产和物流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使得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提高了盈余水平。
3.4 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四川长虹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通过大力投入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公司还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和公益活动,增强品牌形象。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使得公司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销售额和盈余。
四、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效果通过以上盈余管理策略的实施,四川长虹取得了显著的盈余管理效果。
- 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销售额和盈余稳步增长。
- 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 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案例
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案例商誉减值准备是指企业对商誉进行减值计提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
商誉是企业在收购其他企业时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金额,它代表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经营不善等原因,商誉可能出现减值的情况。
为了避免盈余管理行为,企业应该根据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合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下面列举了10个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案例,以展示企业如何应对商誉减值问题。
1. 调整商誉计量方法:企业可以通过重新评估商誉的价值和持有期限,调整商誉的计量方法。
例如,根据市场情况和商誉的实际贡献,适时调整商誉的计量基础和折旧期限,以减少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
2. 加强商誉监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商誉监控制度,定期评估商誉的价值和减值风险。
通过加强对商誉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商誉减值迹象,减少减值风险。
3. 加大商誉披露力度:企业应增加商誉相关信息的披露,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透明展示商誉的价值和减值情况。
通过增加披露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4. 强化商誉评估程序: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商誉评估程序,遵循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确保商誉的计量和减值计提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加强评估程序,减少主观判断和盈余管理行为。
5.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减少商誉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风险。
例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商誉减值准备的决策程序和责任分工,防止滥用权力和信息不对称。
6.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企业应加强财务报告的质量管理,确保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符合会计准则和规定。
通过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7. 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商誉减值准备的风险。
例如,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定期评估商誉减值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8. 引入独立评估机构:企业可以引入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商誉进行评估,减少主观判断和盈余管理的风险。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企业在利润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灵活运用盈余分配政策,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盈余管理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某公司的盈余管理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公司领导决定将盈余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管理中。
在盈余分配方面,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1. 制定了明确的盈余分配政策:公司制定了明确的盈余分配政策,明确了分配给股东的比例和分配给保留利润的比例。
这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使股东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公司的盈余分配情况。
2. 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度,设立了员工利润分享基金,将一部分盈余用于奖励员工。
这样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 适时进行股票回购:在公司盈余较丰富时,公司会适时进行股票回购,以减少流通股份,提高每股盈余。
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
通过以上的盈余管理措施,该公司实现了盈余的合理分配,既满足了股东的利益追求,又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公司的整体运营水平。
1. 制定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政策:银行制定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政策,针对不同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保障银行的盈余稳定。
2. 实行了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银行根据实际盈余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
一部分盈余用于提供股东分红,以回报股东的投资,同时一部分盈余用于增加资本金,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 加强内部控制:银行加强了内部控制,建立了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盈余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这有助于防止盈余管理过程中的非法操纵和滥用。
通过以上盈余管理措施,该银行实现了风险的有效控制,保障了盈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益。
盈余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和手段来协调盈余的大小和时间,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利益的一种管理行为。
在这方面,有一些公司采用了不合规范的方式来管理盈余,这些方式包括虚假销售增加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转移成本等等,以下将给出几个具体的案例。
1. 中粮集团
2013年,中粮集团财务报表多次出现“内部往来净额”以及“短期融资款”两项,存在“占道打法”嫌疑。
经过查证,中粮集团的大量内部往来账目不仅影响财务数据的正确性,同时也延长了中粮集团的应付账款周转时间,严重影响了财务的健康。
2. 东方航空
2004年至2009年,东方航空公司利用冠名赞助及经销代理费用虚增等形式,用虚假业绩推动公司股价上扬,以此实现了旨在涨价的盈余管理目标。
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违规行为,最终导致了东方航空的巨额罚款。
3. 微软
2006年,微软被指控利用虚假账目,以将大量收入转移至所谓的外国拥有公司中。
这样,能够避免高额的公司所得税,同时又能够通过将盈余巨大的外国公司在未来的分红中分摊成本。
这种方式违反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而且在后来的审计中也被发现。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行为,其良好的实施不仅能够为公司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而不良的盈余管理行为则会给公司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且还可能导致违规处罚等问题,因此企业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规定,不得违法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据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安排企业的盈余分配、使用和积累,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股东权益的目的。
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下面通过分析两个实际案例,探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公司A是一家快速发展的电子产品公司,近年来业绩一直保持增长。
在近期财务报表中,公司盈余表现不佳,经营现金流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公司高管层在盈余管理中存在不当行为,主要表现为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减少成本等手段来美化公司财务表现。
这种行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盈余,但违背了原本的盈余管理目的,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股东权益。
公司A迅速采取措施,对涉及的高管进行问责,并加强内部控制,确保未来的盈余管理合规可靠。
案例二:公司B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
公司B的盈余管理表现良好,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确保公司的盈余水平稳定增长。
公司B还注重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创新。
公司B还在盈余管理中注重与员工利益的平衡,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政策,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由于公司B良好的盈余管理,公司业绩稳定增长,并受到了股东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加股东收益,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强大的内部支撑。
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管理者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法律法规,不得通过不当手段虚增盈余,应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政策,平衡股东利益和企业发展需求。
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盈余稳定增长。
要注重员工利益的平衡,在盈余管理中给予员工一定的回报和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指通过财务手段来调节公司盈利与负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达到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三个盈余管理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来自于綦毋识成,一个中国IT公司的管理者。
公司为了跟投资人达成盈利要求,必须在计提大额减值、折旧等支出方面措辞。
因此,管理者利用财务手段调高收入数以及大幅降低支出数,以达到短期目标。
结果,公司年报显示收入增加,但实际上减值、折旧等支出并没有减少,最终结果是增长了的收入无法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贡献,公司的业绩表现也大受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来自于英国的米尔豪斯集团。
该公司认为,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可以达到美化财务变动的目标。
因此,该公司在报表中掩盖了多项交易的负面影响和收入的不可持续性,以突出其业绩表现。
结果,公司被迫披露财务不正常操作,所有过往财务数据都被撤销。
这个行动不仅让公司决策者失信于投资者,也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声誉损失。
第三个案例是源自德国的Volkswagen。
该公司利用一种称之为“空气动力”的程序来欺骗柴油车尾气排放测试。
由于该行为违反法律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Volkswagen公司随后面临着致命的声誉危机和法律责任。
它的商誉遭到了周边国家和汽车市场的高度批评以及调查,导致公司在股票交易和考虑到可能需要支付惩罚和赔偿而被迫了降低预期盈利水平。
以上三个案例都彰显出利益驱动的一面,但是如果不正确的调整利润栏目,则有可能牺牲长期财务目标和公司声誉。
因此,成功的财务管理不应着眼于短期获利,而应重视公司的稳健经营和良好信誉。
盈余管理案例
盈余管理案例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盈余的合理安排和管理。
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盈余管理的案例。
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了一笔较大的盈余,管理层面临如何合理安排和运用这笔盈余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公司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其次,公司可以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推广,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另外,公司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盈余用于并购重组,以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但是,盈余管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如果盈余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经营风险加大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盈余管理策略,合理安排和运用盈余,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盈余管理策略,合理安排和运用盈余,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是企业会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资产减值的计提和处理。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资产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所进行的调整。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来管理和应对资产减值,以保障企业的盈余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列举10个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1. 案例一:某公司的生产线设备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了故障,导致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为了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公司决定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计提了一定的资产减值准备。
2. 案例二:某商业银行对其贷款资产进行了定期的风险评估,发现一部分贷款存在违约风险。
为了应对潜在的损失,银行计提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3. 案例三: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市场调研后发现,某个地区的楼盘销售前景不佳,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销售收入。
为了防范潜在的风险,公司决定对该项目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以保护企业的盈余。
4. 案例四:某制造公司的存货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存在过期和陈旧的情况,为了保持存货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决定对存货进行减值计提。
5. 案例五:某汽车制造公司的车辆库存长时间无法销售,为了避免库存积压导致的资金压力,公司决定对车辆库存进行减值计提。
6. 案例六:某电信公司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技术陈旧和设备老化的情况,为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公司决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处理。
7. 案例七:某保险公司对其投资组合进行定期评估,发现某些投资项目存在亏损的风险。
为了保障公司的盈余稳定,公司决定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计提。
8. 案例八:某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长时间无法消耗,为了避免库存积压导致的损失,公司决定对原材料进行减值处理。
9. 案例九: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盈余稳定,公司决定对产品进行减值计提。
10. 案例十:某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运营过程中遭遇天气、机械故障等因素导致的延误和取消,为了应对潜在的损失,公司决定对飞机资产进行减值计提。
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
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四川长虹是中国著名的家电企业之一,其盈余管理策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总结其启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篇1一、引言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4 年,是一家集家电、电子、通信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长虹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佼佼者之一,其盈余管理策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总结其启示。
二、四川长虹的盈余管理案例1.产品创新四川长虹注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四川长虹推出的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等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提高了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
2.成本控制四川长虹注重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了采购成本。
3.营销策略四川长虹在营销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渠道拓展等,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销售额的提升。
此外,公司还加强了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策略,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4.财务管理四川长虹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了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监控,确保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公司还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利用率等方式,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效益。
三、四川长虹盈余管理成功的原因1.注重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2.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
3.采取多种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财务效益。
四、启示1.企业应注重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
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案例八:盈余管理案例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为了实现盈余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盈余管理。
二、问题分析1. 盈余亏损情况: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亟需采取措施提高盈余水平。
2. 盈余管理意义:盈余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
3. 盈余管理目标: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企业的盈余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解决方案1. 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余水平。
2. 销售策略: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额,增加盈余收入。
3. 资金管理: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增加盈余。
4. 员工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盈余收入。
5. 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盈余收入。
6. 市场调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提高盈余水平。
四、实施步骤1. 制定盈余管理计划: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盈余管理目标,制定详细的盈余管理计划,明确各项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2. 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盈余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
3. 实施措施:按照盈余管理计划,逐步实施各项措施,包括成本控制、销售策略、资金管理、员工激励、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等。
4. 监控和评估:建立盈余管理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及时跟踪盈余水平和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盈余管理计划。
5. 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不断改进盈余管理措施,提高盈余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1. 盈余增长:通过盈余管理措施的实施,公司预计盈余将逐年增长,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及其管理者通过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和篡改,以达到企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盈余管理的行为会对企业财务数据、市场投资和股价造成巨大影响。
以下是关于盈余管理的多个案例分析。
案例一:心态错误的盈余管理2015年,大连港股价突然暴跌,公司盈余为负数的情况下,还声明实现了210%的净利增长。
经调查,该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虚假记录,存在多项财务造假事项。
其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司股价,也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该公司管理层出现心态错误,企图通过虚报财务数据来达到盈利目标,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既伤害了社会信任,也给股东带来了损失。
2016年,华林证券因虚增业绩被罚4.9亿元,证监会还宣布华林证券的办公室暂停开放一年。
底层员工真实的绩效原本是3.8亿元,然而华林证券却通过虚假报告将其盈利增长到10亿元以上。
更为严重的是,公司管理层将金融资产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账户中,对外宣称贷款到期可以用收到的本息偿还产品本金,这样的虚报行为极其严重。
华林证券是典型的恶意盈余管理者,以牺牲股东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代价,以谋取私人利益,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
2004年,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因为多项财务造假被迫破产。
公司管理层被指控虚报收入和利润,伪造资产和负债表信息,并且许多高管涉嫌内幕交易。
该公司因此被称为美国商业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安然公司的破产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它从一个侧面警告我们,盈余管理并不是一件小事。
企业盈余管理,必须遵循良好的道德和风险管理原则,量力而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股东,为企业创造价值。
结语:在盈余管理问题上,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应该高度警惕企业和管理层的虚假操作和失信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透明度和财务准确性。
同时,企业也应该从心态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全面提升对盈余管理的重视和管理水平。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在外界的监管环境下,通过调整会计信息的收入和支出,以达到管理者期望的利益,从而提高盈余水平的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正当的盈余管理和非正当的盈余管理两种。
正当的盈余管理旨在为企业争取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股价和股东回报。
非正当的盈余管理则是为了掩盖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下将分析两个案例,分别展示正当的盈余管理和非正当的盈余管理。
正当的盈余管理案例: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成功的一部分归功于其盈余管理策略。
在2018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苹果公司的盈余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得益于其成功的销售策略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苹果公司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了产品的需求量和出货量。
苹果公司还通过控制成本和优化供应链等措施,提高了盈余水平。
苹果公司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降低了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从而提高了毛利率。
苹果公司还通过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如AirPods和Apple Music等,进一步提高了盈余水平。
苹果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被视为正当的盈余管理,因为其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更好的回报,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苹果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动了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安然公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例之一。
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通过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手段掩盖了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安然公司通过虚报盈余、滥用特殊目的实体和伪造合同等手段,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减少了公司的支出。
这些行为使得安然公司的盈余水平被高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一无所知。
安然公司的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在2001年爆发的财务丑闻和190亿美元的会计丑闻曝光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失去了对安然公司的信任,导致了公司的崩溃。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增加盈余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盈余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和吸引力。
下面将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来说明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式和效果。
我们来看一个餐饮企业的案例。
该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原材料成本、提高销售额等来增加盈余。
该企业与供应商进行谈判,争取更好的采购价格,并优化采购流程,减少采购成本。
该企业通过优化菜单和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加销售额。
该企业还采取了一些节约能源的措施,减少了能源成本的支出。
通过这些措施,该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盈余的增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制造业企业的案例。
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盈余水平不高。
为了改善盈余,该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
该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生产成本。
该企业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该企业还加大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减少了售后服务成本。
通过这些措施,该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盈余的增加,并保持了竞争力。
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的盈余管理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提高销售额、改善产品质量等,从而实现盈余的增加。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也需要考虑到长远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避免盈余管理过度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案例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是企业会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在企业财务报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概念和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 ABC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其主要资产是生产线设备。
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该公司决定对其生产线设备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公司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以反映这些损失。
2. XYZ银行是一家金融机构,其主要资产是贷款组合。
由于经济衰退和贷款违约率上升,该银行决定对其贷款组合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银行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3. 123零售集团是一家零售企业,其主要资产是存货。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销售下降,该集团决定对其存货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集团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4. EFG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其主要资产是房地产项目。
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和销售困难,该公司决定对其房地产项目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公司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5. HIJ制药公司是一家制药企业,其主要资产是研发费用。
由于一项重要的研发项目失败,该公司决定对其研发费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公司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6. KLM公司是一家航空公司,其主要资产是飞机和航空设备。
由于航空业务受到全球性危机的影响,该公司决定对其飞机和航空设备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公司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7. NOP能源公司是一家能源企业,其主要资产是采矿权。
由于能源行业面临着环境法规和市场变化的挑战,该公司决定对其采矿权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公司确认了一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并相应地调整了其财务报表。
8. QRS零部件制造商是一家汽车行业供应商,其主要资产是生产设备。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大型公司中常见的现象,主要是为了控制并管理公司的利润,提升公司的股价、市值和竞争力等。
在实践中,许多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有些合法,有些则涉及违法行为,以下是几个盈余管理的案例。
案例一:麦当劳公司2012年初,麦当劳公司公布其2011年四季度财报,利润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实际上,这只是麦当劳公司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盈余管理手段。
麦当劳公司实行的盈余管理策略是通过利用税务规定,将其在海外的盈利转移至国外的子公司,从而避免了高额的税收。
通过这种方式,麦当劳在财务报表中实现了高额的利润增长,但却违反了税收法规和道德标准,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安然公司安然公司是美国能源公司,2001年公司因为盈余管理问题破产倒闭。
据统计,安然公司通过采用虚假的会计处理方法,将许多利润记录在未实现的交易中,从而在公布的财务报表中实现了高额的利润增长。
然而,这种盈余管理策略让公司面临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最终导致公司倒闭。
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公司的声誉,也对整个能源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耐克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该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策略。
耐克公司通过全球化战略和品牌推广策略,提高了其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高额的销售收入。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社会责任行动,如支持体育学校、环保活动等,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好评。
这种盈余管理策略不仅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还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大型公司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其中一些方式是合法的,而另一些则涉及违法行为。
公司应该根据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利益,采用合适的盈余管理策略,避免涉及到违法行为,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和受益范围的拓展。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多案例分析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符合自身利益而进行的,通过利用会计和财务制度的漏洞将盈余控制在某个特定的水平上的一种管理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会使得企业错过了投资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下面将分析几个盈余管理的典型案例。
1. Enron公司的盈余管理
Enron公司的盈余管理是财务丑闻的经典案例之一。
Enron公司利用各种会计手段将公司的负债和成本转移给子公司,从而将公司的利润和财务状况美化。
此外,公司高管还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成立特殊目的实体,将公司的负债和成本转移给这些实体,来掩盖公司的财务危机。
WorldCom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另一个经典案例。
WorldCom公司利用会计漏洞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失误,将一些费用转移为资本支出,从而扭曲公司的财务状况。
此外,公司高管还通过高额的财务报告来误导投资者,使得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最终,公司被揭露,高管被判处长期监禁。
3. 败家子文学城的盈余管理
败家子文学城是一家中国的文学网站,也是盈余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公司利用虚假的会计记录和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财务报表上虚增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以追求高股价和高市值,吸引外部投资。
然而,一旦被揭露,公司股价暴跌,高管被调查并被判处长期监禁。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容易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企业应该正视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按照市场规律和公认的会计标准来运作管理,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餘管理案例分析[編輯]案例一: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分析[4]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已成為人所矚目的焦點。
過度的盈餘管理,一旦超越會計準則及制度的規定,則被稱之為利潤操縱,它會導致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誤導投資者,危害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
一、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目的(一)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資金,所以企業上市的願望十分強烈。
根據《公司法》等相關證券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且經營業績突出才能申請上市。
為達到上市目的,一些企業通過盈餘管理行為,粉飾財務報表,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
(二)保住配股資格能否獲得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影響到上市公司後續資金的註入。
但政策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10%,以及單個年份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才能獲得配股資格,於是上市公司便會想方設法採取盈餘管理措施,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目的。
(三)避免股票被摘牌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兩年虧損,或者每股凈資產低於面值,或財務狀況異常時,將進行特別處理,這樣不僅使公司的形象大大受損,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公司將面臨被摘牌的危險,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上市公司存在著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
二、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手段(一)巧用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原則及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由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靈活性,所以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整會計政策。
但會計政策的頻繁調整一方面削弱了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增加了投資者瞭解企業情況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給企業管理層打開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1.變更會計核算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根據自身需要來決定是否改變或採用什麼樣的會計核算方法。
其手法主要有:一是變更折舊政策。
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使本期折舊費用減少,相應減少了本期的成本費用,增加了本期賬面利潤,對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大的企業,折舊政策的調整對當期利潤影響重大,可成為其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
二是變更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銷售成本是根據存貨(產成品)的發出來計算的,公司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和個別計價法。
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
由於使用不同的計價方法,會直接影響企業本期銷售成本的大小,進而影響著主營業務利潤的大小。
一些企業產品銷售量很大,變更銷售商品成本的計價方法對主營業務成本及利潤的影響非常明顯。
2.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要求提取減值準備的資產有應收賬款、存貨、長短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依照現行會計制度,上市公司在各項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方面,具有很大的自我調節餘地,能夠利用有關準備的計提和轉回來大幅度地調節損益。
通常情況下,部分企業在業績較差時少提準備可以“潤色”業績,有的則在經營較好時多提準備,以便為隨後的會計期間做好“業績儲備”。
而對那些急需恢覆上市或“摘帽”的公司來說,計提和轉回更是其跨年度調節利潤的捷徑,在鐵定虧損的年度“一次提個夠”,在必須扭虧的年度“一次沖個夠”的現象並不鮮見。
統計表明,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或沖回是2003年八項計提中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從2004年年報看,許多T族(即第一年虧損)企業也在計提上大做文章。
3.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根據現行會計制度,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資本化,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
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濫用利息資本化的規定,在項目投入使用後仍然予以資本化。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更隱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劃定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將用於非資本性支出的利息資本化。
(二)利用關聯交易關聯交易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屬公司與在該公司直接或間接擁有權益、存在利害關係的關聯方之間所進行的交易。
它具有降低交易費用和有利於實現利潤最大化等優點,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多數集中於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之間或與母公司下屬其他子公司之間。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從關聯購銷發展到股權轉讓和資產置換,從有形資產的交易發展到無形資產的交易,形式繁多。
2000年年報中,有93.2%的公司披露了有關聯交易,而在1997年此比例僅是84.6%。
而2003年年報中,幾乎所有的滬市A股上市公司均披露存在某種形式的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的主要類型有:1.關聯購銷。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種關聯交易有利於減少營運資金的占用,降低交易成本和費用,提高企業經營效益,但同時,這種關聯交易也為企業通過轉移價格管理盈餘創造了機會。
上市公司或者高價向關聯方銷售產品或者低價取得關聯方的原材料,從而輕易達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目的。
2.托管經營由於我國尚缺乏托管經營方面的法規及操作規範,托管經營大多是盈餘管理的一種形式。
如上市公司將不良資產委托給母公司經營,定額收取回報,使上市公司既迴避了不良資產的虧損或損失反映問題,又憑空獲得了利潤;或由母公司將穩定、高獲利能力的資產以低收益的方式委托上市公司經營,在協議中將較多的利潤以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將利潤轉讓給上市公司。
3.轉嫁費用由於上市公司與母公司存在天然的聯繫,因而較多存在費用支付和分攤問題。
但是當上市公司利潤不理想時,可能通過改變費用分攤標準或承擔其部分費用,如母公司調低或豁免上市公司應交的管理費、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從而降低當年費用,使上市公司的盈餘增加。
4.資金占用費儘管有規定,企業間不允許相互拆藉資金,但實際上關聯方企業間資金往來及資金占用情況比比皆是。
2001年年報中滬深兩市共有115家上市公司披露有大股東占款,占款金額為400多億元;2002年年報中兩市共有527家上市公司披露有大股東占款,占款金額為342.34億元。
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可能通過收取資金占有費來達到盈餘管理目的。
5.資產租賃許多上市公司由於股份發行額度的限制,母公司有一部分資產不能進入上市公司,因而許多經營性資產甚至生產場所都是母公司以租賃的形式提供給上市公司使用。
由於各類資產租賃的市場價格難以確定,租賃已成為上市公司與關聯公司之間轉移費用與利潤極為方便的手段。
如土地使用費,同等使用面積的土地價格可能有天壤之別,有關信息即使披露,投資者也難以作出準確判斷。
這種方式使上市公司有了穩定的租賃費收入。
獲得必要的“保底利潤”,對改善其經營成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時上市公司還可以把從母公司租賃來的資產反過來又租賃給母公司,以在母子公司間轉移利潤。
(三)資產重組由於我國對公司併購的法律和財務規範不夠完善,主觀上亦有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間接參與,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為依托進行一系列資產重組,實現各自的操作目的改觀業績狀況、轉移利潤或者從二級市場炒作獲得等。
特別是每年年末,各上市公司在年報包裝的壓力下,紛紛出台一系列資產重組方案,既包括資產轉讓、置換和股權收購轉讓,還有極具中國特色的母子公司間資產無償劃撥等形式,此類具有關聯交易性質的資產重組成為眾多上市公司扭虧增盈的重要手段。
1.剔除不良資產當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時,為避免不良資產經營產生的虧損或損失,常將不良資產和等額債務剝離給關聯企業,以達到賬面止虧的目的。
常見的是將不良的長期投資轉賣給集團公司,特別是在按照市價難以收回投資的情況下,為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按協議價格與關聯公司進行交易,這樣上市公司不僅可以完全收回投資成本,甚至還可能因買賣差價獲得一定數額的投資收益。
2.調節股權投資比率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對於持有股權比率在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採用成本法核算;對於持有股權比率在20%以上的子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
採用成本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必須在分紅時才能體現為母公司的收益。
而同樣,子公司的虧損也不會反映在當期母公司報表中,而採用收益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一般在當期按母公司持有的股份比率確認為當期損益。
因此,對於連年虧損的子公司,上市公司通過轉讓部分股權給其關聯方,使其股權比率減持至19%,以暫時隱藏虧損;而對於盈利狀況較好的子公司,如果股權比率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會向其關聯方買入該股權,使持有該股權的比率提高到20%以上。
三、規範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的策略(一)轉變監管思路,變硬性行政指標為市場指標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保住配股資格以及避免股票被摘牌是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行為的三大動機,從這三大動機的背後看,不難發現一些共同之處:首先,都是涉及行政機關或監管機關的非市場行為,無論是批准股票發行還是批准上市公司增發抑或股票被摘牌,都概莫能外。
其次,非市場行為的背後,都有單一、硬性的盈餘指標作為判斷公司是否具有某一資格的指示器。
因此,轉變監管思路,由硬性行政指標轉到市場指標十分重要。
(二)加強對中介機構的外部監管目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的中介機構普遍存在著責任心不強、風險意識淡薄、執業工作粗糙等問題。
因此,要想保證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質量,首先,中介機構自身要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其次,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如財政部門、證券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要真正擔負起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第三,一旦中介機構有違職業道德或失職行為,管理部門決不能姑息遷就,應加大處罰力度。
對於公司的上市,在上市申請的全過程中,包括上市前輔導、上市相關材料準備以及最後上市發行,證券公司擔負著總策劃、總負責、總把關的作用。
證券公司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上市過程中的信息質量。
因此,對證券公司的承銷項目要實行跟蹤檢查制度,凡是會計信息的編製中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或上市後與原來的公告信息出現重大差異者,證券公司必須承擔相應責任。
(三)加強信息披露監管持續的信息公開制度有利於消除證券市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抑制內幕交易及違規行為,實現證券市場的透明和規範。
但在上市公司和即將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況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只有在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下才能實現。
對公司業績信息和關聯交易信息一定要嚴格審查,發現有違規行為者,依法進行嚴懲。
儘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引入民事賠償機制和相應的民事訴訟機制,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能給違規者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
(四)完善會計準則任意進行盈餘管理情形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會計準則制定的不完備、不細緻,或者由於新型的交易、財務工具的出現,使得準則出現了一定的滯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