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第一篇:地方志范文模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科技力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地方志的编写内容涵盖面广、记述详实,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编写标准地方志编写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要求:1.主题鲜明,内容充实。

地方志要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变迁,不泛泛而谈,不虚华描绘。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地方志要分类明确,内容安排有序,各项内容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和衔接。

3.语言清晰、简明,应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读者轻松融入其中。

4.图文并茂,鲜明生动。

地方志要配以有关地区的地图、图片,使读者通过图文的形式了解地方的风貌、历史。

二、内容要素1.行政区划,包括地方的名称、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等。

2.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介绍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如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古代历史等。

3.地理环境和资源,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等。

4.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状,介绍本地近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特点。

5.艺术文化和习俗民风,反映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统和习俗民风。

6.重要人物和事件,记述本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著名战役、重要发明等。

三、参考书目地方志编写需要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料,常用的主要包括:1.史籍类:史书、地方志、宣传册,等等。

2.地理类:地图、风景图、气候图等。

3.社科类:人文地理、社会学、经济学等。

4.研究文献:研究论文、专著、学刊等。

四、范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反映永宁县历史变迁、文化风貌和城乡发展的地方志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一、县域概况;二、永宁历史变迁;三、永宁自然环境;四、永宁主要经济;五、永宁社会文化;六、永宁旅游业;七、主要城镇介绍;八、永宁乡村建设等,全书图片和文字内容互相呼应,难能可贵。

本书不仅给读者展示了永宁县的多彩风情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永宁县的地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修志基本知识及写作要求

修志基本知识及写作要求

修志基本知识及写作要求一、志书的定义、特点、种类和体例(一)志书的定义。

志书是历史科学中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分支。

志书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地一时期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1.空间的界定:一个行政区域,我们市志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镇区志是各镇区的辖境;再如专业志、部门志亦然。

2.时间的界定:含上、下限时间规定,又称为断限。

本次修志的时间断限为1979年至2000年。

镇区志、专业志、部门志则由各个主修单位确定。

3.内容界定:包含自然情况和广义的社会发展状况,可谓融合百科。

4.体例界定:志书的主体内容按横排纵写的要求,分门别类地系统记述一个地方的情况。

5.性质界定:是资料性的著述,不是论述性的著述。

(1)著述要注重整体性,要求上下、左右贯通,使全书资料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2)著述应具备科学性,体例要严格,选材要精,分类要合理,表述要正确,能够如实反映客观规律。

(二)志书的特点。

志书的特点在与其他书籍相比较中体现分明,主要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和综合性。

1.不是辑录式的资料汇编。

志书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是有机的整体,资料汇编是拼盘式。

志书要求反映规律,是编者理解所掌握的资料后用自己的语言再创作,是编志者的成果。

2.不是学术专著。

志书是特定的分门别类和横排纵写的体例,是记叙体,只能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志书文风务实。

3.不是历史书。

两者同源异流,貌似实异。

志书功在存史,而不是述史,主要围绕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各个横断面的历史、状态、结构、表征、内容去组织材料;志书兼记社会和自然,侧重当代、现代的记述,正所谓“当代修志,隔代修史”;志书资料求全,宏微兼备,史书举大弃小;志书记而不论;志书是信息库,兼有借鉴和可供检索、查找、利用的现实查考的功能。

4.不是文艺书籍。

志书不允许虚构,运用的是逻辑思维。

5.不是教科书。

志书忌用说理性的语言,不是通过说理去抽象知识,其知识性应体现在资料中。

志书写作规范

志书写作规范

志书写作规范第一部分,什么是志书?一,什么是“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方”指地方、方域;“志”是记载、记述。

志书,是记述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性著述。

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涌训》,即:"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方志记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是“横排竖写”,“事以类聚”。

横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如工农商学兵,并列关系;竖写是指以时间为序纵向记述,从古到今、从无到有、从事物发端到现在。

历代的志书,对记述事物的“横排”和“事以类聚”,都曾做过比较严格的规范。

宋代,“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

”明代,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规定,志书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绩、人物、仙释、诗文、杂志等目。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发了《修志事例概要》和《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虽然对记述事物没有具体规定,但1945年顾颉刚和傅振伦主持编修的《北碚志》,许多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都参加编修。

二、志和史的区别1、史远而志近。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

史是后代人写的,志是当代人写的。

2、史专而志广。

史体,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志体,记载现状,反映规律,只记载不论述。

3、史简而志繁。

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

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史记善恶,志重表扬。

史命彰善瘅恶,有褒有贬;志笔唯善垂训,有褒无贬。

5,史主论述,志著广征。

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6,史是一人写,志由众人成。

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五)、时间表述要求
• 第十六条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的 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 国1996年6月1日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 定》第五条执行。 • 如公元前8年不能写成公元前八年。20世纪60年代 不能写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第十七条 年份不能简写。如1996年不能写成‚96 年‛或‚九六年‛。 • 第十八条 世纪、年代的起迄和人的生卒年用波浪 线连接号‚~‛表示。如:20世纪~30世纪、 1956年~1990年(或1956年至1990年);王国兴 (1894~1975)等。
• 其中的时间是‚1990年至2010年‛,范围是‚白 沙县‛,主体内容是‚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情况‛, 表格性质是‚统计表‛。表格的右上方要标明表 的计量单位。表格样式统一用经纬线分明,两边 不封边,栏目中要有具体内容,如转页续表,须 在表体上面左侧注明‚续上表‛字样。所有图、 表紧随其文,不在图、表之前标‚附‛字,或 ‚见某某表(图)‛之类的文字。 • 第十三条,文中图统一编号。 • 另外入志图照均须有简练、准确的文字说明。应 注明照片的时间,主要内容,涉及的人物应标出 主要人物的位臵、拍摄者或供稿人(单位)等。
• 在志书中不能出现模糊时间概念的词语, 如‚不久、过去、后来、目前,最近、近 来‛等这种词语,时间书写要准确、具体。 可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如‚1965年、 1987年5月、1988年8月1日‛等等。 • 在志稿中也常有出现使用评价语和空泛词 句。 • 评价语。如‚海南乡镇企业取得的初步成 绩,充分显示了它在推动海南经济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评价语最好慎 用。
• 第七条,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 地名。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 下限时名称。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地名的, 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 • 地名应以本地地名普查办公室核定的地名 为准,不能任意简写或通假。 • 政区名称,如市、区、县、乡、村、街道 等,均按记事当时名称书写。如:1990年 这条街道叫‚人民路‛,2000年改为‚解 放路‛,至2010年还叫解放路,那么应写 成人民路(今解放路)‛。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历史上曾有郡志、州志、府志、路志、省志、道志、卫志、县志;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从专业性质角度看,历史上地方志还有山志、水志、寺庙志、园林志、艺文志、风土志、人物志等;现在,除了继承传统的志书种类外,由于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专业志种类更趋丰富,有地理志、文化志、教育志、煤炭志、电力志、财政志、金融志等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志书,还有行业志、企业志、部门志、学校志、医院志等。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方志书的格式

地方志书的格式

地方志书的格式
地方志书是一种记载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撰写地方志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一、概述
概述是对该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的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等方面。

概述应该简洁明了,概括性强,能够让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地理志
地理志是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的详细描述,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状况等方面。

地理志应该客观真实,数据准确,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历史志
历史志是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行的系统梳理,包括历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

历史志应该史料翔实,论述严谨,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四、经济志
经济志是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的全面记述,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特点、财政金融等方面。

经济志应该数据可靠,分析深入,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五、文化志
文化志是对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进行的详细记录,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

文化志应该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特点。

六、社会志
社会志是对该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的全面记述,包括人口结构、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

社会志应该资料详实,分析深入,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特点。

七、人物志
人物志是对该地区的重要人物进行的记述,包括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经济名人等方面。

人物志应该资料翔实,评价客观,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人物特点。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一、志书是什么志书源出《史记》、《汉书》,是史学典籍其中的一个部分。

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企业志书,则是全面系统记述本企业建设、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科技进步、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修志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组织记忆, 客观上有为事业树碑立传的效用。

高水平的志书,是不露主观色彩的碑传,是能经受历史检验的碑传。

我们所做的正是这种整理和记载公司历史的工作。

修志的本质——是历史的文化过程。

这里的“文化”作动词,指经过文字记载来存史资治,由此可见修志的意义重大。

它的功能可用“资治、教化、存史、交流”来概括。

一方面,为企业撰写留存珍贵文献史料,客观反映、记录企业建设历程,研究、分析、总结企业发展建设及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成败;另一方面,传播交流企业最新情况、信息,架起企业内外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桥梁。

二、志书体裁志书的体例在历朝修志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规范。

志书的体裁一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同时还有序、凡例、索引等,各种体裁综合运用,以志为主。

1.述主指概述,用于全志或各篇的精华概括提炼,俯瞰全志,勒其概况。

2.记即大事记,用于记载公司在断限内对当时或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大事、要事、特事。

采取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阶段词相结合的顺时记事方法。

3.志即各专志(篇)。

用于分门别类记述某项事业的沿革本末,一般以事为经的纪事本末体。

4.传即志书人物部分,包括人物传、人物传略、人物录、人物简介及人物表等诸体。

人物传用于记述在断限内去世并对本公司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5.图分照片、图画、地图、结构示意图等。

用于充实内容,独立或辅助说明事物性状特点。

6.表分文字类目表和数字统计表等,用于丰富内容,补充及文字说明。

7.录即附录。

用于记载不便入志但需要保存的重要资料及其它内容。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一、依法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开始“盛世修志”。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下称《条例》)。

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下称《规定》)。

《条例》和《规定》是修志的主要法规。

当然,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也是相关适用法规。

什么是地方志?由于地方志的多源性和源远性,形成了对方志属性的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地理书,有的说是历史书,有的说是地理、历史兼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有人解释为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里的社会、自然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一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

《条例》第三条描述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水富第一轮修志是1993年,20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轮修志。

如果说第一轮修志是摸索前行,那么,本轮修志则是有章可循。

二、方志体例方志有其自身的体例,《规定》第八条指出志体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

”第十一条要求“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一)体裁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一部志稿几乎都要具备。

述:有的称总述,有的称概述。

“述”也包含一些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即综合性叙述,它简要说明本章节记述的主要内容。

两者在写法上的区别是:《概述》要叙述志稿所记部门或地域事业发展的大势大略,胸怀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深度进行阐述。

《概述》是全志中唯一可以适当议论的部类。

既要展示现状,又要把握规律,揭示未来,展望前景。

而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只能综合内容,不能议论。

无题叙述不是必有的,而要看需要,不必要的就直接进行入章节记述。

记:主要是《大事记》,也含《编后记》。

《大事记》—般采用编年体辅以纪事本末体。

第十九讲地方志编纂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第十九讲地方志编纂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第十九讲地方志编纂要注意的几项原则一、“以类系事、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的编写材料如何进行分类和科学归类而言的,这一原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分类记述,编纂出来的书就不叫地方志了。

具体的要求是:将性质基本相同的同一类事物归属到一个篇(章)中去记述,不以现在的单位、部门来进行分类,原则上要打破单位或部门的界限。

当然,在把握这一原则进行分类的同时,还要参照国家行业的分类标准,并兼顾现行部门的管理体制。

二、“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把握总字数的占有比例而言的,也是地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具体的要求是:现代的事物应详细记述,古代和近代的事物概略记述;距今越近的事物应详细记述,距今越远的事物应概略记述;其他地区没有的事物应详细记述,其他地区都有的事物应概略记述。

编写中,古代、近代、现代的字数比例为:2︰2.5︰5.5或2.5︰2.5︰5 。

三、“横排竖写”(即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进行篇目编排和史实记述而言的,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篇目编排和史实记述,编纂出来的书也不叫地方志。

具体的要求是:首先应横排门类,按篇、章、节、目4级进行记述时,应横排至“节”一级;按篇、章、节、目、子目5级进行记述时,应横排至“目”一级;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从前至后记述史实。

当然,个别特殊的情况还应具体对待。

四、“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全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言的。

具体的要求是:横排门类时,不要有缺漏项目,否则就破坏了志书的完整性;纵述史实时,其中不要有长时间的空缺,使前后记述有断裂,破坏了志书的连贯性。

五、“述而不论”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志书编写中如何进行表述而言的,这也是地方志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不这样进行表述,编纂出来的书也不叫地方志。

具体的要求是:在编写过程中,对事物的表述要客观,不要进行评论。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安顺市史志办副主任邹秀英志书体例:著述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称之为体例。

体例包括体裁和凡例。

(一)凡例:是统一全书体例的规则,要对本书与体例有关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凡例是志书中必备的、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确定志书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修志目的。

2、阐明志书的篇目设置和框架结构。

3、确定全志内容。

4、明确断限。

5、交代记述的地域范围。

6、确定大事记记述原则。

7、说明人物主传列表的原则和排列方法。

8、对文体和语言、称谓的规定。

9、对资料依据的要求。

10、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说明等等。

制定凡例要求条理要清晰,通常是分条说明,一条一例,把一类问题放入一条内说明,不要把一类问题分列几条,也不要把几类问题归入一条。

凡例确定后,编纂者就必须共同遵守,才能确保全书体例的统一。

读者看志书时,也才能明白其中的规则。

(二)体裁: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并坚持“以志为主,诸体并用”的原则,续修仍延用这七种体裁,并根据记事需要进行丰富和发展。

1、述:即概述,是一个独立的部类,与其他部类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列入章节序列,冠于全书之首。

主要内容和写法:概述就是概而述之,即提纲挈领,概括全书大要,勾勒一方(部门)的大势大略(兴衰起伏),要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反映优势,简要展望前景,昭示未来,语言简练,叙论结合。

字数控制在全书的百分之一左右为宜。

2、记:即大事记,是专门记述一方(部门)大事、要事、新事的门类。

不列入章节序列,一方综合志的大事记放在“志”前,“概述”之后,而专志和部门志的大事记大都放在“志”后,“附录”之前。

主要内容和写法:编写大事记首先要明确大事的标准,一定要是本地(本专业)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要按标准严格选材,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琐事不记。

大事记的具体收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各项:1、行政区域的变动。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1. 确定志书的主题和范围:在开始编写之前,明确志书的主题和范围非常重要。

这将有助于组织内容和确保一致性。

2. 收集资料:广泛收集与志书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文献、档案、采访、调查等。

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组织结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确定志书的结构框架。

通常包括引言、目录、正文、图表、附录等部分。

4. 编写大纲:制定详细的编写大纲,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分类,为每个部分编写提纲,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 写作风格:志书的写作风格要求准确、客观、简洁。

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术语,避免使用模糊、含混或主观的表达方式。

6. 引用和注释:在志书中引用资料时,应注明出处。

对于重要的资料和观点,可以添加注释进行解释和说明。

7. 审核和校对:在完成初稿后,进行仔细的审核和校对,检查内容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8. 图表和图片: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图表、图片等辅助说明,以增强可读性和可视化效果。

9. 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读者的意见,对志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0. 出版和发行:完成最终版本后,选择合适的出版社进行出版,并考虑发行渠道和宣传推广。

以上是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不同类型的志书可能会有特定的要求和规范,具体编写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

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

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第一章地方志概论一、什么是地方志古人云:志者,记也。

这里的“方”指一个地方,“志”就是记述。

概括来讲,地方志是系统的、全面的记述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志”具有认识和记述的双重含义。

关于地方志的性质,有很多说法,诸如“一方百科全书”、“一方文献”“一方全史”、“一方古今总揽”、“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综合性著述”等等。

也有学者称它是“辅治之书”、“资治之书”、“辅政之书”等。

自1982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修志以来,关于“志”的定义,有多种提法,经过多年修志实践,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地方志是认识和分类记述区域情况的资料性著述”。

二、地方志的特性:地方性:它记述的内容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和地方特色。

连续性:一部志书修成以后,若干年以后又要进行续修,其续修内容以两次修志期间本地区发生的变化为主。

广泛性:对一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事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记录。

既有现状,也追叙历史。

门类庞杂,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因此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是任何一种图书都望尘莫及。

资料性:地方志不直接探索自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全面反映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现状,为研究和发展提供资料。

可靠性:由于地方志的资料具有原始性,而又真实记录,所以可靠性甚高。

三、地方志的产生和演变: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有一部古籍《尚书》,其中有一篇叫《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它把全国分为九州,对山脉、河流、土址、物产、贡赋、交通等多有记述,被称为地方志最早的雏型。

其他为《山海经》,用神话的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水、矿藏,记载了260多种动物和130多种植物,记载的这些内容并非灵物。

还有一部古籍《周官》,是讲各种官制职能的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上述这些古籍虽不能称为志书,但它们在以后志书的形成和演变中,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三种类型的方志:①西汉地理志。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地方志作为记载一方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

编写地方志时,类目、分目和条目的设置以及字体的规范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编写指南。

一、地方志类目的分类地方志类目是根据地域特点、历史沿革、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通常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方言、风俗等类别。

在编写地方志时,编者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和亮点,合理安排类目。

二、分目条目的设置原则1.逻辑性:分目条目应按照时间顺序、事物性质和区域特点进行设置,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代表性: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条目,突出地方特色和亮点。

3.实用性:编写的分目条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4.严谨性:确保条目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字体规范要求1.字体:正文部分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禁止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拼音等。

2.字号:标题、章节标题、关键词等可以使用稍大的字号,以突出重点。

3.字体颜色:可以采用黑色或深灰色作为正文字体颜色,标题可以使用黑色或加重颜色。

4.行间距:适当的行间距可以提高阅读舒适度,建议使用1.5倍行间距。

5.段落格式:段落之间应有明确的分隔,可以使用空行或斜杠分隔。

四、实例分析与应用以下是一个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的实例:【地理】一、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气候特点二、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水资源3.生物资源【历史】一、古代史1.史前时期2.诸侯争霸时期3.秦汉时期二、近现代史1.隋唐时期2.宋元时期3.明清时期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设置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时,要遵循分类合理、逻辑清晰、代表性突出、实用性强的原则。

同时,遵循字体规范要求,使整部地方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之,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是编写地方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请印此稿)(辅导材料马铁松)一、地方志概念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可称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如省志、市志、县志等。

有关承德的古代志书:《畿辅通志》(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纂)、《钦定热河志》(清乾隆本,和珅、梁国治纂)、《承德府志》(清道光承德知府海忠纂)。

志书分类:1、部门志:是记述一个部门的历史和现状的志书。

其以记述工作为主。

如《工会志》、《工商联志》、《政府志》、《市委志》等2、专业志:是记述一方一项事业或事物的志书。

如《教育志》《水利志》、《交通志》、《电力志》等。

3、乡镇志:记述一个乡镇历史和现状的志书,是一地的百科全书。

如《凤山镇志》、《南关蒙古族乡志》等。

4、基层志书:一个独立单位的志书。

如《承德师专校志》、《九龙醉酒厂志》、《承钢志》、村志、街道志等。

方志理论:研究地方志专业的学科叫方志学,形成于清代,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明末清初)、章学诚等;近代有王葆心、傅振伦等。

目前,地方志理论刊物有《中国地方志》及各省级地方刊物。

近年来出版了一大批方志理论书籍。

承德市近年出版了《史志探微》等地方志论文集,同时发表了一部分地方志论文。

目前,部分高校已设置了方志专业。

二、地方志的形成和发展1、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导源于史。

如晋《乘》、郑《志》、《周礼春官》。

(2)、导源于地理。

如《山海经》、《尚书禹贡》。

(3)、导源于古地图。

如古代舆图、图经。

2、地方志各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1)、图经。

又称图志、图记,地图及文字的总称。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如东汉《巴郡图经》、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长安图记》等。

(2)、传。

记述地方人物与风俗,如东汉《南阳风俗传》等。

(3)、记。

记载一地的事物和历史,如北宋的《太平寰宇记》。

(4)、录。

与记、志功能相同。

如隋《京师录》。

(5)、乘。

方志的别名。

如春秋时期《晋乘》,比较少见。

一、要了解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为编写志书奠定基础

一、要了解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为编写志书奠定基础

志书编写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地方志简称方志。

“方”,是指地方、方域而言;“志”即记,是记载或记述的意思。

对地方志、地方志书最权威的解释我们采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解释,它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了解地方志书的概念,需要把握四个关键词:一是“全面系统”,就是内容要齐全,体例要科学、完备;二是“一定行政区域”,就是要有确定的记述地域范围和界限;三是“历史和现状”,就是说志书不仅要反映一地的历史状况,还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记述好一地的现状;四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点突出地告诉了大家地方志书的最基本特性,即资料性。

即地方志书根本上是一种资料书,不需过多修饰、加工,但一定要准确可信。

二、地方志书的基本结构和体裁有哪些?1. 80年代起编纂出版的志书,多数采用章节体,通常是将志书记载范围内的事物以“编(篇)”或“卷”为单位分设若干个平行的单元,然后各编(篇)之下,再按“编(篇)”题所辖事物的实际内容设若干章,章下设若干节,节下依据情况设目或不设目展开记述。

章节体中又有大编体、中编体、小编体三个类型。

2.地方志书的体裁是构成其体例的主要要素,有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多种。

(1)述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志首的概述,它是全志的总纲,独立成篇,内容主要是摄取各编(篇)之精华而勾勒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项事业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要求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行业或事业优势和特点,点明某地、某行业或某项事业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展望未来场景。

志首概述是当代志书编纂的创新体裁。

写法上,总体依然体现志书为资料性著述的本质特征,运用记述体,以资料说话,唯一与志体不同的是可以适当地述中带议,使事实和议论浑然一体(或议论得失,客观准确评议一地一事业的兴衰起伏;或展望未来,传达一地一事业发展的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

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

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

“图”在代时较多,如《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

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

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

这里的“经”、“志”、“记”都是文字记载的意思。

2. 《××记》。

此为汉代至隋代之间比较通行的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名称之一,如《武昌记》、《庐山记》等。

以后也有少量用“记”为名称的志书,比如清代道光年间穆所著的记述和外蒙古地区的《蒙古游牧记》。

3. 《××传》。

这也是汉代至隋代之间比较通行的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名称之一,但记述的对象与“记”有所不同,“传”所记载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和风俗。

如东汉时期的《风俗传》、三国时期的《汝南先贤传》等。

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时,也出现过以“传”名志的。

4.《××誌》(《××志》)。

南宋以后,绝大部分志书都称为《××××誌》(或《××××志》),如元代的《志》、明代的《县志》、清代的《常熟县志》、民国时期的《五原厅志》等。

5. 《×××志稿》。

凡经编纂者编辑完成初稿,但没有正式定稿和正式出版的志书,均称其为“志稿”。

如西部地区原绥远省的《绥远通志稿》。

6. “录”、“书”、“经”、“论”、“谱”、“考”、“补”、“略”。

除以上述4种志书的名称外,还有少部分以“录”、“书”、“经”、“论”、“谱”、“考”、“补”、“略”等名称来名志的书籍也属于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7. 《×××事情》。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为了侵略的需要,日本人在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用日文撰写了许多《×××事情》的书籍来记述当时当地的情况。

这些书籍也可以看作是地方志书的一种,但这种志书多出现在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均以日文出版。

(四)常见的旧方志种类(以“志”为名称的志书)旧方志种类中以“志”为名称的志书主要有8种。

1. 一统志:全国性的志书,如元朝的《大元一统志》、明朝的《大明一统志》、清朝的《大清一统志》等。

2. 通志:一省的志书,如省的《通志》、原察哈尔省的《察哈尔通志》;还有原绥远省已编纂成稿但未正式出版的《绥远通志稿》等。

3. 总志:两个省合编的志书,如《湖广总志》等。

4. 府志、州志: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志(盟市志),如《府志》、《直隶通州志》等。

5. 厅志、道志、旗志、县志:相当于现在的旗县(市区)志,如地区的《五原厅志》、《归绥道志》、《西科后旗志》、《丰镇县志》等。

6. 乡镇志及部门志:乡镇志比较好理解,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志;部门志则是记述一个部门事情的志书,包括边关志、卫所志、土司司所志、盐井盐场志、书院志等。

7. 都邑志:相当于现在的城市志,如宋代的《长安志》、民国时期的《首都志》等。

8. 专志:即专门记述自然环境的志书,如山志、水志等等。

(五)志书的命名地方志书选取志名,都受地域名称,部门名称、专业名称和编纂时间的制约。

也就是说,志书编纂完毕后所选取的志书名称,必须标出所记述地域的地名、部门的名称或所记述专业的名称,以免造成混乱;同时要注明所编志书的编纂年代(编纂时间),以免后人读志或续编续修此志时,年代混淆不清,也会造成混乱。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二、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简述(一)方志的起源关于地方志的起源问题,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 宋代的司马光和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周官》也称《周礼》,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是搜集周朝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文件汇编。

2. 民国的方志学家泰棻和现代方志学家傅振伦主方志起源于《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为东晋人所撰,它取材广泛,容繁富,它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而且最早以“志”字命名。

3. 起源于《禹贡》说。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尚书》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禹贡》则保留了一批古代地名。

4. 起源于《山海经》说。

《山海经》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其主要部分较《禹贡》还早。

此书图文并茂,容也非常丰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志学家认为方志起源于《九丘》、《古舆图》、《越绝书》、《吴越春秋》等10余种说法。

但主要争论焦点是前4种,这些争论至今仍未停止,还在继续。

但无论怎样,方志的起源是很早的,我们讲方志的起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从这里来的,即使是从《华阳国志》开始,距今也有1 700余年的历史了。

(二)地方志的发展简单地讲,方志的发展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

1. 汉至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起步时期,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不大。

2. 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快速发展时期,编出了较多的地方志书。

3. 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方志,无论是从体例上,或是容上都进一步完备,有了重大的突破,自成一个体系,地方志的原型也基本确定。

4. 明代:这一时期的地方志已经发展到了繁荣时期。

地方志已从以私修为主的阶段发展到以官修为主的阶段,地方志的编修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在全国围统一了修志的体例,制定了修志的凡例,并修志成风,国有《一统志》,各省有《通志》。

5. 清代:地方志发展到清朝,则达到了全盛时期。

当时的修志除了继承历朝历代的修志优点外,又有了不少新的特点。

(1)数量空前,①三修《一统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②州县基本有志;③县志一修再修,如的《常熟县志》就修了6次。

(2)建立了三审制度(皇帝审各省志,督抚审州府志,学台审各县志);(3)“修”、“纂”、“编”有别(“修”为主持者,“纂”为统稿者,“编”为执笔者);(4)最主要的是产生了方志编纂学,使地方志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方志学的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志的性质,方志的作用,方志的体例,修志的目的,志书的容,修志的要求,修志机构的建立等等。

三、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一)概念1. 体裁: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2. 体例: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

3. 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志书篇目的布局,它包括体裁和体例两个方面。

篇目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体裁与体例运用的是否得体。

4. 章法:这里所说的章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志书篇、章、节、目的统属关系,二是指志书的记述方法。

地方志书的表达形式主要由这四要素组成。

一是体裁,二是体例,三是结构,四是章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四个不同侧面,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者中体裁是首位,每一种体裁中又有各自不同的体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体裁和体例二者的关系,体裁和体例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有些人将体裁和体例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