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的名词解释模板

伤痕小说的名词解释模板伤痕小说,又称伤痕文学,指一种特殊的文学流派,其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均与个体经历中的伤痛、挣扎以及心灵的成长与重塑密不可分。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对影响表达和情感呈现的限制,通过深入剖析人性与社会问题,将创作主张引向个体情感的发泄和人类关怀的表达。
本文将从伤痕小说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伤痕小说的起源伤痕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该运动旨在揭示社会不公和人类困境。
然而,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人们对个体的关注逐渐加深。
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伤痕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开始显现,并且逐渐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二、伤痕小说的特点1. 强调个体叙事:伤痕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或者深入人物内心的叙述方式进行创作,通过个体的视角和情感呈现,传递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作家通过对个体经历的陈述,将伤痛心境与读者贴近,引发共鸣。
2. 揭示心灵创伤:伤痕小说无须回避个体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灵创伤,反而侧重于对个体生活阶段的细致透视。
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各类创伤,如战争、家庭纠葛、社会歧视等,展现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难与挣扎。
3. 探索自我超越:伤痕小说注重表现个体在伤痛中的成长和重塑。
通过个体的奋斗与努力,作品探索了人类追求自我超越与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人性关怀使得伤痕小说在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三、伤痕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伤痕小说作为一种有力而特殊的创作形式,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伤痕小说引发了人性关怀的浪潮。
它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探索人类情感、挣扎和成长的主题,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触动心灵的作品。
其次,伤痕小说让文学与真实生活更为贴近。
作家通过创作折射出生活中的伤痛,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共有的痛苦和困境。
此外,伤痕小说也为文学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自身特点,伤痕小说既能展现个体特殊的情感经历,也能引发人类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伤痕小说”

第十四章“伤痕小说”本章概述:“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就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而“伤痕文学”名称的源出则与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一些论者认为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应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
教学内容:一、“伤痕小说”的主要特色和局限“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
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表现祖国在动乱之中的巨大灾难,表现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表现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表现爱的痛苦与失落,表现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学的神圣使命。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
浅析《伤痕》

《伤痕》浅析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本篇就用伤感文学的角度来分析伤感文学的代表作品《伤痕》,并对其进行浅析。
《伤痕》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能够把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活动完美的描绘出来,展示给读者,从而让读者深深地陷入剧情中,仅仅是一篇短小的文字,就写出了那个不同的时代那些知青们内心的傍徨和痛苦,因为妈妈的原因,王晓华提前放弃了学业参加了上山下乡,成为了一名知青,同学们的冷漠让她更加的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虽然这个不同是因为妈妈的原因,妈妈是叛徒的现实让她感到耻辱,甚至与家里断绝了所有关系,不接受家里寄来的东西,不看妈妈写给自己的信,一个小女孩就在离家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人孤独的成熟,但是经历了许多之后还是不能放下母亲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到后来母亲的冤屈得到平反,她也是纠结了很久才踏上回家的路途,导致被“四人帮”把身体摧残十分的严重的母亲没能撑得看到她的最后一眼就永远的走了,让晓琳自从十六岁后就没能在看母亲一次。
给她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伤痕。
在小说中王晓华也遇见了她的爱情,一个不介意她的家庭的男孩苏一林,两个幼小的心灵一起长大,相互陪伴着走过自己最难熬的时光,最后却在能走到一起的时候因为王晓华家庭的原因导致男孩不能调职工作,王晓华为了苏一林能够有个很好的前途,虽然还爱着苏一林却不得不说与其断绝一切关系,王晓华很想入团,可是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得自己每次入团的要求都被拒绝,直至四年后才得以入团,可那时候她已经心灰意冷了,即使她很努力的奉献着,为了教育工作自己省吃俭用,但是人不能改变什么,组织上承认她工作上的努力,但是却把她的家庭看得更重,使得人们对那个时代给那些问题家庭所带来的生活的困难和折磨展示在人们面前。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 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 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 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 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 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 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 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 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 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 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 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 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 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 里,一片乐声……
第三章 小说(1977——1984)

的。《班主任》(刘心武)、《最宝贵的》(王
蒙)。
(4)、表现知青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和不
幸命运的。《在小河那边》(孔捷生)、《蹉跎岁
月》(叶辛)。 (5)、表现十年动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摧 残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月兰》 (韩少功)。
(6)、表现“文革”期间监狱“大墙”内生活
和斗争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神圣
意识流小说最突出的特征:
(1)、以人物的心理结构作为小说的通体
结构; (2)、语句之间大幅度跳跃; (3)、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 征、暗示等手法。
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 1、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活动结
构改造小说旧的结构形式。
2、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技巧结合起来,
创造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的还在了吗?现在在宇宙的一个遥远的角落,
也许仍然能清晰地看着她吧?……”
Hale Waihona Puke 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为了收获》等,
多表现知青的悲剧或生活的崇高和悲壮。
2、80年代中期出现的通过知青生活的反思来 表现人生的小说,代表作有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 太阳》、阿城的《棋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等。 3、90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知青文学浪潮,代表 作有梁晓声的《年轮》、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叶辛的《孽债》,郭小东的《青年流放者》等。他 们以强烈的理性眼光审视了知青生活与知青返城后 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探讨了知青生活到底在现实中 和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称为“后知 青小说”。
第三章 小说
(1977——1984)
(一)、伤痕小说 1、什么是“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文革”后出现的第一股小说创
高中语文课后必读之经典小小说 伤痕〔日本〕小林多喜二素材

伤痕〔日本〕小林多喜二“红色救援会"①打算在群众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组织,决定以“小组”为单位,直接在各个地区的工厂中扎根。
××地区的××小组,每开一次会都要增添一两个新组员.新组员在加入时都作简单的自我介绍。
有一次,新加入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
组长给大家介绍说:“这位是中山同志的母亲.中山同志最近终于被送到市谷监狱里去了。
”中山的母亲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我觉得,因为自己的闺女进了监狱就冒冒失失地跑到救援会里来,总有点儿不好意思……”闺女只要两三个月不回家,管区的警察就打电话,叫我到某某警察局去把她领回来。
我每次都大吃一惊,几乎是哭着跑去的。
他们把她从下边的拘留所里带上来。
她的脸又苍白又脏,不知在里头待了多少天了,浑身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据闺女讲,她是因为当什么联络员被他们抓去的。
“可是她在家里只待上十来天,突然间又没有影儿了。
过了两三个月,警察局又来传我啦。
这回是另一个警察局。
我到那儿一个劲儿地鞠躬,说都怨我这作娘的对孩子管教不严,认了错,赔了不是,才又把她领了回来.大概就是这一次吧。
闺女说警察嘲弄她说:’你还干联络员吗?’这使她很气恼.我说这有什么可气的,只要你能早出来就比什么都好.“闺女回到家里,给我讲了她们干的许多事情。
她说:'娘,您根本用不着给警察那么鞠躬。
’闺女说什么也不肯放弃搞运动,我也只好由着她了。
没多久她又踪影不见了。
这回却半年多没有消息。
这样一来,我反而像傻子似的,天天眼巴巴地盼望着警察局来通知我。
(笑声)”特务常到我家来,我每次都把他们让到屋里,端茶倒水,转弯抹角地探听闺女的消息,可是一点也探听不出来。
-—这样大约过了八个月,闺女突然间又回来了。
不知怎的,她脸上的表情好像比以前更严肃了。
想到这期间闺女遭的罪,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
不过,我还是和她有说有笑的。
“那天晚上我们娘儿俩一块上澡堂去,我们有很长时间——也许有一年没一块去了。
卢新华--伤痕

伤痕卢新华********************************************************************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
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晓华将目光从窗前收回,低头看了看表,时针正指着零点一分。
她理了理额前的散发,将长长的黑辫顺到耳后,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微布着血丝的双眼,转身从挂在窗口的旧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方镜。
她掉过头来,让面庞罩在车厢里谈白的灯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镜里。
这是一张方正,白嫩,丰腴的面庞: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适中的部位上;下巴〔亥+页〕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对深潭般的幽静的眸子,那间或的一滚,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闪光。
她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审视过自己青春美丽的容貌。
可是,看着看着,她却发现镜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滚过了点点泪光。
她神经质地一下子将小镜抱贴在自己胸口,慌张地环顾身旁,见人们都在这雾气腾腾的车厢里酣睡着,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刚才的举动,这才轻轻地舒出一口气,将小镜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旧睡不着。
她伏在窗口的茶几上还不到三分钟,便又抬起头来。
在她的对面,是一对回沪探亲的未婚青年男女。
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可现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着睡了。
车厢的另一侧,一个三十多岁的城市妇女伏几打着盹,在她的身旁甜卧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
忽然小女孩蹬了几下腿,在梦中喊着:“妈妈!”她的妈妈便一下子惊醒过来,低下头来亲着小女孩的脸问:“囡囡,怎么啦?”小女孩没有吱声,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复又睡了。
一切重新归为安静。
依旧只有列车在“铿嚓铿嚓”地有节奏地响着,摇晃着。
──那响声仿佛是母亲嘴里哼着的催眠曲,而列车则是母亲手下的摇篮,全车的旅客便在这摇篮的晃动中,安然,舒适地踱入恍惚迷离的梦乡。
她仍旧没有睡意。
看着身旁的那对青年,瞧着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股孤独,凄凉的感觉又向她压迫过来,特别是小女孩梦中“妈妈”的叫声,仿佛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
第六章1980年代的小说

D 第六章:1980 年代的小说1 ,伤痕小说2 ,反思小说3 ,改革小说4 ,寻根叙述5 ,现代派小说6 ,先锋小说7 ,新写实小说1 ,伤痕小说1 ),定义“伤痕小说”:1977 年11 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的发表,是“伤痕小说”创作潮流兴起的最初标志。
此后,以1978 年8 月发表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等作品为代表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集中地揭露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的精神与肉体所造成的“伤痕”,在70 年代末造成了一股“伤痕小说”的创作潮流。
1 ,伤痕小说3 ),叙事类型(1 ):以老干部为主体:《大墙下的红玉兰》、《神圣的使命》。
(2 ):以青年为主体:《班主任》、《伤痕》、《血色<a name=baidusnap0></a>黄昏</B>》(3 ):以农民为主体:《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内奸》(4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罗浮山血泪祭》、《天云山传奇》、《啊》、《我该怎么办》、1 ,伤痕小说4 ),伤痕小说的艺术特征:(1 )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
(2 )感伤的倾向。
(3 )悲剧性。
(4 )议论的倾向。
2 ,反思小说1 ),定义:70 年代后期的中短篇创作在揭露“文革”“伤痕的同时,本来就包含有思考造成这些“伤痕”中社会历史原因的成分。
即在“伤痕小说”中本来就包含有“反思小说”的因子。
此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对于建国以来的历史问题的重新评价.进一步强化了中短篇创作“反思”历史的因素.使得“反思”历史在这期间的中短篇小说的题材和主题中,都占据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有些中短篇作品例如王蒙的中篇《蝴蝶》和茹志鹃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等,甚至主要是专注于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入“反思”,成为有别于“伤痕小说”的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潮流的明显标志。
本期中短篇创作由此开始了从以暴露“伤痕”为主到以“反思”历史为主的艺术转换。
2 ,反思小说(1 ),以干部为对象,反思党群关系与当的工作作风:《蝴蝶》、《月食》、《洗礼》。
卢新华《伤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卢新华《伤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卢新华《伤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卢新华,1954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
新时期小说

第三章新时期小说中国当代文学成教特色课程第三章新时期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第三节“改革小说”和社会历史问题小说第四节市井乡土小说和“寻根小说”第五节“中国式现代派小说”与先锋小说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第七节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第八节女性小说与新生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新时期的小说浪潮 1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2 、“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3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4 、“晚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通俗小说”二、新时期小说的作家群体1 、复出作家群2、知青作家群3、新生代作家群4、女性作家群5、80 后作家群三、小说的繁荣局面1 、题材的开放2、变化多样3、艺术自觉4、少数民族作家崛起新时期作家群体“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流沙河、公刘、昌耀“知青”作家: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李晓、多多、芒克、江河、杨炼、舒婷、北岛“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一、伤痕小说1 、伤痕小说的特点:政治批判意识、宣泄情绪、肤浅2 、《班主任》、《伤痕》分析二、反思小说 1 、反思小说的特点:历史大事反思、政策失误清理、理性色彩、艺术变革 2 、反思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分析:从维熙:“大墙文学”张贤亮:“唯物论者启示录”王蒙:“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自我批判”关于“伤痕”的讨论黄安思:《向前看啊!文艺》,――1979 年4月5日《广州日报》李剑:《“歌德”与“缺德”》――1979 年第6期《河北文艺》两篇文章认为文艺应有党性原则,应“歌德”。
“伤痕”小说暴露太多,“情调低沉”,“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志”,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看待人民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浅析《伤痕》

浅析《伤痕》1000字《伤痕》是中国女作家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段因文化差异和性别问题引起的恋爱故事。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文化冲突和性别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女性,她爱上了一个来自美国的教授,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男友。
但正当她觉得彼此之间感情很好的时候,却发现这位教授并没有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友,而是把她当成一个陪伴他的“朋友”。
而对于女主人公而言,这样的“朋友”关系并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和期望,使得她感到极度的痛苦和失落。
在朗读者和女主人公的互动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其次是文化冲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文化上受限制的女性,虽然她想要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总是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美国教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不同,他们对待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小说中,龙应台有意地深入探讨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通过小说的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最后是性别问题。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和美国教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中国社会中,女性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贫弱的地位,很难与男性平等地交流和互动。
这种不平等关系也反映在了女主人公和美国教授之间的恋爱关系上。
尽管女主人公希望得到男友的关爱和爱情,但是在男性的眼中,她仍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朋友”,甚至连朋友都不是。
可见,在女权运动曾经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龙应台通过《伤痕》这本小说巧妙地将人物、情节和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多个方面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使得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度地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
小说的具体情节和问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相似问题的关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 伤痕小说

• 与大多作品不同,作者并没有交代太多的外在的社 会政治运动,而是把冲突引入人物内心,以一封信 为线索和中心,围绕着“接信—回信—丢信—挨斗 —得信”这个过程,表现了吴仲义的心理活动和变 化过程:恐惧、矛盾、绝望、愧疚、坦然、自欺欺 人等。作者对人物心理变化的表现非常细致逼真。 • 人物关系:吴仲义、赵昌、贾大真、崔景春
作品主要人物关系及内容
• 主人公:王晓华、“叛徒”母亲、男青年苏小林 • 文革期间,王晓华因为母亲被人视为“叛徒”而备 受歧视,后主动与母亲断绝关系,到农村做知青, 但在入团和找对象等文体上始终受阻,生活在苦闷 之中。文革结束后,母亲获得平反,临终前写信要 求见其最后一面,但主人公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 世。主任公感到非常遗憾,精神上留下深深伤痕。 作品表达了不正常的政治运动对人性、对人情的摧 残和伤害。
主要人物
1、许茂:许茂是中国农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在合作化高级 社时期,他是一位爱社如家的模范,他知道他一切的获得 是党给的,所以当他是副业组长时,他拼着命地为集体、 为社会出力。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他看到的是庄稼人不 再管庄稼,而是任由禾苗和荒草一起长,葫芦坝的日子越 过越穷,于是他由怀疑到忧虑,由忧虑到自私,由自私到 不义。用一个农民的所有聪明智慧拼命地集敛财富。作者 用几件事情来描写许茂的人物形象:他的自留地,姑娘嫁 出去后,自留地要留给他。大女儿家被火烧了房子,他不 让大女儿一家回来住,甚至连大女儿死时,他连棺村木也 不肯出。在集市上,趁人之危,骗人钱财。还有不同意秀 云离婚。通过每一件事,许茂自私、不义、势利眼的形象 ,非常生动、有血有肉地突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许茂又 是一位勤劳、省俭的农民,庄稼活干得非常漂亮。他本质 上是一位纯朴的农民,当生活出现新的转机时,载事实的 教育下,许茂的思想性格也发生了转机。他终于明辨了是 非,分清了善恶,紧跟时代。这通过他病床前分钱和让两 个外孙搬“到外公家去住”的描绘可以表现出来。
伤痕

伤痕阅读天地0426 2043伤痕那天,我开车穿过故宫附近的隧道,往左拐向大路的时候,看见一辆黄色计程车在我前方的路边停下,一个小女孩由后门下来,然后车子就重新发动离开了。
这原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我的车子已经转过来之后,眼角瞥到的景象却是那个小女孩哭喊着追赶车子,中间还绊倒了一次,又爬起来沿着路边追。
那辆黄色计程车却一点也没有反应,继续加速往前开。
我的反应是马上把车子靠到路边停住,那里刚好有一点弯度。
我的后面几十步路是那个哭着、喊着,却因为再也见不到原来的车子而只好呆立在路边的女孩。
在我前面十几个车身的地方,那辆黄色计程车终于慢了下来,并且也贴着路边停下。
我原不是个爱管闲事的人,但是这样把孩子丢在马路上的事却实在不能不管。
我下车就向那孩子走去,短发、瘦小,不过一定有九岁或者十岁的年龄了,穿着一身杂色的花裙,腿上有着刚才擦破的浅浅的伤痕,正在绝望地大哭着。
我向她轻声说:“小妹妹,别怕,不要哭。
”然后试着想拍拍她。
孩子还只是个孩子而已,对一个陌生人的靠近有着本能上的畏惧。
她向后退了一步,不肯让我拍到她,却又感觉到我也许是她惟一的希望,所以也不逃开,就站在那里继续哭泣。
我也只好站在她旁边等着。
远处那辆车子终于有了动静,车门打开了,一个男人从驾驶座上下来,向我们走近。
他一边走,一边狠狠地指着女孩说:“这样坏的孩子丢掉算了!”原来整个事件是父亲在教训他的孩子。
年轻而又疲倦的父亲气急败坏地向我解释,说这孩子有偷钱的坏毛病,已经丢过她、吓过她一次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又再犯。
我不知道该怎样把我的意思说清楚。
我只好反复地向他说,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她、可以骂她,但是不要这样吓她,这样对孩子成长的心会造成伤害。
当然,最后还是把孩子推给她父亲了。
然后我才发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那个女孩竟然整个靠近我的怀里,而我也正不自觉地用双臂环拥着她。
男人领着孩子,向我冷淡地点了一下头就转身走了。
远处那辆车子旁边站着的是他的妻子吧,她手中还牵着一个更小的孩子。
伤痕卢新华赏析

伤痕卢新华赏析
《伤痕》是现代作家卢新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变革过程,呈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工商业的萌芽,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以及农民的困境和斗争。
该小说全篇共分十四个章节,通过主人公红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她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小说描绘了红娥的家庭背景、父母的生活和她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它以农村家庭为背景,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富差距,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封建主义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境地。
小说通过描写红娥一家人的生活困境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的渴望。
《伤痕》的语言简练,对细节的描写精确细腻,展示了卢新华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和批判意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通过他们的言谈行为和内心独白等手法,让读者深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整个小说呈现了一种悲剧色彩,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追问。
作者通过对红娥一家人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
《伤痕》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小说,通过对农村
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现实,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作品,值得读者深入挖掘和思考。
卢新华--伤痕

伤痕卢新华********************************************************************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
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晓华将目光从窗前收回,低头看了看表,时针正指着零点一分。
她理了理额前的散发,将长长的黑辫顺到耳后,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微布着血丝的双眼,转身从挂在窗口的旧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方镜。
她掉过头来,让面庞罩在车厢里谈白的灯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镜里。
这是一张方正,白嫩,丰腴的面庞: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适中的部位上;下巴〔亥+页〕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对深潭般的幽静的眸子,那间或的一滚,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闪光。
她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审视过自己青春美丽的容貌。
可是,看着看着,她却发现镜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滚过了点点泪光。
她神经质地一下子将小镜抱贴在自己胸口,慌张地环顾身旁,见人们都在这雾气腾腾的车厢里酣睡着,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刚才的举动,这才轻轻地舒出一口气,将小镜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旧睡不着。
她伏在窗口的茶几上还不到三分钟,便又抬起头来。
在她的对面,是一对回沪探亲的未婚青年男女。
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可现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着睡了。
车厢的另一侧,一个三十多岁的城市妇女伏几打着盹,在她的身旁甜卧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
忽然小女孩蹬了几下腿,在梦中喊着:“妈妈!”她的妈妈便一下子惊醒过来,低下头来亲着小女孩的脸问:“囡囡,怎么啦?”小女孩没有吱声,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复又睡了。
一切重新归为安静。
依旧只有列车在“铿嚓铿嚓”地有节奏地响着,摇晃着。
──那响声仿佛是母亲嘴里哼着的催眠曲,而列车则是母亲手下的摇篮,全车的旅客便在这摇篮的晃动中,安然,舒适地踱入恍惚迷离的梦乡。
她仍旧没有睡意。
看着身旁的那对青年,瞧着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股孤独,凄凉的感觉又向她压迫过来,特别是小女孩梦中“妈妈”的叫声,仿佛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品表达了对共产党员革命气节的赞美,对 四人帮及其爪牙的强烈憎恨,是一曲共产党 员的抗争悲歌。 • 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但存在着过分理 想化的倾向,情感外露,把人物写得过于完 美。
关于“大墙”文学及其争议
•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在当时产生了热烈的 社会反响,这一方面是由于题材本身的尖锐 新颖,开了“大墙文学”的先河;另一方面 是触发了当时文艺的禁区,引发了关于社会 主义悲剧题材问题的讨论。
作品内容
• 这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人的异 化和变态心理。历史研究员吴仲义在政治运 动大潮中,错误地以为丢失了一封家信,在 极度怯懦、胆小、恐惧的心理作用下,整天 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精神崩溃,人格分裂, 心理变态。他主动向工作组组长贾大真自我 揭发,承受一系列的灾难和损失。但在获得 平反时,无意中发现那封给他带来巨大灾难 的信其实并没有丢,发出了痛苦的惨叫“啊 !”
3、《枫》
• 作者郑义,原载《文汇报》1979 年2月11日。 • 郑义,原名郑光召。重庆人。六 十年代赴山西农村插队务农,曾 任汾西煤矿工人,1981年后历任 晋中文联编辑,专业作家,《黄 河》主编。现旅居国外。1979年 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 枫》;中篇小说《老井》、《远 村》、《迷雾》、《冰河》,电 影文学剧本《枫》等。《远村》 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老 井》被改编成电影。
作品主要人物关系及内容
• 主要人物:班主任张俊石、团支部书记谢慧敏、宣 传委员石红、“小流氓”宋宝琦 • 主要内容:围绕接受转学而来的有犯罪前科的“小 流氓”宋宝琦,学校、班主任和团支部书记谢慧敏 等都极为紧张,并引发争议。特别是关于《牛虻》 一书的看法,更是引起班主任老师的担忧。宋宝琦 是一个走上歧途需要拯救的学生,而谢慧敏则更是 一个中毒深刻而不自知的学生,更需要拯救和关注 。作者通过两个深受文革毒害的中学生形象,深刻 地揭露了文革对青少年心灵的扭曲,发出了“救救 孩子”的呼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震动。该作品 开启了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新时代。
作品内容
• 这部作品以一九七五年冬发生在四川沱江流域葫芦 坝的故事,揭示了多年来特别是十年浩劫以来左倾 路线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 造成的严重创伤,反映了正确路线和左倾路线的斗 争,以及农民对这两条路线的不同反应。作品深刻 地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并预示了结 束动乱之后必将出现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 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农民许茂和 他的女儿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 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足迹,达到了以小见大 的艺术效果。对蜀中一带自然风物的描写,又使作 品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并蕴含着象征的意味。
4、《大墙下的红玉兰》
, 作者从维熙,刊于《收获》 1979年第2期。 从维熙(1933—),当代作 家。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 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 重返文坛。1950年发表处女 作《战场上》。主要作品有《 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 白帆》、《北国草》、《风泪 眼》、《走向混沌》等中、短 篇小说和散文,电影文学剧本 《第十个弹孔》。其作品多带 有自传色彩,沉郁悲壮。
5、冯骥才的《啊!》(1979)
• 作者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 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 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 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协 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 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 》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 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 务院参事。代表作品:《啊》、《铺花的歧路》、 《俗世奇人》《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改编电影 多部。
作品主要人物关系及内容
• 主人公:王晓华、“叛徒”母亲、男青年苏小林 • 文革期间,王晓华因为母亲被人视为“叛徒”而备 受歧视,后主动与母亲断绝关系,到农村做知青, 但在入团和找对象等文体上始终受阻,生活在苦闷 之中。文革结束后,母亲获得平反,临终前写信要 求见其最后一面,但主人公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 世。主任公感到非常遗憾,精神上留下深深伤痕。 作品表达了不正常的政治运动对人性、对人情的摧 残和伤害。
主要人物
1、许茂:许茂是中国农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在合作化高级 社时期,他是一位爱社如家的模范,他知道他一切的获得 是党给的,所以当他是副业组长时,他拼着命地为集体、 为社会出力。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他看到的是庄稼人不 再管庄稼,而是任由禾苗和荒草一起长,葫芦坝的日子越 过越穷,于是他由怀疑到忧虑,由忧虑到自私,由自私到 不义。用一个农民的所有聪明智慧拼命地集敛财富。作者 用几件事情来描写许茂的人物形象:他的自留地,姑娘嫁 出去后,自留地要留给他。大女儿家被火烧了房子,他不 让大女儿一家回来住,甚至连大女儿死时,他连棺村木也 不肯出。在集市上,趁人之危,骗人钱财。还有不同意秀 云离婚。通过每一件事,许茂自私、不义、势利眼的形象 ,非常生动、有血有肉地突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许茂又 是一位勤劳、省俭的农民,庄稼活干得非常漂亮。他本质 上是一位纯朴的农民,当生活出现新的转机时,载事实的 教育下,许茂的思想性格也发生了转机。他终于明辨了是 非,分清了善恶,紧跟时代。这通过他病床前分钱和让两 个外孙搬“到外公家去住”的描绘可以表现出来。
四、代表作解读
1、《班主任》(1977)
• 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11月, 作者刘心武。刘心武,1942年6月4 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 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 任过中学教师、《人民文学》杂志 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 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以短 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伤 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 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 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 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 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 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2)主要知青作家 • 主要有韩少功、郑义、郑万隆、史铁生、张 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孔捷生、王安忆、 李杭育、叶辛、竹林、陈建功、卢新华、铁 凝、李锐等。
3、其他的一些作家
• 还有一些有着文革经历的作家,如冯骥才、 周克芹等,主要作品有冯骥才的《铺花的歧 路》、《啊》和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们》等。
• 作品讲的是文革时期的文攻武卫 。李红钢和 乔丹枫是一对恋人,分属于红色造反总司令 部和井冈山派两个对立的造反阵营。在战斗 中,女方阵营被男方阵营围剿,乔丹枫被迫 跳楼自杀。后来,李红钢被判处死刑。而女 方临死前和男方的相互劝降,真实而又荒诞 。作品反映了文革时期荒诞混乱的社会现实 ,对文革所引起的社会混乱和对人们美好生 活的破坏,予以了强烈谴责。
三、伤痕小说主要作品
• 除了代表作《班主任》和《伤痕》外,影响较大的主 要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 (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 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 (陈国凯)、《记忆》(张弦)、《铺花的歧路》、 《啊》(冯骥才)、《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 弹孔》(从维熙)、《重逢》(金河)、《枫》(郑 义)、《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生活的路 》(竹林)、《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天云 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 芹),还有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 (老鬼)等。
6、《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
作者简介 周克芹,(1937—1990) ,四川省简阳人。他长期生活在农 村,熟悉农村生活,他的作品大都 是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1979年发 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 电影和电视。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 说集《石家兄妹》,短篇小说《勿 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 桔香,桔香》和《晚》等。其中《 勿忘草》和《山月不知心里事》分 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 周克芹说:“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农村实行左的政 策,总是侵害农民的利益。结果,就冲淡了多年来 党和农民建立起来的血肉关系。有不少象许茂这样 合作化时期的积极分子也被生活教育得‘自私’了 。这能完全怪农民吗?!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和 十年浩劫期间,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竟出现 吃草根树皮、逃荒要饭的情景。但我们的农民是很 好的,他们勒紧了裤带支援国家建设。他们干得多 ,说得少,创造得多,消耗得少,他们强烈地要求 改变穷困面貌,他们渴望有一条正确的路线。我写 这部小说,就是想反映农民的这个愿望和要求。”
作品局限性
• 1、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其中不乏众多的空泛的政治说教。 • 2、虽有较强的思辨性,但不少观念先入为主 ,比较武断,有议论化倾向。
• 3、语言面貌陈旧,写作方法落后。
2、《伤痕》
作者卢新华,发表于1978年8月。 卢新华,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 生于1954年。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 旦大学中文系。中学毕业后赴农村 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后历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汇报 》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 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伤痕》 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 为追溯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 。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就下海经 商,随后赴美,事业上几起几落, 曾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 • 他2004年推出新作《紫禁女》。
二、“伤痕”小说的创作主体构 成
• 1、“归来”作家群。 • 这主要指的是50年代中期被打成“右派”的 那部分作家,在1979年前后陆续被平反,并 在文坛复出,被称为“归来”作家或 “复出 ”作家。 “归来”作家得名于艾青的诗歌《 归来的歌》。 • 代表者有王蒙、从维熙、张贤亮、高晓声、 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