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分析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复习 最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
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018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
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
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
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
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
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A.美国B.加拿大C.法国D.意大利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①杀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1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依然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倡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绿化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态环境的总体发展情势较为乐观,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区存在环境破坏现象。
在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过程中,虽然部分耕地退耕了,然而在部分草原、坡地上又有耕地开垦的现象。
同时由于城镇规划、发展交通纽带、工矿工厂用地增加等促进城乡发展的客观因素也造成了林地减少的情况,使得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愈加严肃起来。
生态环境持续性破坏固然与当地老百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各级政府生态环境监管缺失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2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困难重重国家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导致了相关部门组织实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困难,并且功能区内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缺乏,不具备进行监测环境的职能和能力。
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需要政府提供大量人才资源、经济资源,但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经济较为贫困,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承担环境监测和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矿场进行资源开发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情势更加严峻,但当地政府缺乏监管职能,对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行为没有产生制约和约束的条件和政策。
3绩效考核手段不完善国家财政部门联合国家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自2011年起开展了以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国家财政转移并支付资金的使用,依据相关条例,向生态环境情势明显好转乐观的市县增加资金额度,而对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市县财政资金进行扣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落实与实践了环境保护的工作。
然而政策的相关条例仅仅是针对生态补偿的资金额度的控制,并不能对地区政府的整体绩效评估产生影响,因此部分政府更加重视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使其对待环境生态的维护工作进行彻底的协调统一发展。
中国的地理环境脆弱和保护
中国的地理环境脆弱和保护1.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沿海地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脆弱性问题。
本报告将探讨中国地理环境脆弱性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 中国的地理环境脆弱性2.1 生态环境脆弱性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和沙漠化问题严重。
同时,工业污染和城市化进程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2 地质灾害脆弱性中国地处世界地震带上,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此外,由于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和城市扩张,地面沉降和土地裂缝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2.3 水资源脆弱性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南方地区则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
水资源脆弱性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2.4 人口和城市化脆弱性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迅速。
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人口和城市化脆弱性增加。
这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周边农村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3. 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脆弱性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3.1 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推广可持续农业 practices,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控制工业排放和城市污染。
•保护和恢复湿地和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3.2 地质灾害预防和应对•加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标准,减少地质灾害风险。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防止地面沉降和土地裂缝问题。
3.3 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优化水资源分布。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
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业,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主要表现如下: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就酸雨污染而言,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
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
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
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而且治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二、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1. 资源问题(1)资源短缺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如淡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资源利用效率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例如,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
(3)资源开发不平衡我国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不足。
这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雾霾、扬尘、酸雨等现象频发。
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我国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河流、湖泊水质恶化,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3)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退化过度开发、乱采滥伐等导致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1. 资源对策(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和支持。
(2)优化资源开发和配置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减少地区间发展差距。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开展国际资源合作,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2. 环境对策(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就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1.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燃煤、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据统计,中国超过90%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中PM2.5和PM10等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水质污染严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偏少,受到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重要河流和湖泊,如黄河、长江、太湖等地区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化工厂、工业废水、村镇污水直排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许多水域的水质无法达标,给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 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导致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调查显示,中国超过16%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影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问题,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上种种问题都说明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二、生态文明建设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实行了“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环境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长江。
这些地理环境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1.山脉:中国的山脉分布广泛,形成了许多山地生态系统。
山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动植物物种。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山脉生态系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2.平原:中国的平原广泛分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然而,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3.河流和湖泊: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导致水质下降和生态平衡破坏。
二、生态保护现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保护区网络:中国建立了全国性和局部性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旨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区覆盖了广大的地理区域,涵盖了山脉、湿地、草原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环境立法: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惩罚了环境破坏者。
3.生态补偿: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向那些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地方政府和居民提供经济奖励,激励其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4.科技创新:中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效能。
三、解决方案尽管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2.防治措施 重点生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 态工程
重点防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治工程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重点保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护 区 森林公园 建 设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制建设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点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的原因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 候和地势差异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2.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区
域
主要生态 环境问题
A 大兴安岭
三江低地、湖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滨海滨 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林区、草原、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 生态走廊、采育结合、 近海海域 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 制度
生物多样 性锐减
生态环境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问 题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 东南丘陵 改坡为梯
荒 漠 化 西北、华北半 干旱区
C 黄淮海平原
D密 过度开垦
区
域
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质条件复 杂,地形崎 岖,降水集 中 人为原因 生产方式 落后,过度 开垦、过 度砍伐
土壤侵蚀, 横断山区、森林破坏, F 云贵高原 物种灭绝和 多样性锐减 草场退化、 G 青藏高原 湿地萎缩、 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
森林破坏、 西 侧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草场退化 B 西北干旱、 草场退化、 半 干 旱 土地荒漠化 地 区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降水较少 过度砍伐、 气候较干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降水稀少 过度放牧 气候干旱
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落实生态文想,尽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本文从环保督察出发,分析当前环境问题及原因,探究对策,从发挥制度优势、树立环保意识,推进环境治理,与时俱进地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就几个方面提出了督察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方案,以期为推进美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ﻭ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系统共治;中央环保督察;美丽ﻭ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大会指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治文明、、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人与自然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建成美丽。
”回顾我国环境保护历史,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自此我国开始了46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探索.以来,以为核心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理念,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ﻭ一、当前主要环境问题ﻭ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看,群众的环境问题投诉数量居高不下,期间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3.5万余件,累计立案处罚2。
9万家企业,罚款约14.3亿元,约谈党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立足督察,结合当前环境质量形势,汇总分析31个省(区、市)督察情况,笔者认为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也逐步浮出水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会。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1.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大气污染等问题也成为全球大众关注的焦点。
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和饮用水质量都已经达到危险级别,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了人口健康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
2.生态资源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区域的生态资源受到了破坏和损失,一些地方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大量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这也使得生态环境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
3.生态保护意识欠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一些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忽视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当前需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是关键所在。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案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国需要制定更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规范企业行为。
建立一个明确的监管机制,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环保工程投入力度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建设环保项目,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如水源保护、湿地保护和森林保护等。
采取科技手段,推动环保重点技术研发和应用。
3.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全面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强调人们的环保责任,让每个人成为环保的主力军。
同时在教育中加入环保知识体系,传递绿色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4.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建立体系,追踪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环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同时,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环保技术的应用水平。
5.建立绿色发展机制政府应该出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绿色转型。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0前言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1/ 7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教材第71页思考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南方亚热带丘陵区E南方亚热带丘陵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盐碱化B.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C.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解析: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主要是草地退化,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
答案:B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①~⑤分别是()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①为我国的主要天然草原地区;②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③为“三江源”地区;④为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问题严重;⑤是东北、西北、西南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
中国西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
中国西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五个省份。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压力,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如今仍然存在许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资产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产,包括珍稀动物和植物物种、森林、草原、湖泊、河流和地质遗迹等。
其中,西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资产在生态保护、气候调控、水资源保护和土地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区域和全球生态安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尽管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资产非常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压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度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在西南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加突出。
其中,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尤其严重,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如垃圾处理、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管理。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现状近年来,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学科角度看,该领域主要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
在研究方法上,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分析、模拟实验、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方法。
在研究内容上,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主要涉及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森林资源保护、物种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我国10类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方向
我国10类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方向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全国共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三级区50个,面积共计238.26万km2,占总面积的24.8%。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利用、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①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和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种不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开垦草地等。
②继续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治理土壤侵蚀,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
③控制水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禁止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发展。
④严格控制载畜量,改良畜种,鼓励围栏和舍饲,开展生态产业示范,培育替代产业,减轻区内居民生产对水源和生态系统的压力。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国共有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三级区28个,面积共计94.4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9.8%。
该类型区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别是陡坡开垦,以及交通、矿产开发、城镇建设、森林拨坏、草地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退化,突然侵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①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人口转移,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全面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严禁陡坡垦殖和超载放牧。
③开展石漠化区域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和重建退化植被。
④严格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生态监管,控制新的人为土壤侵蚀。
⑤发展农村新能源,保护自然植被。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全国有防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三级区26个,面积共计192.37万km2,占总面积的20.0%,该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在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原因分析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内部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
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形成风沙土壤,加剧沙漠化进程。
其次,过度经济开发和人为活动加剧了沙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富含矿藏资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未能恰当保护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垦荒以及工业化进程,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地干旱,沙漠化加剧。
最后,人类活动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不可持续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化。
2. 影响沙漠化的严重程度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水资源短缺。
沙漠化导致地表水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其次,生态多样性减少。
沙漠化导致植被覆盖严重减少,动植物物种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最后,风沙活动频繁。
沙漠化地区的风沙活动频繁,侵蚀农田,污染空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可能引发风沙暴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3. 解决方案为了治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生态保护,推动植被恢复。
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对退化土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监控制度,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推广节水措施,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