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考纲导航】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5、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梳理】(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品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方向:⑴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新疆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新疆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新疆区域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新疆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力的提升力度,实施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科技示范推广、优质种子推广等措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新疆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新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此外,新疆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疆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丰富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向深加工、精细加工转变。
再者,新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新疆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最后,新疆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疆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新疆区域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为新疆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区域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引言农村区域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农村区域发展的意义、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促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农村区域发展的意义农村区域发展对于国家和农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村区域发展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发展农村经济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国家的农业竞争力。
其次,农村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和融合。
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可以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解决城市的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区域发展还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
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农村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其次,农村地区存在着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年轻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空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
同时,随着农村地区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
最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较少。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促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为了促进农村区域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建设和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1. 提高农业科研投入,优先支持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3.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1.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2. 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链条效应,提高农业产值。
3.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
2. 培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3. 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
2. 完善农业交通网络,提高农业物流效率。
3.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
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1.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农业资源。
2. 加强农业对外投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
3. 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七、增加农民收入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八、强化农业政策支持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2. 优化农业信贷政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落实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提出了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探讨如何在实施中取得更好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区域化的概念农业区域化,是指依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内有效组织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集约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农业区域化的意义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差异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但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
4.农业区域化的实施路径农业区域化实施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途径,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5.农业区域化的关键问题农业区域化实施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需要针对性解决。
6.农业区域化发展的前景农业区域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等因素的推动,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7.农业区域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8.农业区域化的国际比较我国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日本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等,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9.农业区域化的政策保障为了保障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包括财税激励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农村区域发展是一个关乎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本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短缺。
此外,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手段,农业产出水平较低。
然而,农村地区也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农村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外,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成本低,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同时,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潜力。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趋势农村区域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地区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同时,农村地区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质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入的重要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村地区需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吸引人才流入农村地区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最后,农村地区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解析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异与特点。
一、地理环境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蔬菜、水果等农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不同。
二、资源条件差异资源条件的差异是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受益于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土地资源有限,适宜发展畜牧业等;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作等农业。
资源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心和特色不同。
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往往更加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科技水平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而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还以传统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也不同。
四、城乡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方面。
城市农业以特色农业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而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供给以粮食为主。
城乡差异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供给结构的不同,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农业发展差异。
五、产业布局差异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农业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以大规模农业企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盛产油料和经济作物,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西部地区以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以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组织为主体。
4.1区域农业发展PPT52页oog
3、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规模经营 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活动:
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地理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农产品基 地
邻近港澳台地区,水运、铁路 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 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光照充足,砂质土壤,土地广
南疆地 最大的棉花生 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
区
产基地 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东北概况(范围、位置)
1、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 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②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 带,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 到最北部的80天
③年降水300~1000 mm,且集 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3)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低温冻害
农事活动: 春种 夏管、秋收
气候
农作物品种
喜凉作物
农作物生长季
节:4-10月
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 及配套加工业。
(3)发展重点:特色经济作物
(4)发展目标: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
工并举的转变
江西千烟洲经验:“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 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1. 引言1.1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在经济方面,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人口方面,农村地区存在人口外流问题,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短缺。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
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地区存在农药残留、土地沙化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健康。
农业生产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不利于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振兴。
1.2 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农业推广在农村区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推广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农业推广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推广还可以推动农村农民就业增加,减少农民的务农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业推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助力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农村区域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出,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力下降。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农村的发展。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产业支撑,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较低。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指研究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基础理论:探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技术与生产能力、农业产出与农业增长率等。
2. 区域差异理论: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差异的原因,涉及地理、自然资源、气候、人口、技术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农业产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等方面。
4. 农业与农村发展理论:探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市场化改革等。
5. 农业扶贫理论:研究农业在减贫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农村就业扶贫、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
6. 农村土地制度理论:针对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土地管理、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涵盖了农业基础、区域差异、农业产业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扶贫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4.1区域农业发展
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 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____________生产基地 热带经济作物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 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花卉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______种植业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 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1、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 其特点
二、地理条件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农事活动: 春种 夏管、秋收
气候
农作物品种 喜凉作物 农作物生长季 节: 4-10月
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61页
思考题
1、东北地区为什么热量变化很大?东北地区对 农业不利的自然因素?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 布地区
主要农产品
布局的主要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广阔,土壤 肥沃、雨热同期
耕 作 松嫩、三江、 玉米、大豆、 辽河等三个 小麦、水稻 农业区 平原地区 林业和 大小兴安岭 特产区 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红松、 宜林地区广,树木成材 鹿茸、人参、 时间长,病虫害少,森 苹果、柞蚕茧 林树种丰富。 草场资源丰富,品种 优良,农牧和林牧条 件良好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 基地建设
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机械化水平高的特点
春小麦
玉 米
主 要 农 业 分 布
稻 谷
五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侧重点
农业区域
平原区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针对此现象展开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程度。
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低。
二、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有利于政策的倾斜,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三、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直接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资源丰富,技术条件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天然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匮乏,技术条件较差,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市场需求差异市场需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东部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农产品销路广阔,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市场相对狭窄,农业现代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保障。
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农产品流通便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差,农产品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六、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东部地区高校众多,农业人才较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人才较为匮乏,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八、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较早,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九、农业产业链条完整程度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现代化,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现代化。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发展全面;而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条断裂,面临产业升级难题。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业生态化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是农村区域发展的核心,而农业生态化发展则是实现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农业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区域发展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化的定义、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意义、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农业生态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的一种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农业生态化发展可以减少农业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农业生态化发展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促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态保护。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田和养殖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农业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包括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意识转变,需要他们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
此外,农业生态化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推动农村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件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地区为例
劳动力素质较高
东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劳 动力素质较高,有利于农业技术
的推广和应用。
城乡互动密切
东部地区城乡之间联系紧密,有 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资本 、技术向农村流动,促进农业现
代化。
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网络发达
01
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方式便捷,
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农业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东部地区注重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 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条件
1 2 3
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大
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给予大力支 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税收 优惠等。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
东部地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政 府鼓励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农 业现代化发展。
主要农业类型及特点
01
02
03
04
种植业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 辅;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熟或
三熟。
林业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以 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
畜牧业
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以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为主
。
渔业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水 域,以捕捞和养殖为主。
典型案例分析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利用当地低洼地势,挖塘养鱼,塘泥培基,基上种桑、蔗、 果树等,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 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维 护生态平衡。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东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 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也有了较大改善。
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农业推广来解决。
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农村地区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农村一些地区也积极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人口持续流出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量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导致农田撂荒、农业生产力下降。
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难点之一,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益较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其中粮食收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针对农村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推广对策。
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还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
还应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建设,促进农产品向农村外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还应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区域的发展现状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推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一系列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首先,农业生态化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农业生态化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等方面。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合理选择农作物种植区域,避免过度开垦农田、过度利用地下水等问题;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如加强农业水土保持、水资源的保护、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如种植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循环农业等。
通过农业生态化的推进,能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品质,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大规模、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提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现代化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现代化是指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农村现代化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交通、农村电力、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素质提升,通过农技培训、科技示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和管理能力;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解决农村产权问题和土地流转问题,提高农民的发展权益。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与区域发展+课件
(3)分析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的作用。
单一种植玉米消耗地力,土壤肥力下降,与大豆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大豆根部的根瘤菌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大豆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 亚洲主要发展
【规范表达】
① 农户通过土地租赁、投资及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② 农户能从基地和企业获得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支持;
③ 种植或初加工的产品由企业收购,产品销售有保障。
(2023·广东卷)龙胆草(左图)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喜湿、怕涝,适宜在气候温凉、 土壤微酸性的环境生长。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长白山余脉,素有“八山—水—分田” 之称(中图为该县三维地形图),大部分地区土壤PH介于5.5~6.8之间。该县是我国优质 龙胆草种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种植历史较长。2008年,“清原龙胆”被认定为国家地 理标志产品。之前,该县龙胆草生产以散户为主,多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业少, 产品售价低。近年来,该县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基地”这种新型组织模式(右图),提 高了龙胆草产业效益。
(2023·广东卷)龙胆草(左图)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喜湿、怕涝,适宜在气候温凉、 土壤微酸性的环境生长。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长白山余脉,素有“八山—水—分田” 之称(中图为该县三维地形图),大部分地区土壤PH介于5.5~6.8之间。该县是我国优质 龙胆草种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种植历史较长。2008年,“清原龙胆”被认定为国家地
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 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农村区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农村区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区域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区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利用机遇。
一、经济挑战与机遇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不足,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导致农业效益不高。
此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支撑。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为农村区域带来了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将逐渐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将得到提升。
同时,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环境挑战与机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问题也为农村区域带来了机遇。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创新,农村地区可以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农村地区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社会挑战与机遇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区域发展的一大挑战。
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落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这些挑战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机遇。
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地区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
同时,农村地区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等社会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了应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挑战和利用机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加强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村地区实现绿色发展。
最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农业区 耕作农业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布的地形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 原和辽河平原
农林牧产品
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玉米、大豆、小麦、 水稻等
我国最大林区,木材、 中药材、苹果梨、柞 蚕茧、苹果等 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 地,牛、羊、马
林 业 和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区 特 产 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 原西部及部分林间 畜 牧 业 区 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东北商品粮基 小麦:三江平原、 地的突出特点 松嫩平原 地区专业化生产 玉米:松辽平原 水稻:辽河、松花江 流域大型灌区和东部 山区河谷盆地
四.农业发展方向 产生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 1.农业发展中产生 原因: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 境退化 的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 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 表现: 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 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 2.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外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强化 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 家粮食需求。
地形: 平原、高原和山地三大地形单元,可 2.地形、 进行农业多种经营 土壤条件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 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良好的工业基础: 为农业提高生产资料和市场 3.社会、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 经济条件 便,东北亚经济合作: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发展外向型农业 农业经营规模大 发展绿色农业和 大农业
(2)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牧民收入,大力 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抓好天然林保护, 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
农业是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农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等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问题。
推广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民培训等举措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分析农村区域的发展现状,探讨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2 问题提出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
农业生产技术滞后,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升农业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农业技术推广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和农民培训计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村区域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有限,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域的发展第4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读图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也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重点:1。
认识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分析问题教学规律:案例讨论,指导自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计算机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和音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新课程介绍:XXXX 1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三个文件。
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农业知识。
演示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图片演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2中,我们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分析位置因素,学生读图片回答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
哪两类可以大致分为什么样的农业适合一个地区发展,应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这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突出。
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陆地和海洋位置以及纬度位置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摘要: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高纬度和大跨度让我们来研究这些特征在下的气候表现(CAI显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图)结论:高纬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具有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长跨度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 ~ 1000毫米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变的自然条件。
这里可以用来要求学生比较地形和土壤条件来解释(CAI显示图4.2:概述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CAI显示试题)1。
试论中国东北水稻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阳光、光照、低温等问题表明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几乎没有需要农药,自然有绿色水稻的称号2.鉴于现代生活,考虑一下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较强的季节性有利于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以优点和缺点为例。
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缺点包括热量需求、年收获量、不能在漫长的冬季放牧等。
优点包括光照、温差、土壤肥力、融雪解春旱等。
讨论不限于以上几点。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CAI显示图4.3中东北地区的地形)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展示“黑土地图”:中国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初期复垦时,黑土层厚度为60 ~ 80厘米,最深处达1米。
有些人把这里的黑土描述为“握着一把可以流出的油”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至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昌图。
松辽平原西部边界与草原和盐碱化草甸草原直接相邻。
东部边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一些山谷以及三江平原的边缘。
黑土总面积为734.8公顷,199,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摘要: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平原、森林和草原的图片)学生自学:东北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有什么优势,可以和老师讨论解决按照书中的顺序:1。
重要的工业基地;2.交通便利;3.人口密度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反哺农业交通运输:高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人口:发展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型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域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适合或肯定只能发展一种作物,但有可能发展多种作物。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发什么样的作物取决于技术条件。
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199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综合评价各种条件的优缺点及其相对利用价值。
规定了在该课程下完成的活动中发展一个地区或当地农业的地理条件。
活动: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以下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1。
珠江三角洲2。
南疆3。
海南岛。
云南昆明联系高考(CAI展示典型范例,引起学生关注)转移:农业区位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征。
2。
农业布局特点1。
与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和4.5(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图4.3、4.4、4.5和问题1、2和3)2。
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规律和气温规律(CAI分别显示图4.4和图4.5)表明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的积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由南向北递减,由平原向山区递减。
3。
学生分析图4.4中南北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图4.5中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表明南北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
东西向分化的主导因素是水。
从东到西离大海越来越远,海水中的潮湿气流无法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差异。
通过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在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布局。
(计算机辅助教学播放代表区域农业生产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知意识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观察东北199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教师给出自学大纲,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表农业区、粮食作物区、经济作物区、农林业区、特种树种区和特种畜牧业区放牧棚饲养分布区活动部位的处理:1。
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分析及表格填写(计算机辅助教学表4.1)农业生产类型、耕作作业、林业和畜牧业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由学生完成。
如果条件允许,学生的表格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者由学生直接给出答案。
第项小结:人类生产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2。
(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展示问题2,然后展示地理2中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区域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道:水稻种植主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水稻的生育期缩短了。
(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探索自然资源条件的潜力高达度。
))3。
(CAI现在显示问题3,然后显示在“地理2”牧场放牧的有利措施)供学生讨论。
:(1)农业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克服夏季天然牧草茂盛、冬季干旱造成的食物来源季节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保护畜舍内的牲畜免受寒冷;农村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可以结合起来发展,废物利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能防止环境污染(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家畜;草原实行分区管理,实行轮牧生产经营模式。
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适宜种植,以避免草原沙化。
增加机井数量,确保人畜饮水。
小结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板书设计)巩固练习:1。
适合在中国东北农业基地大规模种植的作物有:冬小麦、黄麻、水稻、柑橘、菠萝、椰子、甘蔗、水稻、玉米、春小麦、亚麻、甜菜2。
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和湿润地区属于(a)半干旱,干旱b .半干旱,半湿润c .湿润,半湿润d .干旱和半湿润3。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A。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39年,成千上万的复员军人和知识分子去北大荒开垦土地,使这片沉睡的荒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方大仓库”和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应地完成4 ~ 7个问题4。
大北大荒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供水不足(b)地形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5)。
“大北仓”的主要农业区域类型是()a .水稻种植b .混合种植c .商品粮种植d .小麦种植6。
“北大仓”的耕作方法应该是()a .精耕细作,小农具b .国营农场。
大规模机械化操作c .小农管理d .粗放管理7。
“北方大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a)退耕还林(b)绿色食品基地(c)大力发展工业(d)农业现代化()全部经验总结:虽然代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许多优势,但近年来代表地区相继启动了“北大荒”、“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项目,也表明代表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请做为学生预习。
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解释。
(请作者联系我们)XXXX年前,这种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
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达到1/3。
[教师根据材料提问]东北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商品粮建设为何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学生思考与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1 .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
分布广泛,人口稀少,人口少,人均份额高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耕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然而,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水平相对较高,大规模农业经营基础相对较好。
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应仍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巩固东北199商品粮基地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撑。
[教师轮]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展图(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布局)][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区域专业化生产[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势平坦,联系集中;耕地面积大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区域内地理条件的差异[教师讲解]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概念:由于区域内条件的差异,根据国家的需要,土地制度适当发展了不同作物的集中生产区,即区域专业化生产。
[学生看地图,分析东北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最集中在北部。
作物品种主要是春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玉米:中国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玉米带”[教师过渡]中国东北的玉米分布在中国著名的玉米带。
美国的农业专业化非常典型。
也形成了集中分布的玉米带。
这两个国家在分配条件上有什么异同?有一个共同点:两地都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商品粮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两地种植结构以199玉米为主差异:中国玉米带位于较高纬度,自然条件较差,单产较低而且经营方式不同,中国是国营农场,美国是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现在比中国高代。
[转折点]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完善。
[问题]现在东北地区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展示几幅比较东部北部的图片)[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可以补充]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激增农业和林业的集约化发展导致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