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全)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
文化重在“求善”,西方文化重在“求真”。
❖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旳特点。其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
时间漫长;其二,经济基础稳固;其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其四,对人身控 制严密。
❖ ﹙3﹚老式社会政治构造对中国文化旳影响 ❖ 其一,宗法型特征造成中国社会形成伦理型范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 其二,专制性特征造成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整体观念、国家至上、文
❖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老式社会构造旳特征
❖ ﹙1﹚家天下旳延续 ❖ ﹙2﹚封国制度不断 ❖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4﹚家国同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三、中国老式文化依赖旳社会政治构造
❖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构造
❖ ﹙1﹚中国与欧洲政体旳差别。巫史神本文化与礼乐人本文化。中国
❖ 2.中国老式文化旳隐显之分 ❖ 3.中国老式文化旳山林庙堂之分
❖ 2.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发展阶段和形态
❖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旳自然经济阶段。 ❖ ﹙2﹚战国后来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旳演进。 ❖ ﹙3﹚商品经济旳波浪式迈进。 ❖ ﹙4﹚中国老式社会所到达旳经济发展水平。发达旳农业、繁华旳城市、
流通旳货币、四大发明。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二、中国老式文化植根旳经济基础 ❖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旳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旳周期性失调。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旳箝制和束缚。
❖ 4.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旳影响
1.农耕经济旳连续性与中国文化旳延续力 2.农耕经济旳多元构造与中国文化旳包容性 3.农耕经济旳早熟与中国文化旳凝重性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3. 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 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 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 为什 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 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 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 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 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 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传承未 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 独立与相对封闭。
❖ 从气候气温方面来看,我国气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 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六种类型。从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到南部的南沙群岛, 气温差距冬季可达50°C以上的悬殊,夏季的温差也 可达20°-30°C。年降雨量方面,由于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地区 和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悬殊巨大,相差1500毫米以上, 多雨的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某些干 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

一、中华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 产生的背景和舞台。 (一)地理位置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长江 流域活动,这一地域背靠地球上最大 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面向海, 与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紧密相连,属于北半球暖温带。
(二)气候特征
中国的气候有以下特点:一是季 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 特征突出,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知识拓展
1.浏览视频国家地理之《美丽中国》,了解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特征。 /v_show/id_XMTM0ODYwOTQw.html 2.浏览记录片《中国地理文化》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或者喜欢 的地方。 /v_show/id_XMTI2MzQ5Nzk5Ng==.html
(六)精神文化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精神、心理等诸 多方面,都受到儒家、道家和后来的佛教的影响,在政治制度、道德法律建 设、文化艺术创造等诸方面都留下了儒释道三家的深刻印记。以儒家为主体, 道家、释家为补充的局面,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 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 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了解中国文 化生成与演进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一 章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植 根 的 土 壤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西汉之前称为华夏族, 简称华夏。汉族之名起于西汉,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很早就在中华大 地上生息、繁衍。民国时期,经孙中山先生首倡,将汉族改称中华民族,中 华民族成为境内所有民族的统称。55个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 华文化。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
其特点是: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
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1.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2.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 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 解体自然经济的作用。 3.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4.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 与复苏的循环。 5.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僰 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 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 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xìn)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 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 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狄 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 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 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 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 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如城市经济、商品生产、 土地买卖、货币地租,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等作为封 建庄园制度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了西欧中世纪封闭式 的庄园自然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 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等级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 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绝对君主 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 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而以咸菜辣椒来佐食。
陕西人性格,总的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 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
1、陕北人:一群赤诚的自然之子,朴实敦厚, 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洋溢着阳 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 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 自成、刘志气丹等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说 “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
燕赵的山水也极具力度,到处充斥着阳刚之美。 北部的山延延绵绵,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山,巍 峨挺拔,均无秀色可餐之颜。燕赵平原一望无际,
无温柔乖巧、曲径通幽之貌。燕赵的水大都属于 季节性河流,或干得死去活来,或雨季一来又 洪水滔天。
二、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开放潮头的翘楚,那么陕西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果说北京是中华文 明的传承,那么在西安你看到的则是中华文明 的正宗。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
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
种族意识之衰退,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 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 者。”“循扬子江而至东南 沿海,情景便迥 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 逸,文质彬彬 ,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 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 而矮小,妇女 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 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 懋迁有无则 精明 伶俐 ,执戟荷戈,则退缩不 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 妈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沙漠、海岸等,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

同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亲情和孝道,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尊重长辈的美德。

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中国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四圣谛等思想,道教主张修炼养生、神仙不死等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道德伦理,如孝顺、忠诚、信义等,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四、文学艺术与民俗风情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曲艺、绘画、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中国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这些民俗风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完整版)

知识拓展
1.浏览视频国家地理之《美丽中国》,了解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特征。X.浏览记录片《中国地理文化》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 或者喜欢的地方。X
本节结束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 民族特性、经济模式、文化传承与特性的影响等 方面。 (一)对民族特性的影响
中国地处温带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适中,水热配合良好。春夏秋 冬四季更替,寒来暑去,周而复始。,在这种适度的环境中生活的中华民族 也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受此 影响而形成并与此相伴生的,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艰苦奋斗、自强 不息的精神。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对文化特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 1.中华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异彩纷呈,呈
现多样性的特征 • 2.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中华文化具有独立性
和封闭性特征 • 3.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也形成了华夏中心主义
的心理定势ຫໍສະໝຸດ 课后练习1.汉族这一名称始于_____朝,这以前称为_____ 族。 (西汉,华夏) 2.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是_____,清朝中期,我国的 疆域面积达______平方公里。(元朝,1300万) 3.西汉最著名的对外交流使者是_____,明朝的对外 交往使者是______。(张骞,郑和) 4.《红楼梦》中贾宝玉读的《南华经》是______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道) 5.我国的气候类型为______气候,属于北半球_____ 带。(大陆性季风,暖温)

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中华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 产生的背景和舞台。
(一)地理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一 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 ※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 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 貌、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农业等。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 公元1400年~1900年。
1900年~至今。
2)湿润状况的变迁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非涝即 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湿润的状况也是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然后 再次变得干燥。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
三晋文化:法家 文化的策源地, 燕赵多慷慨悲歌 之士。
秦文化:追求功 利,法纪严明。
楚文化:信巫鬼, 重淫祀;长于幻 想玄思。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 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 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 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而 为也。” 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 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八水绕长安
西安城市变迁图
自古帝王州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河洛地区, 居天下之中。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1) …… 2) ……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32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32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构


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而制定的关于宗族成 员之间权利、义务的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 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 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与封建制相辅相成的。宗法制度由 于尊祖敬宗而来的。《礼记· 大传》:“人道 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 族。”这种制度在夏商两代形成,在西周得到 确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农耕区和畜牧区界限分明 在辽阔广袤的东亚平原上,其生产方式受到地理诸因 素的影响,农耕区和游牧区界限非常分明。进而影响 到政权组织和民族分布的诸多问题。这条分界线几乎 以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西北为 干燥带。湿润带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农耕民族的生 产区域;干燥带则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场所。这两 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互补的,当时在历史上更多 时候是游牧政权对中原政权的侵扰和掠夺带来破坏威 胁的压力。这样以秦长城为标志的界限就把农耕区和 游牧区严格地区分开来。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历经风雨 连绵不断。 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 文化得以延续下去。像南北朝时,但中原遭到北方游牧政权的入 侵时,华夏文化就迁至江南,保持了中华文化的主体的赓续。南 宋时相似的一幕又再次的发生。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在仓 促之中逃到四川避难,天下的叛军尚未占领地区为唐军的反攻提 供了必要的兵员和财赋的保障。1937年抗战军兴,因倭寇觊觎我 中华日久,准备充分,而中国政权林立,社会矛盾众多,经济势 力孱弱,国民政府在组织会战失利后,被迫迁都重庆,西南变成 了中国抗倭的大后方。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4.自然条件与文化 4.自然条件与文化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文化: 文化:农业文明 视野: 视野:封闭生态 经济: 经济:自足自给 精神: 精神:不思进取
西方海洋自然条件
文化: 文化:海洋文明 视野: 视野:开阔生态 经济: 经济:城邦市场 精神:开拓进取 精神: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宗法制度—夫权 宗法制度 夫权
男主外,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 “男主外,女主内”(《大易通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 “男主外 女主内”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无才便是德” 解》)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无才便是德”
夫权是一个强调男性家庭成员血缘地位和话语优势 的社会结构系统。 的社会结构系统。血缘宗法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 的社会,上至皇帝, 的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吏以及宗族组织 中的族长、家长均是男性担任,妇女处于从属地 中的族长、家长均是男性担任, 位。 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的支配和占有权, 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的支配和占有权,而妻子则处 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财产继承权、 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 和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 和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妻子的全部职责就 是在家中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 是在家中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传宗 接代,严守”三从四德” 接代,严守”三从四德”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 海洋产生木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其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20′至53°33′,东经73°40′至135°05′。

中国的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等多种类型。

其中,山地和高原占据了中国总面积的近60%。

主要山脉有长江山脉、黄河山脉、秦岭山脉、天山山脉等。

主要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主要平原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主要丘陵有东南丘陵、两广丘陵等。

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高原气候、干旱气候和山地气候。

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气候带分明。

水系分布中国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海河等。

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高原和山脉,向东流入太平洋。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湖泊,如青海湖、洞庭湖、太湖等。

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风俗习惯、礼仪道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语言文字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汉字是书写汉语的文字。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汉语方言众多,如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吴语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道教则是起源于中国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是在唐朝传入中国,分别有着悠久的历史。

社会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二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西文化 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 展、交流甚少、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 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 陆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地道的滨海商 业文化。”
(一)、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球表层”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 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 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 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
“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 在炎热的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 奴隶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 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 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 态”。
4.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与整理:《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考据学
(八)、近代以后─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 侵,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文化发生 了激烈碰撞。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既 受到严重冲击,又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 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 要突破旧的”的特征。
古代中国广阔的地域空间、腹地纵深宽广,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中国文化奠 定物质基础与宽绰的回旋余地。
2. 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经济 类型→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多样性与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 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衣食住行方面 不同的风俗习惯。 (秦榆 《中国文化性格》)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化。
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消减的新的景观。 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线。’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 讲:李

一 、 地 理 环 境
行政疆域
人文地理环境
民族人口
交通城市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水文气候
海陆分布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独特而封闭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西 伯 利 亚 来自保守性黄 底格里斯河 河
古中国 古印度
古巴比伦 古埃及
2、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与 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3、海陆分布与中国文化的
保守性
4、气候变迁与农耕文明的兴衰
三、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农业经济形态 的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形态 上层建筑 文化形态
The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