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概况

合集下载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同时医学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在中国这个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中医药还有很多各小数民族的医学,同样有疗效。

癌症病人不防一试。

注:好的方子也要有好的药材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此文章只是一个引子,具体的对哪一个民族的医学有兴趣的还需自己去搜索资料苗医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及武陵山脉等地区。

由于各地区纬度、地理环境、用药习惯的不同,各类药物分布有差异,有的种类如:见血飞、鱼腥草、银花、桔梗等几乎各地都有分布;而有的种类如:艾纳香、马槟榔、金铁锁、松萝、紫金莲等仅限于某些地区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才有分布。

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如天麻、茯苓、杜仲等的人工栽培。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

现将诊断方法简述如下。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一)望诊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对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二)听诊主要听病人说话、呻吟、咳嗽、呼吸、打呃、肠鸣、排屁等声音变化诊断疾病。

若声音高亢有力,或重浊气粗者为热病;声低沉长无力者多为冷病。

初病语音声嘶为热病,久病声嘶为冷病。

因恼怒而咳声连作,气不得续,甚或咳血为“气咳”,连续大声呻吟,双手抱腹、翻来滚去,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为“鲤鱼摆滩经”。

(三)嗅诊是医生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

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

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精选资料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精选资料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国有56个民族,总人口124261.22万人。

其中,汉族113738.61万人,占91.53%;55个少数民族共10449.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

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中国的传统医学分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中医学。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其次是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称为民族医学。

还有一部分既无医学理论体系,又无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间草医草药,一般称民间医学。

根据近几十年来的发掘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约30余种,例如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壮医学、苗医学、傣医学、瑶医学、彝医学、土家族医学、侗医学、朝鲜医学、回回医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

这就要求在发掘、整理、总结、提高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

目前,民族医药的文献资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经验也用汉文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

全国现有民族医院157所,共计床位6492张,门诊部359个,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有高等医药院校。

在中国,民族药生产已成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亮点。

藏、蒙古、维、傣、苗、彝6个民族分别有自己的民族药生产。

现有民族药成药的生产企业130多家,允许生产的药品国家标准865个,其中非处方(OTC)200个。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

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部分。

民族医药发展情况汇报

民族医药发展情况汇报

民族医药发展情况汇报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对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首先,我国民族医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通过对中药材的研究,不仅发现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还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藏医药、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体系的科研力度,推动了民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保护和创新发展。

其次,我国民族医药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民族医药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医药知识和经验,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

同时,我国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民族医药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推动了民族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此外,我国民族医药在政策支持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对中医药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医药的科研力度,挖掘和保护好传统中医药知识,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转载]佤族医药

[转载]佤族医药

[转载]佤族医药原文地址:佤族医药作者:民族概况佤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人民居住在中缅边界一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全国共有佤族人口351980人。

佤族是一个古老、聪慧、勤劳的民族。

佤族的族源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百濮”的一支,唐代称为“濮子蛮”,明代称为“哈刺”,清代称为“哈瓦”、“卡瓦”;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群众意见,正名为佤族。

佤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与崩龙族、布郎语言及族源相近。

佤族主要居住区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地,在民主改革前部分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约1/3山区佤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残余状态。

佤族群众信奉小乘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

1949年以后,佤族地区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佤族医药的起源,由于尚未找到文字记载,主要从佤族民间传说考究和分析推测。

从佤族“司岗里”(佤文:gaohkaingndaexsingang)的传说和沧源岩画推测佤族医药史。

佤族“司岗里”的传说,在广阔的阿佤山区广为流传。

“司岗”指石洞或干胡芒,“里”是出来。

这个传说的大体意思为:从前人们从石洞里出来,先出来的是佤族,其次是汉、傣等族,佤族自称为“艾(ai)”,即排列为老大的意思;第二种意思,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佤族是最先到达和定居,其次为后来和定居的汉、傣等族。

关于沧源岩画,佤族老人和一些学者认为,是佤族祖先的创造与发明,其历史年限约3000年以上。

多数学者认为,岩画可能是最先到民族的留念品,这可证实了佤族的古老与文明。

根据“司岗里”的传说和沧源岩画的推测,佤族医药可能从“司岗里”传说之后就已经产生了,到能够刻制岩画之时,佤族医药已被传授于民间。

如果说,沧源岩画已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佤族医药应该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佤药根据发病种类和药物的功能特性,佤族草医在用药时带有以下特点:包药。

照方取药(鲜品)捣烂后包敷患处。

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等症。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中国民间也历来有“千年苗民,万年苗药”的说法。

一些苗药更因其独特的疗效,而成为历代地方官朝圣的贡品。

可以说,无论在药材还是在疗法上,博大精深的苗医均可与传统的中医相媲美。

¤天然“药厂”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等地区。

其中,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道地药材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材质、使用与疗效上均十分独特的药材)之一的贵州是苗药的发源地。

俗话说“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的药材不仅品种多、药效奇,而且生长在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中,这也是苗药神奇疗效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目前常见的苗药便有1500多种,常用的则有近200种。

苗药命名很有特点,往往包含了药物的特殊功效、外貌、气味等信息,并且有口诀将药材与疗效串联起来。

例如:“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又名小地黄连、千年矮)”,“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又名洋金银藤、黄牛泡)”,“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又名四叶细辛、万根丹)”等。

¤苗医的独门绝技苗医对于疾病也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词语命名:上肢抽搐如同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形如猫头的叫“猫头症”……苗医中流传着“病有一百单八症”之说,涉及内、外、神经、骨伤科及各种流行传染病,每一种病症都有特定的名字,因此知其名便如见其病,有时只需了解病名,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苗医在用药上单方很多,一般都是专病专方,对于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有特效。

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厂”,苗医多用鲜药,这也是其诊疗的独到之处。

生如夏花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

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

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民族医药--畲医学

民族医药--畲医学

民族医药--畲医学畲医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

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二、药学概述畲医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名称:传统医药申遗项目:痧症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

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

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

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

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

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

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

申报编号:Ⅸ-13 申报地区: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罗源县畲药简述:畲族药材主要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讲究新鲜。

畲族开发了利用了数百种植物药源,还采取了对野生药进行栽培训化、兴办药场、房前屋后或庭院内栽种等措施。

三、医学概述1、畲医简史: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抓痧等疗法配合治疗。

畲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

2、畲医理论: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通常简称“六神”)。

“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

畲医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症和杂症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

3、诊断方法:望诊、问诊为主,偶有切脉。

四、畲族医药理论特点畲族医药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长期的民族迁移过程中畲族吸纳了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医药理论精华,发展了本民族医药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体系。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

《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

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

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医药资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传统和特色。

以下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
一、藏医药特色
藏医药源远流长,结合藏族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和诊疗方法。

藏医药强调平衡治疗,注重调整人体气血和脾胃功能,使用大量草本植物和动物药材进行治疗。

二、苗医药特色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擅长采用苗药、汤药、膏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苗医药注重辨证施治,尊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擅长针灸和草药疗法。

三、壮医药特色
壮族医药以土法取药、水煎服药、风培直接药等为主要特征,善于运用当地的药材和资源进行治疗。

壮医药讲究药食同源,注重饮食起居和治疗结合,对于调养和保健也有丰富的经验。

四、哈尼医药特色
哈尼族医药擅长采用土法、水煎、沸煮、炒茶等方法,注重保健和治疗结合。

哈尼族医药在云南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特色药材和特色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五、维吾尔医药特色
维吾尔族医药注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擅长使用当地植物药材和中药饼剂进行治疗。

维吾尔医药还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强调饮食和饮水的安全卫生。

以上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每个民族医药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宝贵的医药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医药的政策及发展状况

民族医药的政策及发展状况

民族医药的政策及发展状况第一篇:民族医药的政策及发展状况一、民族医药的概念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

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

狭义的概念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民族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

在我国,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并称为中国传统医药。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不是中医药的某个分支,而是中医药的姐妹。

民间医药则是蕴藏在民间的养生习俗、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医疗方面的一技之长,他们并不一定受到中医学的理论的指导,也很难归属于某个民族医学,人们一般通称其为“民间草医”。

民族医学和中医学有着相似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和历史命运,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

同时,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一部分。

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对传统医学下了确切的定义,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

传统医学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如使用草药、动物器官和/或矿物)和非药物疗法(如在基本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进行,比如针刺疗法、手法治疗及精神治疗)。

二、我国民族医药的政策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1984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民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布时间:2022-01-06T07:21:12.3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陈艺文[导读] 医药医疗问题是各个国家都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一个国家的医药医疗水平关系着这个国家人民的健康以及人口的发展。

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事业直接相关、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民族医药在我国医药界算是重要的一部分,民族医药产生于不同区域民族的创造,少数民族间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医药的流通。

如今医疗体系中民族医药发展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少数民族在医药方面的历史背景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以此发扬民族医药文化,为我国医疗事业作出贡献。

希望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报销政策下民族药品目录的扩充,并为民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陈艺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 100048摘要:医药医疗问题是各个国家都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一个国家的医药医疗水平关系着这个国家人民的健康以及人口的发展。

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事业直接相关、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民族医药在我国医药界算是重要的一部分,民族医药产生于不同区域民族的创造,少数民族间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医药的流通。

如今医疗体系中民族医药发展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少数民族在医药方面的历史背景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以此发扬民族医药文化,为我国医疗事业作出贡献。

希望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报销政策下民族药品目录的扩充,并为民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医药;药品目录;医疗发展;一、引言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随着民族药的优势不断面世于人,传统医药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目前的医药医疗结构较为单一,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医疗可以促进我国医药医疗水平的发展。

民族医药具有诊疗技术独特、简便、药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利用适宜技术和当地中草药资源防病治病,可有助于解决高速增长的医药费用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

少有人知的神秘医药体系,竟然是……

少有人知的神秘医药体系,竟然是……

少有人知的神秘医药体系,竟然是……小编导读随着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愈发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愈发茁壮,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但其实在我国还有一大类独有的、疗效神奇的医药体系,很多人却并不了解,那就是神秘的少数民族医药。

今天,小编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代表性的特色医药体系——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80%都有自己的药物,其中三分之一甚至有独立的医疗体系。

少数民族医药的形成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医学和文化的双姝奇葩。

虽然由于其复杂性,很多还未纳入官方诊疗体系,但国家出台政策指出,要改变“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一现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医药。

01藏医药——体系完备,分类细致藏医药是少数民族医药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类。

藏医学的起源和藏民族起源的历史一样久远。

独一无二的高原地理,孕化了神奇而多样的藏药资源;对宗教的普遍敬仰,赋予了藏医对生命独特的认知与价值理念;而身处华夏、印度、阿拉伯三大文明区域包围之中的特殊地域,又使藏医有可能在中世纪完成对周边地区古代医学经验的继承与融合,从而创造出多源合流、博大精深、历久而弥新的医学体系。

藏医的早期民间疗法大约产生于2000多年前,西藏最早流行的医学叫“苯医”,据《宇妥·云丹贡布传》记载,当时还没有系统的藏医理论,主要有三种疗法:即放血疗法、火炙疗法、涂摩疗法。

并且逐步认识了一些动植物的药用性能,民间已有不吃死牲畜肉,餐具个人专用,饭后喝酸奶帮助消化的保健常识。

吐蕃时期是藏医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长期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其标志是颁行了“尊医法规”,涌现出了以宇妥·云丹贡布为代表的一批藏族名医,和出现了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大量藏医学著作。

公元8世纪初,藏医第一部综合性医术《月王药诊》问世;公元8世纪末,著名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编撰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上了成熟发展的轨道。

土家族传统医药

土家族传统医药

土家族传统医药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

土家族传统医药是土家族人民几千年积累的珍贵财富,对土家族群众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医药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应用情况。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土家族先民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土家族传统医药以观察自然界现象为基础,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草木石骨和动植物的组合运用,研制出了许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二、特点土家族传统医药有着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认识。

1. 防病为主在土家族人民的认识中,预防胜于治疗。

土家族传统医药非常注重人的身体自愈能力的发挥,以及预防疾病的措施。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如食疗、按摩、运动等,这些方法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个性化治疗土家族人民对疾病的认识非常细致,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土家族传统医药重视综合分析,注重整体治疗,而非单一症状的缓解。

土家族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病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被土家族人民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继承和创新土家族传统医药世代相传,具有良好的继承传统。

土家族人民将医药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将其用于治疗疾病,还将其应用于食品、饮食和保健品等方面。

同时,土家族人民也不断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借鉴其他医学的经验,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进和发展。

三、应用情况土家族传统医药在土家族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土家族人民将传统医药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食疗、按摩、针灸等。

在治疗疾病方面,土家族人民广泛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草本药物和草药浴疗法,以及特殊的按摩和刮痧等方法。

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标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药、蒙药、彝药、维药、苗药、傣药、土家族药等民族药物及其制品[1]。

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和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

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2],孕育出了诸多良药,如云南彝药中的云南白药、苗族药中的灯盏花系列药物等。

民族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医药的发源地、主要使用区域和药材资源的战略储库,也是民族医药企业生长的沃土。

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民族医药企业,例如云南白药、晶珠藏药、贵州益佰等,但从总体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知名度低,在文化、管理、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民族药产业又面临应用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地理位置偏远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的发展困境,与重经济轻生态、重药轻医、重创新轻继承、重硬件投入轻人才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

因此,改变发展观是促进民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理念[3],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从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核心思想见图1。

构成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民族医学、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政策法规,5个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见图2。

民族医药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维吾尔医药的介绍词

维吾尔医药的介绍词

维吾尔医药的介绍词
维吾尔医药是一种源于中国新疆的传统医学体系,起源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这种医学体系以古老的哲学理念和治疗方法为基础,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维吾尔医药采用了各种天然草本植物、动物组织和无机矿物等自然物质,经过独特的加工和制备技术来制作各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内服、外敷、针灸和按摩等方式使用,以调理人体的内外平衡,治疗疾病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维吾尔医药在新疆地区广泛应用于世代相传的治疗实践中,对于一些慢性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妇科疾病等有独特的疗效。

其独有的药物制备技术和治疗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地医学专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产生了交流与融合。

维吾尔医药的特色在于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药物和疗程。

同时,它也倡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和心理调节等,以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维吾尔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还对当代人们的健康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概况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从热带到亚热带,从温带到寒温带,从大森林到大草原,从雪域高原到三江平原,从大戈壁到大沙漠,从大山深处到大川河谷,从负海拔到世界屋脊,从气候条件到地理环境,从植被覆盖到动物状况,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多样性和不平衡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害一方人。

多样性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多样的疾病。

热带雨林中传染病和流行病高发,高热、湿润造成疟疾、类风湿、关节骨痛、皮肤病盛行;北方气候寒冷,易得风湿病;青藏高原缺氧、低压、寒冷、高辐射、干燥以及以肉食为主,使得肝胆疾病、风湿、类风湿、心脑血管病、偏瘫、肠胃病等成为常发病和多发病;以肉食为主的蒙古族易于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游牧、骑马、狩猎和战争使得蒙古族骨科病症常发多发。

干燥和寒冷使得这里的风湿类疾病肆虐。

大风、寒冷和食肉饮乳习惯使各种呼吸道疾病、消化类和肝胆类疾病多发;亚热带的彝族聚居区常容易患疟疾、上呼吸道感染、胃肠消化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繁衍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这些疾病的顽强斗争史,民族医药是在这一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它为本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药是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和应用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西藏(藏药)、甘肃(藏药)、青海(藏药)、内蒙(蒙、满药)、新疆(维药、哈萨克药)、广西(壮、瑶药)、云南(彝、傣、藏药)、贵州(苗药)、四川(藏、彝药)、湖南(苗、侗、土家药)、湖北(苗、侗、土家药)、吉林(朝药)、辽宁(蒙药)等省区。

中国民族医药开发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产业化规模。

目前走在前位的是藏、蒙古、维吾尔、傣、彝、苗6个民族。

它们分别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如藏医药学的“三大因素学说”(龙、赤巴、培根),蒙医的“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傣医药学的“四塔”理论体系学说(地、水、火、风),彝医对生理和病理认识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学说,苗医“三生成”学说、生理观、毒学说和毒乱致病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内涵。

佤族医药简介

佤族医药简介

一,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二,司岗里的传说“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医学类包括多项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1.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理论。

2. 彝族传统医药: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

彝族医药以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为主要疗法,并结合针刺、拔罐、刮痧等技术进行治疗。

3. 藏医药:藏医药是中国西藏地区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以藏药为主要疗法,结合独特的诊断方法进行治疗。

4. 蒙古族传统医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传统医药文化。

蒙古族传统医药以牛、羊、马等动物的内脏、皮毛、骨骼等材料为药材,并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滑石、黄土等制剂进行治疗。

5. 少数民族药草知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药草知识和应用方法,如壮族、傣族、回族等。

这些中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民族医药苗族医药大山深处的瑰宝

民族医药苗族医药大山深处的瑰宝

民族医药苗族医药大山深处的瑰宝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四大民族之一(1000万人口)。

苗族的分布以贵州省为中心(约占苗族总人口人50%),并向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等省区辐射。

苗族也是一个国际性民族,除中国外,日本、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地区也有苗族分布。

【历史沿革】西汉刘向的《说苑辨物》: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者也,行医于乡里。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100多种与苗药同名同义”(《湘西苗药汇编》)。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5种,第二册有27种苗族药物记载。

其中的菖蒲条引宋代苏颂的话:黔蜀蛮人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

其生蛮谷中尤佳。

入家移植者也堪用,但干后辛香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菖蒲也。

清代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也记载了不少苗药,如“白芨根,苗妇取以浣衣,……白芨为补肺要药”。

黔东南苗族地区,在乾隆前还未入“官籍”,视为生界,有“蛮不入境,汉不入峒”之禁令。

而苗医学在当地颇负盛名,“苗地多产药……或吞或敷,奏效甚捷”。

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龙老二,能为孕妇从腹部取死胎,一月后体愈,传为奇闻。

长征时期,贺龙也曾指示“不但要物色好的苗族向导,而且要动员苗医随军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苗族医药得到了长足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西南各地刚解放不久,政府医疗机构才建立,缺医少药现象普遍严重,这一时期苗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发展很快,走村窜乡郎中络绎不绝,极大地补充了当时缺医少药状况。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大搞中草药运动,掀起合作医疗浪潮,一夜间,举国上下村村都有了合作医疗,一根针、一把草突出了广大农村治病求药特色。

苗家山寨,医农合一,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个个都有疗病的药。

如治上腹痛的“铁板症” “铁蛇钻心”,肚痛的“乌鸦症” “肚脐翻花症”等,莫不是以苗药外敷兼内服,效果良好。

这一时期苗族民间医药得到了长足发展,民间有“贵州苗药走天下,湘西苗药治跌打,川东苗药疗咳嗽,鄂西苗药理百疾,路遇苗医,长寿顺利”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