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师发言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师》读书交流材料

张强

《课程与教师》是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两部论著的合编。作者从质性研究的视角,提供了重建“课程”与“教师”概念的思路,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同时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特征做了深刻阐述,可能是由于本书翻译的缘由,或是受我阅读能力的限制,我觉得有很多名词不太了解,很多观点比较新,我没怎么接触过,不是太能理解其深刻含义,在这我就截取作者的一些我所能理解的论点,谈谈我的想法。

P78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究这种学习生活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

我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我们当老师的一直在研究教学,研究教什么,如何教,并没有真正追究过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社会价值,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老师和学者对教学所站角度不同造成的,但这也促使我反思为何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写入教学目标,这可能就是促使我们别为了教而教,更多地得思考一下教学背后带给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才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的东西。情感渗透应如春风化雨版丝丝入扣,并不一定得溢于言表,那么我觉得数学课的情感目标达成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2、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升华学习数学的情感;4、巧置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举个例子,我们数学教师常会在结束时送数学名言,讲一些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这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相关传统数学知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安排社会调查等,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这些做法都在优化和梳理认知结构的同时,在思维的拓展性、开放性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P80教师集体也必须从单纯的管理组织转型为相互学习的共同体。作为专业集团的互动成长的“同事关系”的形成,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可或缺的课题。

P145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推进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性知识的形成。……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这种共同体的一员。

P265同年级的同事、同学科的同事的见识以及整个学校的专业文化的成熟度,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学校有个省级课题叫《构建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里对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解释为:普高教师根据其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求为价值取向,在共同的研究和学习中创新合作方式,研究教育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鲜明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团结、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际关系。应当说,教师相互学习的共同体的建设,是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很好体现,比如:我们研修班老师读书研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经验的老师通过读书交流,各自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本身就能增长见识,提升品质。但是我觉得要想建设好这个教师共同体还必须做到第一: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培养职业归属感:实现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与展示,使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其实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方面的工作,指导教师制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促进规划的落实,以学校的发展,集体的进步带动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二:建立“关怀关系”,培育信任感。信任感,是团队学习中成员敢于自由表达建设性意见和进行反馈评价的前提,是成员之间能畅所欲言的保障。第三:构建合作学习机制,形成互惠感。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教师合作学习的工作机制,追求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相互受益,价值观念得到强化和共享的目的,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教师对学习共同体产生认同感。

P335在“反思性教学”中师生钻研具体的素材,通过同教师与伙伴的沟通,建构意义,在课堂中共享这种意义的学习。……在“技术性实践”的教学中,教师的实践被视为运用科学技术与原理的过程,亦即借助有效性经过实证的科学程序与原理,从外部控制教学的过程。相反,在“反思性教学”中,则是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重构教材与教学程序,教师自身所拥有的认识也得到修正与发展。

反思性教学,这个提法我觉得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准则,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都感到力不从心,从听课到平时的作业也反映他们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总认为数学太抽象、太乏味。这些表明学生在平时很少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不懂如何去反思。那么我们老师就应当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进而培养出一种习惯,我觉得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好反思性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尝试错误激发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当错误的原因比较隐蔽时容易产生反思认知体验。这时为我们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2、过程中的反思。即在审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问自己见过这个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此问题与以前问题的设问、条件是否相同解决此问题有哪些等;3、优化认知结构的反思在解决问题之后应重视知识的概括和提炼反思探究知识的纵横联系,归纳出有更高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的观念融会贯通,并有序储存形成活化的知识组块优化认知结构。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解决问题是否达到了促进知识掌握的目的。4、设计变式问题诱导反思变式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学中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精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5、反思心理定势克服思维定“死” ,学生的解题除了自身知识所限外还不同程度地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制约。如心理定势的反作用使解题时学生经常机械地照搬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投入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导致解题迷茫或失误,这时我们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最后书中P363页一段话令人深思,“反思性教学”给予参与这种实践的教师带来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这种“实践性思考”方式的存在也是能够确凿的经验到得。资深教师的如下实践性思考的特征是显著的:(1)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式思考;(2)对于情境的积极的、感性而熟虑的参与;(3)整合课堂现象理解中的多元视点;(4)问题的表象与解决中语脉化的思考;(5)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的问题构成与再构。“反思性教学”与“实践性思考”这个提法我还没思考成熟,但我觉得可以作为我参加六月份“师陶杯”论文比赛的一个题目。

最后用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感悟结尾,愿你我一起共勉: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