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88da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7.png)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念与特点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更多中药组合使用,以增强彼此药效、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组合,常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复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综合治疗:中药复方治疗多种疾病时,可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综合治疗。
2. 配伍原则:中药复方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将具有相似或相反药效的中药进行配伍,以发挥最佳药效。
3. 减轻毒性和副作用: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药物组合的方式减轻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以下是几种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
1. 疑难杂症:中药复方可以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治疗疑难杂症,如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炎、肿瘤等。
2. 慢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3. 季节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季节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等。
第三章:临床应用中药复方的注意事项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处方: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制定合适的中药复方处方。
2. 遵循配伍原则:中药复方需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不得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效的中药进行组合。
3. 注意药物毒性和相互作用:在中药复方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和相互作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副作用。
第四章: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问题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应用中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药材的质量:中药复方的质量受到药材质量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质量良好、无激素和农药的药材进行制作。
2. 制剂技术:中药复方在制剂技术上需要注意,不能够使用过期药材、不同地区的药材混用等。
3. 药材的储存和保存:药材的储存和保存对于中药复方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应注意保存方式和储存温度。
第五章: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复方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386a4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2.png)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e4801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e.png)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例如抗炎、抗菌、抗氧化、保护器官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药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概况进行介绍。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方面。
动物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物学效应和药理作用。
体外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体外,通过观察其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的影响,从而了解其药理机制。
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疾病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了解其具体的药效。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癌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次是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抗炎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炎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器官的保护作用,了解其抗氧化、抗损伤的机制。
在体外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细胞实验,了解中药复方对细胞的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加入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观察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变化。
其次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分子靶点的作用,从而了解其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对特定蛋白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体外模型的影响,如血小板凝聚性、血管舒缩等,来了解其作用机制。
药理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还可以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反应等。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复方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
这些安全性评价结果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72cc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2.png)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治疗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f4f8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9.png)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中药复方不是单味药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合理的配伍,使各味药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治疗作用。
那么,中药的复方组成是如何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的呢?首先,中药复方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来实现协同作用。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之分。
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则有引经药和调和药之分,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调和药能调和诸药的性能。
这种配伍原则使得复方中的各味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麻黄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中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平喘之功;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通过这样的配伍,麻黄汤能够有效地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其次,中药复方中的各味药之间存在着性味归经的协同作用。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在复方中,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相互搭配,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互补不足的作用。
以四物汤为例,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能滋阴养血;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
四味药配伍,熟地、白芍滋阴养血以补肝体,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以调肝用,使得全方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中药复方前景
![中药复方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f9ba4a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f.png)
中药复方前景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组合而成的配方。
相比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具有药效协同增强、副作用相互抵消、用药方便等优势,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药复方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下将从临床应用、科研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复方中药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或靶点对疾病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比如对于复杂疾病如慢性肾炎、肿瘤等,单一中药疗效有限,而中药复方则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治疗,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此外,中药复方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配不同比例的中药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因此,中药复方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中药复方在科研发展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中药复方的适应症和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中药复方的药效来自于多个中药组合作用的协同效应,研究复方中不同中药组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复方的疗效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
此外,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也是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严格的品质管控和安全性评价,可以确保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最后,中药复方在市场需求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和中药的疗效,尤其是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口服方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需求。
此外,中药复方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配,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因此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科研发展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复方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2c9ce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4.png)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的应用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其疗效显著。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样,给其药理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药复方的特点中药复方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
与单一化学成分的药物不同,中药复方通常包含多种药材,每种药材又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挥药效。
例如,经典的中药复方“四物汤”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药组成。
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
四味药配伍,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共同发挥调经养血的作用。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1、调节免疫功能许多中药复方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它们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如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感冒等疾病。
2、抗炎作用炎症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
中药复方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银翘散”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其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3、抗肿瘤作用一些中药复方具有抗肿瘤的活性。
它们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临床上常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4、心血管保护作用中药复方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等组成,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肌供血,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1a16d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c.png)
药效学评价指标选择
药效学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药效学评价指标包括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病理指标、免疫学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 等。
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为药物疗效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04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01
02
03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目录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中药复方组成与配伍 • 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 作用机制与靶点研究 • 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药复方概述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中药组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等特点,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化建设目标与路径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01
制定中药复方中各种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确保药材和成品
的质量稳定可控。
优化制备工艺
02
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减少影响因素,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重
复性。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03
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进
行全面评价。
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点
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创新
关键靶点调控机 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 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
分析中药复方对细胞信号 转导网络的影响,揭示其 在细胞内的复杂调控机制。
网络药理学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构建与分析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中药复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网 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块,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多靶点协同作用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48ea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f.png)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中复方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
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的方剂。
中药复方的组成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搭配,使各味药物相互作用,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药物的性味归经来看,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例如,有些中药性寒、味苦,归心经;而有些则性温、味甘,归脾经。
在复方中,通过合理搭配性味归经不同的药物,可以针对疾病的不同方面和人体的不同脏腑进行全面调理。
比如,对于一个既有内热又有脾胃虚寒的患者,方剂中可能会同时包含清热泻火的寒性药物和温中健脾的热性药物,以达到寒热并调、平衡阴阳的效果。
其次,中药复方中的药物在药效上也可以相互补充和增强。
比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
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以 5:1 的比例配伍,黄芪补气以生血,当归养血以和血,两者相辅相成,使得补血的效果更加显著。
又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具有温通经脉的作用。
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能够更有效地治疗风寒表实证。
再者,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剂量比例来实现协同增效。
在一个方剂中,不同药物的剂量比例往往会影响整个方剂的疗效。
以金匮肾气丸为例,其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与附子、桂枝的比例约为 8:1。
重用熟地等滋阴药,少量配伍附子、桂枝等温热药,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以达到“少火生气”的目的。
这种巧妙的剂量比例关系,使得全方在补肾阳的同时,又避免了燥热伤阴,充分发挥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中的药物还可以通过相互制约来减轻毒副作用,同时增强疗效。
例如,在使用常山治疗疟疾时,常配伍槟榔。
常山有较强的致吐副作用,而槟榔能够行气降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常山的呕吐反应,同时增强常山截疟的效果。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691d2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3.png)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以免疫系统为例,许多中药复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方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强药效。
例如,在治疗肿瘤的复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同时也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药理作用。
以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为例,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 信号通路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的影响;利用动物实验模型,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中药复方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然而,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要明确其中每一种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十分困难。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d7d0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8.png)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药物制剂,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下面将从中药的筛选、配伍、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面介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筛选1.中药学研究,对中药的药材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药的基本信息。
2.中药配伍研究,通过中药配伍实验,观察不同中药组合对于药效的表现,以筛选出适合搭配的中药组合。
3.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以确定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二、中药配伍1.中药的四气特点和五味归经理论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气味、性味和归经归类进行研究,根据中药的特性来决定配伍关系。
2.经典配伍法研究,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寻找中药间的传统搭配关系,并进行现代实验验证。
3.中药配伍药理研究,通过药理实验,观察中药配伍对药效的影响,以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三、中药制备1.中药提取技术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对中药进行提取,以获得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2.中药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与纯化,以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3.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进行测定,利用统计方法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中药复方的配方比例和制备条件。
四、质量控制1.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制备等研究,建立中草药的质量标准。
2.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LD50实验、临床观察和毒理学评价等,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五、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步骤。
具体方法包括:1.动物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5d31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d.png)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Introduction/简介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
药理学/药效中药复方由多种药材组成,因此其药理作用十分复杂。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川贝母、枇杷叶和桔梗等。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祛痰化瘀。
川贝母具有祛痰作用,可以清除肺部的痰液。
枇杷叶则具有化瘀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
桔梗则可以通气开窍,使人感觉呼吸畅通。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和桑白皮等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等功效。
连翘则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
桑白皮则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四种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补气养血。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滋阴的作用。
熟地则可以补益气血、安神。
白芍则具有补血养肝、调经止痛等功效。
川芎可以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临床应用/疗效中药复方由于其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该药可以祛痰化瘀、清热降火、解毒排脓。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显著。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宣肺理气。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确切。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女性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该药可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润肤养发。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良好。
结论中药复方具有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过,在使用中药复方的过程中,应注意药材的质量、用法用量等问题,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f22f5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c.png)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以上中药组成的药物,具有多种成分、多种作用和多种配伍关系的特点。
中药复方研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方法也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复方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定义中药复方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成分、多种作用和多种配伍关系的特点,其药效不仅取决于单一成分,还与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有关。
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中医药学的理论,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相似配伍:指具有相似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增强其药效,如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等。
2. 相反配伍:指具有相反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如柴胡加芍药汤中的柴胡、白芍等。
3. 互补配伍:指具有不同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互相补充,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如四物汤中的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4. 互化配伍:指具有相反药性和功效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达到互相转化的效果,如大黄加芒硝汤中的大黄、芒硝等。
二、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可以通过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其中,药理学方法是最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2. 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成分分析可以通过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其中,色谱法是最常用的成分分析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来分析中药复方的成分。
3. 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bef05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6.png)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将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一种药物剂型,具有综合疗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了解中药复方的历史沿革、用药依据等的重要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古籍、医案等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中药复方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总结和归纳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组方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和复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方规律研究:组方规律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组方法则,揭示其内在的治疗机制,为新复方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分析、网络分析、系统生物学、化学成分研究等。
三、药效成分研究:药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确定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等。
四、药效与毒性评价:药效与毒性评价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手段,评估中药复方的药效和安全性。
其中,药效评价可以采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实验等方法,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毒性评价可以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方法,评估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五、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最终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复方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观察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双盲试验等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复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评估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这些方法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新复方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https://img.taocdn.com/s3/m/cbc308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5.png)
中药的复方组成如何发挥协同增效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由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中药复方凭借其独特的协同增效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那么,中药的复方组成是如何发挥协同增效的呢?首先,中药复方中的各味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协同。
比如,有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的药物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当将这两类药物组合在一起时,既能清除体内的实热,又能补充因热邪损伤的阴液,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药复方的协同增效还体现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上。
例如,在一个治疗感冒的复方中,可能会同时使用麻黄和桂枝。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则能够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二者配伍使用,麻黄的发汗作用得以增强,桂枝的温通之力也能更好地发挥,共同促使体表的风寒之邪得以驱散。
再者,中药复方中的药物可以相互制约,减轻彼此的毒副作用。
一些药物虽然具有较强的药效,但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
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以降低这种不良影响。
比如,常山常用于治疗疟疾,但它可能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
若与槟榔配伍使用,不仅能够增强常山截疟的功效,还能减轻其呕吐的副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的协同增效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不同的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彼此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药效。
例如,有些药物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加其他药物的吸收;有些药物则可以调节肝脏代谢酶的活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中药复方的协同增效遵循着一定的组方原则。
比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就是将复方中的药物按照其在治疗中的主次地位和作用进行分类。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则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之分,分别起到协助君臣药治疗、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防止病重拒药等作用;使药则有引经药和调和药之分,负责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的药性。
中药的复方配伍原理是什么
![中药的复方配伍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048bee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e.png)
中药的复方配伍原理是什么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它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
复方配伍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原理和智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药具有“四气五味”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则是酸、苦、甘、辛、咸。
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气和味,也就决定了它们的功效和作用趋向。
比如,寒性药物能清热,热性药物能祛寒;酸味药物能收敛,苦味药物能泻火等。
在复方配伍中,“君臣佐使”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二是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
以治疗感冒为例,如果是风寒感冒,麻黄可能被作为君药,因其能发汗解表,散风寒。
桂枝作为臣药,助麻黄发汗解表。
杏仁作为佐药,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则为使药,调和诸药。
这样的配伍,既突出了麻黄发散风寒的主要作用,又通过桂枝增强了疗效,杏仁佐助解决了可能出现的肺气上逆问题,甘草则使整个方剂和谐发挥作用。
中药复方配伍还注重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关系。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比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比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健脾益气,利尿消肿为主,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中药的复方搭配有何注意事项
![中药的复方搭配有何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997f04a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5.png)
中药的复方搭配有何注意事项中药复方搭配是中医用药的重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药物性能等因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等目的。
然而,中药复方搭配并非随意组合,而是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首先,要明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其所属的证候类型,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复方进行治疗。
如果辨证不准确,就可能导致用药不当,不仅无法发挥药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证,如果误用了治疗外感风热证的药物,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在进行中药复方搭配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辨证。
其次,要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是中药复方搭配的基础。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有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的中药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有的中药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等等。
在进行复方搭配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药,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黄芩、黄连、黄柏都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热,黄连偏于清中焦胃火,黄柏偏于清下焦肾火,在复方搭配时要根据病情的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
再者,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是指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这些配伍禁忌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些配伍禁忌在现代研究中存在争议,但在临床用药时仍应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要考虑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中药的用量和用法对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fdc729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0.png)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组合而成。
中药复方配伍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入理解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对于准确把握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味配伍。
中药具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的特性。
在复方配伍中,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选用不同性味的药物进行组合。
例如,对于寒证,常选用温热药配伍;对于热证,则选用寒凉药配伍。
同时,五味也具有不同的功效,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和,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能下。
通过合理的性味搭配,可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疗效的目的。
二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这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佐制和反佐三种作用,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引经和调和的作用,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到达病所,调和药能调和诸药的性能。
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使得复方的作用更加全面、精准。
三是协同与拮抗作用。
在中药复方中,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即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后,其疗效大于各自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例如,麻黄与桂枝配伍,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同时,也可能存在拮抗作用,即一种药物的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抵消。
但这种拮抗并非完全负面,有时是为了减轻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与生姜配伍,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
四是七情和合。
中药的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相须和相使是增强疗效的配伍,如金银花与连翘相须为用,能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芪与茯苓相使为用,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健脾利湿,二者合用,补气利水的作用增强。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f1cf4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4.png)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一直以来都在中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单味草药相比,中药复方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其药效更为复杂,疗效也更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组分药效叠加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每种草药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当这些草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其药效会出现叠加作用。
例如,某些草药可以互相增强彼此的药效,从而提高整个药方的疗效。
2. 多途径药效调节中药复方中的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人体产生药效。
通过合理地组合不同的草药,可以实现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疗效。
3. 多目标药效作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还发现,中药复方具有多目标药效作用的特点。
相对于单一草药,中药复方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生物靶点,从而综合调节多个生物过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药理学研究体内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中药复方给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评估药方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程度。
2. 分子水平研究分子水平研究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通过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活性成分,以及研究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
3. 细胞实验研究细胞实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
通过给予细胞模型中药复方的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药方对细胞的影响程度。
三、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能够综合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探讨2013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中药复方是适应现代药物学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分化学特征的中药方剂的通称,复方分析目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找到最佳中药复方配方,从而使复方减毒增效更好地发挥传统复方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思路与方法;麻黄汤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1]。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传统医药资源优势,创新民族新药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1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的规则。
方证相对模式为中医药的精华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的根本法则。
故在复方的研究中,是取方证相对模式还是取方病相对模式,是区别把复方作为中医药研究还是作为天然药物研究的分水岭,两种模式分歧的焦点是对证的认识不同[2]。
中药复方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中医组方原则和基础理论的阐述,对整个复方进行系统研究。
2、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制剂。
3、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时,应该采取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以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
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活性评估指标,否则很难综合地反映复方的药效。
4、在确定了目标活性成分之后,探讨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在复方及其组成的单味中药中的分布和含量,以阐明每一味中药对组方的贡献大小。
同时,进行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不同剂量、不同种类配伍的药效学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甚至可以对组方进行必要的优化或者简化。
2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2.1复方的拆方研究拆方研究是把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效的变化,逐步缩小研究范围,最终搞清楚那几味是必须保留的,从中再去寻找有效成分。
成功例子是当归芦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临床和实验药理研究发现复方中主要有效药是青黛,从青黛中又发现有效成分靛玉红,又从该化合物结构修饰发展成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异靛甲。
再如中药七味方民间用于引产,经拆方研究,从栝蒌根中分离提取得到天花蛋白,临床证实天花蛋白对中期引产具有良好作用[3]。
2.2复方的整方研究中药复方是依据中医药配伍理论而组成的,而不是单味药的简单相加。
所以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也应该体现整方的化学研究。
用复方的总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认为,某些组方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拆方后即不是原来的复方。
因此,采用整方作为对象,寻找或建立与中医的“证”相对应的药理学模型来进行研究,例如国家攻关课题“生脉散”的研究就是遵循的这种研究模式。
迄今为止整方研究都是3-6味药的小复方对于大复方还无人问津。
即使小复方的研究,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还很不够[4]。
2.3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2.3.1处方选择所选处方应具备:1、临床疗效确切;2、临床疗效可以得到药理模型和指标较好的表达;3、选择药味较少且单味药有一定化学及药理研究基础,涉及的药材品种比较明确;4、用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能体现中医用药特色;5、最好是经方或确有中医药理论根据的验方或祖传秘方。
2.3.2核定标准处方并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为水煎剂,而且其临床疗效也多立足于汤剂。
所以,处方选定后,应在考察经典医著的基础上确定处方药材的种属,要求药材质量稳定可靠,并确定汤剂制备工艺,然后按照制订的标准工艺制成标准汤剂,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标准汤剂的药效。
2.3.3确定药理研究方案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建立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对目标成分进行系统评估,建立最佳的药理研究方案(符合中医临床疗效)。
2.3.4药理指导下的化学研究[5]1、根据多指标药理研究结果找出复方汤剂的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
2、选择典型患者及合适动物,口服(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取出动物胃中内容物,分析比较灌胃前后汤剂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区别;一定时间后抽取患者或动物的体液(血、尿、胆汁等),用HPLC等技术,先分析后制备,鉴定体液中相关成分。
3、比较以上各化学部位群(或成分)的区别,根据药理指标找出可能的目标活性成分。
4、定量分析各目标活性成分。
2.3.5目标活性成分配伍后的药理研究[6]1、将以上各种可能的目标活性成分作多种配伍,进行多指标的药理实验,计算机优化处理,找出能代表总体药效的最佳活性成分及其配比。
2、进一步研究最佳组合的作用机制,如各成分的作用部位、吸收、分布、转化、代谢、排泄等;组合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机理。
2.3.6化学与药效相结合的谱效关系研究中药的药效一般不是来自单一的活性化学成分,测定任何一种活性成分都不能说明其内在质量。
近年兴起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如何表征中药制剂的整体性和复杂性[7]。
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群包含不同性质的各类化学成分,其复杂性可通过一张或多张指纹图谱得以表达。
这些化学成分群的整体情况,包括其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和组成比例差异,都会对功效产生影响。
将标示活性成分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方法。
2.3.7制剂研究根据药理及化学研究结果,采用最佳组合的成分(成分群)及其配比,研制出合理剂型,再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
3麻黄汤组方原理的研究3.1麻黄汤拆方分组及各配伍组合煎剂制备《伤寒论》中麻黄汤组成为: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70个(6g)、甘草一两(3g)。
结合对麻黄汤方剂组成的传统认识,以麻黄为中心,其他药味为因素,采用正交法进行拆方,设计三因素、二水平的正交表进行试验,考虑方中各药味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如下不同配伍组合:①麻黄,②麻黄、桂枝,③麻黄、杏仁,④麻黄、甘草,⑤麻黄、桂枝、杏仁,⑥麻黄、桂枝、甘草,⑦麻黄、杏仁、甘草,⑧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伤寒论》中煎煮方法为:“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本项目强调遵从古法,依据《伤寒论》中麻黄汤的比例及煎煮法特点,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用药习惯,设定以下煎煮方法:所有配伍组均加水480 m L相当于麻黄汤全方的10倍量),浸泡30min,麻黄先煎20min,再和余药共煎30min,过滤去渣,浓缩至所需浓度。
3.2麻黄汤及各配伍组合体外化学成分研究3.2.1麻黄汤中化学成分的GC- MS定性及定量分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对传统的麻黄汤全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的水提液再用醋酸乙醋萃取后的多种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共测得了50个总离子流色谱峰,鉴定了42个成分。
将麻黄汤总离子流色谱峰的面积值与对应的对比药材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值进行了比较,有13个色谱峰在单味中存在而在麻黄汤中未发现;有8个色谱峰在麻黄汤中存在,而在各单味药中未发现[8]。
3.2.2麻黄汤中化学成分HPLC定量分析[9]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了水煎液中甘草酸、苦杏仁昔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全方及各配伍组中甘草酸及苦杏仁昔的含量。
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只有桂枝+杏仁组合使甘草酸的含量有所降低,其他组合对其溶出量均无影响,这与含甘草组合对麻黄碱、伪麻黄碱、桂皮醛的含量无影响是一致的。
初步认为:使药甘草对君、臣药的主要效应成分的体外溶出量无影响。
3.2.3 人体代谢产物的研究用GC - M S法,在服麻黄汤后的人体尿液样品中共检测到38个成分,其中16个成分在空白尿液中没有检测到,鉴定了其中的10个成分。
经文献查阅,在尿样和麻黄汤复方中均检测到的成分中,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都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引起支气管扩张的作用,这些结果说明,上述成分也是麻黄汤复方发挥平喘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也说明了君药麻黄在方中的地位,其余成分可能是复方的代谢产物,也有可能是药效的物质基础[10]。
3.3麻黄汤及各配伍组合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比较研究3.3.1发汗作用及机理探讨以发汗前后小鼠体重的差异作为发汗量的评价指标,采用析因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从单味药的发汗强弱来看,麻黄组>桂枝组>杳仁组、甘草组,说明麻黄汤中麻黄发汗作用最强。
无麻黄或者桂枝的配伍组均无发汗作用,说明麻黄、桂枝在麻黄汤中起发汗作用,并且麻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大大增强,说明桂枝具有协同麻黄发汗的作用,属相须为用[11] 。
3.3.2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探讨采用整体试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和周围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观察了麻黄汤及其不同配伍对小鼠嗜酸性细胞聚集反应和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麻黄汤全方在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方面明显高于其拆方组合,并且有麻黄、桂枝的组合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它组,初步验证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的合理性,但是麻黄汤全方和有麻黄、桂枝的配伍组间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异[12]。
3.4君臣佐使诸药在方中的地位和作用3.4.1君药麻黄麻黄单味药的发汗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单味药,并且能显著加快小鼠耳廓血流速度,增加皮肤血流量,从而使小鼠有汗可发,说明麻黄汤在针对太阳伤寒表实证时以其为君药,体现发汗解表的治法[13]。
在平喘研究中,单味麻黄可以明显改善组胺和氯化乙酞胆碱所致豚鼠哮喘,在离体器官、细胞及分子三个水平的相关实验中,亦体现了君药麻黄的突出作用,而且麻黄与方中其他药味尤其杏仁合用之后药理作用更加明显。
3.4.2臣药桂枝药效实验结果发汗研究中,桂枝有明显的发汗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弱于麻黄,并且麻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大大增强;桂枝不仅有加快小鼠耳廓血流速度的作用,还能扩张动静脉,缓解麻黄的缩血管作用[14]。
在与平喘相关的细胞、分子水平实验中,有麻黄、桂枝的组合平喘作用明显强于其他组。
体外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桂枝与麻黄配伍,不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煎出量明显减少,桂皮醛的煎出量亦明显降低。
桂枝还能降低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的分布量,也提示桂枝与麻黄配伍的减毒作用。
3.4.3佐药杏仁药效实验结果在化学成分上杏仁在体外可增加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煎出量。
药理效应上比以往的研究认为苦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即由苦杏仁昔酶解产生的氢氰酸,轻度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产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