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研朱滢第4版2021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2021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勤思)

2021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勤思)

2021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勤思)2021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发布。

第 1 页:单项选择题第 6 页:多项选择题第 7 页:简答题第 8 页:综合题2021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A、感觉B、想象C、注意D、记忆答案:D解析:感觉、想象、注意都是心理状态,记忆则不然。

2、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结构是( )A、杏仁核B、内囊C、边缘系统D、胼胝体答案:D解析: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3、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 )A、突触B、轴突C、神经元D、胞体答案:C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位是神经元。

4、大部分色盲不能区分( )A、红和青B、红和黄C、红和蓝D、红和绿答案:D解析:色盲以红绿色盲较为多见,蓝色盲及全色盲较少见。

5、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 )A、触觉适应B、嗅觉适应C、暗适应D、明适应答案:D解析:在暗适应时是出现感受性提高,而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

6、当人看到下图,一般都只看到一些乱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图片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 (图略)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选择性答案:B解析: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该题目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7、立体电影利用知觉的( )A、运动视差B、纹理梯度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答案:A解析: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8、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A、对话B、独白C、语言获得D、语言理解答案:B解析:独白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视觉与听觉)【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视觉与听觉)【圣才出品】

第5章视觉与听觉一、单项选择题1.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答案】B【解析】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听觉掩蔽就是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因而,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

2.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0.5秒C.0.2秒D.最大值的一半【答案】A【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

当声源位于正中面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时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3.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是因为红色眼镜可以()。

A.加快明适应过程B.加快暗适应过程C.减轻视觉后像D.消除视觉掩蔽【答案】B【解析】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

换句话说,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细胞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因此,红光可以加快暗适应过程。

4.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赫兹B.20~20000赫兹C.0~2000赫兹D.200~20000赫兹【答案】B【解析】对于声音,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这个范围叫做次声波,高于这个范围的叫做超声波。

5.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ka)C.惠特海默(Wertheimer)D.鲁宾(Rubin)【答案】D【解析】丹麦心理学家E.J.Rubin于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1)功能固定化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维(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4章【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主要有3种: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一)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1)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2)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3)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4)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1)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2)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3)不肯定间距和主观相等点: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l/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刺激为标准刺激。

(4)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1)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相反,导致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意识)【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意识)【圣才出品】

第12章意识一、多项选择题1.关于意识,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意识是一种觉知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D.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答案】ABCD【解析】广义意识概念是指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狭义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你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

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等。

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

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

A.盲视B.对刺激的无意识C.催眠状态D.白日梦【答案】AB【解析】A项,盲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意识侦察。

视皮层损伤的病人通常在损伤对侧的一半视野内表现为失明,但是有些病人可以在盲视野中进行视觉辨别,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辨别的刺激。

B项,对刺激的无意识也是一种无意识现象。

有研究表明,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

C项,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D项,白日梦是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而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二、简答题1.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答: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 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一些天文学家就发现,不同天文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

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他测定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约为26m·s-1。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脚趾的皮肤和大腿的皮肤,并告知被试。

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1879年,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Wundt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特别是冯特的学生Cattell,不仅在冯特的实验室中并且后来回到美国之后都作了许多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

由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

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都必须假定,所安排的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一、名词解释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与观察(一)实验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实验法的特点(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

(二)观察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1)能动性。

(2)选择性。

(3)客观性。

(三)实验与观察的比较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二、心理学实验和变量(一)心理学实验1.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明显受自变量影响。

2.心理学实验框架(1)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2)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3.主试和被试(1)主试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如声音和光刺激、强弱不同的刺激等。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噪声、白天或晚上等。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阈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数被称为()。

A.差别阈限B.主观相等点C.强度估计D.不肯定间距【答案】B【解析】B项,主观相等点是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中点。

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

A项,差别阈限为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之和的一半。

D项,不肯定间距是指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

2.对偶比较法中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

A.n(n-1)/2B.nC.n-1D.n(n-1)【答案】A【解析】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n 个对象中一次取出两个进行组合的可能组合数为2(1)/2n Cn n =-。

3.SN 分布的平均数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不确定【答案】A【解析】SN 分布表示信号+噪音的分布,而N 分布表示的是噪音的分布。

由于SN 分布是在原有的噪音刺激上再加上信号刺激,因此,SN 分布的平均数是大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即SN 分布永远在N 分布的右边。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概率为0.28,虚报概率为0.06,则该实验中的β值为( )。

A .小于0B .等于1C .大于1D .大于0,小于1【答案】C【解析】当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的和小于1时,说明报告标准位于两个分布相交处的右端,此时击中率的值大于虚报率的值,那么β值大于1。

相反,如果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的和大于1时,说明报告标准位于两个分布相交处的左端,此时击中率的值小于虚报率的值,那么β值小于1。

5.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为横轴。

A.击中率B.虚报率C.漏报率D.正确否定概率【答案】B【解析】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是指在以虚报率为横轴、击中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中,根据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不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的每张卡片都是两面的,其中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

你的任务是决定哪张卡片需要翻到另一面以检验以下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你应该检验下列哪两张卡片?()A.G和7B.A和7C.A和GD.A和4【答案】B【解析】这是心理学家沃森用来研究推理的“卡片选择任务”。

如果想要证明原命题——“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的正确性,既需要检验原命题,也需要检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不是偶数,那么它的另一面将不是元音”。

因此,不仅要翻看元音字母的背面是不是偶数,还要翻看奇数的背面会不会出现元音字母。

2.在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中(Wason,1968),()证实倾向(证实偏见)变小。

A.当任务包含字母与数字时B.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C.当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寻找证据时D.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熟悉的领域时【答案】D【解析】沃森利用卡片选择任务来研究推理规律。

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显示当人们想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时,往往倾向于证实原命题,即从正面进行验证,而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学推理,既验证原命题,也验证其逆否命题(从反面验证),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采用被试熟悉的领域作为研究任务时,即当卡片任务概念化于被试的一个熟悉领域时,被试也能从反面进行验证,即证实倾向变小。

3.看到锤子用于锤打的功能之后,看不到它能够压纸、防身等其他特殊功用,这种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

A.知识表征B.原型启发C.心理定势D.功能固着【答案】D【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引论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4章反应时间第5章视觉与听觉第6章知觉第7章注意第8章记忆第9章心理语言学第10章思维第11章社会认知第12章意识第13章眼动实验法第14章脑认知成像技术与知觉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 hel m Wun 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认知11.1 复习笔记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1.社会认知的定义(1)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副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对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2)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其中核心的过程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

2.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差别实验Mitchell等人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程序①学习阶段a.准备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将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其余5个句子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②再认阶段a.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b.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2)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a.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b.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54.6%)。

②fMRI的结果a.“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

b.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3)实验结论社会认知的记忆形式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却与右侧海马相关。

这种记忆的分离对之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之前的观点认为社会认知的记忆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是同一过程的记忆,只不过社会认知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记忆结构,如图式、分类,或进行了更深层、精细的加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语言学)【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语言学)【圣才出品】

第9章心理语言学9.1 复习笔记一、言语产生(一)从记忆中提取信息1.储存的语言信息(1)语言信息的种类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及句法信息。

其中,句法信息指的是词在句子中如何正确使用的相关信息。

(2)证据的来源上述结论的相关证据,一方面来自对自然语误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来自有控制的言语产生实验。

①自然语误的观察分析a.观察言语失误的个案是早期言语产生研究的重要手段。

借助于自然观察,收集数据和归类分析。

如果收集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建语料库,并进行定量估计。

在收集言语错误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在探测到讲话者的言语错误时打断他们,并询问他们本来要表达的目标词语,以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等。

然后分析这些错误,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揭示言语产生的过程。

b.舌尖现象(TOT)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语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的现象。

TOT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

c.自然语误的研究不仅耗时长,而且无法控制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言语产生研究中渐渐被有控制的实验方法所取代。

②言语产生实验a.实验范式最常见的实验范式是图片命名,即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物体的图片,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快对物体命名。

实验中考察的指标是对图画命名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

采用控制实验排除了物体识别的难易对潜伏期的影响后,它反映的就是产生目标词的难易程度。

b.影响命名潜伏期的因素命名一致性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命名一致性高的物体,命名反应的潜伏期也短。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信息上相似程度很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了提取难度,导致反应潜伏期较长。

词频也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词频是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一、单项选择题1.在反应时实验中,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

A.准确性B.稳定性C.灵敏性D.显著性【答案】A【解析】在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两者之间是反向关系,因此,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准确性。

2.Theios(1973)的研究中,呈现的是视觉刺激,每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只需对某一特定的数字作反应,而对其他数字不作反应,特定数字在一系列刺激呈现中出现的概率是20%~80%,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得出结论,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

对于此研究的看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研究结论正确,因为对不同概率刺激的反应时是很稳定的B.研究结论不正确,反应时与错误率都是很稳定的C.结论正确,因为数据中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D.结论不正确,因为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验中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它们之间呈反向关系,这使得被试进行反应的时候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即速度-准确性权衡。

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上升而上升。

3.具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的是()。

A.单被试设计B.辨别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简单反应时【答案】C【解析】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的反应时是选择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简单反应时是指单个刺激对应单个反应的反应时,仅包括基线时间。

辨别反应时是指仅对多个刺激中的一个做出的反应的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

4.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其中A反应时也称()。

A.基线时间B.准备时间C.选择反应D.辨别反应【答案】A【解析】A类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在简单反应中仅有一个刺激,当这一个刺激呈现时,便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例如,当被试看到圆形出现时就马上按下A键。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答案】D【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负启动现象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性下降的现象。

负启动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

2.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

这种注意模型是()。

A.衰减器模型B.反应选择模型C.资源分配模型D.过滤器模型【答案】B【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A.优势兴奋中心B.诱发电位C.血管舒张D.脑电反应【答案】A【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功能固定化功能固定化是指只看到某种物体常用的功能,而很少认为它还有别的用途。

如认为锤子就是用来订钉子的,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

其实锤子和盒子在不同的场合还有许多的用途,但是通常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些功能。

(二)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

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

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如问题解决中,经典的Luchins水壶问题。

(三)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实验中使用的噪声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总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可能解决的,另外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4种噪声条件对被试解决另外两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努力却产生了重大的不同影响。

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次数多),而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最后料到有噪声的情况比无噪声的情况似乎更能使被试坚持尝试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一)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1)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随后,测试被试是否注意到非追随耳的信息。

(2)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它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2)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二)分散注意1.分散注意的定义分散注意是指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时,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

2.注意能量分配理论Kahneman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1)注意能量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考研朱滢第4版2021考研真题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A.库珀(L. 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B.汉密尔顿(W. 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C.克拉克(H. 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D.斯腾伯格(S.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

该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特点,就好像打开窗子一样,一目了然。

“开窗”实验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根据反应时间的数据揭示了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

[统考2016年研]A.PETB.fMRIC.MEGD.ERPs【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A项,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英文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缩写为PET。

B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为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

D项,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Event-Related Potentials,缩写为ERPs。

C项,脑磁图,英文全称为Magnetoencephalography,缩写为MEG。

5根据表中所列的信号检测论实验结果,可计算出d′真值为()。

[统考2016年研]表某信号检测实验结果A.-1.20B.0.25C.0.43D.2.30【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d′是指击中率P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为:d′=Z SN-Z N,即d′=0.55-(-1.75)=2.30。

6探讨注意在多个并行任务间的指向和调节作用时,常用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6年研]A.双侧任务范式B.双任务范式C.提示范式D.搜索范式【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双任务范式(Dual-Task Paradigms)是指将前瞻记忆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任务背景中,它主要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7采用拉丁方设计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统考2016年研]A.消除法B.恒定法C.抵消法D.随机控制法【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抵消平衡法是指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

通常其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8在进行视觉实验时,视觉刺激会对视觉感受性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统考2016年研]A.只有强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B.只有弱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C.强光和弱光都会降低视觉感受性D.强光和弱光都会提高视觉感受性【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当人们从光亮的地方进入暗处,人们眼睛的感受性在逐渐提高。

相反地,当人眼由暗处进入光亮环境时,眼睛的感受性在降低。

换言之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9~11题。

[统考2016年研]下表为一个考察学生几何题解决能力的实验设计模式及假设结果,其中,几何题解决能力采用测验进行测定,满分100分。

9该研究最恰当的实验设计是()。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嵌套设计D.事后回溯设计【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由于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该研究适合采用被试间设计。

10根据所列结果,该实验可能存在()。

A.交互作用B.易化作用C.抑制作用D.强化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人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在该实验研究中不同难度下,不同方法的效果不同,会产生交互作用。

11根据所列结果,还应考虑实验可能存在()。

A.霍桑效应B.安慰剂效应C.地板效应D.天花板效应【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天花板效应又称高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时,人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在该实验设计中容易条件下接受不同方法教学的学生成绩均接近满分,所以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

与之相反的称为地板效应。

12在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统考2017年研] A.学习阶段B.保持阶段C.干扰阶段D.回忆阶段【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干扰阶段以及回忆阶段,其中不包括保持阶段。

13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7年研]A.双耳分析法B.对偶联合法C.知觉辨认法D.分散注意法【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启动效应是指前面的信息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如知觉辨认、词汇判断、词干补笔等测验。

14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统考2017年研]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本题中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即假设情境影响了幼儿延迟满足,实验逻辑就是幼儿延迟满足情况(因变量)随着情境(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幼儿延迟满足情况为因变量,情境是自变量,实验研究下的“不同情境”属于自变量下的不同操作水平。

15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是()。

[统考2017年研] A.年龄B.记忆C.加工水平D.感觉通道转换【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A项,年龄可同时影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项,研究表明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的现象,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C项,个体信息加工水平影响其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内隐记忆。

D项,感觉通道转换会影响个体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

16康拉德(R. conrad)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17年研]A.听觉编码B.视觉编码C.语义编码D.音形编码【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是声音编码或听觉编码,即使所接收的是视觉刺激,也能够转换成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当中存储下来。

17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统考2017年研] A.被试分配B.研究假设C.材料选择D.实验设计【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研究假设部分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一般属于前言部分。

18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统考2017年研]A.音高特性B.响度特性C.音色特性D.方位特性【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声笼法是研究听觉定位的装置,其实验程序为:主试将被试的双眼蒙住,去掉视觉线索的作用,然后固定好被试头部位置,防止实验中双耳位置的变化。

进行实验时,将声音刺激随机在事先选择好的位置上呈现,让被试进行声音方位的判断,并作相应记录。

19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

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

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统考2017年研]A.全部呈现法B.重建法C.重学法D.提示法【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提示法是指将系列中的刺激项目按顺序排成一列,以事先定好的速度逐项向被试呈现。

被试把刺激系列全部学习一遍以后,即回到系列的开头,开始第二遍学习,但这次要求被试在看到一个项目时,必须努力猜出它的下一个项目。

20研究者通常通过控制温度、照明、噪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额外变量,以突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这些做法损害最大的效果类型是()。

[统考2017年研]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室实验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利于研究者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联系,其内部效度较高。

但缺点是其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使得很难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即外部效度不高。

21序列反应时方法的基本逻辑来源于()。

[统考2017年研]A.加法反应时法B.减法反应时法C.开窗实验法D.排除-包含法【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序列反应时任务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操作下的操作成绩与随机操作下的操作成绩之差做为内隐学习的效果,所依据的基本逻辑来源于减法反应时。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22~24题。

[统考2017年研]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听到的靶子词。

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度低,词义可辨度高;(2)感觉可辨度低,词义可辨度低;(3)感觉可辨度高,词义可辨度低;(4)感觉可辨度高,词义可辨度高。

感觉可辨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是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词义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词义可辨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分属不同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