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赋予每一个中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道德原则和合理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道德品质德育物理学科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学时期是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中学物理学科由于其知识的科学性、方法的客观性、学习态度的严谨性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素材。如何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得益彰,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下是我从教多年来,在物理教学中对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1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切入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教材中并没有大量篇幅的直接德育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直接正面进行思想教育,但物理作为自然学科,其内容都是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反映,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存在一些隐含的德育因素,教师备课时应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及夫人何泽慧,归国前还带回了约里奥·居里赠送的宝贵的放射性元素,为祖国核工业的创建发展做出

了重大贡献;为“两弹”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邓稼先,1950年归国后的第一件事是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五星红旗。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回国的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0年,当有人说他不回国成就会更大时,他说:我不回国或许成就更大,但决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幸福哲学,这就是一代先贤的国家观。使学生们明白,老一辈科学家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贡献,更以淡薄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2 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突破点,强化学生道德素养教育

中学生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喜欢别出心裁,发现和前人不一样

的结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变,有时会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某些契机,这个时候教师应当能够及时抓住,站出

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同组同学的思路和方法不一样的情况而发生争执,这是德育的好时机,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往往表现在他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和批评中。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事件的突破点,教育学生要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戒急戒躁、博采众长、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因为化学科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需要认真的态度和一定的耐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得出

最佳结论。

3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潜移默化的进行公德教育

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应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相协调,必须具备作为人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第一,在公共场所做到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第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第三,在为人处事中做到谦虚礼让、团结和睦。第四,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如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社会上各

种不良现象也必然对中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同外在的不良影响仿佛在赛跑,谁跑得快,谁就在学生头脑中占有主要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

定的。然而,一味地说教远不如家庭矛盾、社会新闻、师生关系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得实际,后者对学生影响更大。虽然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还不完善,但对自己所关心的事,对老师的一言一行

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比如说,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德育更应该注意从身边的事、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手段,辅以鲜活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

教育效果。

4 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对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真正的养成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对准备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在教师、家长的强迫下去被动接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的全过程,而非支离破碎的,或仅仅是在教学活动的某个环节、某几个环节中的渗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复对不良习气甚至恶习给予纠正,表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一点一滴的优点,引导学生逐步克服恶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要有着这样的思想准备,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渗透。当我们的学生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更好的遵守校则校规,才能扶弱救残,才能拾物还主,才能不喧哗不打闹,也才能不妨碍别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正视自己,款待别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