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非关键部分的简单测量 c.控制区别: • 需高度控制测量过程考虑的影响要素和影响量应多些;低级别
控制的考虑影响要素和影响量少些; • 对控制严格程度不一样:需高度控制严格些;低级别控制的较
松些。
一般企业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
选择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 a.进出贸易交接计量测量过程; b.产品质量检验测量过程; c.企业最高计量标准量值传递测量过程; d.重要安全控制测量过程; e.重点装置关键控制参数测量过程等等。
(4)“验证过程记录” 一栏,是填写所选择的一种验证 方法所作的导出计要求的计算和与设备计量特性所进行的 比较(数字之间的比较可以用“≤”(小于或等于)符号 或“>”(大于)符号,从而可以作出“通过”或“不通 过”的判断。
第三部分
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
27`
一、测量过程的控制
.1、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 • 关键性的测量; • 复杂的测量系统; • 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 •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b.低级别控制的测量过程:
示值误差) ; e.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即验证); f.在计量要求限之内-计量确认合格-发计量确认合格证书-贴计量
确认合格标记-投入使用; g.在计量要求限之外-计量确认不合格-调修-再校准-再验证; h.调修后仍不合格的-降级或报报废等处理。
计量确认过程的实施
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1)首先摸清家底:了解识别本部门有哪些计量 要求,法律法规(能源、经营、安全、环保等方 面),生产过程控制的(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 过程控制、终端产品检验)。
(2)生产过程从原材料进厂第一道工序到最终产 品出厂按工艺流程顺序做,要覆盖所有工艺文件 规定的参数,一个大过程下面可能有很多小过程 (测量过程必须是形成结论的,输入到输出。) 相同的测量过程只填写一次。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1.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按体系文件要求贯彻实施在试运行期间,要加强信息沟通。

必要时大中型企业可以建立以计量部门为中心的计量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情况,发现问题采取边运行、边改进的办法,注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时改进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必要时可以修改文件,加强协调采取措施,要克服原有的习惯做法,要严格按文件办理,实施中要注重记录的控制,认真填写复核,确保证实材料的充分性和可信性。

2.开展内部审核为了评价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改进完善体系,企业应在试运行一定时期后,开展审核活动,内部审核要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文件进行。

ISO10012:2021标准由于其思路、结构及内容变化,使内部审核过程也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主要变化在两个方面:第一,审核的思路要调整,2021版注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不是以文件来证实符合性而是以过程体系有效性客观证据来证实符合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审核的方法是调整,过去的体系是按不连续的“要素”来建立,而2021版是以过程为基础,采用过程模式通过过程方法来建立体系,不强调要素而需突出过程、过程方法,从而使审核的方法要进行调整,即要求采用过程方法来进行审核,这又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采用过程方法来进行内部审核。

例如,审核某一部门或某一车间,不是单纯按文件以孤立的要素去审核,而是以过程为基础以过程的要求为主线去进行审核。

例如,审核最高管理者,结合ISO10012:2021标准各过程要点来进行审核。

要认真作好内审记录。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必要时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内审活动,只有基本上查不出什么问题,体系已基本达到2021版ISO10012要求,才可以提出确认、认证或注册的申请。

在开展内审工作中,通常要注意以下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有的企业不安排审核最高管理者,内部审核必须要审核最高管理者,因为他在测量管理中具有最重要的职能。

是独立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一种评价活动,是代表审核组对最高管理者进行内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检查表》编制过于简单、直接影响内审的深度;当前内审中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审核员或责任部门通常在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时把纠正等同于纠正措施,也不进行举一反三,虽实施了纠正措施,但并不能解决今后不再发生的问题,达不到纠正措施的目的。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资料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资料

第二章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
经计量管理部门确认,配置金额பைடு நூலகம்00元(含) 以上的经计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附非生 产性物资采购审批单办理相关手续后交采 购部门。
3.测量设备采购 采购部根据批准后的《测量设备申购单》
实施采购。
第二章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
4.测量设备验收 4.1 测量设备采购到公司后,需制造厂家或专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6.测量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 之间的一致程度。
注1:不要用术语“精密度”代替“准确 度”。
注2:准确度是一个定性概念。例如:可 以说准确度高低、准确度为0.25级、准确度 为3等及准确度符合××标准;尽量不使用 如下表示:准确度为0.25%、16mg、≤16mg 及±16mg。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综合部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一、相关定义
1.测量管理体系--为完成计量确认并 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 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2.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 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 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 组合。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1.确保具有与组织的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 量检测能力(质量、安全、环境、医疗、 对外结算) 2.管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产生的影响组 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经 济效益的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三、建立体系和确认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计量法等。 2. GB/T 19022-2003 / ISO10012:2003《测量管
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3. 中启《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四、综合部是公司开展测量管理体系的主管职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与背景测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广泛应用的一种质量管理体系,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流程,旨在通过监测和测量来改善组织的绩效和业务流程。

为了帮助组织的员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测量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品质,特制定了测量管理体系培训计划。

本次培训计划旨在向本组织的员工详细介绍测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测量管理体系,提升工作质量,促进整个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通过本次培训,员工将能够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原则,掌握测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技能,并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培训内容与方式1. 培训内容(1)测量管理体系概念与原理(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法规(3)测量管理体系的设立与运行(4)测量管理工具与技术(5)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 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1)集中培训:通过讲座、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向员工介绍测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深入讲解相关法规和标准,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战演练:安排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测量管理实践演练,让员工亲自动手操作,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升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检验培训效果。

三、培训目标与标准1. 培训目标:(1)使员工掌握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相关标准和法规;(2)提高员工的测量管理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测量管理工具和技术;(3)促使员工形成持续改进的意识,通过测量管理体系提升工作质量,提高组织整体绩效水平。

2. 培训标准:(1)参训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测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参训员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测量管理工具和技术;(3)通过考核,证明员工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能力和持续改进意识。

四、培训安排与计划1. 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安排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和实践演练活动,具体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

超详细MSA测量系统分析讲解

超详细MSA测量系统分析讲解

超详细MSA测量系统分析讲解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是一种用于评估测量系统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特别是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MSA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测量过程。

首先,MSA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测量系统能够准确地衡量一个过程或产品的特性。

测量系统可以是任何用于测量的工具、设备或方法,如卡尺、天平、人工测量等。

为了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主要使用以下几个指标:1. 精确度(Accuracy): 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通常通过与已知的标准进行比较来评估。

2. 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 指在重复测量同一样本时,测量系统的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这可通过多次测量同一样本并比较结果来评估。

3. 重现性(Reproducibility): 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操作员使用相同的测量系统测量同一样本时,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现在,我们将介绍MSA的几个主要步骤:1.选择适当的测量系统:首先需要确定要使用的测量系统,这取决于所需测量的特性以及资源和时间的限制。

为了选择合适的测量系统,需要考虑其测量范围、精度和可靠性等因素。

2.收集数据:在进行MSA时,需要收集足够的数据量以便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抽样、重复测量或使用模拟数据等方式进行。

3.分析数据: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直方图、均值-方差图和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计算出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指标。

5.评估测量系统:通过上述步骤,可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确定它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发现测量系统存在问题,可以采取改进措施,如校准、调整或更换测量设备等。

需要注意的是,MSA不仅适用于新的测量系统,也适用于已经在使用的测量系统。

对于已经在使用的测量系统,MSA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计量管理体系知识点归纳

计量管理体系知识点归纳

计量管理体系知识点归纳1. 引言计量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量管理体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2. 计量管理体系的定义计量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可控、生产过程可持续、以及企业运作的高效性。

3. 计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计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产品和过程的测量:通过对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可以获取关键的数据和指标,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控制。

- 数据分析和控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以及异常数据的存在,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和控制,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实现持续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4. 计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计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测量设备和工具:企业需要配备合适的测量设备和工具,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测量方法和程序: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和程序,以确保测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数据分析和控制方法: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测量数据,建立相应的分析和控制方法,以保证数据的有效利用。

- 改进措施和机制:企业需要建立改进的机制和推动措施,以实现持续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5. 计量管理体系的应用领域计量管理体系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在制造业中,计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于控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服务业中,计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在金融业中,计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于风险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

6. 计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和挑战计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包括: -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测量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产品的质量。

-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测量和控制,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

ISO五大体系知识培训教材

ISO五大体系知识培训教材
危险产生的原因(一) 有害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有害粉尘 窒息性气体
46
OHSAS18001-199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危险产生的原因(二) 失控
故障 发生故障、误操作时 信号装置、保险、信号缺乏的缺陷 设备在强度、稳定性、人机关系上的缺陷
47
OHSAS18001-199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各程序的管理文件 质量手册各条款的展开
20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作业指导 (C层次)
程序文件的展开 是各运行环节,各岗位的 工作、操作的具体要求。 包括: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21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记录 包括各类表格、记录、报告等 是过程运行的证据体现。
44
OHSAS18001-199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危险产生的原因(一)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有害物质 意外释放的能量
锅炉、爆炸危险品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压力 带电导体上的电能 行驶车辆或运动部件的动能 噪声的声能
45
OHSAS18001-1999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0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1970年美国产品安全全国委员会的统计报告显示,每年因使用具有缺陷的消费品而使身体受到伤害的 约有2000万人,其中终身致残的约11万人,致死者约3万人。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机失事,密封圈 的质量不可靠。
得出结论:质量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
11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说: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朱总理说:质量兴邦。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全球的普遍应用的事实已表明质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具有的特殊意义。

6604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基础知识―OKPPT课件

6604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基础知识―OKPPT课件

内审员的能力、素质和技能
✓ 内审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a) 少讲、多问、多听、多看 b) 正确提问 c) 提问与取证相结合 d) “察言观色”,注意调节审核气氛 e) 内审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技能需要多次的实践

对内部审核员的要求及其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技能不是参加一个培
训班、考试合格就能达到的。

重要的是应通过多次内部审核实践,并观察有丰富经验的审核员的审核
活动,逐步学习总结、反复实践才能达到。
内部审核计划运行方式
3. 内部审核计划运行方式 1) 内部审核计划的策划
----应针对组织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审核计划
体系运行初期:
重点控制体系的适宜性。检查文件对照标准条款要求的符合性、对本组织实际情况 的适宜性、文件的可操作性;有关部门人员是否意识到按照文件进行工作,是否 养成工作按程序、按文件办事的工作习惯;文件的规定应由哪些不适合本组织的 情况,需要修改、完善或补充。
2)按审核涉及的对象分类,如: ---体系审核 ---过程审核 ---产品审核
3) 按审核的主题分类,如: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 ---第二方审核(顾客组织的审核) ---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
3. 审核原则
1) 审核原则的定义及其意义
• 审核原则是指作为审核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审核员及其所进行 的审核活动应遵守的原则。
审核准则-----是指用作与 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
审核准则
✓ 贯彻的体系标准
✓ 执行的程序文件 ✓ 法律法规等
审核证据
Yes/no
2 . 审核的分类
1)按审核涉及的领域分类,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16949)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10012) ---实验室管理体系审核(17025)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计量工作和测量管理体系的讲座之一2013年6月20日●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计量确认实施的作用和方法●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近30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应用测量管理体系等时期;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上看,在工业企业推行这些计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国家的计量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体现为:应用计量科技成果如: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量值传递和溯源;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许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无论决策或控制,包括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显着;计量工作首先是保证数字准确、数字安全的;所以,计量是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善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善的计量管理可以使企业减少或避免许多风险;完善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细化管理;计量检测结果准确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包括:测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据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认识计量工作不能只看到测量设备;1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按照GB/T19022-2003/ ISO10012: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善的企业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企业计量管理史上一次质的提升,开启了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个确保,即:确保体系内的所有测量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所有测量设备能够正确可靠地使用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三个“确保”而规定的要求;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特征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环境中,面对许多发达国家加速进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在多种行业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我国企业传统的比较优势将迅速失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新技术时代,重质量、重效益、重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显着的特征是:――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在突破并取代以往粗放式、经验式、僵化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系统性智能化管理方式要逐步取代各种管理事项彼此独立、部门分割式的管理;――立足于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管理正在取代自我封闭式的管理;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3在现代企业面临深刻变化的状况下,推行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什么我列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广;如:计控一体化的设备逐步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设备;科技与计量密不可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第二,科技发展的范围不是局限于生产领域,在许多业务管理事项中也在逐步应用;如: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不仅在推行,而且必将成为企业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计量工作的覆盖面也随着科技的步伐逐步延伸;第三,测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世界范围推行的计量管理系统,以现代企业的计量管理需求为立足点,起点高,内容完善,要求明确具体,是对现代企业实行计量科学化管理最有效的规范,也是计量检测真正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个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第四,从企业现实需要来看,认真推行测量管理体系可以发现许多管理过程或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检测不完善、不到位、检测过程控制失效等原因产生不正确测量结果带来的风险等;并可以给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第五,从企业战略发展来看,建立新技术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系统性科学化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计量工作为基础,这正是以“三个确保”为核心内容的测量管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2 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摆脱体系与日常工作的“两张皮”顽疾,使管理体系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工具;实行有机结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对管理体系的认识问题,是把通过XX管理体系认证仅作为一张证书或企业参与某些投标项目的通行证、产品宣传的广告标识,还是作为规范企业管理的有实际价值的指导文件;如果企业最高管理层能够认识到国际管理标准是现代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所需要的工具,才可能有效推行有机结合;2对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充分理解,是实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也就是体系文件要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必备的依据;体系文件的编写要立足于紧密结合日常管理实际贯彻体系要求,应着眼于使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提高科学化水平、避免差错和失误,有助于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意义的八股文章;3实行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应先做到:各相关部门、生产单位应在计量专职部门的统一组织或指导下落实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如:a. 结合本部门、单位的业务特点、工作重点和关键控制事项制定质量目标,并把实现目标与日常工作的焦重点、关键控制要求的实现紧紧捆在一起;b. 本部门、单位使用的所有测量设备要确保实现规范化管理;相同型号的设备如果校准给出的误差不同、设备的稳定性不同、准确度等级有差别,也需要明确适合使用的场所,明确用于什么被测量,有效防止测量设备的错用、误用,不合格测量设备勉强使用等情况,这就是计量确认对于使用者的意义;c. 本部门、单位所有需要进行检测监测的点,需要了解和提供的检测数据要完全清楚,其中,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更要使所有相关人员明确;所谓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清楚可能出错的各种因素,防止出错;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都要实现每个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而不是等出了错再去找原因,这是被动、笨拙的措施;测量管理体系对每个测量过程的要求是:形成完整的过程规范,按照过程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存完整、规范的测量过程记录;重要的、关键的测量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并记录监控的方法和结果;d. 要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种不合格的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管理办法要齐全,每项测量操作都要依据有效的文件进行,不能凭个人经验;第二,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必须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确保关键检测过程和结果不发生差错和失误,关键设备要严格使用和维护的控制;第三,应主动针对已经发生过的较严重的问题,或其他企业易发的不合格事实,加强自身的防范能力和措施;e. 按照体系的要求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要的记录,记录对促进工作的规范性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工作的证据使相关人员理解做好记录的目的;3 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这里先简要介绍几个现代计量管理的特点1测试方式从单纯的单项检测向系统的综合测试扩展;现在有的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测量上万甚至几万个数据;2测试方法从比较简单的静态测量向以动态在线实时检测飞跃;许多运行中的物质或生产工艺实施的控制,需要动态在线检测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并且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技术突破;3计量单位的量值传递方式从自上而下逐级进行,逐步转向量传与量值溯源相结合;根据生产、科研的需要,可以由第一线直接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4 测量设备的智能化进步、微电子测量设备的广泛使用,促使对设备的检定、校准、使用和维护等管理内容及方式,都需要加快适应;5对检测结果的衡量,过去是以单件测量设备的量值准确为主,要逐步转向以测量系统装置的动态测量结果和综合测量结果为主;6 数据处理方式从人工采集、计算、统计、输入、传递向微机系统自动高速处理转变;7 计量管理的内容要从每个事项的单独管理如量传、计量人员考核、制定和组织实施技术规范、进行计量单位统一的监督等,转向对测量全部要素进行控制,包括:测量设备、人员、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核查标准、软件、记录、标识、监控措施等;以确保每一测量结果准确可靠;8计量管理的方式要从人工监控转向以运用信息化平台为主,把各种管理信息收集、汇总到微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管理;总之,测量设备、检测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化发展,要求计量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和相关制度都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关于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重点说明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范围不同;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及人员、技术文件、相关记录、使用条件等计量工作的所有相关事项;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增加了计量确认、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控制、不合格控制等内容;第二,管理深度不同;必须确保每台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并对使用的控制进行监督,从设备到过程,直至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第三,管理方式不同;过去是几项工作的单独管理,现在要求对全部计量工作的系统性管理;第四,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不同;第五,衡量管理绩效不同;要以“三个确保”衡量计量人员的工作地位和绩效;4 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①体系标准条要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如何认定目标是可测量的衡量原则是:能够以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通过对相关证据验证,对目标完成情况公正评价;与此,目标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a)目标所指的事项要明确规定、容易理解、不存在歧义;b 每项目标都应有可操作的衡量准则,凡是可以量化的应予以量化,增长或控制幅度百分数应明确规定分母和分子的数据来源;c)不便于量化的目标,必须做出其衡量准则可操作的表述;②标准要求:“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该项要求如何理解,并在制定质量目标中应用――企业制定的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中,不可缺少针对测量过程应达到的控制目标;――测量过程质量目标的内容,应针对测量过程预期用途的主要性能特性标准7.2.2中的“指南”中表述测量过程的主要性能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等;在制定质量目标时,企业不可能针对每个测量过程制定质量目标,因此,应考虑对关键测量过程和主要测量结果的控制要求;③应在不同的组织层次制定质量目标;实施要点是:――每个职能层次都应在企业总体质量目标的框架下制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各职能层次应针对职责范围的实际总体目标相关的事项制定质量目标,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如期实现,而不是照抄企业总体目标;④本条的“指南”给出了一些质量目标的例子,应做参考;但这些例子既不是规定了质量目标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唯一的模本;⑤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关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相关控制的要求,如:a 在用的测量设备确保按照规定的周期完成检定或校准;b A类和B类测量设备,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完成计量确认;c 确保计量确认记录规范、清晰、保存完整;d 关键测量设备的非正常停机时间每年至少比上年度减少15%;――关于测量过程的控制要求,如:a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发现不超过一天当日上班时间;b)关键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或复现性控制每月不少于一次;c)测量过程的所有操作者全部具备上岗资格,技能水平达到胜任程度;d)测量过程的原始记录全部予以规范,确保填写清晰、保存完好;――确保测量结果正确的相关控制要求,如:a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导致顾客投诉或贸易纠纷;b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影响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c 确保关键测量结果零失误、零差错;d 测量结果差错的发现不超过当日班次,解决不超过24小时;e 防止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接收不合格采购物资;――测量管理体系重要支持过程的控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测量设备的管理、不合格控制等;如:a 圆满完成人员培训计划,确保所有上岗人员满足所需的能力要求;b 人员培训出勤率达100%,考核合格率98%以上;c 测量设备标识全部符合要求,破损、丢失等发现不超过二天;5 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1 计量要求的概念相关标准没有给出计量要求的定义;根据理解,计量要求是确保正确实施测量的一组限定,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以这些要求来衡量;计量要求导出过程应包括下列活动:―――识别并确定全部检测点及被测量;―――确定被测量的测量要求;―――导出计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需要的计量要求等;①应全面识别和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本体系标准中条所述“顾客的测量要求”与“总要求”的“指南”中所指的“产品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全面识别和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技术指标参数应考虑以下来源:――从与顾客签订的合同、订单、标书或其他约定文件中,识别和确定顾客以明示方式提出的测量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识别和确定,如:产品标准、环境监测和安全监测的规定和标准、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规定;――对本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实践中进行识别和确定,如: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的测量,工艺文件中规定的必要测量,能源管理所需的测量,经营管理所需的测量等;――产品质量检验和计量校准测量设备检定实验室是测量要求比较集中中的区域,应充分识别和确定;②将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的方法a 测量范围的导出:通常是把被测量所需测量数据的范围向高、低两边扩展一段范围;据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修订本解释,这是因为被测值不应在测量设备测量范围的最小处或最大处,为了测得准确,需要做适当的扩展;如:工艺文件规定某监测点需要测量的温度为50℃-70℃,计量要求的测量范围应选择30℃-90℃或35℃-85℃ ;但这种方法不是惟一的方法,需根据被测量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确定;b 最大允许误差的导出:首先确认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或工艺文件中所给出的被测量值的允许变动范围也称正常波动范围,称为容差;然后确定容差与允许误差的比值;因为测量误差应该比容差小得多,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容差;所以一般选择允许误差是容差的1/5至1/10,也可选择在1/3至1/10之间;应根据测量所需的准确程度确定;c 测量不确定度的选择和导出: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不确定度通常是由测量设备、操作人员、测量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在测量过程的各要素未经确认有效之前,不可能准确评定,一般采用“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导出;其方法是:Cp=T/6δ其中,Cp过程能力指数;T为允许误差;δ为标准偏差设备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过程能力指数Cp通过查过程能力表获得,通常可取-的范围;则,选择的不确定度δ=T/6×Cp 如:允许误差为1℃,过程能力选, δ=T/6×Cp=1/6×1≈0.16℃d 分辨力的选择测量过程所需的分辨力通常根据能够准确识别测量允许误差的要求确定;e 稳定性的选择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应根据测量允许最大误差、允许不确定度随时间恒定的能力确定;f 环境条件的选择测量过程环境条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以不会导致影响量的变化为原则,防止因环境因素而增加测量不确定度分量;6 计量确认验证的含义及过程的活动计量确认的定义: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注5:体系标准中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1计量确认的含义理解定义即可明确计量确认的含义,是为确保每个测量设备都符合预期使用的要求;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合格,只能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检定或校准规程所规定的要求,而针对具体的被测量,必须经过比较才能证实其是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企业人员不理解的是:企业在建厂的工艺设计中,已经考虑了配置测量仪器的适用性,现在为什么还要进行计量确认并要求确定确认间隔;第一,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确保所有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如果过去没有能够证实的相关文件记录,应按照体系的要求,对每件测量设备进行验证;第二,测量设备的性能特性是会有变化的,如设备的示值误差,包括稳定性等发生改变时,需要验证是否继续满足被测量规定的要求;第三,经过计量确认,使操作者、管理人员都确认每件测量设备适宜使用的对象,防止误用、错用;2计量确认的实施要求定义的注1和体系标准中的图2已经明示了计量确认所需进行的活动,包括流程;①在计量确认之前,测量设备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在检定有效期内,未校准的、超期的,应在校准之后进行下一步操作;②比较验证的参照标准是被测量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如果被测量没有变化,已经导出该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需要重复劳动;问题是:在测量管理体系实施以前,几乎没有哪个企业做过这个工作,所以,根据相关技术文件导出计量要求是必须完成的活动;③进行验证,即:测量设备经校准确认的特性与计量要求进行直接比较;主要比较测量范围、误差、分辨力、使用条件等;④验证结果会有不同情况:――证明符合要求,按规定做好记录、设备加以确认合格标识;――证明不符合要求,判定能否调整或维修,不能调整或维修的,做报废处置标识;⑤可维修或可调整的,按规定渠道进行维修或调整;经过维修或调整的设备必须经再次检定或校准合格后,再进行验证;――需要进行封印的设备,在确认之后应及时进行封印;――限制使用的设备,应在确认记录上清楚说明限制的范围和条件;⑥对设备加以确认状态标识也是必要的步骤;标准要求:计量确认的结果必须让使用设备的人员清楚;除使用标签外,限制使用和封印的设备,应有其他通知的办法;对于计量确认的记录,体系标准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总的要求是:计量确认的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3计量确认间隔①标准要求: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①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应主要考虑的因素――国家颁布的现行的计量检定/校准规程,通常情况下,检定/校准间隔可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见OIML D10;――测量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资料中关于校准间隔或计量特性的相关说明,或者使用相同设备其他用户的经验数据;――测量设备所使用的测量过程性能特性对测量设备相关特性的要求;――所在测量过程控制数据中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环境条件满足程度的影响;――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或校准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报告;――设备使用的频次和频次的改变;――安装在连续运行设施上、不能或不方便拆卸的仪表等测量设备,在未发现损坏或异常的情况下,计量确认间隔可以与设施大修同步实施;④改变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依据――检定或校准规程重新修订,改变周期,应依据最新版本文件;――测量设备改变使用部位,依据调整测量设备的记录或文件;――被测量的计量要求改变,依据相关技术文件;――测量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不适宜,依据相关环境因素记录;――设备性能下降如:磨损、经过维修等,依据检定/校准结果数据或统计趋势;――设备使用频次改变,依据相关规定文件;4测量设备的调整对某些不允许操作者自行调整的测量设备采取封印或保护措施的要求;确定需要封印的测量设备及类别,并建立明细表;。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1. 引言本标准为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指导和要求。

2. 术语和定义2.1 测量:指根据一组预定的规则、方法和程序,采集和记录相关数据的过程。

2.2 测量管理体系: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措施,确保测量活动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体系。

2.3 测量目标:指为实现测量活动的效果和效益所设定的具体目标。

3.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测量的组织,无论其规模和性质如何。

4. 建立和规划测量管理体系4.1 确定测量目标和要求,包括测量的对象、方法和精度等。

4.2 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的策略和计划,包括人员、设备和资源的配备,以及沟通和培训等方面的安排。

4.3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明确各个层级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5. 实施和运行测量管理体系5.1 有效调配和管理人力资源,确保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参与测量活动。

5.2 选择和采购合适的测量设备和仪器,并确保其良好维护和校准。

5.3 制定和执行测量操作规程,确保测量过程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5.4 实施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5 确保测量结果的及时传递和反馈,以支持决策和持续改进。

6. 检查和评估测量管理体系6.1 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定期开展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6.2 进行管理评审,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6.3 参与外部评估和认证,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认可性。

7. 持续改进7.1 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和目标。

7.2 制定改进计划和实施措施,推动测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7.3 定期评估和监控改进效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8. 文件控制所有与测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应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标识、存储和维护,并进行适时的更新和发布。

9. 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共享和传递机制,推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10. 法律和法规的遵守在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确保测量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计量管理及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

计量管理及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

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申欢友一.前言为了宣传、普及计量管理知识,让现场计量工作者加深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促进珠钢计量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特编写本知识讲座。

本讲义内容主要根据有关培训资料编辑而成。

考虑到初学入门者的特点,这里主要是对计量和计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管理体系结构及原理作概括性解释。

其中部分内容是本人学习“计量”的理解和发挥,供大家参考。

概念是推理的基础和前提,概念名词是人们描述事物现象或特性的标记,尤其对于新知识、新理论、新系统的概念名词有新的含义。

如果对概念模糊不清,思维就会发生概念冲突、概念混淆和逻辑推理混乱的现象。

所以,我们只能从概念和概念名词开始学习。

下面先就计量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1、我们先从汉字本身来解释计、量这两个字的含义。

“量”字有两个读音,①à读去声,作名词,如计量,估量,度量,这里的“量”是作标准器具或量具解;“计”是计算、结算的意思,因此,计量的传统含义是用标准器具去测量同类型的未知量的大小或多少,表示一种活动。

②á读上声,作动词,如测量、丈量,量体温,表示一种测量的动作。

2、现代的计量概念与传统的计量概念已经有很大不同。

从后面的定义可以看到,这时的“量”是代表事物的属性,因此,现代计量是要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这种属性的量值。

它用计量单位来定性区别,用测量数据来定量确定。

可见,现代计量是包括了传统的计量概念,但又远远大于传统的计量概念。

同时,计量概念是包含测量概念的。

3、要注意区分计量与计数的概念区别。

计量是对某个未知量的状态、大小的测量,而计数是对相同的已知事物的数量计算或统计;如统计出席会议的人数,计算一天(月,年)的出钢炉数或钢水吨数等属于计数范畴。

应该说,计数不同于测量和计量,但计量工作包含了“计数”,如计量数据处理等。

4、学习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等知识,要注意区分许多名词在不同场合和位置表示的多重不同含义和一个概念用不同名词表示的相同或相近含义。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测量设备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校准和管理。

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公司通常会对测量设备管理进行培训,以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测量设备。

在测量设备管理培训中,员工通常会学习以下内容:1. 测量设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不同类型的测量仪器设备、其原理和使用方法等。

2. 测量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学习如何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以及如何进行校准和调整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测量设备的管理:包括如何建立测量设备管理制度、备案管理、设备维修记录等。

4. 安全规范:学习使用测量设备时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员工在使用测量设备时能够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在培训过程中,通常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以增强员工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培训结束后,还会进行考核,以确保员工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测量设备管理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测量设备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测量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测量设备管理培训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员工对于测量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能力,提高测量设备的利用率,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测量设备管理培训将重点涵盖测量设备的基本知识。

在这一部分,培训内容通常包括不同类型的测量仪器设备,例如量规、卡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块规、示波仪等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员工将了解不同类型设备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并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这些设备进行测量。

同时,培训还会涉及测量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测量设备经常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培训中,员工将学习如何进行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以减少设备故障率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另外,还会学习如何进行校准和调整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对于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简介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简介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简介(一)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ISO10012标准“引言”中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作了以下说明: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根据ISO10012标准,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预期用途。

测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管理由于不正确测量结果给组织带来风险,把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测量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把不准确测量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便使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其他目标时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测量管理体系建立依据的标准:2003年4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国际标准;我国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等同转换为国家标准GB/T19022-2003。

(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标准(ISO10012:2003)ISO10012标准在“引言”中指出: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1.当顾客对产品质量提出要求,需要企业具有准确可靠的测量保证时;2.当组织向市场提供产品,需要企业具有准确可靠的测量能力以证明产品符合规定时;3.当立法和执法机构对企业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公平交易等有法制要求,需要组织具有准确可靠的测量保障时;4.当组织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时;5.其他情况需要组织具有准确可靠的测量保障时。

总之,企业采用本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在对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公平交易等方面需要有准确可靠的测量作保证的情况下采用的。

(四)测量管理体系组成文件:(一)体系文件概述:建立体系文件并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管理是国际上一种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

测量管理体系学习知识讲解

计量工作和丈量管理系统的讲座之一(2013 年 6 月 20 日)● 丈量管理系统在公司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如何才能把丈量管理系统的运转与平时的管理有机联合● 丈量管理系统与平时计量用具管理的差异● 丈量管理系统的质量目标应如何拟订●计量要求的观点和导出方法/● 计量确认实行的作用和方法● 丈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 丈量管理系统的监督1丈量管理系统在公司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近30 年来,我国工业公司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系统、推行应用丈量管理系统等期间。

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有关资料上看,在工业公司推行这些计量管理系统是依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色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

国家的计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

公司的计量工作主要表现为:应用计量科技成就(如:先进的丈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量值传达和溯源)。

在现代工业公司中,很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

不论决议或控制,包含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公司的地位愈来愈明显。

计量工作第一是保证数字正确、数字安全的。

所以,计量是公司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美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系统和方法供给重要技术支撑;完美的计量管理能够使公司减少或防止很多风险;完美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美化管理。

计量检测结果正确是多种因素协力的作用,包含:丈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照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

认识计量工作不可以只看到丈量设备。

(1)丈量管理系统的目的和中心内容依照 GB/T19022-2003/ ISO10012:2003 标准的要求成立的丈量管理系统是今世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美的公司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公司计量管理史前一次质的提高,开启了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

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知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例的计量要求。

此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三个保证,即:保证系统内的所有丈量过程获取有效控制;保证所有丈量设备能够正确靠谱地使用(知足预期使用要求);保证所有丈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PPT课件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PPT课件

4
编辑版ppt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6.测量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 一致程度。
注1:不要用术语“精密度”代替“准确度”。 注2:准确度是一个定性概念。例如:可以说准确 度高低、准确度为0.25级、准确度为3等及准确度 符合××标准;尽量不使用如下表示:准确度为 0.25%、16mg、≤16mg及±16mg。
2.测量设备的配置申请
各部门、车间需新增测量设备(包括标准
物质和标准溶液)时,填写《测量设备申购 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配置金额500元 以下的,
13
编辑版ppt
第二章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
经计量管理部门确认,配置金额500元(含)以上的 经计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附非生产性物资采购审 批单办理相关手续后交采购部门。
第一章 测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3.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测量对象、测量设备、人员、环境、 操作程序)
4.测量系统--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 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和其他设备。
注:测量系统可以包含实物量具和 化学试剂。
3
编辑版ppt
第一章 计量检测体系基础知识
5.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 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 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 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 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 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 产品要求中规定。
16
编辑版ppt
第二章 测量设备流转管理
四、测量设备台帐管理
1.为合理、有效的管理测量设备,专兼职计 量员应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台帐管理,并做 到帐物相符。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组成部分;2. 掌握测量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和校准方法;3. 学会分析测量数据,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了解测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测量工作进行有效策划和组织;2. 掌握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3. 学会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4. 具备一定的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3. 激发学生对测量管理工作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4. 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管理体系概述- 测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组成- 测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应用2. 测量设备管理- 测量设备的选用与配置- 测量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校准- 测量设备的管理制度与记录3. 测量数据管理- 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4. 测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实施- 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评审- 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措施5.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部分进行组织,每个部分均依据课程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测量管理体系ppt课件

测量管理体系ppt课件

管理程序(标准)
三级文件(作业文件)
作业文件/技术标准
测量设备 操作规程
检验方法
检定规程/ 校准规范
34
贯标预期成效二:获取测量管理体系AAA认证证书
AAA标志 明示一个组织所运行
的测量管理体系经认证中 心认证符合ISO10012测量 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要求
35
谢 谢!
36
测量 管理 体系
过程
计量确认 测量过程控制
支持性过程
组织
计量职能
人员职责
3
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对象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 • 被测量对象 • 测量人员 • 测量方法 • 测量设备
➢ 选型 ➢ 计量确认:校准及验证
• 测量环境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
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单位: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24
计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2: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示例】 测量范围 分辨率 最大允许误差 稳定性……
25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示意图
校准
计量验证
校准(测量设备与 测量标准的 技术比较
校准证书/报告
校准状态标识Βιβλιοθήκη 验证和(或)确认 文件是
设备是否 符合要求
参照校准规范/方法 进行管控
不确定度评定/ 过程有效性确认
过程有效? Y
选择核查标准/ 定期核查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9
测量质量的评价指标:测量不确定度
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 联系的参数。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
10
3.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 例如: 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4月印发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 规范》(国质检监[2007]176号),其中,“申报条件和证 明材料”中规定“产品应符合标准化、计量相关法律、法 规规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开展 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定量包装 商品取得C标志的优秀企业申报免检”。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ISO 10012:2003 )
16
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 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 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系)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 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 4.范围: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的要求。
17
1. ISO 9000族— 2000版
核心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
基础和术语
支持性标准
技术报告 小册子 其他文件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 的要素。 “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
3.2 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23
2.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 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 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 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201903)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201903)

二、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方式,由企业 根据生产和科研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在本单 位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测试,任 何单位不得干涉。
三,企业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 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 面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当进 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
合格的,企业不得使用。 特此公告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印)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
二、技术能力要求(P15-16,参考JJF1112-2003《计量检测 体系确认规范》)
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 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b)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c)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 求;
第十一条 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 ,就地就近进行。
第二十六条 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 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责 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二十七条 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 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 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
质量管理原则(GB/T19000-2000)
以顾客为关注 焦点
持续改进
与供方的 互利关系
领导的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质量管理原则(GB/T19001-2016)
以顾客为关注 焦点
改进
关系管理
领导作用
全员积极参与
循证决策
过程方法
对测量管理体系与工业企业计量管理认识 (P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工作和测量管理体系的讲座之一(2013年6月20日)•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 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 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 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 计量确认实施的作用和方法• 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近30 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应用测量管理体系等时期。

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上看,在工业企业推行这些计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

国家的计量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

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体现为:应用计量科技成果(如: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量值传递和溯源)。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许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

无论决策或控制,包括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显着。

计量工作首先是保证数字准确、数字安全的。

所以,计量是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善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善的计量管理可以使企业减少或避免许多风险;完善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细化管理。

计量检测结果准确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包括:测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据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

认识计量工作不能只看到测量设备。

(1)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按照GB/T19022-2003/ ISO10012 :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善的企业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企业计量管理史上一次质的提升,开启了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

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

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个确保,即:确保体系内的所有测量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所有测量设备能够正确可靠地使用(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

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三个“确保”而规定的要求。

(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特征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环境中,面对许多发达国家加速进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在多种行业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我国企业传统的比较优势将迅速失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新技术时代,重质量、重效益、重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显着的特征是:――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在突破并取代以往粗放式、经验式、僵化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系统性智能化管理方式要逐步取代各种管理事项彼此独立、部门分割式的管理;――立足于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管理正在取代自我封闭式的管理。

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

(3)在现代企业面临深刻变化的状况下,推行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什么?我列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广。

如:计控一体化的设备逐步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设备。

科技与计量密不可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科技发展的范围不是局限于生产领域,在许多业务管理事项中也在逐步应用。

如: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不仅在推行,而且必将成为企业不可阻挡的潮流。

因此,计量工作的覆盖面也随着科技的步伐逐步延伸第三,测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世界范围推行的计量管理系统,以现代企业的计量管理需求为立足点,起点高,内容完善,要求明确具体,是对现代企业实行计量科学化管理最有效的规范,也是计量检测真正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个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四,从企业现实需要来看,认真推行测量管理体系可以发现许多管理过程或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检测不完善、不到位、检测过程控制失效等原因产生不正确测量结果带来的风险等。

并可以给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第五,从企业战略发展来看,建立新技术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系统性科学化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计量工作为基础,这正是以“三个确保”为核心内容的测量管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2 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

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摆脱体系与日常工作的“两张皮”顽疾,使管理体系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工具。

实行有机结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对管理体系的认识问题,是把通过XX管理体系认证仅作为一张证书或企业参与某些投标项目的通行证、产品宣传的广告标识,还是作为规范企业管理的有实际价值的指导文件。

如果企业最高管理层能够认识到国际管理标准是现代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所需要的工具,才可能有效推行有机结合。

(2)对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充分理解,是实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也就是体系文件要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必备的依据。

体系文件的编写要立足于紧密结合日常管理实际贯彻体系要求,应着眼于使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提高科学化水平、避免差错和失误,有助于提升管理绩效。

而不是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意义的八股文章。

( 3)实行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应先做到:各相关部门、生产单位应在计量专职部门的统一组织或指导下落实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如:a. 结合本部门、单位的业务特点、工作重点和关键控制事项制定质量目标, 并把实现目标与日常工作的焦重点、关键控制要求的实现紧紧捆在一起。

b. 本部门、单位使用的所有测量设备要确保实现规范化管理。

相同型号的设备如果校准给出的误差不同、设备的稳定性不同、准确度等级有差别,也需要明确适合使用的场所,明确用于什么被测量,有效防止测量设备的错用、误用,不合格测量设备勉强使用等情况,这就是计量确认对于使用者的意义。

c. 本部门、单位所有需要进行检测(监测)的点,需要了解和提供的检测数据要完全清楚,其中,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更要使所有相关人员明确。

所谓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清楚可能出错的各种因素,防止出错。

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都要实现每个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

而不是等出了错再去找原因,这是被动、笨拙的措施。

测量管理体系对每个测量过程的要求是:形成完整的过程规范,按照过程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存完整、规范的测量过程记录。

重要的、关键的测量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并记录监控的方法和结果。

d. 要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种不合格的现象。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管理办法要齐全,每项测量操作都要依据有效的文件进行,不能凭个人经验;第二,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必须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确保关键检测过程和结果不发生差错和失误,关键设备要严格使用和维护的控制;第三,应主动针对已经发生过的较严重的问题,或其他企业易发的不合格事实,加强自身的防范能力和措施。

e. 按照体系的要求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要的记录,记录对促进工作的规范性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工作的证据使相关人员理解做好记录的目的。

3 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这里先简要介绍几个现代计量管理的特点1 )测试方式从单纯的单项检测向系统的综合测试扩展。

现在有的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测量上万甚至几万个数据。

2 )测试方法从比较简单的静态测量向以动态在线实时检测飞跃。

许多运行中的物质或生产工艺实施的控制,需要动态在线检测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并且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技术突破。

3 )计量单位的量值传递方式从自上而下逐级进行, 逐步转向量传与量值溯源相结合。

根据生产、科研的需要,可以由第一线直接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4 )测量设备的智能化进步、微电子测量设备的广泛使用,促使对设备的检定、校准、使用和维护等管理内容及方式,都需要加快适应。

5 )对检测结果的衡量,过去是以单件测量设备的量值准确为主,要逐步转向以测量系统装置的动态测量结果和综合测量结果为主。

6 )数据处理方式从人工采集、计算、统计、输入、传递向微机系统自动高速处理转变。

7)计量管理的内容要从每个事项的单独管理(如量传、计量人员考核、制定和组织实施技术规范、进行计量单位统一的监督等),转向对测量全部要素进行控制,包括:测量设备、人员、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核查标准、软件、记录、标识、监控措施等。

以确保每一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8)计量管理的方式要从人工监控转向以运用信息化平台为主,把各种管理信息收集、汇总到微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管理。

总之,测量设备、检测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化发展,要求计量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和相关制度都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于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重点说明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范围不同。

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及人员、技术文件、相关记录、使用条件等计量工作的所有相关事项。

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增加了计量确认、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控制、不合格控制等内容。

第二,管理深度不同。

必须确保每台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并对使用的控制进行监督,从设备到过程,直至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第三,管理方式不同。

过去是几项工作的单独管理,现在要求对全部计量工作的系统性管理。

第四,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不同。

第五,衡量管理绩效不同。

要以“三个确保”衡量计量人员的工作地位和绩效。

4 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①体系标准5.3 条要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如何认定目标是可测量的?衡量原则是:能够以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通过对相关证据验证,对目标完成情况公正评价。

与此,目标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a)目标所指的事项要明确规定、容易理解、不存在歧义;b)每项目标都应有可操作的衡量准则,凡是可以量化的应予以量化,增长或控制幅度(百分数)应明确规定分母和分子的数据来源;c)不便于量化的目标,必须做出其衡量准则可操作的表述。

②标准要求:“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该项要求如何理解,并在制定质量目标中应用?――企业制定的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中,不可缺少针对测量过程应达到的控制目标。

――测量过程质量目标的内容,应针对测量过程预期用途的主要性能特性(标准7.2.2 中的“指南”中表述测量过程的主要性能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等。

)在制定质量目标时,企业不可能针对每个测量过程制定质量目标,因此,应考虑对关键测量过程和主要测量结果的控制要求。

③应在不同的组织层次制定质量目标。

实施要点是:――每个职能层次都应在企业总体质量目标的框架下制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各职能层次应针对职责范围的实际(总体目标相关的事项)制定质量目标,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如期实现,而不是照抄企业总体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