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体 液 免 疫 过 程
吞噬细胞(处理) 感应 阶段 T细胞(呈递) B细胞(识别)
增殖、分化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反应 阶段 效应 阶段 二次 免疫
效应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吞噬细胞消化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感 应 阶 段 反 应 阶 段 效 应 阶 段
抗原(病毒) 吞噬细胞(处理) T细胞(识别)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产生效应T细胞(可 存活数月至数年) 产生记忆细胞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抗原 (靶细胞) 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 方式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 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来源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移植的器 官死亡, 手术失败
抗原
1、概念: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性质: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 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 性结合. 由抗原决定簇 决定
3、举例: 病原体、外毒素、蛋白质毒素、异型血细
胞、异体组织细胞、异种动物血清等。
特异性、异物性、大分子性
• 抗体的定义: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 HIV:
艾滋病
• 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
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 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
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
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四、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
㈣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应用范围十分广阔。下面仅从 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和器官移植三方面简要介绍。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态。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主要)、监控和清除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防卫: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或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一)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注:○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三)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5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图解(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抗体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属于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是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第4节 免疫调节(好)
免疫系统在消灭病原体时,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是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
例如:病原体进入体液时,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抗体) 将其消灭。而当病原体(病毒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等细胞内寄生的细菌)进入细胞内时,由于抗体不能 进入细胞,所以单纯依靠体液免疫已不能将病原体消 灭了。
含病原体的 人体细胞 被抗体凝 集成团
8、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 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 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抗 体 浓 度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3、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 蛋白质 。当 B 细胞表面 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 出的 浆 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 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 排斥 反应而脱落,这 是 效应T 细胞所起的作用。
淋巴 因子
浆细胞
合成 分泌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消灭抗原
抗体
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
原因:记忆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快。
抗 体 浓 度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2)细胞免疫
第 一 抗原 次
刺激
T细胞
增殖 分化
记忆T细胞
增殖 分化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三、特异性免疫:
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举例:细菌、病毒、癌细胞、衰老细移植的器官 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抗体
特性:特异性
分布:血清、组织液、淋巴
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
有特异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四、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高
2)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症等 免疫功能过低
五、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2.抗原检测 3.器官移植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 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值分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 4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 T 细胞 ( 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 、 B 细胞 ( 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 。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 ( 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淋巴因子 B 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 B细胞②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 T细胞效应 T细胞作用:记忆 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三、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
遗传物质是 RNA;(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 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 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
淋巴结 胸腺
骨髓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T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HIV的侵入与体内T淋巴细数量的变化
可见人体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界病原体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原和抗体
抗原 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 胞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 是越强越好呢?那么太弱?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 疫性疾 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 ,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抗体
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
二 .免疫作用的过程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第4节 免疫调节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A ,不能 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 E (填下列代号) BCDF A.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B.T C.B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
(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 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 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 致 靶细胞裂解死亡
(5)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 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 抗原 结合,形成 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血清
课堂小结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第一道防线
免 非特异性免疫 疫 第二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调 体液免疫 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细胞免疫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思考与讨论:
• 我们教室的空气中有流感病毒 吗?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冒呢?
有,我们没有感冒是因为有免疫系统在保护 着我们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图标解读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 防;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艾滋病
查阅各种有关免疫学应用的 的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
• 图10
• 象征着对艾滋病患者和 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 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和平的渴望; • 象征着要用“心”来参 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第4节 免疫调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表出现红斑
主要表现有发热、关节痛、体表红斑、脱发等。
2、过敏反应
再次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 ⑴概念:
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⑵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具破坏性;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P43
下降
骨骼肌 毛细血管收缩 下丘脑 甲状腺 肾上腺 胰岛 脑干 异物或抗原
过敏原
过敏
灰尘
C
D
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 非特异性免疫
效应器
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D
D
下图的曲线分别表示两个人饭后血糖变化情况。请分 析,哪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为什么?
红色曲线是糖尿病患者 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浓度变化剧烈。
是抗原的一种。
常见过敏原举例:
花粉、动物皮屑、粉尘、丝、棉、药物、尼龙、 化纤、地毯、鸡鸭鸽的羽毛、烟草、牛奶、鸡蛋、 鱼、虾、青霉素等。
Hale Waihona Puke ⑸作用机理:刺 产 机体 过敏原 激 抗体 皮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 黏膜、血液的某些细胞表面 效应B细胞 生 吸 附
过敏原
再次刺激 与抗体结合
某些细胞
释放
组织胺等
⑴自身免疫病
⑵过敏反应
⑶免疫缺陷症等
1、自身免疫病
⑴概念:
由于免疫系统过于强大,反应过度,“敌我不分” 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⑵发病机理:
抗原表面的________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 蛋白质 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_________。 正常细胞
第4节免疫调节教案
第四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度析文字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及交流合作的水平。
(2)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持续攀登的勇气。
(2)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关爱他人、注重社会重要问题的习惯,更加珍爱生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教具(1)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创设一种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知识微观、抽象,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
这就给学生的记忆理解造成困难。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带着问题观察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免疫过程有直观动态的理解。
再讨论明确参加免疫过程的细胞和物质的作用。
然后画图解表达免疫过程。
由动到静、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订正能较好的把握知识。
本节课免疫系统的组成比较简单可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调动其积极性。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教具:黑板、多媒体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视频:《爱在阳光下》、《爱的计划》艾滋病,可怕,癌症也很可怕。
在当前它们几乎是不治之症。
但有些人明明得了癌症,过了一段时间却自己好了。
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最好的“抗癌药”是什么吗?买的猪肉放在家里不久就会腐烂,而我们天天在家里活动为什么没“坏”。
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资料分析一】:有一种说法:人要是爱干净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反而比别人更容易得病。
第四节免疫调节综述
4)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D)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ACD
)
D、溶菌酶 E、淋巴细胞
3、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B )
A、免疫器官
B、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
D、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5、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 错误的是( C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 疫反应。
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但 如果病毒侵入了细胞则抗体就无能为力了。
阅读37页,
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二者有何关系?
T、B细胞分别增殖分化成什么细胞?产生何种 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发挥了哪些作用?
抗原
1、概念: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 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
2、性质: 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 子物质 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 异性结合.
3.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了几次作用?
2次
4.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有无特异性?无
5.如果吞噬细胞直接把病原体处理掉了,这是特异 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6.吞噬细胞如果不能完全消灭抗原,只能将抗原呈 递给T细胞,这时,特异性免疫开始起作用,这说明?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要发 挥的作用
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又是通过什 么途径呢?
————细胞免疫
问题: 1.什么叫靶细胞?靶细胞如何裂解死亡?
免疫调节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 ------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的过程?
2、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分别起什么作用?
3、抗体由什么细胞(器)产生?
4、记忆细胞的特点与应用?画出二次免疫抗体 产生量的图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项 目 作用对象 体液免疫 抗 原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靶细胞
产生效应 浆细胞(效应B细胞) 细胞
效应T细胞
产生效应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接触,使靶细胞破裂, 与抗原结合 方式 释放淋巴因子
相互关系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6.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有何区别?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一课时:
•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对外) •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对内)
第二课时:
• 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 • 免疫学应用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你听说过吗?看书进一步了解 1.过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症等
1. 过敏反应
• 概念: 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表出现红斑
(2)风湿性心脏病: 抗体
进攻
进攻
酿脓链球菌 表面的抗原
相似
心脏瓣膜 上的一种 物质
心脏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
3. 免疫缺陷症
• 概念: 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 引起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症。 • 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遗传引起
第4节 免疫调节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自身免疫病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特殊情况下,对机 体自身的成分起作用,如果对自身的组织 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 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 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 • 举例:花粉、室内尘土、鱼、虾、
记忆细胞
免疫细胞的特殊性 (1)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或靶细胞的功能,吞噬 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浆 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 (2)免疫细胞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等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常见特异性免疫类型 (1)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 侵入人体引发细胞免疫。 (2)自身肿瘤可引发细胞免疫。 (3)器官移植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4)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 液免疫。 (5)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通 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引发细胞免疫,以彻 底消灭病毒。
过敏反应
• 预防措施: 1)找出过敏原 2)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高考警示】 (1)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二者的主要 不同:
①体液免疫第一次接触抗原就会引起,而过敏
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才引起。
②抗体的分布不同,体液免疫的抗体主要分布
在血清中,能消灭抗原,而过敏反应的抗体是分 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往往引起不良反应。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来源 功能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 结合体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 记忆细胞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第4节 免疫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问题探讨
阅读课本p35问题探讨,回答其中问题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 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却并未感到 不适。 1、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 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 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联系与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的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 作用
对象
基础 特点 联系
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 第二道防线(体夜中的杀菌物质和 巴细胞) 吞噬细胞) 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作用强度 出现较慢,针对性强,作用强度远 较弱 远超过了非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2、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特殊情况下,对机体自身 的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病: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 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 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原: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室内尘土、鱼、 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四节免疫调节
感应阶段
体 液 免 疫
浆细胞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病毒、结合杆菌、麻风 杆菌等进入细胞内,如何 被消灭呢?
靠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过程
感 应 阶 段 抗原 (存在 于细胞 外液中)
吞噬细胞 暴露、呈递 (吞噬、处 抗原物质 理)
直接刺激
T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
B细胞
反 应 阶 段 效 应 阶 段
二次反应
B细胞
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HIV模式图
HIV攻击淋巴组织
• 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 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C
6.对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其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的免疫属于
B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A.特异性免疫
C.体液免疫
B
B.非特异性免疫
D.细胞免疫
如第一二道防线被突 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 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 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 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2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 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 血液和淋巴结 中)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 3免疫活性物质 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第4节 免疫调节
(2)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可来源于两种细胞,分析具体途径是 什么,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浆细胞分别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B细胞→浆细胞,发生在生物体初次接触抗原时,增
殖、分化速度慢,产生抗体少。
②记忆细胞→浆细胞,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增殖、分 化速度快,产生抗体多。
1.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典题训练】(2012·四川高考)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作用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 和_________ 免疫细胞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 ①组成:主要由_________
免 疫 系 统
吞噬细胞等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造血干细 胞)
T细胞
(迁移到胸 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唾液、胃液等也属于 第一道防线。
问题: (1)试从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上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不
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示:①作用对象:体液免疫处理细胞外即体液中的抗原;细 胞免疫处理细胞内即靶细胞内的抗原。 ②作用方式: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细胞免疫中,效应 T细
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免疫调节【高考目标导航】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基础知识梳理】一、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又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4、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二、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机理: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3、特点:传染性极强4、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5、预防措施: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要点名师透析】一、免疫细胞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A.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而与细胞免疫无关;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而与体液免疫无关B.尽管特异性免疫针对性强,对抗原的杀伤效果好,但机体最终将抗原清除还是要依赖非特异性免疫C.人体免疫系统不只清除外来细胞,也可清除自己衰老或受伤的细胞D.吞噬细胞与非特异性免疫有关而与特异性免疫无关【解析】人体免疫系统能清除外来细胞和自己衰老或受伤的细胞。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关。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BC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的过程2、细胞免疫的过程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4、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1)记忆细胞的特点:分泌抗体、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4)初次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解析】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
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答案】D三、免疫失调疾病【感悟高考真题】1、(2011·浙江高考)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解析】A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因此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B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不是接受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C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D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答案】A2、(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
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于A 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
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
结果如图3。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f.细菌X(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解析】本题借助系列免疫应答实验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的知识及实验能力,同时通过实验的流程图、结果坐标图考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及推测结论等能力。
(1)实验中,对比分析:对B组小鼠进行注射生理盐水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注射细菌X的对照处理。
(2)结合图1分析图2结果,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 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T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
(3)根据题意,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分析图2可知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
(4)分析曲线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活化巨噬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若要在体外验证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实验组选择的实验材料应包括细菌X、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6)分析本题所设计的系列实验可知该特异性免疫属于细胞免疫,对细菌X有杀伤力的是T细胞、巨噬细胞,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答案】(1)对照(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制细胞内(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3、(2011·福建高考)回答下列Ⅰ题。
Ⅰ.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
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0 h、12 h、24 h、48 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1)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器官。
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
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从(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
(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
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
(4)在作物育种中,可用60Co放出的γ射线使作物发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优良的变异类型,这种育种方法叫做育种,其特点是(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1)从题干知本题研究核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所以选取的为免疫器官脾脏;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淋巴因子等。
(2)由细胞凋亡的概念知,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由题干知免疫系统对核辐射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联系题中表格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免疫细胞凋亡越少;要研究IL-18能抑制脾脏细胞凋亡应设置单一变量,一个加一个不加,从表知为②③两组。
(3)从题干知,3组为先损伤后加IL-18,4组为先加IL-18后损伤,目的是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4)由题干知该育种发生基因突变,而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缺点是变异不定向,盲目性大,优良变异类型少。
【答案】Ⅰ.(1)免疫抗体(溶菌酶)(2)细胞编程性少②③(3)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4)诱变(辐射)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变异不定向,盲目性大;优良变异类型少(答出两点即可)4、(2011·全国卷高考)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结合抗原的刺激可以使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注射抗原之后可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增强机体对该种抗原的免疫力,物质乙为抗原。
【答案】C5、(2010·新课标高考)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请回答:(1)上述实验验可以说明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任何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____。
A.甲B.乙C.丙D.丁【解析】因为A组去除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能力丧失,而重新移植后又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因此免疫反应所需要的是淋巴细胞。
如果要证明A组大鼠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就应该给大鼠注射抗原,从而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原进入动物体后,通过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使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编码抗体的基因属于遗传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⑴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⑵抗原;⑶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⑷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6、(2010·重庆高考)I.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