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随机对照论文

合集下载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

方法:将106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IG。

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Ab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 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ve and passive immunization on pregnant woman in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HBV infection. Methods: 106 pregnant women with HBsAg positiv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prevention group,60 cases were injec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HBVac)and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during pregnancy since the 20th week of gestation).In the control group,46 cases without injection of HBV ac or HBIG. HBsAg, HBeAg and anti-HBs were tested with solid phase radio immunoassay and HBV-DNA in serum was detected with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maternal and neonates.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HBsAg and HBV-DNA in the newborns of pre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3% vs.26.1%, 10% vs. 34.8%, P<0.05,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 of anti-HB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ewborns of the prevention group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3.3% vs. 8.7%, P<0.05). Conclusion: Immunization with HBVac and HBIG during pregnancy may prevent intrauterine HBV infection effectively 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that the fetuses acquire passive immunization.[Key words] Type B hepatitis; Immunoglobulin; Hepatitis B Vaccine; Vertical transmission宫内感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3],因此阻断母婴传播为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之一。

30例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分析论文

30例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分析论文

30例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对照组仅作常规产检。

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

结论:hbig对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传播;分析【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53-02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它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而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是在我国属于高发流行疾病之一,它可最终使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等现象。

乙型肝炎具有传播性,且母婴传播成为了它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人群中,约有半数左右都是因为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所以,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关键手段便是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且当前,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最关键的方法即是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孕晚期所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6—29岁,孕龄为37—42周。

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肝肾功能无障碍,没有其他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且孕妇丈夫均为非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而对照组孕妇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bf e dl eyw r s n cnl dc nd75±0 g cpe/ lt 3 ±1 1 cpe/ ( 95 ,< . 1】w i h e r ei r ee i i at el e [. . l oi m o 3 o v gf i y i 6 s .g ois t . 1 00 ), h ete 6 ml = 9 9 0 l
【 关键词 】 慢性 乙型肝炎 ; 比夫定 ; 婴传播 ; 内感染 替 母 宫
d i 036  ̄i n17 - 0 92 1 . . 7 o 1 . 9 .s. 2 5 6 .0 0 0 : 9 s 6 14 0
T he e i a y a s f t of ebi f cc nd a e y t l vudi i b oc ng i r ut i he ne n l ki nt a erne patts B via ta m ison YA ii r l r ns si 0
2 8例慢性乙型肝 炎孕
【 摘要 】目的 评价替 比夫定 ( d ) L T 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宫 内感染 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生儿出生后给予 HBG和乙肝疫 苗注射。结果 I
妇 自妊娠 2 周起 口服 L T 0 m / 8 d 6O gd至分娩后 4周 ,0例血清 HB 3 V M标 记物 阳性孕妇不服抗病毒药为对照 。在新 在分娩前 , 治疗 组孕妇 HB N V D A为 33 1 1 o i / , . .g pe ml比用药前 + 6c s
s n m HB DNA e es i o t l g o p d d t c a g ;h n ie c o n ru e n HB i fc in i o t l wa el V lv l n c nr u i n’ h n e t e i cd n e f ita tr e o r i V ne t n c nr s o o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通过总结我院2003年~2006年562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3组:基因联合组(第1组),宫内阻断组(孕妇自孕28周开始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为第2组,孕妇自孕20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为第3组)。

结果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g 阳性率明显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12个月龄时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 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b平均滴度第3组低于前两组,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平均滴度明显低于第2组。

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检出率最低,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第2组;第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b检出率最高,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第3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组。

结论3种阻断方案中,第3组宫内阻断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宫内阻断效果优于联合免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观察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观察

因母 婴 传 播 感 染 _ ] 】 。HB 感 染 母 亲 的 婴 儿 若 不 采 取 免 疫 阻 V
断 , 有 > 6 会 感 染 HB ] 而 感 染 HB 的 时 间 是 发 展 成 将 O V口 , V 慢 性 HB 携 带 者 的重 要 相 关 因素 。宫 内 感 染 者 几 乎 1 0 发 V 0
展 为 慢 性 HB 携 带 者 , 生 儿期 感 染 为 9 , 婴 传 播 在 乙型 V 新 O 母
肝 炎 流 行 中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阻 断 HB 的 母 婴 传 播 是 预 防 V 乙 型 肝 炎 的 重 要 环 节 。我 国文 献 报 道 的 HB 产 前 传 播 宫 内感 V 染 率 是 4 4 ~ 2 . _ ; 近 年 来 有 研 究 发 现 宫 内感 染 的 发 . 35 】 而 生 率 可 达 9 1 ~ 3 . _ 。 宫 内 感 染 是 母 婴 传 播 的 主 要 途 . 67 4 ] 径 , 导 致 婴 儿 出 生 后 乙 肝 疫 苗 接 种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相 关 文 是 献 报 道 的运 用 乙 型肝 炎 免 疫 球 蛋 白 ( I 联 合 乙 肝 疫 苗 接 种 HB G) 阻 断母 婴传 播 的 保 护 效 果 为 7 ~ 9 _ 。 O O 5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较用 t 验 , P O0 检 以 < .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 1 2 4名 无 症 状 携 带 HB Ag 的 母 亲 产 前 3个 月 有 6 . 0 s 9例 ( 3 8 )HB Ag 阳 性 ( 称 双 阳 性 ) 其 中 阻 断 组 3 例 3. e 简 ; 7 (5 9 ) 对 照 组 3 3 . , 2例 ( 1 7 ) 3 . 。新 生 儿 2 4名 , 下 2 0 生 4 h内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疗效的观察参考模板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疗效的观察参考模板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疗效的观察【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宫内感染摘要: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

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 抗原HBeAg。

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宫内感染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on the Interrup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trauterine Infec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on interrup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with passive immunization from mother to infant. Method: One hurdred cases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of 50 women were allocated to trial groups, and injected with 200 IU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for 1 injection at the 28th ,32th and 36th weeks of pregnancy respectively, 50 women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The samples of cord blood from the newborns in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 for HBsAg and HBeAg by ELISA and FQ―PCR. Result : The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in HBI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10% and 23.7%,respectivel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BIG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HBV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hen administered to pregnant women of HBsAg positive regularly during late pregnancy.Key words: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Intrauterine infection乙肝病毒可经母婴传播感染胎儿,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乙肝高发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和论文

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和论文

试论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中图分类号】r512. 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04-01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高达90%。

且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

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阻断是关键问题。

因此,积极开展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 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

1.2 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sag阳性或hbv dna拷贝数>102/l是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若同时存在先兆流产、torch感染等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早孕妇女可考虑终止妊娠。

1.3 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孕妇产前进行hbsag筛查,婴儿出生后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是减少hbv母婴传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此时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hbv 更易突破胎盘屏障,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而此时胎儿各器官已成形,因此孕晚期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

目前认为其可能机制是:一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与母血中的hbsag结合,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加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载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被感染;二是孕20周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以妊娠后期4-6周这一转运活性最明显,孕后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三是孕后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调节孕妇体内th1/th2平衡趋向,th1占优势,而th1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有利于hbv的清除。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沈慧敏;滕奔琦;施敏凤【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02(023)004【摘要】[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 拉米夫定组43例,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每天100 mg至产后30 d.对照组52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分娩前,其新生儿于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6.3%)明显低于对照组(32.7%),P<0.0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总页数】3页(P295-296,305)【作者】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沈慧敏;滕奔琦;施敏凤【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阻断方法的临床探讨 [J], 张学武;杨丽2.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J], 邢秋霞;岳峰;张朝晖;宗小郁;李转珍;王建军;齐红燕3.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研究 [J], 姚喜芳4.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J], 李永华;莫慧琼;王文凤;廖小清5.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J], 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沈慧敏;滕奔琦;李爱民;施敏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治疗【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深入了解,同时,介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种药物,让患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更好的信心。

方法通过对29例肝炎患者的分组药物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

结果干扰素与无环鸟苷,激素与干扰素的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更加有效。

结论及早发现病情,有效控制传播途径,应用合理的药物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病毒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0-0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1],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同时伴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3.5亿,我国约占1.3亿,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1 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1.2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1.3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1.4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1.5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2 主要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所以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阻断【中图分类号】r 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1- 011 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性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1.25亿,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30%~50%的感染者是通过[1]母婴传播感染的。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出的孩子如果不采取免疫阻断,将有60%以上会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是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相关因素。

宫内感染者几乎10%发展为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期感染为90%,<2岁使感染为70~80%,3~5岁时为35%~45%,6~14岁时为25%,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为3%~5%,这些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25%以上将死于与之相关的肝脏疾病如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虽然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极大的控制作用,但仍有10%左右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未得到阻断,由此估计每年将增加10万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同时由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人群多数将终身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这又将造成新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因此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的重要环节。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2.1 宫内传播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了母亲的乙型肝炎病毒。

应用分子杂交法在引产胎儿肝、脾、肾、胎盘等组织中均检出hbv-dna,证明宫内感染的存在。

近年研究证明,hbv宫内感染率为9.1%~36.7%。

多数学者认为hbv宫内传播有二条途径:血源性和细胞源性途径。

血源性途径是指当发生先兆早产、胎盘早剥、羊膜腔穿刺、羊膜腔感染等情况时,引起胎盘微血管破裂,胎盘屏障被破坏,致使母血进入胎儿使其感染。

细胞源性途径是根据胎盘组织各层细胞的hbv感染率由母面向胎儿面逐渐降低,同时进入胎儿循环最后一层细胞的hbv感染与宫内感染有非常显著联系,认为在胎盘内可能存在自母面向胎儿“细胞转移”的过程。

阻断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论文

阻断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论文

阻断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孕妇为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对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产前检查、分娩并定期随访的hbsag阳性孕产妇105例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93例(88.57%)的孕妇在孕7、8、9月注射了hbig,83例(79.05%)孕妇的孩子出生后接受了主、被动联合免疫; 95例(90.47%)产妇因携带乙肝病毒而行人工喂养;剖宫产率为63.81%(67例)。

宫内感染率为8.57%(9),婴幼儿慢性hbv 感染率为11.43%(12/105)。

结论孕妇hbig 注射和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故应对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加强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对合并hbe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儿应加强系统管理。

【关键词】型肝炎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10-02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clinical analysis of pregnant womentian yongchengyuxiaoyan mayangmeiningxia yuanzhou district branch township hospitals 756000walled bayberry yu xiaoyan ma mch 756000 guyuan【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gnant women through the hbsag-positive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injection during pregnancy (hbig) and the neonatal injection of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passive and active combined immunization) blocked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immunity. methods the hospital in january 2006 -2008 on december outpatient prenatal care, childbirth and regularly followed up 105 cases of hbsag-positive pregnant women to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blocking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analysis. results 93 patients (88.57%) of pregnant women on pregnancy 7,8,9 injected hbig, 83 cases (79.05%) pregnant women accepted the lord after the birth, passiv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95 cases (90.47%) mothers to bring into hepatitis b virus with artificial feeding;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63.81% (67 case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as 8.57% (9), infa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rate was 11.43% (12/105). conclusion pregnant women and newborn hbig injec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joint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is an effective blocking measures. therefore, hbsag-positive mothers should strengthen after the birth of a baby combinedimmunodeficiency, hbeag-positive pregnant women on the merg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and their babies.【key words】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intervention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而地处边远贫困的宁夏南部山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患病率的形势更为严重。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简介: 董素兰( 1967- ) , 主治医师, 山东省滨州市市立医院。
来从配偶无 HBV 标志的男性携带者的胎儿监 测到 HBV 标志, 故 认为存在 HBV 父婴传播。王姗姗等发现父儿传播的 HBV 存在 S 基因变异株, 父儿间基因型别基本一致。赵连三等用体外试验证 实正常人活精子能俘获 HBV- DNA, 被俘获得 HBV- DNA 在精子 内的分布与 乙肝患者精子相 同, 位于 膜部或核心部, 未见有存在 顶部者。
2008 年 05 月 第 3 a Healthcare Innovation
May, 2008 Vol, 3 No.10 4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董素 兰 孙春 梅 吕本 云 尹 振风 ( 滨州市市立医院, 山东 滨州 256617)
父婴传播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 胎儿体内已有 HBV,故 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几 乎无效, 但母亲孕前或婚前接受乙肝疫苗接 种, 并且免疫成功, 可 阻断父儿传播。因此在产前检查时, 如发现 男性为 HBV 携带或乙肝患者, 其配偶最好立即进行乙肝疫苗接 种, 并争取在婚前至迟在孕前获得免疫, 可有效地避免 HBV 的父 婴传播。
4 性接触传播 乙肝或 HBsAg 携带者的 唾液、精液、经 血和阴道分泌物中 都 可检测出 HBV, 慢性乙肝患者配偶 与一般人群对照组、其他家 庭 成员对照组相 比, 乙肝 病毒血清标志 物阳性率明 显偏高, 证实夫 妻间性接触传播 HBV 的高危险性, 这也是导致家庭聚集性的主 要原因之一。夫妻间性 接触传播的乙型肝炎, 其亚临床感染率较 高, 临床表现较轻, HBeAg 自然阴 转率和 HbsAb 自然阳 转率高, 而且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配偶间 HBV 有女方传给男方的效 率比男方传给女方为高, 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性恋者及双性恋者 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 一些研究揭 示同性恋者具有较高的 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 而且无论是对于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来说, 性行为与乙肝的传播有关。美国 CDC 资 料表明, 在有明确传染源的乙肝患者中, 1/3 是男同性恋者, 1/4 是 由于与异性性接触传染的。因而在美国成人中约 50%以上的乙肝 病例与性接触有关。据台湾的一项调 查: 83%的成人急性乙肝与 性传播有关, 发病前 6 个月内具有新的性伴侣, 或者多个性伴侣, 首次 性交年 龄低 于 20 岁是 乙肝 的危 险因 素, 其 OR 值分 别为 52. 2、3.8、11[5]。 5 母婴传播 HBsAg 和 HBeAg 阳性 母亲 有 80%- 90% 的可能 会将 其病毒 传给 后代, 其中 85%以上 会成 为 HBsAg 携带 者, 而 HBsAg(+) HBeAg(- )母亲的 HBV 传播率只有 2%- 5%。HBV 母婴传播的途径 有 宫 内 感染 、分 娩 期 感 染及 产 后 感 染 。 5.1 宫 内感染 乙型 肝炎表面 抗原( HBsAg) 携带 孕妇的胎 儿 宫内感染率为 5%~1 5%,宫内感染可发生在 孕中期, 但主要的 发 生时间是孕 晚期。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二条途径:( 1) 血源

拉米夫定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拉米夫定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性者所生婴 儿存 在 一定 比例 的宫 内感 染
情况 , 且宫内感染率水平与母体外周』 Ⅱ中 l HB V—D N A量存 在 直 接相 关性 ; 即使 予 以乙肝 免疫 球蛋 白( 该 药 物 疗 效 已 经
5 3 7 5 0 0广 西 容 县 人 民 医 院 妇产 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l 中华 医学会 肝病学 分会 , 中华 医 学 会 感 染 病学分会. 慢 性 乙 型肝 炎 防治 指 南 ( 2 0 1 0年
关键词

拉 米 夫 定 乙 型 肝 炎 宫 内 感
疗后 , 其 结果 显示 分娩 前 H B V—D NA水
母 婴之间的 HB V传播 主要 发生于孕 晚期 宫 内感染 , 因此积极阻断乙型肝炎病 毒 宫内感染至关重要 , 所以笔者本次利用
检验且利用 ±S表示 ; 对于计 数资 料采取 多个构成 比比较 的 检 验 ; 且将检 验标 准设 定为 = 0 . 0 5 , P< 0 . 0 5表 示差 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
结 果
综 上所述 , 笔者认为于孕晚期采取拉 米 夫定抗 病毒治 疗能 有效 降低血 清 中高 HB V—D N A载量 水平 阻 断宫 内感 染 , 防
时 所 有 新 生 儿 于 出生 后 2 4小 时 内 以及 出
型 肝 炎病 毒 宫 内 感 染 的 疗 效观 察 和 分 析 ,
以 期 降 低 宫 内感 染 。 方 法 : 选取 7 6例 乙
型肝 炎 病 毒 感 染 孕 妇 且 参 考 随 机 数 字 表
法按 照 l : 1比例 将 其 分 为拉 米 夫 定 治 疗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目的:观察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HBV DNA≥l×106拷贝/mL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日,至分娩后42天停药;对照组不服用拉米夫定及其他抗病毒药。

观察治疗组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检测两组孕妇在孕28周、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孕妇所产婴儿在出生时和1个月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IU,同时在出生时、1个月和6个月时肌注乙肝疫苗各10ug,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时、12个月时血清HBsAg及HBV DNA 的阳性率。

结果:①孕2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治疗组孕妇血清HBV DNA(3.52±0.92)×102拷贝/mL 较对照组血清HBV DNA((6.88±0.84)×106拷贝/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所产婴儿12个月时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组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婴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安全性好。

标签:拉米夫定;妊娠晚期;肝炎病毒;乙型;母婴传播0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5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我国占45%,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世界的34%左右。

我国现阶段有1亿多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3000多万慢性乙肝患者,目前每年用于乙肝治疗费用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1]而孕妇中HBsAg的携带率为5%~10%,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感染约30%~50%是母婴传播形成的。

阻断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影响分析

阻断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阻断方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传播
Effectofblockingmodeon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HBV)infectioninpregnant women ZHANGLiping△ ,WANGAi,SONGShuang,WANGLiying,YANGQing.DepartmentofObstetrics,Qin huangdao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Qinhuangdao0660 杨青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 目的 探 讨 给 予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HBV)感 染 的 孕 妇 阻 断 方 式 治 疗 对 母 婴 传 播 的 影 响 分 析。 方法 随机抽取 2016年 2月至 2018年 8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生产的 7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在孕妇妊娠期为 28周后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阻断方式治疗,n=35)和对照组 (在孕妇妊娠期间不予以抗病毒阻断方式治疗,n=35)。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妊娠 28周、分娩时和分娩后血 清中 HBVDNA含量以及婴儿出生时及出生 6个月后 HBsAg阳性及 HBVDNA阳性的概率情况以及婴儿身 高、体重、肌酸升高率和 Apgar评分的结果分析,并且对治疗后孕妇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 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中 HBV DNA含量 (377±043)lgcopies/ml,分娩后血清中 HBV DNA含量 (316± 038)lgcopies/ml,婴儿出生时 HBsAg阳性率(571%),HBVDNA阳性(286%),出生后 6个月 HBsAg阳 性率(000%),HBVDNA阳性(000%);对照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中 HBVDNA含量(742±065)lgcopies/ ml,分娩后血清中 HBVDNA含量(741±046)lgcopies/ml,婴儿出生时 HBsAg阳性率(2000%),HBV DNA阳性(1714%),出生后 6个月 HBsAg阳性率(1429%),HBVDNA阳性(1143%),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给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阻断方式治疗,能使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被有效阻断,婴儿可正常发育,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_温慧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_温慧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目前在我国仍是严峻的公共卫生课题。

在我国,人群中HBsAg阳性率高达8%-10%,其中母婴垂直传播占绝大多数,而宫内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是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院开展了对乙肝大三阳孕妇在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1-2007年于我院产检乙肝大三阳无自觉症状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120例,随机选择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孕期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数、生产方式、妊娠合并症无显著差异。

1.2研究方法:两组孕妇于孕20周前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确诊为大三阳,A组孕妇于孕20周、24周、28周、32周、36周分别肌肉注射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200IU,对照组不注射,产后立即抽取新生儿脐血化验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原)及HBV-D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PCR技术),抽脐血时用酒精棉球消毒脐带表面,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母血污染,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每毫升HBV-DNA>1000拷贝为HBV-DNA(+)。

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HBIG0.5毫升,生后1个月、3个月在各注射0.16ml/kg.,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出生后1个月、6个月在分别注射10微克。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值<0.05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见下表目前对宫内感染的判断指标混乱是导致学者们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脐带血标本的采集,往往容易受到母血的污染,本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婴儿1周岁后静脉血乙肝表面抗原及HBV-DNA(—)为宫内感染阻断的标准。

由上表可看出,p值<0.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有效性荟萃分析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有效性荟萃分析

冉希,李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护理部,重庆 401260)
摘要:目的 评估在孕中晚期使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宫内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系统综述和 荟萃分析优先报道条目制作本荟萃分析。检索了 PUBMED 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COCHRANE 临床对照试验注册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 国知网 CKNI 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于 2017 年 11 月 9 日。利用 Cochrane 协作网评价偏倚风险工具和 RevMan 5.3 软件 对最终纳入的 RCTs 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偏倚风险评估、统计分析。本研究荟萃分析了在孕中晚期使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有 效性。入组的所有新生儿均接受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预防。结果 9 篇文献满足了入选标准。共 734 例孕妇和 734 例婴儿。基于 6~12 月婴儿血清 HBsAg 阳性率的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拉米夫定组发生率下降到 28%[RR=0.28,95%CI(0.19,0.41), 包括 8RCTs、P<0.000 01]。RR 和 RD 得到相同的定性结果。基于 6~12 月婴儿血清 HBV-DNA 阳性率的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拉米夫 定组发生率下降到 28%[RR=0.28,95%CI(0.19,0.40),包括 8 个 RCTs、P<0.000 01],RR 和 RD 得到相同的定性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拉米夫定治疗 组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升高。结论 拉米夫定干预能够有效的阻断高 HBV 水平感染孕妇的宫内感染,而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记录。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lamivudine for interruption of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母婴宫内传播作用的Meta分析

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母婴宫内传播作用的Meta分析

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母婴宫内传播作用的Meta分析范祎;肖小敏【期刊名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年(卷),期】2007(15)1【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作用的有效性。

方法对国内外12篇有关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宫内传播的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

结果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显著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宫内传播(Z=7.15,P〈0.00001)合并OR值为0.26,0R95%CI为0.18-0.37。

结论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显著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

【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Meta分析【作者】范祎;肖小敏【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相关文献】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Meta分析 [J], 李克勇;刘沛2.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作用分析 [J], 王丽华;代焱3.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宫内传播作用的Meta 分析 [J], 丰淑英;高怡;张改萍;李藤;杜灿4.产前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作用的Meta分析 [J], 梁馨元;肖小敏5.HBIG阻断乙肝E抗原阳性孕妇宫内母婴传播的Meta分析 [J], 纪惠玲;徐珊;陈孟南;陈艳;姚栩;郑能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48例孕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只进行检测,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比较两组孕妇所生婴儿的hbv的宫内感染率,及hbv dna阳性率,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分别为263%,541%,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孕妇只进行检查,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

两组孕妇的婴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2周分别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

同时在婴儿1个月,2个月,7个月时分别接种乙肝基因重组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一次5 μg,同时对婴儿0,1,4,7及12个月时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hbsag及hbeag
检测,同时对alt进行监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5软件程序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2 3 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
我们将患儿alt>40iu/l,且持续在6个月以上者定位为慢性乙型肝炎。

观察组的患儿在一年的随访中,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
为2/76(263%),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4/74(5 4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4 不良反应
我们对两组婴儿进行了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婴儿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乙型肝炎呈世界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根据推算,在我国有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大约有9300万人3]
播在乙肝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2年,我国卫生部把乙肝疫苗列入了计划免疫,使乙肝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宫内感染却成为了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4]
染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妇在孕后期,胎儿在逐渐成熟,胎盘也子宫壁也非常容易形成撕裂,因此母体的血液就会进入胎儿的体循环,从而导致胎儿的感染。

同时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如婴儿在宫内感染hbv,其hbv dna阳性率非常高,本组研究中两组宫内感染患儿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000%及62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有资料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年龄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最主要的因素,在孕妇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 d内感染hbv会有90%的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而在婴幼儿期感染hbv,会有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如果5岁以后感染hbv,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仅有5%~10%,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的孕妇进行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宫内传播,同时也降低了发展
成为慢性肝炎的的几率,观察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2 63,%,而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541%,由此可以看
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在本组研究中,我们通过随访,产前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及婴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朱启5]
综上所述,产前多次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能有效控制hbv的
宫内传播,降低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且不会增加副作用,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清图,等.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
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16(3):142143.
[2]唐加敏,等.实用妇
产科杂志,2008,14(1):1920.
[3]闫永平,等.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34(7):392393.
[4]杨忠礼,等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新生儿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0,
9(37):7981.
[5]朱启,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9,40(8):4784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