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课教案-2
一年级国学的教案
![一年级国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13067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1.png)
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片段: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片段进行学习。
2. 《弟子规》片段:学习《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诗词欣赏: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
4. 成语故事:讲解一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培养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5. 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风俗习惯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背景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欣赏等案例,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绘画等,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四、教学安排:1. 第一周:《三字经》片段学习2. 第二周:《弟子规》片段学习3. 第三周:古诗词欣赏4. 第四周:成语故事讲解5. 第五周: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期末测试:设置有关国学经典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三字经》教材或相关书籍2. 《弟子规》教材或相关书籍3. 古诗词选集或相关书籍4. 成语故事书籍5. 传统文化知识资料6.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案内容要简明易懂,富有吸引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
四年级国学第2课《修身为本》教案
![四年级国学第2课《修身为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e57d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3.png)
第2课:修身为本(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注意读出这段文字中推理论证的气势。
三、教学重点:诵读。
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觉课文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一)诵读1.本段文字逻辑性很强,注意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正确地把握节奏。
(1)教师范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学生练读。
(3)全班齐读。
(二)诵读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学生背诵。
第2课:修身为本(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1.知道“八条目”是什么,知道“格物”“致知”“庶人”等词语的意思,2.大体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八条目”和理解“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八条目”与修身的关系。
将本课与上一课联系起来,帮助学生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与脉络梳理1.学生读文。
2.教师讲解。
“格物”采用朱熹的观点,“格”解释为“至”,“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或者解释为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3.课文包括两个段落,第一段论述“八条目”的逻辑关系,第二段提出“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其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4.论证严密、逻辑清楚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同一段文字中同时运用了逆推和顺推两种论证方法。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1.“以修身为本”是在论述古代大学宗旨的语境中提出的,它首先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其次反映了儒家对如何立身处世所持的观念。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7e66b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7.png)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文(三篇文选)时光在一眨眼之间悄然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
为了让你不再为教案头疼,下面是边肖收集整理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1。
指导思想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通过背诵经典,语言和文字可以在孩子心中积累更多,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古诗词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积极参加* *开展的各种经典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读、诵、议、评”,让学生增长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丰富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促进校本课程开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学习型文化校园;通过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师生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意识,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崇高志向。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在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
(4)通过日常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
(5)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待他人,提高自身修养。
(6)引导亲子共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阅读内容:主要背诵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词。
四.活动的形式和方法:(1)“每个人都是老师,到处都是教室”。
只要你有热情,你就能成为一名阅读老师。
(2)反复读,读成背诵。
反复读一遍,然后鼓励全班一起读;集体阅读,个人阅读,独处阅读,冥想,努力多听多读。
不是你完全不懂,而是你大概能看懂内容。
只要读得自然,就能从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
小学生国学课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生国学课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d18c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7.png)
课程名称:小学国学课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时间: 4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弟子规》中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礼仪规范。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礼仪、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习惯。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礼仪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弟子规》中的古文含义。
2. 将礼仪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弟子规》内容展示、礼仪图片等。
2. 小卡片:用于课堂互动,巩固知识点。
3. 小故事:与《弟子规》相关的故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轻松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国学课的重要性。
3.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弟子规》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学习《弟子规》的内容- 教师展示《弟子规》的原文,并逐句解释。
- 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字义。
-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讲解礼仪规范- 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弟子规》中的礼仪规范。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遵守礼仪的经历。
- 教师总结,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 教师分发小卡片,让学生写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礼仪规范。
- 学生展示卡片,分享自己的观点。
-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讲述与《弟子规》相关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3. 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弟子规》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国学文化的喜爱。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弟子规》简介- 礼仪规范- 课堂互动- 故事分享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弟子规》的内容和礼仪规范,引导学生了解国学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国学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58db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7.png)
一年级国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常见词汇和颜色。
3.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
4.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二. 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传统经典的分类和特点2. 国学经典中的常见词汇:- 学习《论语》中的成语和格言- 学习《史记》中的历史名词和事件- 学习《诗经》中的诗词和歌谣- 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 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3. 国学经典中的颜色:- 了解传统中国色彩的文化意义- 学习并掌握红、黄、绿、蓝、白等颜色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三.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古代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经典中的词汇和情节,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经典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制作手工:引导学生用纸张、颜料等材料制作国学经典相关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其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五. 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国学经典概述。
2. 第二课时:学习《论语》中的成语和格言,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 第三课时:学习《史记》中的历史名词和事件,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诗经》中的诗词和歌谣,并进行诵读比赛。
5. 第五课时: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并进行卦象拼图活动。
6. 第六课时: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并进行手工制作。
六. 教学资源:1.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图书和影视资料。
2. 教学课件和PPT,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
3. 纸张、麦粒纸、颜料等制作手工作品的材料。
国学教育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国学教育课程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10767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8.png)
一、课程名称:《国学启蒙》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等。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对象: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四、教学课时:共10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学基础知识、诗词、成语、典故等。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国学文化的起源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弟子规》中的“入则孝”部分,让学生了解孝道的内涵。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的行为。
4. 总结: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主题。
2. 讲解:《弟子规》中的“出则悌”,让学生了解悌道的意义。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总结:强调悌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第三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主题。
2. 讲解:《弟子规》中的“谨”,让学生了解自律的重要性。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4. 总结:强调自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主题。
2. 讲解:《弟子规》中的“信”,让学生了解诚信的意义。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4. 总结: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第五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主题。
2. 讲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让学生了解仁爱的重要性。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爱他人活动,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4. 总结:强调仁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第六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主题。
2. 讲解:《弟子规》中的“亲仁”,让学生了解亲近仁者的重要性。
小学国学教案
![小学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8a9d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1.png)
小学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小学国学》课文的音、形、义。
2. 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小学国学》的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小学国学》的热情。
步骤二:学习课文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2. 教师解释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步骤三:讨论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四: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步骤五:整理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记住重要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学习国学的动力。
五、教学拓展: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学课文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或参加国学比赛,拓宽学生的国学视野。
小学国学课程教案模板
![小学国学课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a6114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3.png)
一、课程名称: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与理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四、教学时间:40分钟五、教学内容:1. 诵读《弟子规》2. 学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章节3. 课堂讨论:孝道在生活中的体现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以及《弟子规》的背景和内容。
2. 诵读《弟子规》- 教师带领学生齐声诵读《弟子规》,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美。
3. 学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章节- 教师逐句讲解“入则孝”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孝道在生活中的体现。
- 重点讲解以下句子:-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4.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孝道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 听从父母的教诲;- 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体贴父母的辛劳;- 尊重父母的意愿。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向父母表达孝心,如做家务、关心父母生活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3. 学生在课后对孝道的实践情况。
八、教学资源:1. 《弟子规》文本;2. 课堂讨论案例;3. 学生作业本。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2. 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六年级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4359253968011ca300918c.png)
2016--2017秋季一年级文体教案底寨小学2016.9六年级国学教案[活动目标]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课时:2课时[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论语》。
(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
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二年级国学教案
![二年级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7c2e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e.png)
二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二年级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2. 中华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如礼仪、音乐、绘画等。
3. 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团队合作与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国学经典的解读和创意表达。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好奇心。
2. 学习国学经典(15分钟):a. 介绍选取的国学经典,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内容。
b. 分段教授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道理。
c. 进行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程度。
3. 探索中华传统文化(15分钟):a. 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b. 展示相关文化作品或实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c.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份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报或展板。
4. 阅读与理解(15分钟):a. 学生分组阅读国学经典的一段内容。
b. 学生讨论并总结这段内容的主题和要点。
c.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理解写成短文或绘制成插图。
5. 团队合作与创新(2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国学经典的解读和创意表达。
b.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创意表达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c. 教师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情况,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创意表达作品,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国学教学设计共6篇(小学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共6篇(小学国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80620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6.png)
国学教学设计共6篇(小学国学教学设计)下面是我收集的国学教学设计共6篇(小学国学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国学教学设计共1国学教学设计《弟子规》教学内容:《弟子规》——入则孝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弟子规》中“孝”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体会,并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形成指导。
2、通过朗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感悟从古至今的真理,体会做人的道理。
3、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尊重自己的父母,热爱人生,懂得为人子女的本分。
4、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悠长气息呼吸法,使学生心灵平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感受中国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弟子规》中“孝”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体会,并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形成指导。
教学难点: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悠长气息呼吸法,使学生心灵平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感受中国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过程:课前放音乐互相敬礼(塑造国学氛围)一复习师:孩子们,开学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国学经典。
上节课我们有学习了《弟子规》的总论部分。
还能背一背吗?学生拍手背诵《弟子规》的总论部分。
(拍出节奏和韵律)二导入: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一起进入《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
听,圣人孔子对我们说了些什么?课件播放《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动画版)三、学习《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1、通读师:你能自己试着读一读这段话吗?注意要有停顿。
经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学生自行通读经文。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互读,纠正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师:从这一篇的题目中,你觉得,孔子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吗?(生:要孝敬父母)师: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比一比读的美而平和。
六年级国学第2课《破釜沉舟》教案
![六年级国学第2课《破釜沉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9f500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2.png)
第2课:破釜沉舟一、教材内容:破釜沉舟(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项羽。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项羽,可以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项羽。
4.简单说说项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2课:破釜沉舟一、教材内容:破釜沉舟(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破釜沉舟”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破釜沉舟”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破釜沉舟》,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吗?6.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7.指名学生到班级复述故事。
8.同学们回去后,可以将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03d1606c175f0e7cd137fa.png)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篇一: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子规》二年级第四周国学教案课题:《弟子规—入则孝》授课教师:冯永婷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1、关键在落实上。
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复习导入: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
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二、学习、理解内容:1、师:“谁能来读一读今天学习的内容?”A、请2名学生读B、生评议2、师:“理解有利于更好的朗读和背诵,我们来学习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 入则孝——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
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
入;也是指在家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
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
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
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
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
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
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
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责须顺承——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
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
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
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
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
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1、生活中有很多实例,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2、请自己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3、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
五年级国学第2课《道虚》教案
![五年级国学第2课《道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37a9f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e.png)
第2课:道虚(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并背诵课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道”,谁来说说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老子,走近他的“道”板书:道虚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道虚》。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2.重点指导: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指导学生理解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这句话。
指名背诵。
3.再次齐读全文。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剩余的名句进行背诵。
5.全班赛背,师适当给予奖励。
第2课:道虚(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部分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犬”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犭”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犭”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刍狗》原来的故事以及现在的比喻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犭”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道虚》。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犭”,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犭”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犬”的金文字形,像一只头朝上、尾巴朝下的狗的样子,它本来的意思是狗。
3.大屏幕演示“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三年级国学第2课 《无违为孝》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2课 《无违为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74d0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b.png)
第2课:无违为孝(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无违为孝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教学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2.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从第 1 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 。
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 2 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
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慢速或中速)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引号外面的,女生读引号里面的,反之再读)5.男生独立读一遍,女生评价。
6.女生独立读一遍,男生评价。
7.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
(至少 3 遍)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8.小组比赛读。
9.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第2课:无违为孝(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无违为孝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小学国学课教案
![小学国学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3e3f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6.png)
小学国学课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文化之国学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介绍和解读。
3.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3.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国学经典著作的选段、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课堂布置: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和文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学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对国学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厚性。
2.介绍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种类和内容,如《论语》、《孟子》等,并选取其中的经典名句进行解读。
3.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三、互动探究(20分钟)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并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阅读相关书籍等。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https://img.taocdn.com/s3/m/614edc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一、教案概述《国学课教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学对象:小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古诗的解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古诗文本《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古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引导学生读题。
1.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背景介绍2.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3. 诗句解析3.1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2 学生跟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 诗意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
5. 情感体会5.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5.2 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背诵练习6.1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句,巩固记忆。
6.2 学生个人练习背诵,相互检查。
三、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写一篇简短的作文,描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思考。
五、课后拓展1. 教师推荐给学生其他刘禹锡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
3.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模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风格。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背诵和作文的质量来进行。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a2b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2.png)
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3. 增强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国学的了解程度,以激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学的定义和起源,让学生明白国学的重要性。
2. 介绍国学的主要内容,如经典、诗词、礼仪等,让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设计(30分钟)1. 分组进行国学知识竞赛,通过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国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国学故事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的魅力。
3. 安排国学手工制作活动,如折纸、剪纸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对国学的兴趣。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谈谈自己对国学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国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了解和学习国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国学的特点。
3. 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国学经典。
2. 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或博物馆,增加学生对国学的实际体验。
3.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自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国学知识。
以上是一份针对小学二年级国学教案的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国学课精品教案模板
![小学国学课精品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f12959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d.png)
一、课程名称:小学国学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国学基础知识:国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流派等。
2. 国学经典选读:《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
3. 国学文化:传统节日、礼仪、习俗、艺术等。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国学基础知识,熟读国学经典,理解经典内涵。
2. 难点: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国学?二、新课导入1. 老师讲解国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流派等。
2. 学生提问、讨论,共同学习国学基础知识。
三、国学经典选读1. 老师选取《弟子规》中的一段,进行讲解和示范朗读。
2.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老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共同复习国学基础知识。
二、新课导入1. 老师讲解《论语》中的一段,进行讲解和示范朗读。
2.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三、国学文化拓展1. 老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礼仪、习俗、艺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在课后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弟子规》中的一段。
2. 收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国学课堂教案模板
![小学国学课堂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ab143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6.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简介2. 《弟子规》选读3. 国学经典相关故事讲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
2. 通过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国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2. 选读《弟子规》中的一段,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结合实际,讲解《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如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诚信待人等。
4. 讲解国学经典相关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阅读《弟子规》相关内容,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
2. 家长协助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 学生写一篇关于国学经典学习心得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国学经典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课教案-2
课题《弟子规》第二十八课课时2个课时
教学目标1、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2、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思路方法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
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
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
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教学难点: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才能”,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同学们,我们的《弟子规》的教学与领悟已过半,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2、激励导课,引出故事
首先肯定学生的表现,在学生自由交谈后引出本文。
(二)书读百遍,熟读成诵
1、读通读准:结合拼音,采取整体读、个人读的方式读准课文,易错的字,如“谄”等,反复朗诵。
2、读出韵味:①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的过程中,画上相关的朗读记号/表示停顿,●表示重音,→表示渐快,←表示渐慢,︿表示换气,↘表示声调下沉,↗表示音调高亢。
②个人读,并说说这么读的理由。
③比赛读。
④配合音乐诵读。
⑤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或唱,或吟,或配合动作,或合作读等⑥背诵,在背诵时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三)合作探究,读文明意
1、自主体会:精辟绝妙的《弟子规》绝不仅仅是读的,还得悟它的意思,先交流和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分析故事等。
在方法的渗透后自由体会,写写自己对字词句的理解——訾——诋毁谄——巴结能——才能,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大家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
对于别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轻易诋毁。
不要去刻意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穷人面前骄傲自大。
不要厌烦老朋友或旧事物,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第二课时
2、分析故事,再现主题
故事一:《学贤任能的祁黄羊》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
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
用文中的句子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与赞扬。
故事二:老子与孔子相见及分别的故事。
关于“有能勿私,人有勿訾”的美德故事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如学富五车的孔子前往老子处拜师,老子听闻,一早就站在马路上等候,热情欢迎并全力指教。
孔子在看到老子的才能后发出感叹和赞美:“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问:看了这个故事,想对孔子和老子说些什么?用上文中的话语。
3、回到生活,探讨故事
在学生掌握了韵文的主旨后,再对上述的故事进行分析,问:他们做得
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用文中的话语进行劝说!
(四)交流感受,指导言行
同学们,古人圣人的语言精辟精准精妙,不得不叫人折服。
但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实践的,将他作为准则,努力地践行必然对你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明天你将怎么做!
1、正反论述,反省自身
学习弟子规,为指导自己的言行,只有在不断的反省中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2、回归生活,说出体会
①请从班级中找出和老子,孔子一样品行高尚,有能不私,人有不訾的同学,并夸夸他②对做得不够的同学进行劝告③说说自己应该怎么做!
(五)升华主题,知行统一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不错,相信孔子会因你们而骄傲。
今天的课程到此就该说结束了,但我们对于《弟子规》的感悟却永远只是个开端。
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努力地上下求索,最后,让我们坚定地将这经典背诵一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