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6da9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6.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2. 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对物质循环的控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能量流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数据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
2. 讲解物质循环: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3. 讲解能量流动:阐述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 关系与实例分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填空题。
2. 分析并解答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题。
八、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c38c40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4.png)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能量在生物体内的流动的概念;2. 掌握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3.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转化等概念;4. 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物质的循环1.1 碳循环1.1.1 碳的来源与去向1.1.2 碳的形式转化1.2 氮循环1.2.1 氮的来源与去向1.2.2 氮的形式转化1.3 水循环1.3.1 水的来源与去向1.3.2 水的形式转化2. 能量的流动2.1 食物链与食物网2.2 能量的转化与损失2.3 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传递3. 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3.1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3.2 氮肥的使用与水体富营养化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与过程;1.2 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转化的理解;1.3 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2.1 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的把握;2.2 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与传递的理解;2.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认知。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2. 图示法:通过图示、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3. 分组讨论:设立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合作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于这个主题有什么了解?这个主题和生态系统有什么关系?2. 碳循环的讲解与实验(20分钟)2.1 使用图示法,向学生展示碳循环的过程,并解释碳的来源与去向、形式转化等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a8b0b49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8.png)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主要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分析能量流动的效率和意义。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构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体会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量流动效率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模型构建法引导学生构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直观地展示其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或海洋,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如何流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物质循环(1)碳循环以碳循环为例,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通过图示展示碳在大气、生物群落、岩石圈等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等环节。
强调碳循环的全球性和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温室效应等。
(2)氮循环简单介绍氮循环的过程,包括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备课教案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0ab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e.png)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备课教案一、引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通过教学,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概念,并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本备课教案将围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和途径;3. 能够分析和解释环境问题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安排1. 概念介绍(15分钟)- 物质循环: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再利用的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依赖于能量的供应和转化,而能量的流动受物质循环的制约。
2. 物质循环的途径(20分钟)- 大气循环:空气中的氮、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到生命活动中,并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物质循环。
- 水循环:水从地面蒸发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形成云后再降水到地面,参与到生物体内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 土壤循环: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溶解、离子交换使得物质在土壤中循环,为植物提供养分。
3. 能量流动的途径(25分钟)-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释放能量,推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
-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依赖,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最终流向分解者。
4. 实践活动(30分钟)- 分组进行野外实地观察:观察并记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现象,讨论其影响和重要性。
- 设计小型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和解释物质循环或能量流动的过程。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概括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5c271d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7.png)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物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引言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实例,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二、知识概述1. 生物的物质循环:指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利用过程,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a. 碳循环: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然后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 氮循环:生物体通过氮的生化过程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被生物体利用的氮化合物。
c. 水循环:生物体通过蒸腾和降水等过程,使水分在大气中、地表和地下进行循环。
2. 生物的能量流动:指生物体内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a.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体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
b.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中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的过程,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氧化产生能量。
三、重点内容解析1. 碳循环a. 碳的来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的主要来源。
b. 碳的固定:碳的固定主要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实现。
c. 碳的释放: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作用、燃烧和腐解等过程进行。
2. 氮循环a. 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通过植物和一些细菌的共生作用实现。
b. 氮的转化:氮的转化主要通过细菌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行。
c. 氮的释放:氮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体的排泄和分解作用进行。
3. 水循环a. 蒸腾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释放氧气的同时,水分也通过叶子表皮蒸腾到空气中。
b. 降水作用:水分经过凝结形成云,最终以降雨、降雪等形式返回地表。
c. 地下水循环:部分降水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供给植物吸收,并通过河流等方式返回海洋。
四、实例探究1.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对环境的影响a.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引发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5b005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0.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济南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323a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5.png)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课呈现结束后,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在讲解数学模型时,可以更加注重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模型。其次,在实验环节,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在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济南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认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f51ca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d.png)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说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
下面有两项选择: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2021年整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优教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优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f21dda43323968011c92f5.png)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
“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单向的,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单向的。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
碳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此处需要依据各种生物代谢的知识,说明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对物质利用的特点。
3.学情分析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
尽管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中涉及能量的储存、释放和利用问题,但是学生对能量的认识依然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这部分知识往往会成为它们认知上的难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又学过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等基础知识,且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过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包含碳、氮等物质循环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df58e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2.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解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第二章: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基本过程,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分析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的意义。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能量流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能量流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讲解能量流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分析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的意义。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第四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4.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备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b2e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a.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3. 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2.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使用PPT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重点强调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的传递,而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不断循环利用。
3. 实验演示(20分钟)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可以选取一个常见的食物链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理解能量是如何在生物之间传递的,以及物质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的。
4. 讨论与反思(15分钟)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为什么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如何实现的?5. 拓展延伸(15分钟)使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更多实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例子,比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6. 总结与归纳(10分钟)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五、课堂作业:1. 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性;2. 完成课堂上讲解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结合实验演示和讨论,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体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ab2d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5.png)
4.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生态学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在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困难。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关联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尚需提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待自然现象,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3.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
2.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本节课开始时,首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美景,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如何获取能量和物质的?”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接着,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2325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1.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思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
3.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过程。
2. 讲解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如水循环、碳循环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养分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物质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三章: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
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的过程。
2. 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形式,如食物链、食物网等,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运作。
3. 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能量转换、能量传递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生物圈的影响。
作业:1. 复习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
2. 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b619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3.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和规律。
3. 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和转化能量流动的途径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主要物质循环途径及其规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实例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影响过度开发和资源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课件和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和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实例。
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4.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成果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如森林或湿地,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兴趣。
初中生物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2f6a95f46527d3250ce0a1.png)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应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ppt教学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3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初中生物科有了大概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生物的重要性,从而根据以往经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学生已经学习生物知识一年多了,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营养级食物链食物网等等。
在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递进式的设计5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剥开现象,分析本质。
另初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了解了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理能量转化能量传递等,在学习能量流动时,已经做好了知识铺垫。
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每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学生较难掌握,能量的流动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如:为什么肉比玉米价格贵,为什么种地要除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初一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中用于能量流动的“能量”来源,并详细地分析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获得能量的全过程,定性地阐述了该营养级的能量变化。
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eb21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1.png)
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3ec61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09.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
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画或图片。
2. 教学材料: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实例。
3.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2. 提问:什么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解释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 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解释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10分钟)1. 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10分钟)1. 介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讲解数学模型在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应用。
五、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实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6.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0f84b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6.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概念,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点,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转化和损失。
3.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了解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2.结合课本中的案例,如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碳循环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认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它们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设计实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5.重视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与循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例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就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PPT课件等的互相配合使用,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准确的掌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完成,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经过了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了解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学科教师的授课方法,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有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逐步转化成了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抽象,但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课前准备】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学法指导】(1)学生课前预习.(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二、导入新课: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母鸡提出抗议: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三、教师讲解:知识点一、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1)营养级的定义: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图中“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______,第二营养级级是______,第三营养级是______.(2)强调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构成了第一营养级。
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性食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2)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营养级;草;兔;狐.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
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小组代表:不会.(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2.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生:能量逐级递减。
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生:10%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
(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学生讨论、回答: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
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识.相关链接: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3:减少营养级.教师总结: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请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天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对人类有益?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过渡: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播放视频:阿拉斯加的物质循环影像.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师生归纳: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
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图片认识水、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水循环小结: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四、总结: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五、拓展创新: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文本方式介绍水体的富营养化.六、名师解惑:1.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2.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A.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环境中的碳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完成新课导学.【板书设计】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探究一、能量流动过程探究二、能量流动特点①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②能量传递效率:10-20%③能量(数量)金字塔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教学反思】本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激趣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几点感悟:1.成功点(1)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节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有关情节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2.感悟点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踪本课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附答案和解析:例题1.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成无机物,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答案:C例题2.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因此动物体中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C.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