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为国 家示范性 院校重点建 设的专 业,本 专业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 工作面临 着前所 未有的艰巨 任务,今后 三年的主 要规划 有: (1 ) 课程体系 建设.拟将课程 体系 和教学计 划整合 为 2 个学习 期和 2 个工作 期,学习期 引入典型电 子产品的 剖析和 生产作为教 学案例,采 用项目管 理,任 务驱动的教 学方法,工 作期安排 学生到 对口的校外 实习基地进 行工作学 习. (2 ) 校内 实训基地建 设. 拟逐步更新 教学设 施和仪器设 备,建设电 工电子综 合应 用实 训室 ,微 机应 用系 统实 训室 , 电子产 品生产车间 等十几个有 真实工作 环境的模拟实训 室和仿真实习车 间.
M A N A G E M E N T 管理 教 育
���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梅鲁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0053)

要: 为探索与研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途径, 在示范性院校工学结合项目建设的实践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内容, 包括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 组织运行与体系建设等. 本研究观点鲜明,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创新 性, 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的观点 , 思 路与见解. 2. 示范性专业工学结合项目建设概要 20 07 年, 浙 江机电 职业 技术学 院被 列 为国 家 示 范 性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建设 单 位,而 其中作为中 央财政重点 支持的应 用电子 技术专业则 担负着培养 浙江省应 用电子 产业第一线 需要的高技 能人才的 任务. 几年来,本 专业积极推 行与工作 和生 产劳 动相 结合 的教 育教 学模 式, 把 工学 结合 作为 教育 创新 的重 要切 人点 , 从而带 动专业,课 程和教学改 革,取得 了 良 好 的成 效 , 主 要 工 作 有 : (1 ) 20 05 年,本 专业成立了 以行业或企 业的资深 技术专 家,主要管 理人员等为 主要成员 的专业 指导委员会 , 定 期开展工作 . (2 ) 2 00 6 年, 本 专 业与 士 兰微 电 子 公司 合 作, 组建了 特色班 "士兰班 " . (3 ) 2 00 6年 以来, 本专业已与 数十家企业 签定了校 企合作 协议,建立 了多家紧密 型校外实 践基 地. (4) 2 00 7 年 和 20 08 年, 本 专业 学生的 顶岗实习工 作全面展开 ,全体学 生在数 十家校外合 作企业陆续 开展了卓 有成效 的基于工学 结合的工作 实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体制保障,探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要加强双向、双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建立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搞好工学一体化教材编选工作;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动态服务型管理机制;进行校内生产型实训和校外定点实训;推广“订单”定向培养模式;普及实践实习培养模式;架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纷纷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就是将学校和企业这两种属性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技能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工、学合一”:将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工、学有机结合,工、学并列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

“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将学生传统的象征性实习,转变为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身份顶岗工作并承担相应岗位职责。

“岗位、课堂合一”: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工、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保障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行业办学体制职业教育行业办学体制的最大优势是行业可依据自身人才需求数量和职工培训规模,科学规划、建设学校基础设施;行政整合、优化行业教育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行业学校全力服务于行业发展,竭尽全力实现行业人才培养规模和目标。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保障——多元投资体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驱动下,由于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使职业学校高速扩张,这就为多元投资搭建了平台。

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作者:刘洪涛冉磊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03期一、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特点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一)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能力是目标岗位群、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实践能力表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做事”的过程,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

在职业实践过程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即技术实践知识。

因此在知识的选择方面应根据中高职培养层次的不同,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注重职业实践知识的提取和选择。

(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以工作过程为逻辑开发课程,要求课程内容选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在课程门类和结构开发上,要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整合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

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工作任务实践的顺序是一致的,这将使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需要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的本质是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课程类型的绝对排斥。

针对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需要开设技能训练课程,针对需要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符合职校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教育规律。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经过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构建、课程内容分析等四个环节。

工学结合下的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下的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学生 的专业 特色,选修课 的内容及 要求 在实 教师积极投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 ,并积极将 施计划 中 自 行 确定 。第 三类 是 自 修 课程 ,主 科研成果 融入 教学内容。注重 学生专业实验 实现 自 我发展 。第 四类是 教育实 践课程 ,教 实 验教 学,提高学生设计 和进行专业实验的
须符 合社会需求。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体、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一体 ,使学生在真
培养 应用型人才为 目标 ,逐步与 国际接轨 ,
4 . 教 学方 法 与手 段 的 多样 化
【 关键词 】 应 用型人 才;社会 需求;课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以社会需求为定位 ,以 实的企业氛围中承担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
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 习,教育实 习和教育 能力 。狠抓毕业设计 ( 论 文 )工作,严把 毕
们创造性思维能 力的发展。针对现实 ,我们 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提高 自我修养 , 技 能的培养,及 时购 置实验设备 ,精 t l , 设 计
调查等 ,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成果 的应 业设计 ( 论文 )的选 题关 ,设计 ( 论文 ) 题
工学结合下 的本科课 程体 系建设
4 7 6 0 0 0 商丘 工学 院 河南 商丘 【 摘 要】 在 高等教 育工学结合 下的今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习 ,而不是去挣钱 ,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就 是他想要找到更适合 自己的更好 的工作 ,然 终都 要走 向社会 ,因此 ,学校的专业设置必
足社 会 需求
更快地融人工作 岗位。
总之 ,课 程体系是一个开放 、动态具有
要课 程,为此,有 必要探究一下如何在科技
活动 中 ,提 高 学 生 的创 造 能力 。 2 . 注重 大学 生 的 能力 培 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作者:王丽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摘要:根据“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等文件的精神,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统计,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220-011 引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00年之前,最早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并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即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因此,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已不是什么新事物。

而国内,在吸取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经验基础上,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的课题[1]。

2 调研背景与概况2.1 调研背景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1号)精神,为了提高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中重点建设项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水平,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需要,以及企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创新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下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相融合、三阶段与三一体相融合”的“双向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图1:“双向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二是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为参照,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引导,构建“三方联通,赛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图2:“三方联通赛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创新职业能力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是以化工职业竞赛为平台,按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校内仿真、企业实战”的原则,构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三线引领,能力总成”的职业能力体系。

二是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凝练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构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基于过程,亦厂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3:“基于过程,亦厂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三、创新专业教学平台和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一是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核心,由仿真模拟到现场顶岗的顺序,以石油化工企业各工段不同的工作任务为引导,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平台。

(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对接,共设置12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达到《有机合成工》、《化工总控工》、《化工设备维修工》和《化学检验工》国家技能鉴定的中高级工标准,优秀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达到《油品分析工》、《燃料油生产工》国家技能鉴定的中高级工标准。

图4:工作导向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对接体系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院考点,2014-2016年间,石油化工及专业群共开展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542名学生取得718职业资格证书,人均获证率由1达到1.32个。

(2)工作过程导向教材建设与岗位培训对接,由计划化学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4部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已完成招标和书稿),编写6部校本专用教材,编写4部校本培训教材,8部核心课程讲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

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一边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能够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和角色转变也顺畅,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较好。

而没有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发展,甚至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学校“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

.1丨人社天地•职业能力丨工学结台人7T掊养方案的设计与课酲怖系购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陈梅干摘要:通过企业调研,对专业背景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确定机电专业的工作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人才培养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集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显著的标志就是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 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自动化 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广泛而普遍地应用 于机电、汽车、医疗、食品等行业,由此越 来越多的制造、装备企业需要“能动手、懂技术、有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 生。

更准确地说,企业需要毕业生不仅具 备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能适应企业管理标准、生产节奏要求等,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今高职高专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应设 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 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一、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方案指导思想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X教髙〔2006〕16号)提出,促进高职 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长二角---苏州这一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采取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构建人才培難式和课程体系,健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突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利于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企业岗位的敬业精神、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综合职业素质;在设置实训项目上,关注市场,实时调整实训内容,重视实用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上,以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形成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髙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的顺序如图1所示。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

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

“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重要 切入点 , 带动专业调整 与建设 , 引导课 程设置 、 教学 内容和教学 方法改革。” 是高职教 育的宗 旨。“ 工学结合 ” 高职院校重要 的 是
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 深思 的问题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 堂上 的学 习和工作上 的学 习
结 合 起来 , 学 生 将理 论 学 习和 实 践 相 结 合 , 而 加 深 对 自己所 使 从 学专业的认识 ,使学生看到学校 中学 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 的联
系, 提高学习理论 的积极性 。 在工学结合实践中 , 与成年人接触 , 学生加深 了对社会人类的认识 ,清楚合作的重要性 ,开阔知识 面, 扩大眼界 , 还可以使学 生提 高 自我判断能力 , 的更加成熟 , 变 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操作 方法 主要是通 过学校 、 企业 和学生三方合作形式 , 注重质量 管理 、 过程管理 。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的重点是教学过 程的实践性 、开放性 和 职业性。 专家建议各高 职院校在第六学期 , 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的实践探 索。同时强调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建 立 以重点专业为龙头 、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门及任 课教师 要与专业 对应 的社会 岗位 保持持久 的密切 的联 系, 随时掌握其动态 , 每学期都要把 岗位变化进行统计和汇总 , 及时调整课程 内容 , 使其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 , 适应于市场形势 的变化 , 使整体教育与市场需要联系更 为密切 。
3 改革 教学 方法 与手 段 , 教 、 、 ” 融“ 学 做 为一体

工学结合模式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学结合模式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学结合模式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承载着技工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对技工育的要求,制约着技师学院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考虑到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并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地加以实施。

标签: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分析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中,我院烹饪专业已形成了一整套模块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尤其在开发优质课程体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能结合职业岗位的人文素养、特点、技能及社会需求等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反映行业企业需求、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餐饮事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1烹饪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国家技能人才教育系列理论指导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坚持对准岗位开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以工作过程进行设计教学。

在学校“素质引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巩固“高点定位,高端引领、高职就业”的办学体系,建设与完善烹饪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餐饮业在旅游黄金季节和节假日等喜庆日子用工需求量大的特点,学校采取工学交替形式进行教学,在餐饮业旺季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一可满足企业临时用工需求,二可以及时将理论学习融人企业实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就具有较好地专业知识、技能及企业岗位实战经历,熟悉企业文化,缩短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转换的距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深入企业调研,分析餐饮企业厨房岗位能力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一 一
和课 程 内容 必须 按 职 业 岗位 的要 求 进 行设 计 和选 择 , 程体 系要 从 学科 型转 变 为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课 程体 系 、 单一 的学历 证 书课 程 体 系 到双 证 融通 的 从 课 程体 系转 变 。 ( ) 于工作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开发 一 基 基 于 工 作过 程 的课 程 设 计 方 法 又 称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分析 法 , 是 以现 代 职业 工作 整 体 化分 析 和 描 它 述 为 基础 进 行 的工 作过 程 系 统化 课 程设 计 方法 , 是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转 换 中课 工 人 程 体 系改革 依据之 一 。 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开 发 主要 包 括 三个 基 本 步骤 : 一 步 , 第 典型 工 作任 务 分 析 。通过 “ 工人 专 家 访谈 会 ” 定 某 个 职 业 的 典 型 工 作任 务 , 照 确 按 能 力 发 展 和 职业 成 长规 律 确 定 典 型 工作 任 务 的难 度等 级和顺 序 , 并对 其进 行分 析描 述 。第二 步 , 习 学 领域设 计 。在 对典 型工 作任 务分 析 的基础上 设计 出 学 习领 域 , 对 每 一个 典 型工 作 任 务 , 确 确 定 和 针 准 描 述所 对 应 的学 习领 域 , 出 学 习 目标 、 给 内容 和 基 准学 时要 求 , 将 学 习领 域按 照 学 生 的职业 成 长 规 并 深化课 程体 系改 革与建 设 律 和教学 规 律进 行 时 间上 的排 列 , 到 专业 的学 习 得 领 域课 程计 划 , 成学 习领 域设 计 。第 三步 , 完 开发 编 “ 学结合 ” 工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实施 , 首先 面对 的 制 学 习领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对 整个 专业 每个学 习领 就是 对原有 课程 体 系进行 改革 。 高等 职业 教育要 适 域 课 程 进 行 开 发 ,将 学 习领 域 变 成 可 以教 学 的课 应 区域经济 对专 业技 能 型人才 的要 求 , 其课 程体 系 程 , 开发 编制 学 习领 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在企业或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通过实际工作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和技能。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1. 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培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深入了解人才培养领域的情况,本文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此份报告。

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2. 人才培养背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采取创新的方法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人才培养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5. 人才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环节的引导。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6. 结论通过对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内容应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法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强国过渡的中期,对于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也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将“工”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

目的在于引导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1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且逐步向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迈进,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服务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技工荒”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逐渐突显,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上缺乏与市场、行业发展现状的联系,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不能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落后,但也提上了日程。

早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教思想,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符合当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

探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_柴蓓

探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_柴蓓

2013年第28卷 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职教育收稿日期:2013-01-20作者简介:柴 蓓(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课题项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郑州旅游职业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项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两种环境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是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互相扶持,其中作为校方,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后勤管理体系并列共存。

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无明显的交叉,学生在工学结合时具体工作安排实际上还是系部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但没有明确的部门设置、专人配比和资金支持。

这种教学管理体系是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生产和科研机构与教学并无直接联系,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大多是为晋升职称的需要。

由于教师承担大量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约束和激励,教师难以顾及与合作企业的联络以及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等环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一)管理部门功能单一,彼此之间协调性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由学生处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由宿管处和行政部门负责,各系部只能根据院级各部门的各项指示安排具体的工作。

各管理部门分项管理、功能单一,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任务的普教学校中,这种管理模式足以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但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工学结合必将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出现经常性地在学校与市场、企业间交替学习的情况,而且实习锻炼的情况多种多样,由短期的见习活动到工学交替到顶岗实习,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所需学生的人数和素质也会发生着变化,这就必须将各部门协调起来,变得功能更加强大。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种型号发动机维修要求培养)式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软件专业则开展“三方”合作培养模式,实际上是由政府牵头,学院与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等。

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不求永远、双赢即可
该院介绍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时,我提问:“这种定制式合作培养围绕着一种特定的航空发动机展开,能否一届接一届地持续?”,其实很显然,当企业定制到一定数量的人才后,需求将迅速趋于饱和,也许一届、二届以后就会走到终点。

这就带来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院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该项教改是否合算,对于这个问题,该院的解决之道是专业教学及其实训主要由企业承担,这是企业本身需求决定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成功实践是否一定要求该模式具有长久生命力”。

实际现代社会即使是一种新职业,其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久,有的甚至很短。

追求长久不一定正确。

只要双赢,有利于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合作一次就到终点,也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要进行教改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成果提炼
教学改革成果提炼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强项,至目前为至,该院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与该院重视教学改革成果提炼密不可分。

如何提炼工学结合教改成果,这是我们这次调研关注的重点问题。

该院十分注重教改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同时在教改立项之初就明确结题要求,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结题材料十分丰富,为进一步申报教
学成果作了充分准备。

该院工学结合成果提炼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项批准文件及各类改革配套教学文件;
2.教师发表的各类教学改革论文;
3.企业合作证明材料;
4.工学结合各类考核材料;
5.配套特色教材及成果。

经过几年探索及积累,该院将几个有实践支撑的工学结合模式集成一个教学成果申报,成果获奖可能性及奖项级别均得到提高。

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所遇难题
1.企业积极性
以前企业接受毕业生实习是指令性任务,现在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接受毕业生及指导力度大不如以前;
2.质量保证
某些专业学生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积极性及认真程度下降。

该院认为如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放任自流,将失去工学结合的意义。

3.教学管理
为适合企业要求,需提前集中授课(或工学结合结束后回校集中授课),对教学管理提出新挑战,要求教学管理适合工学结合无疑于又一场革命。

2007年4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