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1、识记(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能够运用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向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把握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进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正确对待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教学方法用讲授法分析教学重点,用讨论法探讨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及导入新课)师:(提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发展是一种变化,是否任何一种变化都是发展呢?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以下几种变化不是发展: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发展,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是发展,事物由高级向低级的倒退的变化还不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变化,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板书)第三节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师: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总趋势”即总方向,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和总体方向。
在发展过程中,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可能是前进的,可能是停滞的,也可能是倒退的,但这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现在请同学们看录像,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新中国诞生这一伟大的革命历程中,哪些阶段表现为前进性,哪些阶段表明为曲折性?(多媒体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共一大—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生:从1921年中共一大到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再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蒋家王朝统治,最后建立新中国,这些都是前进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都是革命的曲折性。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理解:①联系实际,正确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能力方面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原理的学习和分析理解,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要做到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教学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前面第二课中已经学过,提出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今天学习、理解新知识服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分别研究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第二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我们先来看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3页第1、2自然段,思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这一问题是第二课的深化和扩展,是在学生明确了“发展的实质”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的问题。
哲学-发展
D
4.我国已经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大国。高速铁路较之传统 铁路,无论在运输能力、交通安全性与便捷化、环境保护 与乘坐舒适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这表明 A.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事物发展是艰难曲折的过程 C.新事物与旧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 D.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A
三.事物的发展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法—发 展
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 法的两个 总特征 永恒发展 正是事物之间相互 作用,构成了事物 的变化和发展
没有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自然界
辩 方 证 法 法 论 要 的 求 发 展 用发展 观 的观点
世界是 永恒发 展的
发展的普 遍性 发展的 实质 发展的 趋势
知识结构
人类社会
5.人变一世,天变一时
——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6.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 很难处理好。 8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强调事物发展中外因的作用,但却否认了外因必须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
判断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判断2:质变就是发展。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 (1)数量的增减而引起质变。 (2)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场所的变更)引起质变。
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名句:
1、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防微杜渐 9、欲速则不达 1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万丈高楼平地起 1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提纲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把握发展的概念。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1)把握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2)量变、质变的形式。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不可能直线发展。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而理解和掌握发展观点的关键是对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才能划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界限,明确如何促进事物的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区分新旧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新旧事物并不容易区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受旧观念的影响,或者是各种旧事物冠以新事物的名称,难免鱼目混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中,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种情形较难理解。
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
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光明的前景,有无限发展的机遇,必将在新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学习“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课时学习“量变和质变”及“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三课时,学习“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新人教版(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作用再大也还是条件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这里直接说明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绝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一方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外部条件中,既有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个人成长不利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发挥有利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以便早日成才,又要尽量抵制、削弱不利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机遇和辩证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上课]-辩证法6、事物发展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考点概括】1、内因和外因 AB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BC【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 又 ,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
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 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 矛盾。
二、内因和外因1、含义内因:事物的 矛盾。
外因:事物的 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是 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决定着事物的 和发展 。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
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 或 的作用。
(4)外因通过 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内因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要求:坚持 和 相结合的观点。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 和外因。
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 。
②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对个人的成长作用重大。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促进自己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辩证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坚持 和扩大 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我们要以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解疑释难:1、内、外因的关系是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充分理解内、外因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
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可以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状态趋势:
1.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的技术可以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经济因素:经济的繁荣或衰退可以对事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企业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经济下滑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少,投资下降,影响事物的发展。
3. 社会需求:社会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提高,相关产业即刻开展,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4. 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事物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可以促进新的农业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等。
5. 政策和法律: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政策可能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例如税收优惠和补贴。
而其他政策可能会限制或阻碍某些行业的发展,例如环保限制与监管。
总而言之,事物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且可以相互影
响,从而推动事物向一定的状态趋势发展。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事物发展的原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哲学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第一节,本节课所揭示的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联系教材第二、三、四课的关节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表现在: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来看,这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把握这一点,是理解全部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不理解这一问题,对于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第二、三课内容的延伸与深化,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密切关系来看,能否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关系到全书教学的效果。
在下册人生观部分,许多内容都是以这些基本观点为指导去展开分析的。
二、基本概念及观点:1、内因2、外因3、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1、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即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理解这一原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谓发展的“根据”,就是指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所谓发展的“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②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即内因)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而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即外因)分不开的。
这种影响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表现出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
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是能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
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外因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
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
02
静态发展可能是由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或者外部环境没有对事物产生足够的影响和刺激。
静态发展并不意味着事物的停滞不前,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03
下保持自身的性质和特征。
动态发展
01
动态发展是指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02
动态发展可能是由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或 者外部环境对事物产生了影响和刺激,促使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间状态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对最终结果产生重 要影响。
最终状态
事物发展的终点,是发展过程的结果和表现。
原因和状态的相互作用
状态反作用于原因
状态的变化也会对原因产生影响,从而影响 事物的发展。
原因影响状态
原因的改变会导致状态的变化,从而影响事 物的发展。
相互影响
原因和状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 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探究其 内在机制和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意义
深化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 哲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依据 和实践指导。
02
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
1 2
内部动力
事物内部的动力和能量,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因 素。
法。
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 深入了解其发展原因和状态, 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和趋势。
在制定计划和决策时,应该充 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以避免因对原因和状态认识不
足而导致的失误。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动态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事物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2、基本原理: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
运用:(1)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能力素质要求1、通过基本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懂”和“信”。
2、通过方法论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通过《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素质要求1、对学生进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教育。
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包括顺境与逆境、机遇、适度原则、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前进与曲折等。
2、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遇到的问题的教育。
正确对待深化改革、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2)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做起。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2、难点:(1)在个人成长中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事物构成成分在排列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坚持适度原则。
(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5)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教学时间:七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学习二、三课,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优秀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①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②体现联系的观点,
才能引起质变发生,而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质变,
因此,量变必然推动事物发展是错误的,排除①。质变的发生需要
适度量变,过犹不及,故③正确。②和材料无关。
[答案] B
返回目录
活动平台
2.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
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
返回目录
方法技巧
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
)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此题以杂交水稻的培育为背景,考查内因和外因的相
返回目录
活动平台
二、非选择题 7. 某厂是一个国有企业,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一方面有
质量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社会负担,企业出现严重亏 损。新班子上任后,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一是进行市场调研, 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的结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加 速新产品的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跟踪一代。二是狠 抓营销,实施名牌战略,建立销售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 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精简管理人员,扩大营 销队伍,他们还借鉴了外地模拟市场核算经验,使生产成本逐年 下降。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利税连续多年以50%以上 的速度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了资本运营,先后在全国其
【K12学习】高二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高二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第四课:唯物辨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1)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正确地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错误倾向】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
【方法论运用】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教案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哲学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具体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形而上学与辨证法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2.能力方面通过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具体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形而上学与辨证法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2.能力方面通过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运用所学观点说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运用能力。
3.觉悟方面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热点与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
3、方法论: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运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和逆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堂思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对于外因,我们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决不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
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对我们成长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力争做到“近朱者赤”,以便早日成才;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国家,并尽量抵制、削弱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墨者未必黑”。
我们看持任何事物,都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课堂思考: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并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
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哲学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2、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
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3)量变和质变无限循环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这个理论的结论,是人类在自己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实践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它的真理性,又不断地指导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前进。
3、方法论:总说: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具体说:(1)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不顾分寸、盲目乱干。
(2)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切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3)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忽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不可战胜。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3)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课堂思考: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课堂思考: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而与其相对应的旧事物则往往比较强大,处于支配地位,显得合乎“常规”。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即使新事物通过斗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旧事物也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新旧事物之间的斗争仍然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发生暂时的复辟和倒退。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
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开始总是弱小的、不完善的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力图摧残新事物人民对新事物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是曲折的2、方法论:具体说:(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成功时要居安思危(2)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悲观失望。
(3)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
运用:(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2)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困难1、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和善于运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主要体现了(B)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B、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C、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2、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据此回答2—3题1、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D)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速度的快慢是无所谓的B、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鲁迅这句话给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启示是(C)A、要坚持适度的原则B、要不适时机地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D、要善于抓住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指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总结前几次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坚持深化改革是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请回答4—6题4、材料中对我国今年宏观调控的评价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观点。
A 两点论、两分法B 抓主要矛盾C 抓主流D 从实际出发5、坚持深化改革是宏观调控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说明了(B)A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 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D)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B 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C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台湾当局纵容和支持极少数“台独”分裂主义所进行的“立法公投”是渐进式“台独”和分裂祖国的行为。
对此,我们坚决反对。
据此完成7—8题。
7、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台湾当局的“台独”行为(A)A、割裂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夸大了联系的范围C、颠倒了事物的因果联系D、混淆了事物的主次矛盾8、台湾当局的“台独”行为、必然给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祖国统一大业严重受损。
因此可见(D)A、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等重要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量变和质变都是事物发展的状态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9、“西部大开发”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学者甲: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但由于运费太高等原因,在国内打不开市场。
要扬长避短,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到国内,而应把市场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西部”,即邻近的中亚诸国。
劣势未必不是优势。
学者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极有意义。
学者丙:以前支援西部地区主要是给钱、给物或援建几个项目。
现在应改变思路,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学者丁:西部有自然资源,但缺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东部的情况则是人才相对较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这说明我国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学者戊: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路子,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注意保护好西部地区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思考上述学者的意见,回答下列问题:(1)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学者丙和学者丁的观点。
(2)阐述学者丙和学者戊的意见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答案要点:(1)加快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将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依靠输血发展的模式转为造血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