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地教育者。

二、教育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生产知识,技能,经验,使年青一代适应生产力需要,适应生产关系。

四、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

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

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3.具有历史继承性4.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具有生产性6.教育具有民族性同时受到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六、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固有功能,对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作用和效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变迁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发展。

流动功能:培养筛选,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转换,展示各自才华。

七、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非预期功能,如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现有社会关系的复现,一旦隐形开发,就会转变成显性。

八、社会教育基本形态: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起源一、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发过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论——美国教育家孟禄,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劳动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概论》教育是人类的交往不是生产劳动。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着作..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着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20. 我国着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26.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7.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30.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1.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32.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33.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34.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35.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6.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37.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38.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39.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0.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学课程41.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42. 根据课程修习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3. 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4. 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5.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4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7.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8.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49.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5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5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52.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5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54.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5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56.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57.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58.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59.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6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61.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6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63.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4.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65.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66.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67.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68.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69.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70.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71. 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72.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73.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74.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75.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中学生发展心理7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包括: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77.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78.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79.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80.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81.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82.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83.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84.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85.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86.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87.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88.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89.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90.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91.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92.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中学德育9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94.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95.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9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97.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8.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完整)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完整)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ke0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ke0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套知识重点均按照2020最新教材一手整理,凭此考试稳过,书上重难点全部在内。

每一个小点之后的小括号里面的红色数字代表这个考点曾经考过的次数。

绿色为资深教师做的批注笔记帮助理解。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13)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区别于动物)(2)教育是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社会在,教育就在)(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教育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教育有不同特点)②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社会性质由统治阶级决定)(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有能动性(受到社会生产力、制度、文化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旧制度有新思想,新制度有旧思想)(4)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培养人为社会服务,可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5)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四、教育的起源——(1)1、神话起源论:教育和万物一样由神创造2、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点整理板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3)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4)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活动;(7)民族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现了民族特色;(8)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起源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1.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的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5)没有阶级性。

2.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学校的产生需具备以下条件:教育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专门参与学习的学生。

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①中国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②欧洲欧洲奴隶社会的两大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2)封建社会教育①中国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

②欧洲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且各科贯穿神学。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 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 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提出“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 问答法 •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
二、教育的起源
•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 代表人物:沛西·能,勒图尔诺
•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代表人物:孟禄
• (三)教育的社会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内容
• (1)教育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 • (3)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 (4)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 (5)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 (一)家庭教育 • 1.家庭教育的涵义 •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
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教育。 • 广义:一生中 • 狭义:)先导性 • (2)感染性 • (3)权威性 • (4)针对性 • (5)终身性
• 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启发诱导 • 强调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 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 (2)墨翟
• 以“兼爱”、“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 用技术的传习。
• “亲闻”、“闻知”、“说知”
• (3)道家 • “无为”
•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一切任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 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方式随意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三 、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水平低下
1.学校的产生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计工具。 (2)古代学校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一)关于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华生观点 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1.遗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与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五、教育制度 六、教育目的 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 三、教育的属性 • 四、教育的起源说 •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 七、教育的基本功能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选择、辨析)教育的词源:①“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例题】辨析题: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加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综上所述,题干混淆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选择)1.教育者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人②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2.受教育者①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三、教育的属性(选择、辨析)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辨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的特点有:(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例题】辨析题: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活动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创立阶段: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内涵。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强调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教育学的代表。

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和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创伤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现代学制:双轨制(欧洲)单轨制(美国)分支制(前苏联)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死也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国策)、提高质量(核心人物)。

6.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卓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简答题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简答题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简答题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现身终)(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强化了对教育的注重和干涉,私立教育兴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详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非政府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促生产)(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详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级)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三决二权与一制,制约目的与德容)(1)政治经济制度同意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同意教育体制。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5、详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目容方向)(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教育内容的挑选。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教育的价值价值观念。

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级)(顺阶不补个)(1)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建议对个体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就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备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详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级)(义务必须缩短职业必须综合高等必须大众终身必须构筑)(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一)教育学萌芽阶段的《师学》:我国最早开创的教育学《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多年《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编写(二)教育学独立阶段的《大教学论》:1632,捷克,夸美纽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爱弥儿》:1762,法国,卢梭,自然主义学说,自然教育,第一个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人,首创“发现法”康德:1776-1787年,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普通教育学》:德国,赫尔巴特,真正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的《教育论》:1861,英国,斯宾塞,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第1次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实验教育学》:1901,德国,梅伊曼提出,1908,德国,拉伊出版《民主主义教育》:19末20初,美国,杜威,儿童中心论,现代教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学创始人,活动中心论创始人、经验课程;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学》:1939,俄国,凯洛夫,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新教育大纲》:1930,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56,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知、情、行)《教学与发展》:1975苏联,赞科夫,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涵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义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一)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的主体:学校教师,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

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迩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希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局限: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判定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及其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主要观点: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

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教育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一、单项选择1.《论语·为政》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观点反映了()。

A .教育的政治功能B .教育的文化功能C .教育的人口功能D .教育的经济功能2 .英国学者米尔顿说:“他(昆体良)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我终身服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都可以溯源于少年时代阅读昆体良的著作。

”这一著作是()。

A .《理想国》B .《雄辩术原理》C .《尼可马可伦理学》D .《法律篇》3 .对英国“公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思想也同样是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教育思想的源泉的人物和著作是()。

A .洛克的《教育漫话》B .斯宾塞的《教育论》C .康德的《论教育》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4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这一理论是()。

A .生物起源论B .心理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D .神话起源论5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提出的时间是()。

A .1957年B .1958年C .1978年D .1985年6 .下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表述有误的是()。

A .富勒和布朗的关注阶段论B .叶澜的关注阶段论C .伯林纳的教学专长阶段论D .费斯勒的职业生命周期论7 .下列教材不是宋代至民国初年最流行的儿童识字教材的是()。

A .《三字经》B .《百家姓》C .《千字文》D .《急救篇》8.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小学稳定的领导体制的时间是()。

A .1953年B .1963年C .1978年D .1993年9 .教育研究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创新性原则C .伦理原则D .一致性原则10.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属于()。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种类、目的和特点等。

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根据对象的不同,教育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种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教育的特点则包括社会性、个别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等方面。

其次,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

其中最基本的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社会性原理、活动性原理和发展性原理。

个体差异原理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智力、兴趣、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社会性原理是指教育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

活动性原理是指教育要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发展性原理是指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个性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根据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改革,为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

总之,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教育,关注教育,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灰度图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和措施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是方面特点: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直接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表现三方面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像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生存本能的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恩那个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论。代表: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3.教育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谈不上严密的计划性;第二,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第三,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第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第六,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 (2)古代教育(奴隶和封建社会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夏、商、西周:庠、序、校等机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书、数;教育目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 西方: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使其子弟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教育的内容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显著特点。 古印度宗教教育内容婆罗门教教育《吠陀》背诵经典和专研经义。寺院学府风格。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封建教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私学显学,百家争鸣;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治的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明代八股文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朝末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教育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成为社会专门职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有非生产性;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发展有阶级性,等级性,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近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a.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第二,教育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许多新的学科。第三,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方法收到重视。第四,扩大受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b.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为了维护劳动人民自身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萌芽阶段:国内(1)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子》一书。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西方:(4),苏格拉底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以产婆术闻名,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 (5)柏拉图是寓教育与游戏中的最早提倡者。 (6)亚里士多德希腊,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作《政治学》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受同样地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伦理学》。 (7)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著作有《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独立阶段: (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观点:教学原则:强调教育的自然发展;教学制度: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及教育原则、方法;教学思想: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2)卢梭-法国《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3)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论教学方法》《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小学各科教学法基础奠定人,主要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英国哲学家,著《教育漫话》,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6)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观点: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论;提出四阶段理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学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提出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7)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法教学: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发展阶段:马克思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1939年,凯洛夫苏联教育理论家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4)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 (1)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 (2)美国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涉及到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理解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

首先,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定义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和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以及道德和公民教育。

教育的方法则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普遍性、平等性和终身性。

教育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其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个人特征。

教育的平等性强调所有学生都应该在教育机会和资源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的终身性则是指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

再者,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以及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活动。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教育的效果评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评估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还包括他们的情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教育者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构建有效教育体系的基石。

它们指导着教育者如何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科的基础内容和原理性的学术理论。

学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学科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教育工作。

本文将从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基础知识是指教育学科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

教育的定义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以培养人的发展潜力、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教育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这些原理可以指导教育者的行为和决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教育工作。

例如,教育个别化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逐步推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作用。

学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学科的本质,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者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1.2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主导作用,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1.3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四大特点。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代代相传的意思)、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交往起源论
1.5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性,主要为身教言传,教育的权利平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好封建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适应古代文化的思想,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20世纪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过去等级化、专制化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外在的)、教育问题(内在动力)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2教育学的发展
2.2.1萌芽阶段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但脱离社会生产
•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年轻学者对话
•柏拉图:《理想国》,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2.2.2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将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泛智教育”,教学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教育思想(普及教育)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
•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行动的人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普通教育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三中心论
•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划分出来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代表人物,新三中心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教育即生活”•斯宾塞:《教育论》,“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斯宾塞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2.3发展阶段
•凯洛夫:《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在流浪儿和违法者改造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发现教学法。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辨析)
3.1教育的功能
按照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
按照作用的性质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照功能呈现形式划分为显性功能(计划性)和隐性功能
3.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经济功能)3.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
3.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以上)
4.教育与人的发展
4.1人的发展概述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性善论”、“成熟势力说”;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白板说”;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5.教育制度
5.1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各国典型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5.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癸卯学制(中体西用,不许男女同校),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壬戌学制(新学制,633)5.4义务教育制度
区分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6.教育目的
6.1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6.2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6.3我国的教育目的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6.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1)美学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学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学能促进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4)美学能促进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7.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7.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