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上海大学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7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专家推荐意见(单位推荐不填此栏)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白癜风、特应性皮炎(AD)是4种难治性常见皮肤病,病因不明,遗传易感性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本项目通过基因组变异研究发现4种疾病38个易感基因,揭示疾病遗传易感性机制,为疾病诊断与风险预测、药物靶点、疗效和副作用分析等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一批生物标记物。

取得4个方面原创性成果:1.发现4种疾病ETS1、LCE、CCR6、TMEM232等38个易感基因变异,解析4种疾病基因组易感基因变异图谱,揭示疾病遗传易感性和遗传学病因,为疾病精准防诊治提供潜在生物学标记,其中IL-15、IL-12、IL-23的发现为银屑病靶向性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揭示4种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发病机制,发现易感基因变异通过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Toll样受体功能、I型IFN分泌等生物学通路和细胞周期调控、自吞噬等机制导致SLE发病;发现银屑病非免疫相关基因LCE变异导致皮肤角质层蛋白形成异常包膜,与银屑病表皮异常增生及过度肥厚紧密相关,解析“厚层鳞屑”遗传机制,发现NF-κB、Th17等免疫通路参与银屑病发病;解析基因变异通过影响抗原识别、免疫应答等免疫机制参与白癜风发病;揭示获得性免疫、皮肤屏障功能破坏等在AD发病中的作用,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3. 发现银屑病LCE3D、ERAP1、GJB2、CARD14、ZNF816A和IL23R等7个易感基因功能性编码变异,首次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编码变异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疾病编码变异研究提供借鉴,拓展了常见疾病基因组变异研究的思路和策略。

4. 发现疾病遗传异质性和种族差异性,揭示HLA基因及TNIP1等多个基因变异在不同人群SLE发病中的遗传风险差异;揭示IL23R、ZNF816A等易感基因变异在不同人群银屑病中的易感性差异;发现FLG在不同人群AD发病存在不同风险变异位点,为中国人群相关疾病特异性防诊治策略制定、药物研发和诊疗靶标发现提供依据。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项目名称: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主要完成人:黄维(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赵强(南京邮电大学)刘淑娟(南京邮电大学)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孙会彬(南京工业大学)提名者提名者:教育部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

最近二十多年,有机光电子在显示、存储、传感、光伏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传统纯有机半导体难以利用三重激发态,金属有机半导体在金属原子旋轨耦合作用下,突破了这一局限,可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

同时,金属中心丰富的电子组态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

该项目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在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光电应用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提出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

金属有机半导体易聚集发光猝灭、载流子注入及传输不平衡等问题大大影响器件性能。

该项目提出位阻功能化和高分子化新策略,显著提高了固态磷光效率,制备了高效、可印刷加工磷光材料;提出了p-n 金属有机半导体设计策略,平衡载流子注入与传输,制备的铕配合物发光器件性能达到同期国际最高水平;提出动态自适应设计原理,实现主体材料电性能的智能动态调控,获得了同期低电压驱动的磷光蓝光器件最优结果之一(外量子效率>16%)。

2、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

该项目提出可印刷加工的二阶和三阶金属聚合物信息存储半导体的设计新策略,制备了高稳定电存储器,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为发展可印刷加工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发现电场诱导金属有机半导体磷光变色现象,提出智能响应型有机信息存储的设计原理;利用磷光寿命长的特点,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成像,发展了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开辟了有机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3、利用长寿命三重激发态,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提高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16 年度一、项目名称半导体晶格失配外延方法及相关表征手段研究二、专家推荐意见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项目属于材料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领域。

该项目针对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中重要材料SiGe和GaN的生长和表征方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做出了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发明了利用高点缺陷密度层的高效阻挡位错独特方法Si的电子迁移率是空穴的2.5倍,使得CMOS中电子和空穴速度不匹配。

在SiGe 上生长的Si薄膜的所谓应变硅技术,可以解决此问题。

所以Si基上高质量SiGe薄膜的制备至关重要。

1991年贝尔实验室改进了组分渐变方法来制备SiGe,被当时国际上认为最成功的技术。

但其关键参数都不能满足器件制作要求。

本项目于199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在Si衬底上引入低温外延生长厚度仅50nm的高点缺陷密度Si层(LT-Si)的独特高效位错阻挡方法,获得了性能远优于贝尔实验室并满足器件要求的SiGe薄膜【他引2、3、4】。

二种方法的示意图及主要材料参数对比如下:该工作首次揭示了点缺陷能提供低能量的位错成核中心,起了收纳失配位错,捕获增殖位错的作用,从而利用点缺陷这一材料科学中的负面因素,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材料,为位错阻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材料科学上有深层次的意义。

文章发表次年,著名学者Kasper在评论文章中就肯定了此方法【他引4】。

之后国际上发表的有关SiGe的评论性文章几乎无例外地引用并肯定本项成果。

在综评文章中,Brunner教授指出:富缺陷的Si层的方法是一新颕(novel)技术【他引5】。

在之后的20年中,引用没有间断过,并被写入“半导体半金属”丛书中。

其应用也已得到验证【他引1】。

2)首次用量子点实现了单芯片白光LED这一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作为新一代光源的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市场上是用蓝光LED加上黄色熒光粉合成白光,但其有显色指数差、封装工艺复杂以及黄、蓝光比例隨角度变化等缺点。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无人艇”专栏顺利出版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无人艇”专栏顺利出版
的智 慧和 努 力推 动 学 报 不 断前 进 ,进 一 步 提升 学 报学 术质 量 和 社 会 影 响力 。
日,该项 目的主要完成 人谢少 荣教授 、罗均 教授 、彭艳会堂接受 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学报本着 “ 聚焦科 学热点 ,彰显 办刊特 色”的办刊 宗旨 ,迅速组织 了 “ 无人艇 ” 专栏 ,并于2 0 1 7 年2 月顺利 出版。学报藉这些热点领域论文 的出版 ,集上海大学集体
《卜 ▲ 海 大学学报 (r t 然科学版 )》
‘ ‘ 无 人艇 ” 专 顺 利 …版
2 0 1 7 年1 月9 日上 午 ,2 0 1 6 年 度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奖 励 大 会 在 人 民大 会 堂 隆 重 举 行 。 由 我 校 机 自学 院 谢 少 荣 教 授 领 衔 的 无 人 艇 项 目 复 杂 岛礁 水 域 无 人 自主 测 量 关键 技 术 及 装 备 一 举 拿 下 2 0 1 6 年 度 国 家技 术 发 明奖 二 等 奖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奖 励 大 会 ,每 年 举 行 一 次 ,大 会 颁 发 国 家最 高 科 技 奖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最 高 科 学 技 术 奖 报 请 国 家主 席 签 署 并 颁 发 证 书 和 奖 金 。 经 学 科 专 业 评 审 组 、评 审 委 员 会 和 奖 励 委 员会 三 级评 审 ,2 O 1 6 年 度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奖 共 评 选 出2 名 最 高 奖 获 奖 人 、2 7 9 个项 P I 、5 名 外 籍 专 家和 1 个 国 际 组 织 。 此 次获 奖 是 我 校 首 次 获 得 国 家 技 术 发 明 二 等 奖 ,也 是 首 个 由女 性 科 研 工 作 者 领 衔 完 成 的 大 奖 。 当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要严格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的要求报送材料。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定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与代码》填写推荐项目所属学科评审组名称及代码。学科评审组名称及代码如下所列:
101、数学与力学;102、物理与天文;103、化学;104、地球科学;105、生物学;106、基础医学;107、信息科学;108、材料科学;109、工程技术科学。
学技术工作
推荐意见:
推荐专家签名:
年 月 日
10
八、主要附件目录
1.发表论文、专著目录
11
2.他人引用、评价的论文、专著目录
12
3.其它证明目录
13
九、主要附件内容
1.主要论文内容
14
2.主要引用情况
15
3.其他证明
13
附件
1.主要论文、专著
2.他人引用的论文、专著
3.其它证明
14
填写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或推荐专家
主 题 词
学科分类
名称
1
代码
2
代码
3
代码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任务来源
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项目起止时间
起始: 年 月 日
完成: 年 月 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1
二、项目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书(2016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二、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此栏)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近年来国际上数码喷印技术发展迅速,为轻工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但是常规数码喷印技术和装备的生产速度相对较低;而且仅适用于普通薄织物,不能应用在地毯等厚织物喷印上;更无法引领提花、绣花等立体图案织物精准喷印的技术创新。

研发超高速数码喷印、中厚织物数码喷印、立体图案织物数码精准喷印等特种数码喷印技术和装备,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其中包括超大流量数码喷印数据实时处理、中厚织物喷印色彩有效渗透、立体图案织物图像实时识别校正和精准喷印等,还要实现工业级的可靠稳定应用。

在超高速数码喷印领域,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基于通用计算机的同类技术和装备,但大部分产品的喷印速度仍有待提高;中厚织物数码喷印领域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立体图案织物数码精准喷印领域从概念构思、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到装备研制都尚属空白。

本项目依托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中心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从2004年起持续开展攻关,研发了研发了将专用计算机、供墨系统、喷头集成为一体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特种数码喷印核心模组,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超高速数码喷印、中厚织物数码喷印、立体图案织物数码精准喷印等三类特种数码喷印技术和系列装备。

项目主要技术发明点包括:1、发明了超高速数码喷印技术及装备,最大喷印速度达1000m2/h。

该发明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授权其他知识产权8项,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论文8篇。

2、发明了中厚织物数码喷印技术及装备,实现了8mm的色彩渗透率,喷印幅宽达4.2米。

该发明点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他知识产权4项,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论文11篇。

3、发明了立体图案织物数码精准喷印技术及装备,实时定位精度≤0.2mm,最大纠偏幅度达25mm。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一、专业评审组林业二、项目名称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三、推荐单位国家林业局四、项目简介松材线虫病是我国最重要的检疫性森林病害,对我国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本项目针对病害传播和流行规律及其疫情监测和检疫等防控关键技术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生产上广为应用,在近年来我国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系列防控新技术。

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实现了对松材线虫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和对松木样本中有无松材线虫的直接检测。

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恒温扩增及试纸条判读检测技术,实现了检测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化应用。

松材线虫快速分离器,分离时间由传统的24h缩短到15min。

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传播媒介特异光源引诱技术,既为松墨天牛的高效防控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又可诱捕松材线虫其它3种传播媒介天牛。

培训全国各级专业技术人员1400人次,在17个省建立了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中心,建成了全国松材线虫检测鉴定技术网络。

2.建立了我国首个中国松材线虫虫株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

收集保存松树寄生线虫3科5属12个种600余个虫株。

发现松树寄生线虫新种2个,查明我国松树寄生线虫主要种类有6种,阐明了松树寄生线虫种群间的动态关系。

为松材线虫病的历史溯源、系统发育、遗传变异和防控策略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3.系统揭示了中国松材线虫形态和遗传分化及致病性变异规律。

对中国松材线虫90个虫株形态学研究发现其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

对松材线虫181个群体遗传变异分析发现,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的亲缘关系较中国群体与美国群体更为接近,表明中国松材线虫最初应该来源于日本。

致病力变异分析证明中国松材线虫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变异,揭示了松材线虫在中国寄主范围和适生区不断发生变化的病理学基础。

4.科学推断了中国松材线虫病主要传播路径与流行模式。

分析揭示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是以人为传播为主,其中有38%是由调运疫木传播,42%随货物包装材料流通传播,20%由电缆盘等传播。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提名书1.引言1.1 概述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是上海市政府评选出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团队以及机构。

本文旨在提名某个项目或者团队参评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并介绍该项目或团队在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和突出贡献。

概述部分将对项目或团队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明确项目或团队的学科领域,并指出其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例如,若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可以强调生命科学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阐述该项目或团队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可以描述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哪些重要科学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何贡献。

同时,指出该项目或团队的研究内容与前沿科学的结合,扩展了领域的研究范畴,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

接下来,阐述该项目或团队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创新方法和技术,并指出其在该领域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介绍采用的先进实验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或者模拟计算等,以及这些方法的独特性和优势,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推动和革新。

最后,可以简要列举该项目或团队在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和贡献,以及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影响。

这些成果可以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发现、实证验证以及应用成果等。

同时,还可以指出该项目或团队的工作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即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对该项目或团队在概述部分的详细阐述,能够使读者对提名的项目或团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产生兴趣,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同时,简要概述项目或团队的研究目标、方法和重要成果,也能够为全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供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进行介绍和概述。

文章的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整个文章的逻辑和章节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介绍:本文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来组织和展开。

上海科研基金推荐信模板

上海科研基金推荐信模板

[推荐人姓名][推荐人职务/职称][推荐人所在单位][推荐人联系电话][推荐人电子邮箱][日期][收件人姓名][收件人职务/职称][收件人所在单位][收件人联系电话][收件人电子邮箱]尊敬的[收件人姓名]:您好!我谨代表[推荐人所在单位]向您强烈推荐[被推荐人姓名]申请[上海科研基金名称]基金支持。

在此,我对[被推荐人姓名]的科研能力、学术成就及个人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并诚挚地希望贵单位能够给予他/她此次基金项目的资助。

一、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被推荐人姓名],性别,[年龄],现任[被推荐人所在单位]的[被推荐人职务/职称]。

[被推荐人姓名]自[入职时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具体研究方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被推荐人学术成就1. [被推荐人姓名]在[研究领域]领域发表了[论文数量]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SCI/EI检索论文[数量]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篇。

2. [被推荐人姓名]主持或参与了[项目数量]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具体成果]。

3. [被推荐人姓名]曾获得[奖项名称]等奖励,充分体现了其在[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三、被推荐人科研能力1. [被推荐人姓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 [被推荐人姓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

3. [被推荐人姓名]关注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自身科研水平。

四、申请[上海科研基金名称]的理由1. [被推荐人姓名]的科研项目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被推荐人姓名]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

3. [被推荐人姓名]所在的团队具有优秀的科研实力,能够为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认为[被推荐人姓名]具备申请[上海科研基金名称]基金的资格。

在此,我衷心希望贵单位能够给予他/她此次基金项目的资助,为我国[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上海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8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学研究内容、特点及引用、应用情况:(限1200字) 高维化、密集化、网络化是新型视觉信号的内在需求,“数据量激增”、“处理复杂”与“内容失控”也成为视觉数据处理面临的三大挑战。

为实现高效的光线空间内容表示与保护,本项目揭示了高维密集视觉海量数据冗余分布的差异性机理,聚焦于数据冗余的去除与利用这一核心问题,构建高维密集视觉信号压缩的预测理论,既为高维密集视觉数据压缩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又实现了压缩与保护的融合,有力支撑了开放网络环境下高维密集视觉信号的广泛安全应用。

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高维视觉信号数据量巨大的难题,揭示了高维视觉信号的冗余规律,创立了视间与时域联合的编码预测理论,探索了可大幅降低计算量的预测结构和优化策略,使平均计算量可比当前最典型方法降低85%,为高维视觉信号和自由视点视频压缩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2.针对超高空间分辨率视觉信号处理复杂度及网络传输带宽剧增的难题,构建运动场空/时域一致模型,揭示了空间密集视觉信号冗余特征多样性,发现了编码增益与运动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多模式和多尺度预测理论,可在大幅降低编码复杂度的同时提高编码效率。

相关成果为近10年IEEE T-MM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1/1676)。

3.突破密文视觉信号不含冗余难以压缩的传统观念,发现了密文数据中的潜在冗余,提出“变换—量化”机制的密文数据有损压缩/可伸缩编码方法与密文域可逆信息隐藏方法,使数据加密与压缩两个学术领域融为一体,并衍生了密文域信息隐藏的新研究方向,为密文视觉数据的高效存储与传输、监控与管理提供了“先保护后压缩”的新方式。

4.针对视觉信号易篡改、难认证的难题,揭示了视觉信号冗余与水印数据冗余的可利用性,提出自嵌入水印的参考数据共享机制与内容投影表示机制,解决视觉信号内容认证的篡改并发问题与水印数据浪费问题,以“先压缩后保护”方式实现了篡改区域精确定位及无损、大范围与自适应的内容恢复。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科院力学所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科院力学所

一、提名项目:典型二维材料的力学行为二、提名专家:郑哲敏(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院士,力学三、提名意见该项目以典型二维材料石墨烯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介质理论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二维材料中的典型缺陷、强度特征、关键弯曲参数、断裂失效规律、细胞毒性等力学行为。

首次给出了描述二维材料中典型5-7环晶体缺陷应力场的理论表达式,针对多晶石墨烯中晶界由5-7环构成的特点,给出了晶界角度与石墨烯强度的理论关系;首次给出石墨烯的高斯弯曲刚度系数;揭示了传统格林菲斯断裂理论在10 纳米以下尺度的适用特征;提出石墨烯侵入细胞膜的毒性机理。

这些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促进了固体力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为二维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引导。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固体力学和物理学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Nano Letters、JMPS等),共被Science、Chem. Soc. Rev.、Nature Nanotech.等权威SCI学术刊物他人引用556次,引用者包括国内外院士、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等。

该项目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科研领域的积极引用和高度认可。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二维材料微结构和宏观力学行为关联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石墨烯等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解析了二维材料中5-7环典型缺陷的应力场,计算给出单层石墨烯的关键弯曲参数,探索了二维材料的断裂失效和晶界方向、裂纹长度的关联机制等,主要科学发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二维材料中5-7环缺陷的力学问题并首次给出该类缺陷弹性场的理论解。

正确理解二维多晶材料的力学性能,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构成晶界的典型缺陷5-7环的应力场,(2)多个5-7环组成的晶界对石墨烯强度的影响。

本项目通过连续介质理论分析,并结合原子尺度计算验证,首次给出了二维晶体中基本缺陷5-7环应力场的理论表达式,并导出了典型晶界中5-7环所形成的预应力与晶界角度的理论关系,进而发现石墨烯的强度不仅依赖于晶界角度、缺陷密度,也与缺陷的具体构型密切相关。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佚名【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12)1【摘要】《L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上海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

本刊以高校帅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为读者对象,主要刊登本校师生(包括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适量刊登校外作者的优秀科技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项目等产出论文)。

设有通信与信息工程、机电与自动化、冶金与材料、生命科学、数理化科学等栏日。

1.来稿要求:(1)立论正确,论据充足,层次清楚,文字简练,数据可靠,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2)文稿字数(包括图、表):学术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专题综述不超过8000字,快报3000~4000字,研究简报2000~3000字。

(3)文稿书写顺序: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作哲姓名,单位,邮编,摘要(200字左右,应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关键词(按《汉语主题词表》标引3—8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国内作者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单位,邮编,摘要和关键词(与中文相对应);正文;参考文献。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相关文献】1.《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J],2.《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J],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J],4.《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J],5.《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二、项目简介海气界面层内海洋、气象要素变化极为复杂,海气界面的温度、盐度影响着海洋牧场渔业活动,恶劣海况、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严重影响着战略通道航行安全,海洋表面大气波导制约着岛礁安全预警平台的效能发挥,海气界面环境的探测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战略利益拓展和国防安全。

项目针对海气界面环境立体观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天基全域探测、船基走航探测、岸基定点探测技术难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系列装备,技术创新为:1、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

针对国内星载海面盐度探测装备空白,L波段盐度探测天线尺寸大,难以星载工程化应用,发明了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测量技术。

发明了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接收方法。

实现了海面风场全极化弱亮温信息的高灵敏度接收,亮温接收灵敏度优于0.25K;发明了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定标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相位定标精度优于0.5°,幅度定标精度优于0.5dB。

2、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

针对基于微波回波信号测波定标困难、波浪参数反演精度低的难题,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发明了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探测和能见度反演技术。

实现了能见度单点静态探测向水平、垂直和斜视全方位动态监测的转变,信号检测能力提高10dB以上。

3、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

针对常规探空气球获取海气界面温湿风廓线存在低空盲区大、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发明了调频连续波相控阵超低空风廓线探测技术,将低空风廓线最低有效探测高度由100m降低到10m;针对风廓线回波信号弱、不易提取、易受有源电磁干扰等问题,发明了风廓线弱回波信号提取和抗有源干扰方法,干扰抑制30dB以上,有用信号功率增加13dB以上,研制了岸基亚毫米波大气温湿廓线探测装备,海气界面温湿廓线连续探测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

发明点居国内领先水平。

已授权国家(防)发明专利35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项。

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67亿元;为国庆阅兵、北京奥运、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获2011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客观评价本项目获国家(防)发明专利授权35 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 项,实用新型专利3 项。

1.专利分析报告“…,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项目组在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研究、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和能见度探测领域申请专利数量均为全球第一,是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和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和能见度探测技术的引领者…。

“…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发明了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最早发明了超低空连续波风廓线雷达,…”2.项目评审意见2014 年3 月18 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固态毫米波测云雷达”验收会,认为,雷达采用全固态发射机,模块化设计、双通道接收机,具有完备的在线自动标校、故障监测功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可实现对云和弱降水的长时间连续稳定自动观测。

雷达采用单发双收线极化、脉冲多普勒体制,运用多模式联合探测、基于功率谱的信号处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强度、速度和双偏振参量的精确探测。

2017 年3 月13 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低空风切变和尾涡雷达预警探测系统研制”进行了验收,形成验收评审意见如下:课题采用多种新型气象探测装备组网技术和多元气象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航空危险天气预警系统,对提升我国民航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广应用情况研究成果的系列探测装备能够通过天基、船基、岸基等多平台方式全方位获取海面温度、盐度、风场、海浪、能见度等海洋环境数据,已应用于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温度计和海洋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中,为系统的型号研制和在轨稳定业务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风云三号卫星B星、C星、D星(分别于2010年11月、2013年9月以及2017年11月成功发射,国内首次在轨应用。

2010年起,微波温度计获取的数据在欧洲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中得到长期应用,获得好评,是我国首个正式应用于欧洲天气预报系统中的遥感仪器。

微波温度计是国内目前完全自主研制的工作频率最高的微波遥感器。

2010年11月起,研制的岸基探测装备成功应用于大连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宁波北仑港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百余个单位,并出口至韩国、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CFL-03型风廓线雷达被国家气象局和民航机场在业务运行中首次采用。

HMB-KSM型雷达是第一部出口的国产毫米波气象雷达。

出口至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为重要岛礁和海外战略支点提供了重要等作战环境参数。

完2013年成了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进行的航空校飞试验,首次获取了我国第一部机载Ka频段主动式降水观测数据,通过与地面测雨系统的数据比对,验证了雷达测雨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应用于国庆65周年阅兵、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本成果近三年累计装备应用军民用户102套。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1.姓名:陈希排名:1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总计技术组长,项目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成果应用推广;提出了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共同提出了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和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

2.姓名:魏艳强排名:2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完成单位:上海大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负责人,在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海气界面剖面探测、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姓名:陈雪排名3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软件技术开发负责人,在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4.姓名:毛科峰排名:4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设备开发骨干,负责设备试验、测试和推广应用。

在走航波浪观测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5.姓名:李浩排名:5行政职务:副所长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完成单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天基探测技术开发负责人,总体组织研发了星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L波段全极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度探测仪。

6.姓名:张丰排名:6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骨干,参与技术路线设计、关键技术研发。

对海洋环境要素反演算法设计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7.姓名:张云海排名:7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探测设备研发、产学研合作团队建设和产业化推广应用。

对走航探测装备研制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8.姓名:杨毅排名:8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算法开发的主要成员,参与技术路线设计和设备推广应用。

对岸基探测设备研制等具有创造性贡献。

9.姓名:任迎新排名:9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完成单位: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风廓线雷达信号探测抗有源干扰和微弱信号提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0.姓名:刘媛媛排名:10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完成单位:上海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是项目技术开发成员,参与技术路线设计、装备研发与调试。

对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和装备应用等有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上海大学:为项目的主持单位,负责整体项目组织实施,在技术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突破、设备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技术方案设计、海洋波浪观测、海洋风场观测关键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研发星载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度探测仪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为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单位,在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海气界面剖面探测、调频连续波相控阵低空风廓线探测设备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为项目工程技术开发验证和试验、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0研究所:在设备试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与其他完成人分别有承担国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上海市、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共同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和成果推广应用。

项目组依据客观事实,对所有参加人按投入入和贡献人小进行评估排序,所有课题组人员均对此予以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