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常用推拿操作法.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小儿推拿学头面部穴位

小儿推拿学头面部穴位

2、坎宫
【位置】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
头痛。 【应用】 1.作为起式与开天门同。 2.调节脏腑阴阳。坎宫为水性,肾所主,肾
为阴阳之根。此法又名分推头阴阳,古人谓其 通过调肾中阴阳而达到调节脏腑阴阳的目的。 3.眼目之上,推之能明目祛风,适用于迎风 流泪、眼目胀痛、目赤痛、近视、斜视等。
3、太阳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清利头目,止头痛。 【应用】 1.作为起式与天门、坎宫同用。 2.善调阴阳。古人谓左太阳,右太阴。揉、运之,
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使阴阳协调。治疗小儿汗证、 夜啼、遗尿、小便频数、癫痫等阴阳失调之疾有效。 3.疏散风邪、疏通经络力强,是治疗各种外感、 头痛、头昏、项强的重要穴位。 4.具有明目之功,用治目赤肿痛、近视等。
4、耳后高骨
【功效】疏风解表,镇静安神,定惊。 【应用】 1.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共为小儿推拿起
式,前三者长于调节天人、脏腑和阴阳。本穴未 病先防惊风,为治未病之体现。 2.发散之力较强,用于外感发热、感冒、头痛、 项强、流涕等。 3.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能改善小儿睡眠,用于 夜啼、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神昏烦躁等。
8、睛明
【操作】以小指指腹振按之,操作半分钟; 或以拇、食二指指腹按揉之,操作30~50次。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应用】 1、眼疾 2.小儿泪道阻塞时,振按之多有脓液溢出,
利于泪道畅通。
9、四白
【功效】明目,润燥,养颜。 【应用】 能增进视力,用于近视、弱视、斜视等的
5、囟门
【操作】 1.摩囟 医者右手掌置于儿前额,食、中、无名三
指并拢置于囟门,缓缓摩动约1分钟。 2.揉囟 以三指或拇指指腹揉约1分钟。 3.推囟 以拇指桡侧快速来回轻搔囟门穴约半分钟。 4.振囟 以拇指指腹或掌根高频率振动半分钟。 上述四步连续操作,一气呵成,称“囟门四步法”。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 感、内伤; 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 强疗效。

【人中】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 池、推天柱等。 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谢谢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小儿按摩常用穴位

小儿按摩常用穴位

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头面部新生儿抚触和穴位按摩,能增进亲子感情、能安抚新生儿不良情绪、增强新生儿的食欲、增加新生儿的睡眠、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下头面部有哪些常用按摩穴位。

头面部常用穴位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 (1)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 (1)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一、头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端坐在患者头顶端1.指揉印堂。

(5-10秒)2.开天门。

(指推法20-30次)3.分阴阳。

(三线:鱼腰线、阳白线、前发际线,各分推20-30次)4.压三经法。

(三经:印堂-神庭—百会;鱼腰-阳白-四神聪,3条直线依次指按法2-3遍,每穴5—10秒)5.分抹前额法,(以大鱼际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额部正中向头两侧分抹5—8次)。

6.一指禅偏锋推或按揉眼眶周围穴位(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瞳子髎)。

(揉30—50次)7.指振睛明、分抹眼眶、再做轻轻揉摩反复5~10次8.指揉太阳。

9.指按揉面部穴位:睛明、迎香、人中、地仓、承浆、廉泉、大迎、颊车、巨髎、颧髎、下关、耳门、听宫、听会、太阳等穴。

(每穴10秒)10.指按揉头部经穴:神庭,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头维、率谷、耳后高骨、翳风等穴)11.指推面部六线。

(承浆-颊车,人中-颊车,迎香-颊车;目内眦、承泣-太阳,晴明,眉弓-太阳,前额-太阳)分推10—15次12.大鱼际揉面颊,拿捏下颌骨,搓掌浴面。

13.揉捏耳垂、耳廓,推擦耳根。

14.拿五经法。

(从前发际向后拿至后枕部5~8遍)15.扫散法,(沿胆经操作10~20遍)16.搔头法(1分钟)五指指端叩击头部。

17.拿捏颈项肌,勾按风池(20—40秒)。

18.颈椎摇法,颈椎扳法。

19.拿肩井,叩击、拍打肩部。

…………………………结束二、胸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站其身侧。

1.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两侧俞府穴(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沿肋骨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止。

由上而下,分肋至第四肋间,反复操作。

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第3肋间隙止。

2.按揉膻中。

(先顺时针揉30次,再逆时针揉30次)3.按压中府、云门。

4.术者在两肋部自上而下施滚法,紧滚慢移,反复操作。

5.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俞府穴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两手向外分推至腋下与第四肋间隙平齐部位,女子推至腋下第三肋间隙止。

按摩头部方法

按摩头部方法

按摩头部:头部按摩的常用手法有以下动作:点穴:分别用双手拇指点按神庭穴、头维穴、百会穴、四神聪穴。

双手指指腹放在前额正上方,轻微而稳固地揉捏头皮,超过前发际线、太阳穴和鬓角,逐渐向后移到头顶中心,这样不断按摩约3分钟,继续从头顶中心部,逐渐移向颈后按摩,特别是耳后部和颅骨基部,时间亦为3分钟。

左右手分别抓捏颈后部两侧,由上而下,约2分钟。

动作要缓和,用力适中。

用指腹从枕骨自上而下用力缓慢按压20次。

拇指分别固定在双侧风池穴旋转用力按摩1分钟。

将两手指头放在头部左右两旁,再将手平缓地往上滑进,直到两手在头顶上相逢为止。

将双手的指头置于前额,以旋转方式沿着发际按摩。

将整个手掌紧贴在头皮上,然后进行旋转式按揉,第一次将手置于双耳上端,第二次将手置于前额及后脑部。

前额动作用左手稳住后脑部,再将展开的右手拇指及指头放在前额上,缓慢而平稳地朝上移动,直到通过发际线。

双手拇指指腹沿发际从中间向两边拉抹至两耳尖,拉抹线路渐渐后移,从头顶部向两侧拉抹。

双手拇指、食指分别沿耳轮揉按,然后将耳朵向前推,压住耳孔,扣于头部两侧。

双掌缓缓用力轻轻推按三次后慢慢放开。

提头发,双手五指分别插入头发中,五指并拢夹住头发轻轻向上提。

双手用力抓捏双肩20次。

扣击头部,双手合十,掌心空虚,腕部放松,快速抖动手腕,以双手小指外侧着力,扣击头部,从头顶至颈部轻扣头皮。

/article/list.asp?id=584这里有按摩头部、胸部、腹部、肾区、背部与四肢的手法,可是不能粘贴只好你自己去看了参考资料:/question/6055163.html?fr=qrl3按摩治头痛------------------------------------------如果因为长时间看书学习或睡眠不足而出现头痛,你可用拇指指尖按揉头部两侧的太阳穴,或按揉两侧耳根后骨突起的下部凹陷处。

如果感到头昏,从后脑勺发际边的正中及中线两侧的两指宽处,至后颈部颈椎骨下部高骨处和旁边两指宽的位置,分别用手揉捏,并以手半握拳,用手指轻叩5-15分钟。

最新头面部常用推拿操作法PPT课件

最新头面部常用推拿操作法PPT课件
❖ 适应证:头痛,头昏,失眠,头麻等。
❖ 25.头部叩击法 ❖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四指指
腹或小指桡侧轻快叩击受术者头部2-3分钟。 ❖ 适应证:头痛,头胀,头麻,失眠等。
❖ 26.推少阳法
❖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立于其 前面或坐于头端。用双手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环、小指四指指腹着力,从受术者两鬓 开始沿颞部少阳经向枕后部推。反复操作2030次。
❖ 适应证:前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等。
❖ 14.揉太阳穴法
❖ 操作:受术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取仰卧位时 术者位于受术者头端,取坐位时位于受术者 前方或后方。术者以拇、食、中指或食、中、 环指罗纹面着力,在两侧太阳穴同时揉动。 操作1-3分钟。
❖ 适应证:头痛,失眠,目疾等。
❖ 15.勾抹两颞法
❖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身后,双 手张开,拇指在后抵在其枕骨两侧,余四指 自然屈曲,以双手食指桡侧着力,在太阳穴 上回旋抹揉3-5次,再逐渐向上方沿足少阳胆 经做弧线推抹。
❖ 17.振耳法
❖ 操作:受术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取仰卧位时术者位 于受术者头端,取坐位时术者位于受术者前方或后 方。术者用两手掌分别按受者两耳孔或将受术者耳 廓自后向前压倒堵住耳孔,然后作有节律地快速抖 动半分钟,耳中可感觉嗡鸣声,然后松开。可反复 操作2遍或3遍。也可用食指或中指分别塞入受术者 耳孔,松紧适度,然后作振法1分钟左右,操作完 两手快速拔出。可反复操作2遍或3遍。
❖ 适应证:眉棱骨痛,假性近视,失眠等。
❖ 12.手背叩前额法
❖ 操作: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受术者头 端,两手交叉相合,以下方手背为着力点轻 叩前额部,叩击时可击出清脆响声。反复操 作10-20次。
❖ 适应证:前头痛,鼻塞等。

5.1 头面部(5. 常规操作法)

5.1 头面部(5. 常规操作法)

第五章常规操作法将成人推拿手法具体应用于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冠以相应的名称,即为推拿常规操作法。

比如提拿肩井,为用拿法在“肩井”穴处的具体运用,称为“提拿肩井法”,按揉足三里,属于按揉法在足三里穴位上的具体运用,称为“按揉足三里法”。

故推拿常规操作法的命名原则一般是手法加部位(穴位)或部位(穴位)加手法来进行命名。

把推拿常规操作法作为手法的实际应用进行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际意义。

成人推拿手法在未应用于临床之前,可视为推拿基础手法。

某种单一的推拿基础手法,具体地应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上,可以化分为几十种乃至几百种推拿常规操作法,这是由于人体的部位或穴位不同之故。

正是由于手法可以化分为常规操作法,所以在熟练地掌握基础手法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较为顺利地进入手法的人体常规操作及临床手法治疗。

可见,推拿常规操作法是推拿基础手法的多元分解。

掌握了推拿常规操作法,则推拿基础手法即得到了具体体现。

熟悉并掌握推拿常规操作法,还有利于临床推拿处方的规范和书写;本章按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骶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进行常规操作部位的划分,并力求详尽阐述手法的常规操作及适应症。

因为运动关节类手法主要是针对具体部位进行操作,手法与部位对应十分明确,如“颈部斜扳法”、“肩关节摇法”等,故其直接为常规操作法,因其在“成人推拿手法”章节中已有详尽论述,故本章不予列入。

第一节头面部头面部由于皮肤组织薄弱,敏感程度较高,故临床上常选用较轻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推法、摩法、扫散法等。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操作: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印堂穴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

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鼻渊,感冒,近视等。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操作: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神庭穴处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

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心悸,感冒等。

人体推拿操作常规综合练习头面部开天门—抹前额-抹双柳-抹眶上

人体推拿操作常规综合练习头面部开天门—抹前额-抹双柳-抹眶上

四、下肢前面综合练习
1、滚法:股前—小腿前外侧 2、掌揉股四头肌 3、提拿股四头肌—足三阴经—对侧足三阳经 4、掌合揉下肢内、外侧 5、按揉脾关—伏兔---血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 -绝骨
四、下肢前面综合练习
6、屈膝,勾拿腓肠肌。 7、直推:股前侧或股外侧—小腿前外侧—踝部 8、屈膝屈髋摇法—环转摇髋关节---屈伸或环转摇膝关 节-摇或拔伸踝关节 9、搓抖下肢
一、头面部综合练习
1、开天门—抹前额-抹双柳-抹眶上、眼球、眶 下缘-抹颧髎(晴明-迎香-巨髎-颧髎-下关) 2、掐揉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巨髎。 3、揉精明-迎香—下关—颊车-太阳-头维-角 孙-率谷 4、拇指推颊车—双揪铃珰 5、搓掌浴面
一、头面部综合练习
6、推正顶—点按百会---掐揉四神聪 7、拿五经---搔法—抹胆经—指尖叩击头部 8、揉捏项后---点按风池、风府—掌抹项后部 9、拔伸颈椎 10、仰卧斜扳 11、拿肩井
三、上肢部综合练习
1、滚法: (1)在肩前侧-肱二头肌—前臂前侧(2)三角肌—前臂 桡侧 2、拿法: (1)肱二头肌—前臂尺侧(2)肱三头肌—前臂桡侧 3、按揉穴位: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4、摇法:摇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5、大鱼际擦上肢。 6、搓抖上肢 7、捻理十指
二、急性腰扭伤的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舒经通络,散瘀活血,消肿止痛。
2.手法:一指掸推、摩、擦、点按、掐揉、弹拨、平推、摇法、 擦法等。
3.取穴与部位:阿是穴、腰痛点、肾俞穴、命门穴、铁边穴、八 髎穴、委中穴及腰骶部与患侧下肢。 俯卧位,先用滚法在压痛点周围进行治疗,逐渐移至疼痛处; 然后在患侧顺骶棘肌方向用滚法操作,同时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 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力量由轻到重; 按揉穴位:腰阳关、肾俞,拿委中; 弹拨压痛点上下方,手法宜深沉柔和; 患侧在上,作腰部斜扳法; 最后,在患侧顺骶棘肌走行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头面部推拿手法

头面部推拿手法

(4)一指禅推、按揉头面部腧穴,每穴1分 钟。 (5)鱼际揉前额、面颊,重复3遍。 (6)指摩面颊部, 双手同时由前正中线打 小圈到两侧耳前,重复3遍。 (7)扫散法,重复3遍。 (8)拿五经: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 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 两侧风池穴。 (9)叩击头顶。
一指禅推法(受术者取 卧位或坐位)。 自印堂-神庭。一指禅螺纹或偏峰自 印堂推向神庭穴来回3遍。 自攒竹-阳白-太阳-头维。一指禅 偏峰自攒竹穴经阳白穴再至太阳向上 至头维穴,来回操作3遍,左右同。 自睛明-沿上眼眶由内向外,成“∞” 字型环转推3圈。一指禅指峰自左睛明 沿上眼眶向外,随后沿下眼眶向内至 目内眦推向右睛明穴,按上眼眶向外, 下眼眶向内的顺序呈“∞”字环转3遍。
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头侧。 (1)开天门:用双手拇指交替直推印堂穴 至神庭。以局部约显红色为度。 (2)双手拇指分抹眉弓及前额,单手拇指 桡侧从眉头由内向外抹上眼眶,经下眼眶由 外而内回到对侧眉头,呈 “∞”字,各重 复5遍。 (3)一指禅偏峰推印堂至神庭,推攒竹经 阳白、太阳至头维;一侧睛明沿上眼眶向外, 随后沿下眼眶向内到目内眦推至对侧睛明穴, 呈“∞”字;自晴明至迎香,随后经地仓向 上到下关,再向下至颊车,推向人中穴,环 唇推至承浆穴。各线路重复2遍。
自晴明-迎香-地仓-下关-颊车-人中- 承浆。一指禅偏峰或螺纹自晴明推至迎香穴, 随后经地仓向上到下关穴,向下至颊车穴再 推向人中穴,环唇推至承浆穴,左右同。 推百会穴。一指禅偏峰或指峰推百会穴,要 求吸定,防止滑移。
拿五经(受术者取坐位),பைடு நூலகம்指拿头顶督脉 和两旁太阳,少阳经,谓之拿五经,自前发 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 扫散法(受术者取坐位),用大拇指或其他 四指的指峰或偏峰自太阳穴经头维、耳后高 骨向后推至风池穴,左右各4-6遍。 掌抹法(受术者取坐位),用大鱼际外侧端 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经阳白、太阳, 耳上至风池穴。

头部按摩方法

头部按摩方法

头部按摩方法
头部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头部的压力和
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头痛和眼部疲劳。

下面将介绍一些
简单易行的头部按摩方法,希望能帮助您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首先,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坐下或者躺下来,放松身体,
让自己感到舒适。

闭上双眼,深呼吸几次,让自己进入一个放松的
状态。

接下来,用指尖轻轻按摩头皮,从前额开始,沿着发际线向后
按摩,然后再从头顶开始,向两侧按摩。

这样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
循环,缓解头部的压力。

然后,用双手的指腹在太阳穴处做小圆圈按摩,每次按摩约1-
2分钟。

太阳穴是头部的重要穴位,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眼
部疲劳和紧张情绪。

接着,用指腹在眉间处做小圆圈按摩,每次按摩约1-2分钟。

眉间是面部的重要穴位,按摩眉间可以缓解头部的压力和紧张情绪,让自己感到放松和舒适。

最后,用指腹在头部的后脑勺处做小圆圈按摩,每次按摩约1-2分钟。

后脑勺是头部的重要穴位,按摩后脑勺可以缓解头部的压力和紧张情绪,让自己感到放松和舒适。

在按摩的过程中,可以配合深呼吸,让自己感到更加放松。

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害头部的皮肤和肌肉。

总之,头部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放松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头部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头痛和眼部疲劳。

希望以上介绍的头部按摩方法能够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放松身心,保持健康。

祝您健康快乐!。

缓解头痛的头部按摩法

缓解头痛的头部按摩法

缓解头痛的头部按摩法头痛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一种常见不适。

无论是由于长时间用眼过度、紧张情绪、睡眠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引起,头痛都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为了缓解头痛,许多人会选择用药物来暂时减轻不适。

然而,除了药物治疗外,头部按摩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缓解头痛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头部按摩法。

1. 额部按摩法额部按摩是一种常见的缓解头痛的方法。

在进行按摩前,先用温水清洁双手,然后取适量的按摩油涂抹在双手指尖上。

开始按摩时,用指腹轻轻按压额头中央位置,从上向下、从下向上进行按压。

然后,用双手的指腹在额部进行旋转按摩,感觉额部的肌肉得到了舒缓时,则继续进行下一步。

最后,用双手的指腹以画圆的方式按摩额部,直到感觉头痛有所缓解为止。

2. 太阳穴按摩法太阳穴按摩是缓解头痛的另一有效方法。

同样,在进行按摩前,先清洁双手并涂抹适量的按摩油。

然后,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按住头部两侧的太阳穴,用适度的力度进行旋转按摩。

按摩时应适当加大按摩力度,但不要过分用力,以免造成不适。

按摩太阳穴持续几分钟后,可以感觉头痛有所缓解。

3. 颈部按摩法颈部的肌肉紧张常常会导致头痛。

因此,通过颈部按摩可以缓解头痛。

进行颈部按摩时,先将双手放在颈部的两侧,用食指和中指沿着颈椎骨上下进行推拿按摩。

同时,也可以用双手的指腹沿着颈椎骨做圆周运动,以放松颈部肌肉。

按摩颈部时,动作要轻柔,并注意避免用力过猛。

随着按摩进行,颈部肌肉渐渐得以舒缓,头痛也会逐渐减轻。

4. 颅顶按摩法颅顶按摩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缓解头痛的方法。

在进行按摩前,可以用双手指腹轻轻搓揉颅顶部位,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

然后,用指腹按压颅顶的穴位,以放松头皮和头部相关的肌肉。

在按压时,可以根据个人感觉的痛点进行专注按摩,以达到舒缓头痛的效果。

5. 面部按摩法面部按摩可以增加面部血液循环,放松面部肌肉,从而缓解头痛。

在进行按摩前,先用温水洗净双手,然后均匀涂抹适量的按摩油。

开始按摩时,用指腹按压面部的穴位,如太阳穴、眉间穴和面部其他相关穴位。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捏大椎 • 次数:揉20-30次
捏至皮肤轻度充血 • 功效:
揉大椎:清热解表 捏大椎:治疗百日咳
风门
• 位置:第二、三胸椎棘突间, 左右各旁开1.5寸。
• 操作:揉风门 • 功效:祛风解表通络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 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 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 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 肩胛骨。
坎宫
•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操作:
推坎宫 • 次数:30-50次 • 功效: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太阳
• 位置:眉后凹陷处 • 操作:
推太阳 揉太阳 • 次数:30-50次 • 功效: 外感风热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外感风寒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 后缘下陷中
• 操作:揉耳后高骨 • 次数:30-50次 • 功效:疏风解表
操作:用推法。 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直推为补,称补 脾经。用于虚证。
有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脾经。用于实证。 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夹实证。
脾经
脾经的作用
•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 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 但小儿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过,一般多
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
• 功效:
寒痛
伤食痛
拿肚角
气 海、关 元
• 位置: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 • 操作:按或揉,可灸 • 功效:
气海-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关元-培补元气,温肾壮阳
有强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