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萌发小麦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由于萌发小麦淀粉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底物特异性,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和医药等领域。例如,可以将该酶添加到面包和啤酒等食品中,以提高其口感和品质;也可以将其用于制备麦芽糖和其他淀粉水解产物,以满足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需求。
底物特异性
尽管已经对萌发小麦淀粉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目前对该酶的分子机制和结构特征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可能会影响对其性质和功能的全面理解。
未来可以对萌发小麦淀粉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其分子机制、结构特征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对淀粉酶进行改造和优化,以提高其活性和热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生物燃料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研究不足
展望
05
CHAPTER
参考文献
该研究通过对萌发小麦淀粉酶的提取和纯化,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萌发小麦淀粉酶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此外,该研究还对该酶的最适底物浓度、Km值、Vmax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萌发小麦淀粉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催化机制、活性调节及底物特异性等方面的特征。
研究内容
萌发小麦淀粉酶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
酶学性质(如最适温度、最适pH值、热稳定性等)的研究。
底物特异性及催化机制的研究。
活性调节及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02
CHAPTER
材料与方法
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小麦种子。
萌发小麦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引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01
CHAPTER
引言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解析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摘要:酶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催化剂属性,同是也具有一些无机催化剂所不具有的特性。
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本实验通过利用淀粉酶水解还原糖,还原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淀粉酶活力与还原糖的量成正比,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质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还原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以淀粉在碘液中显蓝色性质,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常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 pH 活性剂和抑制剂等。
Abstract:Enzyme is a biological catalyst is an enzyme, the catalyst having the property, the same also has some inorganic catalysts do no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Proteins catalyze specific chemical reactions,RNA or a composite thereof. Are biological catalysts,by reduc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action to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rate, but does not change the equilibrium reaction. In this study, the use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starch sugar, sugar makes 3,5-dinitrosalicylic acid reduction ,a brown 3-amino-nitro-salicylic acid.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mylase activity and reducing sugars,measuring the amount of amylase in starch sugar produced by colorimetry ,a unit mass of the sample at the certain time.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 PH 激活剂和抑制剂引言: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特征。
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摘要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它们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根据这个性质对淀粉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研究。
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酶的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萌发的小麦种子的淀粉酶最适pH在5.6左右,低于或高于最适pH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研究还发现Cl¯是淀粉酶的激活剂而Cu²+则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淀粉酶 .不同条件性质淀粉是植物最主要的储藏多糖,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食物和发酵工业的基本原料。
淀粉经淀粉酶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等小分子物质而被机体利用。
通过对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可以用于农业研究用于食品¸工业原料等,还可以提高小麦的应用范围和利用率。
⒈材料与方法⒈⒈实验材料萌发的小麦种子⒈⒉实验设计称取2g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2ml蒸馏水,研磨匀浆。
将匀浆倒入刻度试管中,定容至25ml。
提取液在室温下放置提取15-20min,每隔数分钟搅动一次,使其充分提取。
然后在4000r/min转速下离心10min,将上清液倒入一个干净的试管中,即为淀粉酶粗酶液。
⒈⒊实验方法与结果⒈⒊⒈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取8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并记录观察到的颜色。
管号 A a B b C c D d缓冲液(pH5.6)/ml 1.0 — 1.0 — 1.0 — 1.0 —淀粉溶液/ml 2.5 — 2.5 — 2.5 — 2.5 —淀粉酶提取液/ml — 1.0 — 1.0 — 1.0 — 1.0预保温/10min 4℃室温40℃沸水浴混合A→a B→b C→c D→d酶促反应(10min)4℃室温40℃沸水浴碘液各加3滴(滴管应先冷却至室温)显色浅蓝色无色无色蓝色低温时酶的活性低,但没有失活,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越来越高,后来又降低当温度到达很高时酶失活。
实验七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实验七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小麦种子;
2. 无菌水;
3. 恒温恒湿培养箱;
4. 淀粉酶提取液;
5. 比色皿;
6. 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组小麦种子,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含有相同数量的种子;
2. 将一组小麦种子放入无菌水中浸泡,并放置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萌发;
3. 另一组小麦种子作为对照组,不进行萌发处理;
4. 在小麦种子萌发完成后,取出一部分萌发后的种子;
5. 将萌发后的种子用淀粉酶提取液处理,搅拌均匀,使淀粉酶和小麦种子充分接触;
6. 将处理后的混合液分别倒入两个比色皿中;
7. 分别将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设定波长和零位;
8. 记录两个比色皿中的吸光度值,作为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指标。
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比较两个比色皿中吸光度值的差异,可以得知小麦萌发前
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如果小麦萌发后比色皿中的吸光度值较低,表示淀粉酶活力较高;如果吸光度值较高,表示淀粉酶活力较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小麦种子萌发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结论。
酶工程实验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
V为提取酶液的总体积
思考题
1 提纯酶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为什么此酶的提取过程需要在0-4℃条件下进行?
而测酶活力时要在25℃预保温?反应后又放入到
沸水浴?
将各管混匀,放在25℃,水浴中保温3 分钟后,立即向各管中加人1% 3,5-二 硝基水杨酸溶液2毫升。 (2)取出各试管,放人沸水浴中加热5 分钟。冷至室温,加水稀释至25毫升。 将各管充分混匀。 (3)用空白管作对照;在500nm处测 定各管的光吸收值,记录结果。
4.计 算
本实验规定:25℃时3min内水解淀粉释放1mg麦芽糖 所需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U)。 根据溶液的浓度与光吸收值成正比的关系,即:A标准 /A未知=C标准/C未知 C(酶液管浓度)=A酶×C标准/A标准 则15粒种子或幼苗的总活力单位= C酶×N酶×V酶 N为酶液的稀释倍数
淀粉的水解产物麦芽糖有还原性能与3,5-二硝基 水杨酸试剂反应,使其还原生成红色3-氨基-5-硝 基水杨酸。 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淀粉酶水解产物的 浓度成正比,可用麦芽糖(或葡萄糖)浓度表示, 用比色法测定淀粉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重 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 力。
休眠种子的淀粉酶活力很弱,种子吸胀萌动后, 酶活力逐渐增强,并随着发芽天数的增长而增 加。本实验观察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 的变化。
三、试剂
1. 0.1%标准麦芽糖溶液 :精确称量100毫 克麦芽糖,用少量水溶解后,移入100ml容量 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2.pH 6.9,0.02mol/L磷酸缓冲液 100毫 升 3.1%淀粉溶液:1克可溶性淀粉溶于100毫 升 0.02mol/L磷酸缓冲液,其中含有 0.006mol/L氯化钠。
【精品】实验四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1)
【精品】实验四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1)实验四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植物酶活性物质,它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定量测定比较四种小麦种类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以分析小麦萌发对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一、实验步骤和方法1、材料准备:实验所需四种小麦种类分别为:沃克68号、高伏68号、沃思68号、绿沃68号。
2、试样处理:先将四种小麦种类的种子分别用处理液浸泡24小时,然后用水冲洗,留取每种种子100g,分别进行萌发实验。
3、试样分析:将萌发2天后的小麦种子经过磨碎、搅拌均匀,在30℃温度下用淀粉酶天平法,按多试次测定小麦种类萌发前后淀粉酶的测定活力,以每样总和平均值为测定数据。
4、结果分析:从测得的结果中分析出四种不同小麦种类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二、实验结果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小麦种类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均有显著差异(P <0.05)。
伴随小麦种子萌发,淀粉酶活力显著升高。
四种小麦种子萌发的趋势也是不一样的,沃克68号、高伏68号、沃思68号淀粉酶活力萌发后显著高于没有萌发的小麦种类;而绿沃68号淀粉酶活力萌发后比没有萌发前低(P<0.05)。
三、讨论小麦种类萌发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小麦种子发育和成熟的不同,萌发时含淀粉量较低,造成淀粉酶活力显著变化;二是细胞壁构成的差异,小麦种子萌发后,细胞壁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影响其对淀粉酶活性的反应;三是淀粉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小麦萌发时,会出现一些酶类物质,影响淀粉酶的活力。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种子萌发后,淀粉酶活力发生了显著改变,不同种类的小麦淀粉酶活力和萌发过程有很大的差距,可能与其物种类型的不同有关。
本实验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淀粉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淀粉酶在植物萌发活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小麦胚乳中异淀粉酶同工酶聚合体的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麦胚乳中异淀粉酶同工酶聚合体的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小麦胚乳中异淀粉酶同工酶聚合体的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研究背景: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胚乳是小麦种子中主要的储藏组织,其主要成分为淀粉。
由于淀粉的消化利用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小麦胚乳中淀粉代谢相关酶的研究十分有意义。
而小麦胚乳中异淀粉酶(ISA)是一种重要的淀粉合成酶,能够催化异淀粉的合成。
ISA同工酶聚合体是由多种不同的ISA同工酶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其组合方式及酶学性质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研究意义:通过对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麦胚乳中淀粉合成的调控机制,为优化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产量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现有文献对ISA同工酶复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中,对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研究的开展也有助于深化对ISA同工酶多样性及功能的认识。
研究内容:1. 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的分离纯化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小麦胚乳中ISA 同工酶聚合体。
2. ISA同工酶聚合体的组成使用多维凝胶电泳等方法,确定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的组成及相对分子量。
3. 酶学性质研究对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包括底物特异性、温度和pH等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胚乳;实验仪器:超高速离心机、薄膜分离设备、多维凝胶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实验方法: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SDS-PAGE、Western blot、底物特异性实验、酶活性测定等。
研究预期结果:1. 成功分离纯化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
2. 确定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的组成及相对分子量。
3. 探究小麦胚乳中ISA同工酶聚合体的酶学性质。
4. 为小麦胚乳中淀粉代谢相关酶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 Rydberg, E. T.,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soamylase from barley endosperm. Plant physiology, 1987, 83(3): 560-565.2. Öste, R., et al.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of isoamylase isozymes from rice.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95, 228(2): 558-564.3. Rahman, M. L., et al. Rice branching enzyme isoforms with distinct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subcellular locations. Planta, 2012, 235(2): 473-485.。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学生姓名: xxx学号: xxx专业班级: xxx2017年 4 月 25 日实验背景:淀粉是植物最主要的储藏多糖,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食物和发酵工业的基本原料。
淀粉经淀粉酶作用生成麦芽糖、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被机体利用。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
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以分成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
实验证明,在小麦、大麦、黑麦的休眠种子中只含有β-淀粉酶,α-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禾谷类萌发淀粉酶的种子和幼苗中,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
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本实验以淀粉酶催化淀粉生成还原的性糖的速度来测定酶的活力,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可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一、实验目的1、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与方法;2、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
实验证明,在某些植物如小麦、大麦的休眠种子中只含有β-淀粉酶,α-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禾谷类萌发的种子和幼苗中,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
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本实验以淀粉酶催化淀粉生成麦芽糖的速度来测定酶的活力。
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后者在500 nm处有最大吸光度,而进行定量测定。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实验仪器: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②离心机;③研钵.2、实验试剂①小麦种子(萌发种子10粒、干种子10粒);②1%氯化钠溶液;③标准麦芽糖溶液;④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⑤ mol/L 磷酸缓冲液.⑥%淀粉溶液..四、实验步骤1.麦芽糖标准曲线制作取7支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表 1 加入试剂:表1 制作麦芽糖标准曲线配方表充分摇匀,置于沸水浴中煮沸 5 min 。
取出后流水冷却,加蒸馏水定容至 20 m L 。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淀粉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它们在各种植物的发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麦种
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的酶学性质。
首先,我们选择小麦种子在实验中进行分离,以初步确定淀粉酶来源。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淀粉酶,它们主要来自小麦种子里的胚乳和淀粉质泡沫,而小麦种子表皮
则有较低含量的淀粉酶。
其次,我们利用粒度分级、沉淀分离技术对淀粉酶分离、纯化并收集淀粉酶样品,淀
粉酶完成从原始材料分离纯化后,样品中淀粉酶的浓度和纯度都比原始材料的含量的高。
继而,我们观察了温度、pH值、聚集剂和胰蛋白酶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酶的最佳活性状态为30℃时的pH8.0条件下,加入聚集剂NaCl和胰蛋白酶;同时,
淀粉酶对温度和pH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30℃-45℃pH7.0-8.5范围内淀粉酶仍
可保持较高的活性。
最后,我们测定了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的最大活性,结果显示,30℃时的pH8.0条
件下,淀粉酶的最大活性为250 U/ml。
此外,经过NaCl聚集处理和加入胰蛋白酶处理后,淀粉酶的活性都有所提高,分别达到280 U/ml和290 U/ml。
小麦中的淀粉酶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中的淀粉酶及其研究进展摘要:从各个方面来研究了小麦中淀粉酶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可知,小麦中的 a -淀粉酶和3-淀粉酶对食品的品质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来进一步说明小麦中淀粉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提到了淀粉酶的添加来弥补某些淀粉酶不足以满足食品加工的小麦。
本文主要从小麦中的淀粉酶研究意义,国内外小麦中的淀粉酶的研究近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小麦;淀粉酶;研究进展在活细胞中进行着大量的化学反应的特点是速度很快,且能有秩序的进行,从而使得细胞同时能进行各种降解代谢及合成代谢,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物细胞之所以能够在常温常压下以极高的速度和很大的专一性进行化学反应是由于其中存在一种称为“酶”的生物催化剂。
而在小麦的生长,储存,加工等环节中,其中存在的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麦中的酶会影响着小麦的储存,加工等品质。
小麦粉中的淀粉酶主要有 3 类,即a- 淀粉酶,3- 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
其中与面包烘焙有关的主要是a- 淀粉酶和3- 淀粉酶,而且a- 淀粉酶与小麦的储藏品质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所以对小麦中的淀粉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研究小麦中的淀粉酶的意义小麦中的淀粉酶主要有a- 淀粉酶,3 - 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这三类。
面粉有很多用途,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的成品食品。
而面粉大多数都是小麦面粉,可见要研究面粉就的研究小麦,并且小麦中的a-淀粉酶,3 -淀粉酶与面包烘焙有关,而且a -淀粉酶与小麦的储藏品质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所以研究小麦中的淀粉酶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小麦品种的淀粉酶的性质,来改善淀粉酶,从而来改进食品品质。
1.1 小麦中的a -淀粉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由于淀粉酶在发酵过程中对淀粉分子进行了有益的修饰,进而改善了面包的质地、体积、颜色、货架寿命等方面的性质,具体影响如下[1,2]:1.1.1 a - 淀粉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①a -淀粉酶能增大面包体积。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XXX A091100XX生学1101Enzymatic properties of amylases from germinant wheat摘要:在小麦种子中提取淀粉酶,研究相关酶学性质,了解温度、PH值以及激活剂和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且对酶的活力进行测定。
不同的温度、PH条件下和加激活剂或抑制剂情况下淀粉酶将淀粉水解的程度不同,产物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由此可知道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也可知道激活剂能使酶的性增加,抑制剂能使酶的活性降低。
对酶的活力进行测定时,是测定产物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力。
麦芽糖能将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52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其颜色深浅与麦芽糖浓度成正比,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吸光值,从而得到产物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力[1]。
关键词:淀粉酶、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分光度计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信息时代,各种生物学领域研究层出不穷 ,对酶的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酶的研究已转入了后期,各种酶的生化性质也相继被研究出,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由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而成,只有在适当的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下才具有生物活性,有些酶还需要辅酶或者辅因子[2]。
通过此次实验研究,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淀粉酶的认识和学习,同时培养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实验组合,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为以后研究其他种类的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实验依据,也为我们以后更多的设计型实验作好铺垫。
原理:淀粉是植物最主要的储藏多糖,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食物和发酵工业的基本原料。
淀粉酶存在于几乎所有植物中,特别是萌发后的禾谷种子,淀粉酶活力最强,其中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两种。
两种淀粉酶特性不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
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C 15min钝化。
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1. 引言在小麦的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淀粉酶是一种酶类,在小麦发芽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分解淀粉为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为胚芽和胚乳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而不同品种的小麦,由于其基因型和生理特性的差异,其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2. 不同品种小麦淀粉酶活力变化的初步观察在初步观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小麦在发芽初期,淀粉酶活力呈现出较低的水平,随着发芽的进行,淀粉酶活力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值后逐渐下降。
这种变化规律存在于大多数小麦品种中,但在不同品种之间可能出现差异。
一些早熟品种的小麦,其淀粉酶活力的上升速度较快,高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一些晚熟品种的小麦,则相对较慢。
这表明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3. 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生理机制淀粉酶活力的变化首先受发芽激素的调控。
发芽激素能够促进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提高其活力。
温度和湿度也对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促进淀粉酶的活性,加快其活力的上升速度。
植物内部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给也对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胚芽和胚乳对淀粉酶的需求能够刺激其活力的增加。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麦发芽的生理过程,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内在生理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品种小麦的淀粉酶活力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为培育更高产、更耐旱、更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不仅在小麦发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报告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报告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报告引言:淀粉酶是一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酶类,它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比较小麦种子在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以探究小麦种子发芽过程中淀粉酶的作用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小麦种子:选择一批健康的小麦种子,确保它们具有相似的大小和外观。
- 碘液: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以通过在碘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来制备。
- 淀粉酶提取液:用于提取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可以通过粉碎小麦种子并在适当的缓冲液中悬浮来制备。
2. 实验步骤:a. 将一部分小麦种子放入适当的培养皿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其浸泡12小时,促进种子的萌发。
b. 取出部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用纸巾轻轻擦干表面的水分。
c. 将擦干的小麦种子放入另一个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淀粉酶提取液,使种子充分浸泡。
d. 分别在萌发前和萌发后的小麦种子上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到小麦种子在萌发前后的淀粉酶活力差异明显。
在萌发前,小麦种子表面滴加碘液后呈现出深蓝色,表示淀粉的存在。
而在萌发后,小麦种子表面滴加碘液后呈现出较浅的蓝色,表明淀粉减少。
讨论: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与淀粉的分解有关。
在萌发前,小麦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淀粉是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
而在萌发后,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供给发芽过程中的能量需求。
淀粉酶是一种水解酶,它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如葡萄糖。
这种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种子内部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的合成和分解会发生变化,从而调节淀粉酶的活性。
此外,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在实验中,我们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因此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小麦种子在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在萌发前,小麦种子的淀粉酶活性较低,而在萌发后,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
这表明淀粉酶在小麦种子发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种子分解淀粉并提供能量。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实验报告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实验报告
淀粉酶是植物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由于其关系到植物生长发育,其在抗性和产量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实验旨在比较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对淀粉酶活性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实验研究物质为未萌发前和萌发后的小麦种子,实验地点位于某市某镇的土壤培养室,实验时间为2019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4日,实验研究成果如下:
1. 采用三通柱法测定实验中小麦淀粉酶活性,结果在实验准备前,小麦淀粉酶活性为25.24 U/min;而在3 d萌发后,小麦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结果为156.97 U/min,默克尔比值为6.2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萌发是小麦活性酶启动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重要时期,萌发前期、萌发后期小麦淀粉酶活性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实验中,从三通柱法的实验结果来看,小麦萌发后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活性以156.97 U/min为主,其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
因此可以说在小麦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变化与萌发有着重要关系,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化论文中
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生科1301姓名:张曜宇学号:A09130099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50030)摘要:从萌发的小麦种子中通过离心方法提取淀粉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绘制麦芽糖浓度与吸光度关系的标准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籍由反应生成的还原糖测定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
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可影响酶活性。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PH=5.6,T=40℃的条件下,小麦种子中淀粉酶总活性为280.85mg/g·5min ,而α-淀粉酶的活性为5.34mg/g·5min;40℃左右时,酶的活性最高,PH在5.6左右时,酶的活性最大。
Cl-使酶的活性增强,Cu2+使酶活性减弱。
关键词:淀粉酶DNS 酶活性温度PH 激活剂抑制剂前言:淀粉属于多糖,是植物体储存能量的物质之一。
淀粉不能被生物体直接利用,必须把它分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细胞氧化,提供生命所需能量。
种子萌发时,生命代谢增强,这需要大量的能量,这时,储存其中的淀粉就起作用了,而淀粉首先得分解,这就需要淀粉酶的催化[1]。
按照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异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四种类型。
实验证明,当谷类种子萌发时,两类淀粉酶(α,β型)都存在,淀粉酶总酶活性随种子萌发将升高,有利于淀粉被降解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葡萄糖。
淀粉酶,其市场需求生产规模和产值均很乐观,并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2]。
通过此次实验研究,能够初步掌握淀粉酶性质的研究方法,学会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仪器、试剂1.1.1材料:由东北农业大学生化实验室提供的萌发的小麦种子(芽长约2~3 cm)。
1.1.2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两支25mL离心管;台秤;研钵;容量瓶(100ml, 20ml,25ml);具塞刻度试管;移液管(1ml,2ml,5ml);恒温水箱(100℃,70℃,40℃);吸耳球;冰箱。
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本 实验 以萌发 种 子 为材 料 , 提取 得 到 了淀 粉 酶 , 利 用 O一淀粉 酶 和 1 t 3一淀粉 酶对 温 度 的差 异 , 离 出 分 了 一 粉酶 , 淀 然后 测定 了 仅一淀 粉酶 的活性 并 对 淀 粉 酶 的活性 影 响 因素 进 行 了讨 论 。不 同的 温 度 、 H p
Ab t a t Th my a e a t i sme s r d b s d o a u e nto h u nt y o lo e t r ug tr h d — sr c e a ls c i t i a u e a e n me s r me ft e q a i fmats h o h sa c e vy t
S ud n t z m o o y Ch r c e f仪 一Am y a e Fr m h a e d t y o he En y l g a a tr o l s o W e tS e s
W u Hu to L e W a g Yai aa Iru n l
化合物( 4 m处有最 大吸收峰) 其颜 色深 浅与麦芽糖浓 度成正 比, 50a , 利用分光 光度 法测定棕红 色的氨基化合 物吸 光 值, 从而得到产物麦芽糖 的量 , 来表示酶的活性 。定性的分析 了温度、 H值及 激活剂 和抑 制剂 对淀粉 酶活性 的影 响 。 p
由此可得到酶活性的最适宜的温度和 p H值 , 以及抑制剂的种类和用量。 关键词 淀 粉酶 温度 p H值 抑制剂 吸光度
v leo erd i rw mioc mp u d ytes e t p oo t t e u n t f l s a h w ea t — au f h e ds b o n a n o o n sb h p cr h tmer og t a tyo t et t o st ci t h o y, q i ma o h s h v
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α-淀粉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浸种后
,
天 供试 品 种 淀粉酶活性
7 月4 18 12 一2 8 8 26 17
. . . .
一
淀 粉酶 活 性 与发芽 速 度 发芽速率 (以 发芽早晚为序 )
减
号
8 61 17
2 a 1
豫麦
13
89 10
酶 活 性 单 位 麦 芽掂 由表
么 2
BR
:
mg
,
s / 鲜重
5 分钟
, .
l
- 淀粉 酶活性 的差 异很 大 种子 萌发 的 速度 也 不相 同 的结 果表 明 不 同 品 种 a
11
、
1
卷
3
.
的结果表 明
.
1 和
.
处理萌 发 一天 小麦 种子 的露 白率 比 对 照 分别 提
.
.
纬和 3 纬均 达到 了 差异 显著 水平 64 而 且 浸 种后 五 天
.
处 理的 幼 苗真 叶长
。
处 理 的幼 苗真 叶长达
2
7
,
与对 照 相 比均有极 显著 的 差 异
.
P I
、
p m已 R
处
. .
a
一
淀 粉酶 的 活 性
a
-
6 写 4 分别 比 对 照 提 高 4 3
6%和
2
16 4
5%
,
其中
。
a 淀粉 浸 种处理 的 、
酶 活性 与对 照 相 比 差 异均 达 到 了显 著水平 淀粉酶 活性 与对 照 相 比 分别 提高 处 理的
.
浸 种后
天 经
.
,
BR
萌发小麦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萌发小麦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Enzymatic properties of the diastase from germinant wheat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以萌发小麦为原材料,制作出麦芽糖标准曲线,再提取出淀粉酶粗酶液,研究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对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测定萌发小麦种子不同位置α淀粉酶和总酶活力。
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质量样品一定时间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淀粉酶将淀粉水解,通过碘遇淀粉变蓝的性质及变色现象,可以判定反应速度以及最适温度、pH,同时激活剂可以增强酶活性和抑制剂可以抑制酶活性。
由实验可知低温抑制酶活性,高温使酶失活,40℃是小麦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活性受pH极为显著,酶在最适PH值时,表现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pH值时,活性逐渐较低。
对于淀粉酶,酸性失活、碱性抑制,最适pH=5.6;氯离子是小麦淀粉酶的激活剂,铜离子是小麦淀粉酶的抑制剂。
关键词:酶活性淀粉酶温度 pH值激活剂抑制剂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新陈代谢是由许多复杂而有规律的化学反应组成,酶是生物体系中的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都是在特定的酶催化下反应的,由于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和组织功能分化的结果,酶在机体中受到严格的调控,使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有序进行。
可以说,没有酶的参与,生命活动即告终止[1]。
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由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而成,只有在适当的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下才具有生物活性,有些酶还需要辅酶或者辅因子[2]。
酶有两种功能:其一,催化各种生化反应,是生物催化剂;其二,调节和控制代谢的速度、方向和途径,是新陈代谢的调节元件。
酶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激活或抑制以改变细胞内已有酶分子的催化活性;另一种是通过影响酶分子的合成和降解,以改变酶分子的含量。
这种酶水平的调节机制是代谢的最关键的调节[3]。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邮编:150030)摘要:测定萌发小麦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并对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对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是通过测定淀粉酶分解淀粉所得产物——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性。
麦芽糖能和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酸化合物(540nm出有最大吸收峰),其颜色与麦芽糖浓度成正比,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棕红色氨基酸化合物吸光值,从而得到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性。
定性分析了温度,PH值及激活剂和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利用分解剩余的淀粉和碘液呈蓝色的程度来比较)。
由此得到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以及抑制剂的种类。
关键词:淀粉酶、温度、PH、淀粉酶活度、抑制剂、激活剂。
本实验以萌发的小麦种子为材料,提取得到了淀粉酶,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对温度的差异,分离出α-淀粉酶,并测定了α-淀粉酶的活性和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总活性,计算出β-淀粉酶得活性,然后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和抑制剂情况下淀粉酶对淀粉水解的程度不同通过定性的分析温度、PH值和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由此得到酶活性的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以及抑制剂的种类。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实验材料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由东北农业大学生命学院生化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1.2.1 淀粉酶粗酶液的提取称取2g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2mL蒸馏水,研磨匀浆。
将匀浆到入刻度试管中,定容至25.00mL。
提取液在室温下放置提取15-20min,每隔数分钟搅动一次,使其充分提取。
然后在4000r/min转速下离心10min,将上清液倒入一个干净的试管中,即为淀粉酶粗酶液。
1.2.2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取8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并记录观察到的颜色。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管号 A A B B C C D d缓冲液(PH5.6)/mL 1 1 1 1淀粉溶液/mL 2.5 2.5 2.5 2.5淀粉酶提取液/mL 1 1 1预保温/min 4℃室温40℃沸水浴混合A倒入a中B倒入b中C倒入c中D倒入d中酶促反应(10min)4℃室温40℃沸水浴碘液各3滴(滴管应先冷却至室温)显色1.2.3 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并记录观察到的颜色。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报告
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差异,探究淀粉酶在小麦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2. 碘液3. 淀粉溶液4. 蒸馏水5. 烧杯6. 试管7. 光学显微镜8. 平板电脑实验步骤:1.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蒸馏水中,保持2小时,以激活种子。
2. 将浸泡后的小麦种子平均分配到两个试管中,每个试管内种子数量相同。
3. 一个试管中的小麦种子加入淀粉溶液,另一个试管中的小麦种子加入同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4. 使用注射器将试管中的液体充分混合,并保持试管内液体的温度在恒温箱中约25。
5. 在小麦种子萌发的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分别取出一小部分试管液滴于玻片上,并加入碘液进行反应,观察观察淀粉酶活动情况。
6. 将玻片放置在光学显微镜下,调节放大倍数并使用平板电脑拍摄淀粉颗粒溶解的图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差异。
在萌发前的第1天,两组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大小和浓度几乎相同,未发现明显的淀粉颗粒溶解。
而在萌发后的第3天,加入淀粉溶液的试管中淀粉颗粒已经有所溶解,观察到淀粉溶液呈现较浅的蓝色。
在第5天和第7天,淀粉溶液的颜色更浅,而温水对照组基本无溶解颗粒的迹象。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麦种子萌发后,淀粉酶活力显著增强。
从试管内淀粉溶液颜色的变化来看,淀粉酶能够促进淀粉分子的水解,使其逐渐转化为葡萄糖等可溶性糖类。
2. 萌发后的小麦种子在消化淀粉的同时,也将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给其生长、发芽所需。
3. 与淀粉分子相比,溶解的葡萄糖等可溶性糖类更易被小麦种子吸收和利用,因此能够更好地支持其萌发、生长的需要。
4. 通过对实验中淀粉颗粒溶解情况的观察,我们可以间接评估种子的萌发活力以及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改进和展望:1. 增加实验重复性:本实验中每个时间点只使用了一组样本进行观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小麦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的研究Enzymatic properties of amylases fromwheat摘要:在小麦种子中提取淀粉酶,研究相关酶学性质,了解温度、PH值以及激活剂和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且对酶的活力进行测定。
不同的温度、PH条件下和加激活剂或抑制剂情况下淀粉酶将淀粉水解的程度不同,产物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由此可知道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也可知道激活剂能使酶的性增加,抑制剂能使酶的活性降低。
对酶的活力进行测定时,是测定产物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力。
麦芽糖能将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52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其颜色深浅与麦芽糖浓度成正比,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吸光值,从而得到产物麦芽糖的量,来表示酶的活力[1]。
关键词:小麦种子;淀粉酶;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酶的活力;分光光度计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信息时代,各种生物学领域研究层出不穷 ,对酶的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酶的研究已转入了后期,各种酶的生化性质也相继被研究出,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由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而成,只有在适当的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下才具有生物活性,有些酶还需要辅酶或者辅因子[2]。
通过此次实验研究,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淀粉酶的认识和学习,同时培养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实验组合,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为以后研究其他种类的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实验依据,也为我们以后更多的设计型实验作好铺垫。
目的:通过此次实验研究让我们进一步的加深对淀粉酶的学习和认识。
同时,培养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学会科学的实验组合,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为研究其他种类的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实验依据,也为设计性实验做好铺垫。
意义: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变化都是由酶驱动的,酶有两种功能:其一,催化各种生化反应,是生物催化剂;其二,调节和控制代谢的速度、方向和途径,是新陈代谢的调节元件。
酶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激活或抑制以改变细胞内已有酶分子的催化活性;另一种是通过影响酶分子的合成和降解,以改变酶分子的含量。
这种酶水平的调节机制是代谢的最关键的调节[4]。
现代酶学正向着两个方向发展:酶的分子生物学和酶工程学,它们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范围包括医药,食品,化学工业,诊断分析和生物传感器,涉及的品种不少,如淀粉酶,其市场需求生产规模和产值均很乐观,并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5]。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教研室提供1.2方法1.2.1标准曲线的制作1.2.2粗酶的提取称取2克萌发的小麦种子研磨成匀浆,倒入25ml具塞刻度的试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处,混匀后在室温下静置,每隔数分钟震荡一次,放置20分钟后,开始离心(4000r/min)1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1.2.3定性法分析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准备8支试管分别编号A、a、B、b、C、c、D、d,第一步分别在A、B、C、D管中加入PH=5.6的缓冲液柠檬酸1ml;第二步分别在A、B、C、D管中加入0.3%的NaCl溶液1ml;第三步分别在A、B、C、D管中加入0.1%的淀粉溶液2.5ml;第四步分别在a、b、c、d管中加入淀粉酶提取液1ml;第五步分别把A、a管放在4℃冷冻箱中,把B、b管放在室温下,把C、c管放在40℃水浴中,把D、d管放在沸水浴中,10min钟后把A 管中的溶液倒入a管, 把B管中的溶液倒入b管, 把C管中的溶液倒入c管, 把D管中的溶液倒入d管,再把a管放在4℃冷冻箱中,把b管放在室温下,把c管放在40℃水浴中,把d管放在沸水浴中,进行酶促反应10min;最后在a、b、c、d管中加入碘液各一滴,并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1.2.4定性法分析PH值对酶活性影响准备三支试管分别编号Ⅰ、Ⅱ、Ⅲ, 第一步在Ⅰ、Ⅱ、Ⅲ管中分别加入PH=3.0、PH=5.6、PH=9.6的缓冲液柠檬酸2ml; 第二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0.3%的NaCl溶液1ml; 第三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0.1%的淀粉溶液2.5ml;第四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淀粉酶提取液1ml;最后各管混匀,放在40℃水浴中进行酶促反应10min,各加入碘液1滴,并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1.2.5定性法分析激活剂或抑制剂对酶活性影响准备三支试管分别编号Ⅰ、Ⅱ、Ⅲ, 第一步在Ⅰ、Ⅱ、Ⅲ管中分别加入PH=5.6的缓冲液柠檬酸2ml; 第二步在Ⅰ管中加入0.3%的NaCl 溶液1ml,在Ⅱ管中加入0.3%的CuSO4溶液1ml,在Ⅲ管中加入蒸馏水1ml; 第三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0.1%的淀粉溶液2.5ml;第四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淀粉酶提取液1ml;最后各管混匀,放在40℃水浴中进行酶促反应10min,各加入碘液1滴,并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1.2.6测定小麦种子不同部位α-淀粉酶的活力准备三支试管分别编号Ⅰ、Ⅱ、Ⅲ, 第一步在Ⅰ、Ⅱ、Ⅲ管中加入淀粉酶提取液1ml; 第二步在Ⅰ、Ⅱ、Ⅲ管中分别加入PH=5.6的缓冲液柠檬酸1ml; 第三步在Ⅰ管中加入0.4mol/lNaOH溶液4ml,然后将各管放在40℃水浴中5 min;第四步分别在Ⅰ、Ⅱ、Ⅲ管中加入0.1%的预热的淀粉溶液2ml,将各管混匀,放在40℃水浴中进行酶促反应5min;最后在Ⅱ、Ⅲ管中加入0.4mol/lNaOH溶液各4ml(终止酶促反应)。
再准备0、A、B、C四个管,第一步在A、B、C三个管中加入上面Ⅰ、Ⅱ、Ⅲ管中的酶反应液2 ml,在0号管中加入蒸馏水2ml;第二步在0、A、B、C四个管中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DNS)2ml;第三步将各管混匀,放在沸水浴中5min,冷却,加蒸馏水定容至25 ml;最后以0号管为空白对照,测定A、B、C三个管中溶液的吸光值(OD540),再查标准曲线,得到对应吸光值下的麦芽糖的量[1]。
2 结果2.1温度对小麦淀粉酶的影响4℃:酶的活性几乎完全被抑制,淀粉未被水解,加入碘液后呈蓝色;室温:酶的活性受到一定的抑制,淀粉被部分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浅蓝色;40℃:酶的活性达到相对最大,淀粉完全被水解,加入碘液后接近无色;沸水浴:酶完全失活,淀粉未被水解,加入碘液后呈蓝色;由此可以看出40℃是小麦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2.2PH对小麦淀粉酶的影响PH=3.0:淀粉酶完全失活,淀粉未被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深蓝色PH=5.6:淀粉酶活性达到相对最大,淀粉被完全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无色PH=9.6:酶活性受抑制,淀粉被少量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浅蓝色由此可以看出pH=5.6是小麦淀粉酶的最适PH2.3激活剂,抑制剂对小麦淀粉酶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加入碘液后几乎呈无色加NaCl的溶液:淀粉酶活性增加,使淀粉完全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无色加CuSO4的溶液:淀粉酶活性降低,淀粉被部分水解,加入碘液后呈深蓝色由此可以看出NaCl是小麦淀粉酶的激活剂;CuSO4小麦淀粉酶的抑制剂2.4小麦种子不同部位α-淀粉酶含量(1)小麦种子的芽:OD(0)= 0 OD(A)= OD(B)= OD(C)=根据公式:α-淀粉酶活性=(A-A’)×样品稀释总体积样品重得小麦种子芽的α-淀粉酶活性:34.36[麦芽糖(mg)/Fw(g) 5min](2)小麦种子的麦粒:OD(0)=0 OD(A)= 0.150 OD(B)=0.665 OD(C)=0.680 根据公式:α-淀粉酶活性=(A-A’)×样品稀释总体积样品重得小麦种体的α-淀粉酶活性: [麦芽糖(mg)/Fw(g) 5min](3)小麦种子的根:OD(0)= 0 OD(A)= OD(B)= OD(C)=根据公式:α-淀粉酶活性=(A-A’)×样品稀释总体积样品重得小麦种子根的α-淀粉酶活性: [麦芽糖(mg)/Fw(g) 5min]3 讨论1、温度、环境PH值、激活剂、抑制剂是影响酶活性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其他因素尽量控制在使酶活性最高的水平上),从而研究这一单一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2、通过对淀粉酶活性初步研究,说明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是影响淀粉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淀粉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达到某一温度(40℃左右)时,酶的活性达到最大,当超过这一温度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在一定PH 范围内,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而升高,当达到某一PH(5.6左右)时,酶的活性达到最大,当超过这一PH时,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而降低,直到失去活性;Cl-使酶的活性增强Cu2+使酶活性减弱[3]。
3、研究酶有重要的4、对于酶活力测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测定酶活性的凝胶扩散法和组织印渍法[3],该法建立了改良凝胶扩散法和组织印渍法检测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此法的实验条件容易控制,重复性好。
组织印渍法在玉米种子吸水约5h后即可检测到α-淀粉酶活性;再如2-氯-4-硝基苯-α-半乳糖-麦芽糖苷作底物直接测定α-淀粉酶法,该法用新底物2-氯-4-硝基苯-α-半乳糖-麦芽糖苷(Gal-G2-α-CNP)直接测定α-淀粉酶,不需要辅助酶,延滞时间短(<15s),线性范围宽(可达2200U/L),试剂稳定性好,不使用KSCN、NaN3等激活剂,不受内源性葡萄糖苷酶的干扰,与EPS法对比相关良好[6]。
[参考文献][1]王林嵩.生物化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9—32.[2]刘春莉,张文学,江孝明,杨瑞.新型耐酸性液化糖化酶的分离提取及其特性 [J];酿酒; 2003年03期[3]胡琼英,狄洌等.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4—26[4]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生物化学(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43[5] 罗贯民,曹淑桂等.酶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6] 李勇. 2-氯-4-硝基苯-D-葡萄糖苷合成方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