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普高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水循环是地理知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探讨交流和合作成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依据学科探究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的过程,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课堂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把传授知识同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感性材料归纳整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案例实现和专业的结合、和社会的融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中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2.课时安排:1课时
3.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水运动为主要知识体系,以立体空间的水循环和洋流运动为知识要点。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水循环,虽然与本章其它节的内容联系不大,但非常契合本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主题,既可以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但水循环作为地理知识的基础点,对课本后面章节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把握。针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施教,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
依据:本课的中心内容就是水循环,只有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打下坚实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能够区分水循环的类型,是宏观理解水循环的需要,而认识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则有助于学生充分
理解和运用该知识点。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依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及辩证思维,就需要学生切实体会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然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限,理性认识也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要学生全面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确实有难度。而知识的应用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作为中职生还是存在欠缺,但为专业服务是中职地理课的特色,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丰富专业知识及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专建筑专业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通过快一年多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思维。
对本课时的内容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及讨论成果展示为主要课堂形式,同时以多媒体课件进行启发引导和知识整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加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创造者。
而作为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也有了部分有关水循环知识点对建筑影响的内容学习,但可能只是单独的接触或表面的认识,未能探究其原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可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
四、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简单思路是:
1、新课导入:以学生课间争着泡水作为引入,引起学生对水资源有限的认识。
2、讲授新课:通过探讨地球水体类型,进一步增强学生节水意识。
3、小组合作活动一:通过水循环短视频的演示,让学生讨论合作,动手画出水循环过程并进行展示介绍。
4、小组合作活动二:通过视频介绍、图片展示,提升思维层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5、讲授新课:在学生理解水循环意义的基础上,讲解如何改变水循环来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
6、小组合作活动三:结合专业探讨水循环对建筑专业施工等的影响及注意
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7、课堂总结:以教师总结、合作成果评分、小组内部总结等三种方式进行。
8、作业布:结合时事,让学生了解“五水共治”,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联系迁移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了解丰富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感性材料得出理性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联系实际,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培养创造的个性,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开发。体现了课堂教学方式发散思维及自主学习的理念。
(
|
|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水循环对建筑行业相关工作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资料和课件的阅读,结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通过对水循环和建筑工作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形象生动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小组合作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