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体系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d2b04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5.png)
某项目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案例
项目概述
该水力发电项目位于某山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当地植被和野 生动物栖息地,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案例总结
通过在项目前期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和生态修 复措施,如植被恢复、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最大程度地减小了项目 对环境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02 03
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是推进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在 实践中,需要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生 态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推进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在 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 持等方面的工作。
某企业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案例
企业概述
该企业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 物。
案例总结
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实施一系列水 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有效减少了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提高 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各国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推进 全球环境保护事业。
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环境保护中,需 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
3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共同目标是保护自然环 境和生态系统,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求
![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a9862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a.png)
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求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全球范围内对于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各行业的发展和运营中,确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标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来探讨水资源管理的体系要求,包括工业、农业、城市、环境和能源等。
一、工业领域的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在工业领域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1. 水资源评估与规划在工业项目规划中,应进行水资源评估,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情况进行规划。
同时,要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业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用水量,包括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优化生产工艺等。
同时,要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再利用率,减少对新鲜水的需求。
3. 水污染防治与治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应进行有效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要强调源头控制,减少废水排放。
建立废水监测体系,加强对水污染的监管,保护水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二、农业领域的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农业领域的水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性。
1. 农田灌溉管理农田灌溉是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要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减少浪费。
采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
2. 土壤水分管理农业生产中,要注重土壤水分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水分管理措施,包括土壤保水措施、合理施肥等,确保作物的生长需要。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等。
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引导农民采取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城市领域的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也需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1. 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城市供水是城市生活的基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管理体系,确保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
包括合理规划和运营供水设施,提高供水效率。
2.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管理体系,包括雨水排放、污水处理等。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5e474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f.png)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体系框架,深入剖析其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学科的定位与使命。
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分析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研究前沿,包括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文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水文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热点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与危机、水权与水市场、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等。
通过对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为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二、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水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已逐渐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水文学和水资源学内容,还融入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水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模拟,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径流等各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学科体系进一步扩展至水资源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水资源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还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通过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研究水资源的污染与治理;通过与生态学的结合,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通过与气象学的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评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合理配置。
在研究方法上,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以及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基本认知与关键技术体系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基本认知与关键技术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3291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1.png)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基本认知与关键技术体系王浩;许新发;成静清;周祖昊;褚俊英;张静文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
【年(卷),期】2023(39)1
【摘要】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被动管理、主动管理和智慧管理3个阶段;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础理论、科学内涵以及实施的路径模式,在理论上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系统认知;基于“是什么”“什么水”“定什么”“怎么定”和“怎么管”5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指出了发展方向。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王浩;许新发;成静清;周祖昊;褚俊英;张静文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利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用法治力量守护白洋淀碧波安澜——京津冀晋四省市人大常委会对大清河流域水污防治、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侧记
2.黄河流域“四水四定”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3.南方丰水地区落实“四水四定”的方法探讨4.基于DPSIR模型的“四水四定”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5.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实施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b479fb326c85ec3a87c2c58d.png)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方案
![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5f0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d.png)
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方案引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管理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方案,旨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现状与挑战1.1 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是有限的,全球范围内,只有2.5%的水是淡水,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1.2 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原则2.1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利用。
这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2.2 综合管理水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应加强协调合作,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2.3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包括公众的意识提高、参与决策和监督等。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管理效果。
三、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3.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推广节水设备和措施、加强工业用水管理等来实现。
3.2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恢复水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可以通过建立水资源保护区、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等来实现。
3.3 加强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排放控制、推广生态修复技术等来解决水污染问题。
3.4 促进水资源的跨界合作水资源的跨界合作是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难题之一。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管理好跨界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标准体系
![水资源标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0311c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c.png)
水资源标准体系摘要:一、水资源标准体系的概念与意义1.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定义2.建立水资源标准体系的重要性二、水资源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标准体系的构成2.各类水资源标准的定义与作用三、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现状1.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2.当前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四、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1.完善水资源标准体系的措施2.加强水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正文:水资源标准体系是一个涵盖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对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资源标准体系进行探讨。
一、水资源标准体系的概念与意义水资源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为规范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制定的各类水资源标准的集合。
建立水资源标准体系可以为国家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水资源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水资源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标准、水资源保护标准、水资源利用与节约用水标准、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标准、水资源管理标准等。
各类水资源标准分别针对不同的水资源管理环节,为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具体的操作依据。
三、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现状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标准更新不及时、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和矛盾等。
这些问题对水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约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进。
四、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水资源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加强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标准的认识和重视;3.强化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实施和监督,确保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4.加强与国际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水资源标准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水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
![水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25225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0.png)
水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1. 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水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描述了水资源保护的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旨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 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为了有效管理水资源保护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机构体系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示范的管理组织机构体系:2.1 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组成,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决策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工作。
2.2 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执行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制定具体的项目和计划,监督和评估工作进展。
2.3 相关部门和机构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还需要协调和合作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包括水利、环境保护、农业、城市规划等部门。
建立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共同努力。
3. 管理措施3.1 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提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3.2 保护区划和管理通过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和利用行为,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
同时,建立健全的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巡查和监测,防止违法活动的发生。
3.3 水资源节约利用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
3.4 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减少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推广水质改善技术,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5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4. 结论通过建立科学的水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水资源规划方案-最新版
![水资源规划方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04308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2.png)
水资源规划方案1. 现状分析1.1 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地域分布不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以及各种污染等原因,我国地区水资源分布和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等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等问题。
1.2 水资源利用现状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也存在问题。
大量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但是由于灌溉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和城市也存在浪费现象,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2. 水资源规划目标鉴于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矛盾突出,因此,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十分必要。
水资源规划主要包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1.制定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加强水资源保护,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3.优化供水体系,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稳定性。
4.打造绿色生态城市,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规划重点3.1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规划的核心,是确保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规划方案建议:1.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_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_,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的状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引导,实现如_小流域综合治理_等高效水资源利用模式。
3.2 水资源保护保护水资源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方案建议:1.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水环境监督和执法,减少水污染。
2.加强水资源保护,对水源地和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3.重建生态系统,加强绿化建设,建立生态水利工程,提高水循环效应,形成生态经济。
3.3 供水体系优化供水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供水体系,可有效提高供水质量、稳定性和服务水平。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d15e8c16fc700aba68fc7c.png)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https://img.taocdn.com/s3/m/a7c10941a216147916112857.png)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2)(二)规划思路 (4)(三)规划范围 (5)(四)基本规定 (7)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9)(一)基本要求 (9)(二)水质现状评价 (10)(三)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 (12)(四)内源与面源调查评价 (13)(五)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 (13)(六)水生态状况评价 (13)(七)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16)(八)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18)(九)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评价 (19)(十)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评价 (21)三、总体规划 (23)(一)基本要求 (23)(二)总体规划构架 (23)(三)功能区划分与调整 (24)(四)规划控制指标 (25)(五)总体布局及对策 (27)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1)(一)基本要求 (31)(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31)(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32)(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3)五、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36)(一)基本要求 (36)(二)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方案 (36)(三)入河排污口整治 (37)六、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40)(一)基本要求 (40)(二)污染调查与估算 (40)(三)控制措施 (42)七、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44)(一)基本要求 (44)(二)控制断面选取 (45)(三)计算方法 (45)(四)生态用水配置 (46)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8)(一)基本要求 (48)(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48)(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49)九、地下水资源保护 (55)(一)基本要求 (55)(二)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 (55)(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55)(四)地下水各规划分区现状及保护目标 (56)(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57)(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58)(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58)(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60)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62)(一)基本要求 (62)(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62)十一、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 (67)(一)基本要求 (67)(二)重点流域(区域)选取 (67)(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措施的主要技术要求 (68)十二、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71)(一)基本要求 (71)(二)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和能力建设方案 (71)(三)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72)十三、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74)(一)基本要求 (74)(二)法规与制度建设 (74)(三)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74)(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74)十四、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75)(一)基本要求 (75)(二)水资源保护规划项目汇总 (75)(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75)(四)投资需求 (76)(五)实施效果分析 (76)十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8)(一)基本要求 (78)(二)组织保障 (78)(三)资金保障 (78)(四)监督考核 (78)(五)技术保障 (79)(六)协作机制 (79)(七)社会参与 (79)附表 (80)附录 (177)附录1部分规划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177)附录2水生态状况评价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与标准 (187)附录3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198)一、总则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系规划方案-最新版
![水系规划方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1361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3.png)
水系规划方案一、概述水系规划方案是指通过对水系进行规划,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水系规划方案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水系规划方案包括制定水系发展战略、确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和措施、编制水系规划图和图册等。
二、水系规划重点内容1. 水源保护水源保护是最基本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也是水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源保护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划、水源监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
对于水源保护区划,要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确定合理的区域划分,并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规范的管理规定。
对于水源监测,水系规划方案中应制定水质监测和水量监测的方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水质和水量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2. 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水系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涉及到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等方方面面。
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需要结合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和分配水资源,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高效利用。
3. 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和恢复也是水系规划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
水系规划方案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地保护、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水系规划方案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制定科学的治理规划,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强化水污染的监测、评估、污染物控制、病害防治和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入手。
5. 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调度是指通过对水资源的调配,实现各行业和用途的合理利用。
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需要全面了解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需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原则,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平衡和合理利用。
三、水系规划实施步骤1.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水系规划实施前,需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划方案。
2. 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水系规划实施前,需要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环境等方面,以确定规划的基本信息和数据。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及措施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3054a5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8.png)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国际合作与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推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物多样性公约》
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05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环境和水土保持监 测的实时性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破坏 和物种灭绝。
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促进生态平 衡和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土壤 和水资源。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 效率。
水质监测与治理
对水体进行监测和治理,保障水质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
生态修复技术
研发和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循环经济技术
推广循环经济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 理。
政策完善与优化
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
强化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 本。
优化资源管理政策
完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管理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
雨水收集与利用
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减轻城市排 水压力。
土地利用与规划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了解土 地质量、数量和分布情况。
土地整治与改良
对土地进行整治和改良,提高土地生 产力和生态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向和规模,优化 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规范
![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d3c7fc6767f5acfa1c7cdb6.png)
3.1.2 社会环境资料包括人口、工业、农业、林业、渔业、航 运、乡镇企业、景观、文物、人群健康等。
3.1.3 水资源资料包括水资源量及其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现 状和供需状况、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及其运行方式、取水口、城镇饮 用水水源地等。
2.10.2 规划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分析研究与水资源保护相关 的重要问题,规划应突出重点并具有可操作性:
2.10.3 要保证规划的先进性,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 高水资源保护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
3 基本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3.1 收集规划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水资源、水污染状况及有关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
5 规划水域污染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
5.1 入河排污量及污染源分析 5.1.1 规划要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按规划水域排污口、支流 口排入的污染物调查、监测与评价开展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 对主要污染源(点源、面源)进行调查、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评价 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 5.1.2 应调查统计入河排污口、支流口的位置、数量及水量与 水质,确定入河排污口的种类、性质及排放方式,各类污染物入河 量及其过程分布。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流经大中城市的河段、 水域的入河排污口、支流口情况。 5.1.3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因子一般选取 CODcr、氨氮、BOD5、 石 油 类、 挥发酚、氰化物 、总 砷 、总 汞、 六价铬、 总 铜、 锌、 总 铅 、总镉等 。评价标准采用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GB8978-
《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基本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水功能区划与水质目标确定 -规划水域污染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 -规划水域水质预测与受纳污染物预测 -规划水域纳污能力分析 -规划水域纳污总量控制方案 -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地下水重点保护区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质监测规划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规划报告编制
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
![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89ea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e.png)
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标题: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现状评估、规划原则、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1.1 水资源稀缺与全球挑战1.2 水资源保护意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水资源保护的现状评估2.1 水资源监测与评估方法2.2 水资源状况分析与评估结果第三部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原则3.1 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3.2 综合管理与资源协同3.3 生态优先与生态修复3.4 保护与利用并重第四部分: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4.1 水资源保护与减少污染4.1.1 加强水污染防治4.1.2 推动工业排放治理4.1.3 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4.2 水资源保护与节水措施4.2.1 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4.2.2 发展高效节水技术4.2.3 培养节水意识4.3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4.3.1 建立湿地保护体系4.3.2 推进河流水系治理4.3.3 恢复水生态系统4.4 水资源保护与国际合作4.4.1 加强国际间信息共享4.4.2 推动跨境水资源治理合作4.4.3 积极参与全球水资源治理机制结论:通过制定科学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并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共同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总结: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了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现状评估、规划原则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的挑战,并从科学规划、综合管理、生态优先、保护与利用并重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污染、节水措施、生态修复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指导。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评估与规划
![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评估与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b9822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c.png)
水资源管理的水资源评估与规划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水资源的评估与规划成为了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评估与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与技术。
一、水资源评估的重要性水资源评估是指对水资源的现状和潜在供需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以便为水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水资源评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水资源状况:水资源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包括水量、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这有助于我们判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以及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2. 确定水资源需求:水资源评估也可以帮助我们估计不同经济部门和水需求区的水资源需求。
通过对不同用水行业的需水量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供需平衡提供参考依据。
3. 发现水资源问题:通过对水资源评估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例如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水灾害等。
这有助于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修订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
二、水资源评估的方法与技术水资源评估依赖于多种方法和技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 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测:通过建立水文测站网络,定期监测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参数。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资源量和质量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管理与保护。
2. 数学模型与仿真:利用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对水资源系统进行模拟,评估不同方案对水资源供需的影响。
例如,可以利用水文模型、GIS技术和经济模型等,对特定流域的水资源进行量化评估和规划。
3. 综合评估与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水资源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土保持等因素,并利用数学模型和多级评估方法进行评价。
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战略。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09e582866fb84ae55c8d14.png)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地下水部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总则 (4)(一)目标与任务 (4)(二)基本规定 (5)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6)(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6)(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6)(三)地下水水位 (6)(四)地下水超采状况 (7)(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7)(六)地下水水质 (7)(七)地下水污染 (8)(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8)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 (9)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1)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12)(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12)(二)地下水水质保护 (12)(三)地下水水位控制 (12)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13)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14)(一)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 (14)(二)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 (14)(三)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4)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16)(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16)(二)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 (17)九、地下水保护非工程措施 (18)(一)地下水监控系统建设 (18)(二)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18)(三)完善地下水保护管理制度 (18)(四)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建议 (19)十、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20)(一)投资估算 (20)(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20)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图要求 (50)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规划近期(2020年)目标: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和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地下水资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水源地保护规划技术指南
![水源地保护规划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9d73b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6.png)
加强水源地保护的执法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 厉打击。
资金保障
政府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资金投入,支持 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实施。
社会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源地保护项目,拓宽融 资渠道。
资金使用监管
加强对水源地保护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 金的有效利用。
技术支持
引进先进技术
01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源地保护技术,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治理效果评估
对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 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持续改进
根据治理效果评估结果,对治理措施 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治理效果。
水源地生态修复
生态调查
对水源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了解生态系统的 结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
修复措施
根据生态修复目标,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植 被恢复、湿地恢复、土壤修复等。
ABCD
修复目标
根据生态调查结果,确定生态修复的目标,如恢 复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等。
修复效果评估
对修复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修复目标 的实现。
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01
02
03
04
教育内容
制定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的内容,包括水资源的重 要性、水源地保护的意义 和措施等。
教育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 育,如宣传册、海报、讲 座、展览等。
。
开展技术研究
02
加强水源地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
推广适用技术
03
推广适用于本地区的水源地保护技术,提高保护工作的实际效
果。
04
水源地保护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水资源管理的规划与保护方案
![水资源管理的规划与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1fc22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8.png)
水资源管理的规划与保护方案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的规划与保护方案。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沿海地区和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内陆地区和西北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其次,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而农业灌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
再次,水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等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与目标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规划与保护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均衡利用、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其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环境的健康。
三、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业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加大水资源价格调节力度,引导用户合理使用水资源。
2.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
3. 加强水资源调度与保护。
建立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湿地和河流的生态功能。
四、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1. 完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水资源管理的权责和法律责任。
2. 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和利用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组织和协调。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
五、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水资源管理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和解决水资源管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 源保 护规 划需 统筹 地表 水 和地下 水保 护 。
c .功能 定 位 和 分 区 是 明 确 保 护 标 准 和 配 置 措 施 的基 础 。水资 源 分布及 特 点 、 生 态功 能 、 发利 水 开 用 功能 具有 显著 的 空间差 异 特征 。水 资源保 护 规划 应对 地 表水 、 地下 水 和 水 生 态 系 统 按其 空 间分 布 和 功 能特 征 , 分相 应功 能分 区 , 划 实现 功 能开发 和功 能 保护 的协 调统 一 。 d 监督 管 理 与 达标 考 核 是 水 资 源保 护 规划 实 . 施 的核 心 。实施 最 严格 的水 资 源管 理制度 的根本是 落实监 督 管理 与达 标考 核 。水 资源保 护规 划要 强化 水 资源 统一 调度 , 调好 生 活 、 产 、 协 生 生态环 境用 水 ; 从 严核 定水 域纳 污容 量 , 严格 人河 排 污 口管 理 , 控制 入 河湖 排污 总量 ; 严格 地 下水 管理 和保 护 , 实行地 下 水压 采 , 步削 减地下 水 超采 量 ; 据 流域水 生态 特 逐 根 点, 建立 评价 体 系 , 开展 水 功能 区达 标评 价 和考核 以 及河 湖健 康评 估 和管理 。
p tcin,a n w trr su c sp oe t n p a nig s se ,i tgae t trq ai o r et o e wae e o r e r tci ln n ytm o n e rtd wi wae h u ly,wae a tt a d a u tc t trq n i u y, n q ai
目前 , 利 部 正在 组 织 启动 新 一 轮全 国水 资 源 水
保 护 规划编 制工 作 , 快 研 究建 立 水 质 、 量 、 生 尽 水 水
态并 重 的现 代水 资 源 保 护规 划 体 系 , 科学 编 制 水 对
资源 保护规 划具 有重 要意 义 。
本建 成水 资源保 护 和 河 湖 健 康保 障体 系 的 目标 ; 提
必须 从 以往 的水质保 护 为主扩 展 到水质 、 水量 、 生 水 态并 重 , 化水 生态 系统 的保护 与 修复 , 过保 障河 强 通
基金 项 目 : 利 部 中央 分 成 水 资 源 费项 目(2 1240 1 ) 水 16 1110 4
质 目标 和保 护要 求 , 流 域水 资 源 保 护 工作 起 到 了 对 积 极 的作用 。 19-20 9 9 02年水 利部组 织开展 了全 国
作者简介 : 朱党生(95 )男, 16 一 , 江苏泗 阳人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 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Em i zuaghn@g p o .n -al hdnseg i .r e : w g
・
2 8
水资源保 护 规 划 , 出 了 水 功 能 区 划 , 以 其 为 单 提 并
现代 水 资 源保 护 规 划 技术 体 系
朱党生 张建永 史晓新 尹 , , , 炜2
(. 1水利部水 利水 电规划设计 总院 , 北京 102 ; . 0 10 2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05 ) 30 1
摘要 : 对新 时期我 国水 资源保 护 面临的 形势和要 求 , 针 回顾 以往 水资 源保护 规 划工作及 存在 问题 。扩展 水 资
性循 环 为基 本 出发点 , 行水 质 一 量 一 生 态 “ 位 进 水 水 三
一
修 编工作 , 资源 和 水 生 态保 护 成 为 规 划 修 编 工 作 水
的重要组 成部 分之 一 。进入 2 世纪 以来 , l 为强 化水 资源 保护 工作 , 国家 有关 部 门相 继 编 制 了全 国城 市 饮用水 安全 保 障 规 划 _ 、 国主 要 河 湖 水 生 态保 护 3全 J 与修 复规 划 以及 全 国地 下水 保护规 划 等水 资源 保护
制 工作 具有 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 质 ; 水 水量 ; 水生 态 ; 资源保 护 ; 划体 系 水 规 中图分 类号 : 3 X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6 3 (0 10 —0 8 0 10 — 93 2 1 )5 02 — 4
M o e n wa e e o r e r t c i n l n i g s se d r t r r s u c s p o e to p a n n y t m
e oo y,i rp s d.Th a i rn il s c lg sp o o e eb scp cp e ,man c ne t e h ia p cfc t n ,a d pa n n y tm r me r ft e i i o tn ,tc n c ls e i ai s n ln i gs se fa wok o i o h wae eo r e rtcin pa n n r n y e tr rs u l s p oe to ln i gwe e a a z d.T e k y tc n lge e d d fri t e c r e u r u r a d. 2 l h e e h oo isn e e o t o b ar d o ta ep tf w r i o
第2 7卷第 5 期
2 1 年 9月 01
水
资源保ຫໍສະໝຸດ 护 V 】2 . 0 . 7 No 5
S p.2 1 e 01
W ATER RES 0URCES PR Ⅱ l Cn0N
D I 1 .99 ji n 10 —9 3 2 1 .5 0 7 O :0 3 6/ . s .046 3 .0 10 .0 s
案_ 。2 0 - 2 1 2 0 2 0 0年 , J 国家 发展 和改革 委员 会 、 利 水 部 开展 了全 国水 资源综 合 规划 和七 大流 域综 合规 划
良性循 环 的水 生态 状况 是水 资源 功能 正 常发挥 的前 提 。水 资 源保护 规划 应 以维 护流 域水 生态 系统 的 良
2 2 概 念和 内涵 .
未得 到根本 遏制 , 资 源保 护 面临 的任 务 仍 然 十分 水 严峻 。虽 然全 国水 资源综 合 规划 及各 流域综 合 规划
Th e p a nn y tm si o tn o u dn n mp o i g te wae e o re r tcin p a nn frv rb isi en w ln ig s se i mp ra tfrg i ig a d i rvn h trrs u c sp oe t l ig o e a n n o n i s C i a. hn
源保 护的 内涵 , 出基 于水 质 、 量 、 提 水 水生 态并重 的现代 水 资 源保 护规 划技 术 体 系, 明确 规 划 的基本 原 则 、 主
要 内容 、 术要 求和措 施体 系, 出亟 须开展 的 关键 技 术研 究 , 技 提 对指 导 和 完善我 国各 流域 水 资 源保 护规 划编
元 , 出 水 域 纳 污 能 力 和 污 染 物 限 制 排 放 控 制 方 提
a 水质 、 量 、 生态“ 位一体 ” . 水 水 三 。水 资 源 具
有水质 、 量 等物理 属性 特 征 , 水 同时 又是 生态环 境 的 重要控 制性 要 素 。 良好 的水 质 状 况 、 宜 的水 量 和 适
以往水 资 源保 护规划 工作 主要 存在 以下 问题 : a .以水质为单 一 目标 , 以污染治理为 单一措施 的 水资源保护规划与水资源属性 全面保护 的要求差距甚 大, 水资源保 护规划 的内涵和工作 内容亟待扩展 。 b 全 国性 和 流 域性 的 水 资 源保 护规 划 亟 待 编 . 制 。 目前 , 国水 环 境 恶化 和水 生 态 破 坏 的 态 势 尚 我
Ab t a t sr c :Aln 山 t e n w i ain a d n w e ur me t o tr rs u c s p oe t n i ia.te h soy a d o gwi h e st to n e r q i u e ns fwae e o r e rtci n Chn o h itr n p o l ms o tr r s u c s p tcin pln i g a e e iwe r be f wae e o re r e t a n n r rve d. T r u h x a d n h c n oain o tr rs u c s o o h o g e p n i g t e o n t t f wae e o re o
Z HU n -h n Da gs e g ,ZHANG in y n HIXioxn ,YI W e Ja - o g ,S a -i N i 2
( .Gnrlntueo ae R cus n y r o e lni n eg 1 ee s t W t eor sad H do wrPann a D s n,Mis yo a rR s r s a I it f r e p g d i n t W t e uc ,& ir f e o e 102 ,C i ;2 h nf n ae R su e Po co stt,Wua 30 1 h i ) 0 10 h a .C  ̄g a gW t e r s r e i I tu n i r o c ttn n i e h n40 5 ,C n a
水 资源是 事关 国计 民生 的基础 性 自然资 源和 战
湖生态 系统 的 良性 循 环来 促 进 水 资 源可 持 续 利用 ,
并 支 撑经济 社会 可持 续发展 。
略 性经 济资 源 , 是 生态 环 境 的控 制性 要 素 …。水 也 1
量 、 质 、 生态 是 水 作 为资 源 的基 本 属性 。同 时 , 水 水 水 资源是 一种 动态 的 、 可再生但 又 十分脆 弱 的资源 , 地 表水 与地下 水 相互 转 换 , 上下 游 、 支 流 、 右 岸 干 左 相互 关联 , 质 、 量 、 水 水 水生态 相互 影 响 、 相互 制约 。 2 1 年 中央 1号 文 件 明 确 提 出 了 到 22 01 0 0年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