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的教学方法。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1.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题的指导,可以个别读,男女生分开读,集体读等,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再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读题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当大部分同学都达到能够完整通顺地准确读题的要求时,教师再开展第二步骤的训练。

2.训练学生独立朗读,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90天,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需要读题,一定至少要求学生读三遍,以此来强化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但单一、反复地读题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所以,教师需采用各种读法相间的方式来进行读题的训练;并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感到读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以此激励学生反复读题;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熟读题目的重要性。

读懂题目,理清关系

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对题目里数学语言及生活常识的真正地理解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而读懂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仔细推敲题目里的数学语言,弄懂生活常识,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理顺相关联的数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首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如“比……多”、“比……少”、“倍”、“平均”等数学术语,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顺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妨碍正确数量关系的确立。因此,对问题中的数学术语所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此外,在平时教学中,遇到题目中有“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几倍是……”、类型的题时,教师都让学生把这些关键句变换顺、逆叙述方式各说一次,通过数学语言的互换,不仅可以降低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同时又能丰富学生

的数学语言及对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在讲“平均分”的意义时先是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然后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并陈述平均分所表示的意义。进而使学生学会在读题时理顺条件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其次,读顺题目时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活常识。如果说语言文字是应用题中各种条件关系的纽带,那么生活常识的缺乏可以说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在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适时指导。

有效的审题方法一

教育学生认真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最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对于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是只完成了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而把第二个任务“算一算”忘记了。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目要求,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来做,而把估计这一任务忘记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要有针对性的观察

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观察命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教师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有哪些小动物呢?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的审题方法二

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

数学审题要先读懂题。教师需培养小学生仔细、反复阅读的习惯,学生读题时不能漏字,尽可能的捕捉到题目中的小障碍、小细节,并将其顺利化解。比如:“有一辆货车,上午装载了540kg的货物,中午到达某一站卸了450kg的货物。下午又到了一站装载了420kg的货物。那么,这时货车上有多少货物?”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对连续装卸有疑问。教师可显然学生自我讨论,并画出图给学生进行分析。不看中午的卸货,货车装载多少货物很容易解答出来。学生们领悟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便能够理解转换的意义。又比如:“学校修水泥路,修完了2/3,和水泥路中点还有30米的距离,水泥路有多长?”该题目中,水泥路的“中点”、“终点”是关键词,1/2是“中点”、1是“终点”。

提倡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小学数学中有一些题目需要动手实践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在遇到有空间和图形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自我动手折纸。折纸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图形的构造特点,最终理解题意。像有些题目,比如长方形折纸折一次能转变成为哪种图形。学生在折折拼拼之后,会充分理解题意,并培养空间概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试卷中,有许多问题要在情境中数一数。低年级学生必须要掌握好正确的数数。学生在审题时,看到一系列的数字,需要有顺序的进行数数。如果在脑海中进行数数,可能会出现解题错误。学生可以留下痕迹,或者在桌子上按顺序的数数,一边数,一边做好记号。学生在不断数数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仔细审题的目标。

有效的审题方法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