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河岸溢洪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混合,逐渐将曲管内的空气带出,使曲管内产生真 空,虹吸作用发生而自动泄水。
优点:能自动调节上游水位,不需设置闸门。
缺点:超泄能力较小,构造复杂,且工作可靠性较差, 在大中型工程应用较少。
以上四种类型的泄洪设施,前两种设施的整个流程是 完全敞开的,故又称为开敞式溢洪道,而后两种又称为 封闭式溢洪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42
概
述
1 R=4 3 2
图6-4 虹吸工溢洪道示意图 1—遮檐; 2—通气孔; 3—挑流坎; 4—曲管
第 一
节 二、河岸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概
考虑枢纽总体布置、地形、地质、施工及运行、
述 经济指标等因素。
(1)枢纽总体布置:溢洪道布置应结合枢纽布置 全面考虑,避免泄洪、发电、航运及灌溉等建筑 物在布置上的干扰。其布置时合理选择泄洪消能 布置和型式,进水口应短而直,出水渠应与下游 河道平顺连接,避免下泄水流的冲刷及淤积;
进水渠一般可不衬护,当为了减小水头损失或满 足抗冲要求时,也可用混凝土、浆砌石衬护。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3)纵断面布置
正 进水渠的纵断面应布置成平坡或不大的逆坡(倾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2)受地形、地质条件及上游河势的影响需设
正 置弯道时,弯道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
槽 溢
底宽度。弯道与控制段之间应布置一(2-3)H直
洪 线段过渡。
道
3)进水渠底一般为等宽或顺水流方向收缩;
4)进口布置原则:坝肩时,靠坝一侧设置成曲 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开挖成规则曲面;布置在哑 口时,一般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形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正 槽 溢 洪 道 第三节 侧 槽 溢 洪 道 第四节 非 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一节 概 述
河岸溢洪道简介:
在水利枢纽中,为了防止洪水漫过坝顶,危及大坝和 枢纽的安全,必须布置泄水建筑物,以宣泄水库按运行要 求不能容纳的多余来水量。
常用的泄水建筑物有河床式溢洪道(重力坝中的溢流坝)、 河岸溢洪道。对于以土石坝及某些轻型坝型为主坝的枢纽, 常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布置溢洪道,称河岸溢洪 道。
溢洪道除应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外,还应保证在运用期 间的自身安全和下泄水流与原河道水流得到良好的衔接。
第 一
一、河岸溢洪道的型式
节
河岸溢洪道其主要型式有
概
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述
竖井式
虹吸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1)正槽溢洪道:其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 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轴线方向一致,如图 6-1所示。
特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工作可靠、泄 水能力大。
应用:正槽溢洪道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 并且水流条件好,运用管理方便。因此,在 实际工程中,大多数以土石坝为主坝的水利 枢纽都采用这种溢洪道。
(4)施工和运行
应使开挖出渣线路和堆渣场地便于布置,并考虑利 用开挖出来的土石料作为筑坝材料,以减少弃料为 运行方便,溢洪道不宜离水库管理处太远。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二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正槽溢洪道一般由进水渠段、控制段、泄槽段、 消能防冲设施和出水渠五个部分组成。
一、进水渠
进水渠是水库与控制段之间的连接段; 作用:进水及调整水流。 设计原则:当控制段邻近水库时,进水渠可用一 喇叭形进水口代替,具体布置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1)平面布置: 1)进水渠在平面上最好按直线布置,且前缘不 得有阻碍进流的山头或建筑物,以便水流均匀平 顺入渠。
(2)地形、地质条件,溢洪道应布置在地形适 宜、地质坚固且稳定的岸边或天然垭口的岩基上, 以减少开挖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并应尽量避免深挖,以免造成高边坡失稳或边坡处 概 理困难等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选择溢洪道 述 的位置时,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以确保溢洪
道的安全。
(3)土石坝枢纽中,溢洪道的进出口不宜距土石 坝太近,以免冲刷坝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1
述
32
4
5
图6-3 竖井式溢洪道示意图 1—环形喇叭口; 2—渐变段; 3—竖井段
4—隧洞; 5—混凝土塞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4)虹吸式溢洪道:如图6-4所示,它是一种封闭式 概 溢洪道,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虹吸的作用泄水。当库水位 述 达到一定的高程时,淹没了通气孔,水流经过堰顶并与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7
1
6
2
4
3
5
图6-1正槽溢洪道布置图 1—进水段; 2—控制段; 3—泄槽; 4—消能防冲段;
5—出水渠; 6—非常溢洪道; 7—土坝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2)横断面布置
正 进水渠一般按梯形断面,在控制段前缘过渡成
槽 溢
矩形断面。进水渠应有足够的断面尺寸。
洪 一般可先拟定流速,由流速控制断面尺寸。进
道
水渠流速,应以大于库水悬移质的不淤流速和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渠底不冲流速,一般不应大于4m/s。在山势
陡峭、开挖量较大的情况下,也可达(5-7m/s)。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2)侧槽溢洪道:其溢流堰与泄槽的轴线接近平行,
概 过堰水流在较短距离内转弯约90º,再经泄槽泄入下 述 游。它适宜坝肩山体高,岸坡较陡的情况。
6
1
2
4 3
5
图6-2 侧槽式溢洪道布置图 1—洪道; 2—侧槽; 3—泄水槽; 4—出口布消能段
5—上坝公路; 6—土石坝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3)井式溢洪道:图6-3所示,这种溢洪道由溢流 概 喇叭口段、竖井段和泄洪隧洞段组成。水流进入环 述 行溢流堰后,经竖井和泄水隧洞段流入下游。这种
泄水设施的主要建筑物是泄水隧洞.
缺点:水流条件复杂,超泄能力小,容易产生空蚀和 振动。
在工程实践中,布置这种泄洪设施往往与导流隧 洞相结合,施工期采用隧洞导流,竣工后废洞利用。 专门布置竖井式溢洪道泄洪在我国应用较少。
优点:能自动调节上游水位,不需设置闸门。
缺点:超泄能力较小,构造复杂,且工作可靠性较差, 在大中型工程应用较少。
以上四种类型的泄洪设施,前两种设施的整个流程是 完全敞开的,故又称为开敞式溢洪道,而后两种又称为 封闭式溢洪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42
概
述
1 R=4 3 2
图6-4 虹吸工溢洪道示意图 1—遮檐; 2—通气孔; 3—挑流坎; 4—曲管
第 一
节 二、河岸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概
考虑枢纽总体布置、地形、地质、施工及运行、
述 经济指标等因素。
(1)枢纽总体布置:溢洪道布置应结合枢纽布置 全面考虑,避免泄洪、发电、航运及灌溉等建筑 物在布置上的干扰。其布置时合理选择泄洪消能 布置和型式,进水口应短而直,出水渠应与下游 河道平顺连接,避免下泄水流的冲刷及淤积;
进水渠一般可不衬护,当为了减小水头损失或满 足抗冲要求时,也可用混凝土、浆砌石衬护。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3)纵断面布置
正 进水渠的纵断面应布置成平坡或不大的逆坡(倾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2)受地形、地质条件及上游河势的影响需设
正 置弯道时,弯道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
槽 溢
底宽度。弯道与控制段之间应布置一(2-3)H直
洪 线段过渡。
道
3)进水渠底一般为等宽或顺水流方向收缩;
4)进口布置原则:坝肩时,靠坝一侧设置成曲 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开挖成规则曲面;布置在哑 口时,一般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形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正 槽 溢 洪 道 第三节 侧 槽 溢 洪 道 第四节 非 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一节 概 述
河岸溢洪道简介:
在水利枢纽中,为了防止洪水漫过坝顶,危及大坝和 枢纽的安全,必须布置泄水建筑物,以宣泄水库按运行要 求不能容纳的多余来水量。
常用的泄水建筑物有河床式溢洪道(重力坝中的溢流坝)、 河岸溢洪道。对于以土石坝及某些轻型坝型为主坝的枢纽, 常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布置溢洪道,称河岸溢洪 道。
溢洪道除应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外,还应保证在运用期 间的自身安全和下泄水流与原河道水流得到良好的衔接。
第 一
一、河岸溢洪道的型式
节
河岸溢洪道其主要型式有
概
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述
竖井式
虹吸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1)正槽溢洪道:其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 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轴线方向一致,如图 6-1所示。
特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工作可靠、泄 水能力大。
应用:正槽溢洪道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 并且水流条件好,运用管理方便。因此,在 实际工程中,大多数以土石坝为主坝的水利 枢纽都采用这种溢洪道。
(4)施工和运行
应使开挖出渣线路和堆渣场地便于布置,并考虑利 用开挖出来的土石料作为筑坝材料,以减少弃料为 运行方便,溢洪道不宜离水库管理处太远。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二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正槽溢洪道一般由进水渠段、控制段、泄槽段、 消能防冲设施和出水渠五个部分组成。
一、进水渠
进水渠是水库与控制段之间的连接段; 作用:进水及调整水流。 设计原则:当控制段邻近水库时,进水渠可用一 喇叭形进水口代替,具体布置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1)平面布置: 1)进水渠在平面上最好按直线布置,且前缘不 得有阻碍进流的山头或建筑物,以便水流均匀平 顺入渠。
(2)地形、地质条件,溢洪道应布置在地形适 宜、地质坚固且稳定的岸边或天然垭口的岩基上, 以减少开挖量。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并应尽量避免深挖,以免造成高边坡失稳或边坡处 概 理困难等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选择溢洪道 述 的位置时,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以确保溢洪
道的安全。
(3)土石坝枢纽中,溢洪道的进出口不宜距土石 坝太近,以免冲刷坝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1
述
32
4
5
图6-3 竖井式溢洪道示意图 1—环形喇叭口; 2—渐变段; 3—竖井段
4—隧洞; 5—混凝土塞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4)虹吸式溢洪道:如图6-4所示,它是一种封闭式 概 溢洪道,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虹吸的作用泄水。当库水位 述 达到一定的高程时,淹没了通气孔,水流经过堰顶并与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7
1
6
2
4
3
5
图6-1正槽溢洪道布置图 1—进水段; 2—控制段; 3—泄槽; 4—消能防冲段;
5—出水渠; 6—非常溢洪道; 7—土坝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二 节
(2)横断面布置
正 进水渠一般按梯形断面,在控制段前缘过渡成
槽 溢
矩形断面。进水渠应有足够的断面尺寸。
洪 一般可先拟定流速,由流速控制断面尺寸。进
道
水渠流速,应以大于库水悬移质的不淤流速和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渠底不冲流速,一般不应大于4m/s。在山势
陡峭、开挖量较大的情况下,也可达(5-7m/s)。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概
述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2)侧槽溢洪道:其溢流堰与泄槽的轴线接近平行,
概 过堰水流在较短距离内转弯约90º,再经泄槽泄入下 述 游。它适宜坝肩山体高,岸坡较陡的情况。
6
1
2
4 3
5
图6-2 侧槽式溢洪道布置图 1—洪道; 2—侧槽; 3—泄水槽; 4—出口布消能段
5—上坝公路; 6—土石坝
第五章 河 岸 溢 洪 道
第 一
节 (3)井式溢洪道:图6-3所示,这种溢洪道由溢流 概 喇叭口段、竖井段和泄洪隧洞段组成。水流进入环 述 行溢流堰后,经竖井和泄水隧洞段流入下游。这种
泄水设施的主要建筑物是泄水隧洞.
缺点:水流条件复杂,超泄能力小,容易产生空蚀和 振动。
在工程实践中,布置这种泄洪设施往往与导流隧 洞相结合,施工期采用隧洞导流,竣工后废洞利用。 专门布置竖井式溢洪道泄洪在我国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