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合集下载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描述法: 假设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 ⋅, n , ⋅ ⋅ ⋅}. N +={1, 2, ⋅ ⋅ ⋅, n , ⋅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 ⋅, -n , ⋅ ⋅ ⋅, -2, -1, 0, 1, 2, ⋅ ⋅ ⋅, n ,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互质与且q p q Z p qp+∈∈=N Q子集: 假设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假设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或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3)分配律(A⋃B)⋂C=(A⋂C)⋃(B⋂C), (A⋂B)⋃C=(A⋃C)⋂(B⋃C);(4)对偶律(A⋃B)C=A C⋂B C, (A⋂B)C=A C⋃B C.(A⋃B)C=A C⋂B 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 C⇔x∈A C⋂B C, 所以(A⋃B)C=A C ⋂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 b } , (-∞, +∞)={x | | x |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设δ是一正数, 则称开区间(a-δ, a+δ)为点a的δ邻域, 记作U(a, δ), 即U(a, δ)={x | a-δ< x < a+δ}={x | | x-a|<δ}.其中点a称为邻域的中心, δ称为邻域的半径.去心邻域U(a, δ):U(a, δ)={x |0<| x-a |<δ}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到Y的映射, 记作f : X →Y ,其中y 称为元素x (在映射f 下)的像, 并记作f (x ), 即y =f (x ),而元素x 称为元素y (在映射f 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 称为映射f 的定义域, 记作D f , 即 D f =X ;X 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 的值域, 记为R f , 或f (X ), 即R f =f (X )={f (x )|x ∈X }. 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 即定义域D f =X ; 集合Y ,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 对应法则f , 使对每个x ∈X , 有唯一确定的y =f (x )与之对应.(2)对每个x ∈X , 元素x 的像y 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 ∈R f , 元素y 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 的值域R f 是Y 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 不一定R f =Y . 例1设f : R →R , 对每个x ∈R , f (x )=x 2.显然, 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R , 值域R f ={y |y ≥0}, 它是R 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 除y =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 =4的原像就有x =2和x =-2两个. 例2设X ={(x , y )|x 2+y 2=1}, Y ={(x , 0)||x |≤1}, f : X →Y , 对每个(x , y )∈X , 有唯一确定的(x , 0)∈Y 与之对应.显然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X , 值域R f =Y .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 轴的区间[-1, 1]上. (3) f :]2 ,2[ππ-→[-1, 1], 对每个x ∈]2,2[ππ-, f (x )=sin x .f 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2,2[ππ-, 值域R f =[-1, 1].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 是从集合X 到集合Y 的映射, 假设R f =Y , 即Y 中任一元素y 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 为X 到Y 上的映射或满射; 假设对X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 (x 1)≠f (x 2), 则称f 为X 到Y 的单射; 假设映射f 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 为一一映射(或双射).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 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 是X 到Y 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 ∈R f , 有唯一的x ∈X , 适合f (x )=y ,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 的新映射g , 即g : R f →X ,对每个y ∈R f , 规定g (y )=x , 这x 满足f (x )=y . 这个映射g 称为f 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1-f D =R f , 值域1-f R =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 设有两个映射g : X →Y 1, f : Y 2→Z ,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 和f 可以定出一个从X 到Z 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 ∈X 映射成f [g (x )]∈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 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 和f 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 即f og : X →Z ,(f o g )(x )=f [g (x )], x ∈X .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 和f 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 的值域R g 必须包含在f 的定义域内, R g ⊂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 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 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 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 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 与g o f 也未必相同. 例4 设有映射g : R →[-1, 1], 对每个x ∈R , g (x )=sin x , 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 ∈[-1, 1], 21)(u u f -=. 则映射g 和f 构成复映射f o g : R →[0, 1], 对每个x ∈R , 有 |cos |sin 1)(sin )]([))((2x x x f x g f x g f =-=== .三、函数 1. 函数概念定义 设数集D ⊂R , 则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 =f (x ), x ∈D ,其中x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 即D f =D . 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 和f (x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 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表达方便, 习惯上常用记号“f (x ), x ∈D ”或“y =f (x ), x ∈D ”来表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 =f (x )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 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 “ϕ”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ϕ (x ), y =F (x ). 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 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 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 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求函数412--=x xy 的定义域.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 ≠0, 且x 2 - 4≥0. 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 ={x | | x |≥2}, 或D =(-∞,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 在函数的定义中,对每个x ∈D , 对应的函数值y 总是唯一的, 这样定义的函数称为单值函数. 如果给定一个对应法则, 按这个法则, 对每个x ∈D , 总有确定的y 值与之对应, 但这个y 不总是唯一的, 我们称这种法则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 例如, 设变量x 和y 之间的对应法则由方程x 2+y 2=r 2 给出. 显然, 对每个x ∈[-r , r ],由方程x 2+y 2=r 2,可确定出对应的y 值, 当x =r 或x =-r 时, 对应y =0一个值; 当x 取(-r , r )内任一个值时, 对应的y 有两个值. 所以这方程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对于多值函数, 往往只要附加一些条件, 就可以将它化为单值函数, 这样得到的单值函数称为多值函数的单值分支. 例如, 在由方程x 2+y 2=r 2给出的对应法则中,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221)(x r x y y -==;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另一个单值分支222)(x r x y y --==.表示函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表格法、图形法、解析法(公式法), 这在中学里大家已经熟悉. 其中, 用图形法表示函数是基于函数图形的概念, 即坐标平面上的点集 {P (x , y )|y =f (x ), x ∈D }称为函数y =f (x ), x ∈D 的图形. 图中的R f 表示函数y =f (x )的值域. 函数的例子:例. 函数⎩⎨⎧<-≥==0 0||x x x x x y .称为绝对值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0, +∞). 例. 函数⎪⎩⎪⎨⎧<-=>==01000 1sgn x x x x y .称为符号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1, 0, 1}.例 设x 为任上实数. 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称为x 的整数部分, 记作[ x ]. 函数y = [ x ]称为取整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Z . 0]75[=, 1]2[=, [π]=3, [-1]=-1, [-3. 5]=-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例。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将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一个元素。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连续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某个值a时,函数f(x)趋近于某个值L,称f(x)当x趋近于a时的极限为L,记作lim(x→a)f(x)=L。

极限的性质:保号性、保不等式性、夹逼定理等。

1.3 极限的计算极限的基本计算方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有理化法等。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无穷小是指绝对值趋近于0的量,无穷大是指绝对值趋近于无穷的量。

1.4 极限的应用函数的连续性:如果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函数值,称该函数在这一点连续。

导数的概念: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第二章:微积分基本定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导数的定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切线斜率,记作f'(x)。

导数的计算:基本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等。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微分的定义:微分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的差值,记作df(x)。

微分的计算:微分的基本公式、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等。

2.3 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积分的定义:积分表示函数图像与x轴之间区域的面积,记作∫f(x)dx。

积分的计算:基本积分公式、积分的换元法、分部积分法等。

2.4 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定义:微积分基本定理是微分与积分之间的关系,即导数的不定积分是原函数,积分的反函数是原函数的导数。

第三章:微分方程3.1 微分方程的定义与分类微分方程的定义:微分方程是含有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的等式。

微分方程的分类: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

3.2 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因子法、变量替换法等。

3.3 微分方程的应用微分方程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描述物体运动、电路方程等。

第四章:级数4.1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级数的定义:级数是由无穷多个数按照一定的规律相加的序列,记作∑an。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教案: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与极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计算函数的极限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极限计算。

4.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2.极限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极限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极限计算。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与极限的概念,例如:小明每分钟的步数逐渐增加,求他一小时内步数的极限。

第二步:引入函数与极限的概念(10分钟)1.定义函数与极限的概念,引入极限的符号表示。

2.介绍函数的局部性质和极限的全局性质。

第三步:函数的极限性质(10分钟)1.引入函数的极限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概念。

2.介绍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极限性质。

第四步: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15分钟)1.介绍初等函数的极限计算方法,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极限。

2.讲解无穷大与无穷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介绍极限的夹逼准则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准则。

第五步:实例讲解(15分钟)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函数极限的具体计算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极限的计算技巧。

例如:计算lim(x→0) (sinx/x)。

第六步:综合练习(20分钟)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例如:计算lim(x→∞) (1+x)^1/x。

第七步:总结与归纳(10分钟)总结函数与极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归纳重点和难点。

第八步:拓展学习(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函数与极限的拓展内容,例如:无穷小阶、无穷小等价、洛必达法则等。

第九步: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和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教学工具:1.演示板和黑板。

2.教学PPT。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与极限教学案例

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与极限教学案例

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与极限教学案例引言: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函数与极限是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也具有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一个函数与极限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与极限的概念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背景:假设我们要引入函数与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的连续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我们选取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即某人沿着一个直线道路匀速行走的过程。

案例内容:某人沿着道路匀速行走。

我们设定这个人起始位置为原点O,正方向为道路的正向,负方向为道路的负向。

我们将这个人的位置与时间建立关系,即人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假设当时间为t时,人的位置为f(t)。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函数的概念:1. 如果人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走,他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否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函数描述?为什么?2. 如果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改变了行走方向,他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还能用一个确定的函数描述吗?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函数是一种映射关系,可以描述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第一个问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当人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走时,他的位置与时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因此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函数来描述。

在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人改变行走方向的时候,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确定的,无法用一个函数描述。

接着,我们引入极限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当人匀速行走的过程中,如果时间越来越接近某个特定的值,他的位置会接近什么?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2. 如果我们设定人在某个时间点处的位置为A点,那么当时间越来越接近这个时间点时,他的位置会趋向于什么?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开始理解极限的概念。

当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时,他们可以意识到当时间趋近于某个特定值时,人的位置逐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值,这种现象被称为极限。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的概念讨论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引入极限的概念探讨极限的性质与运算1.3 无穷小与无穷大定义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比较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大小关系1.4 极限的运算法则极限的加减乘除法则极限的复合函数法则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入导数的概念探讨导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等)2.2 导数的计算法则基本导数公式和、差、积、商的导数法则2.3 微分的方法与应用微分的概念与方法微分在近似计算与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泰勒公式与微分中值定理3.1 泰勒公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入泰勒公式的概念探讨泰勒公式的性质与应用3.2 微分中值定理的概念与证明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导数与函数的极值关系等)第四章:积分与微分方程4.1 积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引入积分的概念探讨积分的方法(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等)4.2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引入微分方程的概念探讨微分方程的解法(常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等)第五章:线性代数基础5.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定义向量的概念探讨向量的运算(加减、数乘、点积、叉积等)5.2 矩阵的概念与运算定义矩阵的概念探讨矩阵的运算(加减、数乘、转置、逆矩阵等)5.3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与解法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探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消元法、矩阵求逆法等)5.4 行列式的概念与性质定义行列式的概念探讨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方法第六章:概率论基础6.1 随机事件与概率定义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探讨概率的计算(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6.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探讨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6.3 期望与方差定义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探讨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及其性质第七章:线性代数进阶7.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定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探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及其应用7.2 二次型定义二次型的概念探讨二次型的标准型与判定定理7.3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引入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的概念探讨线性变换的性质与计算第八章:常微分方程与应用8.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定义常微分方程的概念探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因子法等)8.2 常微分方程的应用探讨常微分方程在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8.3 线性微分方程组引入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概念探讨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九章:复变函数基础9.1 复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定义复数的概念探讨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共轭等)9.2 复变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入复变函数的概念探讨复变函数的性质(解析性、奇偶性等)9.3 复变函数的积分与级数探讨复变函数的积分(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等)探讨复变函数的级数(泰勒级数、洛朗级数等)第十章: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初步10.1 实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定义实函数的概念探讨实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有界性等)10.2 泛函分析的基本概念引入泛函分析的概念探讨赋范线性空间与希尔伯特空间的基本概念10.3 赋范线性空间的基本定理探讨赋范线性空间中的基本定理(闭区间上的有界线性算子等)重点解析第一章:函数与极限重点: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的运算法则。

高等数学中的极限与函数

高等数学中的极限与函数

高等数学中的极限与函数引言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极限与函数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极限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而函数则是极限的应用之一。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高等数学中的极限与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

一、极限的概念与性质1.1 极限的定义极限是描述数列或函数趋向于某个确定值的概念。

在数学中,我们用极限来描述数列或函数在某个点或无穷远处的行为。

极限的定义可以分为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两种。

1.2 极限的性质极限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包括保号性、局部有界性、唯一性等。

这些性质在数学推导和证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极限的概念。

二、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2.1 函数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是指函数在某个点处的极限。

通过函数的极限,我们可以描述函数在某个点的趋势和特性。

函数的极限与数列的极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2.2 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连续性是指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连续性。

连续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函数,它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函数的连续性与函数的极限密切相关,通过函数的极限可以判断函数的连续性。

三、极限的应用3.1 极限的应用于导数导数是函数在某点处的变化率,是极限的一种应用。

通过求导数,我们可以求出函数的斜率、切线以及函数的最值等重要信息。

导数在物理、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2 极限的应用于积分积分是函数的反导数,是极限的另一种应用。

通过求积分,我们可以计算曲线下的面积、函数的累积变化等重要信息。

积分在物理、统计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语极限与函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学习和应用数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极限与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极限与函数的知识。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8课时)第一节:映射与函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全集I :A i ⊂I (I=1,2,3,……..)。

空集φ:A ⊂φ。

2、集合的运算并集B A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B A \:}|{\B x A x x B A ∉∈=且补集(余集)CA :I \A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分配律:)()()(C 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对偶律: (c c c B A B A =⋃)cc c B A B A ⋃=⋂)(笛卡儿积: A ×B }|),{(B y A x y x ∈∈=且 3、区间和邻域1)有限区间:开区间),(b a ,闭区间[]b a ,,半开半闭区间]()[b a b a ,,。

大学高等数学教案(学生必备

大学高等数学教案(学生必备

大学高等数学教案(学生必备)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极限的定义与性质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如无穷小、无穷大、夹逼定理等1.3 导数与微分理解导数的定义与性质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如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等1.4 微分学的应用学习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优化问题、物理问题等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2.1 坐标系与直线方程了解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截距式、一般式方程等2.2 圆的方程与性质了解圆的方程与性质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参数方程等2.3 解析几何的应用学习解析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分析、坐标变换等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3.1 微分中值定理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等3.2 导数的应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拐点等3.3 应用题解析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优化问题、物理问题等第四章:积分及其应用4.1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理解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积分计算方法,如基本积分表、换元积分、分部积分等4.2 积分的应用学习积分在几何、物理、概率等方面的应用4.3 无穷级数了解无穷级数的概念与性质学习级数的收敛性、发散性等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与解的概念5.2 线性微分方程学习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如常系数、变系数等5.3 微分方程的应用学习微分方程在物理、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第六章:多元函数微分学6.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多元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掌握多元函数的性质,如偏导数、方向导数等6.2 偏导数与全微分理解偏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学习全微分的概念与计算6.3 多元函数的极值与优化学习多元函数的极值判定条件掌握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第七章:重积分7.1 一重积分理解一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一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如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极坐标积分等7.2 二重积分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学习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如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7.3 三重积分与变限积分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学习变限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第八章:向量分析8.1 向量及其运算理解向量的定义与表示方法掌握向量的运算,如加法、减法、数乘、点乘、叉乘等8.2 空间解析几何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掌握空间直线、平面、球的方程与性质8.3 向量函数与场学习向量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场的基本概念与运算第九章:常微分方程续9.1 线性微分方程组学习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与解的结构9.2 非线性微分方程了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概念与特点学习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如迭代法、变换法等9.3 微分方程的应用案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生物种群模型、经济模型等第十章:数值分析与计算机算法10.1 数值分析基本概念了解数值分析的目标与方法学习数值逼近、数值积分、数值解微分方程等基本内容10.2 计算机算法与编程学习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与编程技巧10.3 数值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数值分析在物理、工程、经济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函数与极限:极限的定义与性质,特别是极限的计算方法,如无穷小、无穷大、夹逼定理等。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使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唯一元素。

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单调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函数f(x)趋向于某一值L,称为f(x)当x趋向于a时的极限,记作lim(x→a)f(x)=L。

极限的性质:保号性、夹逼性、传递性等。

1.3 极限的计算极限的基本法则:1)lim(x→a)c=c2)lim(x→a)(f(x)+g(x))=lim(x→a)f(x)+lim(x→a)g(x)3)lim(x→a)(f(x)g(x))=lim(x→a)f(x)lim(x→a)g(x)(g(x)≠0)4)lim(x→a)(f(g(x)))=lim(x→a)f(g(x))1.4 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有|f(x)|<M,则称f(x)为无穷小。

无穷大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有|f(x)|>M,则称f(x)为无穷大。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导数,记作f'(x)或df/dx,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图像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

2.2 导数的计算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cf(x))'=cf'(x)2)((f(x)+g(x)))'=f'(x)+g'(x)3)((f(g(x)))'=f'(g(x))g'(x)4)((cf(x))'=c f'(x)2.3 微分微分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微分,记作df(x),表示函数在x处的变化量。

函数极限教案

函数极限教案

函数极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学会计算函数极限的方法;3. 掌握函数极限的一些基本定理;4. 能够应用函数极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性质;2. 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函数极限的应用;2. 函数极限的证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课本;2. 教具:黑板、粉笔、教案。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函数极限的概念和重要性,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函数极限的概念,如用车辆行驶速度来解释函数极限的概念。

Step 2: 基本概念和性质1. 定义函数极限的概念,即当自变量逼近某一特定值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2. 解释函数极限的性质,如唯一性、局部性、保号性等。

Step 3: 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1. 讲解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代入法、夹逼法、特殊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等;2. 给出一些常见函数极限的计算例题,带领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Step 4: 函数极限的一些基本定理1. 引入函数极限的一些基本定理,如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极限、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等;2. 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巩固学生对基本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Step 5: 函数极限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函数极限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基本定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物理学中的运动问题、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问题等。

Step 6: 函数极限的证明介绍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如用ε-δ语言证明函数极限等;以一些典型的函数极限为例,进行证明过程的演示。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拓展探究和实际运用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函数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文献和材料,扩大对函数极限的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和基本定理。

但是,部分学生对函数极限的证明仍然存在障碍,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强化。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最新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将一个非空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非空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函数f(x)趋向于某一数值L,我们称f(x)当x趋向于a时的极限为L,记作:lim(f(x),a)=L。

1.3 极限的运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1)lim(f(x)+g(x),a)=lim(f(x),a)+lim(g(x),a)2)lim(f(x)g(x),a)=lim(f(x),a)lim(g(x),a)3)lim(f(x)/g(x),a)=lim(f(x),a)/lim(g(x),a) (g(x)≠0)4)lim(cu(x),a)=lim(c,a)lim(u(x),a) (c为常数,u(x)可导)1.4 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都有|f(x)|<M,则称f(x)为无穷小。

无穷大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都有|f(x)|>M,则称f(x)为无穷大。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导数定义为f'(x)=lim(f(x+Δx)-f(x),Δx)=lim(Δx,0)f'(x+Δx)。

2.2 导数的运算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f(x)+g(x))'=f'(x)+g'(x)2)(f(x)g(x))'=f(x)g'(x)+f'(x)g(x)3)(f(g(x)))'=f'(g(x))g'(x)4)(cu(x))'=c'u(x)+cu'(x) (c为常数,u(x)可导)2.3 微分微分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微分定义为df(x)=f'(x)Δx。

高等数学教案ch_1_函数与极限

高等数学教案ch_1_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Î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A={a, a2, × × ×, a n},1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子集: 若xÎA, 则必有xÎ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ÌB(读作A包含于B)或BÉ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ÌB且BÌ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ÌB且A¹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Æ.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AÈB={x|xÎA或xÎB}.AÇB={x|xÎA且xÎB}.A\B={x|xÎA且xÏ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ÈB=BÈA, AÇB=BÇA;(2)结合律 (AÈB)ÈC=AÈ(BÈC), (AÇB)ÇC=AÇ(BÇC);(3)分配律 (AÈB)ÇC=(AÇC)È(BÇC), (AÇB)ÈC=(AÈC)Ç(BÈC);(4)对偶律 (AÈB)C=A CÇB C, (AÇB)C=A CÈB C.(AÈB)C=A CÇB C的证明:xÎ(AÈB)CÛxÏAÈBÛxÏA且xÏBÛxÎA C且xÎB CÛxÎA CÇB C, 所以(AÈB)C=A CÇ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ÎA且yÎB}.例如, R´R={(x, y)| xÎR且yÎ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几个数集:3. 实数与数轴(1)实数系表(2)实数与数轴关系(3)实数的性质:⎧⎪⎪⎨⎪⎪⎩封闭性有序性稠密性连续性练习:解下列绝对值不等式:①53x-<,②12x+≥4.区间(1)区间的定义:区间是实数集的子集(2)区间的分类:有限区间、无限区间①有限区间:长度有限的区间设a与b均为实数,且a b<,则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闭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半开半闭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 <≤}为以a 、b 为端点的半开半闭区间,记作(a ,b ] 区间长度:b a - ② 无限区间数集{xa x ≤<+∞}记作[a ,+∞), 数集{xa x <<+∞}记作(a ,+∞) 数集{x x a -∞<≤}记作(-∞,a ], 数集{x x a -∞<<}记作(-∞,a ) 实数集R 记作(-∞,+∞) (3)邻域① 邻域:设a 与δ均为实数,且0δ>,则开区间(a δ-,a δ+)为点a 的δ邻域 记作(,)U a δ,其中点a 为邻域的中心,δ为邻域的半径。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篇一: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函数与极限】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a={a1, a2, ? ? ?, an},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几个数集:n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n={0, 1, 2, ? ? ?, n, ? ? ?}. n+={1, 2, ? ? ?, n, ? ? ?}.r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z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z={? ? ?, -n, ? ? ?, -2, -1, 0, 1, 2, ? ? ?, n, ? ? ?}.q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p q={|p∈z,q∈n+且p与q互质} q子集: 若x∈a, 则必有x∈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b(读作a包含于b)或b?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b且b?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b且a≠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b, 即a?b={x|x∈a或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b, 即a?b={x|x∈a且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b, 即a\b={x|x∈a且x?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b=b?a, a?b=b?a;(2)结合律 (a?b)?c=a?(b?c), (a?b)?c=a?(b?c);(3)分配律 (a?b)?c=(a?c)?(b?c), (a?b)?c=(a?c)?(b?c);(4)对偶律 (a?b)c=ac ?bc, (a?b)c=ac ?bc.(a?b)c=ac ?b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c ?x∈ac ?bc, 所以(a?b)c=ac ?b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 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b } , (-∞, +∞)={x | | x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 到y的映射, 记作f : x→y ,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 并记作f(x), 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x ;x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 记为r f, 或f(x), 即r f=f(x)={f(x)|x∈x}.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即定义域d f=x; 集合y,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对应法则f, 使对每个x∈x, 有唯一确定的y=f(x)与之对应.(2)对每个x∈x, 元素x的像y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r f, 元素y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的值域r f是y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不一定r f=y .例1设f : r→r, 对每个x∈r, f(x)=x2.显然, 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r, 值域r f ={y|y≥0}, 它是r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除y=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4的原像就有x=2和x=-2两个.例2设x={(x, y)|x2+y2=1}, y={(x, 0)||x|≤1}, f : x →y, 对每个(x, y)∈x, 有唯一确定的(x, 0)∈y与之对应.显然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x, 值域r f =y.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轴的区间[-1, 1]上.(3) f :[-, ]→[-1, 1], 对每个x∈[-, ], f(x)=sin x . 2222f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 ], 值域r f =[-1, 1]. 22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是从集合x到集合y的映射, 若r f =y, 即y中任一元素y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为x到y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x 1)≠f(x 2), 则称f为x到y的单射; 若映射f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为一一映射(或双射).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是x到y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r f , 有唯一的x∈x, 适合f(x)=y,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的新映射g, 即g : r f →x,对每个y∈r f , 规定g(y)=x, 这x满足f(x)=y. 这个映射g称为f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df-1=r f , 值域rf-1=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设有两个映射g : x→y 1,f : y 2→z,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和f可以定出一个从x到z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x映射成f[g(x)]∈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和f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即f o g: x →z,(f o g)(x)=f[g(x)], x∈x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和f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的值域r g必须包含在f的定义域内, r g?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与g o f也未必相同.例4 设有映射g : r→[-1, 1], 对每个x∈r, g(x)=sin x,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1, 1], f(u)=-u2.则映射g和f构成复映射f o g: r→[0, 1], 对每个x∈r, 有(f g)(x)=f[g(x)]=f(sinx)=-sin2x=|cosx|.三、函数1. 函数概念定义设数集d?r, 则称映射f : d →r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f(x), x∈d,其中x称为自变量, y称为因变量, d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d.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和f(x)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习惯上常用记号“f(x), x∈d”或“y=f(x), x∈d”来表示定义在d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f(x)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x), y=f(x).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1 求函数y=-x2-4的定义域. x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0, 且x2 - 4≥0.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x | | x |≥2}, 或d=(-∞,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篇二: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2章导数与微分】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一、前言1. 教材版本: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七版)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1.3 极限的计算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2.3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第三章:积分及其应用3.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3.2 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3.3 积分的应用4. 第四章:级数4.1 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4.2 幂级数的概念与计算4.3 傅里叶级数5.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5.2 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5.3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 练习法:通过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周,每周2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安排2-4周课时。

六、第六章:多元函数微分学6.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6.2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6.3 全微分6.4 多元函数的极值七、第七章:重积分7.1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7.2 三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7.3 重积分的应用八、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8.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8.2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8.3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九、第九章:常微分方程续9.1 线性微分方程组9.2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9.3 非线性微分方程简介十、第十章:数值计算方法简介10.1 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10.2 插值法与函数逼近10.3 数值积分与数值解微分方程十一、教学方法与评价(续)六、七、八、九、十章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可参照第一至五章的做法,根据各章节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大学函数的极限的教案

大学函数的极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函数极限的定义;(2)理解函数极限的性质;(3)掌握求函数极限的方法。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函数极限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函数极限的定义;(2)函数极限的性质;(3)求函数极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函数极限定义的理解;(2)函数极限性质的运用;(3)求函数极限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求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函数极限的性质和求法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极限的求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数列极限的概念,引出函数极限的定义;2. 强调函数极限在数学分析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函数极限的定义1. 介绍函数极限的定义,强调“自变量趋向于某一点时,函数值趋向于某一值”;2. 通过举例说明函数极限的定义。

(三)函数极限的性质1. 介绍函数极限的几个重要性质,如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极限与无穷大的关系等;2. 通过例题讲解函数极限性质的运用。

(四)求函数极限的方法1. 介绍求函数极限的几种常用方法,如直接代入法、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洛必达法则等;2. 通过例题讲解求函数极限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函数极限的求法;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求法;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函数极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求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函数的极限教案

大学函数的极限教案

授课班级:高等数学课程班级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的定义。

2. 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包括极限存在的条件、极限的运算法则等。

3. 能够运用极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渐近线等。

教学重点:1. 函数极限的定义。

2. 函数极限的性质。

3. 极限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函数极限的定义。

2. 应用极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数列极限的概念,强调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联系。

2. 提出问题:数列极限的概念能否推广到函数极限?3. 引入函数极限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函数极限的定义:- 给出函数极限的定义,强调极限存在的条件。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2. 函数极限的性质:- 介绍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如极限的线性、有界性等。

- 讲解函数极限的夹逼定理和单调有界准则。

3. 极限的运算法则:- 介绍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强调法则的应用。

- 讲解函数复合的极限运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函数极限的定义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2. 让学生运用函数极限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 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极限的判断和计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二、新课讲解1. 无穷小和无穷大:- 介绍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强调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关系。

- 讲解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性质,如无穷小的乘积、无穷大的除法等。

2. 极限存在准则:- 介绍两个重要极限存在准则,如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等。

- 讲解如何运用极限存在准则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3. 两个重要极限:- 介绍两个重要极限,如$\lim_{x\to 0}\frac{\sin x}{x}=1$和$\lim_{x\to 0}(1+x)^{\frac{1}{x}}=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 ⋅, n , ⋅ ⋅ ⋅}. N +={1, 2, ⋅ ⋅ ⋅, n , ⋅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 ⋅, -n , ⋅ ⋅ ⋅, -2, -1, 0, 1, 2, ⋅ ⋅ ⋅, n ,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互质与且q p q Z p qp+∈∈=N Q子集: 若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若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或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4)对偶律(A⋃B)C=A C⋂B C, (A⋂B)C=A C⋃B C.(A⋃B)C=A C⋂B 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 C⇔x∈A C⋂B C, 所以(A⋃B)C=A C ⋂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 b } , (-∞, +∞)={x | | x |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设δ是一正数, 则称开区间(a-δ, a+δ)为点a的δ邻域, 记作U(a, δ), 即U(a, δ)={x | a-δ< x < a+δ}={x | | x-a|<δ}.其中点a称为邻域的中心, δ称为邻域的半径.去心邻域U(a, δ):U(a, δ)={x |0<| x-a |<δ}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到Y的映射, 记作其中y 称为元素x (在映射f 下)的像, 并记作f (x ), 即y =f (x ),而元素x 称为元素y (在映射f 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 称为映射f 的定义域, 记作D f , 即 D f =X ;X 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 的值域, 记为R f , 或f (X ), 即R f =f (X )={f (x )|x ∈X }. 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 即定义域D f =X ; 集合Y ,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 对应法则f , 使对每个x ∈X , 有唯一确定的y =f (x )与之对应.(2)对每个x ∈X , 元素x 的像y 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 ∈R f , 元素y 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 的值域R f 是Y 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 不一定R f =Y . 例1设f : R →R , 对每个x ∈R , f (x )=x 2.显然, 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R , 值域R f ={y |y ≥0}, 它是R 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 除y =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 =4的原像就有x =2和x =-2两个. 例2设X ={(x , y )|x 2+y 2=1}, Y ={(x , 0)||x |≤1}, f : X →Y , 对每个(x , y )∈X , 有唯一确定的(x , 0)∈Y 与之对应.显然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X , 值域R f =Y .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 轴的区间[-1, 1]上. (3) f :]2 ,2[ππ-→[-1, 1], 对每个x ∈]2,2[ππ-, f (x )=sin x .f 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2,2[ππ-, 值域R f =[-1, 1].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 是从集合X 到集合Y 的映射, 若R f =Y , 即Y 中任一元素y 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 为X 到Y 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 (x 1)≠f (x 2), 则称f 为X 到Y 的单射; 若映射f 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 为一一映射(或双射). 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 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 是X 到Y 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 ∈R f , 有唯一的x ∈X , 适合f (x )=y ,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 的新映射g , 即g : R f →X ,对每个y ∈R f , 规定g (y )=x , 这x 满足f (x )=y . 这个映射g 称为f 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1-f D =R f , 值域1-f R =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 设有两个映射g : X →Y 1, f : Y 2→Z ,f [g (x )]∈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 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 和f 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 即f og : X →Z ,(f o g )(x )=f [g (x )], x ∈X .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 和f 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 的值域R g 必须包含在f 的定义域内, R g ⊂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 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 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 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 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 与g o f 也未必相同. 例4 设有映射g : R →[-1, 1], 对每个x ∈R , g (x )=sin x , 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 ∈[-1, 1], 21)(u u f -=. 则映射g 和f 构成复映射f o g : R →[0, 1], 对每个x ∈R , 有 |cos |sin 1)(sin )]([))((2x x x f x g f x g f =-=== .三、函数 1. 函数概念定义 设数集D ⊂R , 则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 =f (x ), x ∈D ,其中x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 即D f =D . 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 和f (x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 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 习惯上常用记号“f (x ), x ∈D ”或“y =f (x ), x ∈D ”来表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 =f (x )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 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 “ϕ”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ϕ (x ), y =F (x ). 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 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 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 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求函数412--=x xy 的定义域.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 ≠0, 且x 2 - 4≥0.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 ={x | | x |≥2}, 或D =(-∞,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 在函数的定义中,对每个x ∈D , 对应的函数值y 总是唯一的, 这样定义的函数称为单值函数. 如果给定一个对应法则, 按这个法则, 对每个x ∈D , 总有确定的y 值与之对应, 但这个y 不总是唯一的, 我们称这种法则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 例如, 设变量x 和y 之间的对应法则由方程x 2+y 2=r 2 给出. 显然, 对每个x ∈[-r , r ],由方程x 2+y 2=r 2,可确定出对应的y 值, 当x =r 或x =-r 时, 对应y =0一个值; 当x 取(-r , r )内任一个值时, 对应的y 有两个值. 所以这方程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对于多值函数, 往往只要附加一些条件, 就可以将它化为单值函数, 这样得到的单值函数称为多值函数的单值分支. 例如, 在由方程x 2+y 2=r 2给出的对应法则中,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221)(x r x y y -==;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另一个单值分支222)(x r x y y --==.表示函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表格法、图形法、解析法(公式法), 这在中学里大家已经熟悉. 其中, 用图形法表示函数是基于函数图形的概念, 即坐标平面上的点集 {P (x , y )|y =f (x ), x ∈D }称为函数y =f (x ), x ∈D 的图形. 图中的R f 表示函数y =f (x )的值域. 函数的例子:例. 函数⎩⎨⎧<-≥==0 0||x x x x x y .称为绝对值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0, +∞). 例. 函数⎪⎩⎪⎨⎧<-=>==01000 1sgn x x x x y .称为符号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1, 0, 1}.例 设x 为任上实数. 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称为x 的整数部分, 记作[ x ]. 函数y = [ x ]称为取整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Z .0]75[=, 1]2[=, [π]=3, [-1]=-1, [-3. 5]=-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