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 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 《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 壮 委婉清丽
常用手法——比喻 夸张 用典
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
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
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
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补充:
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
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 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 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 的感情色彩?
自夸 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 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 什么,反对什么。
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
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
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 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 壮,多少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国家在民族争斗中 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这时的边塞诗 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 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4.用典故: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一、对诗歌创作的 时代背景要有所了 解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 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 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 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 表达效果: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征 人 怨 》 柳中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 意。)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
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 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 什么含义?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 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 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 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 格。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归纳特征
(1)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人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友人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 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渲染(___)气氛、烘托(___)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二、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思 想内容上的差别和各自的 思想感情特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 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 中原的风光 ……
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 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 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 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 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表达效果:•突出( ) 和强调( )。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曲笔、联想<浪漫主义写法>):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表达效果:
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更生动感人。
都扩: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 爱杭山, 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 燕然山刻石记功, 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 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 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 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 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 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 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 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 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 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 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 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 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 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 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 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 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 来自百度文库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 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 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 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 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 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 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高考回放
200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 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 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 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 《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 壮 委婉清丽
常用手法——比喻 夸张 用典
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
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
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
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补充:
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
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 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 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 的感情色彩?
自夸 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 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 什么,反对什么。
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
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
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 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 壮,多少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国家在民族争斗中 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这时的边塞诗 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 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4.用典故: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一、对诗歌创作的 时代背景要有所了 解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 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 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 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 表达效果: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征 人 怨 》 柳中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 意。)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
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 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 什么含义?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 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 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 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 格。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归纳特征
(1)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人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友人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 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渲染(___)气氛、烘托(___)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二、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思 想内容上的差别和各自的 思想感情特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 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 中原的风光 ……
三、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 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 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 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 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表达效果:•突出( ) 和强调( )。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曲笔、联想<浪漫主义写法>):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表达效果:
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更生动感人。
都扩: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 爱杭山, 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 燕然山刻石记功, 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 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 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 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 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 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 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 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 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 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 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 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 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 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 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 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 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 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 来自百度文库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 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 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 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 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 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 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高考回放
200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 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 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 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