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执教老师:蔡滢婷
教学内容:《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例1、“练一练”,第58页练习九第1题和第3题。
教学目标: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1.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说明什么是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了解加法交换律的应用,并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计算,初步体会加法运算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生经历观察、举例、综合和概括等活动,体会发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积
累归纳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
的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春暖花开,是个郊游的好季节,看姜叔叔也骑着自行车去感受春天的魅力了。提问:谁来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仔细听清老师的要求,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姜叔叔从家到惠山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②姜叔叔从公园到太湖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③姜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先看第一个问题(齐读):姜叔叔从家到惠山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谁能口头列式?
指名回答28+17。
追问:还能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7+28(教师板书:28+17 17+28)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姜叔叔家到惠山的距离,猜猜结果可能会怎样?
2.那我们一起来口算验证一下
结果一样,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读作:28+17=17+28
小结:通过列式计算,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4.再看第二个问题(齐读):姜叔叔从公园到太湖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能口头列式计算吗?(17+23=40)。
追问:还能怎样列式?(23+17=40)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公园到太湖的距离,结果一样,说明这两个算式也相等。(板书画上“=”)
可以一起读一读这个等式吗?(17+23=23+17)
5.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得数也相同,加数交换了位置)
6.同学们的发现是否正确?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呢?
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请你在作业纸上写一写,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巡视,让已经计算出结果的学生起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2-3个)
①你是怎样判断出这两个算式相等的?
②左边?右边?所以相等。(强调先计算再划等号)
再让2-3名学生说等式,不用板书。
6.追问: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多少个?(无数个)
7.无数例子证明你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现在谁能理直气壮地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多叫几个学生说说)
(出示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你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明了地表示出来吗?比一比谁最简
洁。先想一想,然后写一写。(巡视时有目的地指导,符号,图形,文字,字母等)实物投影学生的书写内容。
9.我们在表示规律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甲+乙=乙+甲、□+△=△+□来表示。为了表示得更清楚、更简洁,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表示规律。如果用字母a和b 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刚才的规律可以怎样表示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
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谁可以来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在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11.练习:学了加法交换律,你能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吗?
(1)请大家完成作业纸第3题。
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在填上合适的数吗?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a=__+346
___+43=__+196 87+____=261+__
(2)思考一下,下面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31+32+33=32+31+33
看来加法交换律不仅可以用在两个数中,也可以用在三个数、四个数甚至几百个数中。
(3)其实,过去我们已经用过加法交换律了,回忆一下,在什么地方用过了?(加法验算,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验算加法)(课件出示)
出示回顾690+174(计算和验算过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刚刚解决前两个问题时,我们通过猜想—列式计算—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先算的是家到惠山的距离,我们可以给28+17添上括号,计算时要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结果是多少?口算。(68)板书:68
(2)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7+23+28)你先求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不想改变三个加数的位置,还是这个算式28+17+23(板书),想要先求惠山到太湖的距离又该怎么办呢?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这样计算时要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68)板书:68
(3)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
3.结果一样,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板书:=)齐声读一读
4.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算式,请你快速地算一算,它们之间能填上等号吗?
(45+25)+16 45+(25+16)
(39+18)+22 39+(18+22)
(计算后填上等号)
5.齐读三个等式,观察比较,和同学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1)请你仔细观察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都有三个加数而且三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等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
(2)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括号位置不同,也就是说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而右边的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3)比较三组等式,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尝试叙说规律)
6.为了证实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还要举例验证,请你写出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是否符合你们发现的规律。
汇报(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那能不能和刚才一样,用一个字母等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指名口答交流,板书:(a+b)+c=a+(b+c)
7.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二个规律——加法结合律(贴纸:加法结合律)。课件出示规律,学生读一遍。
请学生尝试自己说一说加法结合律。
在加法结合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呢?
8.组织练习:加法结合律学得怎么样,老师想考考大家,请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287+129+118=287+(_____+118)
183+(46+a)=(183+______)+_______
(35+43)+88=35+(_______+_______)
(75+36)+64=75+(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今天研究了“加法”中的哪两条规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比一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板书: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