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步陶瓷的艺术传播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王步陶瓷艺术谱系及影响
王清平
摘要
关于“谱系”的解释,有“家谱上的系统”和“物种变化的系统”两种简单解释,我要谈的“王步陶瓷艺术谱系”大概可以理解为以上两种解释的杂交。本文浅论王步,从一个时间纵轴上梳理出血缘传承,也编织一个空间上铺开的江湖横向谱系,浅论王步及其陶瓷艺术的传播及影响。
关键词
王步陶瓷青花
引言
王步先生累计从事陶瓷美术工作六十余年,在陶瓷领域涉猎极广,粉彩、堆雕、刻花等无一不擅长,但最精于青花,故有“青花大王”之美誉。很多人在研究、学习他,作为他的孙辈,笔者也在追随他的脚步。多年陶瓷艺术工作的累积,笔者产生这样一个心理:如果单论一个人及其影响,似流星划过夜空,绚烂但太过短暂;反倒是追究前因后果,会使我们有更多的期盼更多的关注。就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所述:“我们的观点,是一个嫁接在另一个之上,第一个充当第二个的砧木,第二个又充当第三个的砧木。就这样,我们一级一级地登上楼梯。”这意味着,本文浅论王步,不仅要从一个时间纵轴上梳理出血缘传承,也要编织一个空间上铺开的江湖横向谱系,浅论王步陶瓷艺术的传播及影响。
一、王步其人其艺
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王步作品“青花嬉禽图笔洗”以713万元成交,此笔洗形制为圆,上下分沿,宽腹,通体釉质光亮细腻,胎体洁白细润,色调清新淡雅,构思、发色、绘画都体现王步特有的风格。这件作品是王步青花瓷绘的巅峰之作,显示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超群的艺术功力,也是民国青花瓷的代表。笔者提起这次拍卖,不单是对王步艺术的肯定和尊崇,更想还原一个充满追求的大家。
王步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其父王秀春是清末景德镇有名的青花画师,从小耳濡目染,王步也极其喜爱绘画。然而命运多舛,王步六岁时,其父病故,他只得随母亲回老家读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对绘画依旧痴迷,没纸就把别人丢到纸篓的废纸捡起来作画纸,书本上、课桌上、家中门上、墙壁上、手上都画得满满的。其母看到王步在绘画上的独特禀赋,产生送子求艺的念头。9岁那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母亲将他孤身一人送到景德镇,拜青花老艺人许友生为师。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王步和青花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年纪小,王步的个头和画桌一般高,只好捡个小凳整日躬着腰将画件置于腿上画画。求艺期间,王步饱经独自生活的磨难,以惊人的毅力勤学苦练,将坯料的工艺、线条的运转、分水的技法等掌握得十分熟练,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良好基础。1912年王步学满出师,其所在工场倒闭,只得流落街头卖艺,靠画鸟食罐为生。五年之后,他受到赏识,被邀入陈乾顺瓷场帮工,开始绘制仿古青花。他着力在线条上下功夫,不久,陶瓷实业家吴霭生对其青眼有加,于1919年聘入美术研究社绘制仿古青花。其间王步临习明、清官窑名品,传统青花造诣日渐加深,画艺也日臻成熟,仿古几可乱真,作品非常抢手,有南昌“丽择轩”专利包销为证。
笔者以为,王步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师古而不泥古”,他画瓷是为谋生,但在生存需要之外,他从未忘记创新、不墨守成规,这应是他被尊为“一代宗师”的最大原因。
时人仿古多以帝王年号为款识,王步突破巢臼,在其陶瓷作品上署名“竹溪”,以作笔名。虽是一个署名,却彰显其对艺术家独立人格和个人风格的追求。更难得的是,在仿古作品深受欢迎的情况下,他大胆突破,在不断的绘瓷实践中,结合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
的特点,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传统精华及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于一体。
传统青花为双钩分水,即画工左手拿着瓷坯,右手执鸡头笔缓慢而又均匀的将料水挤出,分在事先勾勒好的坯面纹样里,王步舍弃了先勾线后分水的俗套,大胆地采用类似于中国画中大泼墨的写意手法,独创了洒注式分水方法,在坯体上泼上料水,再随着料水的流动来勾线。这种方法对操作者要求极高,不但要求有深厚的国画工底,也要求熟练掌握传统青花艺术的绘制技术,更要求作者心中有画,双手默契程度如一,对料水的洒注多寡、流域面积大小、料水流动的速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否则将前功尽弃。王步作画用笔圆润,雄浑、力透坯身、料分五色、一气呵成,线条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云水之中,情趣盎然,文人底蕴深厚。其青花瓷板《鲇鱼》,正是运用了高超而又娴熟的洒注式分水方法,将鲇鱼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需要任何衬托装饰,两条鲇鱼一上一下,笔意简练、料色莹净、生动活泼,充满了滑柔的肉质感,鱼儿悠闲而自在的徜徉在清水中,怡然自得,达到了形神兼备而又极其自然的美妙意境。这种分水技法的运用,构思的精巧,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的能工巧匠也难望其项背。
无怪乎胡献雅曾赞王步为“敢于创新、自成机杼”,此话正是王步的真实写照。
二、血脉相传及其价值
笔者一直强调,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读史书也知一代一代也讲个传承,正所谓“继绝世开太平”,单从血缘和时间轴上论,王步及其后人所建构的宗族传承就大有嚼头,其以王步先生为鼻祖,其子王声怀、王希怀、王恩怀,其孙辈王清平、王青、王华,孙媳徐国琴、李燕等人,在陶瓷艺术上的成就可圈可点。
先从王步说,他的艺术风格成熟以后,大概可分三个时期:1926年吴霭生病逝到抗日战争爆发,其间青花风格以极其精细的工笔丝羽毛画法为主,此时他年富力强、视力极佳,有的笔划比头发丝还细,所以才有前无古人的说法,作品以有款为佳,流传下来的的青花作品以此时期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到1953年公私合营,作品主要以彩绘人物、山水、丛菊为主,兼作青花,青花开始兼工带写;1953年公私合营到逝世,由于年老视力原因,青花兼工带写及大面积分水、釉上釉下彩绘兼而有之,作品大多被政府、国外机构、单位收藏。他从学艺直至病逝,从艺60多年,所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陶艺作品数以万计,尤精青花。其青花作品,将传统陶瓷陶瓷艺术的传统、中国画优良技法以及民间姊妹艺术的优点融合,一扫晚清瓷画繁琐的陋习,在青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倍受世人的推崇与赞赏,成为青花艺术这一瑰宝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艺术珍品,其艺术成就成为当今陶瓷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长子王声怀生于1929年,卒于1991年,自幼受家族熏陶,后随父学艺、传承家学,作品风格清雅、朴实。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工笔《丛菊》名震一时;首创“青花带水贴花”工艺,为景德镇手工青花艺术瓷转换为生产力作出突出贡献。
次子王希怀生于1932年,卒于1982年,为王氏青花的得意传人。他秉承家学,又博采众长,创作设计的“双梨花”等画面被定为国家用瓷画面;20世纪50年代率先试制釉下五彩,并在景德镇红旗瓷厂投入批量生产。他的青花作品分水温润典雅、清新别致、气韵生动,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子王恩怀1935年12月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小随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1949年入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学习陶瓷美术,1954年就职江西省轻工厅陶研所(现轻工部陶研所),后调入景德镇为民瓷厂。擅粉彩花鸟瓷画,对青花、新彩、青花斗彩、陶瓷造型、日用陶瓷贴花纸及综合装饰均有研究,尤善利用器型特征、材质特色,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作品构思注重生活情趣,寓情于画,以物抒情,充分挖掘瓷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