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步陶瓷的艺术传播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王步青花艺术风格

浅谈王步青花艺术风格

充分 运用艇 挥工 艺材 质的特 点 ,灵话 自如表 现 自己 的 艺 术 感 受 . 是 王 步 先 生 青 花 风 格 之

之美 王 步先生在 艺术创 作中. 还能突破 器型 的局限, 表 现 开 阔 宏 大 气 势 . 如 他 的 “青 花 蔬 果 圈 四 方 卷 筒 不 拘 陈 法 . 两 条 份 量 很 大 的 盟 瓜 嫒 有 相 应 的 主 藤 与 硬
饰 形 式 . 王 步 先 生 把 器 皿 的 造 型 作 为 启 示 自 己 想 霉 的 一 个
陶 瓷 美 术 家 . 不 论 哪 个 时 代 . 哪 个 艺 术 院 派 . 都 离 不 开继 承 传 统 . 吸 取 精 华 . 井 通 过 自己 韵 长 期 实 践 ,不 断 创 新 ,
因 素 。 不 论 从 圆 形 的 花 瓶 . 扁 形 的 四 方 瓶 . 还 是 菱 形 的 笔
的 位 置 . 以 虚 映 实 .借 隐 托 显 善 于 巧 妙 的 运 用 造 型 一 丽 的 空 间 来 装 饰 如 青 花 双 鲇 瓷 板 ” 画 上 两 条 鲇 鱼 . 除 此 以 外 没 有 画 其 它 任 何 东
种 白 里泛 青 的 釉 , 与青 花 结 合 有 浑
厚的效果而无浮滑 之瞎。在位用 好青 花料 色后,还特别 注重使用青花 斗彩 及 综 音 装 饰 以外 的 几 种 色 料 如 - 釉 里
为 鲇 鱼 的 白 由 活 动 提 供 了 一 个 大 的 空 间 .王步 根多 青花 作 品的 画面, 借 助 题 拨 和 铃 印 以 起 到 点 锺 , 往 往
缀 点 点 的 绞 红 色 . 使 画 面 显 得 生 机
勃 勃 。 在 画 紫 睡 . 海 棠 , 乖 牛 , 韧 萄 及 荷 花 也 采 用 釉 里 在 画 面 只 占 三 丹 之 证 置 或 者 占 一 半 的 部 位 提 上 I 。 如 寺词 红 等 色 抖 , 另 外 还 采 用 了 一 些 颜 色 釉 和 青 花 装 饰 在 一起 , 如: 青 花 釉 里 红 枝 头 好 鸟 亦 高 耿 瓷 扳 . 几 哥 的 黑 色 是

鉴赏王步瓷板画,的确让人大饱眼福!

鉴赏王步瓷板画,的确让人大饱眼福!

鉴赏王步瓷板画,的确让人大饱眼福!王步作品的另一特色是熔书画印于一炉,根据构图的需要,借助题跋和钤印,起到点明画作主题、丰富画面情趣、加深画中意境的作用。

其作品常见落款有“竹溪”“王步”“丰城长湖主人”“竹溪道人”“竹溪陶青老人”等,亦有许多作品无款。

他的篆书款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阔而不肥,个性鲜明;常用印文有“王步”“竹溪”“长湖”等。

王步的题跋与画中物象力求对比,物象取圆势,以求内含,而字块取方势,通过对比营造动感。

王步画法之精湛,构思之绝妙,令人观之令人如入仙境。

王步不仅擅长青花,也精粉彩,其表现技法在传统粉彩艺术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变革,以国画的笔意,极具工艺材质的表现手法,把佛道人物刻画得细腻精妙。

王步青花风格的形成原因多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清康熙青花对王步产生的影响。

王步早年一直从事仿古瓷的制作,其中临摹清代官密青花瓷器为主,在这一过程中王步不与其他工匠一样只是简单的依葫画瓢,而是有更深的体会和领悟,这种经历使得清康熙青花成为王步青花艺术风格形成的最初渊源。

王步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多年,所创作的各类瓷器作品数以万计。

王步的艺术创新和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对新中国青花瓷。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得到普遍的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所珍藏,并在国内外书刊上广为发表,成为青花瓷经典。

王步青花瓷画具有“清雄”的风貌与峥蝾的气势和节奏有密切的关系。

他在不同的器型上变化章法,以纵横偃仰之姿取势,气贯全局。

如四方扁瓶《牵牛花》藤、叶、花疏密掩映,舒展自如,每面都是独立完整的构图。

景德镇陶瓷,如果仅从宋景德年算起,也有九百八十年了。

这中间、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几个朝代,除清末及民国这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衰落时期之外,各个朝代都是有它的面貌和特色的。

它们,或清新秀丽,或简约多趣,或拙朴浑厚,或奇肆壮观,或工整细致,或富丽堂皇……。

清中后期,一味堆砌,使人感到繁琐甜俗。

民国青花大王王步的艺术风格及主要特征

民国青花大王王步的艺术风格及主要特征

民国青花大王王步的艺术风格及主要特征民国瓷的漂亮,在已往的很长时间一直韬光养晦。

业内人士以为,眼下,民国瓷行情来得有些突兀,却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恒久以来,被市场热捧的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要么被馆藏,要么被古玩藏家拥有,少量在市场上露面的瓷器,少则几百万,多则几万万,这样价格让许多瓷器珍藏者望而却步。

于是,民国瓷入珍藏者的视野当中,加之自己形状条件,为其成为当下的瓷器珍藏明星铺平了蹊径。

据悉,当前在艺术市场上泛起的民国瓷器可大致分为四类:民国仿古瓷、洪宪瓷、民国新粉彩瓷和民国生涯日用瓷。

其中洪宪瓷存世量希罕。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江西丰城县人。

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以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方法都创作过瓷器,尤精于青花。

享有“青花大王”之称。

其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品。

王晚年十分讲究青料与瓷釉的色泽,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

他的青花瓷忌用纯自釉,而常用一种白里泛青光亮度较弱的釉子,他认为这种釉比纯白釉和古代的含蓄,与青花结合有温厚的效果而无浮滑之感。

除此之外,他选用与青花相斗的釉下彩料时,也不用铬绿、锰红,而喜欢选用与及。

由于使用这些材料绘制,他的作品常常获得浑厚的艺术效果。

王步的青花极为注意装饰与器型的统一关系,如一九六五年赴日展青花釉红扁方瓶,以牵牛花为装饰题材,纹饰随器型旋转而变化。

所画鲇鱼、双鸭大盘,均随器型用半刀泥刻成水波纹,即使青花形象突出又与微微下凹的盘面极为一致,独具匠心。

王步的青花人物画是前无古人的。

有世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在王步的人物画中,笔墨分水相互为用,水中有料,料中有水,一笔落胎,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虚实结合表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花木虫鸟画。

为何王步被称为“青花大王”?60年功力成就文人品格

为何王步被称为“青花大王”?60年功力成就文人品格

为何王步被称为“青花大王”?60年功力成就文人品格一、自有王步瓷板画,始有民国青花1939年,端午,耗费了王步半年心血的100多件青花瓷器,随着窑炉坍塌的一声巨响,全部砸埋损毁。

王步怒急攻心,一口鲜血喷出,倒地不省人事。

自年初南昌沦陷后,日本人的轰炸机一直在景德镇上空盘旋,而烧制瓷器时窑炉冒出的滚滚浓烟,则成为了日军最容易寻找的目标。

王步的青花创作已经停滞了一年多,但家中还有老老小小6口人,不烧瓷,没有收入,如何生活?可最终这铤而走险的一窑,还是失败了……王步出生于1898年,他的父亲王秀春,本是同光年间景德镇知名的青花画手,可惜英年早逝。

不得已,9岁的王步孤身一人从老家来到景德镇学徒,一学就是五年寒暑。

本想着出徒后能有个稳定收入,师傅家的瓷器店却倒闭了。

14岁的王步只得流落街头,靠给人画鸟食罐为生。

“青花大王”王步7年后,王步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家吴霭生发现了他,邀他加入'合兴瓷庄',从事明清仿古瓷创作。

从此时起,王步的艺术天分逐渐展露,他所做的明清仿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京津客商竞相订购。

王步名气渐响,结识了其时景德镇瓷业翘楚,大名鼎鼎的'珠山八友'。

他跟随王琦学习传统绘画技巧,跟随邓碧珊学习书法,与汪野亭、王大凡、徐仲南等人多有交流,最终推陈出新的将水墨技法融入青花瓷。

自此,王步青花名声大振。

当时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要2块大洋,王大凡瓷板画要16块,王步的作品则达二三十块之多。

珠山八友童年的艰难,少年的困苦,最终成就了王步的青花大业。

当时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有王步瓷板画,始有民国青花'。

可这一切,因为日寇的侵略,在1939年戛然而止。

此后,王步被迫放弃了心爱的青花艺术,在'珠山八友'的帮助下,转向不需固定场所和大窑炉的釉上彩创作,以维持一家生计。

1953年,景德镇瓷业在新中国的关怀下重建,王步抖擞精神,重拾青花创作,直到1968年病逝。

稀世珍宝王步瓷板画,中国文化精髓

稀世珍宝王步瓷板画,中国文化精髓

稀世珍宝王步瓷板画,中国文化精髓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

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王步在构图上以此为宗旨,削尽繁冗,留下表现主题、意境必不可少的物象,以虚映实,借隐托显。

他的许多作品可以体现这点。

更巧妙的是他善于用一两笔画安排在空白的位置上来衬托出整个画面的一片氛围,如在大瓷板上仅仅画了两条鲇鱼,连一根水藻也不补上,就凭着两根飘动的长鱼须画在大片的空白处,衬托了满幅是波光粼粼的碧水。

《翠鸟》一画的下端是一只翠鸟接息在芦苇杆上,上部三分之二的空白,只画一根挺拔的芦草。

惟其空,才境界开阔,惟其简,才得象外之趣。

前人有畜。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④王步留空和补空的良苦用心,就是以这一两笔引起欣赏者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自然中美好境地。

另外,绘在器型(指除瓷板外)上的青花,王步多数是采用中国画的“折枝”形式·因而一般不从画外穿入,也不从画内伸出,主次景物配合简练,《农家清品》以萝卜配白菜,《竹石图》竹与石相映衬。

《翠鸟》是用芦苇补景,《鳜鱼》画黄荆条把鱼穿挂起来。

构图虽简却不单调。

(《丝瓜》中,浓料画的叶与淡料画的瓜,有明暗的对比,又有渲染与勾勒的变化。

《枇杷》中只有一片叶子,突出圆硕的果实与飞动的蜻蜒,从而产生了动与静的对比。

国画上的渲染在青花上叫作“分水”,用青料在泥坯上分水与宣纸上泼墨作画不同,纸上作画当即可见效果,而青花“分水”当时只是黑压压的一片,只有在烧成之后才能见到效果。

王步的大片分水(面积大的一尺余),从浓到淡一气呵成,料分五色,浑然一体。

王步:男,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陶瓷美术家。

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

江西丰城市人。

其父名秀青,系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优秀青花画手。

在父亲的熏陶下,王步从小喜爱绘画,9岁时在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1912年出师。

论王步青花瓷画艺术

论王步青花瓷画艺术
方位地展现青花的艺术之 美, 他所 创造 的青花风格在景德镇 陶瓷 这也是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非常重要的一个 方面 。 景德镇陶瓷艺 往往运用瓷土的材质特 点来表现装饰之 艺术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我们对其 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创 人对原料性能很有研究 ,
新 。其青花瓷画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

美。比如乾隆年 间 “ 唐窑 ”的瓷雕 ( 《 西厢记送 别 中莺莺满 目血
泪 的 形象 , 就 是 利 用 了星 子 高 岭 土 作 胎 骨 烧后 发红 这 一 特 性 。 这
善于发 挥材料特质 ,深谙材料技巧
样便 烘 托 出 了 “ 杯酒 未尽 妾心 醉 ,血 泪 灰 心送 君 行 ”的 词意 。被
在 同样 的 胎 质 上受 种种 因素 的影 响 , 所 呈 现 出的 发 色 也 是 不 同 不仅在 器物有 限的范 围内取 得了适应 器型的 自由, 更重要的是
的 ,所 以他经常探究影 响发色的各种 因素 。王步先生经常与搞 他通过 画面扩展 了器型的表现空 间 , 使得画面的美感超越 器型 工艺 的老艺人 一起 探讨 研究 ,严格把关青花料的选择 。青花呈 本身 ,达到 了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艺术效果 。 色千变万化 , 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 , 分 别为蓝中带紫 、 蓝 王步的青花瓷画作品吸取 了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力 , 极大地改
他知道 , 陶瓷的胎质直接影响到青花瓷画的发色效 中, 使得传统的青花装饰走向了艺术化 的道路 , 开启 了景德镇青 是很重视的 。
而这些发色效果又直接影响了青花的 画面表现 , 所以他对于 花瓷画的未 来方 向。 他凭借着 多年来积 累的丰富经验 和 自身极高 果 ,
的悟性 , 无论是对陶瓷原料 的把 握 , 还是在创作过程 中, 都能全 青花瓷画的第一关 ,即陶瓷胎质方面就进行 了严格控制。其实 ,

王步青花艺术对当代青花装饰的影响

王步青花艺术对当代青花装饰的影响

王步青花艺术对当代青花装饰的影响周洋【摘要】在我国近现代陶瓷艺术逐渐开始出现不同的装饰手法,在陶瓷装饰中开始出现了中国画和书法印章等等新兴元素,一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图案装饰和华丽的宫廷装饰风格.近现代陶瓷艺术名家中基本都是以画彩瓷为主,比如“珠山八友”就是以画粉彩彩瓷闻名,唯有王步是以青花见长.王步先生的青花艺术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王步和“珠山八友”是同时代的陶瓷艺术家,同属于国画入瓷,瓷画艺术都具有“书卷味”.青花艺术是景德镇瓷器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瓷器艺术的代表.历史或许加有史学家的个人色彩,但文物应该是所处时代或者创作者生活情况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近代青花艺术代表的王步,他的青花艺术是时代的特色,也是当代青花艺术装饰的特色,因为他影响至今的青花装饰.【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青花;装饰;时代【作者】周洋【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11 王步的青花艺术1.1 王步的从艺史王步先生的青花瓷艺术是前卫的、划时代的,他的青花艺术别于元明清。

同样是花瓷:元明清深厚,王步飘逸。

元明清凝重,王步明快。

元明清中规中矩,王步自由奔放,国画入瓷,瓷画艺术都具有“书卷味”。

!这就是王步,从元明清里走出来的王步!当时景市陶瓷艺术被两种势力钳制。

一种是继承皇室宫廷艺术氛围的国民党官僚地主。

他们在景德镇市场大量订货,要求绘制团龙团凤、富丽堂皇的画面以满足他们颓废腐朽的审美情趣。

另一种是巨商大贾,他们以高价利诱艺人替他们画春宫和彭祖(三皇五帝时代的人)来满足他们荒淫庸俗的低级趣味。

王步不愿依附权贵,因而没人向他订货。

王步生得悲拙,活得坎坷。

可是贫贱不能移,这就是先生的风骨,也是他日后能成为造诣斐然的艺术大家的缘由。

图1王步作品的题材大都是花果、鱼虫、菜蔬、飞禽、走兽,画面充满了童趣。

自成机杼 借古以开今——浅析王步的青花艺术

自成机杼 借古以开今——浅析王步的青花艺术
3 0
《 缸 免》2 1年第3 ( 尊 1 o 期 总第1 期 ) 3 3
自成机 杼
借古 以开今
浅析王步 的青花 艺术
李复荣
王 步 (1 8 一 1 8 ) , 字 仁 元 , 号 竹 溪 。 晚 年 所 作 青 9 年 8 6 年 9
清 白 朴 素 的 家 风 代 代 相 传 。作 画 时 他 用 的 是 写 意 和 分 水 并 用 , 其 造 型 古 朴 而 又 水 墨 酣 畅 。 在 形 式 上 一 洗 先 辈 院 人 高 倡 的 “形 式 ” “格 法 ” 以 及 刻 意 求 工 的 繁 褥 格 调 。 构 图 上 也 摆 出 了 “我 自 有 我 , 自 有 我 在 ” 个 性 鲜 明 而 叉 独 特 的 “L” 造 型 。 这 就 使 我 们 联 想 到 古 今 诸 多 的 大 家 巨 匠 们 一 一 他 们 所 画 的 白 菜 皆 是 以 完 整 的 蔬 菜 构 图 来 进 行 创 作 。 有 的 还 用 草 绳 加 以 捆 绑 。 当 然 艺 术 创 作 是
当 今 以 经 济 为 主 导 的 年 代 中 , 假 如 有 人 因 主 观 误 导 (误 认 是 烂 叶 ) 而 以 重 金 承 诺 想 要 补 满 这 个 空 白 , 我 想 王 步 必 定 是 断 然 拒
绝 。
摇 曳 生 姿 。 在 数 片 芦 叶 的 掩 映 下 , 一 只 芦 雁 曲 颈 昂 头 , 另 一 只 则
奋 、 刻 意 求 精 , 很 得 顾 主 赏 识 。 1 年 陶 瓷 名 家 吴 霭 生 发 现 了 王 9 91
步 的 艺 术 天 分 并 聘 入 瓷 社 重 用 , 在 这 一 时 期 王 步 朝 夕 临 摹 明 、 清 官 窑 名 品 , 为 日后 创 新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1 6 吴 霭 生 病 逝 , 2 年 9 王 始 摆 脱 仿 古 瓷 的 制 作 , 采 用 水 墨 画 的 技 法 贯 通 于 青 花 分 水 的 技 巧 之 中 。 作 品 清 新 有 致 , 一 洗 晚 清 繁 琐 陋 习 , 在 当 时 陶 瓷 艺 术 界

浅论王步青花艺术风格

浅论王步青花艺术风格

浅谈王步青花艺术风格摘要:在我国陶瓷美术发展史上,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陶瓷美术家,不论哪个时代,哪个艺术院派,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并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不断创新,才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王步先生创作的青花作品,以其笔简意骇,博大精深,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风格,为人们所称赞。

本文试就他的艺术风格归纳为三个方面来简略论述。

关键词:艺术风格,青花,陶瓷美术家,继承传统,发展史,景德镇一、发挥材质特点,表现艺术感受充分运用发挥工艺材质的特点,灵活自如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是王步先生青花风格之一。

青花瓷应具备质地细白,莹润如玉的瓷质,主要是“白里泛青”的釉色和幽靓典雅的料色,王步先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性,他十分讲究青花料和瓷釉的色泽,所用的青花料多由自己配制,料色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所绘制的青花作品,常用一种白里泛青的釉,与青花结合有浑厚的效果而无浮滑之感。

在使用好青花料色后,还特别注重使用青花斗彩及综合装饰以外的几种色料如:釉里红淡紫金釉龙泉釉及釉下五彩以此来衬托青花,丰富青花色调,如他的“青花釉里红紫微布谷菱形笔筒作品,在整个画面中用青花料描绘,唯有几朵紫微花用釉里红色料来点缀。

点点的淡红色,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

在画紫藤,海棠,牵牛,葡萄以及荷花也采用釉里红等色料,另外还采用了一些颜色釉和青花装饰在一起,如:“青花釉里红枝头好鸟亦高歌”瓷板,八哥的黑色是运用了乌金釉和青花恰当地用在一起别有一番风趣。

因此他的青花作品常常获了浑厚的艺术效果。

二、巧妙的构图达到了造型与装饰的完美结合注重造型与装饰的完美结合,也是王步先生青花艺术中的风格之一。

陶瓷装饰和陶瓷造型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陶瓷装饰应根据器皿的造型来选择装饰部位及装饰形式,王步先生把器皿的造型作为启示自己想象的一个因素。

不论从圆形的花瓶,扁形的四方瓶,还是菱形的笔筒,都能从造型的装饰面来构图,例如:“青花釉里红牵牛花扁方瓶”扁扁的四方瓶两面较阔,两面较窄,怎样才能使画面连贯起来,王步先生就四方扁瓶的转折,采用牵牛花为题材来装饰,牵牛花可以不受拘束,能够顺着花瓶的转折来布局,由于巧妙地结合造型,达到工丽严谨,姿态横生的画面。

浅谈王步瓷板画,博大精深几人能懂?

浅谈王步瓷板画,博大精深几人能懂?

浅谈王步瓷板画,博大精深几人能懂?王步除辛勤劳动一生留下了丰富的陶瓷遗产之外,其正直、朴素、不依附权贵的品格也为人景仰。

他在旧社会曾拒绝给封建官僚画题材庸俗的作品,甘心贫穷失业。

解放后为党为人民创作过无数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在去世前几年,在探求艺术瓷创新的同时,还希望普通的劳动人民也能使用他的青花,还画了许多民间用瓷的渣胎碗装饰纹样,足见他的艺术和劳动人民息息相关。

王步在青花艺术实践中,大胆革新,创造了“淌水法”,把青花水色的表现力又提高了一步。

在坯体上要分出大面积色料平整且淡浓有韵的色面,鸡头笔恐难办到。

他采用以勺舀水倒入坯上后,按胸中画意,随手转动坯体,让料水自然地淌到物象的适当部位的方法,然后,依据料水流动的势向而因势利导.进行艺术构思上的勾线处理,往往获得意外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如他作品中的大块荷叶或葡萄叶等,常运用这种高难的淌水方法,使作品具有水墨画中之泼墨韵味。

这种方法的水色效果尤好。

但要求高,难度大,不易掌握,一般画工办不到。

王步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以及深厚的艺术素养,故能“得之心,应之乎,心手相迎,则无不妙矣”。

王步(1898~1968年),江西丰城长湖竹溪人。

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款,斋名“愿闻吾过之斋”。

他1907年到景德镇学艺,1968年病逝,毕生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达62年,制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其青花作品从浓到淡一次染成,不见细碎笔迹,可谓前无古人,当时在景德镇被尊称为“青花大王”。

王步在青花人物画创作上,一向提倡生活的不断积累,技巧的刻苦锤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丘壑,成竹在胸,进而臻于“神興物游”之境,他曾对古今历代名画家的作品多有摩擦和深究,遍临唐宋元名迹,对西画之造型能力,亦颇用功,复于景德镇大家名匠的熏陶和传授下,涉猎益广,这为他青花人物画承负《红楼梦》书的绘制,打下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于是才能食古而化,跳出古人窠臼。

“青花大王”王步

“青花大王”王步

“青花大王”王步2012年,王步被藏家评为“年度作品上涨最快的工艺美术家”,他的《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成交价2701.5万元,成交记录出自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

而在一份“历史上最优秀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排行榜”上,王步仅居大清督陶官唐英之后,排名第二。

有人评价他为独步瓷坛的一代大家,有人称他为独树一帜的“青花大王”,有人尊他为天才。

他一生只做了瓷绘一件事。

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

其青花之精足可划时代,自有王步始有民国青花。

与众多大师相似,他亦是生时颠沛,死后盛名。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

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其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

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

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展示出青花绘画的新姿彩,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青花艺术特色——淳雅、简洁、清雄,从而独步近代百年,无人可步其后尘。

王步在分水上有独到之处,他守法而不囿于法,继承和发扬了清代康熙分水上的优良传统,他匠心独运,不仅熟练地掌握“鸡头笔”的运笔技巧,进而大胆革新。

“鸡头笔”——青花分水的专用工具的发明和随之而出现的分水技法的形成是青花绘制技艺上的一大进步,为青花艺术带来了崭新面目。

在青花绘制中,对不同的色阶与料晕,不是用水墨画的技法为之,而是以鸡头笔蘸料水、利用料水积层的厚薄以及托拿坯体的左手侧坯和右手提笔收水相照应的技法来表现。

王步十分熟练地运用这种分水技法,他在借鉴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时特别注重坯体与宣纸的区别。

近现代青花—大王王步

近现代青花—大王王步

近现代青花—大王王步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

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1]中文名王步出生日期1898逝世日期1968职业陶瓷美术家字仁元个人经历王步:男,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陶瓷美术家。

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

江西丰城市人。

其父名秀青,系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优秀青花画手。

在父亲的熏陶下,王步从小喜爱绘画,9岁时在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1912年出师。

因工场倒闭,流浪街头,靠画鸟食罐为生。

后受聘于陶瓷名家吴霭生制作仿古瓷,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为日后创新打下了基础。

吴病逝后,他摆脱仿古瓷的制作,采用水墨画的技法绘制青花,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创造出大方、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陈规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

抗战以后,瓷业萧条,他只得舍青花而从事釉上彩装饰。

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王步得以重新从事青花技艺,新的作品陆续出现。

在传统技法上,他吸取国画泼墨方式,并发明了一种画上去会流动也会顿住的色料,使作品色泽鲜润发光,画面格外活泼而自然流畅。

此外,他的青花斗彩、青花堆花等装饰技巧也同样引人注目。

瓷器年表王步于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景德镇。

其父名秀春,为清朝同治、光绪间优秀青花画手。

在父亲的薰陶下,从小喜爱绘事,但至父亲逝世,只得随寡母返回丰城长湖老家并上私塾三年。

一九零七年,王时年九岁,在亲友的帮助下只身来到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从许学徒五年。

至一九一二年徒满出师对所在工场倒闭,王只得靠画鸟食罐为生。

鸟食罐虽为蕞尔小物,但王酷爱艺术、刻意求精,很得顾主赏识,不久,陶瓷名家吴霭生便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于一九一九年聘王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为日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名声在外的王步瓷板画到底为何物?

名声在外的王步瓷板画到底为何物?

名声在外的王步瓷板画到底为何物?1926年~1949年:成熟期,这一时期的王步作品,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与传统青花最大的区别是,瓷胎如玉如绫,青花如5000米高原天空般湛蓝清澈。

蓝分五色,层次、过渡极为自然,深处若深海般通透,淡处若白云般悠然。

所有笔触遍布钉头鼠尾,潇洒倜傥,大气自然,极为赏心悦目。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县人。

从一九零七年来到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王步粉彩东篱秋菊图象耳尊成交额也达到908.5万元。

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不遑多让,戴荣华1990年作粉彩四美图花鸟双面釉长条瓷板屏风(四屏)也以667万元成交。

传统青花绘画的基本技法为"双钩法",即勾勒出轮廓后,再从轮廓内分水。

要知道在胚上作画与在宣纸上完全不同,因胚体吸水力强,运笔快则线条纤弱,运笔慢则笔意滞涩。

且青花发色浓淡的关键在于料水的厚薄,最终效果只有出窑后才能显现。

所以要想绘制出理想的青花作品,作者对材料特性的把握、熟练的画技、丰富的经验缺一不可。

王步当然是个中高手。

早期的王步擅长"双钩铁线描",据说他能在胚体上一笔画出一尺多长的线条,功力之深令人咋舌。

王步晚年时,将传统的先划线再分水的创作方法,改良为先分水再划线,即"没骨法"。

这样做一可以避免分水时冲线,二可以使钩线时间更为充足,三可以掩盖分水时的笔迹。

尤其在表现写意花草的题材时,王步将任伯年"钉头鼠尾描"技法融入线条的勾画中,落笔粗、收笔细,很好的表现了花叶筋脉的生命力。

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的创作,艺术成就非凡,不仅对景德镇陶陶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中国近代青花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步(1898一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常暑“陶青老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近期大热的“王步瓷板画”

近期大热的“王步瓷板画”

近期大热的“王步瓷板画”从元末明初浓艳的苏料、成弘时期淡雅的平等青、嘉万时期红紫的回青料、到明末清初青翠的浙江料,不同时期的青花釉料为我们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王步独辟蹊径,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自配青花料。

他的青花微带蓝黑、光泽莹润、典雅幽靓,给人以庄重、宁静、浑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文化灿烂时代,特别是从民国延续过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催变了中国文人瓷绘画已传承经年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与时代相呼应,创立出全新的笔墨风格、构图形式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使新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成为中国陶瓷史上耀眼的一部分。

王步先生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领军人物。

王步对青花艺术探求之深刻,此苔点法是是王步受清康熙青花技法影响的实例之一,其他康熙青花技法亦可在其作品见到。

王步对传统青花技法的应用进行试验和总结,最后择善而从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法改良和创新,最终形成"王步风格’。

北京匡时2017年秋拍“推陈出新——近现代及当代瓷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本场共有83件精品上拍,其中,王步所绘瓷板《青花文人垂钓会友图》,以900万元起拍,1000万元落槌,加佣金1150万元成交。

(拍前估价: 9,000,000-10,000,000元) 陶瓷艺术家王步的青花艺术,基于博采众长,驾驭娴熟的青花绘制技巧,和对原材料的了解,以及重师造化,自辟蹊径,致使他的青花艺术别具一格。

王步是整个民国名家里边的的十几个艺术家其中的一位,当然他是就像关先生所说的一样,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关善明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当然那是引用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朱景然的话,就说王步的作品是酷似仙笔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王步青花其画意蕴含着浑厚、茂朴、清新、遒劲,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浓厚民族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赏。

民族的国宝,珍贵的王步瓷板画

民族的国宝,珍贵的王步瓷板画

民族的国宝,珍贵的王步瓷板画王步先生是陶瓷美术界的先行者,集大成者,一路勇攀艺术高峰,不断创新,先生的大面积青花分水,一如国画的泼墨泼彩,没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没有相当的艺术修养,是达不到精彩绝伦的效果的。

王步一生,为陶瓷艺术而生,为青花艺术而生,是由工匠至名家至大师至巨匠的传奇一生,一代宗师,青花大王,将在陶瓷艺术史上熠熠发辉。

王步瓷板画市场价格民国时期瓷板画大行其道,许多人的绘瓷技艺并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很受当时商人们的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为主,画面多种多样,山水、花鸟、人物、虫草无所不精。

王步的青花极为注意装饰与器型的统一关系,如一九六五年赴日展青花釉红扁方瓶,以牵牛花为装饰题材,纹饰随器型旋转而变化。

所画鲇鱼、双鸭大盘,均随器型用半刀泥刻成水波纹,即使青花形象突出又与微微下凹的盘面极为一致,独具匠心。

王步对于鸡头笔的运用,鸡头笔是专门用于青花分水的特种笔。

鸡头笔蘸料之后,笔锋不触胎体,以运笔牵引青花料水在胚体上移动,以达到"料分五色"的效果。

王步对鸡头笔的运用可称得上神乎其技。

他习惯右手持笔,左手持胚,左手时时旋转胚体以配合右手运笔。

同时,他常常饱蘸料水之后以笔尖再蘸清水,在最浓处收水,达到浓淡天成的效果。

而因笔头料水充足,下流成线,故使胚体吸水较慢,料水中的粗粒得以下沉,细粒上浮,烧成后青色漂润、水色鲜亮、苍翠俊秀、美不胜收。

料一下到巧体就一团黑,看不见料色厚薄和层次,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分水",方可达到料分五色的效果。

鸡头笔因为笔尖接触到胎体会带动胎泥,对料色有影响。

画时必须做到眼明手快,不允许细描细绘,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

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远体。

王步运用这种泼墨式洒注分水法,已经到了随必所欲、收放自如的地步。

建国后,王步的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期。

他于1954年到陶瓷研究所工作,此后十余年他的青花绘画艺术日臻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程度。

精美绝伦的王步瓷板画

精美绝伦的王步瓷板画

精美绝伦的王步瓷板画王步借鉴国画中的泼墨技法,创造性的发明了青花淌水法。

他以勺舀料水直接倒于胚上,再按胸中画意转动胚体,使料水流至适当部位,再根据料水流淌的痕迹,进行勾线处理。

如此艺高人胆大的作画方式,使其青花作品具有了类似水墨画的泼墨韵味。

王步的青花艺术成就和高度,可谓前无古人后很难有来者;不敢言绝后,无愧称空前。

比较准确地说,自1855至1976年,在这121年间,景德镇瓷绘艺术家们或浅绛、或粉彩、或青花、或综合装饰,在瓷器上成功创作出了非常成熟的中国画。

这一时期中国瓷器瓷艺与画艺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中国2000多年的瓷器装饰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王步在进行青花创作时注重中国水墨画中文人画的意境,文人画自古以来受到文人钟爱因为其本质是独特的意境表达。

王步运用成熟的青花绘制技巧和中国文人画之间的巧妙结合,如他笔下的古松,形态多变,料色深浅丰富,浓淡相宜,古松的苍拙之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王步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多年,所创作的各类瓷器作品数以万计。

王步的艺术创新和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对新中国青花瓷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得到普遍的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所珍藏,并在国内外书刊上广为发表,成为青花瓷经典。

王步的作品之所以这么精练,这与他广泛学习传统分不开的,他生前曾说:“借鉴古瓷优良传统的技艺,也不独青花值得学习,釉下彩绘同样有许多高超的技法,如定窑碗内外装饰丰满的花纹,多不见多,钧釉盘简单到一片叶子,少不见少"。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长湖、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

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景德镇,自幼学绘青花,喜画极为工细的鸟食罐、小文房等。

1919年应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深得古瓷画意构图之精髓。

继之同景德镇陶瓷实业名家吴霭生合作,研制青花仿古,大有心得,1926年吴氏病逝,王步始启自身创作之端,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雅致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为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

第八十三位;王步

第八十三位;王步

第八十三位;王步王步字仁光,别号竹溪、陶古老人,江西丰城县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

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陶瓷美术家。

他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60多个春秋,所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瓷器作品数以万计,尤其擅长绘画青花,是瓷乡当年赫赫有名的“青花大王”。

王步之父王秀清,是清末景德镇绘画青花的高手,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步从小喜爱绘画,但幼年丧父,生计艰难,被迫随母回丰城老家。

9岁时,在亲友的帮助下,重返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跟班学艺。

时过3年,工场倒闭,王步失业,流浪街头,靠画鸟食罐为生。

后受聘于制瓷名家吴霭生,从事仿古瓷制作。

他勤学苦钻,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为日后创新打下了扎实基础。

吴病逝后,他摆脱仿古瓷的制作,开始走自己的艺术道路,运用水墨画技法和“铁线描”笔法绘画青花,创造出明、清以来青花画技所末有的新风貌。

抗战以后,瓷业萧条,青花瓷滞销,他不得不舍青花而从事釉上装饰。

建国后,王步于1954年入陶瓷研究所工作。

此后的10余年是他艺术最成熟时期。

他致力于创新,先后创出一大批新作品。

他还发明了一种画上去既会流动也会顿住的绘画色料,使画面色泽鲜润发亮,格外活泼流畅。

他所绘制的青花,门类齐全,风格各异,既有高至2.06米的大型花瓶,也有小至姆指的瓷罐;既有高雅贵重的陈列陶瓷,也有大众喜爱的日用陶瓷。

其代表作品有青花釉里红“葡萄纹盘”、“荷塘清翠瓷板”、“牵牛花扁方瓶”;有青花“双站瓷板”、“虾月瓷板”、“菜蔬四方箭筒”、“白菜萝卜瓷板”、“松石艺梅图瓷罐”等,其作品笔力刚劲、浑厚、清新、淳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画册上厂为发表,有的还被日本、苏联印成精美图片,有的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

王步的青花艺术对后人的影响甚大,他的画风,为发展陶瓷青花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寂寞的青花大王

寂寞的青花大王

寂寞的青花大王民国时期是青花瓷的衰落期,后世皆以“珠山八友”及其新粉彩为民国瓷的代表。

然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民国瓷却以“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遥领风骚,屡创新高。

王步与“珠山八友”属于同一时代的艺术家,“珠山八友”顺应民国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那种光彩艳丽的新粉彩,时誉极高,名利双收,以至当时许多青花名手都纷纷改行画釉上彩瓷。

王步虽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但始终不舍青花。

一个人困守颓境,最终一力擎天、卓然成家。

这远比一群才智相当的人互相提携、切磋而后开宗立派更不容易。

刘新园先生在《景德镇现代陶人录》中提到,王步在青花渲染方面尤多独创。

晚年作大片荷叶,能用青料从浓到淡一次染成,不见细碎笔迹,极类高手泼墨。

故镇中人称其为“青花大王”。

这种“泼墨青花”(景德镇人又称之为“大面积分水”)其实就是大写意国画在青花瓷器上的再现。

当然,王步也不是一开始就擅长泼墨青花的,他和国画家一样,也经历了从工笔到兼工带写,直至大写意的过程。

王步九岁(1907年)到景德镇拜师学艺,二十一岁入制瓷名家吴霭生的合兴庄。

在合兴庄的几年中,他朝夕临摹明、清官窑,专画仿古青花。

由于技艺精湛,他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图1为王步在这一时期所绘的青花“岁寒三友”观音瓶,这对瓷瓶虽然署了“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但瓷坯质地并不好,瓶口有棕眼,器身中下部满是手指肚纹。

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粗制滥造的随意绘画落款之物,从画功和青花发色来看,与真正的康熙官窑青花相比,也并不逊色。

2005年12月3日,这对瓷瓶以176万元的高价拍出。

这个价格虽然不能与真正的康熙官窑精品相比,但在民国青花瓷中,除王步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图一青花“岁寒三友”观音瓶1926年,吴霭生病逝,王步也离开了合兴庄。

这时,民国青花更加衰落,几乎完全没有市场,这对于王步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过他并没有放弃青花,反而借此摆脱了只能一味仿古的限制。

他开始练习中国画,并以兼工带写的笔法绘制青花山水、花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王步陶瓷艺术谱系及影响王清平摘要关于“谱系”的解释,有“家谱上的系统”和“物种变化的系统”两种简单解释,我要谈的“王步陶瓷艺术谱系”大概可以理解为以上两种解释的杂交。

本文浅论王步,从一个时间纵轴上梳理出血缘传承,也编织一个空间上铺开的江湖横向谱系,浅论王步及其陶瓷艺术的传播及影响。

关键词王步陶瓷青花引言王步先生累计从事陶瓷美术工作六十余年,在陶瓷领域涉猎极广,粉彩、堆雕、刻花等无一不擅长,但最精于青花,故有“青花大王”之美誉。

很多人在研究、学习他,作为他的孙辈,笔者也在追随他的脚步。

多年陶瓷艺术工作的累积,笔者产生这样一个心理:如果单论一个人及其影响,似流星划过夜空,绚烂但太过短暂;反倒是追究前因后果,会使我们有更多的期盼更多的关注。

就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所述:“我们的观点,是一个嫁接在另一个之上,第一个充当第二个的砧木,第二个又充当第三个的砧木。

就这样,我们一级一级地登上楼梯。

”这意味着,本文浅论王步,不仅要从一个时间纵轴上梳理出血缘传承,也要编织一个空间上铺开的江湖横向谱系,浅论王步陶瓷艺术的传播及影响。

一、王步其人其艺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王步作品“青花嬉禽图笔洗”以713万元成交,此笔洗形制为圆,上下分沿,宽腹,通体釉质光亮细腻,胎体洁白细润,色调清新淡雅,构思、发色、绘画都体现王步特有的风格。

这件作品是王步青花瓷绘的巅峰之作,显示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超群的艺术功力,也是民国青花瓷的代表。

笔者提起这次拍卖,不单是对王步艺术的肯定和尊崇,更想还原一个充满追求的大家。

王步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

其父王秀春是清末景德镇有名的青花画师,从小耳濡目染,王步也极其喜爱绘画。

然而命运多舛,王步六岁时,其父病故,他只得随母亲回老家读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对绘画依旧痴迷,没纸就把别人丢到纸篓的废纸捡起来作画纸,书本上、课桌上、家中门上、墙壁上、手上都画得满满的。

其母看到王步在绘画上的独特禀赋,产生送子求艺的念头。

9岁那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母亲将他孤身一人送到景德镇,拜青花老艺人许友生为师。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王步和青花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年纪小,王步的个头和画桌一般高,只好捡个小凳整日躬着腰将画件置于腿上画画。

求艺期间,王步饱经独自生活的磨难,以惊人的毅力勤学苦练,将坯料的工艺、线条的运转、分水的技法等掌握得十分熟练,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1912年王步学满出师,其所在工场倒闭,只得流落街头卖艺,靠画鸟食罐为生。

五年之后,他受到赏识,被邀入陈乾顺瓷场帮工,开始绘制仿古青花。

他着力在线条上下功夫,不久,陶瓷实业家吴霭生对其青眼有加,于1919年聘入美术研究社绘制仿古青花。

其间王步临习明、清官窑名品,传统青花造诣日渐加深,画艺也日臻成熟,仿古几可乱真,作品非常抢手,有南昌“丽择轩”专利包销为证。

笔者以为,王步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师古而不泥古”,他画瓷是为谋生,但在生存需要之外,他从未忘记创新、不墨守成规,这应是他被尊为“一代宗师”的最大原因。

时人仿古多以帝王年号为款识,王步突破巢臼,在其陶瓷作品上署名“竹溪”,以作笔名。

虽是一个署名,却彰显其对艺术家独立人格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更难得的是,在仿古作品深受欢迎的情况下,他大胆突破,在不断的绘瓷实践中,结合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特点,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传统精华及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于一体。

传统青花为双钩分水,即画工左手拿着瓷坯,右手执鸡头笔缓慢而又均匀的将料水挤出,分在事先勾勒好的坯面纹样里,王步舍弃了先勾线后分水的俗套,大胆地采用类似于中国画中大泼墨的写意手法,独创了洒注式分水方法,在坯体上泼上料水,再随着料水的流动来勾线。

这种方法对操作者要求极高,不但要求有深厚的国画工底,也要求熟练掌握传统青花艺术的绘制技术,更要求作者心中有画,双手默契程度如一,对料水的洒注多寡、流域面积大小、料水流动的速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否则将前功尽弃。

王步作画用笔圆润,雄浑、力透坯身、料分五色、一气呵成,线条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云水之中,情趣盎然,文人底蕴深厚。

其青花瓷板《鲇鱼》,正是运用了高超而又娴熟的洒注式分水方法,将鲇鱼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需要任何衬托装饰,两条鲇鱼一上一下,笔意简练、料色莹净、生动活泼,充满了滑柔的肉质感,鱼儿悠闲而自在的徜徉在清水中,怡然自得,达到了形神兼备而又极其自然的美妙意境。

这种分水技法的运用,构思的精巧,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的能工巧匠也难望其项背。

无怪乎胡献雅曾赞王步为“敢于创新、自成机杼”,此话正是王步的真实写照。

二、血脉相传及其价值笔者一直强调,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读史书也知一代一代也讲个传承,正所谓“继绝世开太平”,单从血缘和时间轴上论,王步及其后人所建构的宗族传承就大有嚼头,其以王步先生为鼻祖,其子王声怀、王希怀、王恩怀,其孙辈王清平、王青、王华,孙媳徐国琴、李燕等人,在陶瓷艺术上的成就可圈可点。

先从王步说,他的艺术风格成熟以后,大概可分三个时期:1926年吴霭生病逝到抗日战争爆发,其间青花风格以极其精细的工笔丝羽毛画法为主,此时他年富力强、视力极佳,有的笔划比头发丝还细,所以才有前无古人的说法,作品以有款为佳,流传下来的的青花作品以此时期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到1953年公私合营,作品主要以彩绘人物、山水、丛菊为主,兼作青花,青花开始兼工带写;1953年公私合营到逝世,由于年老视力原因,青花兼工带写及大面积分水、釉上釉下彩绘兼而有之,作品大多被政府、国外机构、单位收藏。

他从学艺直至病逝,从艺60多年,所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陶艺作品数以万计,尤精青花。

其青花作品,将传统陶瓷陶瓷艺术的传统、中国画优良技法以及民间姊妹艺术的优点融合,一扫晚清瓷画繁琐的陋习,在青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倍受世人的推崇与赞赏,成为青花艺术这一瑰宝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艺术珍品,其艺术成就成为当今陶瓷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长子王声怀生于1929年,卒于1991年,自幼受家族熏陶,后随父学艺、传承家学,作品风格清雅、朴实。

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工笔《丛菊》名震一时;首创“青花带水贴花”工艺,为景德镇手工青花艺术瓷转换为生产力作出突出贡献。

次子王希怀生于1932年,卒于1982年,为王氏青花的得意传人。

他秉承家学,又博采众长,创作设计的“双梨花”等画面被定为国家用瓷画面;20世纪50年代率先试制釉下五彩,并在景德镇红旗瓷厂投入批量生产。

他的青花作品分水温润典雅、清新别致、气韵生动,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子王恩怀1935年12月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自小随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

1949年入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学习陶瓷美术,1954年就职江西省轻工厅陶研所(现轻工部陶研所),后调入景德镇为民瓷厂。

擅粉彩花鸟瓷画,对青花、新彩、青花斗彩、陶瓷造型、日用陶瓷贴花纸及综合装饰均有研究,尤善利用器型特征、材质特色,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作品构思注重生活情趣,寓情于画,以物抒情,充分挖掘瓷质之美。

笔者为王步之孙,王恩怀长子,自幼秉承家学,又在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接受专业教育,创作以釉下彩为主,兼釉上彩及综合装饰等。

作品不断创新,新颖大方,具有个性特色。

纵观祖孙三代的传承,在一脉相连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传统、创新技法的共性中,各个房支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最中国式的统合“宗族”技术本身就足够做大量研究。

三、江湖横向传播除了家学传承,同时代的“珠山八友”和陶瓷名家和王步互相帮助和影响,带动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创新,他的影响还辐射到不少近现代知名陶瓷艺术家身上。

如果再加上国内外的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史的研究人员连宗,再有一些工艺美术学者入赘,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宗族,在学界就可以称为学派或流派了。

可惜的是,因为缺少人去整合,这种研究显得很松散。

先说王步和同时代陶瓷美术家的关系,同为陶瓷从业者有竞争,更多还是亦师亦友。

清末民初时,时局动荡,景瓷滞销,王步的从艺道路并不平坦。

比如说他在抗日期间有一次从正月开始一直画到五月,精心创作了一百多件青花作品,端午节烧窑时不幸倒窑,数月心血毁于一旦。

王步心痛得当场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一家人要靠他的瓷画维持生计,更何况这是他从事青花艺术创作最丰厚的一次成果。

当时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汪野亭、王大凡、徐仲南等老先生闻讯,十分关心王步的困境,给王步以极大安慰和帮助。

当时的“月圆会”活动中,王步也多有唱和。

放眼到现代,追随王步的陶瓷工作者不胜枚举,其创造的“分水写意法”广为流传。

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就推王步为师,对其倍加推崇,称受王步启发研究青花分水并发扬光大。

事实上,王步一直非常乐于探讨和分享其陶瓷技艺,六十年代初,他发表文章专门论述《青花的料色和技法》。

他写道:“青花瓷器色调幽静,花纹清朗,利用单一的蓝色,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也就是分出若干色阶,和中国的水墨画同样美妙……在瓷器彩绘发展的规律上,一般都是先有釉上彩,后有釉下彩,而景德镇却独特的先有青花,后出现釉上彩绘。

青花直接画在坯上,和瓷土原料关系十分密切。

这都说明青花瓷的质量,包括青料,瓷土原料,技术设计,工艺技巧等诸问题。

画青花不同于其他彩类,它不是画在瓷上,而是画在生坯上,用笔必须保持高的速度,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你细描细绘,画时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

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坯体。

有人问,青花的写意画怎样学呢?这在我国古典画家有不少优异经验,任伯年想画一个瓜,先用凡红在纸上点几点,后以饱含墨红的笔尖沾一浓墨,就此三几笔画成,现出瓜瓤含子,含得紧紧的,并且皮肉俱全,象是刚才切开还在滴水一样,真是神来之笔。

这种本领,我想就是我们画青花的人应该认真学习的。

青花是先钩线还是先分水?我说两种方法各有长短。

先钩线条,在钩了的轮廓内分水,等于填色一样,因有规定范围,宜于绘很整齐的花纹,画的人容易掌握。

可是先钩线后分水,往往会将已画的线条触动,使其模糊不清,再者有了固定范围也受拇束,特别不便于表现写意画,因它要分出轻重和阴阳自然的效果。

先分水后钩线,画者可以挥洒活泼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面生动,线条也保证清爽。

不过初学的人不易掌握。

总括两种分水方法,前者操作较易,但绘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不及后者鲜明、活泼。

从效果看来,先分水后钩线是较好的……”他的这篇文章,从实践中来,现在又被广大陶瓷从业者用到实践中去,这种不藏私的精神,奠定一代宗师的江湖地位。

结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王步陶瓷艺术不但和同时代的陶瓷美术家交相辉映,更有子孙一脉相承、发扬广大,在最中国式的血脉传承上从未出现断裂,再加上其辐射影响的当代知名陶瓷艺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