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HB s Ag 检 测 ,HB s Ag 检 测 的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得 到 年发现慢 性HB V感染 者肝细胞 内小球形颗粒 的输 出与 较 大 提 高 ,其 中应 用 最 广泛 的是 酶 联 免疫 吸 附试 验 血清 H B V D NA是一致 的l 3 ] 。C h e n 等 定量检测4 组无
也有研 究显 示血清  ̄ ? H B s A g 与HB V复制水平变化 并不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 与其保持一致 ,K u h n s 等[ 9 ] 在研 究用HB V D NA替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mmu n o a s s a y,TRF I A) 等 ,但 ECL成
( e n z yme — l i nk e d i mmu n oa b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LI S A) ,
本 相对 较 高 ,S P R I A检测 操 作 繁琐 、污 染环 境 、线 性 范 围狭 窄 ,T RF I A费用 较 为 昂贵 , 这 些 检 测 方
感 染 乙型 肝 炎 病 毒 (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H B V)后 4 ~7 H B s Ag I I Q u a n t 可将HB s Ag 定量检测 上限扩大 ̄5 2 0 0 0
周就 能从血清 内检测到HB s A g ,但H B s Ag 本身 不具有 I U / ml ,灵敏度和精确度 L  ̄ E L I S A、T R F I A高几个 数量 传 染性 ,以往 临床一直将HB s Ag 作 为HB V感 染的一个 级 。蛋 白质芯片技 术 、液相 芯片技 术虽然早 已存 在 , B s Ag 定量 的时间较 晚 ,蛋 白质 芯片检 指标 ;近年来 ,随着H Bs Ag 定量检测技 术 的进 步和不 但应用 于检测H 断开展相 关的研究 ,人 们对H B s Ag 定量 与慢性 乙型肝 测表 面抗原 定量效果 与E L I S A法相 当,但方法简 单 、 炎 自然史 、疾病 转归 以及疗 效预测 的关系逐渐 变得 乙 快捷 、廉价 ,结果可视 ,并直 接通过软件 计算 出抗原 】 。 型肝炎病 毒清晰起 来 ,H B s Ag  ̄ _ 个 “ 古老 ”的指标再 含量 ,既定性又定量,很适合于对患者疗效 的观察 次焕发 出新 的生命 。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每年它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域,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据有关资料报道,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用HBsAg采用的免疫沉淀法作为临床检测,开创了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先后采用了琼脂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法来检测HBsAg、HBsAb和HBeAg、HBeAb,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被一系列方法取代,这些方法的出现,对于检测乙型肝炎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1]。

在ELISA方法出现之前,在表面抗原检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反向被动血凝用表面抗体致敏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判断表面抗原滴度。

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原作相对定量,但操作繁复是其缺点。

2 酶联免疫试验( ELISA)由于反向被动血凝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盛树力等开始将双抗体夹心法为代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介绍至国内,其发展迅速,很快覆盖了医学检验的诸多领域。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展与比较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展与比较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展与比较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全世界HBsAg携带者有3.5亿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7.18%[1],因此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对于乙肝的各项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的方法、试剂很多,各具特点,如用于定性的胶体金方法(GIC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用于定量的则有化学发光法(CL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

本文就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及对比综述如下:一乙肝病毒血清血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GICAGICA,全称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 chromatographic Assay),其优点是快速、不需仪器设备、单份测试成本低,但由于其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且灵敏度较低,比较适合急诊和基层医疗机构作检测诊断。

2、ELISAELISA,全称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主要优点是经济,成批检测时间短,检测率高、不需要特殊仪器而且操作简单试剂容易保存,在我国被广大基层医院普遍应用。

但由于它只能进行定性测定或半定量测定,且特异性不强、线性范围小、易产生钩状现象,故ELISA在对敏感性要求极高的血站及手术室等不适用。

3、TRFIATRFIA,全称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e 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污染、高灵敏度的免疫标记技术,以三价稀土离子作为示踪物,应用时间延迟技术消除标本中的非特异性荧光以提高灵敏度,再加上其特有的荧光解离增强技术使有效荧光增强,使其适用于生物学及医学的超微量分析度。

乙肝病毒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陈善昌【摘要】固相放射免疫法、反向被动血凝改良一步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实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核酸探针法、多聚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技术方法对检测乙型肝炎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为临床诊断、用药疗效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依据.笔者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5页(P166-170)【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核酸探针法【作者】陈善昌【作者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贺州 54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R512.621965年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970年英国的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直径为42 nm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1986年被列入嗜肝DNA病毒科,并阐明了颗粒的HBsAg、HBcAg、HBeAg等成分。

乙肝病毒检测技术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放射免疫技术(RIA)、20世纪70年代的酶标技术(ELESA)、20世纪80年代化学发光技术(CLIA)、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分辨技术(TRFIA)及现在正在研究的生物芯片技术[1]。

近几年来,随着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HBV感染与复制等研究的深入,发现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许多慢性感染者演变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现就乙肝病毒结构、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乙肝病毒结构是一个具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直径约42 nm,HBV基因组有一个约3 200 bp小环行DNA结构,双链长度不对称。

外壳厚7~8 nm,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

核心部分——含DNA和DNA聚合酶(病毒复制所需的酶),DNA分子含有约3 200个核苷酸。

它包括1个长度固定的负链和另一长度不定的正链。

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娟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年(卷),期】1996(017)003
【摘要】自1955年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来,对乙型肝炎的认识逐渐深入。

1965年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Prince和Giles相继证实了从澳大利亚土著血浆中发现的“澳抗”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

1970年Dane与他的同事一起又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观察到了直径为42nm的病毒颗粒,并被命名为Dane颗粒。

在对其作了大量研究之后,HBV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先后被发现。

1973年Kaplan等证实HBV有多聚酶存在,对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张娟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0.4
【相关文献】
1.犬瘟热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J], 左楠;
2.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血流感染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J], 谷钰峰;李昱;孙成铭
3.分子诊断技术应用于运动分子生物学科研的研究进展 [J], 王晓红;张冠男;张栋;王清;邢丽丽
4.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J], 李天芝;于新友;谢金文;沈志强
5.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保胜;孙殿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48‘望垡堕兰堡墨兰堡旦兰Q Q!生笙兰鱼鲞篁!塑堕!堕!婴塑!鱼堡!!曼鱼竺!旦竺!坐!鲤垒旦望!堡!!i竺呈!!!兰Q:塑竺:!Q坐:兰QQ!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童艳丽1吴小林z李想t李偶连,刘翠-杨秀娟,陈缵光,【摘要】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 B V标记物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肝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确定的H B V标记物的种类有H B V免疫标记物、H B V—D N A、基因型标记物、抗原突变体等。

针对上述的标记物,本文简单地介绍几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乙肝;H B V;H B V一标记物;检测方法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的危害较大.我国又为乙肝的高发区,约占世界H B V感染者的一半。

乙肝病毒的病原体不仅具有传染性.还可能导致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所以H BV标记物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肝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肝的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更新。

近年来,很多学者报道人群中存在H B e A g阴性的H B V 携带者和抗一H B s阳性后仍存在H B V复制等情况。

国内对H B V—D N A和H B V的血清标记物做了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H B V—D N A的阳性率与H B eA g阳性有着很好的一致性I l】.同时由于H B V在复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核苷酸的错误配对而表现出不同的基因型,根据流行病学、生物分子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对H B V基因型的研究.H B 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发现的H B V基因型分A~H8种【2],另外H B V s A g突变体现也成为H B V检测的又一项指标[31。

因此H B V除了免疫标记物(H Bs A g、抗一H B s、H B eA g、抗一H Be、抗一H B c)外。

还有H B V—D N A、基因型H B V(A~H)、抗原突变体、病毒前S1抗原及其他一些标记物如H Bs—I gM免疫复合物D aFi e颗粒【4-53。

HBV cccDNA检测技术进展

HBV cccDNA检测技术进展

H V 基 因组 结 构 及 cc N 的 形 成 B cD A
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 D 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 N 链 D A (e x dcr l N N rl e i ua D A,rD A 分子 ,其 两 a cr cN ) 条链均不闭合 , 其中负链较长 ,约 30 20个碱基,含 有 乙肝病 毒 基 因组 的全 长基 因 ,在其 5 ’起 始 端 与
胞 内 保 持 一 个 动 态 平 衡 水 平 ,形 成 一 个 H V B
cc N cD A池 。
cc N cD A检测 的分子 基础
乙肝 病毒在 一个 完整 的生活周期 中有多 种 同源
度和特异性 ,而新 的荧光探针和荧光引物技术使准 确 检测 HB cD A成为可 能 。 Vcc N
中图分类号 :R 1. 2 526
陈保德 陈瑜 审校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3 (0 0 5—0 1 0 07- 9 1 2 1 )0 0 9— 4
乙型 肝炎 病 毒共 价 闭合 环 状 D A ( eat N hpti B is
v u oa nl c sd c clrD A,H V cD A) i scvl t l e i ua N r e y o r B cc N
浙江预防医学 2 1 00年第 2 2卷第 5期
Z  ̄ agPeeteMei n ,Ma 00,V l 2 o5 h i r ni dc e n v v i y 1 2 o 2 ,N .

1 ・ 9

综述 ・
H V cc N B cD A检 测 技 术 进 展
齐雪芬 徐 益 飞 综 述
3 ’末 端 之 间 有 一 个 包 含 数 个 碱 基 的 “ 刻 ” 缺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也 为改 造减 毒 、 毒 等优 势 复制 病 毒株 研 究等 开 拓 无
了新 空 间。
体 。随着 乙型肝 炎病 毒研 究 的深 入 , B H V准 种(u— 2 HB 的准种 与临 床的关 系 q a V 随着抗 病 毒药 物 的发 展 和临 床应 用 , B H V耐 药 也 随之 产生 , 耐药 基 因突 变点 也不 断被 发 现 。抑 制 病 毒 的复 制 是 治疗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原 则 ,抑 制体 内 HB 的治疗 措 施 除 提 高 机体 抗 病 毒 特 异 性免 疫 能 V 力外 , 扰素 、 米夫定 、 干 拉 阿德 福 韦 等 抗 HB V药 物
毒药 物 的毒 株f 已知 H V耐干扰 素与 H V前 C区 5 】 。 B B n19 t86位点 变 异I B P区 n16 、t74双 位点 6 C 1 及 t7 2 n16 的变 异 有 关 f 7 ] 拉 米 夫 定 之 H V毒 株 在其 聚 合 。耐 B
酶 P基 因 C区有 Y D密码 子变 异 的存 在 f】 阿 MD 8, 1耐 9
治疗耐受 的关系 ,以及如何控制 H V准种 的发生 B 及演变 的研究 正在 广泛展 开 。 现就 HB V基 因准种 的 研究 现状及 意义进 行综述 。
1 HB 的准种概 念 V
的临床应用在一定情况下发挥 了抑制作用 , 当 但 H V种群中存在耐受某种抗 H V药物的 H V准 B B B 种 时 , 用该 抗 病 毒 药 物治 疗 后 , 分病 毒 仍 可 持 使 部 续存 在 , 降 低 了治疗 效 果 。部 分 野生 毒株 在 较 明显 长期使用某种抗病毒药物后 , 亦可转变为耐该抗病

5 2~
第 1卷 第 3 5 期

血清HBsAg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清HBsAg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S u等[ ] 对2 5 1 例C HB患者血 清 H B s A g基 线水 平及 其 中7 5例 C H B患者 经聚 乙二 醇干 扰素 0 【 . 2 b治 疗 1年期 间 血 清 HB s A g水 平 进 行 定 量 检 测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血 清
HB s A g基 线 水 平 > 9 O O I U/ mL或 治 疗 1年 期 间 H B s A g>
O z a r a s 等[ 9 ] 共 纳入 1 8例 C H B患者 . 采 用 聚 乙二 醇 干 扰
血清 H B V D N A相 关性较 差 ( r =0 . 2 8 , P=0 . 0 1 ) 。 与肝 组 织
内 HB V C C C DN A 无相 关 性
筛查 或 H B V感 染的诊 断[ 2 ] 。近年 来 , 随着血 清 H B s A g 定量
检测 方法和技术Βιβλιοθήκη 的不 断进展 .抗病毒 药物 的不断更新和 发 展. H B s A g作 为一 个最早 的 乙型肝 炎诊 断指标 ,其 临床 应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1 3 年第 2 9 卷第 5 期
血清 H B s A g 定 量 检 测 与 乙型肝 炎病 毒 复 制 的 相 关 性 研 究 进 展
杨 阳 杨 龙
H B V ̄ I " 膜蛋 白是 H B V颗 粒的外 膜组成部 分 , 是 决定病
D N A 未 显 示 出显 著 相 关 性
有 显著相关性 ( r =0 . 7 8 6 , P<0 . 0 0 1 ) , 而在 6 0 8例 HB e A g阴 性 的孕 妇 中, 血清 H B s A g滴度 和 H B V D N A无相 关性 ( r: 0 . 0 2 2 。 P=0 . 5 9 3 ) 。基 于现 有的研 究结果 . 笔 者认 为 H B e A g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炎病毒 的病原体不仅具有传染性 ,还可 能导致发展成肝 硬化 , 甚至肝癌 , 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 、 确 、 所 准 定量检测对 乙型肝 炎临床诊断 、 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 的意义 。随着检测技术 的不断发展 , 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 的认识也在不 断深入和更 新。近年来 , 很多学者 报道人群 中存 在 H e g阴性 的 HB BA V携 带者和抗 一 B H s阳性 后 仍 存 在 H V复 制 等 情 况 。 国 内 对 B
17 9 0年英 国学者 D n ae等在电镜下发现 了完整 H V颗粒 B
即 D ns 粒 [ R D o ae 颗 6 eV s等 随 后 用 电 子 显 微 镜 观 察 1 3 , 8例
H s g阳性 的慢性肝炎患者 的肝组织 , BA 发现 了直径约 2 m的 5i r
核心抗原( c g颗粒/ HB A ) 7 1 。常规 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 , 制
ban ifrtpe itblt n tefrt5 o r rm to e o sta d ri nac : rdca i y i h is h us f i o srk n e n
i un e nciiao t me ] erlg ,9 6 4 ( )3 1 3 5 n ec l c c [. uooy1 9 ,6 2 :4 — 4 . l f o n l u o JN
2 0 ,2 6 :3 0 13 . 0 1 3 ( )1 3 — 3 5 [3 董郡 . 1] 病理学【 . 2版. M] 第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6 8 2 88 19 :3 — 3 . [ ] 张培林. 1 4 神经解剖学【 . : 民卫生 出版社 ,9 7 52 5 3 M] 北京 人 1 8 :1 — 1 .

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检测技术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检测技术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检测技术进展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检测技术是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的关键工具之一。

DNA检测技术是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片段来确定感染者是否存在病毒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

传统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方法主要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技术通过扩增病毒DNA片段,使其在实验室中能够被检测到。

然而,PCR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较长的检测时间。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其中,核酸序列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的DNA检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芯片上固定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通过与待测样本中的病毒DNA特异性杂交反应,实现对病毒DNA的检测和定量。

与传统PCR技术相比,核酸序列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快速、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毒亚型和基因突变,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和耐药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核酸序列基因芯片技术,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技术也值得关注。

例如,数字PCR技术(dPCR)是一种通过将PCR反应分割成数千个微小反应来实现对病毒DNA的精确计数的方法。

与传统PCR技术相比,dPCR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下一代测序技术(NGS)也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学研究和病毒变异的监测。

NGS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通量地测序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种群遗传学和病毒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技术的进展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精确和准确的手段。

通过及时检测和监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水平,可以更好地评估感染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姜文灿;岳素文;江洪;王成彬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5(004)004
【摘要】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认识的增加,乙肝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自身结构和酶的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突变率高的特点,增加了其检测的难度.现阶段,针对HBV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基于血清学水平的检测技术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技术.本文从HBV的简介、检测技术、治疗方法和前景展望四个方面展开综述.
【总页数】6页(P983-988)
【作者】姜文灿;岳素文;江洪;王成彬
【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085 北京北京泰格瑞分子检验有限公司;100085 北京北京泰格瑞分子检验有限公司;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
院;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21
【相关文献】
1.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冉光义
2.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药物耐药变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闫杰
3.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姜文灿;岳素文;江洪;王成彬;
4.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杨芳;李瑗
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技术与乙型肝炎病毒DNA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柯柳华(综述);马兴璇;覃彦平(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临床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临床研究进展

果 大 多数都 是 肯定 的 。
关 于 P MC内是否 存在 cc N 的争 议 更大 些 。国 内外 B cD A 的一 些 检 测 P MC内 cc A 的研 究 结 果 明显 不 一 致 。有 B cDN 些 研 究 得到 了较 高 的 阳性结 果[3而 另一 些研 究却 得 出阴性 6. - 6 结果 [“ 9 1 析得 出 阳性结 果 的文 献 , - 。分 发现 大 都未 提及 可能 产 生假 阳性 的情 况 。 晓辉等 【指 出在 反应 体 系 中 rD A模 缪 cN
就 会 出现假 阳性结 果 , 部分 检测 结果 阳性 的研究 [l 用 的 而 6采 - O 是 半 套 式 P R检 测 把 这 种 非 特 异 扩 增 的 概 率 放 大 了数 万 C 倍。 当然 , 使 HB 即 V不 能在 P MC 内复 制 , B 还有 两 种 情 形 ,
R A 3 b的前 基 因组 R Apeeo i R ApR A , 码 N :.k 5 N ( gnm c N , N 1编 r g 大 包 膜 蛋 白fHB A ) 24 k N 编 码 中 、 包 膜 蛋 白 L s g 的 . b mR A; 小
【 文章 编号】 1 7 — 7 1 2 1 ) 6( 一 1 — 3 6 4 4 2 (0 0 0 b)0 4 0
乙型肝 炎病 毒(e a t i sHB ) 嗜肝 脱 氧核 糖 核 h p ti B vr , V 属 is u
酸科 。 完全 双链 D A病 毒 。 不 N 与其他 D NA病毒 相 比 , 乙型 肝 炎病 毒有特 殊 的反 转 录复 制形 式 , 以及特 殊 的 复制 中 间体 共
续感染 、 抗病 毒 治疗 后病 毒 再度 活跃 及 药物 耐受 方 面起关 键 作用 。有两 种 免疫 机 制介 导 cc A的 清除 . cDN 深入 研究 细胞 内 e c N cD A含 量 的动 态变 化 , HB N 与 VD A载 量 、 外周 血 HB A 、 e g及生 化 指 标 的关 系 , s g HB A 以及 免疫 学 、 毒 学 病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约约4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虽然目前已有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可供使用,但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挑战。

对乙型肝炎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当前,乙型肝炎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肝脏病变过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病毒传播途径方面,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途径传播,同时母婴传播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

在感染机制方面,研究者通过对病毒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为病毒抑制药物的开发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肝脏病变过程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揭示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目前已有多种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和抗病毒药物可供使用,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疗效。

未来,乙型肝炎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以及病毒对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这将为病毒抑制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更多的靶点和策略。

肝脏病变过程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靶向治疗,包括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不同个体对病毒感染和治疗反应的差异,以及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诊断技术的研发也是乙型肝炎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改进现有的病毒检测方法,研发更快速、更准确的诊断试剂,以及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用于早期发现和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脏病变。

疫苗研究也是乙型肝炎研究的重要方向。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a n t i v i r a l e ic f a c y i n d e x .
Ke y wor ds: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La r g e s ur f a c e p r o t ei n;Ap p l i c a t i o n s i g ni f i c a nc e;D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e c t
刘金 涛
( 呼和 浩特 市第 二 医院检 验科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3 1 )
摘要 : 目前 乙型肝炎病毒 ( H B V) 外膜大蛋 白( L P ) 的研究 尚处起 步阶段 , 通过对 H B V — L P的结构 、 功能 、 检测 技术 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等进行 阐述 , 说 明 HB V — L P与 乙型肝炎血清 标志物 ( H B V — M) 、 抗 乙型肝 炎病毒核 心 抗体 I g M( H B c I g M) 、 H B V D N A等 的协 同检 测 , 不 仅可 以提 高 乙型 肝 炎检 出率 , 避免 漏诊 , 而且 可 为临 床评 估
HB V感染 、 复制 、 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 的疗效 提供 更为可靠 的依据。 关键词 : 乙型肝炎病毒 ; 应用 价值 ; 发展前景
The app l i c a t i o n s i g ni ic f a nc e a nd r e s e ar c h d e ve l o pm e nt o f he p at i t i s B v i r u s - l ar g e pr o t e i n d e t e c t i on L I U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4 6 . 6 2

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的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的研究现状
4 95 1 .
性相对较强,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 能性也比较大。 小屯阳” “ 是指表面抗原、 E抗 体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 大三阳”和它 的区别是前者E 抗原阳 性, 表示病毒复制活 跃,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 酸)阳性。“ 小三阳”通常是由 “ 大三阳”转变 而来, 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 疫力, 表示病毒已 停止复制, 肝病毒 基本 若乙 DNA 阴性,则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一般认 为“ 小三阳” 的传染性较小。 但对于一些E 抗
三十分钟,甚至只需几分钟。 DNA 的分 子杂交技术 能提升 DNA 分析 ) 6 I 的特异性,但是大多数杂交方法 耗时耗力, 无法达到临床 快速验测的要求。将 PCR 检测 灵敏性高的特点配合特异性极高的反斑点杂 交技术以一种简单、快速且省 钱的方式结合 起来,由此诞生了 一种用 于检测和分型HBV DN A 的低密度基因芯片,在该低密度基因 芯片上, 我们可将它与DN A 的半定量技术
高新 技 术
乙肝病 毒 H日 一ONA 检测 的研 究现状 V
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5 103 00 )
摘 要: 乙 型肝炎是当 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 重的传 染病。本文对乙型肝炎及其病毒HBV一 DNA 的检m 方 J l 法进行了 述. 综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一 DNA 检测 中图分类号: R 5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4(a卜0011一 01
体系统(HBcAg ,抗一 ) 。 抗原抗体系统 HBc e (HBeAg , 抗一 HBe )。 所谓 “ 大小三阳,是指进行 “ 乙型肝炎抗 原二对半检查” (简称为乙肝二对半)的二种不 同结果。“ 二对半”中的第一对是指表面杭原 (HBsAg)和表面抗体(抗 一 ) ,第二对是 E HBs 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一 ) ,另外第三 HBe 对是核心抗体( 抗 一 H B c ) 和核心抗原 是HBV DNA, 乙肝极难治疗, 保养占了HBV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形成一个环状 lo o p区, 有众多 的免疫表位【 。 具 3 J
2 HB .P的 生 物 学功 能 VL
H VL B —P在病毒复制过程 中起关 键性作用 , 也依 赖于其
特殊拓扑结构。通过双重跨膜拓扑结构 , B . pe H V 1 r. 2 S结构
累 H V 1 纤维体引起肝 细胞 以广 泛性 的液泡化 和细胞 凋 B- 2 亡为主要特征的毛玻璃样 化 , 对肝 细胞产生直 接毒性 , 导 是 致肝细胞损伤 的主要原 因, 同时诱 导 肝 的再 生 , 目前认 为
p S 的 N末端区域作为配体与病毒受体结合 ; 内侧 ,p S r1 e 在 ir -e
结构域作为基质蛋 白在病毒粒子形成 的出芽过 程中, 通过其 中 13位精氨酸和 14位丝氨酸之间或 9 0 2 2—13位氨基酸之 1
和 MH sS B 的共 表 达 , 两 者 在 缺 失 H V L B 、H s 。当 H V 1 表达 达到一定 的阈值 , B 一 2 病 毒粒子将 以有包 膜 的病 毒粒 子 ( 括管 状颗 粒 和 D n 包 ae颗 粒) 形式被释放 。H V感染 肝细胞合成 的大蛋 白数 量远远 B
用 等 基 础 研 究 的 深人 , 血 清 检 测 的临 床 应 用 研究 亦 越 来 越 其
为天然的构象 , 多个疫苗和药物研究均基于此。
H VL B —P的 分 泌需 要 中 蛋 白 ( B ) 小 蛋 白 ( H s MH s 和 SB)
的共表达 。由于完整病毒 颗粒 外膜 的组成 依赖 于 H V 1 B- 2
粒 能 显 著增 强 细 胞 内 的病 毒 复 制 和 基 因 表 达 。 该 效 应 对 感
叠 区域在 N端 的 I 型及 内部 Ⅱ型信号和疏水 C端跨 内质 网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引起肝脏疾病的病毒。

HBV感染会导致乙型肝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类型,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是一种检测方法,用于确定体内HBV病毒颗粒的数量。

这种方法对于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原理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HBV DNA的特定区域,并使用荧光标记的探针进行检测。

通过比较扩增物和预先构建的标准曲线,可以确定样品中HBV DNA的数量。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结果以国际单位(IU)或拷贝数(copies)表示。

这两种单位的转化关系是已知的,且常用于临床实验室中。

根据病人的HBV感染状态,定量结果可以提示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对于乙型肝炎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种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诊断 HBV感染,尤其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

其次,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和预测治疗效果。

定期监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治疗响应,并及早发现治疗失败或复发的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结果还可以帮助识别感染者的传染性。

高水平的HBV DNA可能表示患者的病毒载量很高,从而增加了HBV在病人之间传播的风险。

因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卫生保健工作者或妇产科手术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可以用作评估感染者的传染风险的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结果还可以帮助评估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肝病的发展和预后。

长期高水平的HBV DNA可与肝癌风险增加和肝硬化的进展有关。

因此,通过定期监测HBV DNA水平,可以提前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肝病的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检测方法非常灵敏和可靠。

然而,对于一些已知的治疗失败、复发或高负荷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测试并结合临床信息进行解读。

此外,与其他HBV特异性检测一起,如HBsAg和HBeAg等,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可以为整体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

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

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言: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它由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这些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肝炎病毒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介绍肝炎病毒最新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乙型肝炎(HBV)的最新发现1. 疫苗策略的改进近年来,乙型肝炎(HBV)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更有效的预防策略。

目前已经开发出高效安全的乙型肝炎联合口服脱氧核苷酸药物治愈方案,并在许多地区进行广泛应用。

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HBV)研究中,这种技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病毒的基因组学和变异。

科学家们利用这项技术的优势,成功鉴定出一些新的可能与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相关的基因。

3. 免疫治疗进展免疫治疗是目前乙型肝炎(HBV)感染治愈方面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最近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发现特定天然杀伤T细胞与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相关,并试图开发针对这些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

此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抗HBV特异性T 细胞也被认为是另一个潜在的治愈方法。

第二部分:丙型肝炎(HCV) 的最新发现1. 药物创新和强效联合治疗丙型肝炎(HCV)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突破之一是直接作用抗-丙型肝炎药物(DAA)。

这些药物有机会通过干扰复制过程来根除HCV感染。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DAA使得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的治愈率大幅提高。

2. 感染流行模式的研究科学家们对丙型肝炎(HCV)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控制和预防策略。

其中一项最新发现是艾滋病毒(HIV)与丙型肝炎联合感染的共同风险因素。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预防HIV传播也能够同时减少丙型肝炎感染。

3. 高效诊断技术的进展近年来,高效诊断技术为丙型肝炎(HCV)早期发现和管理提供了巨大帮助。

核酸放大技术被广泛用于检测和跟踪HCV感染,这有助于及早揭示并评估治愈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吴淑秋[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约5%的世界人口现行慢性感染,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传播,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病因。

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左右,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已经成为现在最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

到目前为止,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现将乙型肝炎病毒几种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1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电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EM)和免疫电镜法(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

1.1 常规电镜法1970年英国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2],R De V os等随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8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发现了直径约25 nm的核心抗原(HBcAg)颗粒[3]。

常规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制样速度快、观察比较直观,不过因其观察灵敏度较低而要求病毒在标本中大量存在,所以本检测技术在观察HBV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1.2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和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定位的一种方法学。

Takashi等[4]对9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存在HBcAg和HBeAg。

胡莲美等[5]在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发现直径约22 nm的球形HBsAg,以及少量直径约42 nm的Danes颗粒。

免疫电镜法较常规电镜法的敏感性高,从而可增加HBV的检出率,但该检测技术的样本制备过程较复杂,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2 免疫学技术1.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法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放大作用,是一种固相酶免疫检测技术,因其实用性、简便性和经济性,此法敏感性可达0.7ng/ml[6],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首选方法[7],被广泛用于临床及输血员的HBV筛查工作中,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该法避免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并且试剂有效期较长。

但是其影响因素较多[8],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均较大,如试剂的不均一性、血清不稀释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及检验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影响ELIS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低浓度的标本,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的结果(即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

李伟等[9]报道ELISA 检测HBsAg 为阴性的血液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出HBV -DNA,体内仍有HBV 复制。

而蔺承艳等[10]发现,当HBsAb浓度为10mIU/mL时,ELISA检测为弱阳性,5mIU/mL及其以下均为阴性。

1.2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 MEIA检测HBsAg是目前世界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金标准[11],采用顺磁性微粒作为固相载体,用稳定的4-甲基磷酸伞型酮(MUP)测出荧光发光的强度来检测被测物的浓度,对HBsAg检测的灵敏度达0.17~0.2 ng/ml。

它不但灵敏度高且抗干扰能力强,重复性好,并可单份检测,可检出人群中低浓度和自然感染获得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12]。

彭仕芳等[13]对11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用ME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c和抗-HBe四项指标,结果显示MEIA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4.00%、46.75%、97.96%和61.41%,而ELISA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1.89%、36.14%、93.26%和18.11%,即MEIA法检测各指标的阳性率均高于ELISA 法,其中两种方法检测的HBeAg和抗-HBe的阳性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01)。

与MEIA法比较,ELISA法检HBsAg的相对灵敏度为97.46 %,抗-HBc为94.93%,HBeAg为73.41%,抗-HBe为41.73%。

廖美英[14]对130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分别采用MEIA检测方法和ELISA检测方法,结果ME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eAg和抗-HBs中,结果基本相符,符合率为96%以上。

但是,抗-HBe和抗-HBc的检测结果相符率分别为90.00%和86.15%,因此认为MEIA法对血清HBV标志物的检出阳性率高于ELISA法,且MEIA比ELISA自动化程度高,对病情可做动态监测。

1.3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 SPRIA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使其与待测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部分,最后用γ计数器测定放射性强度,从而推算出受检的抗原或抗体含量。

SPRIA灵敏度高,检测生物活性物质可达Pg水平,比ELISA的灵敏度高20倍[9]。

徐群清等对8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SPRIA显示检出HBsAg阳性96例,ELISA法检出93例;SPRIA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 %、99.4%和98.9%,而ELISA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7.7%、98.1%和95.8%,因此认为用SPR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可提高检出HBsAg的灵敏度[15]。

但邓春艳等[16]认为SPRIA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指导乙肝疫苗的接种更有临床的意义。

1.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TRFIA)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非放射免疫学检测技术[17],利用稀土离子螯合物作为标记物,并采用独特的荧光解离—增强技术,通过时间延迟去除非特异性荧光,在固定时间检测特异性荧光,属于全自动检测技术,避免了人为因素引起的加样误差,是解决因钩状效应而导致漏检的最可靠方法,可以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定量检测。

TRFIA[18]检测HBsAb灵敏度可达5mIU/mL以下,因此对于HBsAb定量检测更敏感,并能正确评价抗体是否具有“中和”HBV的能力,对于病情动态观察及其转归的分析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19]。

且TRFIA具有重复性好、标记物稳定定量范围宽、无放射物质危害等优点,采用振荡反应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灵敏度,但是检测过程耗时较长,不能用于快速检验,且费用较高[20]。

1.5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电化学学发免疫检测在原理上与化学发光检测法基本相同,只是将探针固定在电极上,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后检测,在HBV-DNA 分析时,通常是将HBV-DNA 探针通过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或亲和素的方法固定在生物传感器上,用补偿DNA与之杂交,并选用适当的指示剂检测杂交反应程度。

杨清娟等[21]报道了一种用戊二醛将氨基修饰的寡核酸探针固定于氨基磁珠表面制成核酸传感器,用α- 萘酚磷酸酯做杂交的指示剂,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杂交的结果,成功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的片断。

张国元等[22]发现,ECLIA检测下限达到1 pmol/L,即使ELISA检测为弱阳性,甚至漏检,ECLIA仍能检测到。

1.6胶体金免疫层析实验(GICA)其以胶体金作为标志物,利用层析作用来检测抗原或抗体。

与ELISA检测表面抗体相比,胶体金层析试纸条可测末梢全血和血清,即时采即时测,操作简单,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检测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检测HBsAg具有简便快速、不需要仪器设备等优点,但灵敏度较低,对部分弱阳性标本易漏检。

GICA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HBsAg的感染,以及临床急诊标本和义务献血现场筛查等快速检测。

李岩等[23]对1024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GICA和ELISA检测HBsAg,结果表明两者的灵敏度有差异,GICA 法的灵敏度稍低于ELISA法。

杨侠宇[24]分析GICA法造成漏诊的原因主要是:该检测技术本身的灵敏度差,其最低检测限为1ng/ml;检测人员操作不熟练,观察时间短,观察经验不足;金标纸受潮等等。

王荣香等[25]认为,GICA法在门诊患者创伤性操作前检测对减少和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预防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3分子生物学方法3.1核酸探针法核酸的分子杂交基于其组成的碱基可通过配对互补结合,带有标记物的DNA或RNA片段能与互补的核酸序列特异结合,这种片段称为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的标记可用核素P32、S35、I131等,以及非放射性物质如生物素、地高辛等。

HBV的核酸探针有DNA探针和RNA探针两种。

核酸探针法的主要特点是敏感性、特异性都较强。

3.2 PCR法PCR方法由Saiki首先提出,由于此检测技术比核酸探针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PCR法主要分为定性PCR和定量PCR。

3.2.1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nPCR) nPCR是用两对引物先后扩增同一样品,即先用第一对引物扩增一段较长的靶基因,然后以第一次的扩增产物为模板,再用第二对引物扩增其中的部分片断。

这种方法不仅比常规的PCR灵敏度大大提高,而且由于有第二次扩增,提高了特异性。

nPCR为定性检测方法,不能直接定量,其产物需要通过凝胶电泳来定性判断[26]。

Giovanni等应用nPCR方法对98位志愿者(其中16人HbcAb阳性,其余82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全部为阴性)的肝组织进行检测,发现16人(16.3%)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10人(10/16,62.5%)是血清HBcAg阳性,6/16血清标志物阴性(7.3%)病人均阴性抗体丙型肝炎病毒,说明提示nPCR灵敏度高[27]。

3.2.2 多重PCR(multiplex PCR, mPCR) mPCR又称多重引物PCR或复合PCR,是在同一PCR体系中加入两对以上的引物以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断。

mPCR 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PCR相同,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和经济简便等特点。

mPCR产物也需要通过进行凝胶电泳来定性判断。

郭皓宇等[28]利用mPCR法对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检测,发现23例HBV DNA 与HBV cccD-NA阳性,因此认为mPCR法节省时间和试剂,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