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2)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4、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的概念2,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地下地表)国民经济用途(农工旅游)利用方式(直接生活劳动资料)是否可生(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发展范畴扩大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量规模质量效益地域组合产业结构)5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可利用价值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有开发价值技术可能经济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自然资源的量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自然资源对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资源的愿景的需求量)(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产业结构)(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方向,以及开发利用技术前提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6资源承载力概念(1)内涵(时空社会经济课持续内涵)(2)特征(有限动态性增长性)第二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区域差异区域优势)第二节:区域人口劳动力分析1,人口对区域发展作用(1)人口数量(2)人口质量(3)人口迁移2,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1)质和量(求业人口属于已开发人口(2)区域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我国就业的压力来源三个方面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1)适度人口: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2)适度密度:居民获得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

(3)人口容量:(因地阶段消费技术)第四章:区域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1,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1)技术进步的2个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可能多选题出现)狭义与广义(3)英国希克斯节约资本型技术中性技术节约劳动型技术(判断选择)(4)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区域发展就业)第二节: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1,技术扩散(1),技术扩散的概念(熊彼特梅特卡夫)(2)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3)技术扩散模型(4)技术引进技术转移设备进口技术引进的优点4点技术引进分类(简单技术引进吸收型垂直型水平转移)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分值不高)第一节:区域发展的综合评级1,单一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 霍夫曼系数工业化程度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分配公平)2,综合指标(UNRISD联合国社会研究所15个指标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第三节: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区域优势第一节区域优势1,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1)区域优势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时效性(2)优势类型4对第二节: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要对具体内容熟悉并且能够复述出来)1,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3)大卫李嘉图相对成本学说(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轮2,区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性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3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产业划分(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历史发展顺序各产业结构在区域中的作用密集程度社会部门性质划分),2,产业结构分析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3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书上213页到219页要熟记)考试有大题第二节: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1,主导产业的概念(1)主导产业的特征(2)优势产业的特征(3)支柱产业的特征(4)主导产业的的意义2,主导产业的标准(区域的发展贡献竞争力)第八章:区域规划与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1.区域规划的概念(概念任务目的)2区域规划的特点(1)共同特点3个(2)区域规划的特点3个3,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大点子)区域发展定位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城乡体系和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开发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及程序1,区域规划的方法(1)系统法重点掌握(三个环节)(2)比较法(3)传统综合法(4)数学模型法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1,战略的的特征全局长远综合层次2,区域发展战略概念主要内容第二节,区域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1,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第三节,战略抉策1,评估区域的发展的战略内部条件(区域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2,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1布德维尔对增长极理论的概念转化2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3增长极对周围的区域的影响及效果(为什么会出现极化扩散)4极化和扩散的方式5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优点缺点使用注意)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2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结构3核心-边缘的划分4核心边缘的应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提纲及整理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提纲及整理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本质特征:整体性:由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

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自上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1992年巴西的世界环境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3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口、资源、环境”(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

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容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方法论对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①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②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选择题,知识点杂乱需要细看】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评价也是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这三方面入手,经济发展状况是核心)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第二章一、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种分类。

P18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

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的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

对此类自然资源,应该按照节约和尽量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20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区规划所指的“地区”观点是什么其拥有何特点地区是一个空间观点,是地球表面上据有必定空间的、以不一样的物质客体为构成因素的地区构造形式。

地区的基本属性:地区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地区拥有必定的范围和界限地区拥有整体性和构造性地区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 :依据地区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面的差别性区分,地理现象呈失散、均一性散布;假如多种特点存在,要依照区内各个因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 :依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有关性区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系统为中心,经过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四周地区(要地)产生影响,结节点 +要地 =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有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重申联系性。

3、怎样理解新的地区观(一)新地区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家产成为新的经济增添点,也在改造着传统家产。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别并存,“同时化”挣脱了交通的约束。

3、全世界化全世界化经济和全世界文化使地区一定参加全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连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鸣,将来的地区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地区观1、地区空间观:对地区界限和地区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地区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地区不只是是一个范围的观点,也是一个拥有特别内涵的实体的观点。

2、地区资源观: 对资源种类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要点因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涨,地区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地区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遇到重视。

对地区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记。

3、地区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要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纯真追求经济总量的增添逐渐演变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5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外表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构造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X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开展和建立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开展是指在一定时空X围内所进展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构造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开展等问题进展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开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进展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根底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开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根底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根底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本钱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那么、鼓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开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根本生存和开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X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局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开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3区域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4.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5.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6. 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7.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8.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9.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10.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1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12.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3.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14.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4. 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3)区域经济分析(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二章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2. 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3. 区域政策概念: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4. 区域制度概念: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5.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

(2)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3)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

(4)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5)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第四章1. 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量化指标与阶段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2. 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3. 产业分类:(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三产业;(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辅助、基础产业;(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资金、劳动、技术密集型。

4. 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5. 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

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

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3)外围空间。

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6. 增长极的概念(300页):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第三,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

7. 极化效应的概念: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8. 扩散效应的概念: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正面效果,称之为扩散效应。

9.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和外围区域的影响(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负影响效果,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2)极化效应——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工业、商业、金融等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卫生事业都会集中到一定的极化中心,导致人口、资金、物资向核心聚集,以致造成周围地区经济处于停滞、衰退、甚至萎缩。

极化作用将扩大极化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

扩散作用是一种离心力的作用,会使核心地区的信息、资金、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中心极化地区与外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扩散作用将使经济在地区间均衡的发展。

第五章1. 劳动地域分工概念: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 劳动地域分工模式:(1)垂直: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2)水平:不同部门或差异性同类产品(3)混合:垂直于水平分工同时存在3. 区域优势概念: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4. 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 主导产业概念: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6. 主导产业判定的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7.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8. 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1)改善政策法制环境;(2)改善市场环境;(3)改善配套服务:物流体系、零部件和产品上下游协调、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等。

9. 区域竞争力概念: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10. 竞争力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11. 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即将区域潜在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综合性比较优势“内部化”(1)强化地方政府职能,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2)实施人才战略;(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

第六章1. 区域规划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 区域规划的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内容、方法、方案、参与人员(2)突出的战略性:跨度长、宏观全局、弹性、影响深远(3)很强的地域性:条件和基础、范围完整(4)明确的时效性:近期、中期、远期(5)相当的政策性:政策研究3.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乡村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劳动力、资金、企业区位控制、产业政策、4. 区域规划的程序:(一)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

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

5.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

(二)规划工作步骤(可能性更大)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区内与区际状况资料)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预测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专项布局规划与总体布局规划)5.规划方案评估与修正6.报批定案与实施。

第七章1. 区域发展战略概念: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 区域发展战略内容:(一)战略目标:核心;(二)战略重点;(三)战略方针;(四)战略措施3. 区域发展战略类型:(1)经济发展战略①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分阶段目标、产业结构和比例、主导产业、人口目标、发展方向等;②经济部门发展战略:各部门发展的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等。

(2)空间发展战略:开发方式、指导开发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开发策略和措施,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4. 区域发展战略如何抉择(SWOT分析: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内比较、区际比较)、区域容量(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3)提出战略构想(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